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杂F1代公牛与本地公牛育肥对比试验及屠宰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范婷婷[1](2021)在《基于高密度芯片开展牛杂种优势预测及相关基因鉴定》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西门塔尔牛、和牛与荷斯坦牛的杂种优势,挖掘其与杂种优势相关的候选基因,解析牛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SNP芯片基因组数据对西门塔尔牛、和牛与荷斯坦牛的杂种优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杂交群体的配合力;同时基于FST方法对德系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两亲本及其F1代开展了全基因组范围内选择信号研究,并对F1代的初生重和毛色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如下:1.利用覆盖全基因组和与性状相关的SNP标记分别估算西门塔尔牛、和牛和荷斯坦牛三个亲本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预测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结果发现在生长发育性状上,荷斯坦牛与西门塔尔牛可能为较佳的杂交组合。通过分析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杂交群体的配合力,发现该组合的杂交后代在初生重性状上表现出了较好的杂种优势。根据30头与配公牛的配合力结果,在实际生产中,可优先选择29617、426989、12FFM13、FW13213107公牛与荷斯坦牛母牛配种,以获得较大的初生重。2.利用FST方法对德系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及其杂交F1代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选择信号进行检测,并对受到选择的SNPs位点进行候选基因的定位与注释,发现KCNIP4、PRKN、THADA、POMC、OXTR、ABCG1、MYO5B等38个与牛生长发育、产奶、胴体、繁殖、肉质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在F1代受到正选择。3.对德系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牛杂交一代的初生重和毛色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了影响初生重性状杂种优势表现的3个显着的SNP位点,分布在2号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11号染色体上的Bovine HD1100000027定位到ZC3H6基因;对于毛色性状,共筛选到了影响毛色表现的12个显着的SNP位点,全部分布在5号染色体上,定位到了5个候选基因RNF41、ZC3H10、ERBB3、PMEL和OR10A7,其中PMEL和ERBB3基因为已经报道过的与牛毛色相关的候选基因。
杨凯,高月娥,黄必志,亐开兴,张继才,和占星,金显栋,王安奎[2](2021)在《云南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短期育肥性能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旨在相同饲养条件下比较云南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的短期育肥性能。[方法]在楚雄州大姚齐和牧业有限公司选择年龄为(14±2)月龄的西门塔尔、短角牛、安格斯牛、云岭牛与本地牛的杂交F1代公牛及云岭牛公牛各6头,自由采食相同全混日粮(30%鲜啤酒糟、35%精料补充料、20%蚕豆糠、15%稻草),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开展100 d(其中预饲期7 d,正试期93 d)育肥试验,[结果]云岭牛、云岭杂、安本杂、短本杂和西本杂全程日增重分别为(1.194±0.063) kg,(1.312±0.094) kg,(1.014±0.073) kg,(1.105±0.052) kg和(1.314±0.06) kg,西本杂与云岭杂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两组增重显着高于安本杂(P<0.05),但与云岭杂、短本杂无显着差异(P>0.05),云岭牛、安本杂和短本杂全程育肥期日增重也无显着差异(P>0.05),料重比分别为7.81,7.12,9.13,8.49,7.56,云岭杂最低。
张艳舫,段晓红,李英超,李建明,杨帆,侯秀贤,倪俊卿[3](2020)在《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河北西杂牛杂交F1、F2代公牛生长比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河北西杂牛杂交F1、F2的杂交生长效果,为养牛业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精准饲养管理提供依据,我们开展本实验选择符合品种特征、体质健壮、体重相近河北西杂母牛100头,德系西门塔尔牛杂交F1代母牛100头,以德系西门塔尔牛做父本,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杂交改良,测定杂交一代(F1)和二代(F2)从初生到12月龄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结果可知,出生重F2和F1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3月龄F2代活体体重均高于F1代(P<0.05);6月龄,12月龄F2代极显着高于F1代(P<0.01);体尺指标,刚出生F2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均显着高于F1代(p<0.05),管围F2代高于F1代但差异不显着(p>0.05);3月龄时,F2代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均极显着高于F1代(p<0.01),管围F2代高于F1代差异显着(p<0.05);6月龄时,F2代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均极显着高于F1代;12月龄,F2代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均显着高于F1代(p<0.05)。上述结果说明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本地西杂牛F2代牛生长速度要快于F1代,F2代其生长速度快,推荐为最佳杂交组合。
郑伟杰,张艳舫,李金杰,段晓红,马亚宾,李英超,杨帆,孙东晓,倪俊卿[4](2021)在《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河北本地西杂牛杂交F1、F2代重要经济性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德系西门塔尔牛冻精对河北本地西杂母牛杂交改良,分别收集14头F1和11头F2后代公牛群体7项生长性能、8项屠宰性能(24月龄)、9项肉品质和3项胴体质量的表型数据,分析利用德系西门塔尔公牛冻精对河北本地西杂牛的杂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F1代0~12月龄平均日增重为0.82 kg/d,F2代为0.97 kg/d,F2代前期生长速度更快;F1代12~18月龄平均日增重为0.88 kg/d,F2代为0.78 kg/d,12月龄后F1代更具生长优势;F2代宰前活重、胴体重、高档牛肉重(米龙、黄瓜条和外脊等)、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等指标均略优于F1代,其中F2代背膘厚为3.35 mm,显着大于F1代(2.46 mm)。综上,用德系西门塔尔牛改良河北当地西杂牛的生长、肉质性状具有一定成效。
周艳[5](2020)在《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粮能量水平是限制动物生长育肥性能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肉驴的研究鲜少报道。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屠宰性能、肉品质和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并从营养物质消化和血液指标的变化初探了其影响机理,为舍饲肉驴能量营养需要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年龄为1岁、体重相近(150±25kg)的肉驴(公)36头,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为低能组(E1)、中能组(E2)、高能组(E3),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驴,分别饲喂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试验预试期10天,正试期135天,分为育肥前期(1-45d)、育肥中期(46-90d)和育肥后期(91-135d)。试验期间每15d称重一次,试验期间进行3次消化试验,并采集血液;试验结束后,将所有试验驴禁食12h,禁水2h后屠宰、取样。试验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试验一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育肥前期,日粮对肉驴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均无显着的影响(P≥0.10);在育肥中期,E2组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显着高于E1组和E3组(P<0.05);在育肥后期,E2组的体重显着高于E1和E3组,但E1和E3组间差异不显着;E2、E3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无显着差异,但二者显着高于E1组(P<0.05)。在整个试验期,总增重、平均日增重均为E2>E3>E1(P<0.05),但采食量间无显着的差异。这说明中能量组的日粮增加了肉驴的生长育肥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低能量和高能量组不利于生长育肥性能的发挥,尤其以低能量组最低。宰前活重和胴体重的结果为E2>E3>E1(P<0.05),但E3组的肉骨比和眼肌面积显着和趋于显着地低于E1和E2组(P<0.05,P=0.075);E3组的大网膜脂、肠系膜脂、肾周脂肪和腹内脂肪的重量以及GR值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显着高于E1组(大网膜脂除外)(P<0.05);说明高能量组日粮促进了肉驴的脂肪沉积,增加了背膘厚度,中能量组居中。日粮能量水平可显着提高肺脏的重量,E3组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总脏器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为E1和E3组趋于显着地高于E2组(P=0.092)。日粮能量水平对盲肠pH值无显着的影响(P>0.10),对消化道总重和回肠重、直肠重、消化道重占宰前活重比例有显着影响,与E2组相比,E1组和E3组的消化道总重、回肠重和肠道总长度显着降低(P<0.05),空肠重、直肠重和总消化道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以及直肠重显着升高(P<0.05)。这说明中能量水平的日粮促进了消化道发育,但脏器发育以低能量和高能量组较好。试验二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酶活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育肥中期,E2组肉驴对营养物质DM、CP、EE、Ca、P的消化率最高,高于E1、E3组(P<0.05);在育肥后期,E2和E3组组DM、ADF、NDF、Ca、P的消化率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回肠和空肠中脂肪酶的活性和回肠糜蛋白酶的活性以及十二指肠淀粉酶的活性显着高于E1和E3组,E3组回肠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E2和E1组,E2组空肠和回肠胰蛋白酶的活性显着高于E1和E3组(P<0.05);E2组和E3组十二指肠中胰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和空肠中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E1组(P<0.05)。这说明,中能量和高能量水平均可促进肠道消化酶的活性,具有较高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尤以中能量组较好。试验三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肉品质理化特性和常规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E3组的肌肉蒸煮损失和剪切力趋于显着地低于E1组(P=0.092,P=0.074),E2组居中;E3组的肉色a*值和b*值显着低于E1组和E2组(P<0.05)。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背最长肌、臂三头肌、股二头肌和臀肌中粗蛋白的含量无显着影响(P≥0.10);但E2组的水分含量显着高于E1组和E3组(P<0.05);E2和E3组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这说明,中能量和高能量组可促进肌肉中脂肪的沉积,增加肌肉的嫩度和保水性能,尤其是高能量组。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因肌肉部位的不同而变化。试验四主要研究了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E2组臂三头肌中TAA、EAA、NEAA、DAA的含量和臀肌中NEAA、DAA、TAA含量以及股二头肌中TAA、EAA、NEAA、DAA、FAA和BCAA的含量、EAA/TAA、EAA/NEAA显着高于E3组(P<0.05),但与E1组无显着差异。E1和E2组股二头肌中Asp、Ser、Arg的含量和臀肌中Thr、Ser、Glu、Ala、Tyr的含量以及臂三头肌中 Glu、Gly、Ala、Val、Met、Leu、Tyr、Phe、Lys、Pro、His、Arg 的含量均显着高于E3组,而E1和E2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这说明低能量和中能量组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平衡,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尤其是低能量组的AA平衡性较好,中能量组呈味氨基酸更丰富。E2 和 E3 组血浆中 Glu、Ala、Met、Pro、His 以及 NEAA、BCAA、FAA 和 DAA的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但EAA/NEAA、EAA/TAA和Asp的含量显着或趋于显着低于E1组(P=0.016,P=0.051,P=0.085)。在育肥中期和后期,E2组和E3组血清中GLU、CHOL、HDL-C、LDL-C的含量显着高于E1组(P<0.05),E2组血清中ALB、TP、D3HB、NEFA的含量显着高于E1和E3组(P<0.05)。综上所述,中能量水平组的日粮促进了肉驴的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促进了消化道发育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肌肉组织的AA平衡性好,营养价值较高,脂肪沉积居中,经济效益最好:高能量和低能量日粮均降低了肉驴的生长育肥和屠宰性能,尤以低能量组最低。高能量组增加了脂肪沉积,但改善了肉的嫩度,低能量组蛋白质的AA平衡性优于高能量组。
党树璋[6](2019)在《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肉牛生产国,以本地黄牛为主,存栏数近1亿头,但存在体型小,生产性能较低的缺点。为了改变现况,中国许多地区大量引进生长发育快、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的国外肉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不同的杂交模式,其杂交优势不同,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有差异。为了探究三元杂交牛的杂交效果,同时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夏西本三元杂交牛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屠宰后肉质指标,结果如下:(1)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表现较高,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期生长速度快,成年公牛体重能达到534.17±45.75kg,体高为129.05±5.95cm,胸围197.63±8.31cm,胸宽45.82±4.71cm,管围21.99±2.03,腿围66.13±8.52。(2)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能表现优良,胴体重为277.26±35.48kg,净肉重232.6±32.13kg,肉骨比为5.42:1,屠宰率为51.89±4.57,净肉率为43.48±3.97,胴体产肉率为83.84±3.15;而且夏西本杂交牛头、蹄、皮及各种内脏重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夏西本杂种牛肉品质表现较好,尤其是变异系数较小的指标,肌肉pH值为6.59±0.3,肉亮度为29.25±1.9,熟肉率54.47±1.58,背膘厚度为6.94±0.4mm。值得一提的是牛肉的眼肌面积达到了106.17±11.96 cm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理化组成来看,夏西本杂种牛肉质营养丰富,尤其是其粗蛋白含量为22.95%±0.4%,符合人们高蛋白肉质来源的标准,肌纤维直径较小,为49.76±6.45μm,肉质适口性好。(4)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试验结果显示,肾周脂肪细胞直径为104.41±25.97μm,而皮下脂肪细胞直径为101.51±18.79μm,稍小于肾周脂肪细胞,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夏西本杂交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均含有33种脂肪酸,其中SFA15种,MUFA8种,PUFA10种。而且,皮下脂肪组织中PUFA/SFA和ω-3/ω-6比值均高于肾周脂肪组织,其中PUFA/SFA差异极显着(P<0.01),而ω-3/ω-6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都表明,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达到了国内肉牛生产的先进水平,三元杂交模式能明晰那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为提升我省肉牛育种水平和加速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对于农民致富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琨[7](2019)在《宁夏地区基于全混合日粮(TMR)饲喂的肉牛最佳杂交组合及日粮配方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肉牛产业虽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发展势头迅猛。宁夏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环境,对肉牛的生产和发展十分有利,肉牛成为宁夏地区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宁夏肉牛产业快速发展,饲养量和牛肉产量有了快速增长。但养殖成本不断走高,增收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效益及牛肉品质是适应肉牛产业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现代肉牛业的主攻方向。目前,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简称TMR)饲喂技术在反刍动物生产中被普遍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TMR具有营养平衡性好、饲料利用率高、提高动物生产性能、防止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优点,是当前牛羊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科学饲养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本试验研究基于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在宁夏固原开展了肉牛不同杂交组合和不同营养水平研究。第一个研究是关于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和西门塔尔牛3个品种分别杂交改良本地黄牛产生的后代F1(15-18月龄,分别设为试验Ⅰ组、Ⅱ组、Ⅲ组)短期育肥效果的对比试验,基础日粮由全株玉米青贮+玉米芯粉+苜蓿干草+精料补充料等组成,试验期100d。试验对增重和主要屠宰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育肥期末平均期末活体重、育肥期内总增重及日增重,试验Ⅱ组分别达554.10±40.70kg、163.40±32.06kg和1.55±0.25㎏,且皆显着高于Ⅲ组和Ⅰ组(P<0.05);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和净肉率Ⅱ组比Ⅲ组和Ⅰ组分别高7.70%(P<0.05)和17.39%(P<0.01)、6.55%和5.67%(P<0.01)、4.38%和19.09%(P<0.01)、3.32%(P<0.05)和7.01%(P<0.01);在胴体长和胴体产肉率、骨重、肉骨比、脂肪重、脂肪占胴体重(%)等指标方面也呈显着或极显着差异;投入产出比也是Ⅱ组高于Ⅲ组和Ⅰ组。上述结果表明,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后代为宁夏地区的优势杂交组合。第二个研究是在上述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后代F1进行低、中、高3个不同营养水平(1518月龄,分别编为试验Ⅰ组、Ⅱ组、Ⅲ组)的日粮配方筛选试验,基础日粮为全株玉米青贮+玉米芯+苜蓿干草+肉牛精料补充料,试验期100d。研究发现,从平均期末体重、期内总增重及日增重指标来看,试验Ⅲ组(高营养水平)平均日增重达1.63±0.33㎏,高于Ⅰ组(1.58±0.29kg)和Ⅱ组(1.61±0.30 kg),按平均期末体重、期内总增重和日增重排序,为试验Ⅲ组(高营养水平)>Ⅱ组(中营养水平)>Ⅰ组(低营养水平),试验结果的趋势表明,同品种组合杂种肉牛不同营养水平,其育肥增重效果不同。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可能与标本量不足有关。在经济效益方面,随着精补料/增重比重的增加,相应试验组肉牛的产出增加,但同时也增加了养殖成本,从试验组的头均纯收益、新增投入占产出比以及总投入占产出比三个方面进行从低到高的排序为Ⅲ组(高营养水平)<Ⅱ组(中营养水平)<Ⅰ组(低营养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此结果与其平均日增重和日料的营养水平是相吻合的。因此,为了节本增效,应充分利用宁夏地区的优势杂交肉牛组合,同时辅以标准化的、能够充分利用当地饲草优势的、多元化的、科学的日粮配方。
李娜[8](2019)在《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同为新疆优良的地方品种,以哈萨克牛为母本,经过肉用方向培育的新品种新疆褐牛,其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得到明显改善。目前研究认为,影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系统差异以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以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两品种屠宰性能、胴体性状、肉质性状,研究两个品种间肉质性状的特征,同时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对两个品种牛背最长肌组织mRNA与miRNA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以期阐明鉴定出影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差异的功能基因与调控通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分析胴体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大理石花纹(p<0.05)、背膘厚度(p<0.01)显着高于哈萨克牛,且眼肌面积平均比哈萨克牛提高1.8%,优质肉产量得到改善。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失水率、剪切力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牛肉色泽和pH值方面两个品种间无显着差异(p>0.05);营养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新疆褐牛背最长肌中水分(p<0.01)、脂肪含量(p<0.05)显着高于哈萨克牛,蛋白质含量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新疆褐牛脂肪酸含量中棕榈酸(p<0.05)、亚油酸(p<0.01)显着高于哈萨克牛,然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1);除谷氨酸、苯丙氨酸显着高于哈萨克牛(p<0.05),其他6种氨基酸都显着低于哈萨克牛(p<0.05)。综合现有数据提示,新疆褐牛优质肉产量、肉嫩度、脂肪沉积能力优于哈萨克牛。(2)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基因转录组比较分析通过RNA-Seq分析,本研究构建了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组织基因文库,在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组织中共发现了1669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FDR<0.1);进一步对差异表达基因分为成肌、成脂、成纤维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发现,43个成脂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5个下调,28个上调,初步筛选出FASN、LOC615051、FABP4、ADIPOQ、PLIN1可能是提高新疆褐牛肉中脂肪含量的重要基因。然而,PPARA、ESR1、PPM1L基因对哈萨克牛脂肪代谢调控作用大,从而限制其脂肪沉积能力。表达差异极显着的基因中,COL4A3BP、ATP8A1、ESR1、PLA2G2D1、RGS2、ACOX1等基因功能还未见报道,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则有可能影响脂肪代谢;筛选出成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5个下调,20个上调;筛选出成纤维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2个下调,11个上调。其中ACTA2、CALD1、RXRG、MYL9、FMOD基因可能是新疆褐牛肉剪切力低于哈萨克牛的主要基因;MYL3、MYH4、MYH8、MYH3、MYH7、MYH2基因,在育肥后期,这些快肌纤维影响因子促进纤维细胞分化,同时抑制了脂肪细胞的形成。(3)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miRNA比较分析通过microRNA-Seq,构建了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miRNA文库,筛选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miRNA346个,其中115新预测的miRNA。对221个已知miRNA靶基因预测总计392223个。其中,bta-miR-143靶基因最多,达到65536个,据报道bta-miR-143的功能已经明确,其作用于靶基因ERK5参与动物脂肪分化。(4)mRNA-miRNA的相关性分析关联分析表明:成脂相关86个miRNA关联到31个差异靶基因;成肌相关90个差异表达miRNA关联到20个差异靶基因;成纤维相关48个差异表达miRNA关联到12个差异靶基因。(5)初步认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成脂相关miRNA:bta-miR-1343-3p、bta-miR-2466-3p、bta-miR-6517在新疆褐牛中表达下调,其调节FASN、PLIN1、ACSBG1等在内的2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miRNA:bta-miR-1224、bta-miR-152、bta-miR-2419-3p、bta-miR-2331-3p,抑制了其调控ATP11A、PLCB2、PPARA在内11个基因在新疆褐牛中的表达,主要涉及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等信号通路,而可能表现出新疆褐牛肉中大理石花纹优于哈萨克牛。成肌相关的miRNA:bta-miR-6517、bta-miR-551b在新疆褐牛中表达下调,其调节ACTA2、ACTG2、CALD1等10个基因在新疆褐牛中表达水平增加;miRNA:bta-miR-129-3p、bta-miR-2366、bta-miR-2474、bta-miR-2885、bta-miR-2888、bta-miR-6532在新疆褐牛肌肉中表达量上调,抑制了其调控基因ACTC1、MYH3、TNNT2、XIRP1在新疆褐牛肌肉中的表达。主要涉及血管平滑肌收缩、PI3K-Akt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成纤维相关miRNA:bta-miR-551b、bta-miR-6517、novelmir138、novelmir48在新疆褐牛肌肉中表达量下调,其调节ACTA2、DKK3、FGFR2、MYOCD、OSR1、PAWR表达水平增加,miRNA:novelmir151、novelmir178、novelmir100、bta-miR-1224表达上调,抑制COL11A2、FGFR3、ISLR2、MYH3基因在新疆褐牛肉中的表达,同时这些基因参与了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影响了结缔组织的含量、性质及肌原纤维蛋白的化学结构状态,从而可能成为新疆褐牛肉嫩度强于哈萨克牛的主要原因。(6)通过本研究发现这些关联到的miRNA以及FASN、PLIN1、ACSBG1等在内的55个基因,其中,miR-1343-3p上调PLIN1基因的表达参与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信号通路;bta-miR-125a上调CALD1基因的表达参与血管平滑肌收缩信号通路,其可能直接参与控制产肉率、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鲜嫩优质性状。目前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相比肉质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并不稳定。牛肉品质评价复杂,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所筛选出的候选基因可作为牛肉属性差异的品质标识,也可为牛肉的优质优价及深加工提供参考。
黄春华,小亮,呼格吉勒图,乌日金,韩松,侯荣伦,哈斯苏荣[9](2017)在《和牛、安格斯牛杂交改良蒙古牛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和牛、安格斯牛对蒙古牛的改良效果,试验选择1416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蒙古牛、和蒙F1代牛、安蒙F1代牛公牛各5头,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并进行屠宰分割,测定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与蒙古牛相比,和蒙F1代牛、安蒙F1代牛增重、日增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高档肉重、胴体高档肉产率均极显着提高(P<0.01);安蒙F1代牛增重、日增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均高于和蒙F1代牛。说明利用安格斯牛、和牛杂交改良蒙古牛,安蒙F1代牛杂交改良效果更优。
张明[10](2016)在《安格斯与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育肥性能及肉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安西杂牛F1代(黑安格斯♂×西门塔尔牛♀)的育肥性能及肉品质,为西门塔尔牛的经济杂交利用及生产高质量牛肉产品提供参考。随机选取断奶后饲养至平均13月龄、体重为330 kg的安西杂牛和西门塔尔牛各9头(均为公牛),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3头牛一个重复,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育肥,屠宰后测定胴体肉品质。结果如下:1.经过210 d的育肥试验,与西门塔尔牛相比,安西杂牛平均体重和日增重提高2.77%和4.0%,日平均干物质采食量降低9.18%,差异均不显着(P>0.05),增重提高4.44%(P<0.05);安西杂牛的料肉比降低18.32%(P<0.05)。表明安西杂交F1代牛增重效果相对较好,饲料利用率高,经济效益较高。体尺指标中,安西杂牛体斜长和胸宽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其它体尺指标均低于西门塔尔牛,且胸深和后腿围差异显着(P<0.05)。2.血清生化指标中总蛋白、球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在安西杂牛中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其它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与西门塔尔牛相比,安西杂牛的净肉重、净肉率、屠宰率和背膘厚分别提高9.31%、2.99%、3.02%和10.53%(P<0.05),脂肪重降低26.24%(P<0.05)。安西杂牛胴体分割肉块重大于西门塔尔牛(P<0.05),高档牛肉重及高档牛肉产率比西门塔尔牛分别提高13.71%、0.67%(P<0.05)。表明安西杂交F1代牛屠宰性能及胴体产肉性能较好。4.肉质指标中,安西杂牛肌肉的剪切力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肉色a*值和C值高于西门塔尔牛(P<0.01),p H值、熟肉率和肉色L*、b*值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失水率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表明安西杂交F1代牛肉质较好。两种肉牛3个肌肉部位失水率无显着差异;色泽上,背最长肌优于其它2个部位,其次为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半腱肌熟肉率高于股二头肌(P<0.01);背最长肌嫩度最好,其次为股二头肌,表明背最长肌的肉品质最好。成熟03 d安西杂牛牛肉p H下降较快,整个成熟期安西杂牛肉剪切力下降趋势大于西门塔尔牛,说明安西杂牛肉的成熟速度较快;1421 d西门塔尔牛肉的失水率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安西杂牛,说明安西杂牛肉系水力相对较好;排酸成熟对牛肉的肉色有不良影响,对西门塔尔牛影响较大。5.肌内脂肪酸测定结果显示,安西杂牛和西门塔尔牛背最长肌中SFA均达到52%以上,以长链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安西杂牛中饱和脂肪酸(SFA)较低(P<0.05);不饱和脂肪酸(UFA)占测定脂肪酸总量46%以上,安西杂牛中UFA高于西门塔尔牛(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两种肉牛间无明显差异,油酸的含量在安西杂牛中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γ-亚麻酸、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和EPA等功能性脂肪酸在安西杂牛中也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表明安西杂交F1代牛肉中脂肪酸的营养价值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二、西杂F1代公牛与本地公牛育肥对比试验及屠宰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杂F1代公牛与本地公牛育肥对比试验及屠宰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密度芯片开展牛杂种优势预测及相关基因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杂种优势及利用 |
1.2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解释 |
1.3 杂种优势预测 |
1.3.1 基于配合力预测杂种优势 |
1.3.2 基于亲本遗传差异预测杂种优势 |
1.4 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 |
1.4.1 基于组学分析解析杂种优势 |
1.4.2 基于关联分析解析杂种优势 |
1.4.3 基于选择信号分析解析杂种优势 |
1.5 我国牛的杂交改良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西门塔尔牛、和牛与荷斯坦牛的杂种优势预测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血样采集与基因分型 |
2.1.3 基因型数据质量控制 |
2.1.4 杂种优势预测分析 |
2.1.5 实际杂交群体配合力分析 |
2.2 结果 |
2.2.1 杂种优势预测 |
2.2.2 实际杂交群体的配合力分析 |
2.3 讨论 |
2.3.1 杂种优势预测分析 |
2.3.2 实际杂交群体杂交效果分析 |
第三章 亲本与杂交一代的选择信号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血样采集与基因分型 |
3.1.3 基因型数据质量控制 |
3.1.4 主成分分析 |
3.1.5 群体遗传混合分析 |
3.1.6 选择信号分析 |
3.1.7 候选基因的检测与富集分析 |
3.2 结果 |
3.2.1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3.2.2 选择信号分析 |
3.2.3 基因富集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F_1代毛色及初生重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血样采集与基因分型 |
4.1.3 数据预处理 |
4.1.4 群体分层分析 |
4.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1.6 基因注释 |
4.2 结果 |
4.2.1 表型数据基本统计量 |
4.2.2 SNP数据质量控制 |
4.2.3 主成分分析 |
4.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4.2.5 基因注释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云南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短期育肥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 |
1.3 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体重及日增重 |
1.3.2 饲料样品 |
1.3.3 采食量 |
1.3.4 饲料报酬 |
1.3.5 常规养分测定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全混日粮采食量 |
2.2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不同育肥阶段体重变化 |
2.3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育肥日增重与饲料报酬 |
3 讨 论 |
3.1 不同遗传基础对杂交组合肉牛日增重的影响 |
3.2 肉牛生产应以经济杂交为主 |
3.3 遗传基础对肉牛采食量的影响 |
4 结 论 |
(3)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河北西杂牛杂交F1、F2代公牛生长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4)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河北本地西杂牛杂交F1、F2代重要经济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 |
1.3 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
1.4屠宰试验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德系西门塔尔改良牛F1、F2代的生长性能分析 |
2.2 德系西门塔尔改良牛F1、F2代的屠宰性能分析 |
2.3 德系西门塔尔改良牛F1、F2代肉质性状分析 |
2.4 德系西门塔尔改良牛F1、F2代胴体质量分析 |
3 讨论 |
3.1 德系西门塔尔改良牛F1、F2代的生长性能分析 |
3.2 德系西门塔尔改良牛F1、F2代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分析 |
4 结论 |
(5)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驴产业现状 |
1.1.1 国内外驴产业发展现状 |
1.1.2 驴的起源 |
1.1.3 驴的品种 |
1.1.4 驴的生物学特性 |
1.1.5 驴的经济价值 |
1.2 日粮营养水平对草食动物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1.2.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2 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1.3 影响草食动物肉品质的因素 |
1.3.1 日粮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2 品种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3 性别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4 年龄对肉品质的影响 |
1.3.5 饲养方式对肉品质的影响 |
1.4 影响草食动物肌肉营养价值的因素 |
1.4.1 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因素 |
1.4.2 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对肉风味的影响 |
1.4.3 肌肉矿物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
1.5 草食动物的消化道酶活性及影响因素 |
1.5.1 草食动物的消化道酶活性 |
1.5.2 消化道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
1.6 肉驴的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研究进展 |
1.7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
1.7.1 立题依据 |
1.7.2 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道酶活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日粮能量水平对驴肉理化特性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血液生化指标、氨基酸组成和及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2.4.1 引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论文总体讨论 |
3.1.1 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 |
3.1.2 日粮能量水平对驴肉营养价值的影响 |
3.2 论文总体结论 |
3.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4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主要肉牛品种现状及简介 |
1.1.1 我国黄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
1.1.2 国外肉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
1.2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及趋势 |
1.2.1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 |
1.2.2 肉牛杂交的趋势 |
1.3 肉牛生产性能研究现状 |
1.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 测定指标 |
2.2.2 测定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分析 |
3.2 屠宰性能测定 |
3.3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 |
3.3.1 夏西本杂种牛的肉品质结果 |
3.3.2 夏西本杂种牛肌肉理化性状 |
3.3.3 夏西本杂种牛胴体分割结果 |
3.4 夏西本杂种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1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质量和组织学差异分析 |
3.4.2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
3.4.3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中33项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 |
4.2 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状 |
4.3 夏西本杂种牛肉质性状测定 |
4.4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宁夏地区基于全混合日粮(TMR)饲喂的肉牛最佳杂交组合及日粮配方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肉牛饲养技术研发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不同品种杂交改良牛饲喂全混合日粮(TMR)育肥效果对比试验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日粮组成和饲养管理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TMR饲喂对不同品种杂交牛F1育肥增重影响 |
2.2.2 TMR饲喂对不同品种杂交牛F1育肥屠宰性能影响 |
2.2.3 TMR饲喂对不同品种杂交牛头均经济效益简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营养水平全混合日粮(TMR)饲喂利杂牛生长效果试验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地点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日粮组成和饲养管理 |
3.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新疆肉牛发展现状 |
1.2.1 哈萨克牛 |
1.2.1.1 产区与分布 |
1.2.1.2 品种特征 |
1.2.1.3 生产性能 |
1.2.1.4 遗传性能 |
1.2.2 新疆褐牛 |
1.2.2.1 产区与分布 |
1.2.2.2 产区自然与生态环境 |
1.2.2.3 新疆褐牛育成史 |
1.2.2.4 品种特征 |
1.2.2.5 生产性能 |
1.2.2.6 新疆褐牛产品开发 |
1.2.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分子遗传特征 |
1.3 肉质性状研究进展 |
1.3.1 评价牛肉品质指标的权重 |
1.3.2 牛肉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2.1 大理石花纹与牛肉品质 |
1.3.2.2 生理成熟度与牛肉品质 |
1.3.2.3 品种与牛肉品质 |
1.4 RNA-Seq技术在探究牛肉品质中的应用 |
1.5 miRNA研究概况 |
1.5.1 miRNA与脂肪代谢 |
1.5.2 miRNA与肌肉发育 |
1.5.3 牛miRNA研究概况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品质性状差异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设备与试剂 |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1 胴体性状测定 |
2.2.1.1 大理石花纹等级评定 |
2.2.1.2 眼肌面积测定 |
2.2.1.3 背膘厚度测定 |
2.2.2 肉质性状测定 |
2.2.2.1 蒸煮损失测定 |
2.2.2.2 剪切力的测定 |
2.2.2.3 持水能力的测定 |
2.2.2.4 pH测定 |
2.2.2.5 肉色评定 |
2.2.3 营养品质测定 |
2.2.3.1 水分的测定 |
2.2.3.2 蛋白质的测定 |
2.2.3.3 脂肪的测定 |
2.2.3.4 氨基酸含量测定 |
2.2.3.5 脂肪酸含量测定 |
2.2.4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部分胴体性状比较 |
2.3.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性状比较 |
2.3.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营养品质比较 |
2.4 讨论 |
2.4.1 不同品种对部分胴体性状的影响 |
2.4.2 不同品种与不同分割部位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形成的基因转录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样品采集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RNA-Seq测序操作流程 |
3.2.1.1 总RNA提取与检测 |
3.2.1.2 文库构建与mRNA测序 |
3.2.2 数据过滤 |
3.2.3 数据比对 |
3.2.4 基因定量 |
3.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3.2.6 GO分析 |
3.2.7 Pathway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牛肌肉总RNA提取结果与质量检测 |
3.3.2 测序数据过滤及与基因组比对统计 |
3.3.3 基因表达分析 |
3.3.4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分析 |
3.3.5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3.3.6 成脂基因表达分析 |
3.3.6.1 成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3.6.2 成脂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
3.3.6.3 成脂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
3.3.7 成肌基因表达分析 |
3.3.7.1 成肌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3.7.2 成肌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
3.3.7.3 成肌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
3.3.8 成纤维基因表达分析 |
3.3.8.1 成纤维表达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3.3.8.2 成纤维表达基因调控通路分析 |
3.3.8.3 成纤维基因转录因子编码能力预测 |
3.4 讨论 |
3.4.1 转录组测序与基因表达分析 |
3.4.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基因表达分析 |
3.4.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差异的分子机制 |
3.4.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脂相关基因的调节 |
3.4.3.2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肌因子的调节 |
3.4.3.3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背最长肌中成纤维基因表达与代谢 |
3.5 结论 |
第四章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肉质形成的miRNA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样品采集 |
4.1.3 主要仪器 |
4.1.4 试验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
4.2.2 文库构建与miRNA测序 |
4.2.3 数据过滤 |
4.2.4 数据比对 |
4.2.5 小RNA的分类 |
4.2.6 小RNA的预测 |
4.2.7 小RNA的表达定量 |
4.2.8 靶基因预测 |
4.2.9 差异小RNA的筛选 |
4.2.10 层次聚类分析 |
4.2.11 GO与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小RNA数据统计 |
4.3.2 小RNA长度分布统计 |
4.3.3 非编码RNA统计 |
4.3.4 miRNA的预测统计 |
4.3.5 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 |
4.3.6 差异miRNA的靶基因预测分析 |
4.3.7 差异miRNA的靶基因GO分析 |
4.3.8 靶基因的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4.4 讨论 |
4.4.1 miRNA测序质量与整体评估 |
4.4.2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4.4.3 miRNA的靶基因预测 |
4.4.4 差异miRNA靶基因GO与 Pathway富集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转录组与miRNA结果qRT-PCR验证及其关联性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动物 |
5.1.2 样品采集 |
5.1.3 主要仪器 |
5.1.4 试验试剂 |
5.1.5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5.2 试验方法 |
5.2.1 总RNA提取与检测 |
5.2.2 反转录 |
5.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5.2.4 PCR操作步骤 |
5.2.5 qRT-PCR试验结果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差异表达基因和miRNA的 qRT-PCR验证 |
5.3.2 成脂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3.3 成肌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3.4 成纤维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5.4.1 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1.1 成脂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1.2 成肌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1.3 成纤维相关的miRNA与转录组关联结果分析 |
5.4.2 miRNA差异靶基因的功能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和牛、安格斯牛杂交改良蒙古牛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牛的来源和选择 |
1.2 饲养管理 |
1.3 日粮 |
1.4 试验设计 |
1.5 测定项目 |
1.6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蒙古牛、和蒙F1代牛、安蒙F1代牛育肥试验结果 |
2.2 蒙古牛、和蒙F1代牛、安蒙F1代牛的屠宰试验结果 |
2.2.1 相同饲养条件下肉牛主要屠宰性能指标比较 |
2.2.2 相同饲养条件下肉牛胴体高档肉重比较见表4。 |
2.2.3 相同饲养条件下蒙古牛、和蒙F1代牛、安蒙F1代牛胴体后腿肉重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10)安格斯与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育肥性能及肉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肉牛业的发展现状 |
1.1 国外肉牛业发展现状 |
1.2 国内肉牛业发展现状 |
2 牛肉品质研究 |
2.1 牛肉食用品质研究 |
2.1.1 pH值 |
2.1.2 肉色 |
2.1.3 大理石花纹 |
2.1.4 系水力 |
2.1.5 嫩度 |
2.1.6 熟肉率 |
2.2 牛肉脂肪酸研究 |
2.2.1 脂肪酸研究方法 |
2.2.2 影响牛肉脂肪酸的因素 |
3 本研究的提出、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安西杂交一代牛育肥性能及屠宰性能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牛的选择和分组 |
1.3 试验牛精料组成和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生长育肥性能测定 |
1.4.2 血液指标测定 |
1.4.3 屠宰及胴体产肉性能测定 |
1.5 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及饲料报酬分析 |
2.1.1 育肥牛增重及干物质采食量分析 |
2.1.2 体尺变化分析 |
2.1.3 经济效益分析 |
2.2 血液指标分析 |
2.2.1 血液生理指标分析 |
2.2.2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2.3 屠宰性能分析 |
2.4 胴体分割肉块分析 |
3 讨论 |
3.1 生长育肥性能的比较 |
3.2 血液指标的比较 |
3.3 屠宰及产肉性能的比较 |
4 小结 |
第三章 安西杂交一代牛肉质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1 pH值和肉色的测定 |
1.3.2 熟肉率、剪切力和失水率测定 |
1.4 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部位肉质特性分析 |
2.2 不同成熟时间肉质特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肉牛肉质特性的比较 |
3.2 不同部位肉质特性的比较 |
3.3 不同成熟时间肉质特性的比较 |
4 小结 |
第四章 安西杂交一代牛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步骤 |
1.3.2 GC运行条件 |
1.3.3 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脂肪酸种类 |
2.1.1 饱和脂肪酸 |
2.1.2 不饱和脂肪酸 |
2.2 功能性脂肪酸及其比例 |
3 讨论 |
3.1 脂肪酸种类的比较分析 |
3.2 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 |
3.3 脂肪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
3.4 肉牛杂交利用方式分析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西杂F1代公牛与本地公牛育肥对比试验及屠宰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密度芯片开展牛杂种优势预测及相关基因鉴定[D]. 范婷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云南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短期育肥性能评价[J]. 杨凯,高月娥,黄必志,亐开兴,张继才,和占星,金显栋,王安奎. 中国牛业科学, 2021(01)
- [3]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河北西杂牛杂交F1、F2代公牛生长比较的研究[J]. 张艳舫,段晓红,李英超,李建明,杨帆,侯秀贤,倪俊卿. 今日畜牧兽医, 2020(10)
- [4]德系西门塔尔牛与河北本地西杂牛杂交F1、F2代重要经济性状分析[J]. 郑伟杰,张艳舫,李金杰,段晓红,马亚宾,李英超,杨帆,孙东晓,倪俊卿. 中国畜牧杂志, 2021(05)
- [5]日粮能量水平对肉驴生长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周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D]. 党树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宁夏地区基于全混合日粮(TMR)饲喂的肉牛最佳杂交组合及日粮配方筛选研究[D]. 王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8]miRNA、mRNA调控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肉质成脂性状分子机制研究[D]. 李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9]和牛、安格斯牛杂交改良蒙古牛效果研究[J]. 黄春华,小亮,呼格吉勒图,乌日金,韩松,侯荣伦,哈斯苏荣.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21)
- [10]安格斯与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育肥性能及肉品质研究[D]. 张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