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椎曲度异常患者临床表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斌,吴涛,王刚,刘军[1](2022)在《单节段颈椎病ACDF结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结合内固定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12采用ACDF结合内固定治疗的100例单节段颈椎病,36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对照组),64例术后出现中重度吞咽困难(观察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颈椎病类型、椎前软组织肿胀、颈椎曲度异常的差异。结果 10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椎前软组织肿胀、颈椎曲度异常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前软组织肿胀、颈椎曲度异常是单节段颈椎病ACDF结合内固定术后出现中重度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椎前软组织肿胀、颈椎曲度异常是单节段颈椎病ACDF结合内固定术后出现重复吞咽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加强对椎前软组织肿胀、颈椎曲度异常的监测,以便医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劳贞贤,覃兴乐[2](2021)在《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椎生理曲度(下文简称"颈曲")异常改变包括颈曲变直、反弓或S形等。近年来人们对颈曲异常的认识逐渐深入,颈曲异常在颈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颈曲改变的原因、颈曲与颈椎病的联系、颈曲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颈曲异常与邻椎病的关系等四个方面来阐述颈曲异常改变的研究进展,以便引起人们对颈曲异常改变的重视,为临床研究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劳贞贤[3](2021)在《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医院人群为基础,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提供新思路及方法。方法:(1)回顾性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07月31日收治的1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收治的174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限定在40到60岁之间。(2)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等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实验室检查数据。(3)所有患者均采用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拍摄颈椎正侧位平片,使用Borden氏测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生理曲度分为正常和异常两大类型,异常颈椎生理曲度又分为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大、变直、反弓四种类型。(4)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使用IBM 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数据、颈椎生理曲度的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1,该模型仅纳入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再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2,该模型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这个变量,比较加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这个变量后对该模型的贡献率变化情况,比较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符合率变化情况。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TIA病史、高脂血症、HHcy、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在两组间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HHcy、颈椎生理曲度反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是无高血压病史者的24.022倍(OR=24.022,P<0.001);有高脂血症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是无高脂血症者的2.412倍(OR=2.412,P=0.029);有HHcy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是无HHcy者的3.122倍(OR=3.122,P=0.007);颈椎生理曲度反弓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是颈椎生理曲度正常者的2.521倍(OR=2.521,P=0.029);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是颈椎生理曲度正常者的2.654倍(OR=2.654,P=0.015)。(3)Logistic回归模型2的Cox&Snell R Square相较于Logistic回归模型1的Cox&Snell R Square提高了0.015,Logistic回归模型2的总体百分比相较于Logistic回归模型1提高了1.2%。结论:(1)本研究发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TIA病史、高脂血症、HHcy、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HHcy、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3)颈椎生理曲度反弓及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人群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高于颈椎曲度变小及颈椎曲度变大的人群。(4)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预测效果,可以将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和其他危险因素相结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杨润[4](2020)在《棍操干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和颈痛的机理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棍操对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颈痛改善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二科门诊青少年患者138例,随机分为牵引组34例、推拿组34例、锻炼组35例、棍操组35例,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牵引组患者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推拿组患者行颈椎推拿治疗,锻炼组患者选取颈部后伸肌群进行功能锻炼,棍操组患者采用棍操康复锻炼。各组患者均在治疗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及颈椎生理曲度、疼痛(VAS评分)改变情况。结果1.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的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比较的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牵引组与推拿组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棍操组、锻炼组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优于推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棍操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锻炼组(P<0.05)。3.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的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棍操组、推拿组、锻炼组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棍操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锻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棍操组与推拿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的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棍操组、推拿组、锻炼组三组治疗后NPQ评分均优于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棍操组治疗后NPQ评分优于锻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棍操组与推拿组治疗后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棍操治疗青少年颈痛有明显疗效。2.棍操对青少年颈椎曲度的恢复有很好作用。
陈珠莲[5](2020)在《提拉牵抖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提拉牵抖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病症状评分的影响,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以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01月-2020年01月期间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推拿科门诊或住院部的伴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联合提拉牵抖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2组均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值、颈椎病症状评分值及颈椎生理曲度值,采用SPSS22.0版进行数据统计,观察提拉牵抖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值上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颈椎病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组内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在颈椎生理曲度方面,治疗组30例共治愈6例(20.00%),好转23例(76.67%),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共治愈0例(0.00%),好转26例(86.67%),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30例共治愈8例(26.67%),好转21例(70.0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共治愈7例(23.33%),好转21例(70.0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临床安全性分析:现有试验条件下,未发现常规推拿手法与提拉牵抖法配合的不良反应。结论:1.常规推拿手法联合提拉牵抖法与单纯常规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均有疗效,但常规推拿手法联合提拉牵抖法对于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手法。2.常规推拿手法联合提拉牵抖法与单纯常规推拿手法均能够明显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两种治疗方案近期疗效相近。3.提拉牵抖法能够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马胜彪[6](2020)在《断层融合技术在评估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平衡变化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良好的颈椎序列是维持头颈部正常活动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术后矢状位曲度与患者颈部疼痛症状、神经功能改善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HRQOL)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正确测量患者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对术中合理纠正颈椎曲度、评估手术疗效有着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多在X线平片上进行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测量分析,但是由于颈胸交界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在X线图像上双肩关节及颈部软组织的重叠导致结构显示不清,这给颈胸交界部位矢状位参数的测量带来难度。断层融合图像技术可以通过多角度连续拍摄,清晰显示C7、T1等椎体图像,进而能够精确地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本研究采用X线断层融合图像技术拍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双节段突出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手术前后站立位颈椎侧位图像,测量术前、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以及相关功能评分,比较并探讨术后参数变化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因脊髓型颈椎病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前路双节段手术治疗的患者76例。对病人术后1、3、6、12月及每年定期随访,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每次随访时行颈椎侧位X线断层融合图像的拍摄及临床指标评估。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获得的结果进行评估,临床评估指标包括颈部VAS评分、颈椎NDI指数和颈椎JOA评分;图像测量参数有:O-C2Cobb 角(CobbO-C2)、C2-7Cobb 角(CobbC2-7)、C2-7 矢状位轴(C2-7SVA)、胸1椎体倾斜角(T1S)、颈椎倾斜角(NT)和胸廓入口角(TIA);依据患者术前T1S中位数数值将病人分为2组:高T1S组大于其中位数,低T1S小于其中位数。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参数测量结果及临床评估指标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将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测量的参数和评估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次测量的TIA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CobbO-C2、CobbC2-7、C2-7SVA、T1S、NT、T1S 及临床评估指标 JOA、VAS 和 NDI 手术前后测量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T1S组术后各参数及临床指标相比,CobbO-C2、TIA、JOA改善率和VAS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的T1S、C2-7SVA、CobbC2-7、NT和NDI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相关性方面,手术前后测量的参数差值△O-C2与JOA改善率之间存在正相关(r=0.405);△C2-7SVA分别与△T1S、△VAS和△NDI之间存在相关性,r值分别为-0.222、0.274和0.200;△VAS与△NDI之间存在正相关(r=0.558)。结论1.利用断层融合技术拍摄的颈椎侧位图像能清晰显示各椎体形态并能准确测量颈椎矢状位相关参数,相比普通X线片有独特的优势。2.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手术治疗后颈椎矢状位参数显着改变,术后的颈椎前凸较术前明显变大,各临床评估指标较术前均得到改善。3.参数CobbO-C2、C2-7SVA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提示在拟定颈椎手术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头部重量的影响,在术中合理重建颈椎曲度。
李智荣[7](2020)在《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缓解期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生理曲度变化,使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对颈椎力学的影响,为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的临床康复方案选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1人、中年组31人,所有人均进行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1日1次,一次10分钟,每周训练5天,持续12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进行疼痛情况评估,并通过X线摄片对两组练习前后颈椎生理曲度进行测定,使用颈部CT检查数据,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出包括C4—7各椎体椎间盘应力、关节突关节囊应力等颈椎力学数据。结果:1.基线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62例,在练习过程中脱落5人(青年组2人,中年组3人),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经12周练习后,青年组、中年组VAS评分较练习前均显着降低,组内练习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在12周练习后VAS评分低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椎生理曲度测量:青年组与中年组12周练习后曲度均较练习前有改善,组内练习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在12周练习后生理曲度测量值优于中年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有限元分析:(1)两组患者C4—7椎间盘应力经练习后组内比较显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应力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青年组在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后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椎间盘应力下降程度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C4—7关节突关节囊应力经练习后组内比较显示: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应力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青年组在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后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关节突关节囊应力下降程度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练习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可以减轻缓解期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部疼痛情况,有助于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且青年组改善程度均优于中年组。2.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后两组患者颈椎椎间盘应力、关节突关节囊应力均降低,且青年组下降情况优于中年组。3.南少林易筋经托天桩练习对不同年龄段的缓解期颈型颈椎病患者均有积极作用,相较于中年人群,青年人群练习效果更佳。
贾雁[8](2020)在《超声引导针刀松解颈神经皮支分布区软组织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单盲、双模拟试验,分析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症状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研究临床特征,全面客观地评价针刀松解颈神经皮支分布区软组织对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headache,CEH)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于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针刀松解组和神经阻滞组各30例,每个患者在备选治疗点中选取阳性反应点为实际治疗点,针刀松解组进行针刀+伪神经阻滞,神经阻滞组进行神经阻滞+伪针刀,均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治疗前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第一次评估,在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行第二次、第三次评估,评价量表包括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口述评分法(verbal ratingscale,VRS)、中文版简版 McGill 疼痛问卷-2(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2,SF-MPQ-2)、健康调查简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最后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实际纳入60例。完成影像检查55例;治疗中神经阻滞组退出1例,疗效分析59例。1.影像检查表现:颈椎旋转25.45%,颈椎曲度异常65.45%,椎间孔狭窄21.82%,过伸位椎体不稳65.45%,过屈位椎体不稳20.00%,寰齿侧间隙不对称38.18%,C2棘突偏斜49.09%,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96.30%,神经根袖水肿35.19%。2.VAS评分比较:针刀松解组和神经阻滞组的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3个月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松解组的治疗结束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的治疗结束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刀和神经阻滞均能显着改善疼痛评分。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效果两组之间无差别。3.VRS评级:针刀松解组和神经阻滞组的治疗结束、治疗结束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结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刀和神经阻滞均能有效改善疼痛级别。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效果两组之间无差别。4.SF-MPQ-2问卷:针刀松解组和神经阻滞组的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3个月SF-MPQ-2问卷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松解组的治疗结束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的治疗结束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刀和神经阻滞均能显着改善SF-MPQ-2问卷总分。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效果两组之间无差别。5.SF-36量表:针刀松解组,治疗结束与治疗前相比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生理职能(RP)、BP、SF、健康变化(H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与治疗结束相比精力(VT)、H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组,治疗结束与治疗前相比RP、一般健康状况(GH)、SF、情感职能(RE)、H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RP、BP、GH、VT、SF、RE、H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与治疗结束相比BP、H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刀和神经阻滞均能不同程度改善躯体和精神健康水平。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3个月针刀松解组和神经阻滞组比较,各个项目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效果两组之间无差别。6.临床疗效:治疗结束,针刀松解组(n=30)无效5例,好转20例,治愈5例,总有效率为83.33%;神经阻滞组(n=29)无效6例,好转19例,治愈4例,总有效率为79.3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针刀松解组(n=30)无效5例,好转17例,治愈8例,总有效率为83.33%;神经阻滞组(n=29)无效2例,好转18例,治愈9例,总有效率为93.1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刀松解颈神经皮支分布区软组织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总体健康水平,近期和远期疗效稳定。2.颈神经皮支分布区软组织的张力变化可能是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之一。3.针刀与神经阻滞相比较疗效无显着差异,而且针刀治疗风险低、见效快,操作安全性良好,患者接受度较高,应是临床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案之一,值得在国内外全面推广。4.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需要明确适应症。5.颈椎的影像学检查可以为颈源性头痛的发病原因找到某些证据,但单独诊断的意义并不大,更重要的意义可能是鉴别诊断,以及在确诊后帮助临床医师们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邓再冲[9](2020)在《“牵引功能锻炼颈托”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和分析牵引功能锻炼颈托对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骨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共92例。按照门诊就诊时间的先后排序,应用SPSS20.0软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病例数为46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牵引功能锻炼颈托”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枕颌带牵引”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和颈部后伸活动度。根据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颈椎X线侧位片和颈肌超声计算颈椎曲度及颈后伸肌系数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综合评估治疗效果。本课题“牵引功能锻炼颈托”均由佛山市乙太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统一提供。结果:1、研究过程中,有3例患者退出,6例患者失访,两组共有83例患者完成实验。最终获得有效的临床资料83例,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43例。2、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3、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在VAS评分、颈后伸活动度,颈椎曲度、颈后伸系数等方面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4、治疗后VAS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与治疗2周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观察组在治疗1周与治疗2周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的VAS评分结果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治疗后颈后伸活动度比较:(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1周与2周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1周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颈后伸活动度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6、治疗后颈椎曲度比较:(1)组内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3.53±1.82mm,治疗2周后6.20±1.18mm,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3.78±1.95,治疗后5.47 ± 1.27,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2)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颈椎曲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7、治疗后颈后伸系数比较:(1)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前(4.266±0.222),治疗2周(4.822±0.197),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4.263 ±0.179),治疗2周后(4.451±0.162),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颈后伸系数有显着性差异(P<0.01)。8、试验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结论:“牵引功能锻炼颈托”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短期内安全有效。它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颈部后伸活动度,提高颈部的灵活性,维持和恢复良好的颈椎曲度;其有效性优于“枕颌带牵引”的对照组。
张富城[10](2020)在《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奠定基础;同时,探索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角度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和病因推理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临床研究1回顾性收集了 2016年3月~2019年3月入住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的154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及电话回访,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对资料进行描述,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临床特征:发病季节、病程、主要症状、合并症情况等。临床研究2在研究1的病例中随机抽取5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按照性别的构成,选择同期在本院推拿科住院的无交感神经症状的颈型颈椎病患者55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颈椎X线、颈椎CT、颈椎MRI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在颈椎曲度、颈椎稳定性、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方面的差异,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1中154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其中女性构成比为61.04%,男性构成比为38.96%,年龄在<44岁及45~59岁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9.22%,发病症状按照出现频率高低排序,排在前两位的是颈项背僵硬/酸胀/疼痛不适(发生率83.12%)及头晕/头昏/眩晕(发生率81.17%)。研究2中两组患者在颈椎曲度、颈椎稳定性、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C4/5、C5/6、C6/7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管狭窄、C2/3、C3/4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椎曲度(OR值=8.057)、颈椎稳定性(OR值=10.920)、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OR值=2.580)、C6/7椎间盘退变程度(OR值=6.830)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呈正相关性,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中青年为好发对象,在性别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按症状出现频率而言,以颈项背僵硬/酸胀/疼痛不适及头晕/头昏/眩晕为最多见表现;3.影像学上颈椎曲度的改变、颈椎不稳、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C6/7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均有可能增加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二、颈椎曲度异常患者临床表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曲度异常患者临床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单节段颈椎病ACDF结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手术方法 |
1.3 椎前软组织肿胀的测量 |
1.4 颈椎曲度形态的测量 |
1.5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椎曲度改变的原因 |
2 颈椎曲度改变与颈椎病的联系 |
3 颈椎曲度改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
3.1 影像学检查对颈曲异常的诊断价值 |
3.2 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及对颈曲异常的评估价值 |
4 颈椎曲度与邻椎病的关系 |
5 研究展望 |
(3)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来源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数据收集 |
1.5 研究设备 |
1.6 研究方法 |
1.7 统计学方法 |
1.8 质量控制方法 |
2 结果 |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情况 |
2.2 对照组和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发生率 |
2.3 一般临床资料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
2.4 颈曲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影响 |
2.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 |
3 讨论 |
3.1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的意义 |
3.2 颈椎生理曲度的意义 |
3.3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血流动力学关系的讨论 |
3.4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椎动脉的影响 |
3.5 椎-基底动脉系统与大脑血供的关系 |
3.6 颈椎生理曲度反弓及变直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机制讨论 |
3.7 基线资料和常规危险因素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4)棍操干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和颈痛的机理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2.5 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和测量方法 |
2.3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事件处理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课题研究所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结果 |
3.2 四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VAS评分、NPQ评分对比 |
3.3 四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
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比较的结果 |
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VAS评分比较的结果 |
3.6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各组间NPQ评分比较的结果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青少年颈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青少年颈痛、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认识 |
4.3 棍操理论基础 |
4.4 牵引、推拿、康复锻炼对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特点 |
4.5 棍操的优势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
附表 |
附表1 |
附表2 |
附录 C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提拉牵抖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对象 |
2.2 操作方法 |
2.3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观测时间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分析 |
4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病症状评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值比较 |
3 临床疗效分析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值比较 |
3.4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
4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中西医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 |
1.1 祖国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1.2 颈型颈椎病与颈椎生理曲度的相关性 |
1.3 手法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 |
1.4 中西医疗法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治疗 |
2 研究所选治疗方法的机理分析 |
2.1 提拉牵抖法的理论分析 |
2.2 推拿手法的理论分析 |
3 观察指标的选择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比较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值比较 |
4.4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分析 |
5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断层融合技术在评估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平衡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椎矢状位序列及其与脊髓型颈椎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7 脱落和剔除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练习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3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
4 质量控制 |
5 本研究的伦理审查 |
6 统计分析 |
7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两组VAS评分比较 |
3 两组颈椎生理曲度比较 |
4 两组颈椎有限元分析数据 |
4.1 椎体各节段椎间盘应力 |
4.2 椎体各节段关节突关节囊应力 |
5 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
讨论 |
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
1.2 中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 |
2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认识 |
2.1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
2.2 西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 |
3 颈椎力学与颈椎病的关系 |
3.1 颈椎力学失衡与颈椎病的关系 |
3.2 颈椎力学失衡与颈椎生理曲度的关系 |
4 研究选取分型、训练方法及分组的依据讨论 |
4.1 颈椎病分型、分期选择依据 |
4.2 易筋经托天桩选择依据 |
4.3 分组的选择依据 |
5 结果指标的选择依据 |
5.1 生理曲度的选择依据 |
5.2 有限元分析的选择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VAS评分影响分析 |
6.2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影响分析 |
6.3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椎间盘应力影响分析 |
6.4 易筋经托天桩对青中年龄段患者关节突关节囊应力影响分析 |
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超声引导针刀松解颈神经皮支分布区软组织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特征 |
3.1 症状 |
3.2 辅助检查 |
4 治疗 |
4.1 中医治疗 |
4.2 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近十年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研究进展 |
1 针刀治疗机制 |
2 针刀治疗位点 |
3 针刀疗效 |
4 针刀联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退出标准 |
2.6 失访标准 |
3 试验设计 |
3.1 样本量 |
3.2 随机分配与盲法 |
4 治疗方法 |
4.1 治疗点 |
4.2 针刀松解组 |
4.3 神经阻滞组 |
4.4 试验效率保证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评估量表 |
5.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6 安全性评价 |
7 统计方法 |
8 研究结果 |
8.1 病例完成情况 |
8.2 人口学资料 |
8.3 临床特征资料 |
8.4 疗效 |
9 讨论 |
9.1 颈源性头痛的疼痛机制 |
9.2 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机制 |
9.3 研究设计依据 |
9.4 一般临床特征分析 |
9.5 影像特征分析 |
9.6 治疗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牵引功能锻炼颈托”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青年颈型颈椎病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青年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
1.3 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
1.4 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中医症候分型 |
1.5 青年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
1.5.1 非手术疗法 |
1.5.1.1 药物疗法 |
1.5.1.2 牵引疗法 |
1.5.1.3 物理疗法 |
1.5.1.4 针灸疗法 |
1.5.1.5 推拿疗法 |
1.5.1.6 运动疗法 |
1.5.1.7 手术疗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案 |
2.1 病例的选择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方法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终止和退出临床试验标准 |
2.2 研究方案的设计 |
2.2.1 样本量的估算 |
2.2.2 病例的分组 |
2.2.3 病例的处理 |
2.3 观察的指标和方法 |
2.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
2.3.2 颈后伸活动度检查(Neck Extension,NE) |
2.3.3 颈椎曲度(Cervical Curvature,CC) |
2.3.4 颈后伸肌系数(Posterior Cervical Extensor Coefficient, PCEC) |
2.4 临床随访方案 |
2.5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 |
3.1 随访情况 |
3.2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指标比较 |
3.2.1 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的比较结果 |
3.2.2 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的比较结果 |
3.2.3 两组患者在身高、体重和BMI指数方面的比较结果 |
3.2.4 两组患者在病程方面的比较结果 |
3.3 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 |
3.3.1 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的比较结果 |
3.3.2 观察组和对照组颈后伸活动度的比较结果 |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颈椎曲度的比较 |
3.3.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颈后伸系数的比较 |
3.4 安全性的观察 |
第四章 讨论 |
4.1 青年颈型颈椎病的定义及特点 |
4.2 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
4.3 青年颈型颈椎病生物力学平衡的评价 |
4.3.1 青年颈型颈椎病与颈椎曲度的关系 |
4.3.2 青年颈型颈椎病与颈后伸肌的关系 |
4.4 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简述与特点 |
4.5 牵引功能锻炼颈托对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 |
结语 |
5.1 小结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概况 |
1.1 流行病学特点 |
1.2 发病机制探索 |
1.3 治疗概况 |
1.4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误诊误治情况 |
2 中医学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概况 |
2.1 中医病名 |
2.2 中医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研究结果 |
2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关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定义的争议 |
2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2.1 一般特征 |
2.2 临床特征 |
3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的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 |
3.1 颈椎曲度改变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
3.2 颈椎不稳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
3.3 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
3.4 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颈椎曲度异常患者临床表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节段颈椎病ACDF结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的相关因素分析[J]. 陈斌,吴涛,王刚,刘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01)
- [2]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研究进展[J]. 劳贞贤,覃兴乐.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1(04)
- [3]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 劳贞贤.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棍操干预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和颈痛的机理及临床研究[D]. 杨润.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提拉牵抖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珠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断层融合技术在评估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平衡变化中的应用[D]. 马胜彪. 郑州大学, 2020(02)
- [7]易筋经托天桩对颈型颈椎病青中年龄段患者颈椎力学的影响[D]. 李智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超声引导针刀松解颈神经皮支分布区软组织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D]. 贾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牵引功能锻炼颈托”治疗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邓再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张富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颈椎论文; 生理曲度变直论文;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论文; 颈椎牵引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