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生大白菜连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蓉,冯建路,刘苗苗,梅昊,康振烨,蔡青年[1](2021)在《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农田有害生物的影响》文中认为土壤是联系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的纽带,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作物吸收中起关键作用,被称为土壤质量的指标。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土壤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利用,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种植制度的改变,地上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常常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调控着作物生长发育,农田有害生物的发生,而影响农作物生产。综述了现代农业中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如轮作、连作和覆盖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影响,强调科学合理选择种植模式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这些种植模式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
石潞荣[2](2021)在《生物炭与枯草芽孢杆菌XF-1对大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连作障碍目前已成为作物生产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直接导致土壤退化,进而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不合理施肥是引起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土壤改良剂与化肥配施是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本研究以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为试材,比较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硅钙镁钾肥不同改良剂对大白菜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筛选得到效果较好的生物炭,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生物炭施用量(12、24、48 t/hm2)并配施枯草芽孢杆菌XF-1,探讨单施生物炭及炭/菌配施处理对大白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硅钙镁钾肥4种改良剂的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与CK相比,生物炭和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大白菜的VC含量、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5.34%-49.58%、3.75%-33.21%和42.75%-109.74%,且施用生物炭和有机肥显着促进大白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积累,增幅分别为31.48%-65.66%、52.69%-114.25%、45.04%-62.38%和24.09%-33.19%,并使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了50.63%-81.89%。化肥减量配施各改良剂均增加大白菜产量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白菜的产量主要受土壤脲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VC含量受到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植物根系形态指标的调节。改良剂在两地的作用效果因原有土壤肥力的差异并不完全一致,与CK相比,有机肥添加显着提高了北沟村土壤有效磷、速效氮含量,但各改良剂对方才关村土壤p H和养分含量均无显着差异。2.单施生物炭及炭/菌配施试验的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用量生物炭单施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白菜株高、株幅、叶球纵径和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根系生长、养分吸收,提高了SOD、POD、CAT活性并降低MDA含量,并增加了可溶性糖、蛋白和维C含量,T2(24 t/hm2生物炭)处理效果最好。炭/菌配施较生物炭单施对大白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提升效果好但差异不显着,以T6(24 t/hm2生物炭+XF-1)处理作用更好。与CK相比,单施生物炭提高了土壤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脲酶与蔗糖酶活性,土壤肥力得以增强,炭/菌配施较生物炭单施对土壤养分含量提升效果好但差异不显着。T6处理效果最好,大白菜根际土全量养分(有机质和全氮)分别增加了92.66%-202.23%、14.77%-35.04%;速效钾含量增加了215.90%-275.90%;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40.81%-195.27%、33.75%-51.20%;T2处理效果次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脲酶活性、总根长和根尖数显着正相关。3.单施生物炭及炭/菌配施后大白菜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所提高。T6处理的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生物炭施用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炭/菌配施提高了节杆菌属(Arthr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其中生物炭单施及炭/菌配施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中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且各配施处理下Bacillus的相对丰度更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orank-f--JG30-KF-CM45和norank-f--norank-o_Gaiellales与土壤蔗糖酶活性、p H、全磷、有效磷、有机质、速效钾、全氮和全钾含量分别呈显着正、负相关。综上所述,单施生物炭及炭/菌配施均对白菜生长、养分吸收、抗逆性和品质有促进作用,且能提高白菜根际土壤肥力及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土壤中优势细菌门属的相对丰度,以改善白菜植株的根际环境而促进生长发育。以T6(24 t/hm2生物炭+XF-1)处理效果最好,其次为T2(24 t/hm2生物炭单施)处理。
王晓纯[3](2020)在《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白菜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黑土区白菜根肿病常发,施用生石灰是常用的防治白菜根肿病的方法,施用石灰导致土壤钙和磷有效性降低,如何提高钙和磷养分有效性具有一定意义。通过培养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白菜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白菜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培养和盆栽试验均设10个处理:在施用生石灰条件下应用两种螯合剂,分别为腐殖酸(F)和EDTA(E),分别设置0(不施)、1(低量)、2(高量)各3个水平,其中腐殖酸的低量为150kg·hm2、高量为300kg·hm2,EDTA的低量为75kg·hm2、高量为150kg·hm2,以不施用生石灰和螯合剂为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田间试验:共4个处理,处理1-种植非抗根肿病种子(北京新三号)+不施用生石灰和螯合剂(T1);2-种植非抗根肿病种子+施用生石灰和螯合剂(T2);3-种植抗根肿病种子(黄心白菜)+不施用生石灰和螯合剂(T3);4-种植抗根肿病种子+施用生石灰和螯合剂(T4),每个处理3个重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腐殖酸与EDTA配合施用对土壤pH值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均达到差异极显着水平(P<0.01),单施腐殖酸(钠)对土壤pH值和有效钙含量的影响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单施EDTA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达到差异极显着水平(P<0.01),对土壤pH值、有效镁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其中,施用腐殖酸与EDTA可显着提高土壤pH值、土壤速效钾、有效钙和有效镁含量,培养12天时,F1E1处理的pH值较CK处理提高2.40%,但第12天后各处理pH逐渐降低并趋于一致,差异不显着;培养36天时,F2E1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CK处理提高9.11%,培养48天时,F2E2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CK处理提高6.37%;第24天F1E1处理土壤速效磷和F0E1处理土壤有效钙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培养至第48天,各处理间土壤pH值、有效钙和有效镁含量差异不显着。施用腐殖酸与EDTA可显着降低土壤电导率,培养12天时各处理电导率最低。腐殖酸与EDTA配合施用对土壤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的影响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单施腐殖酸对土壤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的影响达到差异极显着水平(P<0.01);单施EDTA对土壤比重、土壤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的影响均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其中,腐殖酸与EDTA配合施用的处理与对照相比,均可显着降低土壤比重(P<0.05),增加土壤孔隙度(P<0.05)。单施腐殖酸可提高土壤最大持水量,但与对照未达到差异显着水平。腐殖酸和EDTA配合施用或者单施腐殖酸或单施EDTA对白菜植株氮、磷、钾、钙、镁积累量以及植株生物量的影响均达到差异极显着(P<0.01)或显着水平(P<0.05)。植株生物量以及植株氮、磷、钾、钙、镁积累量两两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施用腐殖酸和EDTA可显着增加白菜植株氮、磷、钾、钙、镁积累量以及植株生物量。F2E2处理的白菜植株养分含量及生物量最高,与CK处理相比盆栽白菜生物量增加183.43%、氮积累量增加224.16%、磷积累量增加98.07%、钾积累量增加192.44%、钙积累量增加98.33%、镁积累量增加97.98%。腐殖酸和EDTA配合施用可显着提高大田白菜产量、单株重和养分积累量,可显着降低大田白菜病死率。种植非抗根肿病种子(北京新三号)且施用生石灰、腐殖酸和EDTA(T2)处理的大田白菜产量和单株重最高、病死率最低,较不施用生石灰、腐殖酸和EDTA(对照T1)处理的大田白菜产量和单株重分别提高14.16%和5.60%、病死率降低70.53%。种植非抗根肿病种子(北京新三号)且施用生石灰、腐殖酸和EDTA(T2)处理的大田白菜的氮、磷、钾、钙和镁积累量最高,较不施用生石灰、腐殖酸和EDTA(T1)处理相比分别高出10.22%、48.46%、20.99%、32.66%和13.31%。
路鹏[4](2020)在《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根肿病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长期不科学的管理导致菜田生态环境劣变,土传病害严重,由土传病原菌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引起的根肿病是限制大白菜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芸薹根肿菌存在众多生理小种,使得抗病育种进度比较缓慢,大量化学药剂的施用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环境。如何改善菜田土壤的生态环境,减轻大白菜病害的发生,促进大白菜的可持续生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宜的前茬作物能够促进后茬作物的生长、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目前对大白菜具有促生抑病作用的前茬作物研究较少。本试验以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前茬种植大蒜(Allium sativum L)为对照,研究了以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分蘖洋葱(Allium cepa var.agrogarum 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前茬作物,对大白菜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大白菜生长的前茬作物,为其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大白菜根肿病的生态防控提供借鉴模式。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的生长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与对照相比,前茬种植分蘖洋葱和小麦处理促进了大白菜的生长,显着增加了大白菜的产量,两年试验表现一致。前茬分蘖洋葱和小麦处理在第一年试验条件下大白菜叶球增产37.89%、30.53%;第二年试验条件下大白菜叶球增产58.33%、36.67%。2.与对照相比,前茬种植分蘖洋葱和小麦处理在各取样时期均显着降低了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三种前茬作物对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分蘖洋葱>小麦>大豆,连续两年的试验表现一致。3.与对照相比,三种前茬作物种植后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显着降低了土壤的EC值,前茬种植分蘖洋葱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白菜种植期间,与对照相比,三种前茬作物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大白菜土壤的EC值,白菜播种40d,三种前茬作物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和土壤蔗糖酶的活性,连续两年的试验表现一致。4.三种前茬作物均降低了土壤中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前茬种植大豆、分蘖洋葱和小麦在收获时每克土壤中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含量在第一年试验条件下减少了3.734×104(30.44%)、3.560×104(29.00%)和3.139×104(25.57%),在第二年试验条件下减少了4.749×104(60.09%)、5.003×104(63.31%)和5.542×104(70.13%),与对照处理达到显着差异。5.Miseq测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三种前茬作物种植收获时,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着增加,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白菜种植20d时,与对照相比,三种前茬作物显着增加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并显着降低了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三种前茬作物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前茬作物收获时,土壤p H和EC值是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白菜种植20d时,土壤p H、EC值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EC值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6.经土壤微生物与休眠孢子相关分析发现细菌OTU 9(Lysobacter)和OTU 39(Gemmatimonadaceae)与休眠孢子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综上所述,三种前茬作物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减轻了大白菜根肿病病害,促生抑病效果分蘖洋葱>小麦>大豆
孙蓝笛[5](2020)在《不同小麦品种伴生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文中认为黄瓜作为我国设施栽培中重要蔬菜作物之一,由于市场需求和种植条件的双向驱动,设施内黄瓜连作栽培现象越来越常见。因此常出现植株生长缓慢、土壤养分缺失、土壤环境逐渐酸化、盐碱化,黄瓜产量和品质均有所下降等连作障碍现象,病虫害发生频繁也是其中之一,严重阻碍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枯萎病在黄瓜生长发育全期均可发病,由尖孢镰刀菌引起,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以及品质。枯萎病是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种土传病害。近年来,采用科学轮作、间作、套作的种植方式,可以减少或消除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措施。有研究发现,不同植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系)的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的作用大多数表现抑制效应。课题组前期试验发现,小麦伴生栽培能够减缓黄瓜枯萎病发生。本试验以黄瓜为试材,采用添加小麦根系分泌物培育尖孢镰刀菌的方式,并将小麦与黄瓜伴生栽培,一方面探究不同小麦根系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情况,一方面探究不同小麦伴生处理对黄瓜植株形态指标、发病情况、防御酶活性及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能筛选出减缓黄瓜枯萎病发生的优良小麦品种(系),为小麦伴生栽培模式及黄瓜连作障碍问题的后续研究奠定科学基础。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与对照相比,W04、W07、W08小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W04根系分泌物在浓度为0.05 g FW·ml-1时抑菌效果较高,抑菌率为56.24%。W07根系分泌物在浓度为0.07 g FW·ml-1时抑菌率较高,抑菌率为19.25%,W08根系分泌物在浓度为0.01 g FW·ml-1时抑菌率较高,抑菌率为18.75%。(2)整体上,伴生小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接种黄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的黄瓜株高、叶面积的增加,在接菌后第15天,各处理黄瓜株高、叶面积均显着高于对照。且W07小麦伴生处理的黄瓜株高、叶面积均高于其它处理,均显着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提高80.02%、99.06%。(3)接菌后第15天,W08处理的SOD、POD活性、总酚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均与对照差异显着;接菌后第15天,W07处理的PPO、PAL活性均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均与对照差异显着;接菌后第15天,W04处理的GLU活性、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与对照差异显着;接菌后第15天,W04、W08处理的MDA含量均低于其它处理和对照,均与对照差异显着。整体上,W04、W07、W08处理的小麦根系分泌物在一定程度上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伴生小麦栽培整体上提高了黄瓜根系中SOD、POD、PPO、PAL、GLU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总酚、类黄酮含量,对减缓黄瓜枯萎病发生有一定作用,其中以W04、W08效果较好。
翁佩莹,郑红艳[6](2020)在《作物连作障碍的成因与机制及其消减策略》文中认为在论述作物连作障碍危害的基础上,从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微生物学角度分析产生作物连作障碍的原因与形成机理,认为作物连作障碍形成是复杂的根际生物学过程,它是由连作作物根系分泌物介导引起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失衡,导致病原微生物增多,土壤酸化和营养封存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进一步就连作障碍防治措施及修复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为有效克服作物连作障碍提供技术借鉴。
梁中秀[7](2019)在《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黄秋葵(Hibiscus esulentus L.),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秋葵嫩夹中除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外,还含有黄酮、果胶等特有成分,既可作为高档蔬菜,又可开发成新型的功能性保健食品。人体摄入的硝酸盐80%以上来自蔬菜,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提高蔬菜食用的安全品质;另一方面,黄秋葵主要食用部分为未完全成熟的嫩荚,降低荚果的纤维素含量是提高黄秋葵食用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措施。本试验以黄秋葵“卡里巴”为试材,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了腐熟鸡粪和腐熟猪粪两种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黄秋葵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腐熟鸡粪设置A1(785 kg/1000m2)、A2(1570 kg/1000m2)、A3(2355 kg/1000m2)三个施肥水平,腐熟猪粪设置B1(583 kg/1000m2)、B2(1166 kg/1000m2)、B3(1749 kg/1000m2)三个施肥水平,施用化肥作为对照。通过对黄秋葵的生理特性、品质、植株氮磷钾含量和产量的分析,明确不同有机肥在黄秋葵栽培中的效应,为黄秋葵绿色生产和科学配法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鸡粪、猪粪都能明显增加黄秋葵的株高和叶片数,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株高方面,鸡粪处理A1(785 kg/1000m2)、A2(1570 kg/1000m2)、A3(2355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提高了15.56%、17.67%、24.51%;猪粪处理B1(583 kg/1000m2)、B2(1166kg/1000m2)、B3(1749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提高了15.86%、22.86%、27.29%。在叶片数方面,鸡粪处理A1(785 kg/1000m2)、A2(1570 kg/1000m2)、A3(2355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增加14.29%、17.14%、28.57%;猪粪有机肥处理B1(583 kg/1000m2)、B2(1166kg/1000m2)、B3(1749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增加17.14%、17.14%、20.00%。与对照相比,两种有机肥对黄秋葵的茎粗影响不大。2、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和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显着提高了黄秋葵各生长时期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也显着降低,大大提高了黄秋葵植株的生理状况和抗性。试验还表明,随着鸡粪施用量增加,黄秋葵植株的CAT活性在提高;随着猪粪施用量的增加,黄秋葵植株的SOD活性在降低、POD活性在提高。3、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和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都能明显提高黄秋葵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果胶含量,同时降低了黄秋葵果实的硝酸盐和纤维素的含量。与施用化学肥料相比,鸡粪处理A2(1570kg/1000m2)的黄秋葵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干品果胶含量分别提高了91.74%、49.88%、37.99%、8.06%、33.54%,黄秋葵果实的硝酸盐和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41.16%、34.91%;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的黄秋葵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果胶含量分别提高了84.74%、89.39%、28.91%、10.53%、7.17%,黄秋葵果实的硝酸盐和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34.35%、12.32%。另外表明,随着猪粪施用量增加,黄秋葵果实的果胶含量在提高,纤维素含量在下降,说明不同种类有机肥,以及同类的不同施用量,对蔬菜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性。4、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可以显着提高黄秋葵果实中全氮、全磷、全钾的积累,分别较对照提高11.07%、19.85%、18.21%;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显着增加了黄秋葵果实中的全氮含量,较对照提高7.85%,果实中全磷、全钾含量增加作用不大。说明施用适量鸡粪可促进黄秋葵果实中的养分积累,提高果实品质。5、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显着提高了黄秋葵的单株结果数,猪粪处理B2(1166kg/1000m2)显着提高了黄秋葵果实的单果重。试验表明,施用适量鸡粪和适量猪粪都能显着提高黄秋葵的产量,处理A2、B2的产量分别达到1360.004 kg/1000m2、1241.525kg/1000m2,为同种有机肥处理的最高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5.306 kg/1000m2、146.787kg/1000m2,差异显着。相比较,以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产量最高。综上所述,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和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两种施肥处理,都能有效提高黄秋葵的品质和产量,可以作为黄秋葵种植生产的施肥依据。
樊祖清[8](2019)在《不同调控措施对烟草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文中提出2016年对河南省洛阳烟区、漯河烟区烟草种植发病情况调查研究时发现,烟草土传病害主要以黑胫病和根结线虫为主,个别地区还有根黑腐病、角斑病等。为了减少烟草土传病害发生,提高烟叶产质量,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汝阳县以及漯河市临颍县发病烟田采取不同调控措施,如施加生物菌肥、石灰氮、间套作、轮作等,研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结构变化及对发病的影响。在烟草移栽前、团棵期、旺长期和成熟期分别取根际土壤,检测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高通量基因测序,并测定生物菌肥和石灰氮试验田烟株在团棵期和旺长期的农艺性状、成熟期的发病率、烤后烟的经济性状。分析确定不同调控措施下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区系结构、优势菌种及其变化特征等,为有效防控土传病害、提高烤烟生产质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施用生物菌肥利于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定殖并大量繁殖,对土壤微生物结构及土传病害防治产生显着而稳定的影响。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的土壤中Sphingomonas作为降解土壤有毒物质最有效的细菌属,成熟期处理T比对照C高15.53%;Gibberella作为促进植物生长的真菌属,旺长期处理T比对照C高1058.60%。措施改善了烟株根际土壤的微生态,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数量产生了较大影响,烤烟产量和产值分别提高了4.94%和3.50%。(2)施用石灰氮(处理T)烟田从移栽前到团棵期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87.0%、89.8%、87.3%,随着烟株生长逐渐恢复;正常施肥(对照C)烟田除真菌数量在团棵期比移栽前降低了82.1%,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显着。在烟株生长中后期,总体上处理T的微生物含量稍低于对照C。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氮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都有影响,对真菌影响更明显。处理T烟株的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是对照C的一半;黑胫病的发病率也显着低于对照C,根结线虫和黑胫病的防控效率分别为50.0%和41.8%。处理烟田亩产量提高了4.65%,亩产值提高了7.19%。(3)采用不同作物进行调茬:连作烟田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随着烟株的生长逐渐升高,真菌数量减少;采用地瓜、花生调茬的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随着地瓜的生长而升高,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采用小麦调茬的烟田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含量随着小麦的生长而增长,放线菌数量减少。从烟株移栽前到旺长期:在属水平,连作烟田根际土壤真菌含量超过1%的总含量从72.35%降到17.29%,采取地瓜调茬的从51.68%降到39.84%,采取花生调茬的从51.68%上升到79.39%。在门水平,连作烟田根际土壤真菌含量从89.42%降低到30.92%,采取地瓜调茬的真菌含量从74.28%降低到55.06%,采取花生调茬的真菌含量从74.28%上升到96.24%。在小麦调茬及其对照烟田中,连作烟田细菌含量在两个时期都处于94%96%之间;对照烟田中真菌含量在90%95%之间,小麦调茬烟田真菌含量在95%98%之间。采取地瓜调茬的根际土壤中Gibberella的数量明显比移栽前减少,而采取花生调茬则明显增多;采取小麦调茬提高了土壤益生菌Sphingomonas的含量,同时根际土壤真菌Schizosaccharomyces的含量显着降低。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地瓜、花生和小麦等调茬,可以显着改变作物根际土壤的真菌数量和种类,提高根际土壤中益生菌的含量,且采取小麦调茬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效果最好。(4)地瓜-烟草间作可使烟草生长中后期根际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富集。单作和间作烟田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随着烟株的生长逐渐减小;放线菌随着烟株的生长先减少后增加,在成熟期又稍有减少;真菌随着烟株的生长先增加后减少,单作烟田在旺长期达到最高,间作烟田在团棵期达到最高。在真菌属水平上,单作烟田出现了六种优势菌,间作烟田出现了十种优势菌,间作有利于优势菌的生长,使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结构发生改变,根际土壤微生态结构趋于良性。烟株根际土壤微生态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烟草的正常生长,提高抗性,对烟草土传病害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效果。(5)推广试验发现,施用生物菌肥和石灰氮都可提高上等烟叶的比例、烤烟的产量和产值。连续施用两年的生物菌肥试验田在上等烟比例和烟草产值等方面比施用一年的生物菌肥试验田分别提升了1.00%和4.2%。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和应用效果,建议推广示范最好采取施用石灰氮的处理。
马子清[9](2019)在《三种作物与再植苹果幼树混栽对再植植株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用土取自山东省泰安市满庄镇31年生老龄苹果园,以两年生烟富3/T337为试材进行盆栽试验。试验处理如下:老龄苹果园土对照(CK);溴甲烷熏蒸老龄苹果园土(T1);苹果幼树与葱混栽(T2);苹果幼树与小麦混栽(T3);苹果幼树与芥菜混栽(T4)。连续2年(2016-2018)研究了混栽不同作物对连作土壤环境及再植苹果幼树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苹果幼树与葱、小麦、芥菜混栽,均能提髙其生物量,具体表现为溴甲烷熏蒸老龄苹果园土>苹果幼树与葱混栽>苹果幼树与小麦混栽>苹果幼树与芥菜混栽>对照。其中2016年结果显示,溴甲烷灭菌处理的苹果幼树的株高、地径、鲜重、干重、新稍平均长度、新梢总长度分别为对照的1.14、1.35、2.43、2.35、1.43、6.97倍,与葱混栽处理分别为对照的1.12、1.31、1.71、1.65、1.25、2.09倍,与小麦混栽处理分别为对照的1.04、1.22、1.43、1.41、1.14、1.91倍,与芥菜混栽处理分别为对照的1.10、1.29、1.48、1.59、1.12、1.88倍。2、连续两年取样结果显示,苹果幼树与葱、小麦、芥菜混栽,均提高了土壤主要酶活性,混栽葱与对照相比,脲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1.80%、22.81%,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5.13%、20.91%,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3.55%、11.96%;混栽小麦,脲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4.92%、14.69%,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59.26%、54.16%,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50.37%、53.26%;混栽芥菜,脲酶活性分别增加了44.59%、36.56%,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7.67%、66.12%,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4.31%、31.52%;溴甲烷灭菌处理则降低了上述酶的活性。3、连续两年取样结果显示,苹果幼树与葱、小麦、芥菜混栽,均能增加土壤细菌数量,减少土壤真菌的数量。溴甲烷灭菌与对照相比,土壤中真菌分别降低了81.33%、93.10%,土壤细菌数量分别降低了50.00%、21.95%,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分别降低了32.00%、41.45%;混栽葱土壤中真菌分别降低了41.33%、60.34%,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37.93%、293.70%,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40.00%、33.84%;混栽小麦,土壤中真菌分别降低了42.67%、55.17%,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31.03%、189.12%,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48.00%、33.84%;混栽芥菜,土壤中真菌分别降低了40.00%、48.28%,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13.79%、141.41%,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52.00%、41.45%;土壤中细菌与真菌的比值两年结果均为溴甲烷熏蒸老龄苹果园土>混栽葱>混栽小麦>混栽芥菜>老龄苹果园土对照。4、再植苹果幼树与葱、小麦、芥菜混栽,均能降低土壤中根皮苷的含量,分别降低了81.23%、20.56%、86.11%;与对照相比,混栽葱能明显减少土壤中儿茶素、香豆酸、香兰素、阿魏酸、根皮苷和咖啡酸的含量,酚酸总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28.27%,与其他处理相比效果更明显。5、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定量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混栽葱、小麦、芥菜的土壤镰孢菌基因拷贝数均有所降低,且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溴甲烷灭菌、混栽葱、小麦、芥菜的串珠镰孢菌分别降低了68.55%、61.01%、37.74%、57.23%;尖孢镰孢菌分别降低了48.11%、37.11%、5.11%、35.34%;腐皮镰孢菌分别降低了62.88%、40.97%、41.70%、29.68%;层出镰孢菌分别降低了68.67%、53.11%、18.30%、61.47%。
王悦[10](2018)在《广东省典型作物轮作优化配置专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轮作作为一种重要农业生产方式,可避免因同种作物连作而引起的连作障碍,如土壤肥力下降、土传病害严重、产量降低等弊端。然而,目前在广东,农业生产多以作物连作为主,虽有作物轮作,但轮作模式较为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本论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总结归纳了广东省主要轮作模式及空间分布状况;同时,结合广东气候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特点,为了给生产者提供更多更优化的作物轮作模式,本论文研发了“广东省典型作物轮作优化组配专家系统”(Typical Crop Rotation Optimization Expert System in Guangdong Province,简称TCROES),旨在通过此专家系统输出更多新型的轮作模式以及优选轮作模式,最终为农业生产经营者优化选择轮作模式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实践参考。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对广东省典型地区乡(镇)的耕作制度模式进行了实地调查,分为粤西、粤东、粤北、珠三角四个片区,通过专题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方式对各片区内主要轮作模式进行调查,并结合文献查阅,总结出广东省现有的主要轮作模式,共计40余种。研究结果表明,在粤西地区,以双季稻—冬种模式最为突出,典型的轮作模式如“早稻—晚稻—辣椒”等;在粤北地区,以单季稻水旱轮作模式为主,典型的水旱轮作模式有“水稻—玉米、水稻—烟草、水稻—马铃薯”;在粤东地区,以双季稻—冬季习惯性传统种植为主,典型的轮作模式为“稻—稻—菜”,最主要种植蔬菜为大芥菜等;在珠三角地区,以双季稻-冬种蔬菜和绿肥作物为主,典型的轮作模式有“早稻—晚稻—菜心、早稻—晚稻—紫云英”等。研究还发现,广东省现有轮作模式较为单一,且经济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有:传统种植习惯难以改变、市场导向欠缺、经济能力有限、政府政策不到位和劳动力不足等因素。(2)收集广东省60余种典型作物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作物属性数据库、作物经济效益数据库、专家知识库以及轮作原则标准库。在Visual Studio 2012平台上初步构建了“广东省典型作物轮作优化组配专家系统V1.0”。专家系统数据库采用office Access数据库保存,利用计算机C sharp语言编程。通过研发的专家系统可输出以下结果:输入某地区气候属性数据,专家系统则可根据已建好的作物生长适宜性属性的专家知识库,输出该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清单;根据该地区适宜种植作物的生育期匹配,可输出该地区的作物轮作组配初步方案;根据该地区适宜轮作的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数据库进行计算,进一步可输出地区经济效益较优的轮作组配方案;该专家系统还设置了一票否决功能,将劳动力、资金和种植习惯作为一票否决的条件删除不适应某地区可提供的生产条件的轮作模式。此外,该专家系统还可以将输出结果与广东省现有的轮作模式库以及系统中已设定为不宜轮作的模式库进行对比,进而删除和筛选一些不适用或不合理的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专家系统输出模式的实用性,最终为生产者提供作物轮作模式的多元化及优化选择。目前该专家系统仍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专家系统,特别是对专家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进行更新,使专家系统更加科学;在应用尺度上,将从广东省扩大至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即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作物轮作专家系统,提升该专家系统应用的科学性与广泛性。
二、花生大白菜连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大白菜连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农田有害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作物连作模式 |
1.1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1.2 加重作物病害发生 |
1.3 影响害虫种群 |
2 作物轮作模式 |
2.1 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
2.2 减轻作物土传病害 |
2.3 控制作物病害 |
2.4 诱导作物抗虫性 |
3 作物覆盖模式 |
3.1 影响土壤微生物 |
3.2 控制农田杂草 |
3.3 影响田间作物病害发生 |
3.4 田间有益生物保护 |
4 结论与展望 |
(2)生物炭与枯草芽孢杆菌XF-1对大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连作障碍的成因 |
1.2.1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
1.2.2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土传病害的发生 |
1.2.3 植物自毒作用 |
1.3 连作障碍的克服途径 |
1.3.1 合理的轮作与间套作 |
1.3.2 土壤消毒 |
1.3.3 土壤改良剂应用 |
1.3.4 抗土传病害品种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性质及大白菜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供试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白菜的生长与产量 |
2.2.2 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 |
2.2.3 大白菜的品质 |
2.2.4 土壤性质 |
2.2.5 大白菜根系形态特征 |
2.2.6 产量品质与土壤性质、根系形态之间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产量和品质分析 |
2.3.2 根系生长与土壤酶活性分析 |
2.3.3 根系发育,土壤酶活性与大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分析 |
第三章 生物炭与XF-1 配施对大白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地点 |
3.1.2 供试材料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样品采集和分析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生物炭与XF-1 对白菜农艺性状、生物量及黑斑病发生的影响 |
3.2.2 生物炭与XF-1 对白菜养分吸收的影响 |
3.2.3 生物炭与XF-1 对白菜根系生长的影响 |
3.2.4 生物炭与XF-1 配施对白菜生理代谢的影响 |
3.2.5 生物炭与XF-1 配施对大白菜品质的影响 |
3.2.6 各指标间相关分析 |
3.3 讨论 |
3.3.1 根系生长与产量分析 |
3.3.2 抗逆性分析 |
3.3.3 炭/菌配施及生物炭用量影响分析 |
第四章 生物炭与XF-1 配施对白菜根际土壤肥力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地点 |
4.1.2 供试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样品采集及分析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生物炭与XF-1 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2.2 生物炭与XF-1 配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2.3 生物炭与XF-1 配施对大白菜根际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4.2.4 生物炭与XF-1 配施对大白菜根际土壤细菌物种组成的影响 |
4.2.5 细菌物种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4.3 讨论 |
4.3.1 土壤肥力分析 |
4.3.2 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白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黑龙江省蔬菜地土壤酸化现状 |
1.2.2 提高Ca-P生物有效性的方法 |
1.2.3 腐殖酸和EDTA在土壤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
1.2.4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1.2.5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1.2.6 腐殖酸和EDTA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培养试验材料 |
2.1.2 白菜盆栽试验材料 |
2.1.3 田间对比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土壤培养试验设计 |
2.2.2 白菜盆栽试验设计 |
2.2.3 田间对比试验设计 |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1 土壤培养试验取样方法 |
2.3.2 白菜盆栽试验取样方法 |
2.3.3 田间对比试验取样及测产 |
2.3.4 土壤培养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5 白菜盆栽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6 田间对比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1 腐殖酸与EDTA双因素对土壤理化指标影响分析 |
3.1.2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p H的影响 |
3.1.3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3.1.4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3.1.5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3.1.6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有效钙含量的影响 |
3.1.7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有效镁含量的影响 |
3.1.8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比重的影响 |
3.1.9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
3.1.10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最大持水量的影响 |
3.2 腐殖酸和EDTA对盆栽白菜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
3.2.1 腐殖酸与EDTA双因素对白菜植株养分积累指标的影响分析 |
3.2.2 腐殖酸和EDTA对白菜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3 腐殖酸和EDTA对白菜植株磷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4 腐殖酸和EDTA对白菜植株钾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5 腐殖酸和EDTA对白菜植株钙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6 腐殖酸和EDTA对白菜植株镁素积累量的影响 |
3.3 腐殖酸和EDTA对盆栽白菜生物量,大田白菜产量、单株重、病死率及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
3.3.1 腐殖酸和EDTA对白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3.3.2 腐殖酸和EDTA对大田白菜产量、单株重和病死率的影响 |
3.3.3 腐殖酸和EDTA对大田白菜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
3.4 土壤理化指标与白菜植株养分积累和生物量之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3.4.1 土壤理化指标与白菜植株养分积累和生物量之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3.4.2 白菜植株养分积累和生物量之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腐殖酸和EDTA提高土壤磷和钙的有效性的作用 |
4.2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4.3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4.4 腐殖酸和EDTA对白菜生长的影响 |
5 结论 |
5.1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5.2 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5.3 腐殖酸和EDTA对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根肿病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根肿病的危害及防治 |
1.2.2 前茬作物与土传病害 |
1.2.3 前茬作物与土壤理化性质 |
1.2.4 前茬作物与土壤微生物 |
1.2.5 土壤理化性质与根肿病病害 |
1.2.6 土壤微生物与根肿病病害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与药品 |
2.2.1 试验药品 |
2.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大白菜生长指标及产量的测定 |
2.4.2 大白菜根肿病病害的调查 |
2.4.3 土壤物理化学指标的测定 |
2.4.4 土壤中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含量的测定 |
2.4.5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1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3.1.2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
3.1.3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 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生长的影响 |
3.2.1 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根肿病的影响 |
3.2.2 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地上及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
3.3 大白菜种植期间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
3.3.1 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种植期间土壤养分的影响 |
3.3.2 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种植期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4 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 |
3.5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的影响 |
3.5.1 不同前茬作物种植期间对土壤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的影响 |
3.5.2 白菜种植期间土壤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的变化 |
3.6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6.1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3.6.2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3.6.3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细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
3.6.4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真菌相对丰度的影响 |
3.6.5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3.6.6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3.6.7 土壤中根肿菌休眠孢子与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生长的影响 |
4.2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力的影响 |
4.3 不同前茬作物对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含量及根肿病的影响 |
4.4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不同小麦品种伴生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黄瓜枯萎病的发生 |
1.2.2 黄瓜枯萎病的防控 |
1.2.3 连作障碍的发生和防控 |
1.2.4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
1.2.5 抗病能力相关的生理生化机制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药品 |
2.3 试验仪器 |
2.4 试验设计 |
2.4.1 不同品种(系)小麦根系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生长的测定 |
2.4.2 不同品种(系)小麦伴生对接种病原菌条件下黄瓜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
2.5 试验方法 |
2.5.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2.5.2 不同小麦根系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抑菌率的测定 |
2.5.3 不同小麦根系分泌物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测定 |
2.5.4 黄瓜形态指标与发病率的测定 |
2.5.5 抗氧化酶类酶的测定 |
2.5.6 代谢物质含量的测定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
3.1.1 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1.2 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3.2 小麦伴生对接种黄瓜尖孢镰刀菌黄瓜形态指标及发病率的影响 |
3.2.1 对黄瓜株高的影响 |
3.2.2 对黄瓜叶面积的影响 |
3.2.3 对黄瓜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 |
3.3 小麦伴生对接种尖孢镰刀菌黄瓜根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3.3.1 对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3.2 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3.3 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3.3.4 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3.3.5 对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的影响 |
3.4 小麦伴生对接种黄瓜尖孢镰刀菌黄瓜根系代谢物质的影响 |
3.4.1 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2 对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3.4.3 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影响 |
4.2 伴生不同品种(系)小麦对黄瓜形态指标及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 |
4.3 伴生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黄瓜根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4.4 伴生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黄瓜根系中代谢物质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作物连作障碍的成因与机制及其消减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连作障碍危害表现 |
1.1 作物生长发育不良 |
1.2 土壤微生物群落平衡破坏 |
1.3 作物病虫害严重 |
1.4 病毒侵染严重 |
2 连作障碍产生原因与机理 |
2.1 连作土壤环境的灾变机理 |
2.1.1 根际微生物结构失衡,土传病原菌增多 |
2.1.2 土壤结构破坏,土壤酸化和供肥能力下降 |
2.1.3 土壤养分失衡,生理病害加剧 |
2.1.4 土壤线虫种群增殖,病害严重 |
2.2 连作作物的化感自毒作用 |
3 连作障碍消减措施 |
3.1 轮作与间作 |
3.1.1 连作年限 |
3.1.2 轮作方式 |
3.1.3 间(套)作 |
3.2 土壤处理 |
3.2.1 土壤消毒 |
3.2.2 土壤改良 |
3.3 合理施肥 |
3.4 根际调控与生物防治 |
3.5 嫁接与抗性品种栽培 |
4 结语 |
(7)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黄秋葵研究现状 |
1.2.1 黄秋葵功能价值研究 |
1.2.2 黄秋葵施肥效果研究 |
1.3 有机肥在蔬菜种植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
1.3.1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
1.3.2 施用有机肥可以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 |
1.3.3 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强蔬菜的适应性 |
1.3.4 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蔬菜的品质 |
1.3.5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3.1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2 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3 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
2.3.4 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
2.3.5 产量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状况的影响 |
3.1.1 有机肥对黄秋葵株高的影响 |
3.1.2 有机肥对黄秋葵茎粗的影响 |
3.1.3 有机肥对黄秋葵叶片数的影响 |
3.2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
3.2.1 有机肥对黄秋葵叶绿素变化的影响 |
3.2.2 有机肥对黄秋葵SOD活性变化的影响 |
3.2.3 有机肥对黄秋葵POD活性变化的影响 |
3.2.4 有机肥对黄秋葵CAT活性变化的影响 |
3.2.5 有机肥对黄秋葵MDA含量变化的影响 |
3.3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1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2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3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3.4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黄酮含量的影响 |
3.3.5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3.3.6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3.7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果胶含量的影响 |
3.4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4.1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氮磷钾分布的影响 |
3.4.2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
3.4.3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全磷含量的影响 |
3.4.4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全钾含量的影响 |
3.5 有机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
3.5.1 有机肥对黄秋葵单果重的影响 |
3.5.2 有机肥对黄秋葵单株果数的影响 |
3.5.3 有机肥对黄秋葵小区产量的影响 |
3.5.4 有机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状况的影响 |
4.1.2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
4.1.3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4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4.1.5 有机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
4.1.6 鸡粪和猪粪肥效探讨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不同调控措施对烟草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连作障碍和土传病虫害 |
1.1.1 连作障碍 |
1.1.2 土传病虫害 |
1.2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 |
1.3 烟草病虫害防控措施研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2 施用生物菌肥对烟株生长和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样品采集、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烟株生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2.2.2 施用生物菌肥对烟株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2.3 对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2.2.4 施用生物菌肥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5 施用生物菌肥对烟株病害发生的影响 |
2.3 小结 |
3 施用石灰氮对烟株生长和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田概括 |
3.1.2 试验设计 |
2.1.3 样品采集、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烟株生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3.2.2 烟田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 |
3.2.3 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 |
3.2.4 烟株农艺性状和烤烟经济性状变化 |
3.2.5 烟株病害的发生 |
3.3 结果与讨论 |
4 不同作物调茬对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1 地瓜、花生调茬对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1.1 试验田概括 |
4.1.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1.1.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4.1.1.4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4.1.1.5 高通量基因测序 |
4.1.1.6 数据处理 |
4.1.2 结果分析 |
4.1.2.1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4.1.2.2 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 |
4.1.2.3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 |
4.1.3 结果与讨论 |
4.2 小麦调茬对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试验田概况 |
4.2.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2.1.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4.2.1.4 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检测 |
4.2.1.5 高通量基因测序 |
4.2.1.6 数据处理 |
4.2.2 结果分析 |
4.2.2.1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4.2.2.2 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 |
4.2.2.3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 |
4.2.3 结果与讨论 |
5 地瓜-烟草间作对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田概括 |
5.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5.1.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5.1.4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5.1.5 高通量基因测序 |
5.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分析 |
5.2.1 土壤的养分变化 |
5.2.2 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 |
5.2.3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 |
5.3 讨论 |
6 试验推广 |
6.1 宜阳生物菌肥试验田 |
6.1.1 烟株根际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 |
6.1.2 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变化 |
6.1.2.1 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6.1.2.2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6.1.3 烟株生长过程中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对比 |
6.1.4 烟株病害的发生 |
6.2 汝阳生物菌肥试验田 |
6.2.1 烟株根际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 |
6.2.2 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变化 |
6.2.2.1 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6.2.2.2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6.2.3 烟株生长过程中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对比 |
6.2.4 烟株病害的发生 |
6.3 宜阳石灰氮试验田 |
6.3.1 烟株根际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 |
6.3.2 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变化 |
6.3.2.1 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6.3.2.2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6.3.3 烟株生长过程中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对比 |
6.3.4 烟株病害的发生 |
6.4 汝阳石灰氮试验田 |
6.4.1 烟株根际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 |
6.4.2 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变化 |
6.4.2.1 烟田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6.4.2.2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
6.4.3 烟株生长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对比 |
6.4.4 烟株病害的发生 |
6.5 试验总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三种作物与再植苹果幼树混栽对再植植株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连作障碍的定义 |
1.2 苹果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
1.2.1 土壤有害微生物积累 |
1.2.2 植株根系的自毒作用 |
1.2.3 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 |
1.3 苹果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
1.3.1 合理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 |
1.3.2 土壤消毒 |
1.3.3 生物防治 |
1.3.4 抗性砧木 |
1.3.5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处理 |
2.3 基础路线 |
2.4 测定方法 |
2.4.1 再植苹果幼树生物量的测定 |
2.4.2 土壤酶的测定 |
2.4.3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
2.4.4 土壤酚酸类的提取及测定 |
2.4.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2.4.6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生物量的影响 |
3.2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酶的影响 |
3.2.1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蔗糖酶的影响 |
3.2.2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磷酸酶的影响 |
3.2.3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脲酶的影响 |
3.3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3.1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3.3.2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3.3.3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3.3.4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细菌、真菌比值的影响 |
3.4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镰孢菌基因拷贝数的影响 |
3.5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酚酸物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生物量的影响 |
4.2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3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4.4 混栽葱、小麦、芥菜对嫁接苹果幼树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10)广东省典型作物轮作优化配置专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作物轮作研究概况 |
1.2 国内外农业专家系统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广东农作物轮作模式发展与应用现状 |
2.1 广东省水旱轮作模式实地调查结果分析 |
2.2 广东省现有轮作模式分类总结 |
3 广东省农作物轮作优化组配专家系统 |
3.1 系统结构设计框架 |
3.1.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3.1.2 系统的设计思路 |
3.2 系统目标 |
3.3 系统用户要求 |
3.4 研究区概况 |
3.5 系统的组成 |
3.5.1 作物数据库 |
3.5.2 知识库 |
3.5.3 标准库 |
3.6 系统运行环境 |
3.7 系统界面及功能演示 |
3.7.1 系统界面 |
3.7.2 系统功能及展示 |
3.8 专家系统输出结果案例分析 |
3.8.1 粤西地区专家系统输出结果分析——以湛江为例 |
3.8.2 粤北地区专家系统输出结果分析——以韶关为例 |
3.8.3 珠三角地区专家系统输出结果分析——以珠海为例 |
3.8.4 粤东地区专家系统输出结果分析——以潮州为例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广东省主要地区耕作制度现状调查问卷 |
四、花生大白菜连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农田有害生物的影响[J]. 李林蓉,冯建路,刘苗苗,梅昊,康振烨,蔡青年. 中国农学通报, 2021(29)
- [2]生物炭与枯草芽孢杆菌XF-1对大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 石潞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腐殖酸和EDTA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白菜生长的影响[D]. 王晓纯.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不同前茬作物对大白菜根肿病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路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不同小麦品种伴生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D]. 孙蓝笛.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6]作物连作障碍的成因与机制及其消减策略[J]. 翁佩莹,郑红艳.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02)
- [7]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效应分析[D]. 梁中秀.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不同调控措施对烟草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樊祖清. 郑州大学, 2019(08)
- [9]三种作物与再植苹果幼树混栽对再植植株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马子清.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广东省典型作物轮作优化配置专家系统研究[D]. 王悦.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