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高层领导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欣[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王文鑫[2](2020)在《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已建成了5000万吨规模持续稳产的近海油气田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浅海、中浅海油气田开发技术和管理体系,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事业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攀升,我国正在制定进一步增储上产计划,并在制度层面积极推进油气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油气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石油工业,在这历史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审视对外合作的发展历程、组成要素和现状。因此,研究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并在国家能源政策和油气体制改革的要求下,提出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概述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内容与框架。其次,借鉴了国际石油合作相关理论,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数据整理、国际案例分析和对比,构建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结构框架,并在对国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后,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各个构成要素具体内容,包括对外合作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石油合同形式、合作主体、经营形式、合作种类等。其次,提出了国际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常见影响因素,并就当前影响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因素进行的具体分析,包括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国家策略、油气能源形势和行业策略、法律法规制度的变化、财税制度情况、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效用。最后,通过上述我国海洋石油体制系统分析,提出目前体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
郭扬[3](2020)在《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简称管道工程公司)是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专业服务公司之一,隶属于中海油集团。该公司长期致力于海底油气管道生产、研发、涂敷、安装,并从事港口及码头建设等相关业务。管道工程公司在2007年创立时突破了层层技术封锁,实现了我国海洋油气管道技术的突破,借国际油价走高之东风,享海油集团内销之红利,迅速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2014年末国际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管道工程公司作为海洋石油开采服务公司,业务受到严重冲击,过去的高油价市场环境掩盖的很多矛盾与问题相继浮现。此后,管道工程公司积极响应中海油集团号召,开展降本增效工作,拓展国际业务,迎来了缓慢复苏。然而2020年3月国际油价再遭重创,北海布伦特原油与德州轻质原油价格均发生暴跌,油价重回30美元低位,创下近四年来新低,刚刚复苏的国际石油市场再次步入寒冬。在此背景下,管道工程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更为严苛的挑战。本文以管道工程公司当前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根源作为切入点,将战略管理理论相关知识应用于现实案例之中。论文以海洋油气管道行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为背景,以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合理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对管道工程公司在此次危机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危机后的经验与教训,结合管道工程公司自身的优势劣势与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制定一套适合管道工程公司的发展战略,并提出战略目标与战略保障措施,为管道工程公司长期面对低油价市场环境提供参考。通过PEST分析对管道工程公司当前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当前背景下产业环境进行分析。结合管道工程公司内部优劣势分析,构建SWOT矩阵。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扭转型战略作为战略方向;选择密集型发展战略作为公司战略发展类型;选择内部发展和战略联盟作为公司战略实施途径。在战略实施方面,以加速组织机构调整,重视技术研发,加速全球化布局,坚持降本增效为核心建议,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改良意见与保障措施。管道公司面临的很多发展问题与中小型国有企业具有类似性。此次管道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与供给侧改革、加强国际合作、深化国企改革等国家战略关系密切,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解决东北国有企业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与借鉴意义。
杨凯[4](2019)在《H集团公司ERP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面对激烈竞争和内外部压力下,选择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改进管理模式和流程控制,提高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H集团公司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统一规划和部署集团信息化建设,将ERP系统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保障集团的管理模式得以贯穿各级公司,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但在ERP推广实施过程中,在计划制定、进度控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如何建立一套有效、合理的推广实施项目进度管理规范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首先综述ERP系统、项目管理等理论,分析并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其次,对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概念、管理思想、实施步骤及模型展开系统的阐述;概述H集团公司ERP项目的建设背景、组织架构、推广计划、实施团队策略及系统架构模式,分析项目实施进度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再次,选取试点单位对ERP实施项目的进度计划展开分析、制定和控制,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改善了团队相互协作的关系,缩短了项目工期,保障了实施计划。最后,收集各方反馈意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效益评估,通过实例证明进度管理效果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认为,其一,围绕WBS制定项目计划,将每项WBS任务工作进行分解,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尤其是关键路径上的任务如期完成,可以有效提高项目进度管理水平。在项目计划的编制过程中,需要明确项目范围、设置控制点、突显关键路径、合理分解工作步骤、明确月周日的工作安排。其二,及时追踪计划执行情况,提出有效控制计划的意见,时间到天,任务到人,各关键路径的里程碑踩点运行,保障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做好项目进度跟踪执行,实时关注项目进度完成状况,尤其需要做好关键路径任务工作的监控。其三,强化进度控制及纠偏处理,明确实施计划的进度控制流程,发现进度偏差果断采取纠偏措施。项目实施进度需要调整时,必须呈报项目主管领导批准,并及时调整项目实施计划,提前采取措施保障项目进度。其四,以推进试点项目引领全面提升进度管理实施效果,可以有效的提高项目成功率,保障项目工期,提高管理效率。遵循“试点先行,分步推广,稳步推进”的原则,结合各公司的实际情况,对ERP推广实施项目的进度计划展开分析、制定和控制。本文的研究意义,一方面,通过研究运用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等展开项目进度管理,解决ERP项目进度估算有误、项目超期、缺乏监管和控制等问题,保障项目工期,提升项目实施的成功率,节省实施费用。另一方面,使得H集团公司ERP推广实施项目有了统一的有迹可循的实施步骤、有规可依的进度管理规范,验证了项目进度管理的有效性,形成的研究成果也将运用到后续的推广项目中。
张海枫[5](2019)在《海洋石油污染归责原则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归责原则在海洋石油污染法律制度中居于重要地位。海洋油污法律制度的核心规则,是构建在归责原则基础之上的。确立合理的归责原则,建立逻辑统一的归责原则和体系,是构建整个海洋油污侵权法体系的关键,也是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法律理论基础。对于海洋油污所导致的损害,一般认为,以严格责任作为归责原则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普遍做法。我国法律关于环境污染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也是严格责任原则。但“一元化归责原则(即严格责任)”存在着内在的问题。而且,由于我国《侵权责任法》没有限额赔偿的规定,导致严格责任下的全部赔偿。鉴于石油产业和海洋运输业的特殊性,规制海洋石油污染的法律制度具有不同于规制其他侵权行为法律制度的特征,其归责原则和相关的赔偿体系也应当具有特殊性。因此,本文的论证主题为:为解决“一元化归责原则(即严格责任)”在海洋石油污染领域存在的内在问题,海洋油污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应当采取“双层归责原则”以取代“一元化归责原则”,原因在于双层归责原则体系是以严格责任为主导,以过错责任为补充,以赔偿限额及突破为条件,以油污责任保险和油污基金为支撑的一个互相关联的统一 系,较好的平衡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污染受害人损害赔偿、以及海洋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建议以双层归责原则体系体系为指导,对我国海洋油污侵权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重构。同时,本文对作为双层归责原则体系重要关联和支撑制度的海洋油污责任保险赔偿制度以及海洋油污基金赔偿制度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对建立系统化应对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性。在论证主题的指导下,全文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导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论证主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2章为“海洋油污侵权责任的传统归责原则及反思”。本章主要从普通法、大陆法以及综合了大陆法和普通法元素的海商法,从三个方面介绍、分析并反思海洋油污侵权责任的传统归责原则。第3章为“双层归责原则体系的创新发展及法律构造”。由于海洋石油污染领域的特殊性,也导致其归责原则具有了特殊性,有别于传统的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本章通过历史研究和规范研究的方法,阐述海洋石油污染双层归责原则体系的发展及法律构造。第4章为“严格责任与赔偿限额”。在海洋油污侵权法律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归责原则经历了一个从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的变迁。根据严格责任的标准,只要船舶或钻井平台发生了石油泄漏事故并导致了损害,即使作业者付诸了合理的注意(care)标准,船舶或钻井平台的所有权人或作业者,仍需就事故导致的损害承担责任。而赔偿限额的提出,则是限制严格责任的适用范围以保障海洋石油行业的发展。第5章为“过错责任与突破赔偿限额的标准:以美国2010年’深水地平线’(Deep Horizon)案为例的分析”。赔偿限额制度与侵权法的充分赔偿原则有一定的冲突,而且可能导致受害人不能获得充分的赔偿。因此,应当设定突破赔偿限额的条件,并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使得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污染者赔付超出赔偿限额部分的损失。第6章为“海洋油污责任保险制度:从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分担到污染风险的社会化监管”。以严格责任为主导,以过错责任为补充的双层归责原则体系,需要考虑如何保证责任者/污染者具有充分赔偿的能力,以及治理海洋石油污染风险的能力。保险是被普遍认可能够保障受害人获得赔偿,以及修复环境损害的有效手段。同时,保险与“双层归责原则”体系中的赔偿限额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第7章为““海洋油污基金制度:侵权责任的社会化补充赔偿机制”。由于保险人承保有额度的限制(一般是法律规定的赔偿限额),对于保险额度(或赔偿限额)之外的损害赔偿,可以通过油污基金向受害人提供补充性的赔偿。第8章为“基于双层归责原则体系的海洋油污侵权法律制度重构”。本章结合渤海康菲石油泄漏事故中反映出来的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上文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在双层归责原则体系思想的指导下,以实现对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污染受害人损害赔偿和维护石油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核心,对我国海洋油污侵权法律制度提出有关完善和重构建议。第9章为“结语”,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朱作鑫[6](2019)在《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石油开发污染事故与船舶油污事故是海洋石油污染最主要的两大类型。我国作为海洋石油开发大国,在通过海洋开发石油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海洋石油开发污染风险。我国现行法律未规定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不利于海洋石油开发污染事故受损害方获取充分合理赔偿。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以及价值分析等多种范式,对国内外有关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立法例和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构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对有效处理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事宜,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除引言与结论外,正文部分共6章。第1章“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法理基础”,提出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能够实现分配正义、程序正义,同时还具有效率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立法应当遵循受益者分担、生态正义法治化、利益均衡、依法赋权、全面监管以及公众参与、强化监督等基本原则。第2章“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法律性质”,提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应当定性为政府性基金,而不能简单套用美国溢油责任信托基金或者我国《信托法》调整的“信托基金”。同时,从法理和实践情况看,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作为政府性基金,是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法律关系客体,而不应当被界定为适格法律主体。第3章“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资金筹集制度”,提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应保持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包括绿色税收、基金投资收益以及罚款、罚金、赔偿后的追偿收入等;在资金结构机制方面,应区分不同阶段分别确定绿色税收、基金投资收益以及其他收入在基金资金池中的不同地位;就基金规模调节机制而言,立法时应当就基金规模调节机制预留必要的制度空间,授权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基金资金结余情况适时对基金规模进行调节。第4章“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赔偿制度”,提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赔偿范围包括海洋石油开发污染造成的清污费用,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和纯粹经济损失等财产损害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等。索赔主体符合遭受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海洋石油开发污染者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其损害赔偿责任、索赔方已采取合理救济手段但仍不能获取赔偿和索赔方遭受的损害具有可赔偿性等条件的,可由基金对损害予以赔偿。但同时也应当综合考虑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发展趋势、污染者赔偿责任限额以及基金实际负担能力等方面因素,对单次海洋石油开发污染事故设置相应的赔偿限额,以保证基金能够维持运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补充赔偿功能。此外,提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虽不具有我国民法或者保险法意义上的代位求偿权,但负责基金理赔事务的机构在使用基金赔偿后可以向污染者行使相应的追偿权。第5章“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管理与监督制度”,提出通过对基金管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力配置及制衡机制安排,形成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体系。同时应规定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外部监督制度,明确基金监管委员会、基金投资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理赔事务中心应当建立信息披露、听证、社会评议和投诉举报等制度。第6章“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立法模式”,提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应当采用集中立法模式,根据应对我国当前海洋石油开发污染严峻现状和损害赔偿实际需要,国务院可通过修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在行政法规层面对基金主要制度作出框架性的顶层设计。同时,提出已有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与未来要建立的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之间存在差异,不区分污染源对所有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统一立法在现阶段并不可行。
侯勇[7](2018)在《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BH油田集团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64年,主营业务为陆地及海上油气管道工程、油气田地面产能工程等。2014年以来,在全球石油行业出现危机的大背景影响下,又恰逢国家实施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公司作为一个长期为中石油集团以及BH油田市场服务的老国企工程企业,市场开发存在局限性,能力有所欠缺,再加上企业固定成本高,目前所面临的经营困境前所未有。公司经营效益呈现直线下滑,资产负债远超正常范围,员工收入大幅缩减,核心人才大量流失,发展陷入低谷。本论文尝试通过科学的战略管理基本方法,对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彻底的评估,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而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目的是能够为公司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和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出新的经营战略,为公司在不利的竞争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论文应用的主要战略管理理论有竞争战略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在理论知识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司近几年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对企业内部能力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的评估,剖析导致目前经营状况惨淡的根本原因和问题矛盾所在,最终找出企业能够在将来立足石油工程建设行业市场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本论文应用的主要战略分析工具有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工具、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PEST主要针对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石油工程建设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工程服务的目标市场供需情况;波特五力模型主要针对公司具体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然后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从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找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权数,再按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最后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分析出了当前企业在利用机会,抵销外部威胁不良影响方面,并不是做得最好;通过企业的资源基础观分析了公司的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明确了公司的整体实力以及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然后用IFE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找出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权数,再按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有效反应程度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分,分析出了当前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是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SWOT分析将上述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公司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对公司将来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论文通过上述综合分析,提出了公司新的战略目标,重新审视公司经营发展战略并作出新的调整建议,提出适合公司发展的新的战略以及实施路径。最后,对于公司新战略路径实施从市场开发、生产管理、技术革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保证措施。低成本战略对于目前公司的发展是最好的选择。
杨志伟[8](2018)在《服务创新视角下的央企创新力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央企开展“双创”,打造数字服务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央企服务创新这一主题,结合央企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需求,从服务型经济发展、服务创新理论深化和创新资源国际化配置三个角度分析了开展央企创新力研究,阐述了构建央企创新力模型的必要性。本文全面总结针对涉及到的服务科学基础理论、信息传播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知识获取理论等内容,同时,围绕创新力评测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灰色理论评价法、神经网络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面,对国内当前开展创新能力评测进行了阐述。本文遵循需求分析、理论建模、模型设计与论证、应用实证的过程开展了央企创新力模型构建和应用研究。其中:在需求分析环节,综合运用了问卷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利定量统计法,对央企创新的现状、典型问题和需求进行了梳理。其中利用问卷调研法,抽取了100家央企,对央企创新过程相关特征,央企的创新主体特征、创新环境、创新需求、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等方面进行调研;利用案例分析法对10家央企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重点访谈,对央企典型的创新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利用专利定量统计方法,从专利类别、区域、专利权人、法律状态、同类主题演变等维度对央企创新现状进行调研。在理论建模环节,首先对央企创新力模型的影响因素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进行解构;解构后的影响因素重组为主体特征、创新环境、创新需求、创新能力、创新绩效五个大类指标。在模型设计与论证环节,基于比较范式构建央企创新力概念模型,然后运用SPSS19.0软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筛选出结构变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随后采用PLS的结构方程建模技术,运用VisualPL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和路径分析,完成对模型要素的理论论证,提出适用于央企创新力评测的央企创新力模型。在应用实证环节,需要对前期依托100家央企数据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故另外选择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利用问卷调研的方式,选择参与创新服务的项目团队、创新项目的管理者进行问卷填写,对4家央企关于央企创新力模型的结构变量、创新力的计算以及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同时,结合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的专利产出,从协同创新的角度,采用专利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和专利主题挖掘方法,对4家央企的协调创新效果进行比对;总之,通过上述两方面对央企创新力模型进行实证,最后选择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针对创新力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可改善方向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各个变量进行维度划分,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专家访谈进行筛选,各个观察变量都能够较好的解释上层结构变量,可以认为本研究对结构变量的划分和筛选是合理的,这为央企创新能力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思路。(2)主体特征对创新能力的总效应达到了0.873,说明央企自身具有的特征在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依然是影响央企创新能力的关键结构变量。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总效应是0.948,说明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非常大。本研究将创新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这两个因子的因子载荷系数都大于0.8,说明其对创新环境的解释能力很强,本研究对创新环境的维度划分是合理的。创新环境反映了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对创新行为的支持力度,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于央企创新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创新能力受到主体特征、创新环境、创新需求这三个结构变量的影响。从直接效应的角度来看,创新需求对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最小(为0.107),主体特征次之(为0.285),而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大(为0.873)。无论哪种结构变量,对创新能力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都是央企自身的主体特征和创新环境,这两个要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达到0.891,说明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非常显着,同时,创新绩效是创新能力研究的最终归宿。央企若希望提高最终的创新绩效,必须从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提升企业自身的各种素质能力。(4)在案例实证方面,通过对4家央企关于央企创新力模型的结构变量、创新力的计算以及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验证了央企创新力模型的适用性。同时,通过专利数据挖掘分析,实证了央企创新协同的特征。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创新协同分析为例,通过对专利产权人合作关系网络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中化集团的专利产权人小群体化现象比较明显,说明内部有着比较固定的协作创新路径;同时从时间维度,选择其中一个小群,将专利产权人合作关系网络与产权人申请专利主题进行耦合,发现创新主题有着较好的同步化,说明两个机构之间的创新协同力比较好。
邱雅梦[9](2018)在《HSE管理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与改进 ——以中海油子公司F为例》文中指出HSE管理体系是集健康,安全和环境为一体的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有着先进性,系统性,预防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石油行业作为全球的高危的行业之一,健康安全环境(Health、Safety、Environment简称HSE)管理体系广泛的应用其中。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国社会对健康安全环境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国石油企业开始建立HSE管理体系,并通过多年的生产经营和工作经验积累下来的不少的管理成果。近些年,国内石油企业频频发生不少关于安全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社会舆论。暴露出国内石油企业在HSE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影响了HSE管理的效果和发展,因此对其HSE管理的改进也变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的综述,介绍了HSE管理体系的内容特点,发展历史及理论基础。介绍了中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三个发展历程及典型石油企业的HSE管理体系。结合石油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了石油企业在HSE管理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HSE管理监督监管不到位,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安全责任制不完善。以中国海油下属子公司F公司为例,论述了其HSE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并结合HSE管理运行体系现状,提出了其HSE体系在计划,实施,检查3个方面出现的问题。构建了引入专家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型,对其HSE管理体系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改进的方法措施。本文的对F石油公司HSE管理评价方法和改进举措希望对同类型石油企业HSE管理改进提供参考。
李云峰[10](2018)在《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内对于海洋油气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产业也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相关的技术研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海洋石袖装备的很多核心技术仍然被欧美等少数国家垄断。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打破欧美企业在海洋工程装备上面的垄断,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研发海洋石油装备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由于研发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或与公司实际情况脱节,导致产生很多问题,甚至是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所以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本文首先描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产品研发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对比,从而确定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然后,阐述了产品研发管理的相关概念,模式和理论,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并借助门径管理系统理论和集成产品研发理论等理论工具,从产品研发战略;研发组织结构;研发流程;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对T公司的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次,提出了T公司的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了改进的措施。论文的最后归纳了研究的成果。本文通过对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的研究,整理归纳了其研发管理中研发思想、理念、流程、问题和措施,为我国同类的企业提供参考和经验。
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高层领导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高层领导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
2.1.1 历史因素 |
2.1.2 经济因素 |
2.1.3 地缘因素 |
2.1.4 法律因素 |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
2.2.1 岛屿主权问题 |
2.2.2 海域划界问题 |
2.2.3 海洋资源问题 |
2.2.4 “航行自由”问题 |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
3.1 历史依据 |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
3.2 法理依据 |
3.2.1 相关国际法律 |
3.2.2 相关中国法律 |
3.3 理论基础 |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
3.4 实践基础 |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2)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际合作理论 |
2.1.1 国际合作生产理论 |
2.1.2 社会契约理论 |
2.1.3 国际投资引力论 |
2.2 国际石油合作相关理论 |
2.2.1 国际现行石油合同的种类与特点 |
2.2.2 石油合同财税制度关键要素 |
第3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构成分析 |
3.1 石油行业对外合作体制构成框架 |
3.2 典型海洋石油开采国对外合作体制分析 |
3.2.1 巴西 |
3.2.2 尼日利亚 |
3.2.3 英国 |
3.2.4 典型海洋石油国对外合作体制评价 |
3.3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法律法规 |
3.3.1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法律法规构成 |
3.3.2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产生背景 |
3.3.3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主要内容解析 |
3.4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合同 |
3.4.1 石油合同的条款构成 |
3.4.2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合同的属性界定 |
3.5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主体情况 |
3.6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经营形式 |
3.6.1 国际石油合作经营形式的发展 |
3.6.2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经营形式 |
3.7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典型案例 |
3.7.1 南海东部CACT作业者集团 |
3.7.2 蓬莱19-3合作油田 |
3.7.3 QHD32-6合作油田 |
第4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分析 |
4.1 国际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4.2 资源国国际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 |
4.2.1 国际石油合作内部影响因素综述 |
4.2.2 国际石油合作外部影响因素综述 |
4.3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影响因素 |
4.3.1 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家战略 |
4.3.2 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形势 |
4.3.3 油气行业国家策略与计划 |
4.3.4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 |
4.3.5 财税制度变化因素 |
4.3.6 国际油价影响因素 |
4.3.7 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因素 |
4.3.8 海洋石油资源开发技术能力因素 |
4.4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效用分析 |
4.4.1 定性影响综述 |
4.4.2 定量影响综述 |
4.4.3 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构成框图 |
第5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 |
5.1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
5.2 推进财税制度整合 |
5.3 多元合同形式选择 |
5.4 放开合作主体权限 |
5.5 拓展对外合作领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章 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1 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简介 |
2.2 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发展现状 |
2.3 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章 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3 SWOT分析 |
第4章 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4.1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
4.2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3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4.4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H集团公司ERP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ERP的相关理论 |
2.1.1 ERP的概念 |
2.1.2 实施ERP的目的 |
2.2 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2.2 项目管理的目的 |
2.3 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及应用 |
2.3.1 WBS的应用分析 |
2.3.2 关键路径法分析 |
2.3.3 计划评审技术分析 |
2.4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相关理论 |
2.4.1 模糊评价法的概念 |
2.4.2 模糊评价法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H集团公司ERP项目进度管理现状分析 |
3.1 H集团公司ERP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
3.2 H集团公司ERP实施团队及系统架构 |
3.2.1 实施团队 |
3.2.2 系统架构 |
3.3 H集团公司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关键任务定义不明确 |
3.3.2 关键点进度控制不力 |
3.3.3 进度报告及变更管理滞后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H集团公司ERP项目进度管理方案设计 |
4.1 制定H集团公司ERP项目计划 |
4.1.1 确定ERP实施方法及项目范围 |
4.1.2 划分WBS元素并梳理关键任务 |
4.1.3 规划前置任务确定项目网络图 |
4.1.4 运用表格法计算项目关键路径 |
4.1.5 估算整体工期 |
4.2 跟踪控制H集团公司ERP项目进度 |
4.2.1 明确关键路径职责分工 |
4.2.2 强化进度控制及纠偏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H集团公司试点ERP项目进度管理与实施效果 |
5.1 H集团公司试点ERP项目进度管理 |
5.1.1 试点ERP项目基本情况 |
5.1.2 试点ERP项目进度管理 |
5.2 H集团公司试点ERP项目进度管理实施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ERP项目进度管理效益评价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海洋石油污染归责原则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范围内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风险 |
1.1.2 我国面临的严重海洋石油污染风险 |
1.2 问题与主旨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
1.4.1 “海洋石油污染”的界定 |
1.4.2 “归责原则”的界定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1.1 关于归责原则的理论研究 |
1.5.1.2 对国外环境法基础理论的介绍 |
1.5.1.3 关于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 |
1.5.1.4 关于海洋石油污染保险制度的研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5.2.1 关于船舶油污的研究 |
1.5.2.2 关于海洋石油开发所造成的污染的研究 |
1.5.2.3 关于美国《1990年石油污染法》的研究 |
1.5.2.4 关于海洋油污保险的研究 |
1.5.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1.6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6.1 论文框架 |
1.6.2 研究方法 |
1.6.2.1 比较研究的方法 |
1.6.2.2 案例分析的方法 |
1.6.2.3 历史研究的方法 |
1.6.2.4 法经济学分析的方法 |
第2章 海洋油污侵权责任的传统归责原则及反思 |
2.1 英美法下的传统归责原则 |
2.1.1 过失侵权之诉 |
2.1.2 直接暴力侵害之诉 |
2.1.3 妨害之诉 |
2.1.3.1 关于私人妨害之诉 |
2.1.3.2 关于公共妨害之诉 |
2.1.4 严格责任之诉 |
2.2 大陆法下的传统归责原则 |
2.2.1 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 |
2.2.1.1 一般原则 |
2.2.1.2 《法国民法典》 |
2.2.1.3 《日本商法》 |
2.2.2 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 |
2.2.2.1 法国《环境法典》 |
2.2.2.2 德国法 |
2.2.2.3 欧盟《环境责任指令》 |
2.2.2.4 日本法的规定 |
2.3 海商法下的归责原则 |
2.3.1 海商法下的过错责任 |
2.3.2 过错责任的辅助制度:责任限制 |
2.3.3 海商法规定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目的 |
2.3.4 海商法下归责原则的不足 |
第3章 双层归责原则体系的创新发展及法律构造 |
3.1 双层归责原则体系在国际公约中的发展 |
3.1.1 国际海洋油污公约的缘起 |
3.1.2 国际海洋油污公约体系的形成 |
3.1.2.1 “托利·堪庸”(Torrey Canyon)号油轮事故及影响 |
3.1.2.2 双层归责原则在“民事责任公约体系”中的发展 |
3.1.2.3 受“民事责任公约体系”影响的其他国际公约 |
3.1.2.4 “油污基金公约体系”对“民事责任公约体系”的完善 |
3.2 双层归责体系在美国法中的发展:基于海洋油污制定法的分析 |
3.2.1 《清洁水法》:从严格责任原则到双层归责原则 |
3.2.2 《1990年石油污染法》:统一规制船舶和离岸设施污染 |
3.2.2.1 《1990年石油污染法》制定的背景: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故 |
3.2.2.2 《1990年石油污染法》概况 |
3.2.2.3 《1990年石油污染法》下的双层归责原则体系 |
3.2.2.4 美国不加入公约体系的原因 |
3.3 双层归责原则体系的构成要件 |
第4章 严格责任与赔偿限额制度 |
4.1 严格责任:双层归责原则体系的主导 |
4.1.1 严格责任的确立 |
4.1.1.1 《1962年核动力船舶作业责任公约》规定的“绝对责任” |
4.1.1.2 石油行业协定所确立的严格责任 |
4.1.1.3 《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采纳严格责任 |
4.1.1.4 美国油污规制法律与案例中规定的严格责任 |
4.1.2 严格责任的功能 |
4.1.2.1 严格责任的威慑功能 |
4.1.2.2 严格责任的损害预防功能 |
4.1.3 严格责任的行业影响 |
4.1.3.1 对石油运输业和开采业的影响 |
4.1.3.2 对保险业的影响 |
4.1.3.3 对石油买受人的影响 |
4.1.4 严格责任下的损害证明:客观标准 |
4.1.4.1 损害证明的一般标准 |
4.1.4.2 客观标准的具体应用 |
4.1.4.3 书面证据 |
4.1.4.4 经济模型 |
4.2 赔偿限额:严格责任的限制 |
4.2.1 赔偿限额的立法实践 |
4.2.1.1 概述 |
4.2.1.2 国际公约 |
4.2.1.3 美国法 |
4.2.2 确立赔偿限额的制度逻辑 |
4.2.2.1 制约和平衡严格责任可能导致的过重赔偿责任 |
4.2.2.2 油污损害风险社会化分担措施的形成 |
4.2.2.3 保护海洋石油运输业和开采业 |
第5章 过错责任与突破赔偿限额的标准:以美国2010年“深水地平线”案为例 |
5.1 突破赔偿限额的标准 |
5.1.1 国际公约规定的标准 |
5.1.2 美国《1990年石油污染法》规定的标准 |
5.2 美国“深水地平线”案的主要案情 |
5.3 “重大过失”与“有意的不当作为”之辩 |
5.4 美国侵权法上“不计后果”的含义 |
5.5 BPXP过错的属性 |
5.6 突破赔偿限额一般标准的适用 |
5.6.1 过失的程度和风险的关系 |
5.6.2 “深水地平线”案采用的标准 |
5.7 我国海洋油污损害赔偿限额突破标准的完善 |
第6章 海洋油污责任保险制度:从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分担到污染风险的安全监管 |
6.1 侵权法与海洋油污责任保险 |
6.1.1 侵权责任与责任保险 |
6.1.2 双层归责原则与责任保险 |
6.2 社会化分担:海洋油污责任保险的损害赔偿功能 |
6.2.1 风险分散之考量:第一方保险v.s.第三方保险 |
6.2.2 海洋油污责任保险赔付损失范围的扩张 |
6.2.3 油污责任保险的供给与需求 |
6.2.3.1 保险供给 |
6.2.3.2 保险需求 |
6.3 海洋油污责任保险的安全监管功能 |
6.3.1 概述 |
6.3.2 海洋油污责任保险的海洋石油开采与运输的安全监管 |
6.3.3 实现海洋油污责任保险安全监管的条件 |
6.3.3.1 侵权责任 |
6.3.3.2 强制保险 |
6.3.3.3 公私合作 |
6.3.3.4 再保险和保险证券化 |
6.4 我国油污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 |
6.4.1 尽快建立与离岸设施相关的油污保险制度 |
6.4.2 油污强制保险制度与环境污染保险制度的衔接 |
第7章 海洋油污基金制度:侵权责任的补充赔偿机制 |
7.1 侵权责任社会化分担的社会背景 |
7.2 侵权责任社会化分担的理论 |
7.3 油污基金作为侵权责任社会化补充赔偿机制的实践 |
7.3.1 损害赔偿公约 |
7.3.2 《1971基金公约》 |
7.3.3 《1992年基金公约》 |
7.3.4 美国的溢油责任信托基金 |
7.4 我国油污基金制度的完善 |
第8章 基于双层归责原则体系的海洋油污侵权法律制度重构 |
8.1 渤海康菲石油泄漏事故和有关案件情况 |
8.2 油污事故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8.2.1 主要问题 |
8.2.2 未能较好解决问题的原因 |
8.3 为什么我国应采用双层归责原则体系 |
8.3.1 便利污染者的责任认定 |
8.3.1.1 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 |
8.3.1.2 解决技术产生的风险问题 |
8.3.2 保障受害人获得充分赔偿 |
8.3.3 实现现代环境法保护环境的宗旨 |
8.3.4 有效地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
8.4 基于双层归责原则体系的制度重构 |
8.4.1 立法模式的选择 |
8.4.2 严格责任 |
8.4.3 赔偿限额 |
8.4.3.1 赔偿限额的必要性 |
8.4.3.2 赔偿责任限额的设定 |
8.4.4 过错原则与突破赔偿限额的标准 |
8.4.5 油污责任保险与油污基金制度 |
8.4.5.1 油污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 |
8.4.5.2 油污基金的职能 |
8.4.6 油污事故处理模式的完善 |
第9章 结语 |
9.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9.2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992年民事责任公约》的成员国 |
附录2: 《1992年基金公约》的成员国 |
附录3: 《2003年补充基金议定书》的成员国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一节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价值基础 |
一、基金制度的分配正义价值 |
二、基金制度的生态正义价值 |
三、基金制度的效率价值 |
第二节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一、法律原则的基本范畴 |
二、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基本原则的界定标准 |
三、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基本原则分析 |
第二章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法律性质 |
第一节 国内外有关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法律性质的法律规定 |
一、国际组织和外国有关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法律性质的规定 |
二、我国关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法律性质的规定 |
第二节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非信托性 |
一、“公共信托基金论”不符合我国国情 |
二、信托基金论在我国存在法律障碍 |
三、信托基金论的实践不足 |
第三节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政府性基金性质 |
一、政府性基金概念、特征及在我国的实践 |
二、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应当界定为政府性基金 |
第四节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法律地位 |
一、基金不属于适格法律主体 |
二、基金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应然性 |
第三章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资金筹集制度 |
第一节 有关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资金筹集制度概述 |
一、基金资金筹集制度的理论基础 |
二、基金资金筹集制度的主要框架 |
第二节 国际组织和外国有关基金资金筹集制度考察 |
一、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资金筹集制度 |
二、美国溢油责任信托基金资金筹集制度 |
三、加拿大船源油污基金资金筹集制度 |
四、英国有关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资金筹集制度 |
五、国际组织与外国有关基金资金筹集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三节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资金筹集制度分析 |
一、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资金筹集制度分析 |
二、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资金筹集制度的构建 |
第四章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赔偿制度 |
第一节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赔偿范围 |
一、现行有代表性的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赔偿范围规定 |
二、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赔偿范围的规定 |
三、对有关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赔偿范围的述评 |
四、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赔偿范围研究 |
第二节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赔偿限额 |
一、基金赔偿限额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
二、基金赔偿限额标准的影响因素 |
三、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赔偿限额的制度设计 |
第三节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赔偿条件 |
一、基金索赔主体应具有适格性 |
二、索赔的适用条件 |
第四节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理赔后的“代位权” |
一、国内外有关基金制度中“代位权”之考察 |
二、“代位权”之辨 |
三、基金理赔事务中心应具有追偿权 |
第五章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管理与监督制度 |
第一节 国内外立法有关基金管理模式的规定及评判 |
一、单一主体管理模式 |
二、二元化主体管理模式 |
第二节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管理模式 |
一、采取分权制衡型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
二、关于基金监管主体及其法律地位 |
三、关于基金投资运营制度 |
四、关于基金托管制度 |
五、关于基金理赔事务管理主体 |
第三节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监督制度 |
一、构建基金监督制度必要性分析 |
二、构建基金监督制度的总体思路 |
三、基金监督制度的主要方面 |
第六章 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立法模式 |
第一节 立法模式概述 |
一、立法模式的概念分析 |
二、立法模式的主要分类 |
第二节 现行有关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立法模式述评 |
一、国际组织和外国有关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立法模式述评 |
二、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立法模式述评 |
第三节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的集中立法模式 |
一、选择集中立法模式的理论基础 |
二、选择集中立法模式的现实依据 |
第四节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法律渊源的选择 |
一、行政法规作为基金主要法律渊源的妥适性研究 |
二、我国海洋石油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统一立法可行性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章立法建议稿 |
附录Ⅱ 2018年全国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 |
附录Ⅲ 我国目前主要基金法律地位概览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状况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状况 |
1.2.3 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理论 |
2.2 资源和能力理论 |
2.3 PEST分析模型 |
2.4 五力竞争模型 |
2.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2.6 SWOT分析方法 |
3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一般环境分析 |
3.1.1 技术变化分析 |
3.1.2 人口趋势分析 |
3.1.3 文化趋势分析 |
3.1.4 经济形势分析 |
3.1.5 法律和政治环境 |
3.1.6 特殊国际事件 |
3.2 行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
3.2.1 国内石油工程建设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
3.2.2 国外石油工程建设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
3.3 石油工程建设行业竞争分析 |
3.3.1 进入威胁 |
3.3.2 替代品威胁 |
3.3.3 同业竞争威胁 |
3.3.4 买方威胁 |
3.3.5 供应商威胁 |
3.4 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
3.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4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资源及能力分析 |
4.1 公司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 |
4.1.1 发展历程 |
4.1.2 经营现状 |
4.2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4.2.1 物质资源 |
4.2.2 人力资源 |
4.2.3 财务资源 |
4.2.4 组织资源 |
4.3 公司能力分析 |
4.3.1 资质能力 |
4.3.2 技术能力 |
4.3.3 管理能力 |
4.3.4 市场能力 |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5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选择 |
5.1 集团对公司定位 |
5.2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使命 |
5.3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SWOT分析 |
5.4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基本竞争战略选择 |
5.4.1 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 |
5.4.2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基本竞争战略方向选择 |
5.4.3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低成本战略实施路径 |
6 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实施保障 |
6.1 实施难点及问题 |
6.1.1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
6.1.2 固定成本高,人均成本高 |
6.1.3 市场寒冬形式紧迫,开发能力有待加强 |
6.1.4 项目创效能力差,管理水平较低 |
6.1.5 现金流不足,资金缺口大 |
6.1.6 成本意识不强,低成本文化薄弱 |
6.2 保障措施 |
6.2.1 强化人力资源 |
6.2.2 加强技术革新 |
6.2.3 优化财务资源 |
6.2.4 整合组织资源 |
6.2.5 强化市场开发 |
6.2.6 实施管理创新 |
6.2.7 持续风险管控 |
6.2.8 深入低成本文化宣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服务创新视角下的央企创新力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本概念 |
1.3.2 服务创新的研究现状 |
1.3.3 央企创新力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6 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创新力理论基础 |
2.1.1 技术创新理论 |
2.1.2 创新扩散理论 |
2.1.3 协同创新网络理论 |
2.1.4 知识获取理论 |
2.2 创新测度模型研究 |
2.2.1 链环-回路模型 |
2.2.2 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审计框架 |
2.2.3 技术创新A-U模型 |
2.2.4 创新动力理论模型 |
2.2.5 企业技术创新空间模型 |
2.3 创新力评价方法 |
2.3.1 层次分析评价法 |
2.3.2 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法 |
2.3.3 专家打分评价法 |
2.3.4 多元统计分析评价法 |
2.3.5 灰色理论评价法 |
2.3.6 神经网络评价法 |
2.3.7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 小结 |
第3章 服务创新视角下央企创新力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从抽样问卷调研看央企创新 |
3.1.1 调研设计 |
3.1.2 数据来源说明 |
3.1.3 调研实施与分析 |
3.2 从专利创新产出看央企创新 |
3.2.1 基础概况 |
3.2.2 央企专利基础统计分析 |
3.2.3 央企专利数据重点技术年趋势分析 |
3.2.4 央企专利数据重点技术国内外对比分析 |
3.2.5 央企专利申请合作关系分析 |
3.3 从多案例调研看央企创新 |
3.3.1 研究设计 |
3.3.2 数据来源 |
3.3.3 案例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央企创新力模型要素的解构及设计 |
4.1 央企服务创新系统影响因素解构 |
4.1.1 央企创新环境因素解构 |
4.1.2 企业客观因素解构 |
4.2 文献循证视角的央企创新力结构变量设计 |
4.2.1 主体特征 |
4.2.2 创新环境 |
4.2.3 创新需求 |
4.2.4 创新能力 |
4.2.5 服务创新绩效 |
4.3 企业调查及专家访谈视角的央企创新力结构变量设计 |
4.4 小结 |
第5章 央企创新力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5.1 概念模型设计与结构变量关系假设 |
5.2 探索性实证分析 |
5.2.1 调查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2 主体特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3 创新环境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4 创新需求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5 创新能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6 创新绩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收集 |
5.3.2 测度属性评价 |
5.3.3 央企创新力模型构建与假设验证 |
5.4 验证研究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央企创新力模型应用与案例分析 |
6.1 央企创新力模型应用 |
6.1.1 数据来源 |
6.1.2 四家央企的创新力比较分析 |
6.1.3 央企创新力提升分析 |
6.2 针对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 |
6.2.1 专利创新基础统计 |
6.2.2 创新主题协同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参考建议 |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有关央企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附录 B:双创背景下的央企创新现状调研问卷 |
附录 C:央企创新力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HSE管理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与改进 ——以中海油子公司F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HSE管理体系现状和进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
2.1 HSE管理体系及特点 |
2.1.1 HSE管理体系概述 |
2.1.2 HSE管理体系特征 |
2.1.3 HSE发展历史 |
2.2 HSE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中国石油HSE建立与发展 |
3.1 中国石油安全管理发展 |
3.2 中国石油企业HSE管理体系 |
3.2.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 |
3.2.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 |
3.2.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HSE管理体系 |
3.3 国内石油企业HSE管理问题 |
3.3.1 事故案例分析 |
3.3.2 石油企业HSE管理问题 |
3.3.3 石油企业HSE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第4章 F公司HSE管理体系评价与改进 |
4.1 中海油子公司F公司HSE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
4.1.1 F公司的HSE管理体系的建立 |
4.1.2 HSE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
4.2 F公司HSE运行管理模式 |
4.3 F公司当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F公司HSE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 |
4.4.1 评价方法 |
4.4.2 评价的模型与过程步骤 |
4.4.3 评估标准的制定 |
4.4.4 评价过程 |
4.4.5 确定本次评价的隶属度矩阵R |
4.4.6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4.4.7 综合评价 |
4.5 HSE管理改进建议与措施 |
4.5.1 加强承包商HSE管理 |
4.5.2 加强内部审核制度 |
4.5.3 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 |
4.5.4 完善安全责任制 |
4.5.5 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
4.5.6 建立有效的岗位需求型培训模式 |
4.5.7 增加专业资源及技术手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产品研发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产品研发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
1.2.2 国内产品研发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产品研发管理相关理论 |
2.1 产品研发管理的概念和模式 |
2.1.1 产品研发管理的概念 |
2.1.2 产品研发管理的阶段 |
2.2 门径管理系统理论 |
2.3 集成产品研发理论 |
第3章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现状分析 |
3.1 T公司概况 |
3.2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战略分析 |
3.3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组织结构分析 |
3.4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产品研发流程分析 |
3.5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
3.6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信息管理分析 |
第4章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问题分析 |
4.1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5章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改进措施 |
5.1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战略的改进措施 |
5.2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组织结构改进措施 |
5.3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进措施 |
5.4 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信息管理改进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高层领导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2]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文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3]中海油能源发展管道工程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郭扬. 吉林大学, 2020(08)
- [4]H集团公司ERP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杨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5)
- [5]海洋石油污染归责原则体系研究[D]. 张海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研究[D]. 朱作鑫.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7]BH油田工程建设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侯勇.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4)
- [8]服务创新视角下的央企创新力模型研究[D]. 杨志伟. 武汉大学, 2018(01)
- [9]HSE管理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与改进 ——以中海油子公司F为例[D]. 邱雅梦. 深圳大学, 2018(10)
- [10]T公司海洋石油装备产品研发管理研究[D]. 李云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