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搞好县级接待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王杜娟[2](2021)在《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以H市F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我国已经有着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于保持我国社会长期的和谐稳定、经济的不断繁荣以及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也在国家治理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的实践经验表明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在基层,基层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和实践主体,同时基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基础性工作的体现者。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政府权力结构的最基层,是综治工作的最前沿和最重要的具体实践者。实践经验向我们表明成立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这种新的工作方式,可以成为我国基层乡镇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解决现存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创新,为乡镇综合治理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途径,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基层综合治理问题,有效抓矛盾苗头,促进排查化解矛盾重心下沉。本文以河北省H市F区为例,以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整体情况为切入点,不难发现,2019年该区各乡镇建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有向好趋势,在群众安全感、矛盾调处及治安问题解决方面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通过深入研究,发现F区在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也影响着该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比如存在中心软硬件建设不达标、上级政策搁置和模糊执行、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网格化建设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认为是由于乡镇政府权责不一致、行政管控思维制约、科层管理体制下条块分割、村民自治水平弱化及缺乏相关配套机制等原因导致的,通过结合拉塞尔·M·林登所提出的无缝隙政府理论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中心理论,为寻求对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认为可以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增强村民自治水平、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加强机制建设等方面,为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建设与运行提供解决思路和努力方向。
崔星蓝[3](2020)在《《新时代专职党务工作者工作实用手册》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译者选择《新时代专职党务工作者工作实用手册》一书作为毕业作品,将汉语翻译成朝鲜语,并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此书依据十九大精神、新党章以及中央最新文件精神详细论述了新时代党务工作的理论、知识、经验以及方式方法,有利于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对选题目的与意义进行了阐述。选题目的是为了帮助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更好地做好新时代的党建、党务工作。选题意义有以下三点:第一,为汉语相对薄弱的农村党组织提供党务方面的参考。第二,为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朝鲜语翻译的人员提供参考。第三,目前朝鲜语版本的党务类书籍少之又少,填补了党务类朝鲜语书籍不足的空缺。第二章是对翻译项目的介绍。本书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作者为欧阳旭辉,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出版。原文字数共87998字,译文字数共1 11743字,尚无朝鲜语译本。第三章是译前分析与准备。翻译此作品前译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平行文本,总结分析了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语言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此外译者还学习了有关翻译的理论知识,为翻译好这部作品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案例分析。译者通过译例,具体分析了翻译的重点和难点。译者把作品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分为缩略语、政治术语、成语、惯用语四类并进行重点分析。引用句翻译是本翻译实践报告的难点。译者选取了难度最大的几个引用句作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结论部分主要写了翻译心得,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做好翻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地实践。我们平时开始就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充实自己,努力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译者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对翻译事业保持热情,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优秀的翻译家。
吕爽[4](2020)在《山东微山湖地区旅游发展中的县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制定政策来促进旅游业发展。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1987年被命名为山东省首批自然风景名胜区,但是当地县政府并没有重视旅游业发展,县域经济以煤炭资源开采为支柱产业,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极不平衡。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薄弱、经营主体混乱、旅游行业服务标准低、旅游市场秩序差、旅游监管法律法规缺失、旅游资源开发同质化严重、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严重不足、旅游职能部门存在着不作为乱作为的不良风气等因素制约着微山湖地区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政府职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政府在旅游发展中起到极大的作用,是微山湖地区旅游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本文选取山东微山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聚焦山东微山湖地区旅游发展中的县政府职能及其优化,结合政府职能理论,分析在旅游发展中县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优化政府职能的建议,力争促进县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对国外、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吸收;随后对SWOT分析与战略规划理论、服务型政府等理论进行阐述;接着陈述微山湖地区旅游业发展资源禀赋和现状,分析遇到的外部和内部挑战,找到阻碍县政府职能发挥的症结和制约微山湖地区旅游发展的瓶颈;梳理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县域旅游发展中优化政府行为的建议,为促进区域政府职能优化和旅游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实力微山、魅力微山、活力微山、幸福微山”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少翔[5](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胡康雨[6](2019)在《云和县人大监督职能发挥的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监督职能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国家主席习近平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针对于此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与讲话,提出了诸多新战略、新思想、新理念。尤其是在人大监督工作方面,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更是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要求与理论,这为我们党和国家进一步推动人大监督工作发展以及实践创新等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县级人大作为设人大常委会最基层的一级,其监督职能的行使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关键性。文章以云和县人大监督职能的发挥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发现自恢复活动30余年以来,监督工作虽然在诸多方面,例如推动云和县社会与经济发展、落实发展规划、加强预决算审查财政监督、重大事项的决策与实施等,都发挥出了巨大的效应,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监督过程中还是存在因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监督主体能力不足、组织机构不到位等方面因素导致监督不充分的障碍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有思想认识原因、机制原因、历史惯性原因和代表当选背景原因,为了尽量避免和解决的这些障碍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打造良好监督环境、全面有效地发挥出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健全人大队伍建设与工作机构建设、强化法制建设与人大制度建设等四方面来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期加强云和县人大监督工作,也为其他县级人大监督权力的落实、制度的完善、工作的改进研究提供参考。
张彩利[7](2019)在《基层政府公务接待改革成效及新问题分析 ——以福建省X县为例》文中认为公务接待是国内党政机关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政务性工作,对推动和促进经济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八大以后,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对公务接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层政府作为组织机构的最底层,在改革的浪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效十分明显:接待体量减少了、流程规范了、费用减少了。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基层政府由于其特定的地位和环境,也存在了不少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比如,部分政策落实难、政策变相执行、政策层层加码、还有公务接待里的“懒政怠政”现象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探索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五章内容:第一部分:论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进行论述;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提出创新点和不足点。第二部分:介绍公务接待内涵和指导思想;明确有关内涵;介绍党的作风建设理论、廉价政府理论、官僚制理论,阐述公务接待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归纳总结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务接待相关政策。详细介绍X县公务接待改革前的状况、改革措施和特点、以及改革后的显着成效。第四部分:详细阐述X县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政策落实难、政策变相执行、政策层层加码、“怠政懒政”现象突出;通过对问题的挖掘,追溯问题背后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问题产生的四大原因:政策本身的不完善、执行环境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备、问责制度不成熟,提出完善基层政府公务接待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政策从宏观视角转移至微观视角,将镜头聚焦在基层政府,通过基层政府在执行公务接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探索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本人的理论水平十分有限,因此在理论框架部分分析不够深入全面,特别是一些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多数浮于表面。今后将对公务接待的具体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的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周国斌[8](2018)在《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文中研究说明“郡县治,天下安。”在我国教育行政体制中,市县教育局长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也可以说“一位好教育局长就是一方好教育”。基层教育实践场域中的关系十分复杂,关涉各方利益,教师、家长、教育行政人员等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性,有自身的利益诉求,教育场域中的博弈相当激烈。作为教育政策落实落地的主要执行者,教育局长所处的教育场域十分复杂。一个具有执行力的教育局长,要具有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育场域中的具体情境,对教育政策的内容、执行程序作一定程度的变通,灵活性、创造性地执行教育政策,保证教育政策落实落地。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局长遵循的是现实教育场域中的实践逻辑。教育局长的实践遵循着自身独特的逻辑。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本论文研究教育局长的理论视角。本论文以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为理论工具,以L省A市L教育局长为个案,对教育局长这一实践主体和教育局这一实践场域进行了白描,从内场域、外场域和综合场域三个方面,以叙事的方式,分析了其在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中展现的“日用而不自知”的实践行动,描述教育局长复杂艰巨的日常工作和生存状态,客观呈现了教育局长的具体实践逻辑样态,对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内涵、表征形式、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教育局长实践背后的实践逻辑,进而改进教育局长的实践,推动区域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表征形式包括象征性语言、实践策略和路径依赖,具有关系的复杂性、结构的生成性、行为的情境性、选择的优先性、风格的稳定性的特征,其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现实因素、专业因素、潜在因素几方面。教育局长实践逻辑具有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对教育政策进行矫正和发挥教育局长的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其局限性表现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存在断裂的风险、工具理性的泛滥和角色转换困难。生成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需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策与策略相结合,确保主观能动性的导向性与科学性,构建教育局长实践逻辑,要保持政策文本与实践文本、个人与他者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理张力。
张银霞[9](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百分之九十的国家实行政党政治;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现代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或参政党都一般地存在严格性程度不同的纪律规矩的约束,政党的重要成员必须拥护本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和政党政治发展历史上,与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作为体制外生型的革命政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纪律尤其是极为严格的政治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政治特色和独特组织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纪律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就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经验教训?当前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现状如何?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研究以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纪律建设问题为研究对象,抓住党章依据和纪律建设的主线,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关于纪律建设的思想理论观点,考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程,具体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执纪机构的沿革和职能变迁及执纪实践,总结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主要特点,查找当前纪律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纪律建设提出可行性对策。就本研究的内容结构而言,除绪论外,主要包括四部分、六章内容:绪论:简要说明论文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界定规矩、纪律、纪律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和纪律体系等相关概念,梳理评述国内外相关文献,说明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路径、资料来源及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一部分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理论依据,即第一章。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及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关于纪律建设的思考。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为纪律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借鉴;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纪律建设的理论,为纪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梳理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关于纪律建设的思想观点,为纪律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第二部分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考察,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考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并总结每一时期纪律建设成效、阶段性经验和特点,汲取其中的挫折教训。第三部分即第五章,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全过程的基本经验与主要特点。基于68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考察,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有:纪律建设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思想为指导;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始终把纪律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构建科学的纪律体系作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前提;注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专门机关和队伍;把党纪教育与严惩违纪行为作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纵向历史研究,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主要特点,即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注重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处理“高标准”和“守底线”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纪律建设的首位。第四部分即第六章,基于以上理论、历史和经验的分析进行现实思考,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在立纪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纪体系;在知纪方面,加强党纪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在守纪方面,领导干部带头遵规守纪,发挥表率作用;在执纪方面,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切实增强纪律的执行力。
张勇[10](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浅谈如何搞好县级接待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搞好县级接待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
1.1.2 研究范围 |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述 |
1.3.3 小结 |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
2.1 藏品价值体系 |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
2.2 本体价值利用 |
2.2.1 陈列展览 |
2.2.2 科学研究 |
2.2.3 文物复制、仿制 |
2.2.4 藏品着书出版 |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
2.3 情感价值利用 |
2.3.1 社会教育活动 |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
2.3.3 新媒体传播 |
2.4 发展价值利用 |
2.4.1 数字化利用 |
2.4.2 文创产品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
4.1.1 广度问题 |
4.1.2 深度问题 |
4.1.3 频率问题 |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
4.2.1 藏品研究不足 |
4.2.2 展览场地限制 |
4.2.3 利用方式单一 |
4.2.4 利用观念狭隘 |
4.2.5 藏品的同质化 |
4.2.6 专业人才缺乏 |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
4.3.1 法规尚待完善 |
4.3.2 利用资金不足 |
4.3.3 缺少馆际交流 |
4.3.4 外界参与性低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
5.1.2 文物登录制度 |
5.1.3 重视科学研究 |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
5.3.3 文创产品开发 |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
6.1.2 技术系统 |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
6.2.1 人工智能概述 |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
7.2.1 技术背景 |
7.2.2 模块设计 |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
7.2.4 具体工作流程 |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
7.3.1 研究背景 |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
7.3.3 损失函数 |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2)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以H市F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一、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概念 |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 |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征 |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参与主体 |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
(二)相关理论 |
1.无缝隙政府理论 |
2.多中心治理理论 |
二、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困境和象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兴起 |
三、F区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基本情况和作用 |
(一)F区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及运行状况 |
(二)F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现状及效果 |
1.F区群众的安全感评价 |
2.F区群众对身边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情况的评价 |
3.F区群众对身边治安问题解决情况的评价 |
四、F区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存在问题 |
(一)中心建设软硬件不达标 |
1.中心硬件配置标准参差不齐或挪作他用 |
2.技防防控体系建设存在漏洞 |
3.软件资料质量不高 |
4.经费不到位、人员不足 |
(二)政策搁置和模糊执行 |
1.工作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存在先看后干的情况 |
2.未形成综合办公的概念,各职能部门相互推诿 |
3.缺乏专业人员和高素质人员 |
(三)基层网格建设流于形式 |
1.参与主体单一 |
2.基层网格重形式轻内容,发挥作用不明显 |
3.网格员权力与承担事务不匹配 |
4.网格有重复建设现象 |
五、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乡镇政府权责不一致 |
(二)行政管控思维的制约 |
(三)科层管理体制下的条块格局 |
(四)村民自治水平弱化 |
(五)缺乏系列政策制度配套 |
六、更好发挥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作用的对策 |
(一)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实现权责统一 |
(二)增强村民自治水平,引导群众参与 |
(三)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工作 |
(四)加强机制建设,保证中心高效运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新时代专职党务工作者工作实用手册》汉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山东微山湖地区旅游发展中的县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
2.1.2 文化旅游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SWOT分析法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协同发展理论 |
第3章 微山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现状 |
3.1 微山湖地区资源禀赋 |
3.1.1 微山县概况 |
3.1.2 旅游资源现状 |
3.1.3 微山湖地区游客构成及消费结构 |
3.2 微山湖旅游发展的成效及不足 |
3.2.1 微山湖发展旅游历程 |
3.2.1.1 第一阶段:起步 |
3.2.1.2 第二阶段:初步开发与粗放经营 |
3.2.1.3 第三阶段:规划开发和矛盾突出显现 |
3.2.2 微山湖地区旅游开发取得的初步成效 |
3.2.3 微山湖地区旅游发展的劣势 |
第4章 县级政府履职存在的问题及职能发挥分析 |
4.1 外部环境问题 |
4.1.1 财政税收锐减,政府公共投入受限 |
4.1.2 区域竞争激烈,产品竞争力不足 |
4.1.3 项目建设缓慢,政府招商难度大 |
4.1.4 三产融合度低,专业人才匮乏 |
4.2 内部环境挑战 |
4.2.1 市场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
4.2.2 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有限 |
4.2.3 旅游服务水平低,市场活力不足 |
4.2.4 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整合效率低 |
4.2.5 旅游信息化建设滞后,游客获知渠道不畅 |
4.3 县级政府在旅游发展中承担的职能分析 |
4.3.1 政府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并督导、监管落地执行 |
4.3.2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4.3.3 政府统筹协调各方,促进地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
4.3.4 政府坚持品牌宣传引导,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 |
4.3.5 政府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业新业态 |
第5章 国内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经验 |
5.1 河南焦作旅游发展政府职能经验分析 |
5.1.1 党政主导,市场调节 |
5.1.2 实现营销的科学化,打造旅游品牌 |
5.1.3 提供优质的服务,引导全民参与 |
5.2 山东沂水旅游发展政府职能经验分析 |
5.2.1 充分利用民间资本 |
5.2.2 景区景点集群开发 |
5.3 对微山湖地区旅游发展的启示 |
第6章 微山湖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建议 |
6.1 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
6.2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
6.3 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 |
6.4 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打造无障碍全域旅游环境 |
6.5 加强依法行政,理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机制 |
6.6 搭建服务平台,全力加快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
6.7 强化旅游营销,不断拓展客源市场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
2.1 上位法及规范 |
2.2 制度建设 |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
2.5 国外研究现状 |
2.6 小结 |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电站规划情况 |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
3.2.1 农村移民安置 |
3.2.2 专业项目处理 |
3.2.3 库底清理 |
3.2.4 环境保护 |
3.2.5 投资完成情况 |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
3.3.1 档案管理体制 |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
3.3.7 评价和问题 |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4.4 对策建议 |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1.4 对策建议 |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2.4 对策建议 |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3.4 对策建议 |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4.4 对策建议 |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6.4 对策建议 |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7.4 对策建议 |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6)云和县人大监督职能发挥的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监督 |
2.1.2 人大监督 |
2.2 我国人大制度的理论沿革 |
2.3 人大监督的基本范畴 |
2.3.1 监督主体 |
2.3.2 监督对象 |
2.3.3 监督内容 |
2.3.4 监督形式 |
第三章 云和县人大监督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障碍及原因 |
3.1 云和县人大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
3.1.1 制度障碍 |
3.1.2 体制障碍 |
3.1.3 代表障碍 |
3.1.4 组织障碍 |
3.2 云和县人大监督障碍形成原因 |
3.2.1 思想认识原因 |
3.2.2 机制原因 |
3.2.3 代表素质原因 |
3.2.4 历史惯性原因 |
第四章 加强云和县人大监督职能发挥的对策 |
4.1 打造良好监督环境 |
4.1.1 坚持人大监督与党的领导相统一 |
4.1.2 坚持人大监督与工作支持相统一 |
4.1.3 坚持人大监督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 |
4.2 完善人大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
4.2.1 完善工作机构建设 |
4.2.2 加强人大队伍建设 |
4.3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 |
4.3.1 加强代表学习培训 |
4.3.2 创新代表联系群众的机制和方法 |
4.3.3 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 |
4.3.4 完善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机制 |
4.4 加强人大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 |
4.4.1 提高监督主体思想认识 |
4.4.2 加强人大制度和法律宣传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7)基层政府公务接待改革成效及新问题分析 ——以福建省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 |
(二) 理论基础 |
三、X县公务接待的改革及其成效分析 |
(一) 改革前X县公务接待的状况概述 |
(二) 十八大以来公务接待相关政策概述 |
(三) X县公务接待改革措施及特点分析 |
(四) X县公务接待改革成效显着 |
四、X县公务接待改革的新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现有政策下产生的新问题 |
(二) 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五、完善基层政府公务接待的对策建议 |
(一) 创建相对公平的上下级协作模式 |
(二) 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执行环境 |
(三) 建立健全完善的行政法制体系 |
(四) 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问责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8)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 |
(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
(三)研究者个人经历与旨趣 |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梳理 |
(二)教育局长研究梳理 |
(三)教育实践逻辑研究梳理 |
(四)现有研究评价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的信度效度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论文创新 |
(二)论文不足 |
第一章 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理论阐述 |
一、实践逻辑的内涵 |
(一)实践与教育实践 |
(二)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
(三)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与基层教育生态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理论基础 |
(一)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理论 |
(二)角色理论 |
三、教育局长的场域与惯习 |
(一)场域: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现实空间 |
(二)惯习: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基础 |
(三)基层教育行政场域中的利益与时间 |
第二章 主体与位置:我所研究的教育局长和教育局 |
一、教育局长的成长历程 |
(一)幸福与伤痕:学生时代的教育影响 |
(二)从“教师”到“教育”:工作初期的职业影响 |
(三)焦虑与困惑:教育局长工作伊始的影响 |
二、教育局长的自我形象刻画 |
(一)是政府行政官员,又是教育领导者 |
(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时却孤立无援 |
三、教育局长眼中的教育局 |
(一)“全能式”:教育局的职能定位 |
(二)“人、财、事权分离”:教育局实际运作 |
第三章 内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教育局内场域 |
(一)“共同愿景”:团结班子成员 |
(二)“有威有位在有为”:带领中层干部 |
(三)“心里有杆秤”:管理一线科员 |
(四)“不是自己的梦自己圆”:协同县区教育局长 |
二、学校内场域 |
(一)“扶上马,送一程”:给新任校长打气 |
(二)“要让马儿跑,就得多吃草”:局长就是为校长服务的 |
(三)“让教师都轻装上阵”:教育局长就该为教师排忧解难 |
(四)“好老师不是天生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四章 外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上级部门外场域 |
(一)“会哭穷”: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 |
(二)“立名目”: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 |
二、平行部门外场域 |
(一)“小人物更要拜”:与财政局的协调 |
(二)“逢进不考”:与人社局的协调 |
(三)“谁也不爱干”:与多部门的协调 |
三、社会相关领域外场域 |
(一)“正面引导”:与大众媒介的互动 |
(二)“借力发力”:与社会名人的互动 |
(三)“实属无奈”:与学生家长的互动 |
第五章 综合场域中的教育局长实践逻辑 |
一、综合管理中的实践逻辑 |
(一)“考试安全是最大的安全”:中、高考的综合应对 |
(二)“不能一拆了之”:毒跑道事件的深度反思 |
(三)“啥招都用上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
二、突发事件中的实践逻辑 |
(一)“救灾先救孩子”:抗洪救灾的关键决策 |
(二)“零容忍与警惕扩大化”:校园欺凌的预防与治理 |
(三)“稳定压倒一切”:涉教上访事件的平复处理 |
第六章 结构与反思: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分析 |
一、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表征形式 |
(一)实践策略 |
(二)象征性语言 |
(三)路径依赖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特征分析 |
(一)关系的复杂性 |
(二)结构的生成性 |
(三)行为的情境性 |
(四)选择的优先性 |
(五)风格的稳定性 |
三、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复杂的行动主体:主观因素 |
(二)教育行政职能转型期的角色冲突:现实因素 |
(三)轮番登场的基础教育改革:专业因素 |
(四)良莠不齐的官场文化:潜在因素 |
第七章 保持实践张力: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合理构建 |
一、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价值 |
(一)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
(二)对教育政策进行矫正 |
(三)发挥教育局长的主观能动性 |
二、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局限性 |
(一)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存在断裂的风险 |
(二)工具理性的泛滥 |
(三)角色转换困难 |
三、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生成 |
(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二)政策与策略相结合 |
(三)确保主观能动性的导向性与科学性 |
四、教育局长实践逻辑的“张力”寻求 |
(一)教育实践的遵循:政策文本与实践文本的合理张力 |
(二)教育场域中的人:个人与他者的合理张力 |
(三)教育局长的追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理张力 |
结语与研究展望 |
一、重视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 |
(一)教育局长实践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
(二)教育局长遵循着实践逻辑 |
二、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局长 |
(一)教育局长要“信教” |
(二)教育局长的“守望”与“了望” |
(三)教育局长的三重角色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一) 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缘起 |
(二) 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意义 |
二、党的纪律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 国(境)外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研究 |
(二) 国内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研究 |
三、党的纪律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规矩和纪律的概念 |
(二) 中国共产党纪律体系的概念 |
(三)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概念 |
四、研究思路、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路径 |
(三) 资料来源 |
(四)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的批判继承 |
一、中国传统的纲纪法规文化的主要内容 |
二、中国优秀传统纲纪法规文化向党规党纪的创造性转化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 |
二、列宁对纪律建设的科学论述和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 |
一、毛泽东纪律建设思想 |
二、邓小平纪律建设理论 |
三、江泽民的纪律建设思想 |
四、胡锦涛的纪律建设思想 |
五、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论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发展和挫折 |
第一节 新中国头七年执政党纪律建设的继承发展 |
一、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团结制定新的纪律规范 |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建立 |
三、执政党执纪实践的初步探索 |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的曲折发展 |
一、以八大党章为依据制定各项纪律 |
二、党的监察机构的重建和监察工作的加强 |
三、开展以整风肃纪为重点的执纪实践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和党的纪律建设的严重挫折 |
一、党的纪律遭受严重破坏 |
二、党的各级监察机构被撤销 |
三、党的执纪实践偏离正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纪律体系的重建和执行 |
一、以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十二大党章为标志建立党纪体系 |
二、恢复重建纪检监察机构,发挥纪检监察整体效能 |
三、按照整党整风的工作要求,狠抓党风党纪建设 |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党的纪律建设的加强和发展 |
一、首次颁行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从政准则 |
二、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和党政监督体制改革 |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开展党的执纪实践 |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纪律建设的科学发展 |
一、修订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从政准则 |
二、调整纪检监察体制,加强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建设 |
三、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执纪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全面强化 |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 |
一、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纪律建设”的新概念 |
二、坚持尊崇党章,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
三、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 |
四、强调严明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 |
五、着力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纪律建设 |
六、着力把纪律建设成果固化为制度 |
第二节 “两准则、一条例”实现党纪体系的新发展 |
一、十八大党章关于纪律建设的新规定 |
二、首次颁布廉洁自律准则和修订纪律处分条例 |
三、制定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细化“六大纪律” |
四、制定相关党内法规,让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 |
第三节 全面深化纪律检查体制的改革 |
一、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 |
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倒逼执纪机构责任担当 |
三、注重转变执纪方式,聚焦监督执纪问责 |
第四节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实践 |
一、始终把纪律要求挺在前,持续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
二、制定党内监督条例,突出纪律监督实践 |
三、制定党内问责条例,倒逼监督执纪落实 |
四、打虎拍蝇猎狐,统筹国内外反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与主要特点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纪律建设思想为指导 |
二、党的纪律建设必须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 |
三、必须始终把纪律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
四、必须把构建科学的纪律体系作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前提 |
五、必须注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专门机关和队伍 |
六、必须把党纪教育与严惩违纪行为作为党的纪律建设的两个重要手段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党的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 |
二、党的纪律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
三、党的纪律建设和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 |
四、始终注重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有机结合 |
五、始终注重处理“高标准”和“守底线”之间的辩证关系 |
六、始终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放在纪律建设的首位 |
第六章 新形势下强化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立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知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守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执纪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新形势下强化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对策 |
一、立纪环节: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纪体系 |
二、知纪环节:加强党纪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 |
三、守纪环节:领导干部带头遵规守纪,发挥表率作用 |
四、执纪环节: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切实增强纪律的执行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 |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概念说明 |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
小结 |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
一、新省府工程 |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
小结 |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
小结 |
结语 |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
附录 |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浅谈如何搞好县级接待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以H市F区为例[D]. 王杜娟.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时代专职党务工作者工作实用手册》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 崔星蓝. 延边大学, 2020(05)
- [4]山东微山湖地区旅游发展中的县政府职能研究[D]. 吕爽. 新疆大学, 2020(07)
- [5]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6]云和县人大监督职能发挥的障碍与对策研究[D]. 胡康雨. 西北大学, 2019(04)
- [7]基层政府公务接待改革成效及新问题分析 ——以福建省X县为例[D]. 张彩利. 厦门大学, 2019(08)
- [8]教育局长的实践逻辑[D]. 周国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D]. 张银霞.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