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甲酸对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袁菊花[1](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剥脱苔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舌苔是疾病重要的临床表观特征,在中医临床中,不同颜色和厚度的舌苔对应不同病因。目前研究显示口腔微生物的特征变化是不同舌苔类型变化的基础,而人体另一重要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却与口腔微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上存在相互联系。剥脱苔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征性舌象,评价不易受光线及自我主观意识干扰。中医认为其多因胃气、胃阴不足或气血两虚而导致。但到目前为止,剥脱苔主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已经提出的学说主要集中在口腔菌群异常、遗传、维生素缺乏等方面。目前研究已证实,剥脱苔常出现在过敏性疾病、病毒感染、银屑病、干燥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食管癌等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中。而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肠道菌群,基于其与口腔菌群的相互联系性,剥脱苔患者是否可通过肠道菌群对人体免疫功能造成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均亟待解决。所以本研究期望通过胃、食管相关疾病下剥脱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研究,以客观、定量的科学数据来反映其微生物学特征,并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索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的免疫调节机制,以期用舌象作为临床表征来评估病情及其相关免疫功能提供客观化依据。第一部分胃、食管癌前疾病及胃、食管癌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研究目的:对比分析胃、食管癌前疾病及胃、食管癌剥脱苔与薄白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及特征,寻找剥脱苔患者特征性肠道菌群。方法:入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剥脱苔、薄白苔胃、食管癌前疾病及胃、食管癌患者,评估了胃、食管癌前疾病患者50例(剥脱苔:25例;薄白苔:25例),胃、食管癌患者20例(剥脱苔:10例;薄白苔:10例)。采集患者舌象、一般资料,肠道菌群,并根据剥脱苔剥脱程度不同,通过16SrRNA高通量测序,来评估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特点及差异。结果:与薄白苔相比,①剥脱苔患者的肠道菌群在β多样性、结构组成方面均与薄白苔患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②癌前疾病剥脱苔患者特征性肠道菌属中厌氧菌属,反刍真细菌属会随着舌苔剥脱程度加重而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薄白苔富集的瘤球菌科UCG-014、毛螺菌属、光岗菌属会随着舌苔剥脱程度加重而相对含量逐渐减少。在发生癌变的剥脱苔患者中特征性肠道菌属链球菌则会随着舌苔剥脱程度加重而相对含量逐渐增加。④胃、癌前疾病及胃、食管癌剥脱苔患者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B/E)、普氏菌均低于薄白苔患者,其中普氏菌属比较(P<0.05),剥脱苔患者链球菌相对含量则明显高于薄白苔患者(P<0.05)。结论:胃、食管癌前疾病及癌变剥脱苔患者有其特征性肠道菌群,并且会随着剥脱面积的大小而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结合既往文献对菌群的作用机制研究,剥脱苔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低下。第二部分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目的:通过人源性粪菌移植技术对伪无菌小鼠进行肠道菌群种植,以期通过肠道菌群对小鼠表型改变而去探讨胃癌前疾病剥脱苔患者的免疫功能。方法:本研究将8周龄C57BL/6J小鼠经抗生素联合灌胃处理后造成伪无菌鼠模型,收集符合胃癌前疾病诊断的剥脱苔及薄白苔患者、以及既往剥脱苔经治疗后好转的患者、健康人的粪便各5例,制作人菌液,予伪无菌小鼠进行粪菌移植14日,待28日处死后观察不同种类人菌液对小鼠免疫器官、细胞因子、免疫分子的影响,以探讨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的免疫功能及作用机制。结果:①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会降低受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与其余各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其免疫功能减弱;②血清中INF-α指数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可能会削弱受体小鼠抗病毒功能;③TNF-α、IL-12p40则高于其他各组(P<0.05),提示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可能会加重受体小鼠炎症反应;④另外,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移植组受体小鼠sIgA表达也低于其余各组(P<0.05),预示其肠道黏膜防御相关功能偏弱。⑤CD11c+和CD80+双阳表达研究未呈现出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移植受体小鼠在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能力方面存在差异(P>0.05)。⑥其机制研究表明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对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但并未激活TLR-2受体相关的NF-κB相关信号通路,但可能通过TNF-α、IL-12p40的升高从而去激活NF-κB而产生炎症反应。结论: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可加重宿主炎症免疫反应,削弱宿主抗病毒及黏膜防御能力,从而最终降低宿主免疫功能。
文国虹[2](2018)在《RASSF1A、RARβ和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病风险关联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口腔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口腔鳞状细胞癌约占口腔恶性肿瘤的90%。作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口腔鳞状细胞癌死亡率高,治愈率低。如今虽然在预防和治疗口腔癌方面取得了进展,但5年生存率仍然保持在50%左右。口腔肿瘤是一种异质性肿瘤,具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组织和分子特征。近来,在口腔癌的发展中发现基因和表现遗传的改变。基因启动子的高甲基化可能导致抑癌基因的沉默,而不改变基因序列。研究发现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启动子的高甲基化对基因沉默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许多不同的癌症都报道了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的高甲基化,并被描述为一个良好的预后指标。对Ras相关区域家族1A启动子高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几项研究表明,结果不一致。此外,其他研究的结果表明,E-钙粘蛋白基因和维甲酸受体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在口腔癌患者中发生频率非常高。因此,这三个发生异常甲基化的肿瘤抑制基因可能是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口腔癌的良好生物标志物,然而,研究结果仍然不一致。为了进一步加强口腔癌的临床筛查、实验室诊断,改善临床治疗及术后的预后状态,并更新目前临床上口腔癌惯用的诊断和治疗方式,而做了本次系统评价以探索RASSF1A基因,RARβ基因和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1.文献检索通过两位研究人员对PubMed、Science、Embase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分别检索,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章。文献研究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收录的最早时间开始,截至2017年4月15日。中文检索的关键词为:“口腔癌”、“口腔肿瘤”、“口腔恶性肿瘤”、“口头癌”、“口腔鳞状细胞癌”、“唾腺癌”、“颊癌”、“口腔舌癌”“唾腺样囊性癌”、“口腔和咽癌”、“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E-钙粘蛋白”、“维甲酸受体β”、“启动子甲基化”、“甲基化”;英文检索的关键词和医学主题词(MeSH):“oral cancer”、“oral tumor”、“oral carcinoma”、“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Salivary Gland Carcinoma”、“Buccal Carcinoma”、“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RASSF1A”、“CDH1”、“E-cadherin”、“RARβ”、“methylation”、and“hypermethylation”。同时,还检索了纳入文章的参考文献,以获得更多合格的研究。2.文献纳入与排除的标准(1)是评估RASSF1A基因,RARβ基因,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或口腔周围组织癌发病风险相关的研究;是包括基因甲基化频率数据的观察组和未有甲基化的病例对照组的个案研究或群体研究。(2)纳入研究的文献是基于人群的研究文献,动物实验的文献不纳入研究。(3)如果研究不符合下列标准,将被排除:没有关于RASSF1A基因,RARβ基因和CDH1基因的甲基化频率的相关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章、重复数据的文章(如果不同的研究中出现重复数据,则选择最完整和最新的数据)、Meta分析和综述的文章、低质量研究的文章。(4)所有检索出的相关文章均由两名调查人员进行评估和选择。如果在评估和选择过程中出现争议,由第三位研究者介入讨论并帮助解决。3、提取数据和提取方法的质量评价两名调查人员分别提取出关于RASSF1A基因,RARβ基因,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控制组与未甲基化的病例对照组与口腔癌和口腔周围组织癌发病风险的甲基化与未甲基化频率数据的文章,并从文章中提取以下信息:第一作者姓名、出版年份、人口种族、基因甲基化频率、基因未甲基化频率、疾病类型、基因甲基化检测方法、研究人群来源的国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有甲基化频率数据的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的研究(4颗星)、存在可比性的组(2颗星)存在可比性且有明确暴露值的组(3颗星)的评价方法逐一进行评价。如果一项研究大于等于6颗星,则认为这项研究是高质量的,包含在本次系统评价中,未达到6颗星的研究将被排除。4、统计方法使用STATA 12.0软件(STATA Corporation,College Station,Texas,USA)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比值比(OR)、95%的可信区间(95%CI)评估RASSF1A基因、RARβ基因和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及口腔周围组织癌的发病风险的关联。所有P值均为双侧,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基于Q检验的卡方检验来检测研究的异质性。如果P<0.05或I2>50%,说明存在显着的异质性,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否则,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此外,还进行了z检验,以确定池域强度的比值比。使用Egger’s和Begg’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比较结果差异的同时做了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和样本含量的正态性检验,以寻找影响发表偏倚检验功效的因素,如果P<0.05,则存在显着的发表偏倚。此外,通过对每项研究染色体缺失部分的逐个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检测总体的稳定性。在对CDH1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生风险关联的Meta分析中,由于存在显着的异质性,进行了Meta回归分析,以探讨异质性的来源。结果:1、文献筛选结果在最初的检索中发现160篇可能相关的文章。排除不符合标准和重复的文章后,对余下75篇相关文献进行了评审和选择。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其中20篇无关的文献被排除,保留了55篇文章。此外,全文共阅读了55篇文章,其中32篇文章没有包含相关的有效数据,被排除。最后,共计23篇文献、29项研究纳入本次系统评价,29项研究中12项研究是关于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4项是对RA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病风险关联的研究,剩余13项是关于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病风险关联的研究。此次评价中,所有的研究都36分,以保障研究的高质量。2、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将12项RASSF1A基因甲基化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汇集在一起,计算出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和口腔周围组织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病风险有显着的相关性(OR=11.8,95%CI=6.14-22.66)。根据Q检验结果,研究中没有发现异质性(P=0.337,I2=12.0%)。然后,根据口腔癌的分型进行亚群分析,结果表明,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和涎腺癌(SGC)中存在显着的差异性(OSCC,OR=6.78,95%CI=3.20-14.37;SGC,OR=18.51,95%CI=3.58-95.79)。3、RARβ基因和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RARβ基因和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有显着相关性(RARβOR=20.35,95%CI=5.64-73.39;CDH1,OR=13.46,95%CI=5.31-34.17)。在对CDH1基因甲基化的分析中发现,研究中存在显着的异质性(I2=73.1%,P=0.000)。为了探究异质性的来源,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种族可能是异质性的主要来源(P=0.028,95%CI=0.275-3.976)。在基于种族的亚组分析中,发现CD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可能显着增加亚洲人患口腔癌的风险,但在白种人中不显着(亚洲人:OR=21.79,95%CI=8.66-54.82;高加索人:OR=2.57,95%CI=0.71-9.31)。然而,关于白种人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病风险关联的研究只有三个,其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4、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舌肿瘤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发现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舌肿瘤中的频率高于其他部位的肿瘤(RASSF1A,舌瘤对比口腔的其他部位肿瘤,未甲基化vs甲基化,OR=0.65,95%CI=0.44-0.98)。结论:RASSF1A基因、RARβ基因和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会大大增加患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王赞[3](2018)在《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患有口腔粘膜白斑的病人一共有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综合治疗模式,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CO2激光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在治疗过程当中均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P>0.05)。结论:对口腔粘膜白斑患者采取综合联合CO2激光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可靠,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安全有效性。
张洁銎[4](2016)在《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诊治新观点》文中认为自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 OLK)发现至今,尽管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其诊疗水平的进步,而且口腔黏膜专委会制订的有关OLP、OLK的诊疗指南也将其治疗更加规范化,但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学者依旧认为OLP、OLK病因及疗效存在不确定性,加之患者自身恐癌心理的产生,使得OLP、OLK等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orders, OPMDs)的临床诊疗规范程度不够明确。本文作者收集2013年-2015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的OLP、OLK等患者数据,整理和汇报课题组集多年科研依据和临床经验所归纳的由课题组负责人提出的关于OPMDs病因排序法综合序列治疗的新观点,进行病例展示。以一种新的视角强调课题组认为的病因排序的必要性,以及患者自身认识和维护口腔卫生与口腔健康对于治疗OLP、OLK等OPMDs的重要性。同时,对国内各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中口腔黏膜病学的教学模式、各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口腔黏膜科室规模、师资配备及带教情况进行初浅考察。第一部分口腔黏膜病学科发展现状浅析目的总结目前国内口腔黏膜病的主要教学模式,同时归纳出国内外7所院校口腔黏膜的学科概况,对现阶段口腔黏膜病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通过CNKI及PUBMED等数据库,查询并总结目前国内外口腔黏膜病学的教学模式及国内外7所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口腔黏膜科室概况。以我国和本校的目前现状,结合导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高访的实地所见,以及感知了解台湾的相应简况等等,进行分析思考。结果现阶段我国口腔黏膜病学教学主要采用LBL(Lecture-Based Learning)、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CBL(Case-Based Learning)、PBL结合CBL教学的方式,三种教学模式各有优劣。此外,社会各方面因素使得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也遇到了一定阻力。国内外主要的附属医院粘膜科室作为领头军,在科研、临床、教学方面建立了各自的特色。结论口腔黏膜病学的教学模式正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之中,PBL/CBL结合法已经向以学生为中心法师生互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过渡。临床见习实践以及规范化培训的环境和模式正在进行进一步完善。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方案,向国外的GP/全科和SP/专科制度靠拢。第二部分口腔潜在恶性疾患综合诊疗策略新观点目的推出课题组最新成果:对OPMDs进行明确的病因排序和相应的综合序列治疗。强调口腔卫生和口腔健康因素在治疗OLP、OLK等OPMDs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3年7月1日-2015年7月31日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301例OLP、OLK病例进行描述性统计,依据中华口腔医学会制定的OLP、OLK诊疗标准评估其初复诊病情状况;并根据课题组负责人所归纳的OPMD病因排序,进行相关临床病例展示。结果统计发现,于我院就诊的OLP、OLK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构成状况大致与已报告文献资料相符;本院301例OLP、OLK患者口腔卫生状况欠佳者,占87.2%。牙体、牙周、牙列健康状况欠佳者,占82.3%。明确其病因排序并进行相关综合序列治疗后首次复诊病情有效率达90%,显着好转率达75%。其余25%中,10%为认识度不够,依从性不匹配。5%为诊疗意向和信任度不匹配。5%为患者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不匹配。5%为患者全身系统性免疫因素的制约。结论根据收集的目前临床资料数据,可以提示OLP、OLK患者可能呈现年轻化趋势,以及多年OLP患者口腔内异位癌变的倾向。课题组提出的明确病因排序不仅有助于初涉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掌握,而且使OLP、OLK规范化治疗路径更趋完善,尤其对呼吁患者和国家提高对口腔卫生与口腔健康的关注与维护的重视度,将起到直接作用。
李奉华[5](2013)在《槟榔碱对口腔粘膜上皮细胞MMP-2及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影响的信号通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第一章槟榔碱对原代培养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DNA损伤作用的影响目的:研究槟榔碱对原代培养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DNA损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扩增口腔粘膜上皮和成纤维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及角蛋白和波形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鉴定细胞;MTT实验检测高浓度槟榔碱短时间干预及低浓度槟榔碱长时间作用对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槟榔碱干预对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彗星实验检测槟榔碱对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结果: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态,角蛋白和波形丝蛋白染色阳性。高浓度(0.2mM-0.8mM)槟榔碱短期(0-72小时)作用于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后,上皮细胞随槟榔碱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而活力下降,形态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纤维细胞在槟榔碱作用后活力下降不明显及形态无明显改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细胞周期影响方面,0.8mmM槟榔碱干预48小时导致了上皮细胞位于G2/M期的比例相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成纤维细胞周期的改变影响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6mM槟榔碱干预24小时可诱导上皮细胞出现凋亡,呈现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作用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槟榔碱显着抑制上皮细胞生长的条件是0.1mM作用12天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浓度槟榔碱干预相同时间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影响无明显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槟榔碱作用成纤维细胞24小时后,成纤维细胞DNA损伤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皮细胞DNA损伤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浓度呈依赖关系,浓度越高,DNA损伤越严重。结论:1、高浓度槟榔碱短时间干预能够抑制上皮细胞增殖,诱导上皮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在G2/M期发生阻滞,对DNA损伤作用呈剂效依赖关系。2、高浓度槟榔碱短时间干预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DNA损伤均无明显影响。3、低浓度槟榔碱干预到第12天后上皮细胞活细胞数明显下降,而成纤维细胞活细胞数无明显改变。第二章槟榔碱对口腔粘膜上皮细胞MMP-2表达的影响及其信号通路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槟榔碱对口腔粘膜上皮细胞MMP-2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RT-PCR和明胶酶谱法,检测高浓度槟榔碱(0.2mM-0.8mM)分别短时间(10分钟)和低浓度槟榔碱(0.1mM)长时间(24小时)处理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后MMP-2的表达。在O.1mM槟榔碱干预上皮细胞检测MMP-2表达前,用ERK、PI3K、 p38MAPK、c-JNK和NF-κβ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LY294002,U0126,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 SB203580,SP600125和Bayl1-7082分别预处理口腔粘膜上皮细胞,揭示槟榔碱影响上皮细胞MMP-2表达的信号通路机制。结果:高浓度槟榔碱(0.2mM-0.8mM)分别短时间(10分钟)处理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后,细胞继续培养12小时,与对照组相比MMP-2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槟榔碱具有浓度依赖性。低浓度槟榔碱(0.1mM)长时间(24小时)处理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后,细胞继续培养24小时,MMP-2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3K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能够抑制低浓度(O.1mM)槟榔碱诱导MMP-2表达的能力,且呈浓度依赖性,而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无此作用。p38MAPK、c-JNK和NF-κβ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3580、SP600125、Bay11-7082能抑制低浓度(0.1mM)槟榔碱诱导MMP-2表达的能力,而NAC和U0126则无此作用。结论:1、高浓度或低浓度槟榔碱长时间或短时间处理口腔粘膜上皮细胞都能导致MMP-2蛋白表达上调;2、低浓度槟榔碱长时间处理口腔粘膜上皮细胞诱导MMP-2蛋白表达上调的机制可能与PI3K、p38MAPK、c-JNK和NF-κβ等信号通路有关。第三章槟榔碱对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影响的信号通路机制及姜黄素影响CTGF表达作用的研究目的:观察槟榔碱干预后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CTGF的表达,探讨姜黄素拮抗槟榔碱诱导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的可能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患组织中CTGF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槟榔碱长时间和短时间作用对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的影响,以及使用PD98059(12.5、25、50μM)、SB203580(10μM)、SP600125(10μM)、Bay11-7082(10μM)和NAC(5mM)等信号通路抑制剂观察槟榔碱影响CTGF表达的信号机制。使用姜黄素干预并检测其对槟榔碱诱导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上调作用的影响。结果:CTGF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患者口腔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粘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槟榔碱干预成纤维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槟榔碱促进了CTGF表达,且O.1mmM的槟榔碱作用2小时后CTGF蛋白增加约2.5倍。O.1mM槟榔碱作用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不同时间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中CTGF最高表达水平发生在O.1mM槟榔碱作用2小时时,此后下降。Western blot检测不同信号通路抑制剂干预后CTGF表达,结果表明Bayll-7082、SP600125、SB203580和NAC等抑制剂显着的降低了槟榔碱诱导CTGF表达,但PD98059无此作用。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提前干预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后,槟榔碱诱导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减少,且姜黄素是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槟榔碱诱导的CTGF的表达,在姜黄素浓度达到10μM时,CTGF表达水平就已经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1、TGF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2、槟榔碱诱导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增加作用呈剂效和时效依赖性,可能与NF-kβ、JNK、p38APK信号通路有关。3、姜黄素可以拮抗槟榔碱诱导成纤维细胞CTGF的表达。
贾燕飞[6](2013)在《针刺对舌癌变模型大鼠形态学和HPA轴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项研究通过观察针刺对口腔舌粘膜癌变模型大鼠舌黏膜形态学及HPA轴的影响,探索针刺阻抑口腔粘膜癌变的效应及其部分神经内分泌机制,为针刺防治口腔粘膜癌变的作用机制研究提出新思路,为针灸防治口腔粘膜癌前病损和癌变的临床运用方面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一组作为空白组,其余三组以4-NQO致癌剂造模。于12周出现白斑大鼠数量近50%后,再第二次随机分组为模型、针刺和药物组。取单侧足三里、合谷针刺,每周三次,左右交替隔日一次,疏密波,电压1-3v,频率15-25Hz,每次15min,治疗从第13周持续至第18周末,同时以维甲酸作为阳性药物对照组。以口腔科专用游标卡尺计算病损的面积及个数,以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舌粘膜形态学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舌组织细胞凋亡及下丘脑区CRH表达的情况,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ACTH的含量,以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CORT的水平。结果:1、舌粘膜形态学结果:(1)口腔舌粘膜病损肉眼观察:空白组舌粘膜组织外观正常,其余各组舌粘膜均有不同程度损伤,而以模型组病损的平均个数最多、病损面积最大,针刺和药物组次之;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病损面积均减小,但病损平均个数减少显着(P<0.05)。(2)舌组织HE染色:模型组上皮异常增生和癌变程度最高、药物组次之,针刺组病变程度最低,针刺组的作用优于药物组。(3)舌粘膜细胞凋亡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凋亡指数有显着增高(P<0.01),针刺组和药物组也明显升高(P<0.05);但针刺组和药物组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和药物组均在细胞凋亡方面显示出抑制作用,且两组间在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方面无差异。2、HPA轴变化结果:(1)下丘脑CRH表达: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下丘脑CRH免疫阳性反应物增多,光密度值增高,说明造模18周模型组HPA轴的反应有一定程度增强;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CRH光密度值明显降低(P<0.01),结果表明针刺可以有效抑制CRH增高:但药物组未现出抑制效应,较空白组也明显增高(P<0.05)。(2)血浆ACTH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药物组大鼠血浆中ACTH的含量均有所增高,以药物组最为明显(P<0.05)。针刺组ACTH的水平与空白组相近。(3)血清CORT含量: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和药物组血清中CORT的含量均升高明显(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血清中CORT有所降低,与空白组水平接近。结论:1.针刺对模型大鼠的舌癌变呈现出一定的阻抑作用,作用基本同药物组;在舌粘膜病理形态方面的作用针刺优于药物。2.舌癌变模型大鼠HPA轴呈现明显的活化状态,针刺的抑癌效应可能与其抑制HPA轴活性,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韩晟[7](2010)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流行病学与卫生经济学风险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是世界第8大癌症,每年新增病例超过48万人,死亡近13万人,其中近2/3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病例的绝对数也是相当可观的,且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因素包括:吸烟、饮酒、人乳头状瘤病毒和不良饮食习惯等。但目前我国关于该疾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还较少。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患者单病种花费已成为医、患、保三方密切关注的课题,如何协调三者利益,特别是保护患者利益,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积极推进社会医疗保险事业改革,是当前医学界和社会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分析单病种花费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制订有效的医疗管理措施、抑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和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等都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花费也逐年增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卫生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研究内容较为局限和单一。因此,全面分析我国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风险因素、研究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花费组成及相关影响因素迫在眉睫,不仅能够充实我国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资料,还能够弥补我国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卫生经济学资料缺乏的空白,为国家医疗保险管理决策部门提供真实、可信、全面的资料,为医保政策的指定提供理论依据。病例来源和研究方法将2007.12008.12年我校口腔医院HIS系统中确诊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期为12个月。研究具体流程为:①从医院HIS系统中按照入院科室、诊断ICD编码和入院时间等条件进行选择。②把所选患者的ID号和住院次数作为确定一次有效住院的依据,编写程序根据ID号和入院次数从数据库中调出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历次住院的费用信息。③编写程序,以所选患者ID和住院次数为依据从病例库中调出每位患者历次住院的电子病历。④从患者病历中提取病理类型、吸烟嗜好、临床分期、发病部位等信息。⑤对患者信息进行初步加工:统一病理类型,合并相同患者数据,明确城市、农村和放弃治疗患者标记等。⑥排除病理和临床分期不明确或其他内容有明显错误、矛盾的数据。(数据整理完成后,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全部患者数据,而在卫生经济学研究中,使用接受过治疗的患者数据,排除放弃治疗的患者。)⑦流行病学研究中,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吸烟嗜好和户籍进行分组。在卫生经济学中,除了上述分组外,还增加了费别分组,并针对平均住院日(MHD)和平均花费(CPP)对各组数据进行了统计研究。⑧频数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两组平均值比较使用t检验;多组均值比较使用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危险因素研究;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花费的风险因素研究使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统计的显着性设为0.05。所有的统计均由SPSS 17.0计算得出。结果样本描述:在规定的时间窗口中,共收集456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80人,女性176人;鳞癌、腺癌、肉瘤、恶性淋巴瘤和其他病理的人数分别为:246人,127人,40人,27人和16人;临床分期为I,II,III,IV期的人数分别为:90人,148人,103,人和115人;全部患者中,吸烟人数为136人,不吸烟人数为320人;农村和城市患者的人数分别为82人和374人。流行病学结果:?①鳞癌患者中吸烟者比例高于腺癌患者中的吸烟者比例。②晚期患者吸烟比例高于早期患者的吸烟比例。③全部患者中,男性患者在晚期的比例高于女性;而不吸烟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在早、晚期的比例无差别。④45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4.63±16.73岁。其中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4.08±16.26,男性平均年龄为55.06±17.15,两者没有显着差异。⑤农村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8.56±16.79,城市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94±16.54,农村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城市患者。⑥鳞癌患者平均年龄为高于非鳞癌患者且具有显着差异。⑦肉瘤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非肉瘤患者并且具有显着差异。⑧全部患者中82%以上年龄大于40岁。⑨吸烟和老龄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吸烟者患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032倍;年龄大于40岁的人患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风险是小于40的3.231倍。卫生经济学结果:?372名患者接受了治疗,84名患者放弃治疗。372名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中,332名(89.2%)是自费患者,只有40名(10.8%)患者享受医疗保险。①男性患者CPP高于女性,而两者的MHD无差异;男性与女性患者的诊断费、住院费无差异,男性的治疗费高于女性。②吸烟患者CPP和MHD都显着高于不吸烟患者,而不吸烟的男性与女性相比,CPP与MHD都无显着差异;男性与女性患者的诊断费无差异,但是男性患者的治疗费和住院费都高于女性。③医保患者的MHD与自费患者无差异,但是医保患者的CPP明显低于自费患者;医保与自费患者的住院费无差异,但是自费患者的诊断费、治疗费都高于医保患者。④农村和城市患者的MHD和CPP均无差异;两者的诊断、治疗和住院费也均无差异。⑤老龄患者与年轻患者的MHD和CPP均无差异。⑥晚期患者的CPP与MHD都大于早期患者;晚期患者诊断、治疗和住院费均大于早期患者。⑦腺癌患者的CPP与MHD小于鳞癌患者和肉瘤患者。腺癌、肉瘤和鳞癌患者的诊断费无差异,鳞癌患者治疗费和住院费高于腺癌患者,肉瘤患者住院费高于腺癌患者。⑧癌症晚期、鳞癌和自费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高花费的危险因素。结论①吸烟嗜好和老龄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②我国吸烟多为男性,在本研究中,136名吸烟患者中,女性仅有4人。虽然在logistic分析中,男性不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的直接因素,但是因为男性中具有吸烟、喝酒嗜好的比例较高,所以口腔医生应注意40岁以上、男性和具有吸烟嗜好的患者,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③鳞癌、晚期和自费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高花费主要影响因素,吸烟是患者高花费的间接因素,而性别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高花费的表面现象。④禁烟将有利于降低该疾病对患者家庭与社会造成的经济压力。
姚悦,林兆全,袁祥民,姚志道[8](2008)在《维甲酸蛋黄乳膏的制备与治疗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研制维甲酸蛋黄乳膏,并经临床验证其治疗复发性口疮(RAU)与口腔扁平苔藓(OLP)的疗效。方法:以本院自制制剂复方蛋黄乳膏[1]为基础,加入维甲酸(Tretinon)、黄芩苷(Baicalin)和尿素制备了均匀、细腻、粘稠的乳剂型软膏,命名为维甲酸蛋黄乳膏。用本品治疗56例RAU的临床观察以复方蛋黄乳膏为对照1组,庆大霉素为对照2组。用本品治疗52例OLP的临床观察以复方蛋黄乳膏为对照1组,0.05%维甲酸软膏为对照2组。结果:RAU治疗组显效率72.5%,总有效率为97.5%,分别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OLP治疗组的治愈率为36%,总有效率100%,分别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维甲酸蛋黄乳膏处方配伍合理,质量墓本稳定,治疗RAU、OLP疗效显着,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其理想的药物制剂。
谢辉[9](2007)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的构建及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的构建及功能聚类分析研究目的:(1)应用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建立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2)基因功能聚类(Gene Ontology,GO)分析,筛选OSF相关基因群,并探讨其在OSF中的作用,为OSF相关基因筛选提供初步实验资料。研究方法:对切取的OSF病变颊粘膜和正常对照颊粘膜进行总RNA抽提,逆转录制备探针,纯化后与含有21571条基因的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杂交,杂交后信号经扫描仪检测和计算机分析、筛选,建立OSF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对OSF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进行GO分析,筛选OSF相关基因群。研究结果:(1)在OSF中共筛选到2369条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个功能基因群;其中细胞骨架蛋白基因群、细胞外基质及其代谢相关基因群、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群等经GO分析其P-value值相对较小;(2)胶原基因在OSF早期上调表达,其表达模式与转化生长因子beta-1(transcription growing factor beta-1,TGFB1)基因在OSF早期组织高倍数上调表达模式相似;(3)在OSF中、晚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TIMP)TIMPl基因和TIMP3基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SERPINEl)基因上调表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rokinase,uPAR/PLAUR)基因下调表达;(4)免疫反应相关基因中,细胞免疫相关基因出现差异性表达者多。结论:(1)许多功能基因群参与了OSF的发病过程,其中细胞骨架蛋白基因群、细胞外基质及其代谢相关基因群、免疫相关基因群在OSF中起重要作用;(2)胶原合成能力增强是OSF早期分子事件,TGFB1基因是早期胶原基因表达上调的关键调节因子;(3)OSF中期、晚期存在ECM降解能力下降的分子基础,ECM降解能力下降来自于TIMP1、TIMP3、PAI1等基因上调表达,以及uPAR基因下调表达对相关蛋白降解酶的抑制;(4)免疫因素在OSF中起重要作用,其中细胞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是OSF的重要机制之一。第二章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的路径(pathway)分析研究目的:以BIOCARTA、GENMAPP、KEGG三大基因路径分析数据库,对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进行基因作用路径(pathway)分析,探讨OSF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可能路径。研究方法:以建立的OSF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为基础,按pathway分析要求完成数据整理和准备,提交www.biorag.org网站,进行BIOCARTA、GENMAPP、KEGG三大基因路径分析数据库的pathway分析。研究结果:(1)OSF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共命中27条具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基因相互作用路径,其中BIOCARTA数据库命中19条,KEGG数据库命中7条,而GENMAPP命中1条;(2)外源异生物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途径(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by cytochrome P450)命中8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条基因在OSF各期均下调表达;(3)TGFB信号通路(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命中15条基因,其中TGFB1基因、Smad2、Smad3、ZFYVE9基因等正性调节因子在OSF早期上调表达,LTBP1基因等负性调节因子在OSF中、晚期为上调表达;(4)Erk1/Erk2 Mapk信号通路(Erk1/Erk2 Mapk Signaling pathway)共命中13条基因,其中关键信号调节因子ERK1/ERK2基因在OSF早期上调表达,中、晚期下调表达;(5)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共命中14条基因,这些基因在OSF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差异性表达。结论(1)OSF相关基因的作用路径复杂,是多条基因作用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源异生物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途径、TGFB信号通路、Erk1/Erk2 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与OSF存在更密切关系;(3)外源异生物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途径对具有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的槟榔成分代谢能力下降与与OSF密切相关;(3)TGFB信号通路和ERK信号通路在OSF早期激活,可能协同参与了OSF早期胶原基因的转录调控;(4)Wnt信号通路存在异常激活的分子基础,可能与OSF的癌前性质及恶性转化相关。第三章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初步研究研究目的:以前期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为基础,筛选和验证候选基因,并对其在OSF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为揭示OSF本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综合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候选基因;抽提28例OSF颊粘膜和10例正常颊粘膜中的总RNA,通过RT-PCR检测候选基因在正常对照和OSF颊粘膜中mRNA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共筛选到6条候选基因,包括转化生长因子bata 1(transcription growing factor bata-1,TGFB1/TGF-β1)基因、S100钙结合蛋白A7(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7,S100A7)基因、赖氨酰氧化酶样-1(Lysyl Oxidase-Like 1,LOXL1)基因、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ntorferon,beta-2})基因、r-干扰素诱生的单核细胞因子(Monokine indcued by gamma interferon,CXCL9)基因、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c-cmotif}receptor2,CCR2)基因;所有候选基因在OSF各期中的mRNA表达模式,同前期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的表达模式相似;6个候选基因在OSF不同时期存在高倍数差异表达。研究结论:运用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建立OSF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是可行的,结果可靠;TGFB1、IL6、CCR2、LOXL1、CXCL9、S100A7是OSF重要的候选基因。
董玉英[10](2006)在《口腔颊癌p53、p16基因变异和蛋白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头颈癌是全世界第六位最常见的癌症,而在发展中国家高居第三位。口腔颊癌是头颈癌中较常见的类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颊癌是一种常见的颊粘膜上皮性肿瘤,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巴西、中国等地,尤为多见。颊癌的生存率依照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这种差异性说明颊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颊癌的早期检测和早期诊断已经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5年的50%生存率在大多数肿瘤中还是较低的。近三十年间颊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中有上升的趋势,临床上放疗和化疗的应用,并没有明显提高颊癌病人的生存率。存活的病人通常都存在面部畸形和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一些治愈的病人在几年内又会复发。随着疾病分子病理学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上皮细胞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在癌变的不同阶段有不同基因的改变,因此,认识口腔颊癌的癌变机理,已成为多年来口腔医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如果某些细胞内基因损伤而未被修复,则可出现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发展成肿瘤。目前研究发现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分两大类: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可导致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周期紊乱,抑制细胞凋亡,结果出现细胞异常增殖。任何一肿瘤的发生都涉及多种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研究发现p53的基因突变和p16基因的失活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p53基因是较早被发现的抑癌基因,也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深入的基因之一。正常的p53基因起着分子警察的作用,它监视着整个基因状况,被视为基因的卫士。若p53丢失或突变,则DNA不能被修复,细胞突变发生恶性肿瘤。p53基因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许多人类肿瘤都伴有不同程度的p53基因突变。很多文献报道p53基因突变是口腔颊粘膜癌变过
二、维甲酸对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甲酸对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剥脱苔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剥脱苔研究进展 |
1 剥脱苔的形成原因 |
2 剥脱苔的治疗进展 |
综述二 胃、食管癌前疾病及胃、食管癌剥脱苔舌象与菌群研究进展 |
1 胃、食管癌前疾病剥脱苔研究进展 |
2 胃、食管癌剥脱苔研究进展 |
3 舌象与菌群研究进展 |
综述三 肠道菌群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
1 肠道免疫系统的组成 |
2 肠道菌群免疫系统调节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剥脱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胃食管癌前疾病、胃食管癌患者剥脱苔肠道菌群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检验年龄、性别、BMI指数对分组的影响 |
2 高通量测序结果 |
3 总结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1 肠道特征及差异菌群 |
2 关于代谢通路 |
第二章 剥脱苔患者肠道菌群移植实验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移植前无菌造模情况 |
2 菌群移植过程及结果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肠道菌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动物指标检测方法 |
4 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免疫器官指数 |
3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
4 对小鼠细胞因子相对含量的影响 |
5 对小鼠Toll样受体、NF-κB及sIgA相对含量的影响 |
6 对脾脏淋巴细胞CD11c+、CD80+阳性表达的影响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1 无菌状态造模及菌群移植情况 |
2 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3 对小鼠免疫细胞的影响 |
4 对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
5 对小鼠免疫分子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RASSF1A、RARβ和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病风险关联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与文献的检索 |
1.2 纳入选择的标准 |
1.3 提取数据和提取方法的质量评价 |
1.4 统计方法 |
1.5 伦理批准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特点 |
2.2 RASSF1A基因、RARβ和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口腔癌发病的风险关联 |
2.3 RASSF1A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与口腔癌的发展的关联 |
2.4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方法 |
1.2.1 对照组方法 |
1.2.2 治疗组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诊治新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基金资助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口腔黏膜学科发展现状 |
前言 |
1 目的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口腔潜在恶性疾患临床诊治新观点 |
前言 |
1 目的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病例报告 |
病例 1 |
病例 2 |
病例 3 |
病例 4 |
病例 5 |
附加病例 |
门诊病历的简略记录图示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文章(一) |
文章(二) |
文章(三) |
附录 |
个人简历 |
(5)槟榔碱对口腔粘膜上皮细胞MMP-2及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影响的信号通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
槟榔碱对原代培养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DNA损伤作用的影响 1 |
引言 2 |
材料与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5 |
结论 第二章 |
槟榔碱对口腔粘膜上皮细胞MMP-2表达影响的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1 |
引言 2 |
材料与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5 |
结论 第三章 |
槟榔碱对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影响的信号通路机制及姜黄素影响CTGF表达作用的研究 1 |
引言 2 |
材料与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5 |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
(6)针刺对舌癌变模型大鼠形态学和HPA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及饲养条件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针具 |
2. 实验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动物分组 |
2.3 造模 |
2.4 针刺治疗方案 |
2.4.1 穴位选取 |
2.4.2 针刺方法 |
2.5 取样和指标检测方法 |
2.5.1 取样方法 |
2.5.2 指标检测方法 |
2.5.2.1 口腔黏膜形态学检测 |
2.5.2.2 HPA轴相关指标检测 |
3. 数据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舌粘膜形态学的变化 |
4.1.1 舌粘膜病损情况 |
4.1.2 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 |
4.2 HPA轴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4.2.1 针刺对舌癌变模型大鼠下丘脑CRH水平的影响 |
4.2.2 针刺对舌癌变模型大鼠血浆中ACTH含量的影响 |
4.2.3 针刺对舌癌变模型大鼠血清CORT含量的影响 |
5. 讨论 |
5.1 中西医学对口腔黏膜癌变的认识 |
5.1.1 现代医学对口腔黏膜癌变的认识 |
5.1.2 中医对口腔黏膜疾病的认识 |
5.2 动物模型的选择 |
5.2.1 造模动物的选择 |
5.2.2 造模药物的选择 |
5.2.3 造模方法的选择 |
5.3 选穴依据 |
5.4 针刺对舌癌变模型大鼠舌黏膜形态学的 |
5.4.1 针刺对舌癌变大鼠舌粘膜病损情况的影响 |
5.4.2 针刺对舌癌变大鼠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5.5 针刺对舌癌变模型大鼠HPA轴的影响 |
5.5.1 HPA轴为NEI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5.5.2 肿瘤与HPA轴的关系 |
5.5.3 针刺对舌癌变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纳子法在口腔黏膜癌变中的择时择期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课题参与情况 |
(7)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流行病学与卫生经济学风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第一部分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信息提取与整理 |
1.3 数据应用范围 |
2 方法 |
2.1 定义与界定 |
2.2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样本整体情况 |
3.2 吸烟患者分布 |
3.3 年龄分布 |
3.4 发病风险因素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费用分析及其风险因素研究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1.1 患者范围 |
1.1.2 研究内容 |
1.2 数据整理 |
2 方法 |
2.1 定义与界定 |
2.2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样本整体情况 |
3.2 性别、费别、城乡、分期和吸烟因素 |
3.3 病理因素 |
3.4 风险因素 |
3.5 治疗费、住院费和检查费分析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与其他癌症的对比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肺癌流行病与卫生经济学风险因素对比研究 |
3.2 鼻咽癌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风险因素对比研究 |
4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TNM 分期 |
2 SQL 调用数据库语句 |
3 主要程序框图与部分源代码 |
3.1 患者基本资料调用流程图 |
3.2 患者基本资料调用部分源代码(PowerBuilder 9.0) |
3.3 查找患者病案流程图 |
3.4 查找患者病案部分源程序(PowerBuilder 9.0)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的构建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正文 |
前言 |
第一章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的构建及功能聚类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的路径(pathway)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初步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口腔颊癌p53、p16基因变异和蛋白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口腔颊癌p53、p16 基因变异和蛋白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口腔颊癌p53 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口腔颊癌p16 基因点突变和纯合子缺失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口腔颊癌p16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口腔颊癌p53、p16 蛋白表达及与其基因变异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口腔癌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口腔癌与抑癌基因甲基化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维甲酸对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剥脱苔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D]. 袁菊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RASSF1A、RARβ和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口腔癌发病风险关联的系统评价[D]. 文国虹.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1)
- [3]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 王赞.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8(01)
- [4]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的临床诊治新观点[D]. 张洁銎. 浙江大学, 2016(02)
- [5]槟榔碱对口腔粘膜上皮细胞MMP-2及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影响的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 李奉华. 中南大学, 2013(01)
- [6]针刺对舌癌变模型大鼠形态学和HPA轴的影响研究[D]. 贾燕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7]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流行病学与卫生经济学风险因素的研究[D]. 韩晟. 第四军医大学, 2010(12)
- [8]维甲酸蛋黄乳膏的制备与治疗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观察[J]. 姚悦,林兆全,袁祥民,姚志道. 新疆医学, 2008(03)
- [9]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相关基因差异表达谱的构建及初步研究[D]. 谢辉. 中南大学, 2007(01)
- [10]口腔颊癌p53、p16基因变异和蛋白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D]. 董玉英.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