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氧健身操对城市中老年女性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亿[1](2021)在《水中健身操对中老年女性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李凤[2](2021)在《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底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市持续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自此新冠肺炎开始迅速爆发并对普通民众的身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冠肺炎患病人数多、分布广加之病毒本身传播潜伏性较强,使得新冠肺炎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在短期之内被彻底削株掘根的病毒。新冠肺炎不仅对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使得社会民众长期处于焦虑恐慌的状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为了打好疫情防控的持久战,居家隔离时期在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全国大中小学校在短时间内以线上网络教学全面替代线下传统教学。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下学生复课返校重回线下传统教学环境。为了深入了解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在疫情防控下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有氧健身操对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教学实验法、心理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测量工具对疫情防控下居家隔离时期和复课返校时期的黄麓师范学校280名中职学生进行有氧健身操干预,在了解疫情防控下居家隔离时期和复课返校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氧健身操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疫情防控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居家隔离时期学生心理焦虑状况较复课返校时期更为严重。其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不同年龄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独生子女状况,城镇子女状况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无显着性差异。(2)除复课返校时期的冲动倾向外,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线上线下课程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均具有促进作用。(3)性别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对女性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优于男性;年龄差异上,居家隔离时期有氧健身操对15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不显着,复课返校时期有氧健身操对18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不显着;独生子女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课程对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优于独生子女;城镇子女差异上,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课程对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大致相同。根据结论提出一下建议:(1)疫情防控期间应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2)疫情防控下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及自责倾向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课程实施策略,并提高教师对疫情防控下课程改革的认识,建立常态化培训提高线上教学能力。(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大力开发体育线上、线下以及相关衔接课程,完善教学实施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运动参与度,在增强学生身体免疫力的同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李天蒙[3](2021)在《自媒体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对女性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以如皋市蓝宝儿有氧操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高新技术应运而出,使得社会劳动生产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多的人从体力劳动者投入到紧张的脑力劳动中,加快的生活节奏,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产生。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需要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体健康。2019年年底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国家疫情防控期间,大众都居家隔离身体活动量减少。线上教学、直播平台因此得到爆发性发展,腾讯视频、钉钉、抖音短视频、一直播等线上直播平台,为教师与学生、教练与大众居家锻炼提供平台。有氧健身操作为时尚的健身项目,深受广大女性热爱。本研究对如皋市蓝宝儿有氧操线上学员随机抽取30人,进行自身对照线上有氧操锻炼对比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成分及身体素质进行自身对比研究,心理方面通过POMS量表进行心理测量,通过对蓝宝儿线上学员进行12周有氧操课程练习,测量前后心境的水平,比较练习前后的变化,探讨自媒体线上有氧操教学对女性身体和心境的积极影响,为改善女性身心健康及线上自媒体直播有氧操教学的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实验结果:(1)实验前对受试者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进行测试结果分析,经过12周有氧操实验结束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身体形态中身高、胸围、上臂围、大腿围、小腿围各项测量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体重、腰围、臀围、WHR测量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身体成分中BMI、脂肪含量、体脂率、骨质、肌肉、骨骼肌、基础代谢等各项测量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瘦体重、身体水分、蛋白质等各项测量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身体素质中试者的闭目单足站立、握力、坐位体前屈、1min仰卧起坐等各测试数据研究结果显示,闭目单足站立、握力、坐位体前屈、1min仰卧起坐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身体机能中安静心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肺活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12周实验结束后,受试者前后锻炼心境状态的7个维度和情绪纷乱总分(TMD)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紧张”维度、“愤怒”维度、“疲劳”维度、“抑郁”维度、“精力”维度、“慌乱”维度、“自尊感”维度以及TMD中各项测量指标中,“紧张”维度、“愤怒”维度、“抑郁”维度以及TMD值等各项测量指标与锻炼前相比均下降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疲劳”维度、“精力”维度、“慌乱”维度等各项测量指标较锻炼前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经过12周蓝宝儿有氧操学习,实验组自身对照在身体形态、身体成分、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中均有测量指标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上,与锻炼前相比显着性强。(2)在12周蓝宝儿有氧操直播教学中,实验组学员的心境状况各维度均有不同程限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消极情绪上,其中紧张、愤怒、抑郁三个情绪维度效度最佳,明显优于锻炼前情绪状态。(3)线上直播教学对于女性的心理有积极的影响,对促进健康也非常有效果,因此线上有氧操直播教学应积极推广优化深入发展。
陶丹[4](2020)在《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平衡能力是维持或变换身体姿势的前提,是人体的一项基本能力。目前国内平衡能力研究倾向于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改善与预防跌倒,忽视了对青年女性的平衡能力训练研究,事实上中青年时期较好的平衡能力是今后保持平衡与减少跌倒的基础与保证。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预防和改善人体平衡能力。大众健美操动作简单,步法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好的健身功效,且其中的立踝、转体动作能够较好的发展踝关节力量、改善视觉器官与前庭器官的机能,进而改善或巩固平衡能力。有氧踏板操是在上下踏板过程中完成的,是一种身体姿态到另一种身体姿态的变换,能够通过不断的打破人体平衡再重新建立平衡,进而促进神经中枢对人体姿势控制起到良性刺激与锻炼。基于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57位苏州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进行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运动干预,探讨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三种教学方式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效果,旨在丰富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理论知识,拓宽其健身价值,为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运动项目在高校开展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大众健美操、有氧踏板操、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均对女大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不同练习项目对动、静态平衡能力的刺激效果不同。大众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较好,有氧踏板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较好,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对女大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较好。(2)有氧踏板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左脚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要优于大众健美操。(3)大众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双足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要优于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组。
陶成武[5](2020)在《广场舞现象研究》文中提出现象是人或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广场舞的盛行作为当代中国的普遍现象,彰显的不仅有本体结构的特质与历史发展的积淀,亦有主体与社会发展的自我超越。因而通过广场舞盛行的存在样态还原其内在结构与发展规律,从事实本身的角度把握其客观存在,对深度挖掘其内涵属性与社会文化价值,以及针对广场舞引发的社会问题治理,促进其规范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本研究以广场舞的认知与盛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自组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现象学理论与戏剧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理论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广场舞现象的内涵属性、发展历程、实践过程、生成机制与逻辑展望等理论与现实问题,试图归纳与总结广场舞现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广场舞现象是集运动属性、舞蹈属性与休闲属性于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内涵既有本体结构追求的健体健心与艺术审美,又超越了本体结构特质,融入了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是具有多维结构与文化意蕴的身体语言与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内容是以特定形式的身体姿态展示为主,以主客体同一为存在方式,具有健身性、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特征,实现了健康身体与健康生活相统一。2.广场舞现象的起源有“舞蹈起源论”与“社会文化起源论”两种观点。“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表现了其本体外显动作结构与内在审美意蕴的延续与传承。“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表征的是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它是新秧歌运动、忠字舞与禁舞解除的继续与传承,是个体历史记忆与主体性表达的重构与再现,亦是民众情感需求、基层自治促动与官方适时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3.广场舞现象是个体在自组织结构中通过身体表演追求自我的实践过程。身体表演内蕴有个体从感知到构想的空间延伸,从现实到理想的情感表达,从满足到超越的生命建构,不仅追寻着身体的愉悦,而且饱含着情感的需求。表演组织呈现有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集权式的组织结构、自律式的组织规约、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等特征。表演价值来源于个体与广场舞本体的“自我”追求与建构,促进了其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社会文化与广场舞项目化发展。4.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是社会环境发展变迁促进个体内在需求转变与广场舞自身结构调整的适应过程。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表现有社会经济发展促动生活观念转变,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公共体育服务改善提供的基础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引导推动的规范有序发展。其促动的内生需求与结构适应表现为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个体需求升级,活动结构调整与个体需要的契合。使广场舞的发展历经了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从民间自发倒逼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5.广场舞现象彰显了其作用于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活动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存在样态。作为个体生活方式的广场舞需由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转向为关注个体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探求,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广场舞应使其成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到自强的实践典范与表达方式,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广场舞要通过专项与审美发展创新其内容与形式。总之,从舞台到街角、从民俗仪式到健身活动,从身体表演到美好生活实践,广场舞不仅要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建构,亦要有对民族文化自信的表达,也要有运动项目的深化与创新发展。
冯倩[6](2016)在《有氧健身操对社区中老年女性体成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阶段,中老年女性在我国社区体育中占领着重要地位,并且正处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要社会责任阶段,如何保持良好健康体质也是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社区中老年女性体质健康,发展有氧健身操运动,丰富社区体育文化。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在新疆医科大学崔玖梅老师健身班随机抽取的22名43-68岁的中老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有氧健身操锻炼,每周五次,每次六十分钟,负荷强度主要用自我感觉判断。并且进行两个阶段的身体成分数据测量收集。测量仪器采用新疆师范大学实验室身体成分分析仪BiospaceInbody3.0韩国生产,采取有效的指标有:WHR(腰臀比)、BMI(身体质量指数)、BMR(基础代谢率)、体脂百分比、肌肉量、身高、体重、体脂肪量、去脂体重、体水分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两个阶段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实验数值呈现非常显着差异的指标有:体脂肪量、体脂百分比、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实验数据呈现显着差异的指标有:肌肉量、BMR(基础代谢率)、WHR(腰臀比)、去脂体重。实验数据无显着差异的指标有:身高、体水分。从而得出长时间坚持有氧操锻炼使社区中老年女性身体成分向健康良好的趋势转变。建议有关部门重视社区体育文化,引进专业指导人才,普及体育健康知识、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
孟思宇[7](2015)在《有氧健身操锻炼对中年人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中年人的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中年人的运动能力,下降较为明显。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国家已经出现了老龄化趋势。因此增强中年人的健康,重视中年人的体育锻炼,提高中年人的运动能力,延缓中年人的衰老已经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有氧健身操是目前中国较为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氧健身操锻炼的技术动作、运动形式、负荷强度等特点都比较适合中年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因此在大众全民健身中受到中年人的喜爱,并将其作为体育锻炼的首选运动。本文对进行有氧健身操锻炼过程中的中年人在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指标方面的变化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年人进行科学健身锻炼,增强中年人的体质和提高中年人的运动能力,本文根据中年人身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针对中年人运动能力下降敏感指标,科学地进行有氧健身操编排,并在为期六个月的有氧健身操锻炼中,对中年人进行基础健康检查和运动能力测试,根据运动前后敏感指标的对比,不仅能够量化地研究出健身操对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所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运用实验数据证明科学合理的健身操锻炼可以提高中年人的运动能力,对大众健身理论起到完善作用;还能够科学的指导大众健身,使健身操锻炼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更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作用。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指标的研究结论如下:(1)为期六个月的有氧健身操锻炼能减轻中年人体重,对体重有显着性作用(P<0.01)。(2)为期六个月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对女性中年人受试者肺活量有显着影响(P<0.01),对男性中年人受试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为期六个月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对提高中年人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平衡能力、time up and go、坐下站起30秒有显着作用(P<0.01)。
赵晓靓[8](2015)在《坐势健身球操的创编及其对老年女性健身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创编一套适合老年女性的坐势健身球操,通过16周坐势健身球操锻炼,观察其健身效果,从而为研发老年人群健身操提供一种安全有效模式和科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的依据。方法: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为坐势健身球操的创编及其健身效果的验证提供研究基础。以小卫街社区23名60-69岁老年女性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12人和对照组11人,实验开始后对照组保持平常的生活方式不变且不进行坐势健身球操的练习,对实验组施加每周4次、每次40分钟,共16周的坐势健身球操的运动干预;利用K4b2便携式心肺功能仪监测其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情况,以判定所创编的坐势健身球操是否符合老年人的运动强度,并测试其实验前后的身体形态、心肺机能、身体成分、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指标,探讨坐势健身球操对老年人健身效果的影响。结果:(1)所创编的坐势健身球操成套动作时间为40分钟,共36节,包括准备、开始、结束3个部分;(2)坐势健身球操心率为99.11±7.08次/min,代谢当量为3.92±1.47METs,老年女性练习完主观体力感觉良好;(3)在安静心率、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的测试中分别由锻炼前的76.93±7.30(次/min)、2057.67±151.91ml、126.8±6.58mmgh、80.67±5.68 mmgh提高到锻炼后的73.27±6.06(次/min)、2246.4±169.12 ml、122.73±6.87 mmgh、76.2±6.50 mmgh,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在身体形态上臂围、胸围、腰围、腰臀比、上臂皮脂厚度、肩胛皮脂厚度、腹部皮脂厚度的测试中分别由锻炼前的27.8±2.27 cm、87.97±5.06 cm、79.6±3.62 cm、0.854±1.02、24.98±1.84 mm、30.47±3.04 mm、26.53±3.44 mm减少到锻炼后的26.47±1.32 cm、85.73±5.0 cm、76.89±4.77 cm、0.832±0.95、23.50±2.13mm、28.10±4.22 mm、24.42±3.63 mm,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在身体成分基础代谢率的测试中由锻炼前的1150.93±72.06提高到锻炼后的1214.47±113.66,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在力量和柔韧素质握力、摸背实验(左上)、摸背实验(右上)的测试中分别由锻炼前的22.91±4.91、13.33±5.36、15.35±4.64提升到锻炼后的26.13±6.09、9.46±4.08、12.76±3.83,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7)臀围、身体质量、体脂肪率、躯干脂肪率指标在数值上看有所降低,但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遵循躯干上肢全员参与、特殊群体对待、合理设计成套结构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的基础上,创编了本套坐势健身球操,难度适宜,轻器械健身球增加了锻炼的趣味性,深受老年女性的喜爱;(2)创编的坐势健身球操属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符合老年人运动强度;(3)坐势健身球操对老年女性心肺机能(安静心率、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身体形态(上臂围、胸围、腰围、腰臀比、上臂皮脂厚度、肩胛皮脂厚度、腹部皮脂厚度)、身体成分(基础代谢率)、握力和肩关节柔韧性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长期锻炼可增强体质;(4)坐势健身球操对老年女性臀围、身体质量、体脂肪率、躯干脂肪率在统计学上显示没有显着性差异,但都相对有所改善趋势。
丁文权[9](2015)在《有氧健身操练习对成年女性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以育新中学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实验探讨有氧健身操锻炼对于成年女性心血管机能的影响。研究对象及方法: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中学部38名女性教师(平均年龄40.6岁),进行为期9个月,每周3次,每次40分钟,目标心率120次/分以上的有氧健身操锻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干预前、后体重、肌肉含量、脂肪含量、动脉脉搏、血压、肺活量、台阶指数、最大摄氧量、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血压指数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锻炼之后研究对象的体重增加了1.0%(p=0.044),但是以肌肉含量显着增加(p=0.001),脂肪含量降低(p=0.63),其中肌肉含量增加了1.9%,脂肪含量降低了0.8%。说明锻炼之后实验对象的身体成分有所改善。2锻炼之后研究对象的台阶指数增加了6.1%(p=0.015)。3锻炼之后实验对象血管硬度评价为正常的人数比例增加了11.1%,血管堵塞人数比例降低了3.7%。4研:究对象的安静心率、血压、最大摄氧量、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血压指数在锻炼前后变化差异不显着,其中,收缩压、最大摄氧量在锻炼之后分别增加了2.1%和3.2%,安静心率、舒张压、左脉搏波传导速度、右脉搏波传导速度、左踝臂血压指数在锻炼之后依次降低了1.2%,0.1%,2.3%,1.5%,0.8%,有踝臂血压指数前后没有变化。5锻炼之后实验对象的肺活量降低了8.9%(p=0.011),结合研究对象参加有氧健身操出勤率发现,出勤率越高,肺活量降低越小。低、中、高出勤率组的肺活量降低值依次为443.OmmHg,283.7mmHg,80.9mmHg,9个月的有氧健身操练习之后肺活量降低具体原因有待深入探讨。结论:1有氧健身操锻炼,可以显着改善成年女性身体成分,增加血管的弹性,减少血管堵塞情况。2台阶指数在锻炼之后显着提高,而最大摄氧量虽然有所提高,但不具有显着性。
李辉[10](2014)在《有氧健身操与瑜伽对中年女性健身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年女性健康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的大问题。中年女性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她们承担着社会压力的主要部分。女人35岁以后身体各方面机能开始逐渐下降,若不加注意会很快进入亚健康状态,如身体易疲劳、精神不振、失眠、手脚发凉等。有氧健身操和瑜伽是广大中年女性喜爱的运动形式,但关于以上健身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她们却不是很了解,这也是许多新员比较犹豫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大连市韦德伍斯40-60岁中年女性新会员为实验对象,选取部分形态指标、机能指标、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探寻有氧健身操与瑜伽对中年女性的健身效果有哪些不同,结果得出:1有氧健身操和瑜伽都对中年女性体重、BMI、腰臀比、体脂百分比以及肺活量指标的影响明显,且两种健身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别。因此,单纯从减重、减脂和塑形角度考虑选取哪种健身方式都可。2有氧健身操对中年女性安静心率和台阶指数指标的影响明显好于瑜伽。说明有氧健身操在提高心血管功能方面作用明显。3瑜伽对中年女性坐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指标的影响明显好于有氧健身操。说明瑜伽健身在提高柔韧素质和平衡素质方面作用明显。4有氧健身操和瑜伽对握力指标影响不明显。说明两种健身方式在改善中年女性上肢力量方面效果较差。并提出以下建议:1有氧健身操与瑜伽在改善中年女性体质健康水平上各有利弊。如果时间、经济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同时练习,能够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2有氧健身操与瑜伽在改善中年女性上肢力量方面效果较差。建议适当增加专门的上肢力量训练,以使得各方面身体素质协调发展。3建议学员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坚持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4建议健身期间合理饮食,注意休息,运动中合理的补充水和矿物质。
二、有氧健身操对城市中老年女性心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氧健身操对城市中老年女性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新型冠状病毒 |
2.1.2 有氧健身操 |
2.1.3 心理健康 |
2.2 新冠肺炎防控下学校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疫情防控下学校课程开展的实证研究 |
2.2.2 疫情防控下学校课程开展的理论研究 |
2.3 有氧健身操的研究现状 |
2.3.1 有氧健身操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
2.3.2 有氧健身操对生理机能的影响 |
2.3.3 有氧健身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2.4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
2.4.1 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研究 |
2.4.2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2.4.3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
2.5 文献述评 |
3.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心理测量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黄麓师范学校课程改革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居家隔离时期线上有氧健身操课程实施策略 |
4.1.2 复课返校时期线下有氧健身操课程实施策略 |
4.1.3 线上线下有氧健身操课程对比分析 |
4.2 不同时期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4.2.1 不同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分析 |
4.2.2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研究 |
4.2.3 小结 |
4.3 不同时期有氧健身操干预前后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4.3.1 居家隔离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
4.3.2 复课返校时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
4.3.3 小结 |
4.4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中职学生心理效益的差异研究 |
4.4.1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性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
4.4.2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年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
4.4.3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独生子女状况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
4.4.4 有氧健身操对不同城镇子女状况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比分析 |
4.4.5 小结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研究不足与后期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 |
附件三:居家隔离时期有氧健身操教学大纲及教案 |
附件四:复课返校时期有氧健身操教学大纲及教案 |
(3)自媒体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对女性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以如皋市蓝宝儿有氧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身体活动量减少引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 |
1.2.2 有氧操项目丰富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1.2.3 自媒体直播时代的快速发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有氧操的概念及特征 |
2.1.2 线上直播 |
2.2 国内有关有氧操锻炼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有关有氧操锻炼的现状研究 |
2.4 自媒体直播国内外发展研究 |
2.4.1 国内自媒体直播发展现状 |
2.4.2 国外自媒体直播发展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观察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生理机能影响 |
4.1.1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身体形态的影响 |
4.1.2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身体成分的影响 |
4.1.3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身体素质的影响 |
4.1.4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身体机能的影响 |
4.2 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实验前后对女性的心理素质各指标的对比研究 |
4.2.1 实验前对女性心理素质各指标数据的研究分析 |
4.2.2 实验后对女性心理素质各指标数据的研究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对女性心理素质各指标数据的对比研究分析 |
4.3 线上直播教学对女性健康效果影响的研究分析 |
4.3.1 基本情况 |
4.3.2 直播课程内容与效果 |
4.3.3 线上直播教学的特点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线上直播教学身体指标效益 |
5.1.2 线上直播教学心境效益 |
5.1.3 线上直播教学的隐身效益 |
5.2 建议 |
5.2.1 注重因势利导,促进线上锻炼 |
5.2.2 加强直播教练培训,建立线上规划体系 |
5.2.3 优化线上体育内容,推动体育特色化健身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线上有氧操健身学员调查问卷表 |
附录B 线上有氧操教练问卷 |
附录C 简式POMS量表 |
附录D 效度检验专家评价表 |
致谢 |
(4)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平衡能力是完成各种身体动作的重要前提 |
1.1.2 随着年龄的增长,平衡能力会呈下降趋势 |
1.1.3 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可以降低人体发生跌倒的风险 |
1.1.4 丰富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 |
1.2 选题意义 |
1.2.1 揭示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
1.2.2 比较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改善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效果 |
1.2.3 丰富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理论知识,拓宽其健身价值 |
1.3 特色与创新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有关大众健美操的理论与研究 |
1.4.2 国内外有关有氧踏板操的理论与研究 |
1.4.3 国内外有关平衡能力的理论与研究 |
1.5 文献综述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比较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前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
3.1.1 实验前各组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
3.1.2 实验前各组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
3.2 实验后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
3.2.1 实验后各组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
3.2.2 实验后各组学生动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
3.3 实验前后各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
3.3.1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
3.3.2 实验前后有氧踏板操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
3.3.3 实验前后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组学生平衡能力的比较 |
4 讨论与分析 |
4.1 大众健美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
4.2 有氧踏板操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
4.3 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组合训练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附录一: 教案范例 |
附录二: 30周教学计划 |
附录三: 受试者名单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着作与发表的论文 |
9 致谢 |
(5)广场舞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文献综述 |
1.2 视角聚焦与理论基础 |
1.2.1 视角聚焦 |
1.2.2 理论基础 |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广场舞的基本理论探讨 |
2.1 广场舞的内涵与外延 |
2.1.1 广场舞的内涵属性 |
2.1.2 广场舞的外延构成 |
2.2 广场舞的内容与分类 |
2.2.1 广场舞的内容 |
2.2.2 广场舞的分类 |
2.3 广场舞的特征与形式 |
2.3.1 广场舞的基本特征 |
2.3.2 广场舞的活动形式 |
2.4 小结 |
3.广场舞现象的发展回眸 |
3.1 广场舞现象的历史溯源 |
3.1.1 “舞蹈起源论”的广场舞 |
3.1.2 “社会文化起源论”的广场舞 |
3.2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演变 |
3.2.1 广场舞现象的主体孕育阶段(约1942-1989年) |
3.2.2 广场舞现象的自主发展阶段(约1990-2014年) |
3.2.3 广场舞现象的规范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
3.3 广场舞现象的发展特征 |
3.3.1 动力结构的大众需求性 |
3.3.2 活动组织的基层自治性 |
3.3.3 规范普及的政府引导性 |
3.4 小结 |
4.广场舞现象的现实考察 |
4.1 调查的组织实施与对象 |
4.1.1 调查的组织实施 |
4.1.2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3 实地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广场舞表演中的自我呈现 |
4.2.1 表演的空间:从感知空间到构想空间的互动延伸 |
4.2.2 表演的诉求:从健康需求到追求自我的情感表达 |
4.2.3 表演的维持:从体验满足到自我超越的生命建构 |
4.3 广场舞表演组织的特征 |
4.3.1 体验式与情感式认同是组织发展的基础 |
4.3.2 直线制的组织结构与自律式的组织规约 |
4.3.3 自组织的运行模式与缘聚型的关系纽带 |
4.3.4 自主规约与直线制组织结构带来的张力 |
4.4 广场舞表演呈现的价值效应 |
4.4.1 表露真实的自我,健康个体身心 |
4.4.2 建构可能的自我,和睦家庭关系 |
4.4.3 延展社会的自我,丰富社会文化 |
4.4.4 拓深本体的自我,挖掘项目属性 |
4.5 小结 |
5.广场舞现象的生成机制 |
5.1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外生机制 |
5.1.1 社会经济发展促动观念转变 |
5.1.2 城镇化推进创造的场域空间 |
5.1.3 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
5.1.4 政策支持引导推动规范有序 |
5.2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内生机制 |
5.2.1 美好生活促动的多层次需求 |
5.2.2 自组织结构蕴育的身份认同 |
5.2.3 活动形式与个体需求的契合 |
5.3 广场舞现象生成的基本规律 |
5.3.1 从健美身心到健美生活的价值升级 |
5.3.2 从社会质疑到社会认同的认知转变 |
5.3.3 从中老年人到全民参与的认同表达 |
5.3.4 从民间自发到国家参与的治理实践 |
5.4 小结 |
6.广场舞现象的逻辑展望 |
6.1 本源回归:作为个体生活方式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
6.1.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导向的价值升级 |
6.1.2 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导向的消费转型 |
6.1.3 协同共治导向活动行为的多元规约 |
6.2 价值拓展:作为社会文化活动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
6.2.1 文化自觉:广场舞参与主体的使命与担当 |
6.2.2 文化自信:广场舞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超越 |
6.2.3 文化自强:广场舞文化发展的内立与外输 |
6.3 审美创新: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导向的广场舞发展 |
6.3.1 属性结构导向活动形式的多元并存 |
6.3.2 竞赛促动导向动力与张力实时并存 |
6.3.3 项目化发展导向专业与审美的并进 |
6.4 小结 |
7.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后续展望 |
8.参考文献 |
9.附录 |
10.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1.致谢 |
(6)有氧健身操对社区中老年女性体成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文献综述 |
1.1 体成分的概念界定 |
1.1.1 体成分概念 |
1.1.2 体成分测量方法 |
1.1.3 体成分测量姿势 |
1.1.4 身体成分的测量指标 |
1.2 体成分研究现状 |
1.3 有氧健身操概念界定 |
1.3.1 有氧运动 |
1.3.2 有氧健身操 |
1.3.3 有氧健身操特点 |
1.4 有氧健身操对体成分影响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实验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身高、体重比较分析 |
3.2 体脂肪比较分析(体脂肪量和体脂百分比) |
3.3 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比较分析 |
3.4 腰臀比(WHR)比较分析 |
3.5 肌肉量和去脂体重比较分析 |
3.6 体水分比较分析 |
3.7 基础代谢率比较分析 |
3.8 综合得分比较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有氧健身操锻炼对中年人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有氧健身操的研究现状 |
2.1.1 有氧健身操的概述 |
2.1.2 有氧健身操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2.2 中年人研究现状 |
2.2.1 中年人体质特点 |
2.2.2 适宜中年人的运动负荷 |
2.2.3 中年人体育锻炼现状 |
2.3 运动能力研究现状 |
2.3.1 运动能力概述 |
2.3.2 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对运动能力开发方法的研究 |
4.2 中年人运动能力的开发 |
4.2.1 准备活动 |
4.2.2 旋转运动 |
4.2.3 十字步 |
4.2.4 脊椎运动 |
4.2.5 弓步测点 |
4.2.6 下蹲运动 |
4.2.7 肩部运动 |
4.2.8 弓步拍手 |
4.2.9 踢腿运动 |
4.2.10 勾脚尖 |
4.2.11 交叉步 |
4.2.12 摇摆 |
4.2.13 整理放松 |
4.3 中年人运动能力开发的评定 |
4.3.1 有氧健身操对体重的影响 |
4.3.2 有氧健身操对肺活量的影响 |
4.3.3 有氧健身操对握力的影响 |
4.3.4 有氧健身操对快走的影响 |
4.3.5 有氧健身操对闭眼单脚站立的影响 |
4.3.6 有氧健身操对坐位体前屈的影响 |
4.3.7 有氧健身操对反应时的影响 |
4.3.8 有氧健身操对time up and go和坐下站起30秒的影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坐势健身球操的创编及其对老年女性健身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坐势的概念界定 |
1.3.2 关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特点的研究 |
1.3.3 关于有氧健身操创编的研究 |
1.3.4 关于有氧健身操对老年人健身效果影响的研究 |
1.3.5 关于坐势有氧健身操方面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坐势健身球操的创编 |
3.1.1 坐势健身球操的创编原则 |
3.1.2 坐势健身球操的创编步骤 |
3.1.3 坐势健身球操的特点 |
3.2 坐势健身球操健身效果的变化结果与分析 |
3.2.1 坐势健身球操对老年女性心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分析 |
3.2.2 坐势健身球操对老年女性身体形态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分析 |
3.2.3 坐势健身球操对老年女性身体成分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分析 |
3.2.4 坐势健身球操对老年女性握力和肩关节柔韧性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坐势健身球操文字说明及配图 |
附录二 测试指标、方法及仪器说明 |
附录三 体能活动适应能力问卷—PAR-Q |
附录四 锻炼者知情书 |
附录五 |
(9)有氧健身操练习对成年女性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以育新中学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有氧健身操的定义 |
2.2 心血管机能 |
2.3 有氧健身操对心血管机能影响研究 |
2.4 心血管机能的评价指标 |
2.4.1 动脉脉搏 |
2.4.2 血压 |
2.4.3 肺活量 |
2.4.4 台阶指数 |
2.4.5 最大摄氧量 |
2.4.6 脉搏波传导速度 |
2.4.7 踝臂血压指数 |
3 研究方法 |
3.1 实验对象 |
3.2 测试指标 |
3.3 干预方案 |
3.3.1 总体时间 |
3.3.2 原计划课程设计 |
3.3.3 调整后课程设计 |
3.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对象考勤与运动强度分析 |
4.2 有氧健身操锻炼对身体形态学指标的影响分析 |
4.3 有氧健身操对安静心率、血压的影响 |
4.4 有氧健身操对肺活量的影响 |
4.5 有氧健身操对台阶指数的影响 |
4.6 有氧健身操对最大摄氧量相对值的影响 |
4.7 有氧健身操对动脉血管的影响 |
5 研究结果总结 |
6 结论 |
7 研究不足及经历总结 |
7.1 研究不足 |
7.2 经历总结 |
8 建议 |
致谢 |
参考义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有氧健身操与瑜伽对中年女性健身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有氧健身操概述 |
1.2 健身瑜伽概述 |
1.3 研究现状 |
1.3.1 不同地域职业中年女性锻炼现状调查研究 |
1.3.2 有氧健身操对中年女性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 |
1.3.3 瑜伽对中年女性健康影响的研究 |
1.3.4 不同运动形式对中年女性健康影响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形态指标 |
3.1.1 体重的变化 |
3.1.2 BMI的变化 |
3.1.3 体脂百分比的变化 |
3.1.4 腰臀比的变化 |
3.2 机能指标 |
3.2.1 安静心率的变化 |
3.2.2 肺活量的变化 |
3.2.3 台阶指数的变化 |
3.3 素质指标 |
3.3.1 静态平衡能力的变化 |
3.3.2 握力的变化 |
3.3.3 坐位体前屈的变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有氧健身操对城市中老年女性心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中健身操对中老年女性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D]. 黄亿.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新冠肺炎防控下有氧健身操对安徽省黄麓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3]自媒体线上直播有氧操教学对女性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以如皋市蓝宝儿有氧操为例[D]. 李天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大众健美操与有氧踏板操对女大学生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D]. 陶丹. 苏州大学, 2020(03)
- [5]广场舞现象研究[D]. 陶成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有氧健身操对社区中老年女性体成分的影响研究[D]. 冯倩.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7]有氧健身操锻炼对中年人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 孟思宇.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5(03)
- [8]坐势健身球操的创编及其对老年女性健身效果的实验研究[D]. 赵晓靓. 南京体育学院, 2015(06)
- [9]有氧健身操练习对成年女性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以育新中学教师为例[D]. 丁文权. 北京体育大学, 2015(08)
- [10]有氧健身操与瑜伽对中年女性健身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