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omething About Australia(论文文献综述)
薛松[1](2021)在《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公民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与规划未来教育的重要议题,是各国进行教育改革与探索的核心内容。理解科学本质作为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科学教育领域得到重视,而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学生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应通过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实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我国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研究不多见,尤其是小学阶段,鲜有研究能够展现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具体情况和表现特征。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有关科学本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德尔菲专家问询法、调查研究法等,从理论上探讨小学生所能理解的科学本质相关内容,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基于此,设计测评工具,调查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情况,分析其表现特征。与此同时,对影响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建立影响因素模型。本研究拓展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关于科学本质的研究视野,以期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本质的教学实践。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从研究的背景出发,明确了研究的问题所在以及研究意义,对科学本质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基于此进行研究设计,确立研究的内容、思路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分析了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中的科学本质主要内容。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了美国、OECD、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以及中国等研制的核心素养框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韩国、新西兰和中国等七个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以及国际科学教育大型测评项目(PISA、TIMSS和NAEP)的测评框架,聚焦小学阶段科学本质相关内容,明确了科学教育领域重点关注小学生对科学本质哪些内容的理解,科学本质内容如何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呈现,大型测评项目主要测评科学本质的哪些内容等,为本研究开展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建构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建构了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初步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运用德尔菲专家问询法,对初步建构的模型进行修正,最终达成专家共识,确立了基于大概念的理解模型。研究建构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包含4个大概念,分别是大概念1:科学可以解释自然世界的各种现象;大概念2:科学知识的产生要基于证据,且需要随着新证据的发现而不断修正;大概念3: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其方法和程序是多种多样的;大概念4: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应用科学于工程和技术能造福人类社会,但有时也会产生危害。每个大概念下分别包含若干内容指标,共计12个。第三章对我国小学生关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情况开展测评。测评工具主要借鉴国际科学教育领域测评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经典工具,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实际情况以及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对工具进行合理改编,运用项目反映理论中的Rasch模型,进行数据与模型的拟合分析,检验工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针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小学生开展测评,研究样本为上述地区9所小学的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共计825名小学生,其中四年级410人(男生202人,女生208人),六年级415人(男生216人,女生199人),有效问卷为761份。结果发现,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发展不均衡,但与国际相关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小学生的理解水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六年级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水平显着高于四年级小学生;不同水平学校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整体理解水平有差异。与此同时,研究依据小学生的回答归纳分析其对各个大概念具体指标的理解表现出的特征。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从学校、家庭、个人与社会等方面确立主要因素,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小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水平的影响,并从学校科学教育、家庭教育、同伴效应和社会作用等四个方面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别进行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小学生科学本质理解水平产生显着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也较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学校科学教育、家庭教育、同伴效应和社会作用四个因素中,学校科学教育对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同伴效应通过学校科学教育产生的中介效应对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家庭教育和社会作用未产生显着影响。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对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以及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研究给小学科学教育所带来的启示,同时对研究的整体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研究的创新点以及存在的局限。
商雪敏[2](2020)在《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的对策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校园欺凌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在我国,不同学段的校园欺凌事件亦频频发生;如何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成为中小学教育普遍关心的问题。澳大利亚是较早关注校园欺凌问题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其推行的预防干预对策有效地融合了国家、地方、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并为人们所广泛关注,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基于这种考量,本文拟以澳大利亚校园欺凌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预防干预对策及其启示,予以较为细致的比较研究。本文的主体包括五个方面:绪论部分在较为细致的文献综述基础上,界定了校园欺凌的内涵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概述了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对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积极行为支持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三个方面;第三部分详细考察了澳大利亚校园欺凌的整体状况、原因、危害、干预的进展及困境等问题;第四部分从政府、地方、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阐述了澳大利亚校园欺凌的预防干预的对策与措施,并对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州的成功做法予以典型案例分析;第五部分结合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阐述了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对策与措施之于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王率先[3](2020)在《《干湖之舟》(14-2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这篇翻译报告是关于金马胡德《干湖之舟》(第14-21章)的英汉翻译。《干湖之舟》是一本关于作者调解澳大利亚身份、土着文化、家庭关系和黑白关系的回忆录。近年来,随着中澳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介绍《干湖之舟》等具有澳大利亚土着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对于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亚文化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翻译报告首先对翻译项目做了简要介绍,其中包括研究背景、意义、报告结构。然后描述了翻译过程,主要集中于对作者的介绍,和对翻译所选章节的分析。此外,译者举例说明,对《干湖之舟》一书中经常出现的文化负载词、长句和修辞的准确理解和翻译将是本翻译报告的难点。在分析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后,本翻译报告主要总结了合适的翻译方法,包括注释法、说明法、增译法、顺译法、句子重组法、合译法、直译法和意译法,以期给出针对这种文学文本更好的翻译。译者希望《干湖之舟》(14-21章)的翻译能为进一步研究澳大利亚土着文化提供参考,并为愿意学习澳大利亚文化的中国读者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中澳文化交流。
徐丹[4](2020)在《长难句汉译实践报告 ——以First Australians第四章为例》文中认为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最突出的文化特点是具有文化多样性。澳大利亚文化的一个源泉是澳洲原住民文化,包括原住民的发展历史、“梦幻”世界观、原住民语言、原住民英语中的特色词汇、特殊语法等。几万年前,原住民来到澳大利亚大陆,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逐渐被剥夺了代表澳大利亚人的权利,但是原住民文化没有停止,而是艰难的生存了下来。因此为了让更多对澳洲原住民文化感兴趣的人了解原住民文化发展历史,笔者选择First Australians为翻译文本。此次实践报告所选文本为First Australians中的第四章,该书2009年9月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书中,每一个章节的作者都是由具有原住民和移民背景的作家组成,包括历史学家、教师、作家、地理学家、语言复兴者、活动家和环境保护究员。他们将自己各种经历反映在每个章节中,体现出原住民生活的多样性。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句式长、结构复杂而难以理解的长难句,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造成困扰。此外,本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长难句中存在句式结构冗长复杂、语序颠倒、结构分裂等较多问题。针对文本中这些问题采用正序法、倒序法、分译法和综合译法的翻译方法。通过此次文本翻译实践,笔者希望本文能对今后其他对澳洲原住民文化感兴趣的译员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借鉴。
闫娟[5](2020)在《《财富专制:澳大利亚的亚洲命运》(第3-4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亚太地区崛起,东亚经济体不断壮大,该地区的国际关系与合作已成为研究热点,因此翻译关于中澳关系的文本很有必要。本次翻译实践选取李瑞智和黎华伦合着的《财富专制:澳大利亚的亚洲命运》作为翻译文本。该书介绍了澳大利亚与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关系,并从传统思维和文化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以及经济、贸易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译者节选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进行英汉翻译实践。本实践报告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介绍本次翻译实践的背景以及翻译目的,译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提高自身翻译能力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材料;第二章对所选取的两章内容进行介绍,本书的长难句较多,而且涉及一些历史文化信息,因此目标语读者的首要阅读要求便是文意清晰及表述流畅;第三章讲述译者的具体翻译过程,这一部分包含译前准备、译中遇到的难点及修改过程、以及译后的反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利用了词典、网络等工具,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具有历史背景的词句的翻译以及表达等方面;第四章从理解、表达及变通三个方面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词、句进行案例分析,列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因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及忽略上下文而造成的误译、因对英汉语言的特点把握不到位而造成的机械翻译以及因忽视国际关系政论文本的严谨性而造成的不当表达,并详细说明纠正过程及翻译策略;第五章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总结,阐述此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收获、局限并提出进一步建议。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旨在陈述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解、表达以及变通等方面的各种难题,提出解决方法,并对整个翻译任务进行反思以期为日后相关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林金喜[6](2020)在《世纪之交以来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地位提升政策 ——背景、举措与效果》文中认为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布《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以来,教师地位研究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研究表明教师地位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教育质量。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提升教师地位作为教育政策的考虑范围,澳大利亚也不例外。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考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的背景、政策举措及取得的效果,以期为公众讨论和认识政策和实践提供信息。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经历了供大于求到相对平衡的一个阶段,对教师的需求开始由教师数量到教师质量转变,此时澳大利亚尚无全国性的教师专业体系,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质量备受关注。1998年参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份关于教师地位的调查报告,引发关于教师地位的担忧与关注。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升教师地位:通过颁布教师全国性的专业标准,开展基于标准的职前教师教育项目认证和教师注册与认证等措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以期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来提升教师专业地位;进行了薪酬制度改革,实施高技能教师计划和优质教师计划,以期改善教师的经济地位;通过各种形式表彰优秀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等。本研究从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以及社会对教师和教师职业的看法来考量教师地位的提升效果。总体而言澳大利亚的教师地位提升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职前教师教育面临招生困境;中小学教师流失日趋严峻;社会对教师和教师职业的看法不容乐观等方面。研究发现影响澳大利亚提升教师地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专业标准与非专业领域教学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二是教师投入与回报之间不匹配;三是媒体的负面报道影响了教师的社会形象。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提升,甚至还会导致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以致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愿把教师作为职业,职前教师教育没有办法招收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从而影响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又最终将苦果反馈给学校和社会,形成不良的循环,成为阻碍澳大利亚追求教育卓越目标的障碍。教师职业必须成为一个能吸引和留住最优秀人才的专业,重视和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成为澳大利亚迈向卓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须采取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学业成绩好的人成为教师并坚持教师是知识工作者的身份,从更广阔的范围营造尊师重教的风气,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澳大利亚要想做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雯[7](2020)在《澳大利亚教育主导权的变迁(1822-1850) ——以新南威尔士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世界各国的形势变化莫测,欧洲作为此阶段走在前沿的地区其竞争已从西欧向世界各地扩展,英国首当其冲。依靠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推动,英国在各地建立殖民地,远离大陆的澳洲也成为他们目标。当新的人群涌入一个与世界发展潮流相隔离的地区时,会对这个地区产生深刻的影响。英国在澳洲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就是新南威尔士,他们在新南威尔士开展的各项举措奠定了日后新南威尔士的发展之路。本文将以教育这个大的环境作为背景,通过阐述新南威尔士地区政府与教会从1822年到1850年的关系变化来探析澳大利亚教育主导权的变化,从而探析澳大利亚教育发展的实质。在百废待兴的殖民地新南威尔士,社会上的各个方面都要从头开始,再加上英国政府给予新南威尔士特殊身份-罪犯流放地,让新南威尔士的发展既有英国其它之地的共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新南威尔士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在新南威尔士最初建立的时候,英国派到这里的官员主要任务是维持秩序,将这个罪犯流放地建设好才是关键。在新南威尔士官员的默许下,教会(主要指英国国教)对新南威尔士的教育展开主导性的发展,他们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让新南威尔士的教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是,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单单依靠一个教会力量是无法取得长足发展的,在新南威尔士教育发展进入19世纪20年代后,其发展开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让殖民地的统治者也意识到这种将教育主导权放任不管的局限性,其主导教育的意识也开始兴起。但也要注意的是,这时期的教育还是离不开教会的,除了他们在新南威尔士经营教育的时间长有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能提供现阶段殖民地统治者还不能提供的师资等。通过分析殖民地统治方与宗教人士在教育主导权上妥协与斗争这一过程,从而明晰澳大利亚教育艰难又具有特色的发展过程,教育上出现的各种新变化为澳大利亚真正成为澳大利亚人的澳大利亚打下了基础。
李雪[8](2020)在《科普讲座中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的交传策略 ——基于《关于进食障碍你要知道什么》座谈会的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模拟口译实践报告选取的语料是2019年2月26日在墨尔本大学举办的一次有关于进食障碍研究的座谈会。该座谈会是由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着名节目主持人琳恩·马尔科姆(Lynne Malcolm)主持,到场的专家有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成员、澳大利亚蝴蝶基金会成员、墨尔本大学教授以及亲身经历过进食障碍的演说家。该讲座中专家发言的方式为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本实践报告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归纳并总结出专家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在平均句长、信息密度、插入成分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对于平均句长差异,有稿发言时长难句多,译员采用了顺句驱动策略,必要时作了词性转换;即兴发言时短散句多,译员使用了信息重组的口译策略。对于信息密度差异,有稿发言时信息密度大,译员借助幻灯片作为辅助手段;即兴发言时信息密度小但冗余信息多,译员采用了删减的策略;对于插入成分差异,有稿发言时插入成分多为补充型,译员保留了插入信息,必要时作增译;即兴发言时插入成分多为修正型,译员通过信息整合,提高译语的精简度。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帮助普及进食障碍的基本知识,并为译员在应对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时提供参考。
闻天硕[9](2020)在《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天津市X社工机构的个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小康时期,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社会也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经济的繁荣,还有一些社会问题浮出水面。校园欺凌就作为世界性难题一直备受各国关注,据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1]现在的小学生、初、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时期,面对网络科技的发展,过早接触网络世界的他们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带给他们新鲜知识的同时也会附杂一些另其强制性接收的负面信息,如一些色情、暴力方面的内容。“校园欺凌”问题作为全世界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截止到当今仍未有一套规范的解决方案,各国也在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一步步摸索。本文主要研究两大部分,一是我国现当下校园欺凌的问题,二是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问题的方法和思考,并逐渐牵引出对受害者以及施暴者的探讨。本文紧紧围绕“个案工作介入校园欺凌事件”的这个主题,通过笔者在实习阶段遇到的案主小F为例,利用学校所学知识与自身实践,运用到了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如认知行为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以往到现在的各种学者的调查言论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问卷与访谈来开展个案工作。最后通过设置评估量表对个案进行整体评估直至结案。笔者在与本文案主的接触过程当中,通过向青少年发放问卷,对初中,高中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同时笔者也通过本篇论文对现当下已然成为社会问题的“校园欺凌”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重点对现当下青少年的家庭、自身,学校方面等进行分析;对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角色转换问题进行了讨论;对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如何更好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思考。笔者希望从自身学习与实践中归纳出一些有助于预防解决校园欺凌事件的方法。从专业社工的角度入手,对案主充分融入同理心以便更好的感同身受,将社工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宋艳洁[10](2020)在《彼得·凯里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彼得·凯里自七十年代以新派小说作家身份登上文坛以来,在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不断创新,时有突破。他的作品多立足于澳大利亚历史与现实,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创作素材和源泉。凯里所处的时代正值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之时,因此他的长篇小说有机融合了多种叙事技巧,形成了立体多样的叙事艺术形式,以此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澳大利亚历史与现实图景,达到重新审视历史与现实的目的。从叙事视角出发可以得知作家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方式、对作品人物的爱憎情绪以及作品蕴含的审美趣味。凯里善于在一种视角主导下,与其他视角灵活配合,达到预期叙述的目的。零视角既有利于自由出入人物的精神世界,也能全方位展现澳大利亚及其他国家广阔的时代背景与自然环境。第一人称回顾性外视角与第一人称参与式内视角侧重于叙述者丰富复杂的主观情绪的呈现。第一人称旁观式外视角则强调叙述者既可以从容讲出故事,也可以随时作出评论。以上四种视角的灵活运用,增加了凯里小说的深刻性与艺术张力。对时间的感知与掌控体现了作家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与主题表现方面的倾向。在传统叙述的基础上,凯里用倒叙与预叙将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对时间顺序的多层次把握;用不同的时距类型对时间进行压缩或拉伸,产生了不均匀的叙述速度。两者的巧妙运用均表现了作家对叙事节奏的有力掌控与突出小说主题的意图。除了以上观察角度和时间设置上的叙事技巧,凯里更是运用了多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达到预期的叙事效果。他用模仿与戏拟重述经典事件与人物,对历史与生活做变形处理,表达了作家的道德审美理想;同时,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澳大利亚特色有机融合,艺术化地呈现神奇的澳大利亚历史与现实图景,可谓意蕴深远。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以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构建了色彩斑斓的小说世界,他在长篇小说叙事技巧方面的探索、尝试和创新,取得了卓着的成就,值得后人进一步的学习、关注和研究。
二、Something About Australi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mething About Australia(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科学 |
二、本质 |
三、科学本质 |
四、理解 |
五、相关概念辨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际科学教育领域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第一节 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一、美国“21世纪技能”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SeCo项目”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三、欧盟《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学习结果的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五、日本“21世纪型能力”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国际科学课程与教学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一、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二、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三、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方案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四、新加坡科学课程大纲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五、韩国科学与教育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六、新西兰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七、中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第三节 国际科学教育大型测评项目中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一、PISA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二、TIMSS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三、美国NAEP中的科学本质内容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建构 |
第一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假设 |
一、关于科学本质的大概念 |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基本内容 |
三、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初步建构 |
第二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专家调查 |
一、调查的设计 |
二、调查的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修订与确定 |
一、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修订 |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模型的确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测评工具设计 |
一、测评工具初步设计 |
二、测评工具专家评审 |
三、测评工具预测试 |
第二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现状的测评实施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三、调查数据统计 |
第三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现状的研究结果 |
一、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整体特征 |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差异分析 |
三、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表现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影响因素预设 |
一、学校科学教育 |
二、家庭教育 |
三、同伴效应 |
四、社会作用 |
第二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因素研究工具设计与实施 |
一、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 |
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三、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修订 |
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的实施 |
第三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
一、确立变量 |
二、数据收集 |
三、模型建构与分析 |
第四节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 |
三、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模型 |
二、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测评结论 |
三、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
一、明确科学本质为科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强化其教学实践 |
二、组建科学学习共同体强化学生之间的同伴效应 |
三、融合隐性和显性等策略优化科学本质的教学实践 |
四、以专题培训和教研等为介导提升科学教师关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能力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测评框架及题目专家咨询表 |
附录二 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试测) |
附录三 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正式) |
附录四 小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家庭)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的对策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
2.我国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对策尚不完善 |
3.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对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二)选题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欺凌 |
2.校园欺凌 |
3.校园欺凌预防及干预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3.已有研究的相关分析 |
(五)研究计划 |
1.研究目标 |
2.研究难点 |
3.论文的创新之处 |
4.主要研究方法 |
一、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对策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积极行为支持理论 |
(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 |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二、澳大利亚校园欺凌及预防干预对策的现状及进展 |
(一)澳大利亚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
(二)澳大利亚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分析 |
1.系统视角下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
2.社会生态视角下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
3.个体发展视角下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
(三)澳大利亚校园欺凌现象带来的危害 |
1.宏观层面:校园欺凌影响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发展 |
2.微观层面:校园欺凌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 |
(四)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对策的进展及困境 |
1.预防干预对策的进展 |
2.研究困境 |
三、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的主要对策 |
(一)国家出台法律法规,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1.《国家安全学校框架》的颁布实施 |
2.《澳大利亚学生福利框架》的颁布实施 |
(二)地方发布相关政策,全面规范治理程序——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 |
1.《欺凌:预防与应对学生欺凌的学校政策》的颁布实施 |
(三)学校开展活动项目,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以昆士兰州立学校为例 |
1.“积极学习行为”计划的内涵 |
2.“积极学习行为”计划的具体内容 |
3.实施“积极学习行为”计划的原因分析 |
4.实施“积极学习行为”计划的关键因素 |
5.“积极学习行为”计划的具体应用 |
(四)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
1.积极与学校沟通合作 |
2.有针对性的干预欺凌事件 |
(五)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多方合作治理机制 |
1.“全国反欺凌和暴力行动日”的内涵 |
2.“全国反欺凌和暴力行动日”中角色的界定 |
3.“全国反欺凌和暴力行动日”取得的成效 |
四、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对策的特点及启示 |
(一)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对策的特点 |
1.健全的法律政策和体系 |
2.科学的预防和干预计划 |
3.高度的全员参与性 |
4.专门的信息网站 |
(二)澳大利亚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对策之于我国的启示 |
1.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法律体系 |
2.完善系统治理,构建学校安全体系 |
3.加强合作机制,完善校园欺凌治理体系 |
4.整顿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干湖之舟》(14-2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
1.2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
1.3 Structure of this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Kim Mahood and the Craft for a DryLake |
2.2 Selected Chapters Analysis |
2.3 Translation Process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1 Culture-loaded Words |
3.2 Long Sentences |
3.3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
Chapter Four METHODS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
4.1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
4.1.1 Annotation |
4.1.2 Amplification |
4.1.3 Interpretation |
4.2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4.2.1 Linear Translation |
4.2.2 Restructuring |
4.2.3 Combination |
4.3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
4.3.2 Free transl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Gains and Findings in the Translation |
5.2 Limitations and Reflec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Ⅰ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Ⅱ The TARGET TEXT |
(4)长难句汉译实践报告 ——以First Australians第四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翻译任务描述 |
2.1 任务背景 |
2.2 任务描述 |
2.3 文献综述 |
三、翻译任务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1.1 译前资料准备 |
3.1.2 文本特征分析 |
3.1.2.1 文本类型分析 |
3.1.2.2 文本词汇分析 |
3.1.2.3 文本句式特征 |
3.2 翻译实施 |
3.2.1 初译阶段 |
3.2.2 改译阶段 |
3.2.3 审校阶段 |
3.2.4 翻译问题界定 |
四、翻译问题 |
4.1 长难句之句子结构冗长复杂 |
4.1.1 修饰语繁多 |
4.1.2 平行并列结构繁多 |
4.2 长难句之句子语序颠倒混乱 |
4.3 长难句之分隔结构形式多样 |
4.3.1 插入性分隔结构 |
4.3.2 修饰性分隔结构 |
五、解决方案 |
5.1 正序法 |
5.2 倒序法 |
5.3 分译法 |
5.4 综合译法 |
六.翻译实践总结 |
6.1 翻译实践的收获与启示 |
6.2 翻译实践的局限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原文文本 |
附录二 译文文本 |
致谢 |
(5)《财富专制:澳大利亚的亚洲命运》(第3-4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Project Background |
1.2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2.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2.1 Lexical Features |
2.2.2 Syntactic Features |
2.3 Requirements of the Target Readers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
3.2 Efforts during the Translation |
3.3 Feedback after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Understanding |
4.1.1 Lack of Related Background Knowledge |
4.1.2 Neglect of the Context |
4.2 Expressing |
4.2.1 The Choice of Words |
4.2.2 The Fluency of Sentences |
4.3 Revision |
4.3.1 Conversion |
4.3.2 The Adjustment of Sentences |
4.3.3 Amplific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Summary |
5.2 Limitation |
5.3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ments |
Appendix Ⅰ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yranny of Fortune:Australia's Asian Destiny |
Appendix Ⅱ Terms |
Main Research Achievements During Postgraduate Study |
(6)世纪之交以来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地位提升政策 ——背景、举措与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一)关注中小学教师地位的缘由 |
(二)关注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地位的缘由 |
(三)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待遇也是我国面临的挑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小学教师地位的内涵研究 |
(二)关于中小学教师地位提升举措的研究 |
(三)关于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地位的研究 |
三、研究问题与目标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一)教师地位 |
(二)教育政策 |
五、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分析框架 |
第一章 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地位提升政策的提起背景 |
一、中小学教师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
(一)教师培养的目标由“数量满足”向“质量提升”转变 |
(二)教师培养质量因缺乏全国性的教师专业标准而参差不齐 |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的迫切需要 |
(一)中小学教师工资达不到专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
(二)中小学教师地位调查结果引发忧虑 |
第二章 澳大利亚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的主要举措 |
一、实施国家层面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 |
(一)建立全国性的教师专业标准 |
(二)实施职前教师教育项目认证 |
(三)普遍实施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注册与认证 |
二、改革教师薪酬制度,提升教师的经济地位 |
(一)高级技能教师 |
(二)优质教师计划 |
三、表彰优秀教师,提升教师的社会声望 |
(一)国家认证教师月 |
(二)联邦银行教学奖 |
第三章 澳大利亚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效果不佳的主要表现 |
一、职前教师教育面临招生困境 |
(一)职前教师教育申请人数不断下降 |
(二)职前教师教育高ATAR申请者的比例较低 |
(三)职前教师教育申请者男女差距悬殊 |
二、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日趋严峻 |
(一)职前教师教育学生学业完成率低 |
(二)职前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未从教比例高 |
(三)从教后短期内教师离职比例大 |
三、对教师和教师职业的看法不容乐观 |
(一)教师和公众建议年轻人从教比例低 |
(二)高中毕业生对教学作为职业的看法存在不同观点 |
(三)最新的中小学教师地位调查结果不尽人意 |
第四章 澳大利亚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与改进方向 |
一、澳大利亚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
(一)专业标准与非专业领域教学之间政策的矛盾和冲突影响教师地位 |
(二)教师投入与回报之间的不匹配影响教师地位举措提升的成效 |
(三)媒体的负面报道影响了教师的社会形象 |
二、澳大利亚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改进方向 |
(一)需辩证地使用教师专业标准以确保其促进提升教师地位 |
(二)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更多学业成绩好的人成为教师 |
(三)需把中小学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以提升教师地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澳大利亚教育主导权的变迁(1822-1850) ——以新南威尔士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原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殖民地初期教会占据教育主导权(1788-1822) |
第一节 殖民地初期教会占据教育主导权之因 |
一、母国英国的影响 |
二、殖民地自身的因素 |
三、教会自身的影响 |
第二节 殖民地初期教会对教育的经营 |
一、学校的建立 |
二、教育的进行 |
第三节 殖民地初期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 |
一、对殖民地的民众 |
二、对殖民地的宗教 |
三、对殖民地的统治者 |
四、对殖民地教育 |
第二章 政府谋取教育主导权意识出现(1822-1840) |
第一节 教育主导权争夺产生之因 |
一、国际环境的影响 |
二、殖民地政府方面的考虑 |
三、殖民地教会方面的考虑 |
第二节 政府教育主导权意识兴起时所进行的举措 |
一、教育举措 |
二、教育上所展现的成效 |
第三节 教会的应对措施 |
一、英国国教的举措 |
二、非国教教派的举措 |
三、各个教派应对措施中隐藏的问题 |
第三章 政府逐渐占据教育主导权的上风(1840-1850) |
第一节 政府能占据教育主导权上风之因 |
一、英国此时期给殖民地带来的影响 |
二、殖民地整体的社会状况 |
三、现今学校的状况 |
四、政府对教育的态度 |
第二节 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
一、进一步推行宗教自由 |
二、分离政府和教会学校管理 |
三、专门训练机构的出现 |
第三节 教会态度弱化 |
第四节 对后面殖民地教育发展的影响 |
一、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科普讲座中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的交传策略 ——基于《关于进食障碍你要知道什么》座谈会的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座谈会背景 |
1.2 语料概况 |
第2章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背景准备 |
2.1.2 术语准备 |
2.1.3 策略准备 |
2.2 口译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平均句长差异 |
3.1.1 长难句 |
3.1.2 短散句 |
3.2 信息密度差异 |
3.2.1 信息密度大 |
3.2.2 冗余信息多 |
3.3 插入成分差异 |
3.3.1 补充型插入成分 |
3.3.2 修正型插入成分 |
第4章 实践总结 |
4.1 实践情况总结 |
4.2 意义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9)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天津市X社工机构的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校园欺凌 |
2.1.2 青少年 |
2.1.3 系统脱敏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行为理论 |
2.2.2 生态系统理论 |
第3章 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现状 |
3.1 当下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描述 |
3.1.1 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危害 |
3.1.2 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章 个案工作介入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实务探索 |
4.1 案主的选取、背景资料及首次会谈 |
4.1.1 案主的选取 |
4.1.2 案主的基本背景资料 |
4.1.3 与案主的首次会谈及评估 |
4.2 接案并制定目标 |
4.2.1 采集案主周边信息并分析 |
4.3 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介入 |
4.3.1 案主问题的探索与详述 |
4.3.2 案主问题预估排序 |
4.3.3 实际介入 |
4.4 评估 |
4.4.1 过程评估 |
4.4.2 成效评估 |
4.4.3 技巧评估 |
4.4.4 生态系统评估 |
4.5 结案 |
第5章 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的社工介入思考 |
5.1 改进个案工作介入校园欺凌中的方式方法 |
5.1.1 运用系统脱敏法化解案主的焦虑,恐慌等问题 |
5.1.2 注重避免受害者向施暴者转化 |
5.2 强化青少年校园欺凌中施暴者与受害者的社会鉴别预警 |
5.2.1 施暴者的动机浅析 |
5.2.2 受害者的内心潜在意识探讨 |
5.3 建设社会—个人—家庭—社工—学校的五位一体全方位协同机制 |
5.3.1 社会层面 |
5.3.2 个人层面 |
5.3.3 家庭层面 |
5.3.4 社工层面 |
5.3.5 学校层面 |
5.4 积极借鉴国外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经验 |
5.4.1 分清责任主体,保护弱势群体 |
5.4.2 摆脱陈腐观念,树立文化自信 |
5.4.3 制定专项教育立法,建立校园防控长效机制,提高治理针对性 |
结论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校园欺凌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彼得·凯里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 |
(一)零视角 |
(二)第一人称回顾性外视角 |
(三)第一人称旁观式外视角 |
(四)第一人称参与式内视角 |
二、巧妙设置的叙事时间 |
(一)叙事时序 |
(二)叙事时距 |
三、别具深意的表现手法 |
(一)模仿与戏拟的运用 |
(二)魔幻与现实的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Something About Australia(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薛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澳大利亚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的对策及启示[D]. 商雪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干湖之舟》(14-2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率先.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长难句汉译实践报告 ——以First Australians第四章为例[D]. 徐丹.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财富专制:澳大利亚的亚洲命运》(第3-4章)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闫娟.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世纪之交以来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地位提升政策 ——背景、举措与效果[D]. 林金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澳大利亚教育主导权的变迁(1822-1850) ——以新南威尔士地区为例[D]. 文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科普讲座中有稿发言和即兴发言的交传策略 ——基于《关于进食障碍你要知道什么》座谈会的口译实践报告[D]. 李雪.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9]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以天津市X社工机构的个案为例[D]. 闻天硕. 新疆大学, 2020(07)
- [10]彼得·凯里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 宋艳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