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38个港口费用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武林,王成金[1](2021)在《基于东北航线的中欧贸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航线因其战略地位重要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计算出中欧港口航运经济成本及中欧国家贸易互补指数,基于东北航线构建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探究中国对欧洲18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以12000 TEU运输量为对比,中欧港口基于东北航线的航运经济成本约为传统航线的1.58~2.80倍。(2) 2000—2018年间,基于中国出口的中欧贸易互补指数CEij>1的次数占52.63%,CEij较高的对应国家包括冰岛、丹麦、挪威、法国、瑞典和英国等国家;基于中国进口的中欧贸易互补指数CIij<1的比例高达94.74%,呈下降趋势,中国进口与欧洲18国出口的互补性较差。(3)在中国向欧洲18国出口的贸易规模方面,贸易伙伴国经济规模比中国经济规模的影响更大,东北航线航运经济成本与贸易规模显着负相关;在中国向欧洲18国进口的贸易规模方面,贸易伙伴国经济规模比中国经济规模的影响更大,东北航线航运经济成本与贸易规模正相关关系的置信度较低。(4)以东北航线为中欧贸易通道,中国向欧洲18国的出口贸易效率和进口贸易效率分别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和上升趋势,中国对欧洲18国进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大。本文强化了东北航线与中欧航运及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中国参与东北航线建设、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加强中欧贸易等方面提供参考。
李豪臻[2](2021)在《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文中认为在港口服务供应链中,由于各参与方各自拥有的资源以及经营目标不同,它们在提供相应服务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利益协调不合理的问题,最终便会拖垮港口服务供应链效率,造成运行低下的局面。所以研究港航协调很有必要。同时,在港口服务供应链中,服务质量要素对于各参与方乃至整个供应链系统都十分重要。将港航的服务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带动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因此,本文研究了包含一个港口和两个航运公司的二级港口服务供应链,基于运价和港航服务质量同时影响货运需求,研究如何通过契约协调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利益矛盾。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港口服务供应链、供应链协调和服务质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供应链协调理论,描述了二级港口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和港航的业务关系,其次是对港口和航运公司的服务质量要素进行分析,说明了把服务质量当作决策变量对港口服务供应链协调的必要性。然后是构建了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协调模型,将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这两种决策进行了分析对比,之后建立了考虑服务质量下的港口服务供应链的收益共享、成本共担、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协调契约。之后,又对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进行改良,使其更加有效地达到了港口服务供应链协调,保持港口服务供应链良好运行。最后是以S港为例,进行了模型验证。研究表明:在港口服务供应的协调问题中,收益共享契约和成本共担契约均是有效的。但是这两个契约的协调效果不太好;相较于前面两个契约,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更为有效,它可以使整个链条实现帕累托最优。
齐昕[3](2020)在《东北亚港口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弱连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外交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港口经济,提升海洋实力,实现海洋强国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港口城市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明确各个港口在整体网络中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港口产业的升级来实现城市自身的发展。港口集群化现象在全球经济化、和区域经济化的当下,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港口依靠着港口群内部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特点,从而实现了港区的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而港口集群的出现也有利于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可以会更好的实现海上运输的规模经济。想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港口集群化的优势,就要了解港口在区域网络甚至整体网络中所承担的角色,了解整体网络对港口自身的影响。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于复杂网络、港口体系、弱连接理论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并介绍了复杂网络理论、港口网络、弱连接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理论基础,为下文的东北亚港口网络的网络结构研究和弱连接强度研究做出铺垫。通过界定了东北亚港口群所包含的范围,运用UCINET对收集到的港口航线数据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港口节点绘制东北亚港口网络图,并且从港口间路径长度、港口节点度值分布、网络结构熵三个方面对东北亚区域内的港口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港口规模、港口安全性、港口吸引力等方面做了假设,通过建立东北亚港口群的结构方程模型来探讨各个影响因素对港口节点的不同作用以及对港口网络的影响,应用Amos软件对结构方程进行求解得到结构方程的路径系数验证假设,得出弱连接在东北亚港口网络中的作用。最后得出研究结论:(1)东北亚港口空间网络的平均路径较短,平均度值较高,港口间联系较为频繁,网络中的连接度较好。(2)东北亚港口网络接近于均匀网络,由于网络中的港口节点受到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网络表现出很强的无序性。(3)在东北亚港口空间网络中,港口在复杂网络的连接度和港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港口在复杂网络的连接度和港口安全性呈正相关关系。(4)在东北亚港口空间网络中,港口吸引力和港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港口设施和港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港口装卸能力和港口规模关系未得到验证,港口吸引力和港口安全性呈正相关关系。(5)在东北亚港口空间网络中,港口位置优势和港口的吸引力呈正相关关系,港口设施和港口的吸引力关系未得到验证,港口效率和港口的吸引力呈正相关关系,港口费用和港口的吸引力呈正相关关系。从以上结果来看,东北亚港口网络的集中度较高,枢纽港在网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弱连接相关因素的路径系数值较小,可以看出东北亚港口网络的弱连接强度较小,反而是强连接起到维护网络稳定,巩固港口节点联系的的作用。这样的网络结构在应对网络中某一条连线中断的突发情况时,难以做到有效的应对。
刘卓鑫[4](2020)在《海南-东南亚邮轮航线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邮轮旅游是指以邮轮为交通载具,包含旅馆住宿、餐饮供应以及休闲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以船上活动和岸上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中国邮轮旅游市场经历了2006—2011年的萌芽期,2012—2016的成长期,2017年后进入平缓期,虽然客源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但需求拉动已陷入瓶颈,变革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邮轮旅游市场供给需求现状,对比海南邮轮港口和国内外着名邮轮港口,指出虽然海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邮轮产业起步晚,发展相对落后,在邮轮旅游市场整体处于低谷时,应发挥其地理优势,紧跟当下旅游热潮,积极优化开发东南亚航线。为此本文重新定义了邮轮港口竞争力的概念,从3个大方向选取了 13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海南和东南亚共11个邮轮港口的竞争力综合得分。以邮轮航线竞争力最高和邮轮公司利润最大为目标函数,以航次时间等为约束条件,构建双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并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出最优挂靠港和船型选择方案。实例研究中将2个海南港口作为备选母港和9个东南亚港口作为备选挂靠港,求解模型后得到三种航程时间下的邮轮航线停靠港选择方案及其船型配置方案,并对优化结果进行分析。
王薇[5](2020)在《化学品船舶运输调度问题模型及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化学品全球供应链中,大宗散货化学品的海上运输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面对高额运输成本,各大化学品承运商必须做出有效的增收减支策略。在不定期化学品船舶运输业务中,市场订单少则数十,多则上百,涉及港口遍布全球,如何为船队选取订单带来最佳收益,如何规划航线最小化运输成本,是各大化学品承运商面对的一个难题。相较于目前企业采用的人工调度,运筹优化方法能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做出决策,提升市场竞争力。本文所研究化学船舶运输调度问题旨在为一支船型不一的多舱化学品船队制定作业计划。船舶的容量、运营成本及初始状态不同(船舶可能在港等待或在前往某港途中)。每笔订单对应有取货港、卸货港、数量及收益。承运商需在遵循订单取货时间窗以及船舶与货物、货物与货物不兼容约束的条件下,选择订单并制定最优航线计划使得船队收益最大化。该问题是个复杂的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目前国内有关化学品船舶运输调度的研究很少,而考虑化学品船-货、货-货不兼容特征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对问题建立了模型并采用多种算法进行求解。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化学品海上运输业务的基本流程、化学品海上运输网络结构以及化学品船舶与货物运输的性质。总结并介绍了在化学品海上运输业务中涉及的多种调度决策问题,对于不同侧重、不同角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应用研究分析。(2)针对本文所研究的基于订单选择的化学品船舶运输调度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关键特征:多船型、时间窗约束、不兼容约束、取送货约束等等。基于线性规划理论建立了该问题的MILP模型。同时,考虑到问题的时间约束较多,对象间有较强逻辑关系,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约束规划(Constraint Programming,CP)方法,提出了问题的约束规划模型。通过ILOG CPLEX和ILOG CP优化求解器分别对模型进行了实验求解,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求解器不能直接求解实际应用规模的算例。(3)考虑到本文是复杂度较高的组合优化问题,基于全局搜索的精确算法和约束规划算法搜寻到最优解难度较大。因此,开发了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通过实验对精确算法、约束规划算法以及粒子群算法的性能进行测试。对于单船小规模问题,MILP模型和CP模型均可有效求得最优解。PSO可以对大规模问题进行求解,但在小规模问题下,搜寻可行解效果更好。(4)对算法进行优化,提出了基于启发式迭代规则的算法优化思路,并分别对基于MILP的精确算法和启发式粒子群算法进行迭代算法实现。通过实验分析并对比两种算法优化后的性能,通过大规模算例实验得出:精确算法在求解单船问题时的高效性,使得基于MILP的迭代算法处理此类问题效果更好。
邹心怡[6](2020)在《考虑集疏运能力的港口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一带一路沿中非线港口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各个地方的跨国企业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材料的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活动。当前环境下,海上运输依然在世界货物运输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效率和效益直接影响货物在全球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成本。而港口作为海运的主要组成成分和连接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的纽带,在运输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但海运需求的增大也带来竞争的加剧,港口服务也由原来的“港到港”运输升级为“门到门”运输,而港口集疏运体系是连接多种运输方式的平台和纽带,也是进行一体化运输组织的关键,逐渐成为港口使用者选择港口的重要考虑因素及港口管理者着重考量的未来港口发展方向。本文从两个角度出发对港口竞争力进行综合全面地研究,首先从港口使用者需求出发,通过调研获得港口使用者对港口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指标,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权重,运用模糊网络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FANP)和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方法对不同区域港口进行综合排序分析,为港口使用者在该区域进行港口评价从而选择合适港口提供参考,也得到了区域港口发展方向。之后从港口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衡量港口效率,选取评价指标,将目标港口的港口进出船舶数量、码头泊位数量作为输入变量,将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作为输出,对具体港口2008年-2017年的港口效率表现进行评价,结合具体港口实际情况,总结港口特点,提出具体的港口发展策略。本文选择存在长期竞争的中国三大港口(广州港、深圳港和香港港)和非洲的两大港口(达累斯萨拉姆港和蒙巴萨港)作为案例,结合中、非几个典型港口的运营实际情况,从港口使用者和港口管理者两个角度对港口做出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因地区而异,港口成本和服务水平是评价中国港口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港口成本和基础设施条件则是评价非洲港口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其中,港口集疏运能力是港口使用者在对不同地区进行港口评价时都考虑的因素。所以本文从发展港口集疏运能力的角度,为港口管理者提供关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经营效果及效益的理论依据以及为港口使用者选择最合适的港口提供参考及应用。
唐剑文[7](2019)在《TJG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及泊位排队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港口集装箱运输对促进我国在全球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显着。集装箱码头作为集装箱陆海运输的重要枢纽,在港口的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能力大小、合理布局将直接决定了港口的运行效益等。但是受限于吞吐量的增长、港口泊位能力差异、港口设施及管理水平等因素,港口经常性会频发“排队”现象,增添港口运营成本的负担。如何科学地对港口泊位系统进行分析,解决排队问题带来的影响是港口运营需要优化的重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港口排队、泊位分析的文献总结可知,港口排队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构建排队最优化,解决排队长度带来的港口负担,而针对于集装箱吞吐量与港口设施如何合理匹配缺少研究。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本文首先采用相关预测模型对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进行趋势预测;然后分析港口泊位的进出口流程,通过对天津港(以下简称TJG)集装箱码头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在满足相关假设的基础上,运用排队论相关理论构建符合分布规律的排队模型,并以港口运营成本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提出了基于成本的排队论模型,运用Matlab软件包编程计算,并通过算例进行验证。文中构建的基于成本的排队论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港口最佳的泊位数量,考虑到港口在实际运营中短期内是无法增建泊位的,本文也提供了泊位能力参数的计算方法,对合理、有效地利用港口现有泊位提供参考。同时基于未来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的预测值,计算出相关泊位能力参数,为港口的运营发展提供两种不同的思路,即增建泊位或调整泊位能力参数。最后,通过对港口泊位排队模型的敏感因子进行分析,指出未来港口运营发展应关注的重点方向。
越明[8](2019)在《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区域港口投资决策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在推进亚欧非经济一体化、促进沿线区域互联互通、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中国牵头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构,目的是为海丝沿线基础设施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互联互通建设进程。但是历史经验表明,不合理的港口投资将导致港口分工不明确、低水平重复建设、港口结构不合理、配套物流网络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资金约束内做出合理的区域港口投资决策,以提升区域港口系统总性能为目标,保证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领导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区域港口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考虑区域港口运输网络系统性能最优与货主选择动态反馈的综合优化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对海上丝绸之路背景、区域港口概念、应用方法和理论等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然后从港口腹地经济、投资情况及海丝沿线海上交通环境及基础设施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现状综述。其中,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和节点收缩法进行海丝沿线港口通达性指标计算,结果表明东南亚区域为海丝沿线港口网络的枢纽区域。(2)构建了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区域港口投资决策的双层规划模型。模型设立港口投资管理机构,上层模型以区域港口运输网络系统性能最优为目标进行投资决策,在有限的投资额约束内,以最小的投资成本使投资后系统的出行总阻抗最小。下层模型为用户平衡下的UE配流模型,使得货主方在上层决策信息影响下选择成本最小的货物运输路径。最后,设计遗传-Frank Wolfe算法并利用Matlab软件求解。(3)基于东南亚区域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特殊性,以东南亚-中国区域港口网络为实证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东南亚区域港口投资决策最优方案,并得到本文研究结论。结果有利于揭示货运需求和港口建设的相互反馈规律,有利于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领导性,并为区域港口投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创新在于:立足于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建了跨国家、跨行政区的港口协调模式,跳出了港口协调同行政区、同海湾的局限;将BPR改进函数创新性的应用在港口投资与费用关系上,合理构造了港口投资与港口阻抗的关系函数。
钟逸雯[9](2019)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自国务院1995年作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决策以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年来,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自1996年的16402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7.0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由1996年的197.1万TEU增长到2016年的3713万TEU,这是上海港软硬件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提升,取得巨大成果的结果。上海港基础设施由2006年的1140个码头泊位发展到2015年的1238个码头泊位,上海港先后建成了临港产业区和自贸区,集运输体系日渐完善;软环境方面,航运市场发展井然有序,上海港发布了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并成立了中国港口网,20多年来上海港发展取得了重大性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航运竞争形势日趋紧张的今天,如何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上海港20余年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发展成果,运用调查分析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对上海港目前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国内外知名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现状,得出对上海港发展的经验启示,包括上海港的优势、差距与不足,然后提出上海港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上海港应从政策方面加以改进,提出促进上海港发展的政策、健全航运法律法规、加快人才培养;第二,上海港应完善物流集疏运体系建设;第三,上海港应重点建设航运软环境,包括加快航运金融和贸易的发展、加快港口腹地经济的建设、抓住自贸区发展的契机;第四,协调上海港与周围港口的发展关系。本文从四个不同角度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对策建议,对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侯雪晶[10](2019)在《船舶调度,航速优化与泊位定价的联合规划》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货物集装箱化运输的总体增加,班轮运输业正在快速发展,集装箱吞吐量在十年间近乎翻一番。然而,有限的港口泊位资源,已难以满足全球集装箱货物总量的需求,港口拥堵、泊位闲置等现象频频发生,降低了港口运营商的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竞争力。在航运市场中,港口运营商与班轮运输公司作为两大主体,他们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影响的,如何协调二者的运营决策,成为实现双方共赢的重要解决问题。目前,关于班轮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船舶调度、航速优化等方面,对于改变固定的泊位价格以分散船舶到港时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的船舶调度、航速优化与泊位定价的联合规划研究很有意义,希望能对港口运营商未来运用泊位定价政策缓解港口拥堵、指导船舶调度等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了船舶调度、航速优化与泊位定价的联合规划问题。其中,我们考虑的分时段泊位定价策略,与独立于不同时段的固定泊位收费策略不同,它可以影响船舶到港时间的分布。首先,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随后,根据数学模型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求解流程。最后,分别以马士基运营的一条跨太平洋航线和美国总统轮船公司运营的一条跨大西洋航线为例,设计出两个算例,其中,我们根据船舶到港时间分布的历史数据分析,提出了阶梯型和连续型的两种分时段泊位定价策略,基于CPLEX的模型求解结果并进行分析,我们从港口运营商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分时段泊位定价策略最佳设计的框架,此外,算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二、世界38个港口费用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38个港口费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东北航线的中欧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区域及数据方法说明 |
2.1 研究区域 |
2.2 研究方法 |
2.2.1 航运经济成本及参数说明 |
2.2.2 贸易互补指数 |
2.2.3 随机前沿模型的引入与设定 |
2.3 数据说明 |
3 结果分析 |
3.1 东北航线与传统航线航运经济成本比较 |
3.2 中欧贸易互补指数变化 |
3.3 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分析结果 |
3.3.1 模型检验及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
3.3.2 贸易效率变化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2)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港口服务供应链 |
2.1.1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定义 |
2.1.2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结构 |
2.1.3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特点 |
2.2 供应链协调 |
2.2.1 供应链协调的概念 |
2.2.2 供应链决策模型 |
2.2.3 供应链协调契约 |
2.3 服务质量 |
2.3.1 服务质量定义 |
2.3.2 港口服务供应链服务质量内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港口服务供应链运作流程与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
3.1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流程与港航业务关系 |
3.1.1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流程 |
3.1.2 港航业务关系 |
3.2 港口服务供应链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
3.2.1 港口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
3.2.2 航运公司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
3.3 考虑服务质量对港口服务供应链协调的必要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协调模型构建 |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4.1.1 问题描述 |
4.1.2 模型假设 |
4.2 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决策模型构建 |
4.2.1 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集中决策模型 |
4.2.2 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分散决策模型 |
4.2.3 两种决策模型对比 |
4.3 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契约协调模型构建 |
4.3.1 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 |
4.3.2 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成本共担契约 |
4.3.3 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 |
4.3.4 改良的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背景介绍 |
5.2 契约协调有效性分析 |
5.2.1 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有效性分析 |
5.2.2 成本共担契约协调有效性分析 |
5.2.3 收益共享成本共担契约协调有效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东北亚港口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弱连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运网络研究现状 |
1.2.2 港口体系研究现状 |
1.2.3 弱连接理论研究现状 |
1.2.4 结构方程模型 |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拟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复杂网络理论与弱连接理论 |
2.1 复杂网络基本理论 |
2.1.1 复杂网络的定义 |
2.1.2 复杂网络的统计性质 |
2.1.3 复杂网络机制模型 |
2.2 弱连接理论 |
2.3 强连接理论 |
3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东北亚港口网络结构分析 |
3.1 东北亚区域的范围界定 |
3.2 东北亚港口网络的构建 |
3.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3.2.2 L空间与P空间 |
3.2.3 基于核心值的港口节点选取 |
3.2.4 网络绘制 |
3.3 东北亚港口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3.3.1 平均路径长度 |
3.3.2 度分布 |
3.3.3 网络结构熵 |
3.3.4 结论 |
4 东北亚港口网络弱连接强度分析 |
4.1 建立假设体系 |
4.2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
4.2.1 结构方程模型及变量定义 |
4.2.2 结构方程模型的解释 |
4.3 因子分析的应用 |
4.3.1 数据处理 |
4.3.2 因子分析可行性验证 |
4.4 结构方程的验证 |
4.4.1 东北亚港口网络的弱连接分析 |
4.4.2 东北亚港口网络的路径系数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东北亚港口网络结构分析 |
5.1.2 东北亚港口网络弱连接强度分析 |
5.2 东北亚港口网络的发展建议 |
5.2.1 针对枢纽港的相关建议 |
5.2.2 针对船公司的相关建议 |
5.3 论文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东北亚范围内部分港口的班轮航线连接次数表 |
附录B Amos运行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海南-东南亚邮轮航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2 海南—东南亚邮轮航线供需现状分析 |
2.1 海南—东南亚邮轮航线供给现状分析 |
2.1.1 海南邮轮港口建设现状 |
2.1.2 东南亚邮轮港口建设现状 |
2.1.3 国内外主要邮轮港口介绍 |
2.1.4 海南邮轮港口与国内外主要邮轮港口的比较分析 |
2.2 国内邮轮旅游产品供给现状分析 |
2.2.1 国内邮轮旅游产品供给概况 |
2.2.2 海南邮轮旅游产品供给概况 |
2.3 国内邮轮旅游产品需求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邮轮港口竞争力评价 |
3.1 邮轮港口竞争力概念 |
3.2 邮轮港口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
3.2.1 港口所在城市旅游资源状况 |
3.2.2 港口交通状况 |
3.2.3 港口所在城市旅游潜力状况 |
3.3 邮轮港口竞争力实证研究 |
3.3.1 因子分析法介绍 |
3.3.2 评价过程分析 |
4 基于邮轮港口竞争力的海南—东南亚邮轮航线挂靠港选择 |
4.1 邮轮航线规划要素 |
4.1.1 成本要素小 |
4.1.2 时间要素 |
4.1.3 旅游要素 |
4.2 海南—东南亚邮轮航线港口选择及配船模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模型建立 |
4.3 模型求解算法 |
4.3.1 遗传算法介绍 |
4.3.2 编码方法 |
4.3.3 选择方法 |
4.3.4 交叉方法 |
4.3.5 变异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海南——东南亚邮轮航线停靠港选择及配船实例研究 |
5.1 基础数据收集 |
5.1.1 邮轮成本相关数据 |
5.1.2 邮轮港口竞争力数据 |
5.2 模型计算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化学品船舶运输调度问题模型及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化学品船舶运输调度问题研究 |
1.3.2 取送货车辆路径问题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知识与理论 |
2.1 化学品海上运输介绍 |
2.1.1 化学品海上运输业务 |
2.1.2 化学品海上运输网络 |
2.1.3 化学品船舶与货物性质 |
2.2 化学品船舶运输调度问题类型及应用研究 |
2.2.1 不同业务场景下的问题分类及应用研究 |
2.2.2 不同研究侧重下的问题分类及应用研究 |
2.3 优化方法 |
2.3.1 整数线性规划 |
2.3.2 约束规划 |
2.3.3 粒子群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问题描述及模型构建 |
3.1 化学品船舶运输调度问题描述 |
3.1.1 问题分析 |
3.1.2 问题描述 |
3.1.3 问题假设 |
3.2 化学品船舶运输调度问题的MILP模型 |
3.2.1 符号说明 |
3.2.2 MILP模型 |
3.3 化学品船舶航线规划问题CP模型 |
3.3.1 模型说明 |
3.3.2 约束规划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算法研究及改进策略 |
4.1 粒子群算法 |
4.1.1 粒子群算法设计 |
4.1.2 参数设置 |
4.1.3 粒子群算法流程 |
4.2 启发式迭代算法 |
4.2.1 迭代算法设计 |
4.2.2 迭代算法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5.1 算例介绍及数据说明 |
5.2 实验设计 |
5.3 计算环境 |
5.4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5.4.1 小规模算例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5.4.2 大规模算例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和参与项目 |
(6)考虑集疏运能力的港口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一带一路沿中非线港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经济全球化促使港口竞争加剧 |
1.1.2 港口集疏运能力决定港口竞争力 |
1.1.3 一带一路战略加速中非港口共同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 |
1.2.2 港口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
1.2.3 港口竞争力评价区域研究 |
1.2.4 研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本文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FANP-QFD方法基本理论 |
2.1.1 模糊网络层次分析法(FANP) |
2.1.2 质量功能展开(QFD) |
2.1.3 FANP-QFD方法建模步骤 |
2.2 DEA方法基本理论 |
2.2.1 DEA方法的基本模型 |
2.2.2 DEA方法的适用性 |
2.2.3 DEA方法建模步骤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ANP-QFD的港口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3.1 基于FANP-QFD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1.1 中国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 |
3.1.2 非洲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 |
3.2 模型求解 |
3.3 模型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EA的港口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基于DEA的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1 评价指标确立原则 |
4.1.2 输入输出指标确立 |
4.2 评价指标数据 |
4.3 模型结果分析 |
4.3.1 评价结果分析维度 |
4.3.2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TJG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及泊位排队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需求研究 |
1.2.2 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研究 |
1.2.3 港口泊位排队问题研究 |
1.2.4 研究问题总结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集装箱码头基本简介 |
2.2 集装箱海铁联运概述 |
2.2.1 集装箱海铁联运概念 |
2.2.2 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流程 |
2.2.3 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 |
2.2.4 集装箱海铁联运问题分析 |
2.3 排队论基本理论 |
2.3.1 排队系统基本组成部分 |
2.3.2 排队系统的组成和特征 |
2.3.3 排队模型的分类 |
2.3.4 排队问题的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3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分析 |
3.1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思路 |
3.2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模型 |
3.2.1 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
3.2.2 灰色预测模型 |
3.2.3 贝叶斯模型预测 |
3.2.4 组合预测模型 |
3.3 TJG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 |
3.3.1 指数平滑预测 |
3.3.2 灰色预测 |
3.3.3 贝叶斯预测 |
3.3.4 组合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港口泊位排队服务模型构建 |
4.1 模型构建的目的与假设 |
4.1.1 模型构建的目的 |
4.1.2 模型假设 |
4.2 基于进口流程的泊位排队模型 |
4.2.1 进口排队论模型 |
4.2.2 模型求解方法 |
4.3 基于出口流程的泊位排队模型 |
4.3.1 出口排队论模型 |
4.3.2 模型求解方法 |
4.4 基于成本的排队论模型 |
4.4.1 模型原理 |
4.4.2 模型公式 |
4.5 相关泊位能力参数 |
4.6 本章小结 |
5 算例分析 |
5.1 TJG基本情况简介 |
5.2 进出口排队模型求解 |
5.2.1 基础数据准备 |
5.2.2 进口排队模型求解 |
5.2.3 出口排队模型求解 |
5.3 基于成本的排队论模型求解 |
5.3.1 相关系数计算 |
5.3.2 模型计算 |
5.3.3 泊位能力参数计算 |
5.4 TJG未来泊位优化研究 |
5.4.1 优化研究假设 |
5.4.2 优化研究计算 |
5.4.3 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区域港口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概述 |
2.2 区域港口相关理论 |
2.2.1 区域港口协调定义 |
2.2.2 区域港口协调动因 |
2.3 研究方法论 |
2.3.1 复杂网络理论 |
2.3.2 节点收缩法 |
2.3.3 双层规划 |
2.3.4 用户平衡(UE)理论 |
2.3.5 数据处理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发展现状 |
3.1 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投资现状 |
3.1.1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3.1.2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投资现状 |
3.2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海上交通环境现状 |
3.2.1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网络节点通达性分析 |
3.2.2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UE平衡的区域港口投资双层规划模型构建 |
4.1 问题提出 |
4.2 问题描述 |
4.3 双层规划模型构建 |
4.3.1 模型假设 |
4.3.2 模型构建 |
4.4 遗传-Frank Wolfe算法设计 |
4.4.1 算法介绍 |
4.4.2 算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港口投资实证研究—以东南亚-中国港口网络为例 |
5.1 东南亚港口概况 |
5.1.1 数据收集 |
5.1.2 参数设定 |
5.2 数据处理 |
5.2.1 港口投资与规模增长的多元回归法 |
5.2.2 港口投资风险指数的主成分分析法 |
5.2.3 港口选择偏好分析的层次分析法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港口选择偏好得分表 |
附录B 主程序部分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
1.2.1 国际航运中心相关研究 |
1.2.2 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
1.2.3 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现状与问题 |
2.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硬环境竞争力现状 |
2.1.1 港口生产经营竞争力现状 |
2.1.2 港口基础设施竞争力现状 |
2.1.3 物流集疏运系统竞争力现状 |
2.1.4 临港产业区竞争力现状 |
2.1.5 航运业竞争力现状 |
2.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竞争力现状 |
2.2.1 政府性环境 |
2.2.2 经济性环境 |
2.2.3 信息环境 |
2.2.4 人力资源环境 |
2.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
2.3.1 调查目的 |
2.3.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2.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3.4 调查结果对港口竞争力发展问题的启示 |
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战略分析 |
3.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优势分析 |
3.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劣势分析 |
3.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机会分析 |
3.4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威胁分析 |
3.5 SWOT分析矩阵 |
4 国际航运中心比较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借鉴 |
4.1 国内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经验借鉴 |
4.1.1 天津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竞争力分析 |
4.1.2 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对比经验分析 |
4.2 国外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借鉴 |
4.2.1 国外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现状 |
4.2.2 国外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提升经验分析 |
4.2.3 国内外主要航运中心对上海港发展经验启示 |
5 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健全航运中心法律法规体系 |
5.2 加快航运金融和贸易的发展 |
5.2.1 加快航运金融的发展 |
5.2.2 加快航运贸易的发展 |
5.3 加快港口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
5.3.1 扩大出口经济规模 |
5.3.2 重点发展航运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
5.4 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 |
5.4.1 大力发展海铁联运 |
5.4.2 促进内河集装箱水路运输的发展 |
5.5 促进上海港与周边港口的协调发展 |
5.6 抓住上海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
5.7 加快航运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船舶调度,航速优化与泊位定价的联合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及方法综述 |
2.1 船舶调度相关理论概述 |
2.1.1 船舶调度的分类 |
2.1.2 船舶调度的作业调整 |
2.1.3 船舶航次调度的作业管理 |
2.2 港口定价机制相关概述 |
2.2.1 港口费用的定义 |
2.2.2 港口价格的制定机构 |
2.2.3 港口收费的定价因素 |
2.2.4 港口的定价机制 |
2.3 本章小结 |
3 船舶调度、航速优化与泊位定价的联合规划研究 |
3.1 问题描述 |
3.2 模型建立 |
3.2.1 模型假设 |
3.2.2 模型参数和变量 |
3.2.3 数学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联合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 |
4.1 航速非线性约束处理 |
4.2 外部逼近算法处理 |
4.3 基于CPLEX的模型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5 算例分析 |
5.1 一条跨太平洋航线 |
5.1.1 算例说明 |
5.1.2 结果分析 |
5.2 一条跨大西洋航线 |
5.2.1 算例说明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世界38个港口费用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东北航线的中欧贸易研究[J]. 王武林,王成金. 地理学报, 2021(05)
- [2]考虑服务质量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D]. 李豪臻. 燕山大学, 2021(01)
- [3]东北亚港口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弱连接分析[D]. 齐昕.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海南-东南亚邮轮航线优化研究[D]. 刘卓鑫.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化学品船舶运输调度问题模型及算法研究[D]. 王薇.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6]考虑集疏运能力的港口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一带一路沿中非线港口为例[D]. 邹心怡.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TJG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及泊位排队论模型研究[D]. 唐剑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区域港口投资决策研究[D]. 越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9]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D]. 钟逸雯.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10]船舶调度,航速优化与泊位定价的联合规划[D]. 侯雪晶.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