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式设计的现代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王坤[1](2021)在《《良友》画报中新女性形象建构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大硕[2](2021)在《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引领者,钱君匋为推动中国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封面设计艺术是其书籍设计思想和水准的集中代表,呈现出传承有序、风格鲜明、种类繁多的特点,既有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近的同一性,还有个人主观创作立意的独特性,对当今的书籍封面设计乃至平面设计艺术发展依然具有积极的指示作用。但是,从目前掌握的研究资料来看,与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相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叙述性的概括分析层面,或者将其与同时期设计师做整体性的论述,对设计观念的形成与形式表现的规律研究较为笼统。因此,本文从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思想和作品出发,参照中国近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演变脉络,结合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发生条件中的地域特色、群体环境、行业状况、师友因素,运用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近现代出版史等多元维度与视角,探讨其封面作品兼具现代特性与民族意识和艺术修养融合为一的设计观念,并联系具有典型性的封面设计艺术作品,按照版式结构统摄图形、文字和色彩的设计逻辑,阐明各个设计单元如何依照形式美法则在封面构成中发挥具体功能,诠释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思想和形式表现规律对当代书籍封面设计发展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积极意义。
单晓萍[3](2021)在《民国时尚杂志的现代意识研究 ——以《玲珑》杂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社会中的各种事物也处于新旧交叠嬗变之际。以《玲珑》为代表的时尚杂志是新事物最敏感的勘探者,它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引领潮流的超前表征,并以其独有的姿态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现代意识。因此,本篇论文以《玲珑》杂志为研究对象,在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之后,解读文本中显现和隐含的现代意识,进而探究以该刊为代表的时尚杂志与民国现代意识兴起之间的关系。论文的正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民国时期的现代意识,考察了“时尚杂志”与“现代意识”的渊源,并对论文的个案研究对象——《玲珑》杂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了说明。从第二章起,论文对《玲珑》杂志中的现代意识作了具体的分析。首先,第二章分析了《玲珑》杂志之所以萌发现代意识的条件。从外部客观条件来看,《玲珑》杂志刊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这一时期的上海已经具备现代特质,孕育于此的《玲珑》杂志也必然携带着现代意识;从内部主观条件来看,《玲珑》杂志的创办主体是一群接受了现代思想的文人志士,他们富有前瞻性的编辑理念和思想观念为《玲珑》杂志注入了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阐述了《玲珑》杂志中呈现出来的现代意识。经过探究,《玲珑》杂志共呈现出三种现代意识,分别是女性主体意识、新知启蒙意识和享乐意识。其中,女性主体意识又包括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爱国意识。自主意识倡导女性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自由地支配和主导自身,这在《玲珑》杂志中表现为女性的审美自主、婚姻自主以及社交自主;平等意识指的是性别平等意识,倡导女性积极谋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权利,这在《玲珑》杂志中表现为争取平等的就业权、受教育权和国民参政权;爱国意识倡导女性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家国使命,这在《玲珑》杂志中表现为传达战事信息和动员女性抗战。新知启蒙意识指的是通过向人们传播新知,来达到提高智识、脱离蒙昧的目的。《玲珑》杂志对新知的传播主要包括科学常识、法律知识、育儿知识和文学知识四个方面。科学常识帮助人们破除教条和迷信,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法律知识帮助人们唤醒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育儿知识帮助人们科学抚育幼儿,培育理想儿童;文学知识帮助人们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享乐意识体现为享乐化的生活状态和消遣取乐的价值观,包括精神享乐和物质享乐。《玲珑》杂志中的精神享乐主要通过娱乐新闻、休闲娱乐和旅游玩乐体现出来;物质享乐主要通过向读者示范明星的物质生活、在广告中展示物质消费品体现出来。论文的第四章讨论了《玲珑》杂志现代意识的媒介意义,这是本篇论文的灵魂和落脚点。从媒介角度来说,研究《玲珑》杂志现代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看其对于社会现实的反馈,即《玲珑》杂志通过现代意识的呈现反映出的民国社会的状态。通过探究《玲珑》杂志呈现出来的现代意识,我们可以窥探出两点:一是《玲珑》杂志的现代意识呈现反映了民国现代意识的觉醒;二是《玲珑》杂志在民国现代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发挥了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同时在这一章中还反思了《玲珑》杂志现代意识的局限性,主要有“矫枉过正”和“矛盾与徘徊”两方面。其中,“矫枉过正”主要体现在裸体图片展示和“厌男”话语;“矛盾与徘徊”主要体现为对某些问题呈现出保守的姿态,进而落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总之,《玲珑》杂志作为民国时尚杂志的代表,用文字和图片保留了专属于那个年代的特殊印记,为我们勘探民国时期的社会境况提供了窗口,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程建[4](2020)在《基于情感体验的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希望能与周围接触的产品产生情感交流,以此缓解淡漠的社会关系、获得情感的满足。书籍形态设计是图书投入市场前的关键环节,随着读者审美能力和阅读需求的不断提升,纸质书籍的形态设计创新与探索显得十分必要。艺术类书籍作为现代众多书籍类别中独特的一支,对于传播我国艺术文化、繁荣艺术产业、提升国民审美素养及重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伴随艺术书籍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并且受到“体验设计”的趋势影响,读者对艺术类书籍设计提出更多的情感诉求。因此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必须注重情感表现,才能在电子阅读风靡的时代立足。本文以情感体验理论为出发点,从艺术类书籍形态切入,深入探究情感体验融入书籍形态的设计方法,以期对我国艺术书籍形态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方向。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详细阐述情感体验的相关理论,系统梳理艺术类书籍、书籍形态等相关概念,分析艺术类书籍与读者的具体特点,归纳在市场调研中该类书籍设计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第二部分结合国内外设计案例,分别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剖析情感体验在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第三部分探索和创新情感体验视角下的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部分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验证结论的可行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将“三层次理论”内化于当代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中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创新立场,有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情感体验与审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艺术书籍的附加值,助力艺术图书产业不断发展。
韩婷婷[5](2020)在《民国全国美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教育部举办的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恰逢我国工艺美术现代意识萌发的关键时期,美展作为显示工艺美术及其历史变化的重要窗口,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以全国美展这一视角为切入点,对展览会实践过程中的组织策划、展示空间、审查机制、出版述评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工艺美术的现代境遇,推进以“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载体的工艺美术档案文献梳理研究,实现研究路径多元化转变,准确把握工艺美术发展本质特征及民族特色。本课题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和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明确研究对象,再结合相关史料,对论文框架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第二章对民国时期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流变和演绎过程进行分析,厘清全国美术展览会发展脉络的同时,对历届美展的展品目录进行阶段性解读,进一步归纳全国美展的客观发展规律把握全国美展的历史文脉。第三章重点研究民国全国美展工艺美术现代意识的逻辑维度,从全国美展的展品、评审运作机制以及所体现的市场展销意识等多个角度入手,深刻剖析传统工艺美术向现代转变的关键特征。第四章进一步探究民国时期全国美术展览会兴起后,美展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重大历史事件切实改变了大众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我国工艺美术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结语部分强调全国美术展览会作为推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进一步促进了工艺美术现代意识在中国工艺美术领域内的传播和普及,并阐述了当前我国工艺美术设计领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关于如何保持我国工艺美术事业旺盛生命力的建议。
王晓娜[6](2020)在《传统线装书在现代的设计与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线装书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一种形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至今,为书籍制度的成熟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观念在变,设计也在变,试图通过全新的设计理念、全新的视觉设计逐渐提升线装书的文化品味和审美功能,赋予线装书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设计风格。本文探究的是传统线装书在现代的设计与表达,通过梳理传统线装书的理论知识和对当下优秀线装书籍作品的分析,探究现代线装书的创新表现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首先对传统线装书形态的演变过程和视觉设计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其次通过对当下优秀线装书籍作品的分析,探究传统线装书设计理念、视觉设计、以及新材料和新工艺运用三方面在现代线装书设计中的创新,是本论文重点研究内容;最后对线装书设计作出思考。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个案研究、案例分析等几种研究方法,分析现代设计师在新时期如何协调书籍的形式与内容,如何实现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的线装书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为今后的书籍设计者提供一种思路和创作方向。
杨婷[7](2020)在《马国亮的艺术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良友》画报第四任主编马国亮,从事报刊编辑之余,在插图、漫画、美术字设计、封面设计等方向颇有建树。但当前无论是《良友》出版研究,还是民国其他研究等,都还未关注到马国亮的艺术设计个案。为此,论文以马国亮的艺术与设计为切入点,结合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探讨其艺术与设计的风格特点、艺术流变与文化内涵。为此,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章节系统地进行研究和论述。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意义,介绍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选题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第二章首先对马国亮艺术设计形成的背景及其生平做出梳理,再将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发展与马国亮本身广泛的艺术发展结合在一起,梳理其编辑工作之余的文学、电影编剧与摄影作品等创作。第三章旨在全面分析马国亮的绘画艺术作品,第一部分为马国亮的插图作品分析,将作品归类为的比亚兹莱风格插图、传统线描风格插图;第二部分为马国亮的漫画作品分析;将其漫画作品分成人物肖像类、社会生活类、政治时事类。并在此基础上,就这两部分的绘画作品中的构成形式以及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深度挖掘。第四章是马国亮的设计艺术作品分析,第一部分从现代风格美术字、装饰化美术字与手写美术字三方面分析其美术字设计风格;第二部分将马国亮的封面设计与版式设计进行分析,主要探讨其封面图像与版式设计的深层内涵。第五章就马国亮的艺术与设计个案分析,探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多领域的涉猎追求,及其对当代从事艺术与设计工作者的启示与反思。
程怡珍[8](2020)在《《装饰》杂志封面设计时代性艺术研究》文中认为创刊于1958年的《装饰》杂志,是国内唯一的工艺美术专业刊物。截止2018年,《装饰》杂志拥有近300个封面。在这60年的时间里,杂志经历了创刊、停刊、复刊的曲折历程。它的发展不仅和中国设计的发展同步,同时也见证了中国60年的风雨沧桑。封面设计作为最为直接的反映,它所传达出来的设计意识恰好反映出一个时代艺术的高度和成就。封面设计跟随时代不断发生变化,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也给封面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刻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以《装饰》作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探寻时代对于设计类期刊封面设计的影响。共分为五个章节,每一章节都针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第一章交代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指明创新点;第二章对杂志背景做调研,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宏观上把握封面的形式构成;第三章对60年来的所有封面进行阶段性梳理,并举例分析,归纳其时代特征;第四章分析影响封面设计的内外部因素;第五章对封面设计的艺术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思考对于未来设计师的启示。《装饰》杂志封面设计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封面与时俱进,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相互补充的发展格局。封面设计是平面设计师的必修课,封面跟随时代不断变化是一个必然结果,封面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看到的书籍景观世界,正是因为封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以及其独特的设计,所以成为了集功能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视觉文本。《装饰》杂志封面设计见证了中国60年的风雨沧桑,既包含了新中国第一代设计师的创业理想,同时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透过封面上图形,文字,色彩及构成形式,可以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当我弹去一本本封面的尘埃,突然窥见到中国几代工艺美术设计家的心路历程。由此而生敬意。此番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今天的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封面设计,而且对其它期刊封面设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也会有所帮助。
吕金光[9](2019)在《我国线装书装帧设计现代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书籍装帧设计在创新设计理念上把传统的线装设计转化为现代人的审美符号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现代线装书籍设计意识,不仅创新了线装书籍的价值,也扩大了我国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在国际业界上的影响力,因此,在当下有必要对于我国线装书装帧设计现代意识的有关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研究。
柳为[10](2019)在《现代摄影书的历史流变及其设计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摄影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集中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它是另一种角度的历史。同时其本身也反映了艺术家思想和观念,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运用设计美学相关理论,对摄影书相关的创作者、摄影书本体、读者和传播环境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试图由此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摄影书美学系统。通过对西方、日本和中国三个地区的摄影书从摄影书观念、叙事美学和形式美学三方面梳理历史,发现三个地区因为历史文化和摄影发展的方向、发展程度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并从创作者的角度,辅以大量实例论证,总结出当代摄影书的美学构建实质上是影像内容所表现的叙事时空向书籍物理时空转化的过程,通过对两者分别的构建以及对两者转换过程中的方法探讨,以此梳理出当代摄影书的美学建构方法;从读者角度,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分析总结影响读者摄影书审美评价的主要因素和读者获得的需求满足;最后从读者阅读和接触摄影书的环境角度,通过对传播对象、内容和媒介的分析梳理出摄影书的传播路径以及环境对审美过程的影响。本文一方面对摄影书设计美学历史的梳理较为全面的展现了摄影书的历史发展概况,为当代摄影书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总结当代摄影书的美学建构方法,为当代摄影书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二、版式设计的现代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版式设计的现代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2)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意义 |
1.2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的内涵 |
1.3 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综述 |
1.4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的创新点 |
1.5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2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产生条件 |
2.1 上海新文艺的勃兴 |
2.1.1 大上海新文艺 |
2.1.2 新型知识分子集聚 |
2.2 出版业迅速崛起 |
2.2.1 出版机构的变革 |
2.2.2 印刷行业的发展 |
2.3 钱君匋的性格特征 |
2.3.1 坚韧不拔敢于创新 |
2.3.2 虚心好学诚实认真 |
2.4 师友指引获益匪浅 |
2.4.1 鲁迅先生热心指教 |
2.4.2 陶元庆的悉心扶持 |
2.4.3 其他人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观念呈现 |
3.1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现代观 |
3.1.1 树立现代设计思想 |
3.1.2 体认现代印刷技术 |
3.1.3 领会现代多元艺术 |
3.2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民族观 |
3.2.1 民族自主意识 |
3.2.2 民族审美意识 |
3.2.3 民族风格意识 |
3.3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观 |
3.3.1 修养文化知识 |
3.3.2 融入书画语言 |
3.3.3 类比音乐意味 |
3.4 本章小结 |
4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形式表现 |
4.1 版式结构的运用 |
4.1.1 横带式 |
4.1.2 垂直式 |
4.1.3 倾斜式 |
4.1.4 其他式 |
4.2 图形的运用 |
4.2.1 点的运用 |
4.2.2 线的运用 |
4.2.3 面的应用 |
4.3 字体的运用 |
4.3.1 中文字体的运用 |
4.3.2 外文字体和数字的运用 |
4.4 色彩的运用 |
4.4.1 双色和三色的运用 |
4.4.2 四色和更多色彩的运用 |
4.4.3 色彩心理学的运用 |
4.5 本章小结 |
5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意义再现 |
5.1 阐扬书籍封面设计的现代特征 |
5.1.1 传统艺术与现代封面设计 |
5.1.2 西方艺术设计与现代封面设计 |
5.1.3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
5.2 彰显书籍封面设计的中国气派 |
5.2.1 封面设计表现中国艺术意象 |
5.2.2 封面设计传达中国人文情怀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民国时尚杂志的现代意识研究 ——以《玲珑》杂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民国时尚杂志与现代意识的兴起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意识 |
一、现代意识的内涵及特征解析 |
二、民国时期的现代意识呈现 |
第二节 时尚杂志与现代意识的渊源 |
一、词义渊源:时尚与现代的词源“纠葛” |
二、实践渊源:时尚杂志中的现代追求 |
第三节 民国时尚杂志的概况及《玲珑》的地位 |
一、民国时尚杂志的概况 |
二、《玲珑》杂志在民国时尚杂志中的地位 |
第二章 《玲珑》杂志现代意识萌发的条件 |
第一节 外部条件:民国上海特殊的现实环境 |
一、民国上海政治的现代特征 |
二、民国上海经济的现代特征 |
三、民国上海文化的现代特征 |
第二节 内部条件:具有现代意识的创办主体 |
一、创办人林泽苍 |
二、多元异质的编辑群体 |
三、以知识女性为主的执笔群体 |
第三章 《玲珑》杂志的现代意识呈现 |
第一节 女性主体意识——女性人格的现代化 |
一、自主意识:自由地支配和主导自身 |
二、平等意识:谋求平等的社会权利 |
三、爱国意识:国家兴亡,匹妇有责 |
第二节 新知启蒙意识——国民智识的开蒙化 |
一、科学常识启蒙:破除教条和迷信,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
二、法律知识启蒙:唤醒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
三、育儿知识启蒙:科学抚育幼儿,培育理想儿童 |
四、文学启蒙: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
第三节 享乐意识——生活方式的娱乐化 |
一、精神享乐: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
二、物质享乐:获得物质上的满足 |
第四章 民国时尚杂志《玲珑》的媒介意义 |
第一节 《玲珑》杂志与民国现代意识的互动关系 |
一、《玲珑》的现代意识呈现反映了民国现代意识的觉醒 |
二、《玲珑》对民国现代意识觉醒的促进作用 |
第二节 《玲珑》杂志现代意识的局限性 |
一、矫枉过正 |
二、矛盾与徘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4)基于情感体验的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情感体验与艺术类书籍形态概述 |
2.1 情感体验概述 |
2.1.1 情感体验的内涵 |
2.1.2 情感体验相关理论概述 |
2.1.3 情感体验的要素 |
2.1.4 情感体验的层次 |
2.1.5 情感体验的特征 |
2.2 艺术类书籍概述 |
2.2.1 艺术类书籍的范围界定 |
2.2.2 艺术类书籍的设计特征 |
2.2.3 艺术类书籍的读者群体 |
2.3 书籍形态概述 |
2.3.1 书籍形态的概念 |
2.3.2 书籍形态形神共存的二重构造 |
2.3.3 国外书籍形态设计的演变 |
2.3.4 我国书籍形态设计的演变 |
2.4 国内艺术类书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2.4.1 书籍设计的创意感缺失 |
2.4.2 书籍设计的本土性缺位 |
2.4.3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缺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情感体验在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中的表现分析 |
3.1 本能层——刺激引发情感 |
3.1.1 艺术感官体验 |
3.1.2 造型与色彩 |
3.1.3 材料与工艺 |
3.2 行为层——激发升温情感 |
3.2.1 阅读情感顺畅 |
3.2.2 读者参与互动 |
3.2.3 提升阅读趣味 |
3.3 反思层——拓展延伸情感 |
3.3.1 引发艺术联想 |
3.3.2 多向个性展现 |
3.3.3 营造情感共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情感体验下艺术类书籍形态的塑造 |
4.1 基于情感体验的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原则 |
4.1.1 局部形态与整体形态的和谐性 |
4.1.2 艺术形式与内容格调的平衡性 |
4.1.3 本土特色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性 |
4.1.4 材质工艺与情感表现的耐久性 |
4.2 基于情感体验的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方法 |
4.2.1 多维感官激发 |
4.2.2 空间结构异化 |
4.2.3 适度障碍铺设 |
4.2.4 形态功能拓展 |
4.2.5 休闲理念渗透 |
4.2.6 艺术情景演绎 |
4.3 情感体验对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的影响 |
4.3.1 设计回归读者主体地位 |
4.3.2 对设计者提出更高要求 |
4.3.3 升华着作者的文本内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情感体验的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实践 |
5.1 设计选题确定 |
5.1.1 设计对象分析 |
5.1.2 同类书籍调研 |
5.2 设计方案构思 |
5.3 设计概念阐述 |
5.4 设计方法导入 |
5.4.1 外部造型的构筑 |
5.4.2 内部神态的塑造 |
5.5 设计方案呈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民国全国美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民国全国美展 |
二、工艺美术现代意识 |
第三节 文章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文章内容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民国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文脉 |
第一节 民国全国美展举办的历史语境 |
一、实业兴邦: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奠定手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
二、美育救国:为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变革储备人才资源 |
三、西学东渐:为工艺美术现代意识萌发打下思想根源 |
第二节 民国全国美展发展脉络 |
一、预演和前奏:南洋劝业展览会的举办和召开 |
二、确立和发展:精意覃思的首届全国美展 |
三、华彩和高潮:渐至佳境的第二届全国美展 |
四、衰落和终结:日暮途远的第三届全国美展 |
第三节 民国全国美展目录部分析 |
一、民国美展目录量化分析 |
二、历届美展中工艺美术品的构成 |
第三章 民国全国美展工艺美术现代意识的逻辑维度 |
第一节 民国全国美展中工艺美术品所蕴含的现代意识分析 |
一、工艺美术现代造物审美观念的萌发 |
二、民国美展工艺美术展品中现代造型意识的出现 |
三、新型材料的使用 |
四、美展中视觉导视系统的初步尝试 |
五、工艺美术展品表现主题向多元文化内涵的转变 |
六、工艺美术史料意识专业化程度出现 |
第二节 民国全国美展的运作机制分析 |
一、审查机制和评审标准逐渐公开化 |
二、民国全国美展出版物述评 |
三、民国全国美展期间学术讲座活动 |
第三节 民国全国美展当中的市场展销意识 |
一、生产出品人分析——公司设计事务所的出现 |
二、展品公开展示与定价销售 |
第四章 民国全国美展对工艺美术历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民国全国美展更加强调设计师个人形象 |
第二节 美术展览加快不同地域间工艺技术的交流 |
第三节 民国全国美展推动工艺美术学科的发展 |
一、新式学堂与课程设置 |
二、“艺徒制”转向“导师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传统线装书在现代的设计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传统线装书形态的演变及视觉设计 |
第一节 传统线装书形态的演变 |
第二节 传统线装书的视觉设计 |
一、传统线装书的字体运用 |
二、传统线装书的版式经营 |
三、传统线装书的封面设计 |
四、传统线装书的插图应用 |
第三章 现代线装书设计理念的转变 |
第一节 整体设计理念的深化 |
第二节 融入本土文化设计理念 |
第三节 追求人性化设计风格 |
第四章 现代线装书视觉设计的创新 |
第一节 立体设计新突破 |
第二节 封面设计新变化 |
第三节 版式设计新变化 |
第五章 现代线装书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 |
第一节 线装书新材料的运用 |
一、线装书材料的多样化 |
二、材料在线装书设计中质感特性的体现 |
第二节 线装书新工艺的运用 |
一、线装书设计中装订工艺的应用 |
二、加工工艺呈现的线装书籍形态 |
第六章 线装书设计的思考 |
第一节 线装书的文化价值 |
第二节 传承与创新的的设计态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文索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作品入选及论文发表情况 |
(7)马国亮的艺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相关文献梳理 |
1.2.2 当前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选题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2 与良友结缘的马国亮 |
2.1 艺术与设计形成的背景 |
2.1.1 研究范围界定 |
2.1.2 时代背景 |
2.2 马国亮个人生平 |
2.2.1 成长启蒙 |
2.2.2 开启良友人生 |
2.2.3 良友交际圈 |
2.3 “分身有术”的马国亮 |
2.3.1 作家 |
2.3.2 画家和设计师 |
2.3.3 摄影 |
2.3.4 电影编剧 |
2.4 本章小结 |
3 马国亮的绘画作品 |
3.1 “线条柔美,风格清新”的插图作品 |
3.1.1 抒情--比氏风格,文人气韵 |
3.1.2 装饰--简约白描,跃然生动 |
3.2 “深入浅出”的漫画作品 |
3.2.1 传神--人物肖像 |
3.2.2 写照--社会生活 |
3.2.3 醒世--时事政治 |
3.3 本章小结 |
4 马国亮的设计作品 |
4.1 “包罗万象”的美术字设计 |
4.1.1 现代艺术风格字体 |
4.1.2 装饰化字体 |
4.1.3 手写自由体 |
4.2 封面设计与版式设计 |
4.2.1 封面画与封面设计 |
4.2.2 版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马国亮艺术与设计的反思 |
5.1 艺术设计于创作之精神 |
5.2 艺术经历于现代之启示 |
5.3 艺术涉猎于多面之局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着文献综述 |
附录 B 马国亮活动年表 |
附录 C 马国亮艺术设计作品图表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装饰》杂志封面设计时代性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装饰》杂志封面设计概况 |
2.1 《装饰》杂志背景 |
2.1.1 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2.1.2 创刊过程 从《万象》到《装饰》 |
2.1.3 《装饰》历程 |
2.2 《装饰》杂志封面纵览 |
2.2.1 封面设计的形式构成——色彩 |
2.2.2 封面设计的形式构成——图形 |
2.2.3 封面设计的形式构成——文字 |
2.2.4 封面设计的形式构成——构图 |
3 《装饰》杂志封面设计的演变及时代特征 |
3.1 《装饰》杂志封面设计演变过程 |
3.1.1 封面设计早期(1958-1987) |
3.1.2 封面设计中期(1988-1996) |
3.1.3 向现代设计过渡阶段(1997-2007) |
3.1.4 现代设计阶段(2008-2018) |
3.2 《装饰》杂志封面设计时代特征 |
3.2.1 衣食住行图像符号的再现 |
3.2.2 译名的回归 |
3.2.3 不变与变共存 |
4 影响封面设计的的因素 |
4.1 内部因素 |
4.1.1 个人设计观 |
4.1.2 办刊理念与编辑思想 |
4.2 外部因素 |
4.2.1 社会、经济、文化、市场 |
4.2.2 成本 |
5 《装饰》封面设计艺术特征以及对设计师的启示 |
5.1 艺术特征 |
5.2 对设计师的启示 |
结论 |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装饰》历任主编、设计师及封面内容 |
附录2 《装饰》杂志创刊以来所有封面(2018 年止)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我国线装书装帧设计现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线装书思维 |
1. 线装书成为一种民族装帧设计的现代语言符号 |
2. 线装书具有独特的创意设计空间 |
二、现代意识在线装书中的运用 |
1. 现代构成意识 |
2. 线装设计语言的现代表达意识 |
3. 技术创新意识 |
三、现代意识对我国线装书籍价值的再创造 |
1. 实现了艺术品位和技术品质的完美融合 |
2. 丰富我国线装书装帧设计的语言 |
3.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
(10)现代摄影书的历史流变及其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内容与范畴 |
1.1.1 内容 |
1.1.2 范畴 |
1.2 课题相关概念 |
1.2.1 摄影书 |
1.2.2 艺术家摄影书 |
1.2.3 摄影小志 |
1.3 研究背景 |
1.3.1 学科研究视角 |
1.3.2 学科应用方向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创新点 |
第二章 西方早期摄影书的历史溯源 |
2.1 十九世纪摄影印相工艺、制版印刷工艺与摄影书 |
2.2 早期摄影书的叙事美学 |
2.2.1 早期摄影书的题材 |
2.2.2 早期摄影书叙事表达 |
2.3 早期摄影书的形式美学 |
2.3.1 早期摄影书中的影像形式特征 |
2.3.2 早期摄影书形式特征 |
2.4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摄影书的蓬勃时代 |
3.1 二十世纪摄影书制作相关技术的发展转向 |
3.2 现代西方摄影书的美学流变 |
3.2.1 现代西方摄影书观念的发展 |
3.2.2 现代西方摄影书的叙事美学 |
3.2.3 现代西方摄影书的形式美学 |
3.3 现代东方摄影书的探索 |
3.3.1 战后日本摄影书的的发展 |
3.3.2 现代中国摄影书的探索 |
3.4 小结 |
第四章 当代摄影书的美学建构 |
4.1 当代摄影书的形式美学构建 |
4.1.1 空间结构 |
4.1.2 时间结构 |
4.2 当代摄影书的叙事美学建构 |
4.2.1 影像叙事主体 |
4.2.2 影像叙事的时空 |
4.2.3 影像叙事的视角与修辞 |
4.2.4 摄影书中影像叙事与文字叙事的关系 |
4.3 当代摄影书形式与内容叙事的统一 |
4.3.1 形式表现内容的方法——“再现”与“表现” |
4.3.2 形式组织的方法——“纯化”与“复合” |
4.4 小结 |
第五章 当代摄影书的接受美学与传播 |
5.1 摄影书的读者调研与接受美学 |
5.1.1 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
5.1.2 研究方法与调研目的 |
5.1.3 样本选择和调研步骤 |
5.1.4 对6本书的审美评价分析 |
5.1.5 读者对摄影书的理解和接受模型初步建构 |
5.2 当代摄影书的传播与推广方式 |
5.2.1 摄影书的传播对象 |
5.2.2 摄影书的传播内容分析 |
5.2.3 摄影书的传播媒介分析 |
5.2.4 摄影书的传播路径 |
5.3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插图目录 |
四、版式设计的现代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良友》画报中新女性形象建构的设计研究[D]. 王坤. 江南大学, 2021
- [2]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D]. 张大硕.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3]民国时尚杂志的现代意识研究 ——以《玲珑》杂志为例[D]. 单晓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情感体验的艺术类书籍形态设计研究[D]. 程建. 燕山大学, 2020(01)
- [5]民国全国美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意识研究[D]. 韩婷婷.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6]传统线装书在现代的设计与表达研究[D]. 王晓娜.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7]马国亮的艺术设计研究[D]. 杨婷.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8]《装饰》杂志封面设计时代性艺术研究[D]. 程怡珍.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我国线装书装帧设计现代意识研究[J]. 吕金光. 中国出版, 2019(18)
- [10]现代摄影书的历史流变及其设计美学研究[D]. 柳为. 江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