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中小企业如何实施“两个置换”(论文文献综述)
赵俊岭[1](2016)在《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改制公司。受组建的政策强制性以及治理方面的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制约,出于降低制度成本的考量,改制公司大多会出现不同于通常所谓“法定模式”的权利配置。这些做法在实践中时常引发争议,与之有关的诉讼也大量发生。因为法律规定的缺失或模糊以及法理层面认识的不统一,致使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始终存在,这既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和国企改革的推进,又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危及社会稳定。目前,法学界关于改制公司的系统性研究非常薄弱,既有的成果基本上都分散在章程设限股权转让与“人走股清”制度安排的效力以及资本多数决的结果对反对股东是否具有约束力等几个方面,缺乏对改制公司形成机理、约束条件、权利配置特点的详细考察,未能为改制公司的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亟需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公司制度与经济体系的运行高度关联,在公司法制较为发达的英美法区域,公司法与法经济学的语境已深度融合,因此本文即选取科斯法律经济学作为主要分析框架,以产权、交易成本和权利配置理论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本文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首先,根据对三十余家改制公司的实地调查结果总结归纳出改制公司进行特殊权利配置的主要情形并将其类型化;接着选定理论视角和分析论证的主要理论工具;继之对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几种主要情形进行制度分析与效力解析;最后基于改制公司特殊的权利配置格局尝试对改制公司的治理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制度建构方面的建议。因实践中大量关于权利配置的争议发生在国有股权已经退出、全面私有化的封闭性改制公司之中,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定为产权改革较为彻底的改制有限公司。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共列举七种权利配置的特殊情形并将其类型化。强制性的权利配置包括股权分散、全员持股、国有股比例受限;设置部分权能受限的经营者岗位激励股;带有社会公益性的组织被改制为民办非企业法人而导致产权残缺三种。自治性的权利配置包括以合意或多数决形式限制转股权自由转让;限制特定股东群体的表决权;限制特定股东群体的知情权;创设不同于“法定模式”的公司机关或对公司机关的职权进行重新配置四种。对改制公司的强制性权利配置首先要尽可能维持产权界定的完整性,避免产权的残缺或弱化,减少租值消散,降低制度成本;其次,在改制的产权初始配置方面,要在既有的意识形态等局限条件的约束下争取效率的最大化,尽可能降低社会成本;最后,当产权界定完成后,公权力即应在市场机制面前保持谦抑性,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既有强制性权利配置中不合理之处以及未能充分实现制度目标的部分,应该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制度绩效为依归,对其进行调整或完善。改制公司自治性的权利配置很多时候是以限制部分股东权利的形式出现,对其效力的认定在立法上应当包容,在裁判上应当宽容。在封闭公司的领域,无论立法还是司法的层面,都应坚决摈弃管制主义的理念与做法,尽量赋予公司参与者更大的制度选择自由。本文主张应当充分拓展公司自治的空间,尊重公司股东基于私法自治的合意结果,进而尽量维持改制公司自治性权利配置的效力。于改制公司权利配置而言,除涉及股东寻求内外部救济的工具性权利不得以多数决形式予以剥夺外,其余权利皆可重新配置,而对异议股东的保护就是赋予其以公平价格退出公司的权利。基于改制公司特殊的权利配置格局以及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体制特征,改制公司普遍具有产权残缺、受传统单位制度影响较大以及延续党政权力运作机制的治理特点,这些特点与建基于西方宪政理论之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能完全契合,因此,我国改制公司的治理远较普通的公司复杂。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导致对与商事主体和商事行为有关的制度需求日渐增大,应增加这些方面的制度供给。在与之有关的制度建构中,保障封闭公司股东公平退出的公力救济机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主张,我国封闭公司的立法应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除涉及公司法人格独立、有限责任以及较大负外部性的行为以外,皆可交由公司自治;如果有公司参与者对多数决形成的制度安排持有异议且无法以合意的方式解决,则其可循退出权的公力救济途径退出公司。
赵耀[2](2014)在《H公司改制重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公司是江苏省镇江市一家市属国有工程机械企业,公司有6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陷入困境。面对诸多问题特别是资金严重匮乏,产品销售遇到困难等,改制是公司的唯一出路。文章以H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和研究,并结合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对H公司的改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回顾H公司产权改革前的基本情况,在明确产权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后,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改制的具体措施。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中,对其产权改革中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及其利益取向进行分析,得出只有政府、企业、收购方和职工几方多沟通协调,平衡各方利益,才能拿出好的重组方案。有了好方案才能既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使职工获得较好的利益保障,又让企业购买者获得较好利润,同时让政府反过来更好地推动企业改革。要让企业改革成本最小化,降低企业损失,使得改革更为有序、顺利地推进。就H公司的改制重组来看,改制显着地提高了公司的获利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显着的改善了公司负债水平,一定程度提高了企业的产值规模,增加了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企业效益提高非常显着。H公司的改制重组是成功的,它的改制重组为相类似企业改制实践的具体操作提供了一点借鉴。
肖丹[3](2012)在《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长沙市政企关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如火如荼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此次改革的主要标志是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即国资委。国资委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的“五龙治水”的局面,从理论上确立了权责义相结合、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监管原则。这一改革推动后,国有资产监管取得了巨大成效,国有企业改革优化了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国有资产总量以及保值增值率不断增加,国有企业在税收、就业、产业引导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地处中国中部,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城市之一,同时又面临着长株潭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历史机遇。国有经济需要在长沙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在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下重构长沙市的政企关系便是应时代而生的一项重大课题。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资国企的发展,提出并实施了国资全面监管的战略,这也正是重构政企关系的良好基础。基于此,这一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对长沙市政企关系作出了初步调整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长沙市政企关系的问题和症结所在。认为管理体制不顺、企业治理结构不科学、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行为习惯以及素质等问题是影响政企关系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父子”关系、“强政府,弱企业”等现象。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理顺长沙市政企关系的总体思路,认为理顺国资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是几个关键对策,以期为长沙市继续推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新型政企关系提供一定意义的参考。
史宝葛[4](2011)在《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战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为世人所公认,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内外部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得众多中小企业做不大或中途夭折,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在起步阶段或发展当中缺乏发展战略以及有效地执行战略。因此本文研究中小企业战略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接着论述了战略的相关理论,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成因。其次就隆泰公司公司的基本情况阐述其内外部环境条件。内部条件包括组织结构分析、人力资源状况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管理状况分析。外部条件分为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市场需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进而得出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再次根据SWOT矩阵得到的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应该坚持走低成本和国际化战略。最后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企业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实施的对策和措施。
周放生[5](2009)在《左权县国有企业改制记忆》文中研究说明□周放生/文 回顾过去3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地方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建国以来,我国许多市县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国有中小企业,构成了当时市县经济的基础。但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出现了持续亏损,许多地方的经济由此
周放生[6](2009)在《左权县国有企业改制初晴雨后》文中研究指明回顾过去3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地方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建国以来,我国许多市县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国有中小企业,构成了当时市县经济的基础。
李阳[7](2009)在《兰州市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工业基地是在长期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区域经济或全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工业集群区域或城市。我国传统体制中的老工业基地,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靠政府以行政的力量计划和配置资源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的工业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变迁,老工业基地由于各种原因有所衰退,但仍具备相对优势,老工业基地改造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的老工业基地经历着从建立、发展、繁荣,到衰退、改造、振兴的演进过程。兰州市老工业基地路径依赖的演进历程表明,兰州市在资源开发利用、国有企业改革、工业技术升级、产业集群等方面都存在路径依赖,并且种种的路径依赖对兰州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效应。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为支撑,采用制度、结构、绩效相结合,规范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路径依赖的内涵、分类、形成机理和路径打破四个方面构建了路径依赖的理论框架,在大量理论分析基础上,研究兰州市老工业基地存在路径依赖的具体表现,并深入地从初始条件和历史事件、路径转换的社会成本、自我强化机制、刚性的制度环境、利益集团和认知锁定几个方面分析路径依赖的形成,进而提出兰州市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破解思路和实现路径。兰州市老工业基地应从空间与体制两个视角出发,以集群化为手段实现空间调整,以国企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体制优化,打破兰州市老工业基地原有的路径依赖。
长沙市商业经济学会,长沙市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8](2008)在《长沙流通企业改革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长沙流通企业改革发展成效显着1997年,长沙市国合流通企业产权改革正式拉开序幕。10余年来,随着改革改制的深入推进,流通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通企业走出政府怀抱,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曾经抱着"铁饭碗"的国有企业职工在推进企业改制、实施"两个置
张雪芹,周燕芳[9](2008)在《国有企业破产重组新思路——甘肃省水泵厂资产重组案例》文中认为本文阐述了国有企业甘肃水泵厂破产后"化厂为园"的重组新思路,用SWOT方法分析了甘泵厂建立工业园区的优势与不足,对园区的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并提出发展建议,最后得出结论。
陈君文[10](2008)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常德市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从2004年开始的朗顾之争引起了全社会关于是否应该继续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广泛关注。本文并不直接探讨国有企业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试图通过产权改革的理论分析,以湖南省常德市的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为实证研究,探讨国企如何改、改革后国企效率是否提高来侧面说明国企改制的必要性与否问题。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提出本文的论题,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对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进行历史回顾并分析其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启示,提出本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列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第2章对国内外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别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之争的流派观点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措施、绩效评价进行综述,最后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述评,发现现有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弥补这些理论与实证研究中的不足正是本文研究的动力所在。在第3章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模式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中小型国企的界定及其特点,在探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必要性基础上,阐述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三种具体模式——国有独资的非法人企业模式、国有国控的特殊法人模式以及民营化模式,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对处于非国有控制的竞争领域的中小国有企业而言,采用民营化的产权改革方式是一条适宜的道路。本章接下来还探讨了我国中小型国企民营化改革的具体模式和各自的适应条件,并分析了产权转让中的定价问题,运用资本资产理论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产权定价模型。本章最后还分析了政府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职能及定位,认为政府要强化市场一般化服务职能,从外部环境上保障中小企业通过正当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第4章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中,主要是以即将民营化的中小国企为对象,对其产权改革中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及其利益取向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产权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重点分析产权转让中政府、购买者与寻租者的三方博弈,并就当前职工岗位和待遇合理安排等热点问题对产权改制中政府、企业与职工三方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基于模型分析,第四章得到了以下结论:职工支持中小型国企改革、同时购买者给予职工较为满意的待遇使得职工继续留在企业工作才能使得效益最优化。本章还提出,政府、企业购买者应与职工多沟通,使得职工获得较好的利益保障,企业购买者利润最大化,改革的成本最小化,才能使得改革更为有序、顺利地进行。在前几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第5章对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前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改革的具体措施。文章接着以常德棉纺织厂和常德市制革厂为例,对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本章最后还考察了常德中小国企整体改制的效果,总结了改革的经验教训。在第6章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中,论文设计了一套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然后对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样本进行选取、说明并进行改制后的绩效评价,对改制前后绩效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由产权改革引导的公司治理、激励制度及政企关系变化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得出了以下结论:改制能显着地提高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能显着地改善其负债水平,能一定程度地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本章还比较了改制前后样本公司总资产报酬率等财务绩效指标的变化,发现从整体来看,四个财务指标都呈良性发展趋势,改制对企业绩效的提高非常显着。第7章是对全文的总结。首先概述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效果,接着分析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经验。文章最后对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本论文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模式,根据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针对常德市的实际情况,提炼出了适用于常德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指导原则和思路。为常德市国企改革实践的具体化操作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2)运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对常德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后企业绩效的改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改制企业展开了深度个案研究,为今后深化改革总结了经验和教训。(3)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研究了常德市国企产权改革所引起的公司治理、激励体制、政企关系的变化,进一步分析了产权改革导致企业绩效提高的深层次原因。今后本文在完善国企改革后的制度建设、减少改革成本,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上可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使得国企产权改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为优化的结果。
二、国有中小企业如何实施“两个置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中小企业如何实施“两个置换”(论文提纲范文)
(1)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框架 |
第一章 改制公司及其权利配置的特点与成因 |
第一节 改制公司的界定 |
一、国企改革历程考察基础上的改制公司界定 |
二、改制公司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类型化分析 |
一、独特的改制公司权利配置 |
二、类型化分析 |
第三节 基于产权效率的原因分析 |
一、国有企业产权模糊 |
二、国企改制与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经济逻辑 |
第二章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视角的选择 |
一、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 |
二、法经济学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效力判定 |
一、现有理论的介绍与评析 |
二、改制公司权利配置效力判定的路径建构 |
第三章 改制公司的强制性权利配置 |
第一节 改制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 |
一、改制公司独特股权结构的由来与争议 |
二、改制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效率 |
三、对未来国企改革的启示 |
第二节 改制公司激励股的设置 |
一、改制公司激励股设置现状与制度绩效 |
二、激励股设置的理论基础与权利构造 |
三、对未来改革的启示 |
第三节 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法律规制 |
一、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规制困境 |
二、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产权效率 |
三、基于制度选择的规制重构 |
第四章 改制公司的自治性权利配置 |
第一节 改制公司转股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对股权转让自由的限制 |
二、司法裁判的困惑与理论上的争议 |
三、改制公司转股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
第二节 改制公司股东表决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表决权的特殊配置 |
二、实践与理论上的争议 |
三、改制公司股东表决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
第三节 改制公司股东知情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对特定股东群体知情权的剥夺 |
二、改制公司股东知情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
三、股东知情权行使的法律限制与公司自治 |
第四节 改制公司机关创设与职权重新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机关创设与职权重新配置的争议 |
二、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公司机关设置 |
三、公司机关职权配置的效力探讨 |
第五章 改制公司的治理路径 |
第一节 改制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
一、党政权力运行机制的延续 |
二、单位制度的深远影响 |
三、“产权残缺”现象的普遍存在 |
第二节 制度建构 |
一、丰富商事主体的制度供给 |
二、拓展公司的自治空间 |
三、商事裁判独立与商事裁判理念确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H公司改制重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一) 产权的定义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
(二)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三) 现代企业制度 |
(四) 两个置换 |
三、改制重组前H公司和收购方基本情况 |
(一) 改制重组前H公司概况 |
(二) 改制重组前收购方概况 |
(三) 改制重组前H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
四、H公司改制重组的实施 |
(一) 改制重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二) 改制重组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 |
(三) 改制重组方案及各方相关处理 |
(四) 改制重组后的效益考察和积极变化 |
(五) 经验总结 |
五、H公司改制重组的完善策略 |
(一)“改制”与“转机”相结合 |
(二) 劳动关系的改革与稳定 |
(三) 政府机构对企业的扶持政策 |
(四) 健全现行社会保障体系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长沙市政企关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政企关系问题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涵 |
2.1.2 政企关系的特定含义 |
2.2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政企关系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地方政府公司主义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4 产权制度理论 |
2.2.5 市场经济理论 |
2.3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政企关系的基本要求 |
2.4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理顺政企关系的必要性分析 |
2.4.1 理顺政企关系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
2.4.2 理顺政企关系是促使政府职能切实转变的重要方面 |
2.4.3 理顺政企关系是实现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迫切要求 |
2.4.4 理顺政企关系是主推国有企业应对国际化竞争的重要保障 |
第3章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长沙市政企关系的现状分析 |
3.1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长沙市政企关系的初步调整 |
3.1.1 成立了政府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 |
3.1.2 动摇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依附关系 |
3.1.3 注重了政府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制度建设 |
3.1.4 初步明确了国有企业在政府产业布局中的战略定位 |
3.1.5 构建了政府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体制 |
3.2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长沙市政企关系不顺的主要表现 |
3.2.1 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父子”关系 |
3.2.2 政府与企业之间呈现“强政府,弱企业”的关系 |
3.2.3 未能区分行政职能与出资人职能之间的关系 |
3.2.4 混淆了政府性资金与企业国有资产之间的关系 |
3.2.5 未能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产的转变 |
3.3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长沙市政企关系不顺的原因分析 |
3.3.1 深受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影响 |
3.3.2 政府未能对企业治理结构作出合理设计 |
3.3.3 政府角色定位与市场化取向的矛盾 |
3.3.4 企业管理者与市场化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
第4章 国外政企关系的主要类型及其启示 |
4.1 以美国为代表政府规制型 |
4.1.1 政府规制型的基本特征 |
4.1.2 政府规制型的政企关系 |
4.2 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引导企业型 |
4.2.1 政府引导企业型的基本特征 |
4.2.2 政府引导企业型的政企关系 |
4.3 以日本为代表政府主导型 |
4.3.1 政府主导企业型的基本特征 |
4.3.2 政府主导企业型的政企关系 |
4.4 国外处理政企关系的有益启示 |
4.4.1 政府规制型政企关系的启示 |
4.4.2 政府引导企业型政企关系的启示 |
4.4.3 政府主导企业型政企关系的启示 |
第5章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长沙市理顺政企关系的思路与对策 |
5.1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长沙市重构政企关系的基本思路 |
5.2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理顺长沙市政企关系的具体路径 |
5.3 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长沙市理顺政企关系的配套措施 |
5.3.1 统一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 |
5.3.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5.3.3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机制 |
5.3.4 实行政府对企业的分类管理 |
5.3.5 提高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内容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和特征 |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2.1.2 中小企业的特征 |
2.2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2.1 企业战略的含义 |
2.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 |
2.2.3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
2.2.4 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
2.3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 |
2.3.1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2 问题的成因 |
第3章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
3.1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的企业概况 |
3.2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分析 |
3.3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3.4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
3.5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的管理状况分析 |
第4章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外部条件分析 |
4.1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宏观环境的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行业环境的分析 |
4.2.1 纺织行业形势分析 |
4.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3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市场需求的分析 |
4.4 SWOT矩阵分析法 |
4.4.1 公司内部竞争优势 |
4.4.2 公司内部潜在劣势 |
4.4.3 公司外部面临机遇 |
4.4.4 公司外部面临威胁 |
4.4.5 SWOT综合分析 |
第5章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战略选择 |
5.1 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
5.2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的战略目标 |
5.3 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 |
5.3.1 公司发展战略的依据 |
5.3.2 低成本战略 |
5.3.3 国际化战略 |
第6章 战略的实施与对策 |
6.1 调整产品结构 |
6.2 调整组织结构 |
6.3 低成本实施主要方式 |
6.4 加强薪酬体系建设 |
6.5 加强人才建设,实行定岗定编 |
6.6 积极走出去 |
6.6.1 加强合作 |
6.6.2 产品设计本地化 |
6.6.3 积极参加展会,取长补短 |
6.7 建立强有力的网络信息平台 |
6.8 营造健康的企业文化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兰州市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 |
五、论文的分析框架 |
第一章 路径依赖的理论逻辑框架 |
一、路径依赖的内涵 |
二、路径依赖的分类 |
三、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 |
四、路径依赖的打破 |
第二章 兰州市老工业基地路径依赖的历史演进 |
一、兰州市老工业基地路径依赖的演进 |
二、兰州市老工业基地路径演进的总体特点 |
三、兰州市老工业基地路径依赖的负面效果 |
第三章 兰州市老工业基地路径依赖的成因分析 |
一、兰州市老工业基地路径依赖的具体表现 |
二、兰州市老工业基地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 |
第四章 兰州市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实现路径 |
一、兰州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路径选择的定位 |
二、兰州市老工作基地改造的路径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常德市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1.2.1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回顾 |
1.2.2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现状分析 |
1.3 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
1.3.1 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回顾 |
1.3.2 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启示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目的 |
1.4.2 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6 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6.1 研究的方法 |
1.6.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西方产权理论与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
2.1.1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
2.1.2 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的必要性之争 |
2.2.1 国企必须进行产权改革的观点 |
2.2.2 中小国企产权改革的相关论述 |
2.2.3 国企产权改革不必要的观点 |
2.3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后的绩效评价 |
2.3.1 产权改革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 |
2.3.2 产权改革与企业绩效没有必然联系的观点 |
2.4 现有研究的评述 |
2.4.1 西方产权理论与代理理论的评述 |
2.4.2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研究的评述 |
第3章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模式研究 |
3.1 我国中小型国企的界定、特点及作用 |
3.1.1 中小型国企的界定 |
3.1.2 我国中小型国企的特点与作用 |
3.2 我国中小型国企进行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3.2.1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有利条件 |
3.2.2 中小国企产权改革与企业绩效改善的逻辑联系 |
3.3 我国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目标——民营化 |
3.3.1 国有企业的分类 |
3.3.2 国企分类改革的三类模式 |
3.4 我国中小型国企民营化改革的具体模式 |
3.4.1 股份合作制 |
3.4.2 管理层收购(MBO) |
3.4.3 出售拍卖 |
3.5 中小型国企产权转让中的产权定价问题 |
3.5.1 中小型国企产权定价的主要方式 |
3.5.2 中小型国企产权转让中产权定价的对策分析 |
3.6 中小型国企民营化后的政府定位与职能 |
3.6.1 提高本地区投资环境的竞争力 |
3.6.2 创造有利于非公有经济发展的竞争环境 |
3.6.3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强政府服务功能 |
3.6.4 在利益独立的基础上进行政企合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 |
4.1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中涉及的行为主体 |
4.2 相关行为主体的利益取向 |
4.3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中各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 |
4.4 产权转让中政府、购买者和寻租者的博弈模型分析 |
4.4.1 政府、购买者和寻租者的博弈模型建立及分析 |
4.4.2 政府、购买者及寻租者的三方博弈结果分析 |
4.5 产权改制中政府、企业与职工的博弈模型分析 |
4.5.1 政府、企业和职工的博弈模型建立及分析 |
4.5.2 政府、企业及职工的三方博弈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 |
5.1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
5.1.1 常德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
5.1.2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前的主要问题 |
5.2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基本原则 |
5.3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措施 |
5.4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案例分析 |
5.4.1 常德棉纺织厂产权改制方案分析 |
5.4.2 常德市制革厂产权改制案例分析 |
5.5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效益考察 |
5.5.1 改革后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 |
5.5.2 改革后对职工的影响 |
5.5.3 改革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
5.5.4 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绩效的实证分析 |
6.1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6.1.1 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 |
6.1.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及改进 |
6.1.3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
6.1.4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 |
6.1.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设定 |
6.2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前后的绩效对比分析 |
6.2.1 样本的选取与说明 |
6.2.2 改制前后绩效对比的实证分析 |
6.3 产权改革后中小国有企业绩效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产权改革指标量表的信度检验 |
6.3.2 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 |
6.3.3 改制后绩效改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7.1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效果与经验 |
7.1.1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效果 |
7.1.2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经验 |
7.2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7.2.1 主要问题 |
7.2.2 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结构方程模型源程序 |
附录二:常德市国有企业改革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国有中小企业如何实施“两个置换”(论文参考文献)
- [1]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D]. 赵俊岭. 南京大学, 2016(06)
- [2]H公司改制重组策略研究[D]. 赵耀. 兰州大学, 2014(03)
- [3]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长沙市政企关系问题研究[D]. 肖丹. 湖南大学, 2012(03)
- [4]沈阳隆泰电气有限公司战略管理研究[D]. 史宝葛. 东北大学, 2011(06)
- [5]左权县国有企业改制记忆[N]. 周放生. 中国企业报, 2009
- [6]左权县国有企业改制初晴雨后[J]. 周放生. 上海国资, 2009(10)
- [7]兰州市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路径研究[D]. 李阳.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7)
- [8]长沙流通企业改革发展探析[A]. 长沙市商业经济学会,长沙市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 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2008
- [9]国有企业破产重组新思路——甘肃省水泵厂资产重组案例[J]. 张雪芹,周燕芳.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15)
- [10]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常德市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D]. 陈君文. 中南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