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通八达 全程全网”(论文文献综述)
隋映辉[1](2021)在《科技抗疫:服务创新与产业转型》文中研究指明在疫情突发及防控过程中,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出现了"封城、封村、封路"等现象,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中,唯有大数据、"信息流"全程全网、四通八达、畅行无阻,远程办公、线上运营成为新常态,不仅加速开启了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与新路径,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兴科技助力抗疫,也拓展了科技供给的新途径、
张金东[2](2020)在《唐山电信公司ICT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新常态的逐步深入,传统行业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以中国电信为代表的传统电信运营企业,面临市场空前的洗礼和压力。人们通讯习惯的快速变化,致使传统语音业务收入快速下滑;与此同时,行业内低水平的激烈竞争,也使得电信运营企业经营发展举步维艰;国家税收制度的改革,通信业被纳入“营改增”范围,电信运营企业税负明显加大,运营成本明显增加,为保证企业利润水平,传统“以投资换收入”“高额市场性费用”等粗放经营方式一去不返,传统业务营销难度居高不下。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以及新市场需求,为实现企业转型发展,以中国电信为代表的电信运营企业纷纷做出了探索和尝试,部分企业开始将战略目光投向新兴ICT业务领域,试图通过大力发展ICT业务,改革创新、抢抓新时代新机遇,成为“综合智能信息服务提供商”,做新时代信息通信领域全能手,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然而,ICT这片蓝海市场并非门可罗雀,随着竞争加剧,ICT行业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再此情况下,电信运营企业作为该行业经验劣势的后来者,如何突围占领市场一席之地,成为电信运营企业的一大难题。本文以中国电信唐山分公司(简称唐山电信)为研究对象,首先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内容、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点。文中依据市场营销组合4Ps、PESTEL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等经典理论,对当前唐山电信ICT的业务形态、营销现状做了分析阐释,分析得出当前唐山电信ICT业务营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唐山电信开展ICT业务营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做了剖析,进而总结得出适合当前唐山电信ICT业务营销的策略,包含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本文最后,还提出了落实唐山电信ICT业务营销策略的系列保障措施,以及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展望预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唐山电信ICT业务的营销拓展提供一些思路,同时也为其它电信运营企业和国内相关系统集成商提供一些营销参考和借鉴。
沈向军[3](2013)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文中指出“三网融合”的出现源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但其影响与意义又远超出技术的范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家安全与竞争力塑造的多个层面。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在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尚不充分的状态下,被置于三网融合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本文将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理论应用于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研究,以对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梳理为逻辑起点,检视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行业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及其与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之间关联方式的变化,探讨有线电视行业产业链的演进路径,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以此为基础,提出有线电视核心竞争力塑造的途径与手段,提出符合中国社会经济现实与中国有线电视电视行业现状的竞争战略。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有线电视网与通信网、互联网同步演进,一系列变革发生在基础技术、业务形态、市场结构、产业形态和生存方式等各个方面,并向着产业链融合与信息产业融汇的方向持续发展。有线电视行业的传输能力得到提升,网络功能得到拓展,同时也因行业垄断优势的逐步消失而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国有线电视行业的三网融合转型实践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分散、弱小的行业先天不足、与信息产业运营模式不匹配的单一盈利模式以及突出的资金瓶颈对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制约与阻碍作用日益明显,成为亟待解决的困境与难题。美国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转型是在“放松管制”的政策取向下进行的,以康卡斯特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权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并以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为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整合与转型。中国的电信企业则是以三大全国性、全业务运营商为主体,从网络、产品、服务、品牌等多方面着手,实现由通讯服务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变。“市场化和产业化”则是美国有线电视企业和我国电信企业实现转型的共同前提。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承载着多个层面的目标:从国家层面来看,有线电视行业被赋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传播体系重要构成的特殊地位与责任;从产业层面来看,有线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行业规模与实力的提升,并完成与信息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从企业层面来看,收入利润的增长、竞争能力的提升等都是企业生存与扩张的基本需求。从有线电视行业自身来看,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实践与转型正在促使有线电视的传统产业链分解,并形成新的网络状产业链结构。这就使得模块化分工成为实现有线电视产业链整合与创新的有效途径,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则成为可供选择的竞争力塑造手段。从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环境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清晰;有线电视企业之间,以及与电信企业之间处于一种竞合博弈的状态之中,既形成了市场竞争,又存在着合作基础。因此,对有线电视行业而言,应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差异化的战略选择:基于视频相关业务的防御性战略和基于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的进攻型战略。其中,形成战略联盟和注重风险控制是影响上述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
赵昌文[4](2011)在《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邮政投递建设研究 ——以济南邮政为例》文中指出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未来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众所周知,遍布城乡和全程全网的投递网络就是邮政企业的核心能力。随着市场竞争对手数量和质量的日益提升,传统的邮政投递网络已经不能适应快节奏、多样化的要求;同时,邮政对于投递核心能力的地位认识不足,造成投递建设能力滞后。目前,邮政系统内部开始在投递环节进行着改革尝试,但通过实施投递组网改革、内部结算等方式提升邮政核心能力的相关论述还乏善可陈。本文以济南邮政投递为例,旨在通过核心能力等理论的研究,利用相关理论对邮政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指出投递是邮政的核心能力所在。并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与竞争对手通过大量数据对比,深入开展分析和研究,对邮政投递现状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指出发展投递所面临的良好市场机遇,对认识、分析邮政投递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创造性提出内部结算制度等市场化运作方案,对于解决现行投递体制运行弊端有良好的研究和实践意义;提出普邮投递网、特快专递投递网、机要投递网三网整合,并进行投递网络重组,实施投递专业化经营公司化运营方案,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加强投递能力建设;根据投递区域实际情况进行投递作业重组,将普邮网中竞争性强、时效性强的业务纳入特快专递网;面对电子商务的历史机遇,首次提出将邮政投递平台打造成真正面向市场独立运行的物流投递终端,对于提升邮政整体效益水平,增强邮政自身实力,甚至对于整个物流市场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根据与对手进行比较分析,创新性提出在城市与农村实行差异化价格策略等观点。本文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研究,通过对邮政行业的战略分析,为目前的邮政投递建设变革提供一些观点和见解,为邮政基于投递网络的核心能力建设开辟一些新的思路。
孙飞[5](2011)在《基于KPI的山东邮政物流网络运行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邮政联系着千家万户,邮政的业务网点覆盖全国,向全国各地提供邮政服务,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邮政业一直坚持竞争性业务和非竞争性业务、专营业务和非专营业务、普遍服务和非普遍服务,管理体制亟待变革。国外巨头和国内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使得邮政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邮政物流尚未建立核心竞争优势,亟待提高邮政物流的运行效益、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绩效考核可以为山东邮政物流网路的战略目标保驾护航,明确网路的运行状况,指明山东邮政物流网路的前进方向,是山东邮政物流网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为网路的人力资源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邮政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本文采用KPI考评方法,结合流程管理理论、JIT准时制理论及TQM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明确了山东邮政物流网路的KPI应为运行效益、运行效率及运行质量,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山东邮政物流网路的KPI。本文采用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对山东邮政物流网路的KPI进行绩效考核,构建了测评的流程模型和结构模型,并构建了3层的指标体系。本文构建的山东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测评体系,指标权重赋值更加科学合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互结合,测评体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的特征,符合山东邮政物流网路的运行特征。经实证分析,本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山东邮政物流网路运行效益、运行效率及运行质量的改进方法。
赵航[6](2010)在《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物流是现代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被誉为经济领域的“黑大陆”,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市场是我国范围最广、潜力最大的市场,高效的农村物流运作体系是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农村物流体系尚未健全,农村物流渠道不畅、市场化程度低、流通方式落后、部分流通产品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邮政作为进军农村物流的主力军,拥有良好的品牌优势,长期以来一心一意为农村、农民、农业建设服务,赢得了良好信誉;并且中国邮政拥有覆盖全国、遍布城乡的网络资源,具有信息网、金融网、实物传递网“三网合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功能优势。因此,中国邮政应及时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物流。本文将对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进行战略研究。文章首先对物流以及农村物流的概念、研究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的阐述,之后介绍我国农村物流的特点;发展现状等问题,并对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发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对物流市场需求巨大,中国邮政应凭借其品牌,网络等多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农村物流;然后对中国邮政发展物流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一一作了剖析,得到结论: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为中国邮政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要中国邮政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就完全可以参与到物流市场的竞争,并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最后给出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战略。作者希望通过对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战略研究,揭示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现状及特征,分析适合中国邮政的农村物流发展战略,为中国邮政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持,以期为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徐燕[7](2009)在《通信专业联网实训平台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通信运营企业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越发突出。本文紧密结合通信类高职院校立足于“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急企业发展之所需”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于培养学生“树立通信全程全网”的理念,立足于通信网络技术“一站式教学”的企业运营环境仿真实践的理念,提出了在校园内建立通信专业联网实训平台的构想。本文从近年来通信行业的发展形势、行业现状、人才缺口需求调研结果出发,针对性引出了通信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指出建立通信专业联网实训平台在通信类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网设计的基本目标和遵循的总体原则。详细分析了通信网络结构、通信路由、交换技术、传输技术、接入网技术等组网涉及的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SDH传输承载网为驱动主体,以CC08、S1240组建的交换网为核心的通信专业实训教学平台的设计方案。方案中充分整合利用已有的交换、传输、接入、电源等设备资源,将相对分散的通信各专业独立单元实验基群进行组网,搭建了一个与实际电信网络一致的电话网,构建了一个通信技术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校内办公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之间的内部电话通信。在该平台上开设了实训课题,提供网络调测和维护平台,培养学生全程全网的意识。本项目是以通信技术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为出发点,依托现有的教学及实验实训设备,构建通信技术综合实践平台,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开拓通信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新局面。这将有助于我们找到定位准确的高职教育的科学方法,使我们按照实践教学的需要重组课程结构,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树立“为实践而教,为技能而教”的思想,真正把高职教育转变到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而通信专业联网实训平台的构建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而提出的创新教学的培养模式,是教学创新的具体实践。
吕雄伟[8](2009)在《邮政物流车辆路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邮政物流是运筹学和现代物流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其车辆路径问题是一类理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复杂条件下的多约束、多目标车辆路径问题。涉及的约束条件和影响因素主要有时间窗、车辆装载容量、道路交通状况、多邮件类型、往返归集、混合搭载、自然条件等。目前,邮政物流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工作还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如何处理往返归集、时间窗和不可预知的自然因素影响,以及设计简单有效的求解算法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现代物流倡导的系统化思想,针对带硬时间窗约束的邮件车辆路径问题、多目标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和带软时间窗约束的动态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从邮政物流具体实践中抽象实际问题,利用车辆路径问题领域的已有成果,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和自适应多态蚁群算法进行求解,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策略。本文同时以四川省邮政公司2008年5月共11个地市雅芳一体化邮政混合物流为例,对邮政物流车辆路径问题进行了计算求解,结合邮政实际生产中的车辆路径问题,分析了不同优化策略对总体邮运费用和实际使用车辆数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部分,整理与归纳了有关邮政网络、邮政物流、国内外的车辆路径问题研究现状和求解算法等的文献与理论成果,分析了多约束多目标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的潜在研究领域,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实现路线。第2章,对邮政车辆运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描述了邮政车辆运输问题特征、分类和影响因素等,分析了邮发报刊对运输投递和邮运生产的影响。并以四川省邮政公司11个地市邮政车辆运输费用结算为例,计算了各点实际的月度邮运成本费用,提出了邮政车辆运输问题的一般模型。第3章,结合四川省邮政公司11个地市邮件车辆运输时限规定以及车辆往返情况,引入时间窗限制和往返归集等约束条件,建立了带时间窗约束的邮件车辆路径问题模型,并设计以遗传算法为基础的求解策略,对其邮路优化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突发事件和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对邮件车辆路径问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4章针对实际邮政物流车辆调度多优化目标的特性,分析了在现有邮路运输的基础上加载一体化邮政物流项目需求后的车辆调度与路径选择优化问题,构建了带时间约束、多目标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模型,并以2008年5月四川省邮政公司雅芳一体化混合物流为例,利用自适应多态蚁群算法对带时间约束多目标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进行了求解,也分析了不同邮件类型对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的影响。第5章,针对带软时间窗约束的动态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建立了带时间窗惩罚的最小车辆运输费用模型,考虑了车辆装载容量、时间窗、往返货物归集、邮件与物流商品混合搭载、时间窗惩罚等约束条件,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计算和优化对比分析。第6章,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情况,对比分析了邮政实际生产运输问题、带时间窗约束的邮件车辆路径问题、多目标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和动态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的总邮运费用、参与运输的邮运车辆数和优化策略,提出了实际邮运生产的4项优化措施。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将多品种、多优先级、多时限要求的邮政物流混合搭载问题等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李进良[9](2007)在《TD-SCDMA建设区域数据网还是全国3G网?》文中指出2007中国已经进行10个城市TD-SCDMA的规模网络建设,完成后该怎么办?有两种建网方案:区域数据网、全国3G网,本文对此做了分析,认为区域数据网方案不利于:挑战cdma1x、扩大话音用户、开拓增强性业务和后续演进;而全国3G网方案有利于:由电信大国变成电信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助力中国的崛起;从而建议集中力量发展TD、TD要采用比固网更低的资费策略、要在TD的基础上向4G演进、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要把TD推向国际作为重点之一。
王卫红[10](2002)在《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首先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了总体论述并确立了研究的总体框架;然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企业管理和国家运营政策等角度对利用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富裕光纤资源架构和运营IP宽带网进行了系统研究;其次,针对我国高速增长的高端路由器市场基本为国外公司所垄断的严峻现实,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我国自主生产高端路由器的策略与建议;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把握了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策略与建议;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把握了我国企业发展B2B电子商务的现状,探讨了我国企业B2B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意义、背景、框架和过程; 第二章系统地阐述了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类型、优点、应用环境要求等内容; 第三章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集中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及发展中国家泰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以及政府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通过文献综述及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对中国网民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定性分析了增长趋势; 第五章对电子商务重要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各种能访问互联网的通信网络平台进行了归纳、特征分析与比较,然后通过杭州有线电视宽带网的具体案例,从技术、企业管理等角度重点研究了利用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富裕光纤资源架构和运营IP宽带网问题; 第六章进行了有关中国有线电视宽带网运营政策的实证研究,旨在希望通过有关研究工作,能为政府决策层制定有利于盘活大量闲置的有线电视网络资产做出一定的贡献; 第七章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短暂的发展历史、基础设施、主要应用功能和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等内容,在互联网基础设施部分针对我国高速增长的高端路由器市场基本为国外公司所垄断的严峻现实,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我国自主生产高端路由器的策略与建议; 第八章在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把握了一些我国个人消费行为及B2C电子商务相关信息。然后通过网上B2C销售和消费方式与传统销售和消费方式的对比研究,得出了在目前环境条件下B2C的优劣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策略与建议;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在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把握了我国企业BZB电子商务的一些现状,如企业主页、电子邮件信箱、企业内部阻碍BZB电于商务发展障碍因素和关于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变革的信息。然后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企业发展BZB电子商务的策略; 第十章是结论与展望,主要回顾了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未来可进行的一些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门)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企业管理和国家运营政策等角度对利用我 国有线电视网络富裕光纤资源架构和运营IP宽带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且参与“杭州有线宽带网“的整个建设与运营过程。“杭州有线宽带网” 引起了世界宽带网络领域的高度评价,杭州“在有线电视公司的线路上铺 设光缆”、架构宽带网被日本《读卖新闻》称为是“世界上极其少见”(见 附件一);u)针对我国高速增长的高端路由器市场基本为国外公司所垄断的严峻现实, 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我国自主生产高端路由器的策略与建议;(3)对中国网民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定性分析了增长趋势:(4)通过网上BZC销售和消费方式与传统销售和消费方式的对比研究,得出 了在目前环境条件下BZC的优劣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BZC 电子商务发展策略与建议;(5)在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把握了我国企业BZB 电子商务的一些现状,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发展BZB电子商务的策略。 本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发展电于商务政策与策略研究”(70073029)的研究内容。
二、“四通八达 全程全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通八达 全程全网”(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抗疫:服务创新与产业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抗疫的科技供给与服务创新 |
二、科技抗疫与产业转型 |
三、科技抗疫的重大价值与意义 |
(2)唐山电信公司ICT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组合4Ps |
2.2 PESTEL分析模型 |
2.3 波特五力模型 |
2.4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唐山电信ICT业务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唐山电信公司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ICT业务介绍 |
3.2 唐山电信公司ICT业务营销现状 |
3.3 唐山电信公司ICT业务营销存在问题 |
3.3.1 产品体系不完善 |
3.3.2 价格体系无优势 |
3.3.3 渠道结构不完整 |
3.3.4 促销方法无新意 |
第四章 唐山电信ICT业务营销环境及SWOT分析 |
4.1 唐山电信ICT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1 外部环境分析 |
4.1.2 内部环境分析 |
4.2 优势分析 |
4.3 劣势分析 |
4.4 机会分析 |
4.5 威胁分析 |
4.6 SWOT分析结论 |
第五章 唐山电信公司ICT业务营销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1.1 专业产品集群建设 |
5.1.2 产品宽度延伸建设 |
5.1.3 品牌再造建设 |
5.2 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4.1 广告策略 |
5.4.2 人员推销 |
5.4.3 公共关系策略 |
第六章 唐山电信公司ICT业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2 培训保障 |
6.3 经营单元承包激发活力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0章 序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研究现状 |
0.3 理论资源 |
0.4 研究方法 |
第1章 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的发展 |
1.1 三网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
1.1.1 三网融合概念的厘清 |
1.1.2 三网融合的发生与发展 |
1.1.3 三网融合实现的动力机制 |
1.2 有线电视网与通信网、互联网的共同演进 |
1.2.1 面向三网融合的技术革新与网络改造 |
1.2.2 基于三网融合的业务规划与产品设计 |
1.2.3 目标指向:产业链融合与信息产业融汇 |
1.3 三网融合对有线电视行业的影响与冲击 |
1.3.1 传输能力的提升与网络功能的拓展 |
1.3.2 网络专用性的弱化与行业垄断优势的不断消解 |
1.3.3 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 |
第2章 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有线电视的转型探索 |
2.1 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与实施进程 |
2.1.1 “三网融合”战略意义和规划的不断明确 |
2.1.2 从“82号文件”到“非对称双向进入”的政策松动 |
2.1.3 分阶段推进的三网融合地区试点 |
2.2 以政府为主导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转型探索 |
2.2.1 青岛、大连、深圳:三次具有代表意义的现场会 |
2.2.2 青岛、佛山、杭州:三种实现整体转换模式试验 |
2.2.3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适应三网融合的网络建设目标 |
2.3 以企业为主体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市场化发展实践 |
2.3.1 深圳天威:资本助力下的区域性转型实践 |
2.3.2 中国有线:国干网的市场化转型探索 |
2.3.3 上海百视通:跨行业合作实现跨地域发展 |
2.4 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困境与难题 |
2.4.1 分散、弱小:行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
2.4.2 盈利单一:与信息产业运营方式不匹配 |
2.4.3 资金短缺: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
第3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美国有线电视业和我国电信业的发展路径 |
3.1 美国有线电视发展的路径 |
3.1.1 放松管制思路下的政策与制度调整 |
3.1.2 市场力量主导的产权与资源重新配置 |
3.1.3 康卡斯特:在并购整合中完成转型 |
3.2 中国电信业的三网融合实践 |
3.2.1 改革、重组造就三大全国性运营商 |
3.2.2 信息化圈地与“宽带中国”工程 |
3.2.3 智能终端推广:抢占移动互联先机 |
3.2.4 IPTV:直指有线电视的增值业务 |
3.3 中国电信:可供借鉴的转型案例 |
3.3.1 “综合信息服务商”:企业定位的重新确立 |
3.3.2 以“网络+产品”夯实转型基础 |
3.3.3 以“品牌+服务”带动规模化发展 |
第4章 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目标设定 |
4.1 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定位 |
4.1.2 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构成 |
4.1.3 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一个具有深意的制度安排 |
4.2 产业层面的融合与发展需求 |
4.2.1 与信息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 |
4.2.2 行业规模与实力的整体提升 |
4.2.3 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
4.3 企业层面的生存与扩张目标 |
4.3.1 收入与利润的稳定增长 |
4.3.2 ARPU值的有效提升 |
4.3.3 技术创新与竞争能力的长期保持 |
第5章 基于三网融合的有线电视核心竞争力塑造 |
5.1 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产业链的演进 |
5.1.1 有线电视传统产业链的分解 |
5.1.2 有线电视网络状产业链的形成 |
5.2 模块化分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
5.2.1 有线电视行业的模块化设计 |
5.2.2 基于模块化分工的核心企业塑造 |
5.2.3 有线电视行业的创新路径 |
5.3 可供选择的竞争力塑造的手段 |
5.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3.2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
5.3.3 提高资本运作能力 |
5.3.4 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
第6章 基于博弈竞合的有线电视竞争战略 |
6.1 有线电视竞争的SWOT分析 |
6.1.1 有线电视行业的竞争优势 |
6.1.2 有线电视行业的竞争劣势 |
6.1.3 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机遇 |
6.1.4 有线电视行业面临的威胁 |
6.1.5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
6.2 基于视频相关业务的防御性战略 |
6.2.1 视频服务市场的竞争对抗分析 |
6.2.2 战略行动一:基础网络的升级与整合 |
6.2.3 战略行动二:优质视频资源的经营 |
6.2.4 战略行动三:产品更新与服务优化 |
6.3 基于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的进攻型战略 |
6.3.1 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对抗分析 |
6.3.2 战略行动一:从“家庭”用户价值出发的业务差异化设计 |
6.3.3 战略行动二:品牌体系的建设与推广 |
6.3.4 战略行动三:业内、跨业的资本联结 |
6.4 战略性联盟与风险控制 |
6.4.1 合作:有线电视企业之间的同业联盟 |
6.4.2 共赢:与电信企业之间的跨业联盟 |
6.4.3 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控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邮政投递建设研究 ——以济南邮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能力理论综述 |
2.1 核心能力理论综述 |
2.1.1 基于技术和创新观的核心能力界定 |
2.1.2 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界定 |
2.1.3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核心能力界定 |
2.1.4 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企业核心能力界定 |
2.1.5 基于平台观的企业核心能力界定 |
2.1.6 企业核心能力特征 |
2.2 邮政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
2.2.1 基于资源优势的邮政核心能力 |
2.2.2 基于企业文化的邮政核心能力 |
2.2.3 基于单项业务的邮政核心能力 |
2.2.4 基于投递网的邮政核心能力 |
第三章 邮政核心能力分析 |
3.1 邮政核心能力特征分析 |
3.1.1 价值性 |
3.1.2 异质性 |
3.1.3 延展性 |
3.1.4 非独立性 |
3.2 邮政核心能力识别分析 |
3.2.1 内部识别分析 |
3.2.2 外部识别分析 |
第四章 邮政投递面临的形势及现状 |
4.1 面临的形势 |
4.1.1 波特五个竞争力理论分析邮政市场竞争 |
4.1.2 邮政投递网络的SWOT分析 |
4.1.3 电子商务的历史机遇 |
4.2 邮政投递现状 |
4.2.1 思想观念落后 |
4.2.2 网络组织结构不科学 |
4.2.3 投递网建设能力不足 |
4.2.4 投递队伍的综合实力不强 |
第五章 邮政核心能力建设 |
5.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投递的核心能力建设 |
5.1.1 投递是邮政价值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邮政品牌的载体 |
5.1.2 投递是邮政作业流程最重要的环节 |
5.1.3 搞好投递普遍服务是邮政的首要任务 |
5.2 公司化运作,多元化发展 |
5.2.1 整合资源,成立投递公司 |
5.2.2 实行内部结算制度,开展有偿投递 |
5.2.3 打造现代物流投递终端 |
5.3 优化投递作业组织 |
5.4 差异化价格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
5.5 加强投递的基础建设工作 |
5.5.1 加大投入,完善投递基础设施 |
5.5.2 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
5.5.3 加强名址库建设 |
5.6 加强投递队伍建设 |
5.6.1 加强培训,建立投递人员素质提升机制 |
5.6.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投递人员晋升机制 |
5.6.3 改革分配制度 |
5.6.4 人文关怀,增强企业凝聚力 |
5.6.5 增加投递人员,充实投递力量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KPI的山东邮政物流网络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 |
1.1.1 我国邮政业发展现状 |
1.1.2 山东邮政业物流网路 |
1.1.3 山东邮政物流网路的运行绩效评价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论文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理论 |
2.1 邮政物流网路的特点 |
2.1.1 邮政物流网路的功能要素 |
2.1.2 邮政业物流网路的三性 |
2.1.3 邮政物流网路的三流 |
2.2 优化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的理论基础 |
2.2.1 KPI理论 |
2.2.2 流程管理理论 |
2.2.3 JIT准时制理论 |
2.2.4 TQM全面质量理论 |
2.3 邮政物流网路的KPI |
2.3.1 优化流程,提高运行速度和效益 |
2.3.2 精益化网路,提高网路能力和效率 |
2.3.3 强化流程和网路的衔接,确保运行的质量 |
2.4 本章小结 |
3. 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的评价方法 |
3.1.1 现有物流网路运行绩效的评价方法 |
3.1.2 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 |
3.1.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物流网路评价体系 |
3.2 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3.2.1 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流程模型 |
3.2.2 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结构模型 |
3.2.3 邮政物流网路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的模型特征 |
3.3 邮政物流网路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3.1 邮政物流网路效益指标 |
3.3.2 邮政物流网路效率指标 |
3.3.3 邮政物流网路质量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4. 邮政物流网路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
4.1 案例背景 |
4.1.1 山东邮政物流网路 |
4.1.2 调研数据的获取 |
4.1.3 样本数据的选取 |
4.2 实证分析 |
4.2.1 建立评语集 |
4.2.2 无量纲处理 |
4.2.3 计算指标的隶属度 |
4.2.4 指标权重确定 |
4.3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4.3.1 山东邮政物流网路效率综合评价结果 |
4.3.2 山东邮政物流网路绩效评价的趋势分析 |
4.3.3 山东邮政物流网路绩效评价的层次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邮政物流网路运营绩效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
5.1 深化邮政网路管理机制改革确保网路运营效益 |
5.1.1 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是提升网路运行效益的必由之路 |
5.1.2 邮政物流网路管理机制改革的目标 |
5.1.3 管理机制改革的途径:业务流程再造 |
5.2 构建邮政物流网路规模经济,提升网路运营效率 |
5.2.1 科学管理,提升邮政物流网路效率 |
5.2.2 发展邮政物流网路规模经济,建设集成物流 |
5.2.3 提升邮政物流网路效率,打造精益物流 |
5.3 加强邮政物流网路信息化水平提升,提高网路运营质量 |
5.3.1 树立对邮政物流网路全面质量管理的正确认识 |
5.3.2 邮政物流网路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
5.3.3 利用邮政物流网路信息技术提升网路运营质量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研数据采集表 |
附录2 2003年山东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的隶属度 |
附录3 2004年山东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的隶属度 |
附录4 2005年山东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的隶属度 |
附录5 2006年山东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的隶属度 |
附录6 2007年山东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的隶属度 |
附录7 2008年山东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的隶属度 |
附录8 2009年山东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的隶属度 |
附录9 2010年山东邮政物流网路运行绩效评价的隶属度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资料综述 |
2.1 物流理论研究综述 |
2.2 农村物流理论研究综述 |
2.3 中国邮政农村物流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
3.1 农村物流的内涵及其特征 |
3.1.1 农村物流的概念及其内涵 |
3.1.2 农村物流的特征 |
3.2 我国农村物流现状分析 |
3.2.1 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 |
3.2.2 农村物流分布面广、规模小 |
3.2.3 农民对物流服务缺少信任 |
3.2.4 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 |
3.2.5 农村物流人才匮乏 |
3.3 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
3.3.1 市场需求巨大 |
3.3.2 增加农民收入 |
3.3.3 增加农民就业 |
3.3.4 提高市场竞争力 |
3.3.5 促进农村发展 |
第四章 中国邮政发展物流的竞争力分析 |
4.1 中国邮政发展物流的现状分析 |
4.2 中国邮政发展物流的竞争力分析 |
4.2.1 中国邮政发展物流的优势分析 |
4.2.2 中国邮政发展物流的劣势分析 |
4.2.3 中国邮政发展物流所面临的机遇分析 |
4.2.4 中国邮政发展物流所面临的挑战分析 |
第五章 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战略分析 |
5.1 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主要任务与政策措施 |
5.1.1 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主要任务 |
5.1.2 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政策措施 |
5.2 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可行性经营方式 |
5.3 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战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通信专业联网实训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通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 |
1.1.1 通信行业发展现状 |
1.1.2 通信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
1.1.3 通信类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目标 |
1.2 建立通信专业联网实训平台的必要性 |
1.3 需求分析 |
1.4 本人的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设计目标和原则 |
2.1 设计总体目标 |
2.2 设计原则 |
第三章 组网技术分析 |
3.1 通信网络结构 |
3.1.1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
3.1.2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
3.1.3 电信网的划分 |
3.1.4 小结 |
3.2 通信路由 |
3.2.1 路由概述 |
3.2.2 路由选择 |
3.2.3 小结 |
3.3 编号计划 |
3.3.1 编号方案 |
3.3.2 小结 |
3.4 交换技术 |
3.4.1 交换技术的发展 |
3.4.2 交换机的基本结构 |
3.4.3 本局呼叫处理的基本过程 |
3.4.4 小结 |
3.5 传输技术 |
3.5.1 传输的基本概念 |
3.5.2 常用常见的传输设备、结构 |
3.5.3 小结 |
3.6 接入网技术 |
3.6.1 接入网的定义与特点 |
3.6.2 接入网的基本功能划分 |
3.6.3 接入策略 |
3.6.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信专业联网实训平台设计 |
4.1 现有实验设备 |
4.2 交换系统方案 |
4.2.1 交换网的设计 |
4.2.2 交换设备选型 |
4.3 传输系统设计方案 |
4.3.1 传输网的设计 |
4.3.2 传输设备选型 |
4.4 接入系统设计方案 |
4.4.1 接入网的设计 |
4.4.2 接入设备选型 |
4.5 通信专业联网实训平台的实现 |
4.5.1 网络拓扑 |
4.5.2 联网方案 |
4.5.3 信令管理 |
4.5.4 同步管理 |
4.5.5 开通业务 |
4.6 新增设备 |
第五章 联网实训平台的应用 |
5.1 实训项目的开发 |
5.2 校内语音通信功能的实现 |
5.3 对其它工作的促进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邮政物流车辆路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邮政概况 |
1.1.2 邮政网络 |
1.1.3 邮政物流 |
1.1.4 邮政物流车辆路径问题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VRP的研究现状 |
1.2.2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研究现状 |
1.2.3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 |
1.2.4 现有文献分析与评述 |
1.3 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界定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4.1 定义约定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全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 |
2.1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综述 |
2.1.1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的描述 |
2.1.2 邮政运输网 |
2.1.3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的特点 |
2.1.4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影响因素 |
2.2 邮发报刊车辆路径问题 |
2.2.1 邮发报刊问题 |
2.2.2 邮发报刊的运输投递 |
2.2.3 邮发报刊对邮运生产的影响 |
2.3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费用结算 |
2.3.1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实例 |
2.3.2 各点进口邮件数据 |
2.3.3 各点出口邮件数据 |
2.3.4 主要运输费用结算 |
2.4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一般模型 |
2.4.1 邮件车辆路径问题 |
2.4.2 邮政物流车辆路径问题 |
2.4.3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一般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时间窗约束的邮件车辆路径问题 |
3.1 邮件车辆路径问题 |
3.1.1 问题描述 |
3.1.2 基本假设与符号定义 |
3.1.3 模型构建 |
3.2 邮件车辆路径问题的求解 |
3.2.1 构造染色体 |
3.2.2 设定适用度函数 |
3.2.3 产生初始种群 |
3.2.4 染色体的交叉 |
3.2.5 染色体的变异 |
3.2.6 终止准则 |
3.2.7 算法流程 |
3.3 实验计算与分析 |
3.3.1 试验参数 |
3.3.2 车辆调度与路径选择计算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基于突发事件的邮件车辆路径问题 |
3.4.1 突发事件与应急物流 |
3.4.2 基于突发事件的邮件车辆路径问题模型 |
3.4.3 地震等不抗力因素下的邮件车辆路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目标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 |
4.1 多目标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综述 |
4.1.1 问题概述 |
4.1.2 基本假设 |
4.1.3 模型构建 |
4.2 基于蚁群算法的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求解 |
4.2.1 蚁群算法求解车辆路径问题的基本思想 |
4.2.2 蚁群算法求解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 |
4.2.3 可行解优化与自适应调整挥发系数 |
4.2.4 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的求解步骤 |
4.3 实验计算与分析 |
4.3.1 实例说明 |
4.3.2 作业流程 |
4.3.3 主要数据 |
4.3.4 蚁群算法流程与实现 |
4.3.5 计算结果分析 |
4.4 不同邮件类型的影响 |
4.4.1 不同类型的邮件运输问题 |
4.4.2 基于邮件类型优先级的混合车辆路径问题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态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 |
5.1 动态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综述 |
5.2 动态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的预优化策略 |
5.2.1 现有邮政物流优化策略的缺陷 |
5.2.2 动态邮路策略 |
5.2.3 软时间窗策略 |
5.3 动态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求解 |
5.3.1 主要假设 |
5.3.2 惩罚函数 |
5.3.3 模型构建 |
5.3.4 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 |
5.4 实验计算与分析 |
5.4.1 参数说明 |
5.4.2 计算求解 |
5.4.3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邮政车辆运输问题优化策略 |
6.1 邮件车辆路径问题优化策略 |
6.1.1 前提假设 |
6.1.2 对比分析 |
6.1.3 优化策略 |
6.2 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优化策略 |
6.2.1 前提假设 |
6.2.2 对比分析 |
6.2.3 优化策略 |
6.3 动态邮政物流混合车辆路径问题优化策略 |
6.3.1 前提假设 |
6.3.2 对比分析 |
6.3.3 优化策略 |
6.4 实际邮运生产的优化措施 |
6.4.1 调整优化邮路网络结构 |
6.4.2 以时间窗为核心组织运输作业 |
6.4.3 借助社会化运能整合网运资源 |
6.4.4 利用科技创新提升邮运网效益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TD-SCDMA建设区域数据网还是全国3G网?(论文提纲范文)
1将全国GSM网升级为EDGE的分析 |
1.不利于挑战cdma 1x |
2.不利于扩大话音用户 |
3.不利于开拓增强性业务 |
4.不利于后续演进 |
2将TD建设成全国3G网的分析 |
1.有利于由电信大国变成电信强国 |
2.有利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3.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 |
4.有利于中国的崛起 |
3建议 |
1.集中力量发展TD |
2.TD要采用比固网更低的资费策略 |
3.要抓紧在TD的基础上向4G演进 |
4.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要把TD推向国际作为重点之一 |
(10)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过程 |
1.2 实践和调查工作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2章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
2.1 电子商务发展历史 |
2.2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
2.3 电子商务类型 |
2.4 电子商务的优点 |
2.5 电子商务应用环境要求 |
第3章 国外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 美国 |
3.2 加拿大 |
3.3 澳大利亚 |
3.4 泰国 |
第4章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文献综述 |
4.1 中国互联网动态发展概况 |
4.2 中国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 |
4.3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4.4 中国电子商务环境现状 |
第5章 电子商务重要基础设施----通信网络研究 |
5.1 通信网络概述 |
5.2 利用电信网接入互联网 |
5.3 广播电视有线宽带网案例研究 |
第6章 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运营政策研究 |
6.1 研究意义 |
6.2 缩小“数字鸿沟”的根本举措 |
6.3 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运营政策建议 |
第7章 互联网基础设施 |
7.1 互联网发展历史 |
7.2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回顾 |
7.3 互联网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国产化问题研究 |
7.4 互联网主要应用功能 |
7.5 互联网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 |
第8章 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策略 |
8.1 关于我国B2C销售对象的调查 |
8.2 B2C电子商务的具体分析 |
8.3 我国发展B2C电子商务的策略 |
第9章 我国企业B2B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策略 |
9.1 B2B电子商务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
9.2 企业B2B电子商务的实现方式 |
9.3 B2B电子商务的成功案例 |
9.4 中国一些企业电子商务的有关信息调查与研究 |
9.5 中国企业B2B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
第10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总结 |
10.2 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主要成果 |
四、“四通八达 全程全网”(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抗疫:服务创新与产业转型[J]. 隋映辉. 科技中国, 2021(01)
- [2]唐山电信公司ICT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金东. 河北大学, 2020(08)
- [3]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D]. 沈向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05)
- [4]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邮政投递建设研究 ——以济南邮政为例[D]. 赵昌文. 山东大学, 2011(06)
- [5]基于KPI的山东邮政物流网络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 孙飞. 山东大学, 2011(06)
- [6]中国邮政发展农村物流战略研究[D]. 赵航.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7]通信专业联网实训平台的设计[D]. 徐燕.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8]邮政物流车辆路径问题研究[D]. 吕雄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9]TD-SCDMA建设区域数据网还是全国3G网?[J]. 李进良. 中国新通信, 2007(21)
- [10]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策略研究[D]. 王卫红. 浙江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