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优质花生退化的三项措施

防止优质花生退化的三项措施

一、防止优种花生退化三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1](2021)在《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生理生长及种群生态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土壤粗化是土壤荒漠化的恶性发展,会导致土壤原有功能进一步减弱或丧失,同时也会导致植物个体乃至整个植被群落的生长繁殖特征发生变化。本论文针对我国北方科尔沁地区土壤不断沙化粗化现象,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进行模拟粗化处理,并以科尔沁地区草地优势物种兴安胡枝子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土壤粗化处理下的光合生理特性、种群性状特征以及所处群落性状特征及其相关性,以期为科尔沁地区草地的动态监测管理以及荒漠化土地的生物改良、引种驯化提供技术理论支撑。经过点位控制试验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土壤粗化处理下,兴安胡枝子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表现在S30土壤粗化处理时最高,其次为S10或SCK处理;胞间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方向相反,在稳定状态时胞间CO2浓度在S30和S10土壤粗化处理下明显低于S50和S70土壤粗化处理;叶片温度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且在中午12:00后随土壤粗化程度增加而升高。(2)土壤粗化程度的增加导致了植被群落内植物优势度发生改变,提高了兴安胡枝子的重要值,使共优种委陵菜的重要值有所增加,使共优种羊草的重要值大幅下降,使共优种寸草苔的重要值先增加后减小。在种群水平上,土壤粗化使兴安胡枝子个体明显变小,显着降低了兴安胡枝子开花期和结实期株高以及单株生物量,孕蕾期株高、结实期盖度和干物质含量以及地上生物量也有所降低但并不显着,增加了兴安胡枝子种群密度,提高了基部盖度、孕蕾期盖度和开花期盖度。在群落水平上,土壤粗化显着降低了植被群落不同物候期高度、植基盖度、孕蕾期盖度以及干物质含量,降低了开花期盖度、结实期盖度、单株生物量以及地上生物量。该论文有图13幅,表5个,参考文献123篇。

杨青[2](2020)在《全国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及空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生态系统的保护是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确定生态系统的重要等级,确定重要生态系统的名录及空间特征,阐明优先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我国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我国森林、灌丛、草地、沼泽、荒漠、湖泊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生态系统受威胁性、原真性、特有性、代表性等生态系统属性作为重要性等级划分的准则;基于生态系统分类、生态系统类型遥感数据、全国生物量数据等,利用GIS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对研究数据进行叠加运算、重分类、区域统计等处理,再进行归一化和定量评估。根据指标阈值将生态系统评价为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三个重要性等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基于生态系统丛,构建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出生态系统重要性的等级,确定了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名录。(2)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的类型数量共有470类,占自然生态系统总数的54.97%。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数量最多,共176类,占所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总数的37.45%,占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总数的20.58%;草地生态系统次之,共114类,占所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总数的24.26%,占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总数的13.33%。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的面积共有247.89万km2,占自然生态系统总面积的38.11%。其中,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多,共118.76万km2,占重要生态系统总面积的47.91%,占自然生态系统总面积的18.26%;并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浑善达克、科尔沁、阴山北部,以及新疆天山-准格尔盆地西南缘区、阿尔泰区、塔里木河流域、西藏的藏西北羌塘地区等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次之,面积为192.10万km2,占自然生态系统总面积的29.54%,占陆地生态系统总面积的20.84%;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藏东南、川西北、武夷山-戴云山区、闽南山地、浙闽山地以及海南岛中南部区、台湾中央山、玉山等地。(3)优先生态系统共有244类,占所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总数的51.91%,占所有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总数的28.54%。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种类丰富,共有124类,占所有重要等级类型总数的26.38%,占所有评估单元类型总数的14.50%。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藏东南、川西北、武夷山-戴云山区、闽南山地、浙闽山地以及海南岛中南部区、台湾中央山、玉山等地。优先生态系统的面积共有185.75万km2,占所有重要生态系统总面积的74.93%,占自然生态系统总面积的28.56%。其中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多,共有86.20万km2,占重要生态系统总面积的34.77%,占自然生态系统总面积的13.25%。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藏东南、川西北、武夷山-戴云山区、闽南山地、浙闽山地以及海南岛中南部区、台湾中央山、玉山;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阴山北部等地;新疆天山-准格尔盆地西南缘区、阿尔泰区、塔里木河流域区等地;西藏的藏西北羌塘地区、羌塘-三江源区;祁连山区等地。(4)综合分析重要生态系统各级评价指标分布情况,即得出我国重要生态系统名录的主要决定因素:我国地域广阔,生态系统地带性分布明显,区域特有性是决定我国生态系统重要性的主要指标。(5)既满足我国特有,又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仅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分布在藏东南、横断山南段区、六盘山-子午岭地区、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台湾中部等地。并且川滇冷杉林、大果圆柏林、台湾松林、望天树林是同时具有国家特有和代表性两个评价指标且原真性为Ⅰ级的生态系统,其中望天树林受威胁等级为Ⅰ级,主要分布在我国横断山南段区东部。这类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保护意义,不仅原真性高且属于我国特有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张士文[3](2019)在《解析花生早衰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主要农作物,花生早衰现象随花生种植年限的延长越来越严重,对花生产量和品质影响严重,全面解析花生早衰原因并针对性给出防治策略,促进花生丰产丰收。

郭松[4](2019)在《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果实和种子油脂特征与累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Lévl.)Rehd.]是仅分布于中国西南喀斯特部分地区特有的珍稀濒危单种属植物,是一种理想的石漠化治理树种;其种子含油率高,是一种优良的木本粮油植物。掌叶木可在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边际土地上种植,不侵占石山地区寸土寸金的农用地。研究掌叶木果实和种子油脂性状及其与地理分布和发育时期的关系,可为其推广应用奠定科学基础。因此,本文以掌叶木6个野生种源地果实和种子为研究材料,在系统测定果实和种子大小及质量、种子出仁率、含水量等表型性状的基础上,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含油率,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油脂肪酸组成和质量分数,采用冰冻切片技术进行种仁油体显微观察,并对各性状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和回归建模,探讨掌叶木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和油脂性状间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评价并筛选出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性状最优种源,揭示最优种源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发育及油脂累积过程与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掌叶木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研究表明12个表型性状种源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各表型性状种源间变异系数在6.74%21.51%之间,均值为13.41%,除种形系数外,其余表型性状的种源重复力均较高,且种子各表型性状的重复力均值为0.964,说明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且在种源间差异稳定;各表型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不显着,在种源间具有随机变异的特点;相关性研究表明单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直径和单种子质量表型性状间以及和其它性状间呈显着相关性较多。(2)掌叶木种子油脂性状研究表明种子和种仁含油率种源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存在丰富变异;种子油脂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不显着,在种源间仍表现为随机变异的特点;籽油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在种源间离散程度和变异幅度均较小,性状稳定,其中首次发现的神经酸平均质量分数(7.75%)排在已知含有神经酸木本植物第4位,表明籽油具有潜在的高经济利用价值;掌叶木籽油作为生物柴油原料须分离木焦油酸和神经酸,且不能满足冷滤点-10℃要求。(3)掌叶木种仁油体特征研究表明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有关的7个性状在种源内和种源间均存在丰富变异,且差异均在极显着(P<0.01)以上;这7个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不显着,在种源间依然表现为随机变异的特点;决定种仁含油率高低的关键因素为油体截面周长和油体面积,且存在随子叶贮藏细胞增大,种仁含油率反而降低的趋势,反之亦然。(4)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离差最大法和熵值法等3种单一评价方法下各种源排序虽存在一定差异但通过了肯德尔和谐系数一致性检验;均值、Borda和Copeland等3种组合评价排序均相同,各种源最终评价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广西凤山、广西乐业、广西独山、广西环江、广西田林、贵州独山和云南富宁;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性状最优的单一评价方法为熵值法;与质量有关的单种子质量和种子千粒质量是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性状评价研究最重要的指标,广西凤山种源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性状最优。(5)广西凤山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发育与油脂累积规律研究表明掌叶木果实绝大部分质量集中于果皮,而油脂又多集中于种子,但果皮油脂也有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较厚的果皮有助于保护种子免受外部恶劣环境的影响,而油脂较多的种子有利于掌叶木物种的生存与延续;掌叶木果实生长早于种子生长,油脂累积滞后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态建成,它们之间协同发育,共同促进。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在发育初期个体生长存在极大差异,但随着各表型性状发育至成熟,个体上的差异会逐步缩小,趋向一致,表现为趋同性;相关性研究表明果皮含油率不仅与果皮油主要脂肪酸关系紧密,还与籽油主要脂肪酸关系密切,而传统观点认为种子含油率与籽油主有脂肪酸的关系更为密切。基于掌叶木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可把9个发育时期聚类划分为形态建成期、迅速生长期、稳定生长期和调整成熟期;而基于油脂性状可把8个发育时期聚类划分为初始发育期、迅速发育期和调整巩固期。(6)广西凤山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发育与油脂累积模型研究表明果实和种子整个生长发育期有效积温为2 185.0℃;发育后期的高温气候不利于果实和种子发育成熟,是导致2018年成熟种子含水量偏高,种子含油率偏低的原因之一。掌叶木果实和种子有关的28个性状与有效积温的回归方程有6类,除果实和果皮含水率外,其余26个均可用;经检测回归模型精度和应用价值较高的表型性状有单种子质量、果实长度、鲜种子千粒质量、果实直径、种子含水量,油脂性状有果实含油率、油酸、种子含油率、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与质量有关的性状与有效积温多呈Logistic回归模型,表现为典型“慢-快-慢”的S形曲线生长发育规律,同时得出掌叶木果实和种子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集中于有效积温843.8℃至1 776.7℃之间,对应的发育期为S4时期至S7时期,其中积温区间为1 151.9℃至1367.2℃的S5时期生长发育最快。研究结果全面系统地阐明了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及其油脂特征,为今后生产研究和石漠化地区造林绿化提供科学依据。

肖顺,蒋兴环,吴红凤,张有钰[5](2017)在《花生种质退化原因及对策》文中指出近年由于花生品种混杂退化等多种原因,造成花生减产和品质下降,极大的影响了花生生产,降低了农户栽种积极性,致使花生栽种面积呈现缩减趋势,总结几点原因为农民科学种田、增加单产从而增加收入提供理论依据。

王自安[6](2016)在《如何防治花生早衰》文中指出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2016年河南省花生面积有所增加。笔者通过在花生种植区的调查发现,花生早衰是花生生产中常见现象,可造成花生减产15%~20%,严重者减产50%以上,务必引起重视。一、症状表现花生早衰的症状常常表现为花生不到成熟期叶片就提早发黄、枯萎、脱落,严重影响花生后期的光合作用,从而造成花生结果少,荚果不饱满,饱果率降低,秕果增加,早熟果提前落果发芽或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二、发生原因(一)品种退化

黄玉洁[7](2011)在《太湖典型湿地恢复区植物群落及沉积物特征》文中认为竺山湾河口湿地是太湖水域第一块建成的规模化河口湿地,其背靠太湖,又位于太滆运河河口,受太湖、滆湖和太滆运河影响,地理位置特殊,生境独特,同时还受到很多外界的干扰和破坏。因此,其建设、研究成果对太湖其它河口湿地、湖滨带以及同类浅水湖泊湿地恢复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本文以竺山湾湿地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区,研究了恢复后湿地植物的群落特征、沉积物粒度、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状况,为评价湿地植被建设成果、完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和管理方案及后期湿地恢复的长期监测和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恢复后的湿地植物群落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并已进入自然演替状态,但整体生物量还偏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同水分条件对物种多样性变化影响较大,随着基底高程的降低,物种丰富度指数呈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基本一致,先降低后升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先升高后降低。(2)研究区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粘土、粉砂、砂均为中等程度变异,且在研究区分布比较均匀。芦苇群落对沉积物中粘粒和砂粒的沉积效果最好。(3)沉积物有机碳的平均值为19.59g·kg-1,储量较高;全氮含量不是很高,平均值为1.25g·kg-1,全磷和有效磷的平均值分别为5.32g·kg-1和420mg·kg-1,其中全磷的平均值远超过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和能源部发布的沉积物严重级别生态毒性效应的全磷浓度。从不同群落来看,总体上芦苇群落对碳、氮、磷等元素的拦截、沉积效果最好;沉水植物群落和芦苇群落分布区中大部分区域碳氮比都大于20,表明研究区有机质的外源输入量很大。(4)有机碳、全氮、全磷和有效磷的季节变化顺序都为秋冬季>春季>夏季,其主要受温度、水环境、湿地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对植物体内氮、磷含量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内芦苇的全氮贮量是香蒲的6.65倍,全磷贮量是荷花的4.41倍,因此芦苇是研究区高功能积累群落。(5)沉积物中As、Cd、Gr、Cu、Ni、Pb、Zn七种重金属的平均值都明显高于各自的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As、Cd的污染程度比较严重,Zn的污染基本上为中等程度,Cr、Pb基本上为轻微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显示,研究区大约80%的区域处于强与很强的危害程度,造成研究区重金属潜在危害的主要元素是Cd和As。

刁百灵[8](2010)在《湖北省粗梗水蕨种群、群落结构研究与保护建议》文中认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湖泊资源以及气候特点,湖北省成为水蕨科植物在中国集中分布地之一。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doides(Hook.) Hieron)是水蕨科(Parkeriaceae)水蕨属(Ceratopteris)的一年生蕨类,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近年来,由于原生境的破碎化和片段化等,使得该物种种群和个体数量都呈现急剧下降趋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濒危特征。本文在对湖北省粗梗水蕨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及大小等较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以沉湖、龙感湖、梁子湖等3个粗梗水蕨相对集中地为研究样地,选择曾经有粗梗水蕨而现在据推断及调查已经绝迹的东湖、洪湖、长湖、青菱湖、涨渡湖等为对比,结合多种数学分析方法,对粗梗水蕨、伴生植物的区系特征、种群和群落的多样性及数量特征、分布限制因子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粗梗水蕨的伴生植物共有19科26属28种。伴生植物生境且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复杂程度非常低。(2)粗梗水蕨伴生植物的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比较简单、相比之下属的区系分布类型较科的要丰富;优势科、属不明显;在科的层次上,粗梗水蕨伴生植物主要以温带为其特征,在属的层次上,植物区系主要现出热带性质,温带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其所处环境区系特征与粗梗水蕨主要分布地带的地理特征相符,因此湖北省所处位置及其气候特征比较适合粗梗水蕨的繁衍和生存。(3)粗梗水蕨生活型较为特殊,营漂浮生活,分布较随机,没有稳定的适宜伴生顺序,但是要注意防范入侵植物对粗梗水蕨的威胁。(4)粗梗水蕨受水因子制约强烈,粗梗水蕨均成片分布于岸边或者上层植物的间隙中,独立分布的较为少见,而且其分布有流动性特点。(5)影响粗梗水蕨分布的因素很多,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根据本次调查,主要影响因子仍为人为因素,水质中的电导率等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6)从此次调查的种群以及群落特征看来,粗梗水蕨并没有表现出濒危现象;但从整个湖北省来看,由于生境片段化效应和破碎化效应的发生,导致粗梗水蕨出现小面积不连续的岛屿状分布,且岛屿范围有不断缩小趋势,生存前景不容乐观,应引起有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加强该物种的保护。(7)对于粗梗水蕨的保护要多方面结合,在注意对人为干扰进行控制的同时,要进行水质污染的治理,必要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异地保护等措施。

赵波[9](2010)在《花生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文中指出花生是永年县主要油料作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500~1600hm2左右,占油料作物总面积的70%~80%,多年来,生产上由于沿袭传统的栽培技术,产量一直在3450~3600kg/hm2徘徊,单产始终没有新的突破。如何提高

邓群刚[10](2010)在《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文中认为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互助组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终结的特殊历史时期——集体化时代,是中国山区变动最为剧烈和深刻的时期。在此期间,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一直是夺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孜孜追求的目标。以国家话语为中心的一系列山区建设工程,前后相继,一路走来,促使中国山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加强对集体化时代山区建设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前学界方兴未l艾的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添砖加瓦,而且能够为当前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以山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利用新近发现的《乔钦起工作笔记》,结合基层档案材料和田野调查所得的口述资料,着重考察集体化时代邢台县西部山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山区、建设山区的总体历程,探讨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活动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山区的命运的,进而对集体化时代山区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当前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反思。邢台县西部山区人多地少,长期存在一个粮食问题。由于耕地不足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传统社会时期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一方面向山要地、大修梯田,向河要粮、大造滩地,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采取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修整土地、增施肥料、合理密植、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机械等措施,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两者相结合,为邢西山区粮食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通过规模宏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促使邢台县西部山区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转变奠定了基础。邢台县西部山区资源丰富,有着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基础,其中尤以经济林特产资源品种居多,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是受开发条件的限制,在传统时期山区资源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还比较重视多种经营的发展。其间虽也曾受到“以粮为纲”等政策的影响,但是“文革”后期,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山区建设没有了后顾之忧,山区建设方针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的转变,以林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获得了发展空间,邢台县西部山区从此踏上了富裕之路。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由于乱伐滥砍、毁林毁草、开荒种粮、放牧过度等历史原因,传统时期的邢台县西部山区,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山区群众深受其害。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合作化时期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沟谷治理、大跃进时期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大造林、调整时期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经济沟建设等阶段,最终实现了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的转变,最终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蓄水保土之路,影响全国。靠山吃山,靠山用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会吃和会用。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既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考验,又遭受过多年“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但出于国家不断的调整政策,广大基层干部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山区群众的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三大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邢西山区传统时期“穷山恶水”的面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影响全国的“太行山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集体化时代邢台县西部山区三大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与集体化时代实行的集体化体制、基层干部的素质、乡村政治结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具有密切的关系。当前的山区建设应该在山区建设的规划、多种经营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干部的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时代精神的发扬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防止优种花生退化三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优种花生退化三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生理生长及种群生态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分析处理
3 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3.2 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3.3 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气孔导度日变化的影响
    3.4 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的影响
    3.5 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叶片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4 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种群生态特征的影响
    4.1 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种群主要性状的影响
    4.2 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生境群落主要性状的影响
    4.3 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生境群落植物重要值的影响
    4.4 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全国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及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研究
        1.2.2 物种优先保护研究
        1.2.3 生态系统优先保护研究
        1.2.4 生态系统评估单元
        1.2.5 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组成
        1.2.6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创新点
2 重要生态系统评估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
        2.3.1 构建重要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3.2 受威胁性评价方法
        2.3.3 原真性评价方法
        2.3.4 代表性评价方法
        2.3.5 特有性评价方法
    2.4 空间分布制图方法
3 全国生态系统分类及空间格局
    3.1 生态系统分类
    3.2 全国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4 各类型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
    4.1 森林生态系统
        4.1.1 受威胁性评价
        4.1.2 原真性评价
        4.1.3 代表性评价
        4.1.4 特有性评价
        4.1.5 重要森林生态系统
    4.2 灌丛生态系统
        4.2.1 受威胁性评价
        4.2.2 原真性评价
        4.2.3 特有性评价
        4.2.4 重要灌丛生态系统
    4.3 草地生态系统
        4.3.1 受威胁性评价
        4.3.2 原真性评价
        4.3.3 代表性评价
        4.3.4 特有性评价
        4.3.5 重要草地生态系统
    4.4 沼泽生态系统
        4.4.1 受威胁性评价
        4.4.2 代表性评价
        4.4.3 特有性评价
        4.4.4 重要沼泽生态系统
    4.5 荒漠生态系统
        4.5.1 受威胁性评价
        4.5.2 代表性评价
        4.5.3 特有性评价
        4.5.4 重要荒漠生态系统
    4.6 湖泊生态系统
        4.6.1 受威胁性评价
        4.6.2 重要湖泊生态系统
5 重要生态系统综合特征
    5.1 重要生态系统综合特征
    5.2 优先生态系统综合特征
        5.2.1 空间分布特征
        5.2.2 类型数量特征
        5.2.3 综合特征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重要生态系统名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解析花生早衰的原因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早衰症状
2 花生早衰的原因
    2.1 品种单一化
    2.2 肥料施用不当引起养分失调
    2.3 长期重茬连作
    2.4 化学除草剂过量使用
    2.5 化学控旺不当
    2.6 恶劣气候影响
    2.7 病虫危害
3 防治策略
    3.1 定期更换新品种
    3.2 科学施肥
        3.2.1 底肥
        3.2.2 叶面喷肥
    3.3 合理使用控旺剂
    3.4 合理控制使用除草剂
    3.5 防治病虫害
        3.5.1 病害
        3.5.2 虫害

(4)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果实和种子油脂特征与累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掌叶木的研究
        1.3.2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研究
        1.3.3 生物柴油燃料特性评估
        1.3.4 油体的显微观察
        1.3.5 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掌叶木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分析
    2.1 种源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2.1.1 种源地概况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
        2.2.2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2.2.3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2.2.4 基于表型性状的不同种源掌叶木聚类
        2.2.5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6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掌叶木种子油脂性状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测定内容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子、种仁和种皮含油率
        3.2.2 籽油脂肪酸组成
        3.2.3 种子、种仁含油率和籽油脂肪酸的相关性
        3.2.4 种子、种仁含油率和籽油脂肪酸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3.2.5 基于含油率与脂肪酸组分的不同种源掌叶木聚类
        3.2.6 籽油脂肪酸燃料特性因子评估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掌叶木种仁油体特征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切片制作与观察
        4.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仁油体显微观察冰冻切片制作方法的优化
        4.2.2 种仁含油率、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特征
        4.2.3 种仁含油率、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性状间的相关性
        4.2.4 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4.2.5 不同种源掌叶木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显微观察
        4.2.6 基于种仁含油率、子叶贮藏细胞及油体性状的不同种源掌叶木聚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掌叶木种子及其油脂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及优选
    5.1 指标数据与研究方法
        5.1.1 指标数据的获取
        5.1.2 评价模型的构建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三种单一方法的评价
        5.2.2 三种组合方法的评价
        5.2.3 最终排序与单一方法评价排序的比较
        5.2.4 最优单一评价方法的指标权重与选择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广西凤山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发育与油脂累积规律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来源
        6.1.2 测定内容和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
        6.2.2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发育规律
        6.2.3 果实、果皮和种子含油率及其脂肪酸组分的累积规律
        6.2.4 广西凤山两年掌叶木成熟果实和种子主要性状的比较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有效积温的广西凤山掌叶木果实和种子发育与油脂累积模型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材料来源
        7.1.2 测定内容和方法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果实和种子发育时期的温度观测
        7.2.2 果实和种子表型性状发育模型与检验
        7.2.3 果实、果皮、种子含油率和籽油主要脂肪酸累积模型与检验
        7.2.4 测定性状与有效积温呈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典型性应用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表

(5)花生种质退化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品种退化的原因
    1.1 机械混杂
    1.2 生物学混杂
    1.3 不正确的留种
    1.4 品种遗传因素
    1.5 本身的遗传变异
2 防止花生种质退化的主要措施
    2.1 防止机械混杂
    2.2 防止生物学混杂
    2.3 正确留种
23.2.2提空纯间复隔壮离:这是一条最简单易
    2行3.3.良1种正繁确单育留株, 种统选一择供法应花生良种。
    3号3.1.、2分单别株混采选种系择下法繁一殖年每个单株后代

(6)如何防治花生早衰(论文提纲范文)

一、症状表现
二、发生原因
(一) 品种退化
(二) 土壤瘠薄
(三) 施肥不当
(四) 重茬连作
(五) 化学药剂施用不当
(六) 病虫和旱涝影响
三、防治措施
(一) 优选和更换品种
(二) 合理轮作, 科学施肥
(三) 慎用化学除草, 科学化控
(四) 实行“一喷多防”

(7)太湖典型湿地恢复区植物群落及沉积物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
        1.1.1 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1.1.2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1.1.3 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
        1.1.4 太湖水生植被的恢复
    1.2 湿地植物生态学研究
        1.2.1 湿地植物个体生态学
        1.2.2 湿地植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
        1.2.3 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生态学
    1.3 沉积物特征研究
        1.3.1 沉积物粒度
        1.3.2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植被恢复工程概况
    2.3 鸟类及底栖动物概况
        2.3.1 底栖动物种类
        2.3.2 鸟类主要种类
第三章 竺山湾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计算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竺山湾湿地恢复区植物群落特征
        3.2.2 不同水位梯度上物种多样性变化
        3.2.3 竺山湾湿地恢复区植物群落演化趋势
    3.3 小结
第四章 沉积物粒度及其分布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采样布设
        4.1.2 样品制备与粒度测试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分布
        4.2.2 不同湿地植物群落间粘土、粉砂、砂含量的差异
        4.2.3 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分布
        4.2.4 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
    4.3 小结
第五章 湿地植被恢复区碳、氮、磷的分布
    5.1 研究方法
        5.1.1 采样布设
        5.1.2 样品制备与实验分析
        5.1.3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沉积物中碳、氮、磷的空间分布
        5.2.2 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分布区碳、氮、磷的差异
        5.2.3 不同季节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变化
        5.2.4 湿地植物体中氮、磷的贮量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6.1 研究方法
        6.1.1 样品采集与分析
        6.1.2 评价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析
        6.2.2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6.2.3 沉积物中重金属之间及其与粒度的相关性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竺山湾湿地恢复及管理建议
    7.3 论文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8)湖北省粗梗水蕨种群、群落结构研究与保护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物多样性
        1.2.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
        1.2.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2.1.3 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原因与保护
        1.2.1.4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
        1.2.2 保护生物学概论
        1.2.2.1 保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2.2.2 保护生物学特点
        1.2.2.3 保护生物学的内容、任务以及研究热点
        1.2.3 物种濒危机制
        1.2.4 中国珍惜濒危蕨类的现状及保护
    1.3 研究背景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与研究区域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样地的选取及概况
3 粗梗水蕨伴生植物及区系研究
    3.1 粗梗水蕨伴生植物种类
    3.2 伴生植物生活型分析
    3.3 粗梗水蕨伴生植物的区系分析
        3.3.1 粗梗水蕨伴生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3.3.2 粗梗水蕨伴生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4 粗梗水蕨种群及群落特征研究
    4.1 粗梗水蕨种群研究
    4.2 粗梗水蕨群落特征研究
        4.2.1 粗梗水蕨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4.2.1.1 上层(挺水层、湿生层)物种多样性
        4.2.1.2 中层(漂浮层、浮水层)植物物种多样性
        4.2.1.3 下层(沉水)植物物种多样性
        4.2.2 粗梗水蕨群落数量特征
        4.2.2.1 粗梗水蕨群落上层植物的数量特征
        4.2.2.2 粗梗水蕨群落中层植物的数量特征
        4.2.2.3 粗梗水蕨群落下层植物的数量特征
5 粗梗水蕨分布影响因子
    5.1 水质
    5.2 伴生植物
    5.3 水位因素
    5.4 风浪因素
    5.5 气候节气
    5.6 病虫害
    5.7 人为因素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花生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常年连作
2 施肥不平衡
3 整地粗放
4 连年自留种
5 种子不进行处理
6 不清棵
7 收获偏晚

(10)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资料介绍
    五、概念说明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传统时期的邢西山区状况
    第一节 邢西山区的社会生态
    第二节 邢西山区的资源开发
    第三节 生态环境
    小结
第二章 战争状态下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组织起来,生产度荒
    第二节 战争状态下的山区农业
    第三节 以副补农:战争状态下的山区副业
    第四节 植树造林
    小结
第三章:山区建设的起步:合作化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山区建设方针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必须解决粮食问题:农业
    第三节 植树造林,绿化山区
    第四节 多种经营
    第五节 从沟谷治理到综合治理:合作化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建设繁荣幸福的新山区":"大跃进"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演变
    第二节 人民公社在山区:邢西山区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第三节 山区农业大跃进
    第四节 多种经营与社队企业
    第五节 大造林:大跃进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六节 山区农村电气化的初步尝试
    小结
第五章 "一手抓山,一手抓川":调整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一手抓山,一手抓川":山区建设方针的形成
    第二节 一手抓川:修滩地
    第三节 下楼出院:山区的半机械化工具改革
    第四节 一手抓山: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战天斗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山区建设方针的确定
    第二节 向山要地:综合治理英谈沟
    第三节 向河要地:决战南河滩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大寨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五节 一种、二养、三加工、四采掘:多种经营
    小结
第七章 太行山道路的先行者: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转变
    第二节 科技初进太行山
    第三节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第四节 办企业,跨小康
    第五节 新世纪,再创业
    第六节 集体化道路的坚守者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集体化时代邢西山区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集体化时代邢西山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集体化时代的邢西山区建设所留下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防止优种花生退化三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粗化对兴安胡枝子生理生长及种群生态特征的影响[D]. 李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全国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及空间特征研究[D]. 杨青.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3]解析花生早衰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 张士文. 农业与技术, 2019(18)
  • [4]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果实和种子油脂特征与累积规律研究[D]. 郭松.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5]花生种质退化原因及对策[J]. 肖顺,蒋兴环,吴红凤,张有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12)
  • [6]如何防治花生早衰[J]. 王自安. 河南农业, 2016(31)
  • [7]太湖典型湿地恢复区植物群落及沉积物特征[D]. 黄玉洁.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8]湖北省粗梗水蕨种群、群落结构研究与保护建议[D]. 刁百灵.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9]花生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赵波. 中国农业信息, 2010(05)
  • [10]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D]. 邓群刚. 南开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防止优质花生退化的三项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