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依法治校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景俊,李涛,赵志强[1](2021)在《高校依法治校的路径分析》文中认为高校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概述了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阐析了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明确了高校依治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提出了高校依法治校的具体路径:明确依法治校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依法治校理念,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大学章程制度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师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推行校务公开,依法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追溯依法治校根源,全面落实依法治校。
陈传林[2](2021)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依法治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依法治校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然而,当前高校依法治校进程缓慢,未能取得明显成效,依法治校工作面临着现实障碍与诸多问题。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依法治校面临着四大方面的现实障碍与主要问题:(1)依法治校的法治思想意识淡薄和依法管理法律法规权威缺失;(2)依法治校的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和校内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3)依法治校的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强和有法不依现象依然存在;(4)依法治校的法治正当程序保障缺乏和权利救济机制尚未建立。并就以上四方面各自的基本内涵、具体表现以及产生原因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和具体深入的探析,为推动高校依法治校采取针对性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提供理论与事实依据。
尚阳阳[3](2021)在《新职业教育法视野下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是教育领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两大主题,依法治教应国家教育法治化而生,依法治校因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重塑而立,两者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透视新职业教育法视野下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两者的逻辑关系不仅局限于范畴大小的区分,更关键的则是两者在教育法治化进程中相互依存:依法治教为依法治校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依法治校成为依法治教的主要任务。两者不断耦合,催生了多种生态学校管理模式,在相互促进中,推动了教育法治进程,成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高明耀[4](2021)在《依法治校视域下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司文超[5](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赵正越[6](2020)在《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H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依法治教是解决教育治理的必由之路,对教育改革发展和与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统领和保障作用。学校治理法治化,是教育法治化的坚实根基,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教育法》明确规定,设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有组织机构和章程,学校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从国家法律的层面确立了学校章程在学校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小学校章程是校园“宪法”,是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制度依据。研究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对于推进依法治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H市中小学校,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全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层面,存在着对学校章程管理不足、对学校章程建设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在中小学校层面,还存在章程制定程序、文本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在按章办学方面,学校还存在对教育行政部门主观依赖性强、对学校章程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和学校章程作用发挥有限等问题。深入分析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在教育体制机制方面,学校法人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行政部门权力集中,学校自主办学得不到保证;在学校章程内涵与价值的认识方面,主要是对学校章程作为学校设立的基本要件、作为学校“宪法”的地位、作为依法治校的法律保障和规限与学校有关各方权力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结合此次调研,笔者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理顺政校关系、加快教育普法和学校章程建设实操等方面,提出了改进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希冀为提升全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加快全市依法治校进程贡献绵薄之力。
王雅静[7](2020)在《城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京市G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我国治国方略的主线,能否达到理想的法治状态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领域能否实现法治化。中小学教师作为依法治教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其自身依法执教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影响着校园安全、师生权益及教育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因此研究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政策所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N市G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梳理和分析教师依法执教的相关文献及政策文本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的认知现状、依法执教和依法治校现状三方面来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G区33所学校1500名教师及55位领导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对10位中小学教师及领导进行了半结构访谈,以此为基础,探讨了G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惯习权力层面、法律层面、学校层面及教师自身层面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有助于提升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策略及建议。研究发现,G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总体水平较好,绝大部分教师从法律认知、法律意识再到法律行为都能达到与法治要求相一致;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总体及各维度在性别、是否担任班主任、所教学段及任教学科等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教龄、学历、职称等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法律行为方面普遍存在显着差异;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水平与学校依法治校和本校其他教师依法执教水平存在显着相关。结合访谈,G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搭建多方协同平台,提升教师法律素养;注重师德建设与教育法律素养的培训相结合;将依法执教纳入科学考核机制等,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系统全面,部分中小学教师处理教育纠纷的能力不足,以及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行为有待规范等。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惯习权力的影响,也有法律法规层面的问题,学校普法及执法方面的问题,还有教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研究认为,改善当下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现状,须从国家、学校及教师三方面去探讨提升教师依法执教的路径: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健全教育领域纠纷处理机制,完善并落实教师待遇;构建依法执教校园文化,加强职前职后对教师依法执教方面的培训,建立依法执教实践共同体,完善依法执教监督体系;自觉树立依法执教意识,加强自身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自觉做依法执教的实践者等。
吴永桥[8](2019)在《依法治国方略下民办高校依法治校建设困难思考》文中认为依法治校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国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民办高校依法治校建设中,依什么"法"、怎么"治"、为谁"法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民办高校依法治校建设中,存在法规政策还需健全、实施范式待完善、主体对象应强化等困难。针对民办高校依法治校建设困难,需要从完善民办高校依法治校依据的法律法规、构建民办高校依法治校治理的内涵建设体系、全面提升民办高校依法治校能力等三个维度提出对策。
张楠[9](2019)在《大学章程在山西省高等学校的实施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大学制度的改善与促进大学治理改革的相互作用,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大学法规的有效实施的完善、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反之成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有效路径。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章,为高等学校依法治校做顶层设计,是保障落实高等学校教育实体的法人地位,是实现现代大学自治的根基。历时五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全部完成了章程的制定工作,完成了从制定章程到实施章程的有效过渡,进入依章治校的探索阶段。大学章程的推进实施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内部治理的基本依据,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重大公共政策的有效履行。分析大学章程实施的现状、总结大学法治体系建立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大学章程实施、提高大学章程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章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章程的实施状况总体不佳,本研究采用本体研究——现状调查——成因分析——策略研究的研究路径,通过问卷调查与成因分析,考察了山西省高等学校的章程实施概况,结合文献梳理了大学章程建设本体研究中的亟待厘清的核心概念及重要外延,探索山西省高等学校章程实施的推进策略。本研究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研究背景及意义、已有研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是大学章程的本体研究,包括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与效力范围、大学章程的两大基本属性、大学章程的制定目的与制定主体、以其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实现依法治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大学章程在山西高等学校实施过现状及面临的困境。第四部分是从历史原因、制度矛盾、权力惯性、主体意识、监督机制分析影响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章程实施现状的成因;第五部分从法治思维、规章细则、修订程序、监督体制方面研究大学章程实施的推进策略,完善和发挥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章程在依法治校中的引领作用。
周亮[10](2019)在《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研究》文中认为对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的研究既是教育法学的重要理论问题,更是规范教育行政部门行为、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明晰大学法律救济途径、实现大学依法治校的重大实践问题。近年来,随着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等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已成为大学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主要特征,反映了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相互关系,是现代大学制度运行的两大主导因素。新形势下,我国大学面临着民族复兴、文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适应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要求,完善大学法人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大学内部治理过程,已成为政府和大学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作为公立性大学,我国大学发展既面临着党委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等内部权力的平衡问题,也面临着政府权力、社会压力等外部权力的制衡。特别是大学内部治理权力面临着国家公共权力的过度干预与限制,导致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校长法律地位模糊,校长与各利益主体法律关系混乱;外部治理过程中,政府干预依然强大,法院对大学纠纷适用法律纠结等,如何实现这些法律关系主体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共同促进、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理清的问题。在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都是重要的制度依据,但它们关于大学办学自主权界定、大学领导体制规定、党委权利与校长权利配置、党委书记与校长关系处理、校长任免权限等存在规定上的矛盾与冲突。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都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保证大学校长的法律地位和权力充分行使,通过大学章程实现大学治理内部权力运行。与这些国家最大不同的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党委领导,这既是中国特色,更是保证我国大学发展的本质特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确立大学校长法律地位,关键是明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各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权力在教育法制中的合理配置。大学依法治校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重点是确保校长法律地位,推进校长依法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校长对内领导学校行政工作,是大学行政系统的领导者,决定着大学科层管理的运行效率;对外代表学校,是大学法定代表人,是大学法律行为的主要承担者。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的制度体系,关键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根本制度,重点是理清和理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法律形式进一步确立校长法律地位,确保校长依法履行职责,合理承担法律责任。大学法律关系复杂,既有公法意义上的法律关系,也有私法意义上的法律关系,还有公私法兼顾的法律关系。大学作为法律授权行使一定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其行政法律关系明显。校长是大学行政首长,代表大学处理各种法律关系,包括行政法律关系。校长是大学法定代表人,代表大学行使民事权利。校长办公会作为大学法人机关,是校长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主要载体。校长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法律地位决定着国家法律对大学的授权程度与学校内部权力系统的运行状况。校长依据法律赋予获得权利、行使权力、履行法定代表人职责。大学校长在大学的身份是多重的,但最主要的是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身份。正是因为拥有这个法律身份,校长才能在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体系中突显其重要作用,也才具备资格代表大学处理各种法律关系。在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双重作用,从分权原则、民主监督、完善内部规则、实现权利救济等方面,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治理过程,构建与校长法律地位相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我们应该通过进一步强化大学治理程度、提升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法治化水平,保障新时代党委领导下的大学校长依法依规行使法定职权,履行法律义务,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出初步设想与理想方案。
二、关于依法治校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依法治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依法治校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 |
二、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 |
1.依法治校中“法”的内涵和外延 |
2.依法治校中“治”的内涵和外延 |
三、高校依法治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
四、高校依法治校的具体路径 |
1.明确依法治校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2.明确依法治校理念,完善管理模式 |
3.建立大学章程制度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4.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师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
5.推行校务公开,依法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
6.追溯依法治校根源,全面落实依法治校 |
五、结 语 |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依法治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法治思想观念问题:依法治校的法治思想意识淡薄和依法治理的法律权威缺失 |
1.1 主要表现 |
(1)政府依法治教理念缺失。 |
(2)高校依法管理意识薄弱。 |
(3)师生执教求学法治观念淡薄。 |
1.2 重要原因 |
(1)教育法治化发展历史较晚。 |
(2)长期形成的人治思想负面影响。 |
(3)“官本位”与“权大于法”思想消极影响。 |
2 法治根本依据问题:依法治校的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和校内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 |
2.1 主要表现 |
(1)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 |
(2)大学章程建设存在明显问题。 |
(3)高校内部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 |
2.2 重要原因 |
(1)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影响深远。 |
(2)规章制度制定者缺乏法治思维和依法治校意识。 |
(3)国家法律法规对高校相关权利界定的不确定性影响。 |
3 法治实践操作问题:依法治校的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强和有法不依现象依然存在 |
3.1主要表现 |
(1)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有法不依现象时有存在。 |
(2)高校领导决策尚未依照相关规章制度行事。 |
(3)高校管理部门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到位。 |
3.2 重要原因 |
(1)规章制度本身有缺陷不完善。 |
(2)规章制度学习和宣传不到位。 |
(3)监督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不力。 |
4 法治程序规范问题:依法治校的法治正当程序保障缺乏和权利救济机制尚未建立 |
4.1 主要表现 |
(1)高校依法治校的正当程序被忽视。 |
(2)高校管理缺乏程序民主公开。 |
(3)权利救济的途径较少或不畅。 |
4.2 重要原因 |
(1)高校依法治校整体维权意识不强。 |
(2)高校依法治校的规章制度不够规范完善。 |
(3)高校依法治校的法治教育不重视与法律机构及其人员不到位。 |
(3)新职业教育法视野下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世今生: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的渊源 |
(一)依法治教:推进现代教育治理的必由之路 |
(二)依法治校:实现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二、内涵审视: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的不同位阶 |
(一)主体位阶 |
(二)主题位阶 |
(三)阶段位阶 |
三、时代需求:社会对新职教法的呼唤 |
(一)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需要新法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依靠新法 |
四、同构而生:新职教法指引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 |
(一)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互相作用 |
(二)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同构而生 |
(5)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
一、现实需要 |
二、理论诉求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趋势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
一、维护正当权益 |
二、促进德法兼修 |
三、保障全面发展 |
四、推动法治建设 |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二、调查抽样方案 |
三、问卷施测过程 |
四、调查样本分布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
一、法治课堂教学 |
二、法治社会实践 |
三、法治文化涵养 |
四、法治队伍建设 |
五、治理体系建设 |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
一、融入 |
二、引领 |
三、创新 |
四、协调 |
五、联动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
一、内容更加完善 |
二、标准更加健全 |
三、运行更加科学 |
四、保障更加有力 |
五、成效更加显着 |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学科教学体系 |
二、法律武装体系 |
三、日常教育体系 |
四、队伍建设体系 |
五、治理服务体系 |
六、评估督导体系 |
七、实施保障体系 |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
一、顶层设计机制 |
二、协同推进机制 |
三、资源共享机制 |
四、合作交流机制 |
五、监测评价机制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
附录 |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必然选择 |
2.中小学校章程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保障 |
3.中小学校章程建设是落实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学校章程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
1.学校章程的概念方面 |
2.学校章程的价值方面 |
3.学校章程的内容方面 |
4.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成效方面 |
5.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方面 |
6.加强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对策方面 |
7.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调查法 |
3.文本分析法 |
(五)概念界定 |
1.中小学校 |
2.章程 |
3.学校章程 |
一、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现状 |
(一)中小学校章程制定情况 |
1.H市中小学校总体情况 |
2.H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
3.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进展情况 |
4.H市中小学校章程文本结构情况 |
(二)对已制定章程学校的调研情况 |
1.调查对象与方法 |
2.调查结果 |
(三)对未制定章程学校的调研情况 |
1.调查对象与方法 |
2.调查结果 |
二、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教育行政部门职能发挥不充分 |
1.“一校一章程”格局尚未实现 |
2.对学校章程管理不足 |
3.对学校章程建设支持不到位 |
(二)中小学校章程建设能力欠缺 |
1.学校章程制定过程不规范 |
2.学校章程文本内容不规范 |
(三)学校按章自主办学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
1.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有主观上的依赖性 |
2.对学校章程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 |
3.学校章程作用发挥有限 |
三、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育体制机制存在制约 |
1.学校法人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
2.行政部门权力集中,学校自主办学得不到保证 |
(二)对学校章程的内涵与价值认识不清 |
1.对学校章程作为学校设立的基本要件认识不足 |
2.对学校章程作为学校“宪法”的地位认识不足 |
3.对学校章程作为依法治校的法律保障认识不足 |
4.对学校章程规限各方权力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 |
四、加强H市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
2.不断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 |
3.建立民办学校按章办学管理机制 |
(二)进一步理顺政校关系 |
1.保证学校的法律地位 |
2.保证学校办学自主权 |
3.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 |
(三)加快推进教育普法 |
(四)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章程建设做好全程服务 |
(五)中小学校要增强章程建设能力素质 |
1.中小学校要重视章程建设 |
2.对章程文本要认真推敲 |
3.学校要及时公开章程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城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京市G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要求教师要依法执教 |
(二)校园安全问题的防范急需教师依法执教 |
(三)当下依法执教现状督促教师要依法执教 |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需要教师依法执教 |
(五)教育实习时的触动深感教师要依法执教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依法执教 |
(二)中小学教师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理论研究 |
一、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法学逻辑 |
(一)有法可依 |
(二)有法必依 |
(三)执法必严 |
(四)违法必究 |
二、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内容构架 |
(一)广博的教育法律储备是依法执教的前提 |
(二)清晰的教育法律认知是依法执教的关键 |
(三)自觉的教育法律意识是依法执教的内在要求和保障 |
(四)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依法执教的追求和体现 |
三、实现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理想条件 |
(一)客观外在条件 |
(二)主观内在条件 |
四、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理论基础 |
(一)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 |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三)哈格里夫斯与富兰的实践共同体理论 |
第二章 G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工具的设计 |
(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二、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一)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现状调查结果的描述分析 |
(二)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现状调查结果的差异分析 |
(三)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现状调查的相关分析 |
(四)调查研究小结 |
第三章 G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经验与问题探析 |
一、G区在落实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过程中的基本经验 |
(一)多方协同:形塑依法执教治理体系 |
(二)德法共治:整合依法执教工作策略 |
(三)科学考评:构建依法执教评价机制 |
二、G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存在欠缺 |
(二)处理教育纠纷能力不足 |
(三)教育法律行为有待规范 |
三、G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惯习权力的影响 |
(二)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 |
(三)学校普法不宽、执法不严 |
(四)教师学法不端、法律意识淡薄 |
第四章 提升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层面 |
(一)健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
(二)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
(三)健全教育领域纠纷处理机制 |
(四)完善并落实教师待遇增长机制 |
二、学校层面 |
(一)构建依法执教校园文化 |
(二)加强职前职后教师依法执教方面的培训 |
(三)建立依法执教实践共同体 |
(四)完善依法执教监督体系 |
三、教师层面 |
(一)自觉树立依法执教意识 |
(二)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
(三)自觉做依法执教的践行者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依法治国方略下民办高校依法治校建设困难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系统依法治校建设发展概述 |
(一) 教育系统依法治校的推进 |
(二) 民办高校依法治校的建设 |
二、民办高校依法治校建设困难 |
(一) 民办高校依法治校法规政策还需健全 |
(二) 民办高校依法治校实施范式待完善 |
(三) 民办高校依法治校主体对象应强化 |
三、民办高校依法治校建设对策思考 |
(一) 完善民办高校依法治校依据的法律法规 |
(二) 构建民办高校依法治校治理的内涵建设体系 |
(三) 全面提升民办高校依法治校能力 |
四、结语 |
(9)大学章程在山西省高等学校的实施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已有研究综述 |
1.1.1 制度学理论 |
1.1.2 权力规制 |
1.1.3 公共政策 |
1.1.4 社会系统运行机制 |
1.1.5 整合式政策执行 |
1.1.6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 |
1.1.7 实证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大学章程的本体研究 |
2.1 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 |
2.2 大学章程的效力范围 |
2.3 大学章程的基本属性 |
2.4 大学章程的制定目的 |
2.5 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 |
2.6 大学章程建设的必要性 |
2.6.1 推进章程实施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效途径 |
2.6.2 推进章程实施是实现依法治校的规范前提 |
2.6.3 推进章程实施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内驱动力 |
第三章 大学章程在山西的实施现状及面临困境 |
3.1 大学章程在山西省的实施现状 |
3.1.1 章程文本的认知度 |
3.1.2 章程文本的宣传度 |
3.1.3 章程文本的相似度 |
3.1.4 章程文本的修订 |
3.1.5 依章治校的认可度 |
3.2 大学章程在山西省实施面临的困境 |
3.2.1 法治意识尚需提升 |
3.2.2 文本内容仍需完善 |
3.2.3 修订程序尚待系统 |
3.2.4 监督机制亟待确立 |
第四章 大学章程在山西实施现状的成因分析 |
4.1 历史因素 |
4.2 制度矛盾 |
4.3 权力惯性 |
4.4 主体意识 |
4.5 监督机制 |
第五章 大学章程实施的推进策略 |
5.1 培育依章治校思维,提升章程的认知度 |
5.2 协调校内规章制度,完善章程实施细则 |
5.3 规范文本修订程序,凸显本校办学特色 |
5.4 完善章程监督机制,确保章程有效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和联系方式 |
(10)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理论价值 |
1.1.2 方法论价值 |
1.1.3 实践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大学法人内部治理结构及其问题 |
2.1 我国大学法人制度 |
2.1.1 依法治校与大学法人治理 |
2.1.2 我国大学法人制度的确立 |
2.1.3 我国大学法人的组织特性 |
2.2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组织架构 |
2.2.1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基础 |
2.2.2 我国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组织架构 |
2.3 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国家本位对大学治理结构的规定缺失 |
2.3.2 政策范式下集体与个体权利配置的制度博弈 |
2.4 小结 |
第3章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的域外比较 |
3.1 大学校长权力配置 |
3.2 国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 |
3.2.1 德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 |
3.2.2 法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 |
3.2.3 英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 |
3.2.4 美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 |
3.2.5 日本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 |
3.3 国内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的比较 |
3.3.1 共同特征: 大学法律地位和校长职权由国家法定 |
3.3.2 突出特点: 以大学章程构建校长权力体系 |
3.3.3 本质区别: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大学法人教育与管理 |
第4章 我国大学校长的行政法律地位 |
4.1 我国大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
4.1.1 我国大学是科层式管理机构 |
4.1.2 我国大学履行教育公共管理职能 |
4.1.3 我国大学行政权力具有强制性 |
4.1.4 我国大学行政权力来自法律授权 |
4.1.5 我国大学是行政法上的特别法人 |
4.2 我国大学校长依法享有行政权力 |
4.2.1 大学校长是大学行政主官 |
4.2.2 大学校长依法行使行政权力 |
4.3 我国大学校长行政法律责任 |
4.3.1 大学校长行政法律责任法理分析 |
4.3.2 大学校长行政法律责任追究 |
第5章 我国大学校长的民事法律地位 |
5.1 我国大学法人属性 |
5.2 我国大学校长的民事权利 |
5.2.1 大学校长是大学法定代表人 |
5.2.2 大学校长是大学执行机构 |
5.2.3 大学法人机关是校长办公会 |
5.3 我国大学校长的民事法律关系 |
5.3.1 大学校长与学生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
5.3.2 大学校长与教师的民事法律关系 |
5.4 我国大学校长的民事法律责任 |
5.4.1 大学校长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法理分析 |
5.4.2 大学校长民事法律责任追究 |
第6章 保障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下的校长法律地位 |
6.1 以分权原则实现大学内部治理主体权力平衡 |
6.1.1 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与治理过程 |
6.1.2 强化外部治理环境与权力制衡体系 |
6.2 以民主监督强化大学内部权力运行机制 |
6.2.1 以民主公意确保大学治理决策效益 |
6.2.2 以党委权力监督大学治理协调运行 |
6.2.3 以校长权威保障大学学术本位回归 |
6.3 以规则之治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
6.3.1 以国家法律克服大学治理的体制障碍 |
6.3.2 以大学章程实现大学治理权力的衡平 |
6.3.3 以规则之治实现大学治理的程序正当 |
6.4 以权利救济确保大学内部治理正义 |
6.4.1 以司法审查防止大学内部治理权力滥用 |
6.4.2 以申诉复议构建大学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
6.4.3 以党纪国法实现大学治理权责利—致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四、关于依法治校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依法治校的路径分析[J]. 张景俊,李涛,赵志强.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依法治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 陈传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新职业教育法视野下依法治教与依法治校审视[J]. 尚阳阳. 大视野, 2021(04)
- [4]依法治校视域下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D]. 高明耀.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5]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
- [6]中小学校章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H市为例[D]. 赵正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城区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南京市G区为例[D]. 王雅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依法治国方略下民办高校依法治校建设困难思考[J]. 吴永桥. 法制博览, 2019(24)
- [9]大学章程在山西省高等学校的实施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D]. 张楠. 山西大学, 2019(01)
- [10]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校长法律地位研究[D]. 周亮. 湘潭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