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桑天牛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苏筱雨,李会平,阎浚杰,黄大庄,王志刚,张爽,毕拥国,阎爱华,吕飞[1](2020)在《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生态地理分布及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均为我国重要的蛀干害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猖獗为害,严重威胁林业、经济林和风景园林的发展。为了控制天牛危害,总结40余年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生态地理分布、无公害控制技术的原理以及实践。明确了白僵菌、桑天牛卵啮小蜂、灭幼脲对桑天牛以及线虫、绿僵菌对光肩星天牛的致病机理,总结了我国北方主要树种对光肩星天牛和桑天牛的抗性序列,进而提出一整套桑天牛无公害控制技术,建成了"树种合作防御天牛危害的宏观模式"样板,有效控制了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危害。
张彦龙,唐艳龙,王小艺,曹亮明,杨忠岐[2](2020)在《天牛卵寄生蜂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文中认为本文对天牛卵期寄生性天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已有文献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天敌资源调查、天敌分类与系统发育、天敌生物学特性、行为学特性、生殖与遗传多样性、化学生态学等方面,大部分属于基础性研究;但相对其他类群害虫的卵寄生蜂研究较少;仅见对极少数几种天牛卵寄生蜂的行为学、化学生态学机制有过较深入的探讨。天牛卵寄生蜂应用于生物防治实践的研究更少,这可能与天牛卵寄生蜂虫源获取困难、饲养技术研究薄弱有关,天牛卵寄生蜂的规模化繁育技术也制约了其生物防治利用。本综述对全面了解天牛卵期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提供了便捷,为今后加强和深入对天牛卵寄生蜂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参考。
危玲,龚自南,曾益春,刘刚,黄盖群,姚永权,代洁,唐清霞[3](2019)在《四川蚕区桑天牛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文中研究指明桑天牛是桑树枝干的重要害虫之一,除为害桑树外,还交叉为害杨树、柏树、桃、梨、枇杷、无花果等多种树木[1]。桑天牛成虫啃食树皮,使枝条生长弱、易断枝;幼虫则蛀食桑树枝干,是危害桑树树体最严重的虫期。四川蚕区的桑天牛通常在桑树枝干内的蛀食时间达2年,后期甚至深入根部,轻则使桑树发育不良,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重则造成枯枝或枯拳,直至整株死亡,部分成
王超超[4](2019)在《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文中指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是我国特有的名优干果,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经营,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山核桃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文献查阅、种类鉴定等工作,整理了30种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为害特点、防治措施等信息数据,并拍摄相应害虫及为害状的高清照片1320张。采用LUCID多途径诊断系统,构建Fact Sheet Fusion基础信息数据库,并针对多途径检索方式提取害虫“为害方式”、“为害部位”、“为害高峰期”、“形态特征”等4个1级特征组,以及10个2级特征和19个3级特征,共组成56个特征状态,设计出Web版山核桃主要害虫的多途径诊断系统,并设计出基于微信APP的《浙江省珍稀干果病虫害防治》的公众号,为林农和森防一线工作者对山核桃害虫快速的识别和防治提供便捷服务,从而促进山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马艳[5](2019)在《山核桃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和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是3种为害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最严重的天牛,其成虫啃食新枝嫩梢,幼虫蛀食山核桃树枝和枝干,为害时间长且隐蔽,难以防治,且目前对这3种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研究较少。故本文通过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吸附法收集不同危害状态[健康(CK)以及天牛取食、产卵和钻蛀危害]下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谱-触角电位测量系统(GC-EAD)及Y型嗅觉仪分析鉴定出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成虫产生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的挥发物,最后通过林间诱捕试验来验证对这3种天牛具有行为反应的挥发物,为筛选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的植物源引诱剂的成分和比例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1、天牛胁迫对山核桃挥发物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分别鉴定出45,37,35和46种化合物,共7类51种,皆以萜烯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居多,其中7类33种是共有挥发物。但每种危害状态下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都有一种或几种特有的成分,且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多种成分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受到天牛幼虫钻蛀危害的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与健康山核桃的相似,而受到天牛成虫取食和产卵危害与健康山核桃存在较大差异。2、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存在差异,其中桑天牛成虫仅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释放的蒎烯、乙酸叶醇酯、壬醛、α-萜品醇、丙烯酸-2-乙基己酯及正十六烷6种挥发物产生明显的电生理反应;星天牛成虫仅对蒎烯、罗勒烯、萜品烯、对二乙苯、壬醛、α-萜品醇、五甲基苯、丙烯酸-2-乙基己酯、2,6-二甲基萘及正十六烷这10种挥发物有明显的电生理反应;而云斑天牛成虫仅对蒎烯、萜品烯、壬醛、α-萜品醇、五甲基苯、丙烯酸-2-乙基己酯、2,6-二甲基萘及正十六烷这8种挥发物有明显的电生理反应。3、嗅觉反应结果表明,乙酸叶醇酯、壬醛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对桑天牛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而α-萜品醇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罗勒烯对星天牛雌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丙烯酸-2-乙基己酯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蒎烯和罗勒烯对星天牛雄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对二乙苯和壬醛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壬醛和α-萜品醇对云斑天牛雌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蒎烯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萜品烯和壬醛对云斑天牛雄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α-萜品醇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4、林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乙酸叶醇酯对桑天牛的引诱效果最好,其次是壬醛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且诱捕效果没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乙酸叶醇酯和壬醛诱捕到的雄虫比例更高,而丙烯酸-2-乙基己酯诱捕到的雌虫比例更高;罗勒烯对星天牛的诱捕效果显着高于其他诱芯(P<0.05),其次是β-蒎烯、壬醛、月桂烯和蒎烯,其中蒎烯、壬醛、β-蒎烯和月桂烯诱捕到的雄虫比例更高,而罗勒烯诱捕到的雌虫比例更高;壬醛和顺-3-己烯-1-醇对云斑天牛的诱捕效果显着高于其他诱芯(P<0.05),其次是α-萜品醇、萜品烯和E-2-辛烯醛,其中萜品烯诱捕到都是雄虫,E-2-辛烯醛诱捕到的雄虫比例更高,而壬醛、α-萜品醇和顺-3-己烯-1-醇诱捕到的雌虫比例更高。综上,仅有壬醛同时诱捕到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说明壬醛是这3种天牛的共享植物源引诱挥发物。
曹红妹,胡桂萍,杜贤明,叶川,石旭平,黎小萍,杨帆,王军文[6](2018)在《桑树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桑树害虫种类、发生情况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桑树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和蚕桑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徐晨阳[7](2018)在《机械损伤和两种昆虫啃食诱导的桑树(Morus alba L.)叶片BVOCs释放差异》文中认为桑树(Morus alba L.)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在桑蚕饲养上有很大价值,但也长期遭受桑天牛的危害。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桑树在机械损伤和不同昆虫啃食下诱导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探究桑树对机械损伤和生物逆境的防御机制,为桑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生物防治和清洁高效的桑蚕饲料生产提供基础理论知识。本实验采用动态顶空气体采样和在线测量相结合,应用TD-GC-MS和PTR-MS两种不同原理的质谱技术,对桑树叶片在三种处理下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机械损伤后的桑树叶片会立即释放大量的绿叶挥发物(GLVs),其中包括(E)-己-3-烯基碳酸乙酯、1-甲基环戊烯、环己烯、(E)-2-己烯醛、(Z)-3-己烯醛、3-己烯醇、壬醛等主要物质,其中TD-GC-MS的检测结果显示(E)-己-3-烯基碳酸乙酯释放量最大,但所有挥发物释放的种类和浓度会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2)桑蚕啃食诱导的叶片也会释放GLVs,但叶释放量相对较少,且没有检测到(E)-己-3-烯基碳酸乙酯。但在诱导后6小时,可以检测到单萜类物质,相比于机械损伤,桑蚕啃食诱导的叶片释放挥发物种类更多,但即时释放量小,且叶片恢复较慢。(3)天牛啃食诱导的叶片也会释放绿叶挥发物,同样是释放量相对较少,但依然释放(E)-己-3-烯基碳酸乙酯。与桑蚕啃食诱导的叶片相同的是,诱导后6小时,可以检测到单萜类物质。相比起前两种诱导,天牛啃食的叶片释放挥发物种类最多,恢复最慢。结论:三种损伤后均以GLVs为主,这与三种损伤均导致生物膜的破裂和脂膜氧化有关。相比机械损伤和天牛啃食,桑蚕的啃食并没产生(E)-己-3-烯基碳酸乙酯,我们推测(E)-己-3-烯基碳酸乙酯很可能是一种对桑蚕极为不利的化合物,在桑蚕和桑树的协同进化中存在一种调控机制而不产生(E)-己-3-烯基碳酸乙酯。相比纯粹的机械损伤,数小时后才诱导产生的单萜类物质,很可能是来自昆虫啃食唾液物质的驱动。详细的调控和诱导机制,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申桂艳[8](2016)在《桑天牛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桑天牛是果园成灾害虫,目前正呈加剧之势发展。为促进对桑天牛更深入的研究,文章介绍了桑天牛的分布、寄主、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天敌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周卫红,孙孝龙[9](2015)在《江苏沿海地区桑园桑天牛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文中指出通过对江苏沿海地区桑园桑天牛为害情况的试验调查,分析了桑天牛在江苏沿海地区的生活习性与为害发生规律,并针对其为害特点,研究并总结了综合防控措施。
刘玉军[10](2014)在《山核桃主要病虫害鉴定与无公害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是我国特有着名干果,广泛种植于皖浙交界处的天目山区,是推动当地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和山核桃溃疡病在宁国山核桃主产区普遍发生,造成了山核桃产业的巨大经济损失,为有效控制这2种有害生物,本研究将室内筛选的桑天牛高毒力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应用于山核桃林间的桑天牛成虫防治;同时从山核桃溃疡病的病原学出发,结合供试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以及田间有效防控技术研究,为深入了解该病害、制定田间管理和综合防病措施提供依据。此外,还对山核桃树干病害和叶枯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详细描述了这2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及危害情况。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测定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抗紫外线能力等生物学性状,对分离自不同天牛成虫的8个白僵菌菌株进行初步筛选,得到生物学性状优良的菌株Bb202、Bb1446和Bb1898,再针对桑天牛成虫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筛选出了具有菌落生长速度快、孢子萌发率高、产孢、抗紫外线能力和毒力强的球孢白僵菌Bb1898菌株。该菌株对桑天牛的校正致死率为79.55%,侵染率达51.17%,在使用浓度为1×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时,半致死中时为8.12 d,显示出对目标天牛的极强毒力。通过挂笼进行山核桃林间防治桑天牛试验的结果表明,悬挂无纺布菌条放菌对成虫的杀伤力明显高于喷雾放菌,10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81%和63.97%;无纺布组和喷雾防治组的感染率分别为33.33%和20.00%,两者之间差异极显着(α=0.01)。调查还发现,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处理组刻槽数为4.8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个,桑天牛产卵量和幼虫孵化数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也达极显着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放菌方式对天牛成虫的产卵量有较大影响,白僵菌无纺布菌条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成虫的产卵量,因此无纺布菌条在桑天牛生物防控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2.山核桃溃疡病的三种病害的病原鉴定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自山核桃溃疡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田间致病性测定加以验证,确定葡萄座孢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为山核桃溃疡病的病原菌。对一种山核桃树干病害进行分离培养,获得11株菌落特征一致的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rDNA-ITS测序并与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将该病原菌鉴定为韦氏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ismiae)。这是韦氏拟盘多毛孢所致山核桃树干病害的首次报道,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确定,为山核桃树干病害准确诊断及其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对山核桃叶枯病的病害样本进行室内分离,获得10株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测定,并结合林间致病性测定试验,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芒果拟盘多毛孢(P. mangiferae)。这是芒果拟盘多毛孢引起山核桃叶枯病的首次报道,病原菌的鉴定对于科学有效防治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3.对山核桃溃疡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常见10种低毒、高效杀菌剂的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各杀菌剂对葡萄座孢菌菌丝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各药剂间的抑制强度有所不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咪鲜胺和戊唑醇,其EC50分别是0.065 μg/mL和0.18μg/mL。因此,选择咪鲜胺和戊唑醇作为山核桃溃疡病的田间防治药剂。第一次田间防治试验是对2种初筛的杀菌剂都采用树干打孔注药、刮除病斑后敷无纺布药剂和喷雾3种防治方法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咪鲜胺和戊唑醇对山核桃溃疡病病斑的扩展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3种防治方法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防效最高的为树干打孔注药防治法,使用2种药剂的防效分别为75.4%和79.2%;其次为刮除病斑后敷无纺布药剂的方法,防效分别为53.0%和60.4%;喷雾防治方法防治效果最差,仅为29.1%和34.5%。在比较3种防治方法后,第二次田间防治试验采用树干打孔注药、刮除病斑后敷无纺布杀菌剂以及树干打孔注药+刮除病斑后敷无纺布杀菌剂相结合的3种防治方法,分别在胡乐镇和仙霞镇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树干打孔注药+刮除病斑后敷无纺布杀菌剂对山核桃溃疡病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两种单一防治方法,两种防治方法结合在胡乐和仙霞两地使用2种药剂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4.4%和85.9%,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二、桑天牛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桑天牛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生态地理分布及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地理分布 |
1.1 中国地理分布区 |
1.1.1 桑天牛在中国的生态地理分布 |
1.1.2 光肩星天牛在中国的生态地理分布 |
1.2 分布区温湿度阈值 |
1.2.1 中国桑天牛分布区温湿度阈值 |
1.2.2 中国光肩星天牛分布区温湿度阈值及发生预测 |
1.3 分布区及猖獗类型划分 |
1.3.1 桑天牛在京津冀不同地形区的分布及猖獗类型划分 |
1.3.2 光肩星天牛在东北地区猖獗类型划分 |
2 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防控机制研究进展 |
2.1 中国北方主要树种抗天牛序列研究 |
2.1.1 中国北方主要树种对桑天牛抗性序列研究 |
2.1.2 中国北方主要树种对光肩星天牛抗性序列研究 |
2.2 利用天敌控制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 |
2.2.1 应用桑天牛卵啮小蜂防治桑天牛卵技术 |
2.2.2 应用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 |
2.2.3 应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 |
2.3 利用微生物控制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技术研究 |
2.3.1 应用白僵菌防治桑天牛幼虫技术 |
2.3.2 绿僵菌对光肩星天牛致病机理研究 |
2.3.3 昆虫病原线虫对光肩星天牛致病机理研究 |
3 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无公害控制技术集成 |
3.1 无公害措施控制桑天牛技术集成 |
3.2 树种合作防御天牛危害宏观模式技术 |
4 结语与讨论 |
(2)天牛卵寄生蜂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牛卵寄生蜂种类调查和新种记述 |
2 天牛卵寄生蜂生物学特性 |
3 天牛卵寄生蜂行为学及行为学机制研究 |
3.1 天牛卵寄生蜂远距离定位寄主栖境 |
3.2 天牛卵寄生蜂对寄主产卵刻槽的识别 |
3.3 天牛卵寄生蜂对卵的定位和识别 |
4 天牛卵寄生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3)四川蚕区桑天牛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桑天牛的发生原因 |
1.1 桑树的规模化种植 |
1.2 桑树品种原因 |
1.3 早期危害重视不足 |
1.4 不同树种间的交叉危害 |
2 桑天牛的综合防治 |
2.1 农业防治 |
2.1.1 合理桑园规划 |
2.1.2 适度修剪及养型 |
2.1.3 品种选择 |
2.2 人工物理防治 |
2.2.1 捕杀天牛成虫 |
2.2.2 钩刺幼虫 |
2.2.3 杀卵、小幼虫 |
2.3 防治化学 |
2.3.1 树干喷药 |
2.3.2 喷涂刻槽 |
2.3.3 药剂堵孔 |
2.3.4 毒签封杀 |
2.3.5 引诱树诱杀 |
2.4 生物防治 |
2.4.1 保护天敌 |
2.4.2 花绒寄甲防治 |
2.4.3 肿腿蜂防治 |
2.4.4 生防菌及线虫防治 |
(4)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山核桃的研究现状 |
1.1.1 山核桃属的种类与分布 |
1.1.2 山核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1.1.3 山核桃的应用价值 |
1.2 山核桃主要虫害调查概况 |
1.2.1 食叶害虫 |
1.2.2 枝干害虫 |
1.2.3 花蕾害虫 |
1.2.4 根部害虫 |
1.3 研究背景 |
2 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
2.1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
2.1.1 山核桃害虫标本采集 |
2.1.2 山核桃害虫图文信息的收集 |
2.1.3 山核桃害虫种类的鉴定与核实 |
2.2 构建山核桃主要害虫FSF数据库 |
2.2.1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主题 |
2.2.2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对象 |
2.3 确定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构建的方法 |
2.4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展示 |
2.5 山核桃主要害虫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
3 研究结果 |
3.1 山核桃主要害虫检索策略的确立 |
3.2 山核桃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使用简介 |
3.3 山核桃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网络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展示 |
3.3.1 网络平台展示 |
3.3.2 微信公众号展示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山核桃主要害虫文字信息 |
二、山核桃已记录害虫图片 |
三、以山核桃为寄主新发现的害虫图片 |
四、山核桃上新发现的栖息昆虫图片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山核桃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山核桃概述 |
1.1.1 山核桃的基本概况 |
1.1.2 山核桃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 |
1.2 临安山核桃天牛的基本概况 |
1.2.1 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的形态特征 |
1.2.2 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的生态学特性 |
1.3 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的防治措施 |
1.3.1 物理防治 |
1.3.2 化学防治 |
1.3.3 生物防治 |
1.3.4 植物检疫 |
1.3.5 农林措施 |
1.4 植物挥发物及其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行为的影响 |
1.4.1 植物挥发物 |
1.4.2 植物挥发物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寻找和定位寄主行为的影响 |
1.4.3 植物挥发物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取食行为的影响 |
1.4.4 植物挥发物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求偶交配行为的影响 |
1.4.5 植物挥发物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产卵行为的影响 |
1.5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健康和天牛胁迫后山核桃挥发物的收集和GC-MS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植物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山核桃挥发物 |
2.1.4 GC-MS法对山核桃挥发物组分进行分析与鉴定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供试植物挥发物和仪器 |
3.1.3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桑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3.2.2 星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3.2.3 云斑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虫源 |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3 测定方法 |
4.1.4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桑天牛对11 种有效成分的行为反应 |
4.2.2 星天牛对11 种有效成分的行为反应 |
4.2.3 云斑天牛对11 种有效成分的行为反应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林间诱捕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 |
5.1.2 试验方法 |
5.1.3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健康和天牛胁迫后山核桃挥发物的收集和GC-MS分析 |
6.1.2 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对不同危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的GC-EAD反应 |
6.1.3 11种有效挥发物对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的嗅觉反应 |
6.1.4 林间诱捕试验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桑树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桑树害虫种类和发生特点 |
2 桑树害虫绿色防治研究 |
2.1 太阳能杀虫灯 |
2.2 粘虫板 |
2.3 信息素引诱剂 |
2.4 天敌昆虫 |
2.5 辐射不育技术 |
3 讨论 |
3.1 桑树害虫绿色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2 蚕桑绿色防控研究的发展方向 |
4 展望 |
(7)机械损伤和两种昆虫啃食诱导的桑树(Morus alba L.)叶片BVOCs释放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BVOCs的研究进展 |
1.1.1 植物BVOCs的研究概况 |
1.1.2 植物BVOCs的作用 |
1.1.3 植物BVOCs的组成 |
1.2 HIPVs的研究进展 |
1.2.1 HIPVs研究概况 |
1.2.2 HIPVs在三级营养关系中的生态功能 |
1.2.3 HIPVs对植食性昆虫的调控功能 |
1.3 桑树的研究进展 |
1.3.1 桑树BVOCs释放的研究进展 |
1.3.2 桑树病虫害研究进展 |
1.4 桑天牛的研究进展 |
1.4.1 桑天牛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
1.4.2 桑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
1.4.3 桑天牛的防治 |
1.4.4 天牛引诱剂的研究现状 |
1.5 桑蚕的研究进展 |
1.6 PTR-MS研究进展 |
1.6.1 PTR-MS在线监测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
1.6.2 PTR-MS与GC/MS在VOCs分析中的比较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树种 |
2.1.2 实验昆虫 |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材料处理方法 |
2.3.2 BVOCs测量方法 |
2.3.3 BVOCs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 |
2.3.4 数据分析方法 |
2.3.5 数据转换公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TR-MS结果分析 |
3.1.1 桑叶挥发物组分分析 |
3.1.2 BVOCs释放种类对处理方式和时间的响应 |
3.1.3 处理方式和时间变化对BVOCs末段释放速率的影响 |
3.1.4 处理方式和时间变化对BVOCs最大释放速率的影响 |
3.1.5 处理方式和时间变化对BVOCs释放量的影响 |
3.1.6 处理方式和时间变化对BVOCs起始斜率的影响 |
3.1.7 桑树叶片挥发物质定性分析 |
3.2 GC-MS结果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桑天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防治方面研究 |
2植物源杀虫剂方面研究 |
3其他防治方面研究 |
(9)江苏沿海地区桑园桑天牛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 1供试材料 |
1. 2调查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 1江苏沿海地区桑天牛发生世代和生活史 |
2. 2生活习性 |
2. 2. 1成虫 |
2. 2. 2产卵 |
2. 2. 3幼虫 |
2. 2. 4蛹 |
2. 3桑园桑天牛发生规律 |
2. 3. 1与桑树树龄、树型密切相关 |
2. 3. 2与桑树栽培条件、树势强弱有关 |
2. 3. 3与桑树田间地理分布及交叉为害相关 |
2. 3. 4与桑树品种也有一定的关系 |
3绿色防控措施 |
3. 1合理桑园规划,强化综合治理 |
3. 2控制发生基数,早期人工防治 |
3. 3应用生物技术,绿色综合防治 |
3. 4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高效药剂 |
4小结与讨论 |
(10)山核桃主要病虫害鉴定与无公害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山核桃的研究现状 |
1.1 山核桃属的种类与分布 |
1.2 山核桃的营养价值 |
1.3 山核桃的利用价值 |
1.4 山核桃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1.5 山核桃主要虫害的研究进展 |
1.6 山核桃病害的研究进展 |
2 桑天牛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形态学特征 |
2.2 生物学特性 |
2.3 桑天牛无公害防治研究进展 |
2.3.1 物理防治 |
2.3.2 生物防治 |
3 病原真菌与引诱剂联用防治天牛的研究进展 |
3.1 病原真菌防治天牛的研究进展 |
3.2 无纺布病原真菌菌剂与引诱剂联用防治天牛的研究进展 |
4 树木溃疡病研究现状 |
4.1 葡萄座腔菌属研究现状 |
4.2 树木溃疡病菌特性的研究 |
4.3 树木溃疡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
4.4 山核桃溃疡病研究现状 |
4.4.1 山核桃溃疡病病原菌的研究现状 |
4.4.2 山核桃溃疡病发生相关因子的研究 |
4.4.3 山核桃溃疡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
5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章 桑天牛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其田间防控技术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昆虫及菌株 |
1.1.2 试验地概况 |
1.1.3 培养基 |
1.2 实验方法 |
1.2.1 山核桃桑天牛危害特性的研究 |
1.2.2 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1.2.3 生物测定 |
1.2.4 桑天牛田间防治研究 |
1.2.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山核桃桑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1 生活史 |
2.1.2 生活习性 |
2.1.3 桑天雌雄成虫区别 |
2.1.4 产卵刻槽数、产卵及幼虫孵化数量测定 |
2.1.5 成虫寿命测定 |
2.2 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2.2.1 不同菌株的平均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萌发率比较 |
2.2.2 菌株的抗紫外线能力测定 |
2.3 生物测定 |
2.3.1 感染症状 |
2.3.2 不同菌株对桑天牛的致病力 |
2.4 桑天牛的田间防治试验 |
2.4.1 白僵菌无纺布菌条的含孢量及活孢率的测定 |
2.4.2 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含水率的测定 |
2.4.3 不同防治方法对天牛死亡率及感染率的影响 |
2.4.4 不同防治方法对天牛成虫产卵刻槽、产卵量及幼虫成活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山核桃三种病害的病原鉴定 |
第一节 山核桃溃疡病的病原鉴定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山核桃溃疡病病原样本采集 |
1.1.2 主要化学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主要试剂配制 |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1.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1.2.4 病原菌DNA提取 |
1.2.5 DNA浓度和质量检测 |
1.2.6 ITS序列扩增与测序 |
1.2.7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样本采集及分离培养 |
2.2 病原菌菌落及形态特征 |
2.3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2.3.1 总DNA的质量检测 |
2.3.2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比较分析 |
2.3.3 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聚类分析 |
2.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确定 |
3 讨论 |
第二节 一种山核桃树干病害的病原鉴定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原样本采集 |
1.2 实验方法 |
1.2.1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田间病害调查及发病症状 |
2.2 病原菌菌落特征 |
2.3 总DNA的质量检测 |
2.4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比较分析 |
2.5 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聚类分析 |
2.6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确定 |
3 讨论 |
第三节 山核桃叶枯病的病原鉴定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原样本采集 |
1.2 实验方法 |
1.2.1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田间病害调查及发病症状 |
2.2 病原菌菌落特征 |
2.3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比较分析 |
2.4 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聚类分析 |
2.5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确定 |
3 讨论 |
第四章 山核桃溃疡病化学药剂筛选及其田间防控技术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菌株及杀菌剂、助剂 |
1.1.2 试验地概况 |
1.2 实验方法 |
1.2.1 山核桃溃疡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
1.2.2 10种杀菌剂对山核桃溃疡病的抑菌活性测定 |
1.2.3 山核桃溃疡病田间防治的研究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山核桃溃疡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 |
2.1.1 山核桃溃疡病发生现状调查 |
2.1.2 症状观察 |
2.1.3 病害发生过程的调查结果 |
2.2 室内抑菌性试验 |
2.3 山核桃溃疡病田间防治研究 |
2.3.1 第一次田间防治效果调查 |
2.3.2 第二次防治效果调查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1 桑天牛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其田间防控研究 |
2 三种山核桃病害的病原鉴定 |
3 山核桃溃疡病化学药剂筛选及其田间防治研究 |
第六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
二、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桑天牛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生态地理分布及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J]. 苏筱雨,李会平,阎浚杰,黄大庄,王志刚,张爽,毕拥国,阎爱华,吕飞.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04)
- [2]天牛卵寄生蜂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张彦龙,唐艳龙,王小艺,曹亮明,杨忠岐. 林业科学研究, 2020(04)
- [3]四川蚕区桑天牛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 危玲,龚自南,曾益春,刘刚,黄盖群,姚永权,代洁,唐清霞. 四川蚕业, 2019(04)
- [4]山核桃主要害虫多途径检索系统的构建[D]. 王超超.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5]山核桃天牛植物源引诱剂的初步研究[D]. 马艳.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桑树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J]. 曹红妹,胡桂萍,杜贤明,叶川,石旭平,黎小萍,杨帆,王军文. 江西农业学报, 2018(08)
- [7]机械损伤和两种昆虫啃食诱导的桑树(Morus alba L.)叶片BVOCs释放差异[D]. 徐晨阳.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8]桑天牛研究进展[J]. 申桂艳. 防护林科技, 2016(11)
- [9]江苏沿海地区桑园桑天牛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J]. 周卫红,孙孝龙. 蚕桑茶叶通讯, 2015(05)
- [10]山核桃主要病虫害鉴定与无公害防控技术研究[D]. 刘玉军.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