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康宁胶囊体内抗癌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薄双琴,曲馨,刘越敏,柳娜,寇亮,谢田朋,景明[1](2021)在《藏药湿生扁蕾与苦豆子、金钱草配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藏药湿生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 Ma)性寒味苦,清热解毒、消炎利胆,藏医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1,2];金钱草性寒味甘,归肝、胆、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利水通淋等功效,临床常用于胆囊炎、泌尿系统结石及胆结石、急性黄疸型肝炎等[3,4];金钱草对已形成的胆固醇结石较有优势;金钱草对治疗肝胆系统的炎症更显优势[5]。近现代研究表明,单味药金钱草汤或膏剂,或以金钱草为主的复方制剂对胆囊炎有治疗作用。二者配伍应用,主要治疗胆囊炎。
向巧[2](2021)在《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文中研究表明高等真菌是抗生素以及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它里面含有的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等特点。滑菇(Pholiota nameko),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鳞伞属,又名光帽黄伞、滑子菇。滑菇具有材料来源广、菌种可以被分离培养等优点。本文以高等真菌滑菇(Pholiota nameko)为研究对象。文献报道滑菇浸膏、多糖、蛋白等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本课题组其他成员前期对滑菇的研究发现滑菇属于敏感类真菌即改变它的发酵条件则可诱导其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且滑菇发酵液中含有不同化学结构类型且活性显着的化学成分。为了充分发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探索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所发的机制,我们从化学成分、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三方面对滑菇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挖掘,以期从中获得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1)通过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发酵条件下得到的滑菇乙酸乙酯层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1)发酵条件:每升灭菌水含去皮土豆200 g,葡萄糖20 g,Mg SO4 1.5 g,KH2PO43g,VB1 10 mg,蛋白胨1.0g,用柠檬酸调p H至6.0~6.5。培养条件:24℃恒温,转速150 r/min,暗培养发酵25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27g,并从中分离鉴定出了一个新化合物:1-hydroxy-6-bromo-2,2,5,7-tetramethylindan。(2)发酵条件:大米和水(1:1.4),培养条件:室温静置,发酵45天。得到的滑菇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浸膏62.1g,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5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2)、β-Sitosterin(3)、(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5)。(3)发酵条件:每升超纯水中加入葡萄糖5.00%、酵母粉0.50%、蛋白胨0.15%、Mg SO4和KH2PO40.05%,培养条件:24℃、150 r/min,摇床暗培养25-30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36g,从中分离鉴定出了4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为:Donacinol B(6)、Donacinol C(7)、Trichapargins A(8)、Trichapargins B(9)。(4)对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降血糖活性研究。通过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8在10μM浓度下单独作用24小时后表现有一定活性;化合物7、化合物6、化合物9在10μM浓度下单作用24小时后表现无活性。(2)由于实验室的培养条件以及分离纯化手段的局限性,就使得我们想要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得到那些本身含量就不多但化学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增加了困难。LC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MS/MS相结合,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实时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能够准确定性定量。代谢组学分析主要目的是从生物样本中检测并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学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并以此为基础阐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变化机制。运用LC-MS/MS技术对滑菇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液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混合的样品中总共检测出七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总共为342种代谢物。其中与我们比较感兴趣的的类型有:萜类(9种)、香豆素(15种)、其他类(64种)。对每组样品分别进行两两比对,筛选出它们两组间的不同差异代谢物,它们各组间依次筛选出的不同差异代谢物数目分别:231、211、230、199、133、211。通过对各组间筛选得出的差别性代谢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土豆配养基3中的代谢物含量最丰富,GP培养基的含量最差。并对它们两个间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代谢通路分析。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富集用于63条通路途径,其中与我们研究相关的通路途径有两条,它们为: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它们富集的差异代谢物的数目最多,分别为80、35个。(3)运用转录组测序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发酵液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滑菇在不同发酵条件下产生不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滑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筛选出与次级代谢产物相关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将15480条Unigene序列通过Blast软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从中获得注释的Unigene有10900个。对各组间的差异基因的进行了筛选,发现GP培养基vs大米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多为:2450个,GP培养基vs土豆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少为:1020个。通过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可以明确滑菇发酵液菌丝体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三大分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富集通路,同时找出了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滑菇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途径,并在KEGG数据库中找到了与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所富集的基因数以及基因名。
杜慧苹[3](2021)在《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运用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与西药胃四联进行对比,观察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临床依据,开拓了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的新途径和新角度。方法: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胃络瘀阻型PU患者60例,后按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前2周患者口服胃四联药物,每日2次;后4周患者仅口服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每次20mg,每日1次。治疗组:化瘀通络愈疡汤口服+热敏灸,患者每次口服中药汤剂150ml,于早晚饭后2h服用;热敏灸:前2周患者每日施灸1次,后4周患者每2日施灸1次。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6周,观察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HP根除疗效、复发情况等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将所有收集的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中医单项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行组内比较,对照组不能改善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这两项症状(P>0.05),对其他症状均有显着改善作用(P<0.01);治疗组对各项症状均有显着改善作用(P<0.01)。治疗后,两组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行组间比较,两组在改善呕血或黑便、反酸症状上疗效相当(P>0.05),其他症状的改善情况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两组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的中医证候疗效较西药胃四联有优势。(4)HP根除疗效、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治疗后,在HP根除疗效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在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上较对照组佳(P<0.05)(5)HAMA评分、HAMD评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对焦虑、抑郁症状无改善作用;治疗组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治疗组能显着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治疗后两组间的HAMA评分、HAMD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着优势。(6)复发情况:随访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复发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减少PU复发方面比对照组有优势。(7)安全性:本研究从开始至结束,两组病例均无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变化。结论: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PU的临床疗效佳,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溃疡愈合,调节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显着减少PU复发,且简便安全可靠,因此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以深入挖掘其应用价值。
宋子威[4](2021)在《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作用及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 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文献数据库中与中医药干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营养状况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对象为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组干预措施为中医药(包括口服中药、中药静脉制剂、中药外用、针灸、导引、食疗等),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或阳性西药,对照组不含中医药相关内容,以血白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检索日期为2010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将所有检索结果录入Endnote 20文献管理软件,经过软件自动查重及手工查重排除重复文献,剩余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获取剩余文献全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汇总、讨论并确认纳入文献,如有争议清第三研究者仲裁;两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汇总、讨论质量评价结果,如有争议右第三研究者仲裁;对于质量评价中无法确定的文献,通过邮件及电话等方式联系原作,如经2次邮件问询、1次电话问询未能获得联系则放弃进一步求证;排除JADAD评分低于3分的文献,确认最终纳入文献。全程记录文献排除原因。由两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提取数据包括研究基本信息(研究者及研究日期、患者人口学特征、研究设计、干预方法、干预周期)及结局指标。采用Stata14进行数据分析,通过I2检验判断研究异质性,综合meta回归及临床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若亚组内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1,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亚组内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分析模型。对于连续性变量疗效指标,统计量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合并统计量。各效应量均给出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统计量假设检验水准(α)为0.05。必要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若纳入研究数量>10个,则运用漏斗图判断发表偏倚。结果:关于中医药方法干预CKD营养状况的研究对于CKD早期研究较少,近10年研究多集中关注CKD5期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观察指标差异较大,且针对CKD营养不良的研究诊断标准不统一。最终纳入2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1718名患者,其中治疗组861人,对照组857人。最终观察的指标包括三类11项,实验室指标:Alb,PA,TF,TC,BUN,Scr,HGB;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与MQSGA。各个指标数据在研究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实验室指标:1)Alb:中医药干预对Alb的影响与中医证型、干预措施相较对照组无显着相关性,与综合分组相关性高。CKD5期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54,95%CI:[0.261.0.81],P=0.008<0.05,提示中医药相较对照组提高Alb水平效果更好;余亚组组内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数据合并。组间异质性高,提示中医药对于CKD不同分期、不同营养状况的患者作用不同。2)PA:中医药相较对照组疗效与CKD分期、干预措施相关性较低;与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相关性较高。中医药对营养不良组、未提及营养状况组,改善PA作用均相较对照组更佳;营养不良组MD:1.27,95%CI:[0.88,1.66],P=0.008<0.05;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47,95%CI:[0.21,0.74],P=0.027<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组MD>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提示中医药对于营养不良组PA改善作用高于未提及营养状况组,但是由于后者情况不详,结论参考价值有限。CKD2-4期营养不良组,MD:1.37,95%CI:[1.013,1.727],P=0.084>0.05;CKD5 期轻中度营养不良组,MD:2.539,95%CI:[2.015,3.064],P=0.067>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虚组MD:0.42,95%CI:[0.11,0.74],P=0.03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虚邪实组,MD:1.34,95%CI:[0.94,1.74],P=0.097>0.05。中医药对 PA 的作用效果与中医证型相关,作用效果:无证型组>正虚邪实组>正虚组。但是由于无证型组仅有1项研究,且样本量较小,结论具有局限性。3)TF:中医药对于TF的作用程度与CKD分期、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干预措施几项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4)TC:营养状况、中医证型、干预措施与CHO的合并MD相关性低,CKD分期与之相关度高。中医药对于CKD5期患者CHO的作用相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5)BUN:营养状况、中医证型与BUN的效应量相关性低。CKD分期、干预措施与之相关性较高,但是均因亚组内异质性较高,无法进行meta分析。亚组间异质性较大,提示中医药对于BUN的作用在不同CKD分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CKD2-4期组仅有1项研究,结论参考价值有限。同样,不同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于BUN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6)Scr:中医药对Scr的改变与干预措施、中医证型相关度低,与CKD分期相关性高。CKD2-4 期组,MD:-0.69,95%CI:[-0.95,-0.43],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对CKD2-4期患者降低Scr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HGB:在删除2项高异质性研究后,最终共纳入1329名患者,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D:0.54,95%CI:[0.34,0.74],P=0.000<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相较于对照组能有效改善CKD各个分期、各种营养状况及各种证型CKD患者HGB水平。然而漏斗图检测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故研究结论受限。人体测量:指标BMI、MAC、MAMC在研究间异质性均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量表:仅有少量研究观察了量表积分,各种因素导致组间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不良反应: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不同CKD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不同。对不同CKD分期和营养状况综合分组的Alb影响差异较大;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PA水平,作用程度受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以及中医证型影响;中医药对不同CKD分期患者的TC疗效程度差异较大;中医药对TF、BUN、Scr的疗效无明确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观察;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HGB水平;对于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和MQSGA无明确结论。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王天宁[5](2020)在《柏参王前列胶囊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柏参王前列胶囊处方源于我省名中医3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方,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淋证),临床疗效显着。针对该处方,通过对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标准,指纹图谱研究、药理活性研究,为进一步将其开发成药物制剂提供实验基础与数据支撑。方法:生产工艺研究:以抗炎活性为指标对所设计的4条提取工艺路线进行筛选,运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实验法对最佳提取工艺路线进行提取工艺参数优化;以最佳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颗粒成型率、休止角等考察指标,对辅料的种类及用量进行优化,最终获得柏参王前列胶囊最佳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析方法,建立柏参王前列胶囊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为全面有效控制制剂质量标准,建立柏参王前列胶囊指纹图谱。药理活性研究:通过对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抗炎实验,以及小鼠抗炎、免疫、镇痛实验,明确柏参王前列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药效作用。结果:在生产工艺研究中,提取工艺路线1抗炎效果明显;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得到黄柏、牛膝醇提的最佳提取工艺:6倍量65%乙醇提取3次,每次1.6 h;马齿苋、黄芪等最佳水提工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 h。确定了以糊精为辅料通过湿法制颗粒后装囊制成胶囊的成型性工艺。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建立了黄柏、苦参、黄芪、王不留行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盐酸小檗碱、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5批样品重量差异限度均在10%以内,且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水分均不超过9.0%;在指纹图谱研究中,采用2004年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了13个共有峰的评价模式,利用对照品比对法对共有峰进行归属,共指认6个色谱峰。在药理活性研究中,柏参王前列胶囊可抑制大鼠白细胞数目升高及卵磷脂小体密度降低,降低TNF-α、1L-1β、1L-8含量,抑制足肿胀;可抑制小鼠琼脂肉芽肿形成,表明柏参王前列胶囊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并可通过提高小鼠溶血素含量及改善吞噬功能来提高小鼠的免疫活性,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提高免疫力活性;同时柏参王前列胶囊可降低小鼠疼痛扭体及舔足次数,表明其具有一定的镇痛活性。结论:本实验运用现代中药提取、制药技术,制备出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胶囊剂;运用现代中药分析技术,建立了柏参王前列胶囊准确可靠的质量标准及指纹图谱;药理活性研究表明柏参王前列胶囊具有抗炎、镇痛及提高免疫力的活性作用,这些工作将为其开发成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药物制剂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
李天雨[6](2019)在《异甘草素通过激活醛酮还原酶调控雄激素代谢通路抗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治疗前列腺癌的中药复方PC-SPES中,异甘草素(Isoliquirtigenin,ISL)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LNCa P、22RV1和PC-3的增殖,还能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裸鼠体内PC-3移植瘤的研究结果表明,ISL能抑制PC-3移植瘤的生长。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ISL作用于前列腺癌LNCa P细胞后,能显着下调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水平,降低AR的核转录活性;并对ISL作用后的前列腺癌细胞的m RNA芯片表达谱进行分析,发现ISL可上调醛酮还原酶家族AKR1Cs m RNA表达,其中成员AKR1C2的表达上调最为显着,提示ISL可能通过上调雄激素代谢酶AKR1C2及影响AR信号通路发挥抗前列腺癌的作用。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本课题拟通过观察激活醛酮还原酶对雄激素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醛酮还原酶在前列腺癌发病机制中作用及ISL通过影响雄激素代谢通路发挥的抗前列腺癌可能的作用机制。AR除与前列腺癌发病相关以外,也前列腺增生发病相关。本课题还将观察ISL对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机制,探讨ISL是否通过调节雌、雄激素受体及AKR1C2抑制前列腺增生细胞的增殖。方法:1.采用q RT-PCR及免疫印迹实验观察胎牛血清浓度对前列腺癌细胞表达AKR1C2、AR、PSA的影响以及ISL对前列腺癌细胞VCa P表达AKR1C2、AR、PSA的影响。2.采用q RT-PCR及免疫印迹实验观察前列腺癌细胞VCa P、22RV1、LNCa P过表达AKR1C2后的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变化并选出转染效果最佳时间;采用MTT法检测过表达AKR1C2后DHT诱导的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AKR1C2过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3.采用q RT-PCR及免疫印迹实验观察ISL作用于22RV1、LNCa P细胞后NRF2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靶基因的变化;采用HPLC-MS技术检测ISL作用前列腺癌细胞LNCa P后,雄激素T和DHT的含量变化。4.采用MTT法检测ISL对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增殖的影响。5.采用免疫印迹实验观察ISL对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细胞的雌、雄激素受体、AKR1C2蛋白表达的影响。6.采用q RT-PCR观察ISL对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细胞AKR1C2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血清浓度的变化对前列腺癌细胞表达AKR1C2、AR、PSA无明显影响;ISL使前列腺癌细胞VCa P的AKR1C2表达上升,AR表达下降,PSA m RNA表达下降。2.转染后72h VCa P细胞、96h LNCa P细胞、72h 22RV1细胞转染效果最佳,转染后LNCa P、22RV1细胞雄激素受体AR蛋白和m RNA表达无显着性变化,AR靶基因PSA m RNA表达下降,VCa P细胞雄激素受体AR蛋白和PSA m RNA表达无显着性变化,AR m RNA表达下降;过表达AKR1C2后可抑制DHT诱导的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过表达AKR1C2后,前列腺癌细胞早期凋亡增加。3.ISL作用于22RV1、LNCa P细胞后,浓度为25μM时能使LNCa P细胞的Nrf2蛋白表达上升;ISL作用于22RV1细胞后,Nrf2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有上升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ISL使LNCa P细胞的AKR1C1、AKR1C2、AKR1C3、NQO1、HO-1 m RNA表达上升,Nrf2、MRP2、Keap-1 m RNA表达无显着变化;ISL使22RV1细胞的AKR1C1、AKR1C2、HO-1、NQO1 m RNA表达上升,Nrf2、AKR1C3、MRP2、Keap-1 m RNA表达无显着变化;ISL作用于LNCa P细胞后,雄激素T和DHT的含量下降。4.ISL抑制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增殖,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5.ISL使BPH-1内的雌激素受体ER-β蛋白表达下降、AR蛋白表达上升,AKR1C2蛋白表达显着上升,PSA蛋白表达下降。6.ISL使BPH-1内的AKR1C2m RNA表达显着上升。结论:1.激活醛酮还原酶AKR1C2可以抑制雄激素受体的转录活性,促进细胞内雄激素的代谢从而减缓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2.ISL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Nrf2的表达和活性,使AKR1C2的表达升高,促进细胞内雄激素的代谢,抑制AR转录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同时,ISL抑制AR表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3.ISL上调Ⅱ相解毒酶HO-1(血红素加氧酶)、NQO1(黄素蛋白酶)的基因表达,促进对机体的保护作用。4.ISL抑制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增殖,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5.ISL抑制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可能通过对雌激素受体ER-α、雄激素受体AR、醛酮还原酶AKR1C2的影响发挥作用。6.ISL使细胞内雌激素受体表达下降、雄激素受体表达上升,从而抑制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增殖;异甘草素还可以增加雄激素代谢酶AKR1C2的表达,抑制BPH-1细胞增殖。
张家玮[7](2019)在《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评价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药物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荆州市中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荆门市中医院,十堰市中医院的SPID湿热瘀结证患者各30例,共计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对照组75例。治疗组患者口服妇炎清颗粒(一次1包,一天3次)及金刚藤胶囊模拟剂(一次4粒,一天3次);对照组患者口服金刚藤胶囊(一次4粒,一天3次)及妇炎清颗粒模拟剂(一次1包,一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评定,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的湿热瘀结症候与局部体征、VAS疼痛评分变化;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在年龄、孕产次、人流次数及病情分级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盆腔包块、积液改善情况及宫颈分泌物培养改善情况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均能改善盆腔包块、积液及宫颈分泌物培养情况。3盆腔疼痛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盆腔疼痛疗效有效率分别率为:85.92%,75.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疼痛疗效显着优于金刚藤胶囊。4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4.65%,69.8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相当,但治疗组疗效稍优于对照组。5局部体征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7.46%,72.6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局部体征疗效相当,但治疗组疗效稍优于对照组。6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6.06%,71.2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相当,但治疗组疗效稍优于对照组。7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均安全可靠。结论:妇炎清颗粒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在综合疗效,中医症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效等方面均妇炎清颗粒与金刚藤胶囊疗效相当,在改善患者盆腔疼痛方面妇炎清颗粒显着优于金刚藤胶囊。适宜将妇炎清颗粒推广用于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
陈凌霆[8](2019)在《不同产地丹参的药效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别名“红根”,以其根部或茎部入药,可缓解人体氧化衰老症状,或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研究证实丹参药材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为二萜醌类、酚酸类、糖类、丹参酮类、罗列酮类、丹参内脂类、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到目前为止,共发现约1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脂溶性二萜醌类成分对减缓细胞氧化、抑制细胞癌变及抗菌消炎等均有很好的功效。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具有保护细胞、抗血液凝结及抗血栓堵塞等作用。此外,丹参药材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有多种生理功能的植物多糖组分,植物多糖组分一方面能够调节植物自身的生命活动,另一方面在临床医疗、食品保健行业也有诸多应用。本文以丹参药材为原材料,对丹参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并对丹参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多方面抗氧化活性进行系统性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设计并验证响应面优化丹参有效成分提取的最佳工艺。水溶性成分提取的最佳工艺为:超声温度68℃,超声时间42 min,液料比120 mL/g。脂溶性成分提取的最佳工艺为:超声温度41℃,超声时间35 min,液料比50 mL/g。2.选取四川(中江县)、安徽(亳州市)、甘肃(庆阳市)、河北(南和县)和山东(新泰市)五个产地种植的丹参,采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分析比较各产地丹参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水平的差异。表明不同地质气候条件下种植出来的中药丹参,其内在质量的差异性较为明显,这与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3.甘肃道地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含量较低,其脂溶性成分含量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四川、安徽、河北和山东道地丹参药材的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标准。4.采用超声辅助加热法制取丹参多糖,经过脱色除杂后,得到丹参精制多糖(SP),再用DEAE-52型纤维素层析柱进行NaCl溶液梯度洗脱,分离纯化出4种多糖的丹参多糖(SP0、SP1、SP2和SP3),并采用红外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初步表征丹参多糖组分结构。5.建立多种抗氧化评价体系,对丹参多糖(SPSP3)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分析,发现丹参多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SP>SP1>SP0>SP3>SP2;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SP0>SP>SP1>SP2>SP3;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SP>SP0>SP1>SP2>SP3;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SP>SP1>SP0>SP2>SP3。由此可知,丹参多糖及其纯化后的4种多糖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SP、SP0和SP1的抗氧化活性较强,具有良好的药物开发应用前景。
李巧玲[9](2019)在《爱康方对人肺腺癌A549、小鼠Lewis细胞内Bad、Caspase-9、Survivin、mTOR蛋白及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课题组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观察爱康方对人肺腺癌A549、小鼠Lewis细胞内Bad、Caspase-9、Survivin、m TOR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更深层次探讨爱康方促进肺癌细胞凋亡及与环磷酰胺起到协同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纯系SPF级雄性大鼠40只,体重在220±20克范围之间,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腹腔注射)、爱康方组(爱康方灌胃)及爱康方联合环磷酰胺组(爱康方灌胃联合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每组各10只。大鼠连续灌胃5天之后进行心脏取血,血清分离并灭活,置于-80℃冰箱保存。购买A549、Lewis细胞进行培养,根据所加的不同含药血清对应分组:空白对照组、环磷酰胺组、爱康方组及爱康方联合环磷酰胺组,分别培养48h和72h,收集细胞用于检测。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Bad、Caspase-9、Survivin、m TOR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简称RT-PCR)检测样本中Bad、Caspase-9、Survivin、m TOR目的基因m 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以明确爱康方促进肺癌细胞凋亡及与环磷酰胺起到协同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1.爱康方及爱康方协同环磷酰胺对A549细胞中Bad、Caspase-9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Bad、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着药效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空白对照组表达水平最低,爱康方联合环磷酰胺组表达水平最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爱康方组、环磷酰胺组、爱康方联合环磷酰胺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环磷酰胺组相比,爱康方联合环磷酰胺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Bad及Caspase-9的m RNA表达水平均随着药效的增加而上升;表达趋势同Western bl-oting法结果。2.爱康方及爱康方协同环磷酰胺对A549细胞中Survivin、m TOR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ing法检测发现Survivin、m TOR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着药效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空白对照组表达水平最高,爱康方联合环磷酰胺组表达水平最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爱康方组、环磷酰胺组、爱康方联合环磷酰胺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环磷酰胺组相比,爱康方联合环磷酰胺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Surv ivin及m TOR的m RNA表达水平均随着药效的增加而下降;表达趋势同Western blot法结果。3.爱康方对Lewis细胞中Bad、Caspase-9、Survivin、m TOR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同A549细胞。结论1.爱康方以及爱康方协同环磷酰胺能够使人肺腺癌A549、小鼠Lewis细胞内Bad、Caspase-9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上调,Survivin、m TOR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爱康方能够促进人肺腺癌A549、小鼠Lewis细胞凋亡,并与环磷酰胺起到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1)与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ad、Caspase-9、Survivin的表达相关;(2)通过下调m TOR蛋白的表达,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活化,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同时减轻环磷酰胺的耐药水平,且凋亡程度与时间相关。
栗明月,焦梦荷,蒋林树,方洛云[10](2018)在《竹叶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叶黄酮是一种重要的活性物质,来源广泛功效显着,具有广阔开发前景和利用价值。对竹叶黄酮的化学结构进行了阐述,其功能因子是黄酮糖苷,具有结构稳定、深入病灶等优点。对竹叶黄酮的生理功效进行了调查,发现竹叶黄酮具有抗氧化、抗菌、保护心脑血管、防辐射、保肝等药理功效,能够在人和动物的病理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利用。报告了竹叶黄酮在畜牧业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能够作为一种天然的饲料添加剂提高动物免疫能力和生产性能。除此之外,竹叶黄酮在医药卫生、食品、化妆品等方面能发挥功效并值得投入生产。本文为竹叶黄酮在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推广提供参考。
二、爱康宁胶囊体内抗癌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康宁胶囊体内抗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藏药湿生扁蕾与苦豆子、金钱草配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湿生扁蕾、苦豆子、金钱草配伍研究 |
1.1 湿生扁蕾-苦豆子配伍功效、应用及其比例 |
1.2 湿生扁蕾-金钱草配伍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
2 湿生扁蕾、苦豆子以及金钱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湿生扁蕾的化学成分 |
2.2 苦豆子的化学成分 |
2.3 金钱草的化学成分 |
2.4 湿生扁蕾-苦豆子配伍的化学成分 |
2.5 湿生扁蕾-金钱草配伍的化学成分 |
3 湿生扁蕾、苦豆子以及金钱草的药理作用 |
3.1 湿生扁蕾的药理作用 |
3.1.1 抗肿瘤作用 |
3.1.2 利胆、保肝作用 |
3.1.3 抗纤维化作用 |
3.1.4 抗炎、镇痛作用 |
3.2 苦豆子的药理作用 |
3.2.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3.2.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3.2.3 抗肿瘤作用 |
3.2.4 抗炎作用 |
3.2.5 其他作用 |
3.3 金钱草药理作用 |
3.3.1 抗肝、肾损伤作用 |
3.3.2 利胆作用 |
3.3.3 神经保护作用 |
3.3.4 血管舒张作用 |
3.3.5 其他 |
3.4 湿生扁蕾与苦豆子配伍的药理作用研究 |
3.5 湿生扁蕾与金钱草配伍的药理作用研究 |
4 结语与展望 |
(2)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现状 |
1.1.1 食药用真菌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1.1.2 食药用菌的发展现状 |
1.2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及应用 |
1.2.1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 |
1.2.2 食药用真菌深层发酵的应用 |
1.3 LC-MS/MS联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3.1 LC-MS/MS的发展 |
1.3.2 LC-MS/MS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滑菇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种子液的制备 |
2.3.2 培养基的配制 |
2.3.3 接种与培养 |
2.3.4 萃取 |
2.4 滑菇乙酸乙酯层的分离与纯化 |
2.4.1 滑菇浸膏的分离与纯化 |
2.4.2 部分化合物分离纯化示意图 |
2.5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
2.5.1 实验结果 |
2.5.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波普数据 |
2.6 滑菇中部分单体化合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
2.6.1 前言 |
2.6.2 实验方法 |
2.6.3 .判断依据 |
2.6.4 .初筛结果 |
2.6.5 结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发酵条件滑菇发酵液LC-MS分析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不同培养基的制备 |
3.3.2 接种与培养 |
3.3.3 发酵液的处理 |
3.4 LC-MS法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代谢产物 |
3.4.1 样品前处理 |
3.4.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
3.4.3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
3.4.4 差异代谢物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培养条件滑菇发酵液菌丝体转录组分析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种子液的制备 |
4.3.2 四种发酵条件 |
4.3.3 接种与培养 |
4.3.4 发酵液的处理 |
4.4 四种滑菇发酵液转录组测序分析 |
4.4.1 样品采集和制备 |
4.4.2 序列组装 |
4.4.3 Unigene的获得及其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测序信息统计 |
4.5.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
4.5.3 Unigene功能注释 |
4.5.4 Unigene的NR注释 |
4.5.5 差异表达分析 |
4.5.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 |
4.5.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化合物10的谱图 |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选择来源 |
1.3 相关资料收集 |
1.4 病例诊断标准 |
1.5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
3.1 病例情况 |
3.2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3.3 治疗前各项积分比较情况 |
3.4 治疗前后的疗效指标比较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本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2 化瘀通络愈疡汤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依据 |
3 化瘀通络愈疡汤的方药分析 |
3.1 方解 |
3.2 单味药物分析 |
4 热敏灸治疗PU的理论基础 |
5 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PU的机制探讨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4)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 CKD不同阶段的病生理机制及营养状况特点 |
1.3 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
1.4 CKD营养状况的诊断 |
1.5 CKD营养状况的治疗 |
1.6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
2.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2.1 慢性肾脏病之中医观 |
2.2 营养状况之中医观 |
2.3 中医药干预营养状况的具体方法 |
2.4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相关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前言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
2.1 检索范围 |
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
2.4 资料提取 |
2.5 资料分析 |
2.6 研究方案及注册信息 |
二、研究结果 |
1. 检索流程及结果 |
2. 纳入研究特征 |
2.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 亚组分组情况概述 |
4. 主要结局指标:白蛋白(Albumin, Alb) |
5. 次要结局指标 |
5.1 实验室指标 |
5.2 人体测量 |
5.3 量表 |
6. 不良反应 |
7. 讨论 |
7.1 原始研究评价 |
7.2 本次研究指标的选择 |
7.3 本次研究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
附录2. 英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
附录3. JADAD量表评分标准 |
个人简历 |
(5)柏参王前列胶囊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 |
1.1 慢性前列腺炎发病因、病机 |
1.2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 |
2.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 |
2.1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方法 |
3.柏参王前列胶囊概述 |
3.1 柏参王前列胶囊组方方解 |
3.2 柏参王前列胶囊各个药材在15 版《中国药典》中研究概况 |
3.3 组方中各药药理作用 |
第二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实验动物 |
2 提取工艺路线制定及筛选 |
2.1 提取工艺路线制定 |
2.2 提取工艺路线的筛选 |
3 提取工艺参数研究 |
3.1 粉碎工艺研究 |
3.2 乙醇提取工艺参数的确定 |
3.3 水提工艺参数的确定 |
4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
4.1 提取物浓缩相对密度的选择 |
4.2 .提取物干燥温度的选择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成型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柏参王前列胶囊内容物筛选实验 |
2.1 胶囊内容物粉碎粒度的确定 |
2.2 胶囊制粒工艺的研究 |
2.3 胶囊制粒工艺的确定 |
2.4胶囊制粒工艺验证实验 |
3 胶囊型号选择 |
3.1 堆密度测定 |
3.2 囊容量考察 |
4 胶囊生产环境相对湿度的确定 |
5 小结讨论 |
第四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质量标准(正文) |
第二节 柏参王前列胶囊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药材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立 |
2.2 检查 |
2.3 含量测定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方法学验证 |
3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3.1 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共有峰的确定 |
4 讨论 |
4.1 不同波长的考察 |
4.2 流动相的考察 |
4.3 提取方法的考察 |
第六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试药 |
2 急性毒性实验 |
3 药效学实验 |
3.1 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非菌性前列腺炎的影响 |
3.2 抗炎作用 |
3.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4 疼痛作用 |
4 实验结果 |
4.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4.2 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非菌性前列腺炎的实验结果 |
4.3 抗炎实验结果 |
4.4 小鼠免疫的影响结果 |
4.5 疼痛实验结果 |
5.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异甘草素通过激活醛酮还原酶调控雄激素代谢通路抗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 |
2 前列腺癌与雄激素受体 |
3 醛酮还原酶AKR1C2 |
4 红系衍生核因子2相关因子2 |
5 异甘草素 |
6 前列腺增生 |
第一章 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对前列腺癌细胞AKR1C2、AR、PSA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细胞 |
2.2 主要试剂 |
2.3 常用溶液及试剂配制 |
2.4 仪器与耗材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细胞培养 |
3.3 引物设计 |
3.4 qRT-PCR扩增mRNA |
3.5 Western Blot |
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对前列腺癌细胞分泌AKR1C2、AR、PSA蛋白的影响 |
4.2 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对前列腺癌细胞AKR1C2 mRNA表达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ISL对前列腺癌VCaP细胞AKR1C2、AR的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细胞 |
2.2 药物 |
2.3 主要试剂及常用溶液及试剂配制 |
2.4 药物配制方法 |
2.5 仪器与耗材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细胞培养 |
3.3 引物设计 |
3.4 qRT-PCR扩增 |
3.5 Western Blot |
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ISL对前列腺癌VCa P细胞AKR1C2、AR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 ISL对前列腺癌VCa P细胞AKR1C2、AR、PSA mRNA表达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KR1C2 过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VCa P、LNCa P、22RV1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细胞 |
2.2 主要试剂 |
2.3 常用溶液及试剂配制 |
2.4 药物配制方法 |
2.5 主要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引物设计 |
3.3 qRT-PCR扩增mRNA |
3.4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3.5 转染细胞 |
3.6 qRT-PCR扩增 |
3.7 Western Blot |
3.8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3.9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
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SL对前列腺癌LNCa P、22RV1 细胞NRF2 蛋白和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细胞 |
2.2 药物 |
2.3 常用溶液及试剂配制 |
2.4 药物配制方法 |
2.5 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引物设计 |
3.3 qRT-PCR扩增 |
3.4 Western Blot |
3.5 甾体激素的提取 |
3.6 液质联用(HPLC-MS)检测激素代谢产物的含量 |
4 实验结果 |
4.1 ISL对前列腺癌LNCaP、22RV1 细胞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 ISL对前列腺癌LNCaP、22RV1 细胞NRF2 及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液质联用检测激素代谢产物的相对含量变化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SL对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 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细胞 |
2.2 药物 |
2.3 常用溶液及试剂配制 |
2.4 药物配制方法 |
2.5 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分组 |
3.2 MTT法 |
3.3 Western Blot |
3.4 qRT-PCR |
4 实验结果 |
4.1 ISL对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 作用不同时间后对其增殖的影响 |
4.2 ISL对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 雌、雄激素受体、AKR1C2、PSA表达的影响 |
4.3 ISL对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 AKR1C2的mRNA的影响 |
5 本章小结 |
分析与讨论 |
1 ISL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
2 ISL对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 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已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 |
附录三 参与基金课题、学术会议情况 |
(7)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盲法设计 |
2.3 盲法实施 |
3 一般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病情评分及分级标准 |
3.4 病例选择标准 |
4.治疗方法 |
4.1 研究药物 |
4.2 用法与用量 |
4.3 治疗周期 |
4.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运用 |
6 疗效评价方法 |
6.1 综合疗效评定方法 |
6.2 症状及体征疗效评价方法 |
6.3 盆腔疼痛疗效评价方法 |
7 伦理学要求 |
8 结果 |
8.1 一般情况 |
8.2 基线情况分析 |
8.3 疗效性分析 |
8.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SPID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SPID的认识 |
1.2 现代医家对SPID的认识 |
2 刘云鹏教授对SPID的认识 |
2.1 脾肾亏虚为本 |
2.2 湿、热、瘀是主因 |
3 刘云鹏教授治疗SPID经验 |
3.1 祛邪与扶正兼顾 |
3.2 重视调肝 |
3.3 内外结合治疗 |
3.4 注重宣教 |
4 妇炎清颗粒治疗SPID机理探讨 |
4.1 药物组成 |
4.2 药物分析 |
4.3 组方分析 |
4.4 SPID之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思路 |
5 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
6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6.1 存在的不足 |
6.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刘云鹏教授治疗SPID常用方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不同产地丹参的药效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丹参的活性成分 |
1.2.1 丹参脂溶性成分 |
1.2.2 丹参水溶性成分 |
1.2.3 丹参代表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图 |
1.3 丹参的药理作用 |
1.3.1 丹参的抗氧化活性 |
1.3.2 丹参的抗肿瘤活性 |
1.3.3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
1.3.4 丹参的抑菌作用 |
1.3.5 丹参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1.3.6 丹参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1.3.7 其他作用 |
1.4 丹参多糖的研究进展 |
1.4.1 丹参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
1.4.2 丹参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1.4.3 丹参化学成分定量方法 |
1.5 丹参药材的发展前景 |
1.6 论文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6.1 选题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7 论文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1.7.1 论文的创新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丹参有效成分的HPLC法研究 |
2.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2.2 方法建立 |
2.2.1 色谱条件 |
2.2.2 样品测定时间的确定 |
2.2.3 提取方法的选择 |
2.2.4 溶液的制备 |
2.2.5 专属性试验 |
2.2.6 线性关系考察 |
2.2.7 理论塔板数 |
2.2.8 系统精密度试验 |
2.2.9 系统稳定性试验 |
2.2.10 方法重复性试验 |
2.2.11 加样回收试验 |
2.3 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 |
2.4 单因素试验结果讨论 |
2.4.1 丹参水溶性成分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
2.4.2 丹参水溶性成分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
2.4.3 丹参脂溶性成分提取单因素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
2.4.4 丹参脂溶性成分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
2.5 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1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5.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2.6 不同产地丹参有效成分差异性比较 |
2.6.1 丹参水溶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图 |
2.6.2 丹参脂溶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图 |
2.6.35 个道地丹参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丹参多糖的提取及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3.2 实验研究 |
3.2.1 丹参多糖实验步骤 |
3.2.2 丹参多糖的粗提取与除蛋白 |
3.2.3 标准Glucose曲线的绘制 |
3.2.4 单因素试验 |
3.3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3.1 超声时间对丹参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2 超声温度对丹参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3.3 液料比对丹参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4 丹参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3.5 丹参精制多糖的分离纯化 |
3.5.1 丹参粗多糖中蛋白质的去除 |
3.5.2 丹参多糖的纯化精制 |
3.5.3 DEAE-52 Cellulose层析柱纯化 |
3.5.4 丹参多糖的紫外光谱(UV)分析 |
3.5.5 丹参多糖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6 结果分析 |
3.6.1 纯化结果比对 |
3.6.2 DEAE-52 Cellulose层析柱纯化结果 |
3.6.3 紫外光谱分析 |
3.6.4 红外光谱分析 |
3.7 丹参多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 |
3.7.1 清除DPPH自由基法 |
3.7.2 清除羟基自由基法 |
3.7.3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法 |
3.7.4 清除ABTS自由基法 |
3.8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评价分析 |
3.8.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的评价分析 |
3.8.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的评价分析 |
3.8.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的评价分析 |
3.8.4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的评价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科研情况 |
附图 |
致谢 |
(9)爱康方对人肺腺癌A549、小鼠Lewis细胞内Bad、Caspase-9、Survivin、mTOR蛋白及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附图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竹叶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竹叶黄酮及其苷类 |
2 竹叶黄酮的功效 |
2.1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 |
2.2 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力 |
2.3 保护心脑血管、调节血脂、抗血栓 |
2.4 抗辐射、抗癌 |
2.5 保肝护肝 |
3 竹叶黄酮的应用前景 |
3.1 畜牧业 |
3.2 医药保健及食品行业 |
3.3 化妆品行业 |
4 展望 |
四、爱康宁胶囊体内抗癌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藏药湿生扁蕾与苦豆子、金钱草配伍的研究进展[J]. 薄双琴,曲馨,刘越敏,柳娜,寇亮,谢田朋,景明.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1(06)
- [2]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D]. 向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化瘀通络愈疡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杜慧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D]. 宋子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柏参王前列胶囊的研制[D]. 王天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异甘草素通过激活醛酮还原酶调控雄激素代谢通路抗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天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妇炎清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D]. 张家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不同产地丹参的药效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陈凌霆.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1)
- [9]爱康方对人肺腺癌A549、小鼠Lewis细胞内Bad、Caspase-9、Survivin、mTOR蛋白及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 李巧玲.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10]竹叶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前景[J]. 栗明月,焦梦荷,蒋林树,方洛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