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董迎春:防止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周江山[1](2017)在《论田耳小说的人性书写》文中指出人是文学的核心,人性也是文学的核心主题。市场经济潮流中,文学已处于边缘位置,特别是尴尬的70后作家,似乎被日常生活淹没。田耳是个例外。田耳擅长以侦探式的叙事手法以及精神分析的方法构建独特的,属于自己的小说世界,极具吸引力与可读性。这只是田耳小说的外在,田耳的目标是剖析人性。田耳从自身的情况出发,结合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侦探的视角突进生活中,从纷繁的时代洪流中发现人性异化带来的不同人生轨迹,刻画种种人生境况,展示人性异化的危害;同时也利用精神分析法揭示了人类自身的隐秘心理。人性总是被金钱、情欲、婚姻、社会规制包围,随时有异化、心理变态的可能,人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通过文本细读,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田耳笔下人物异化的原因及表现、揭示小说背后的人性心理问题、探究田耳对人性的看法。
杨洪敏[2](2016)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西方叙事学本土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西方叙事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但是一个当前十分关键的问题,其中有诸多细致的问题尚没有完全呈现出来。梳理取得的学术成就,把握当前的研究态势,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国内叙事学研究的方法和方向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论文所探讨的“本土化”问题既属于中西比较诗学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同时属于叙事学本身发展的问题,两者存在交叉之处,因此必须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缘起。可以说,“本土化”问题早在中西比较诗学之初就已经被意识到并提出,其在西学东渐与中西文论对话过程中如影随形。就传播与接受的规律而言,任何一种异域的思想与文化资源,都存在如何“本土化”的问题。目前很多学者从“全球化”、“中国化”、“民族化”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本土化”的内涵。在综合考察国内学者对“本土化”各种研究后,笔者采纳了从中国语境的分析思路,因为语境化就是文化研究的话语与实践本身必须被持续地历史化与地方化,所以“本土化”与中国语境构成正向关系。笔者基本按照新时期的三个十年的语境变迁,即在第一个十年的“一元化”语境、第二个十年的“多元性”语境、第三个十年的“多元对话语境”来分析“本土化”相应的内涵,即西方文论的翻译引入、阐释对照、中西文论对话的不断深入。叙事学从传入中国以来,其“本土化”历程也遵循上述的基本线索。在第一个十年的“一元化”的语境,“本土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化”,主要是将西方论文用中国方式表述出来,因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翻译。到了第二个十年的“多元化”语境,西方文论在翻译的基础上不断被鉴别阐释和运用,因此这一语境的“本土化”不再是简单的表述上的“中国化”,而是有了建立在对西方文论精神领会基础上的“化中国”的新内涵。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本土化”又不简单等于最初的“中国化”。到了第三个十年的“多元对话”语境,“本土化”不仅仅是西学东渐,而是与“全球化”密切联系在一起了,与之相应,“本土化”不仅指要将异质文化在本土吸纳,还要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对话。按照上述语境的变化,西方叙事学的中国“本土化”内涵从四个层面展开:一是西方叙事学的汉语译介,这其实是西方文论话语翻译的中国化问题;二是西方叙事学的中国阐释,这其实是西方文论话语精神层面的中国化问题;三是西方叙事学的中国式运用,这其实是西方话语在经典及经验阐释上的中国化;四是中国叙事学的自觉建构,这其实是在西方文论激发下中国文论的对话要求。这里为了研究的方便,将中国阐释和中国式运用分而论之,阐释和运用往往是一体的,故与三个语境对应形成了四个层面。值得说明的是,这四个层面大致与三个语境的前后顺序对应,但不是时间上的截然独立而是互相交织的,也不是严格的对号入座。按照“本土化”内涵的这一理解,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是对本土化视域下西方叙事学的汉语译介研究。该部分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西方叙事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演进的梳理。为此回顾了叙事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主要是柏拉图对模仿与叙事的区分、以及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相关思想;梳理了叙事学的直接思想来源即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分析了法国结构主义到经典叙事学的具体过程,重点对托多罗夫、热奈特、巴特、布雷蒙等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分析了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在此基础上对后经典叙事学的流派主要指修辞性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非文字媒介叙事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二是对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过程的文献学分析。笔者整理了国内相关的着作和论文,用数学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文献分析,包括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的脉络和总体文献分析以及具体层面的文献分析,从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当前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问题与特点。第二是本土化语境中西方叙事学的中国阐释研究。该部分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对西方叙事学中术语翻译和使用的统一性问题。为此笔者首先以一些翻译为例,分析了叙事学翻译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探究。主要是翻译的文化语境与已有知识的干扰、作者思想发展的矛盾性。二是对西方叙事学的理论误读问题的深入研究。笔者以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研究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如本土化境遇下对“叙事视角”存在理解混乱,笔者进行了澄清,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关于视角的理解框架图。在当前国内对“叙事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中,首先指出了对国内“叙事结构”的各种表述和带来的分类随意性以及深层理论误区,然后提出了准确把握“叙事结构”的几个关键点,如“叙事结构”与“意义”的关系、从“功能”把握“叙事结构”的重要性、“叙事结构”的层次性、“叙事结构”的多元性等。论文指出,类似的误读问题还有许多,需要认真对待。三是对西方叙事学理论范畴的整体研究中需要强化的方面。笔者选取大量的英文范畴与相应的翻译,对西方叙事学中相关理论范畴进行了具有探索性的比较研究,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范畴归类、范畴体系研究等。第三是西方叙事学的中国式运用研究。该部分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运用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本批评的得失问题,指出叙事学对当代中国文本批评理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当代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形式观念的产生了很多启发,并从文本批评的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了说明,梳理了重要成果、文本分析的主要类型、分析文本的重要主题。在此基础上,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的运用为例,指出了批评分析具体文本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表述的准确性问题、对所运用批评理论的误读、机械套用理论框架的现象,从而对当前文本批评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二是西方叙事学对中国文本创作实践的影响。论文首先说明了叙事学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方面。然后分析了叙事学对中国当代影视剧的影响,为此以《毛泽东》为例,说明了影视剧所采用的意识形态叙事策略及其叙事效果。第四是本土意识与中国叙事学的自觉建构研究。该部分包括三项内容,旨在探究西方叙事学激发下的中国叙事学问题。一是中国叙事学的主要学者与理论研究视角问题,主要是杨义等对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尝试;傅修延、董乃斌等对中国叙事学的史学研究整理;张开焱、高小康等的文化叙事学及中国叙事分析;浦安迪等国外汉学家关于中国叙事学的比较研究等,指出还有众多学者,从而使得中国叙事学取得了很大成就。二是对中国叙事学的评价与思考。认为其不但对西方叙事学基本思维框架如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人物、叙事事体、叙事作者等方面有充分运用并有所创新,而且有诸多基于中国诗学的叙事学独特创造,如叙事发生、叙事意象、叙事技巧、叙事音律等。最后指出了中国叙事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继续发掘可供研究的丰富资源、在拓展研究方法中要不断思考方法论问题、把握中国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相通的特点和发展走向等。在上述基础上,第五部分进行了概括思考,即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的理论方法问题研究。这是论文的结论,该部分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在路径选择上,从不同的文化思维分析了对话的可能性,为此首先回顾了中西文论比较中的原发性问题即文化失语症的提出。然后归纳了当前中西文论对比研究的几种理论观点,也是叙事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学方法、逻辑解释方法、归纳法、对比参照法、迂回进入的方法等,对之一一进行说明。二是在吸取上述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中西叙事理论通融的可能路径。包括在出发点上坚持叙事学理论的一般性和中国叙事学的独特性之统一,要从中国文化原点寻求中国叙事传统,要研究中国叙事学的独特性体现,思考中国叙事学的独特性根源,确立中国叙事学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要学会异中求同,在两种思维框架中寻求意义沟通;其次要学会同中求异:在相似思想线索中发现理论差异;最后要互通有无:从空白与裂缝中激发新对话空间。在论述中选取了很多叙事学理论和概念进行了生动说明。三是在上面的基础上,笔者以《论语》中的叙事特征探究为例进行了分析,在文本分析中尽可能综合性、汇通性地运用中西叙事学的各种方法,意在突出《论语》中叙事的本土化特色,从而回应论文关于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的主题。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西方叙事学本土化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繁杂,涉及的学者着作极为广泛,因此在勾勒出基本的线条的同时要突出重点,既要资料翔实,又要关注问题,有理论深度。因此论文十分重视选材、逻辑性及论述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其中文献研究不但进行总体性的宏观分析、而且进行准确性的微观统计。论文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对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误读”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呈现和讨论。在研究思路上,论文以范畴分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始终围绕一些重要的叙事学范畴,体现了理论的高度。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例的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抓住一些前沿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为此大量参阅和研究叙事学基本理论,从写作的结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尽管如此,由于“本土化”的丰富内涵,还有许多由于篇幅不得不忽略的内容,这将是下一个阶段和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任务。
范会勋[3](2010)在《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下,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从总体上看还比较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性地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论文总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这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地区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二部分是农村文化的内涵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这一部分,先分别对文化和农村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着重从农民文化需求的角度对新农村文化的基本功能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整篇论文确定了论述的范围。第三部分探究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这一部分分别从基础建设薄弱、传统文化流失、不良文化泛滥和文化生活单调等四个方面指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从物质基础、主导力量、农村教育、制度保障和文化市场等角度对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是本篇论文的重点。主要是建设性地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的四条原则,并分别从发展经济、加强保护、改善教育、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和激活市场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启真,舒年[4](2002)在《杂谈学术兴趣》文中研究表明 甲:回顾我的学术生涯,有一点想起来总觉遗憾,那就是研究学术缺乏较高的动机与目的。乙:既然"缺乏较高的动机与目的",那如何能长期坚持,直到离开学术工作岗位仍不放手呢? 甲:这一点,从自我感觉来说.似乎是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比较持久和稳定。乙:兴趣问题是我很感兴趣的,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呢? 甲:我从小就对文学艺术感兴趣,记得幼时母亲为我解
龙宫[5](2001)在《董迎春:防止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现象》文中研究表明
二、董迎春:防止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董迎春:防止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论田耳小说的人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
二、关于田耳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田耳小说中的人性 |
第一节 人性理论 |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性书写 |
第三节 田耳小说与人性书写 |
一、侦探式的人性书写 |
二、全面展示与理性批判 |
第二章 人性异化书写 |
第一节 从城乡对立视角考察人性异化 |
一、城乡人性对立 |
二、失去主体性的人生 |
三、新旧价值观对抗 |
第二节 金钱对人性的异化 |
一、金钱颠覆传统与正义 |
二、金钱扭曲人性 |
第三节 情欲对人的异化 |
一、追求情欲成为目的 |
二、情欲的内在矛盾问题 |
三、情欲与文明规制 |
第三章 人性心理书写 |
第一节 释梦与心理透析 |
一、梦与心理 |
二、梦中的命运 |
第二节 隐秘的人性心理 |
一、童年性体验 |
二、强迫症心理疗救 |
三、男性的懦弱 |
第四章 人性观 |
第一节 人性本质不坏,需要洗涤 |
第二节 反抗孤独的人性之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当代中国语境中的西方叙事学本土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缘起 |
1、“本土化”的提出过程 |
2、“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1、中西比较诗学的“本土化”研究述评 |
2、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状况及研究趋势 |
三、本研究的特色、创新与价值 |
1、重要的文献价值 |
2、明显的问题意识 |
3、独特的研究思路 |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方法 |
2、比较研究方法 |
3、理论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本土化:西方叙事学的汉语译介 |
第一节 西方叙事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演进 |
一、叙事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
二、叙事学的直接思想来源 |
三、从法国结构主义到经典叙事学 |
四、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背景下的后经典叙事学 |
第二节 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文献学分析及其问题 |
一、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的脉络和总体文献分析 |
二、对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研究具体问题的文献分析 |
三、通过文献分析看当前国内叙事学研究的问题与特点 |
第二章 本土化:西方叙事学的中国阐释 |
第一节 对西方叙事学中术语翻译和使用的统一性问题 |
一、西方叙事学中相关范畴的翻译问题 |
二、叙事学翻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
第二节 对西方叙事学理论的误读问题 |
一、本土化境遇下对“叙事视角”理解混乱的澄清 |
二、当前国内对“叙事结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三节 西方叙事学范畴的整体研究中需要强化的方面 |
一、西方叙事学中相关范畴的比较研究 |
二、对西方叙事学中的范畴体系研究 |
第三章 本土化:西方叙事学的中国式运用 |
第一节 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本批评的得失问题 |
一、运用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文本批评的总体状况 |
二、批评分析具体文本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西方叙事学对中国文本创作实践的影响 |
一、叙事学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
二、叙事学对中国当代影视剧的价值—以《毛泽东》为例 |
第四章 本土化:中国叙事学的自觉建构 |
第一节、中国叙事学的主要学者与理论研究视角 |
一、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尝试 |
二、中国叙事学的史学研究整理 |
三、文化叙事学及中国叙事分析 |
四、港台和海外汉学界有关中国叙事学的比较研究 |
第二节 对中国叙事学的评价与思考 |
一、对西方叙事学基本思维框架的运用和创新 |
二、基于中国诗学的叙事学独特创造 |
三、中国叙事学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总结:西方叙事学中国本土化的理论方法问题 |
第一节 路径选择:从不同的文化思维看对话可能性 |
一、中西文论比较问题的历史回顾 |
二、中西文论对比研究的几种理论观点 |
第二节 具体方法:中西叙事理论通融之可能 |
一、出发点:叙事学理论的一般性和中国叙事学的独特性 |
二、异中求同:在两种思维框架中寻求意义沟通 |
三、同中求异:在相似思想线索中发现理论差异 |
四、互通有无:从空白与裂缝中激发新对话空间 |
第三节 实例分析:《论语》中的叙事特征探究 |
一、《论语》中的叙事方法 |
二、《论语》中叙事的本土特色 |
参考文献 |
附录:叙事学文献目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
1.1 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
1.2.1 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
1.2.2 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1.2.3 农村文化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保障 |
1.3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地区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
1.3.1 坚持以"农民"为本,要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
1.3.2 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
1.3.3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
2 农村文化的内涵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
2.1 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内涵 |
2.1.1 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
2.1.2 农村文化的含义 |
2.2 新农村文化的现实功能 |
2.2.1 满足农民求"知"的需求 |
2.2.2 满足农民求"美"的需求 |
2.2.3 满足农民求"乐"的需求 |
2.3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2.3.1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
2.3.2 农村教育和科学的发展 |
2.3.3 农村传统优秀文化保护 |
2.3.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2.3.5 农村基层文化载体的拓展 |
3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
3.1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1.1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3.1.2 不良文化负面影响大 |
3.1.3 传统民俗文化遗失 |
3.1.4 农民文化生活单调 |
3.2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分析 |
3.2.1 农村经济基础不足 |
3.2.2 缺少先进文化教育 |
3.2.3 农村教育发展滞后 |
3.2.4 政府认识不足 |
3.2.5 文化服务体制不健全 |
3.2.6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
4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4.1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
4.1.1 同步协调原则 |
4.1.2 立足本土原则 |
4.1.3 服务农民原则 |
4.1.4 传承创新原则 |
4.2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
4.2.1 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
4.2.2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
4.2.3 改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
4.2.4 提高认识,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 |
4.2.5 加强文化体制建设,做好制度保障 |
4.2.6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善农村文化市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董迎春:防止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田耳小说的人性书写[D]. 周江山.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2]当代中国语境中的西方叙事学本土化问题研究[D]. 杨洪敏. 兰州大学, 2016(08)
- [3]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探析[D]. 范会勋. 郑州大学, 2010(05)
- [4]杂谈学术兴趣[J]. 启真,舒年. 群言, 2002(01)
- [5]董迎春:防止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现象[J]. 龙宫. 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