淮滨中学着力打造安全文明校园

淮滨中学着力打造安全文明校园

一、淮滨高中争创安全文明校园(论文文献综述)

熊曦瑞[1](2020)在《《2019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对外合作与交往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开始聚焦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治外宣文本,是政府每年对其工作的总结,对未来一年工作的部署与规划,如今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对外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因此,其译本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信阳市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依托中部崛起政策、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支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发展特色产业,吸引海内外投资,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2019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18年信阳市发展成果,确定了2019年信阳市发展目标及自身建设内容,该文本的翻译对促进信阳对外交流合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节选《2019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翻译原则与指导思想,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角度探讨难点问题,分析具体翻译方法,以求译文能够适应译语生态环境,达成平衡和谐的译文效果。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阳市的对外宣传;探索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政治外宣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为政治外宣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参考。本翻译实践报告共五个部分:第一章描述翻译任务,主要介绍翻译文本背景、文本特点以及本次翻译实践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对翻译理论进行概述,主要包括生态翻译学理论综述以及该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第三章主要描述翻译过程,具体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事项三部分;第四章主要阐述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翻译方法具体应用。第五章对翻译实践进行总结,回顾翻译难点,总结翻译心得,反思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许继伟[2](2018)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五年来的主要成就过去五年,是滁州发展历程中充满挑战、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以习近平新时

尚朝阳[3](2017)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

管义伟[4](2010)在《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一个县域农村社区服务体制为个案,讨论了建国以来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本文认为公共服务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它对社会关系,诸如农民认同、社会融合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服务方式,对社区认同和社会融合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从三个历史时段分析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对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后果。首先,考察了集体背景下农村的社区服务及其对农民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区服务体制逐渐形成。这是一种在国家支持下、以村集体自我供给服务为特征的运行机制。这个时期,以集体为主、国家为辅的二元主体是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投入者;集体税收、提留与一平二调是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主要筹资渠道;通过采用强制下的非自主合作原则持续地向农民供给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实质上,这些服务是一种农村范围内的封闭的服务,在五十年代曾一度满足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因而得到了农民的一致认同。但是,由于农村社区服务供给存在强制性和非自主合作性的因素,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加剧了资源紧张之势,削弱了社区服务的供给能力,并因此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城乡二元结构固定下来。这种运行后果客观上增加了社区服务供给与实际承受能力之间的张力,加之操作层面无法避免的失误,使得农民同质性认同逐步出现分离,形成整体性社会认同。农民有了改变社区服务体制的内在需要。其次,考察了农村改革之后社区服务对农民社会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社区服务产品过去由村集体作为投入主体供给,现在部分地甚至大部分地转到农户家庭供给,国家主要通过政策对农村社区服务进行调控,有时也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到了后期,还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得到了完善。这个时期的筹资渠道既有制度内的渠道,也有制度外的渠道,主要通过集体收入、“三提五统”与集资摊派的形式筹集资金。过去那种强制性供给原则现在开始松动,呈现为政府倡导下的准强制性合作。此时,在农村社区服务体制上的改革,对农民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并创造了八十年代前半期农业生产的黄金发展期。但是,这些改革仍然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下进行的,仅是满足农民对土地实施家庭承包的需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公共服务的二元体制及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政策,直接造成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在农村,这些本该由国家供给的公共服务大多经由农村社区供给,分税制的实行进一步弱化了地方政府的供给能力,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制度外筹资方式加重了农民负担,引发了“三农”问题。农民对此有所不满,一些年轻人便自发外出打工。农民工的流动使农民的职业和身份出现分化,认同发生裂变,农民认同出现危机。再次,考察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及其对农民认同与社会融合将要产生的影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建设工程,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和政府将基本公共服务引入农村,从而对社区重建产生了推进作用,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传统供给模式被初步打破,国家开始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多元化供给体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农民认同重建与社会融合的切入点。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来满足农民共同的需求,农民就将会产生一致的认同。以土地流转作为农民认同重建的载体,使农民手中的土地转化为资本,为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障,从而加快了社会融合的进程。最后,笔者作出了这样的基本判断:以服务重建认同,从而实现社会融合。首先,认为服务是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这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由于认同与合法性具有心理内化的特性,只要是认同的,政权的合法性就一定强。从认同到合法性,都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度,利益得到实现和维护,就意味着人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和尊重。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因此,服务是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其次,服务是社会联系和组织的纽带,这是基于个人与社会以及国家的中介的识别。现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所走的服务之路,实质上是以服务为中介,将分散的人们重新联系和组织起来,增强农民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认同,建立起“个人——社区——国家”之间的联系。再次,通过社区服务增强农民的社区认同,这是微观层面上的社会融合。社区服务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由此产生的认同便是最稳定的认同。这就是社区作为微观社会组织的价值所在。重建社区,就要以服务来增强人们的社区认同,使之与现代市场经济所体现的独立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相适应,打破传统认同所具有的等级性、封闭性和排他性。最后,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团结与融合,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融合。通过公共服务建构整个社会一致的认同,逐步把社区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联系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社会走向融合。

潘红波[5](2006)在《河南省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合理化研究》文中指出息县作为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人口大县、教育规模大县,其教育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的状态,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从教育布局方面看,它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与其他县(区)相比差距有多大?有何解决办法和对策?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对息县的教育发展现况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考察,对息县中小学布局特别是农村小学布局、高中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设想。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本文适度考察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学校设置地点及学校规模控制的原则和标准,指出了学校布局调整中应考虑的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关于高中发展问题,本文探讨了高中的办学模式、设置地点及学校性质等发展取向。关于职业教育问题,本文通过考察全市及典型县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发现息县职业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及相关办法。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现状分析;第二部分,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三部分,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合理化设想;第四部分,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中应特别重视的几个问题。

马云[6](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杨春建[7](2000)在《淮滨高中争创安全文明校园》文中认为

二、淮滨高中争创安全文明校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淮滨高中争创安全文明校园(论文提纲范文)

(1)《2019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文本背景
    1.2 翻译文本特点
    1.3 翻译研究意义
    1.4 报告结构
第2章 翻译理论概述
    2.1 生态翻译学理论
    2.2 生态翻译学对政治外宣文本翻译的指导意义
第3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过程
    3.3 译后事项
第4章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英译分析
    4.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4.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4.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难点总结
    5.2 翻译心得及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年来的主要成就
二、过去一年的工作
三、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
四、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

(3)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二、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三、2017年工作安排
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4)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二、研究的进度与实践中的问题
        (一) 农村社区服务定义和分类的研究
        (二) 农村社区服务投入主体及供给方式的研究
        (三) 农村社区服务筹资方式研究
        (四)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集体背景下农村的社区服务与社会认同
    一、小农的社会需求与集体化的逻辑
        (一) 小农的社会需求与人民公社集体化的出现
        (二) 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形成和确立
    二、国家安排下的农民自我服务
        (一) 投入主体:以集体为主、国家为辅的二元主体
        (二) 筹资渠道:集体税收、提留与一平二调
        (三) 供给原则:计划调配与划拨
    三、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社会影响
        (一) 加剧农村内部分割与城乡二元分割
        (二) 社会认同弱化:农村社区服务的供给计划与实际承受能力的张力
        (三) 操作层面的失误加速了农民认同的分离
        (四) 总体性社会认同的出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村改革后社区服务与社会认同的变迁
    一、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 农民的分散经营与需求的多元化
        (二) 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发展及其限度
    二、从集体化服务到市场化服务
        (一) 投入主体:集体主体逐步消退,农户与市场主体开始出现
        (二) 筹资渠道:集体收入、"三提五统"与集资摊派
        (三) 供给原则:从计划调拨转向社会化服务
    三、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社会影响
        (一) "三农"问题凸显
        (二) 农民职业和身份的分化
        (三) "搭便车"与分税制加速了农民认同的裂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改革
    一、新农村建设:重大的社会建设工程
        (一) 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重建
        (二) 将基本公共服务引入农村
    二、新时期农村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 投入主体:国家主导下的多元组合
        (二) 筹资渠道:公共财政与多种资金来源
        (三) 供给原则:等价交换和市场交易
    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 城乡一体化与社会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服务重建认同:通向社会融合之路
    一、服务:认同与合法性的基础
    二、服务:社会联系和组织的纽带
    三、通过社区服务增强农民的社区认同
    四、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团结与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河南省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合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的基本情况
    (一) 息县基本县情和教育发展概况
    (二) 息县中小学分布情况
        1. 小学分布情况
        2. 初中分布情况
        3. 高中(中专)分布情况
二、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小学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初中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3. 高中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小学布点多过的原因
        2. 初中布点均衡而发展失衡的原因
        3. 高中布点过少的原因
三、关于息县中小学教育合理布局的设想
    (一) 关于中小学设置地点的确定
    (二) 关于中小学规模的确定
        1. 国外学者对普通中小学办学规模的研究
        2. 我国学者对中小学办学规模的研究
        3. 我国各地在实践中采用的规模控制标准
        4. 息县中小学规模现状及控制标准设想
    (三) 息县教育布局合理化调整的设想方案
        1. 小学合理布局的设想
        2. 初中合理布局的设想
        3. 高中合理布局的设想
四、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中应特别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问题
        1.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可行性
        2. 调整村办小学布局应考虑的因素
        3. 调整的基本要求
        4. 调整的形式
        5. 调整的步骤
        6.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应注意的问题
    (二) 关于高中发展取向问题
        1. 学校性质选择
        2. 办学地点选择
        3. 办学方式选择
    (三) 关于职业中学(中专)发展的问题
        1. 国家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政策
        2. 息县职业高中(中专)的发展现状
        3. 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4. 息县职业教育目标
        5. 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新县职业高中发展情况
    附2.部分县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经验做法
    附3.信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意见
    附4.息县小学布局调整设想方案详表
    附5.息县农村小学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6.息县城区教育布局规划图
    附7.息县中小学校分布图
    附8.息县部分教育机构实景图
致谢

(6)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淮滨高中争创安全文明校园(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熊曦瑞.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2]政府工作报告[N]. 许继伟. 滁州日报, 2018
  • [3]政府工作报告[N]. 尚朝阳. 信阳日报, 2017
  • [4]供给、认同与社会融合:我国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 ——对河南省息县的实证研究[D]. 管义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5]河南省息县中小学教育布局合理化研究[D]. 潘红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6]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7]淮滨高中争创安全文明校园[J]. 杨春建. 河南教育, 2000(01)

标签:;  ;  ;  ;  ;  

淮滨中学着力打造安全文明校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