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加坡市场呼唤中国玩具(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万俊[2](2020)在《位置商标法律保护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位置商标(position mark),是指定使用的商品或在提供指定服务的场所的特定位置使用,用以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可视性标识。是商业活动多元化和市场竞争相互交织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商标,它凝结着经营者的投资与商誉,但囿于传统商标理论,其保护历程可谓坎坷。社会认知不足,导致其难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商标的类型;法律保护规则的缺失和司法实践态度的暧昧,致使其难以获得周全保护。鉴于此,有必要对位置商标的实践争议、理论问题、域外规定和保护模式展开深入地、系统地研究。本文兼采语义分析、逻辑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价值分析手段,用五章内容致力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章是对位置商标基本理论的介绍。首先,在现有概念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剖析概念,发现其不足,并指出位置商标二元素——“位置”和“标志”之特殊含义与相互关系。其次,类型是抽象概念与具体事实的中间地带,位置商标的类型需克服概念的过度抽象,以标志有无固有显着性作为位置商标分类的标准,是对既有分类缺陷之克服;最后,将位置商标置于整个商标体系中,一是将之区别于其他类型商标,二是其在中国法律语境中的法律地位。第二章关注位置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商标的本质是符号,商标演化的具体形态应当符合符号学理论的一般规律。位置商标功能在于其能够识别和区分商品的来源;而位置商标获得保护的核心在于获得显着性的生成与增长。同时,位置商标保护的正当性应当诉诸法哲学,即位置商标的法律保护符合正义的要求,位置商标在商标类型的演变过程中符合时间上的平等;位置商标作为非传统商标,在国际注册与保护大趋势下符合空间上的平等。第三章讨论位置商标的保护要件。在商标注册取得前提下,标志只有符合《商标法》规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才有能成为受到法律保护的商标。位置商标实质要件包括了显着性、非功能性和可分离性,三者缺一不可;形式要件在于如何描述与区别出位置商标,包括了文字描述和图示描述。同时,以之为基础,通过案例剖析,发现位置商标法律保护要件在具体运用中的问题与困境。第四章以域外立法和国际条约为参照,探求我国对位置商标移植的可能性。考察了多个国际条约以及欧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与司法现状,总结位置商标法律保护的宝贵经验。制度比较只是手段,法律移植才是目的。通过借鉴域外制度,发现位置商标法律移植过程中的制度风险和制度可行性,并从法律制度、社会经济和消费心理等多个角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予以规避和化解,最终实现位置商标融入我国的法律体系。第五章讨论我国对位置商标多元法律保护手段。《商标法》是最重要也是最周全的保护手段,位置商标纳入《商标法》予以明确规定,是最直接的方式,但也是理想化的方式;商标审查是对商标申请注册行为的行政法规制,行政规范性文件对位置商标的具体化规定,是高效的方式,也是恰当的方式;司法是商标保护过程中最后一道防线,位置商标的司法审判经验总结,是最迫切的方式,却是参考性的方式。作为知名商品包装装潢可以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补充性保护;同时作为一种民事权益,可以诉诸《侵权责任法》,是为兜底性保护。
栾申洲[3](2019)在《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很多国家便开始主动寻求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截止2019年10月,已有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也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各个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研究非常重视,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是从宏观战略角度分析构建“一带一路”的意义、实施路径及对国内相关省市地区的影响,而有关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和贸易潜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甚少,贸易成本由哪些因素构成?贸易成本如何作用于中国的出口,如何影响贸易潜力的大小?现有研究做出的解答不充分。本文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贸易成本如何影响贸易潜力”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将贸易成本和贸易潜力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梳理和研究,找出它们的关系,提出增量建议,以期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概述选题背景和意义、贸易成本和贸易潜力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1)一方面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对于贸易成本的界定。经过梳理发现,以上理论均没有很好地界定贸易成本,虽然大部分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或交易费用都与贸易成本有交集,但是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贸易成本。另一方面还详细阐述了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影响的理论。根据本文的需要,改进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加入了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和自然成本,发现了贸易成本影响贸易的新机制。研究了多边阻力引力模型,模型说明了两区域之间的贸易由相对成本决定。还研究了贸易成本对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机理。(2)阐述了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机理分析。推导了一个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分析框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运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贸易政策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制度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第三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分析。(1)详细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构成。主要把贸易成本分为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制度成本等三类。(2)测度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分别测度了出口货物集装箱成本、交通设施综合水平、两国之间距离、两国是否是邻国、进出口时间等运输成本;非关税贸易壁垒盛行度、办理海关手续的繁琐程度、关税税率综合水平指数、反倾销成本等贸易政策成本;法律救济成本、互联网用户使用率、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等制度成本。第四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和贸易潜力基础。(1)详细介绍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内容包括: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现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基础。主要从5个部门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在初级产品方面进口潜力巨大、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巨大、中国在低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出口潜力未充分释放、中国在中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有待开发、中国在高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比较劣势明显,进口潜力巨大。第五章,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贸易潜力。分成7个区域阐述:中国与东盟、东亚、独联体、非洲、南亚、西亚、中东欧之间的贸易潜力。第六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1)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将把双边的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制度成本引入引力模型,得出了扩展贸易引力模型。选择了与中国有强烈合作愿望的5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5个发达国家作为样本国家,分别采用传统引力模型回归、纳入多边贸易阻力因子项回归、分国别模拟贸易潜力影响指数分析等三个维度分析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影响。(2)从部门角度,采用纳入多边贸易阻力因子项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初级产品、劳动力密集型制造品、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品进出口贸易流量与16种解释变量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定量分析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程度。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总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与贸易潜力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内容包括:(1)总结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和制度成本结论;总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结论。(2)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的建议。本文的重要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和制度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分析框架。相关研究有利于突破现有理论局限,为进一步助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该框架主要用于量化评价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的影响。不过,本文对贸易成本与贸易潜力关系的研究,没有深入到企业层面。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挖掘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企业层面竞争特点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杨雷力[4](2019)在《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研究 ——以香港的影视改编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对于通俗文学的研究来说,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重要领域。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流行逾半个世纪,并透过跨媒介的发展,辐射出影视、漫画、玩具等不同的面向,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金庸文化圈”。香港,可以视为金庸武侠小说跨媒介拓展的发源地。市场营销有所谓“市场需要”,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就是能走俏的产品。原创小说针对文字阅读的需要,而影视改编则为视觉艺术上的再创造。金庸武侠小说先以文字满足市民的阅读快感,继而透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改编,满足大众的娱乐需要。金庸武侠小说的出现和后来的热销,既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以一种大众文化商品的姿态在香港流行。因此,笔者以大众文化为经,市场与消费为纬,立足香港,以香港人的角度探讨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现象;同时,以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的影视改编为深入探讨的对象,为现有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以大众文化及市场与消费为切入点,探讨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的跨媒介拓展。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三章,论述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金庸武侠电影改编、TVB的金庸武侠剧热潮,以及金庸武侠小说在影视以外的跨媒介拓展,从而探究独特而复杂的“金庸文化圈”。金庸武侠小说的电影改编虽然早就有了,但就其发展和影响而言,则远比电视剧的改编逊色。另一方面,流行文化要讲求市场与盈利,才能让“文化”持续“流行”。半个世纪以来,金庸武侠小说藉跨媒介发展,建立成为一种文化的同时,也建立成为一种无形的“品牌”,为文化圈提供了无数的商机。这个文化圈,并不是金庸一人建立起来的,而是读者、观众、听众、消费者、绘画者、影视制作人、产品制造商、游戏开发商等等,共同努力不懈的成果。
于红敏[5](2019)在《新加坡幼儿园华语课程教具使用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幼儿教育。而在幼儿教学中,教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既能为幼儿教师用来辅助教学教育活动的工具,更是培育幼儿六大领域发展能力的桥梁。因此,本研究以新加坡幼儿华语教学中的教具使用为研究对象,以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的《培育幼儿:学前母语课程框架》中提出的幼儿教育三大宗旨——“聆听”“文化”“联系”为分类依据,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了新加坡幼儿园华语教学教具使用的现状、问题与特点。研究发现,新加坡幼儿华语课程教学中,其教具使用主要体现以下特点:第一,教具设计体现了幼儿园华语课程的教学特点,能够满足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要求;第二,新加坡幼儿园华语课程教具使用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新加坡幼儿华语教学教具使用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幼儿华语课程中“沟通”类教具使用不足;第二,“文化”类教具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第三,“联系”类教具的使用随意性大,规范程度较低。针对以上教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为改善新加坡幼儿华语教学中的教具使用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幼儿教师学前教育能力培训需提升对教具教学的重视程度;第二,要加强培养幼儿教师使用教具的实践能力,使其增强灵活使用教具的实践能力;第三,在“文化”类教具使用中,注重幼儿文化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建立完善的教具设计链条;第四,“联系”类教具务必要增强其科学性与规范性。
王丽[6](2019)在《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词汇表达的现状与分析 ——以新加坡某私立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由于接受双语教育,华语词汇的表达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以60名5-6岁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收集学前儿童词汇表达的实际语料,在此基础上统计了华语词汇总量、高频词、低频词和社区词,并对停顿、词汇偏误、英汉混用等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影响词汇表达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新加坡华族5-6岁学前儿童词汇总量为1093个,名词居多;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动词,覆盖率前500的高频词汇,能够覆盖儿童所表达全部内容的94.1%,高频词多为表达意义较为具体,且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密切的词汇。其次,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词汇表达过程中,存在着停顿、重复、修正较多的问题,影响儿童词汇表达的流畅度;英汉混用和词汇偏误的情况普遍,华语词汇表达的准确度仍需提高。第三,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的华语词汇表达主要受到社会接触、学校教育、家庭语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语境是最主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分别为在家庭中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华语学习语言环境,借助社会资源增加儿童社会环境中的华语接触,优化幼儿园华语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以及通过多方合作促进儿童华语教育的有效开展.
鉴丽红[7](2019)在《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主要以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为研究对象,以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为语料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全球华语大词典》和《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系统地整理出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区域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结合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新加坡区域词主要有三种类型:同形异义词、异形同义词和新加坡特有词语。我们统计出中小学华文教材中有112个区域词,然后分析区域词的复现率,并依据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出区域词产生的原因主要受马来语、方言、英语和旧词语的影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文化风俗,映射着文化和习惯,词汇标志着语言的发展状况。在对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区域词的计量分析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词、不同词类的区域词、不同年级的区域词和不同义类的区域词。我们结合社会语言学理论和分析的数据结果,得出的规律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越密切的领域,出现的区域词越多,越贴近生活的区域词,其在教材中的复现率越高。语言根植于社会,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尤其是词汇方面。中小学华文教师和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华文教师对教材中的区域词持包容态度,会简单地讲解区域词。教师认为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查找区域词的相关资料,占用课堂的时间,担心给学生造成负担。对学生而言,学生的日常用语是以英语为主,华语水平都不太高,容易记住新加坡华语的意思。学生对学习区域词不感兴趣,也不会主动去学习了解区域词。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套和华文教材同步、图文并茂、中英双语的类似故事书或漫画书的区域词书籍,可以作为华文教师的参考资料,节省教师的时间。对学生而言,这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可以作为课外读物,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区域词,自然而然地消除区域词带来的交际障碍和误解。
汪丹丹[8](2019)在《以故事为载体开展幼儿孝行教育的行动研究 ——以长沙市岳麓区J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孝既是我国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个人基本德行。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之下,当代青少年的孝亲观念淡薄、感恩意识模糊等问题导致青少年的孝行情况堪忧,所以急需开展孝行教育以发扬传统美德,增强青少年孝德品质。幼儿阶段是孝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孝也应当是幼儿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在幼儿阶段实施孝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针对当前幼儿缺乏孝行的问题,采取行动研究法,以长沙市岳麓区J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故事开展幼儿孝行教育活动,探索开展孝行教育活动中故事不同的实施方式及对幼儿产生的效果。本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分析了开展幼儿孝行教育的缘由。第二章为研究设计。确定了研究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制定了以故事为载体实施两阶段孝行教育行动计划即故事讲述行动和故事“+”行动计划。第三章为情况诊断和孝行故事的选取。第一步分析了J园大一班幼儿孝行存在问题和幼儿园开展孝行教育活动的情况以及家长的教育情况;第二步确定了用于行动研究的八个孝行故事和类型。第四章为行动的实施。根据两阶段的行动计划实施了四轮活动即故事讲述活动、音乐配合故事活动、绘画配合故事活动和角色扮演配合故事活动。第五章为研究的结论与建议。通过实施幼儿孝行教育活动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三类故事都具有较好的效果;二是音乐、绘画、角色扮演配合故事活动效果更佳;三是故事的运用需要适当的加工并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四是幼儿孝行教育需要家园配合;五是教师运用故事开展孝行教育活动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庞观[9](2019)在《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际设计奖项从最初的创建至今大概已有60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设计奖项伴随着社会结构与人类文明的变化,设计的目标、服务的对象、倡导的价值观等也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方向不仅能在一定意义上对当今如火如荼的设计评奖提供冷静思考的空间,亦对我们设计评价体系的梳理乃至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针对当今我国各类设计奖项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提出需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努力在自身发展上规避弯路。文章梳理分析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设计奖项,透过设计奖项的历史脉络、成长经历、成败因素等来找出现代化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设计奖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新内涵。看到设计奖项在社会文明发展和创新中起到的方向引领和文化价值提升作用,可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论文首先讨论了设计奖项的理论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期的重要设计因素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对设计奖项产生的影响。还着重讨论了历史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设计奖项颁布的国家政策相关发展措施。并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设计奖项作了比较分析。德国IF奖诞生最早,代表西方设计奖项,具有典型性;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以设计为振兴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的G-mark奖项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命感;中国的红星奖作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奖项崛起的代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通过三大奖项在结构、机制流程、评委与参赛者、发展变化与奖项外延(展览、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比较,讨论设计奖项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文章又讨论了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经济价值和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在企业的成长中看到设计奖项带来的市场效益的繁荣,看到企业与设计奖项共同生长的脉络;以及在每个国家的国家发展、普世教育、社会进步方面也有设计奖项的重要作用。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在创新型社会中设计奖项的意义。通过对社会现代化理论中设计奖项处于知识经济中位置的确定,重新认识设计奖项在当今的以知识为主导的创新型社会中承担的创造力价值。同时,重要的问题还有设计奖项于今天所具备的批评价值、与产业与科技的桥梁作用、以及改变社会的推动力。在相对完整地梳理了设计奖项的相关内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启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是全篇创新之处,也是最终的文章落脚点。最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大致七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问题;对于设计奖项的发展力度与落实程度问题;设计奖项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奖项的根本目的仍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奖项正确引导科技利用问题;设计奖项对于专业人才的储备与普及大众教育问题;及设计奖项如何创造新型生活方式与社会这几个最终问题。
熊方媛[10](2019)在《文化地标的展示与城市认同 ——对苏州工业园区诚品书店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性、全球化与消费社会的多重语境下,城市认同逐步呈现出新的面貌——与文创产业的结合愈发紧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标志性作用的文化实体:政府通过资源的调配,将文化场所打造成为文化地标。而苏州工业园区诚品书店就是其中的个案。因此,本文将以它为例,探讨“文化地标在展示的过程之中,是如何建构城市认同的”。研究发现,诚品这个实体空间和传播媒介通过一系列运作,形成了中产阶级化的生活美学风格,从而与其它书店相区隔,帮助工业园区建立起现代化新城的想象。并且通过空间布局、建筑设计与文化活动的展示、传递、塑造和引导,苏州诚品既探索出一条跨界经营的道路,累积了一定的品牌资产和商业利润,也构筑出蕴含着多元主体间微妙关系的城市认同。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介绍,对苏州市的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历史地位与诚品书店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剖析诚品书店如何从众多实体书店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屈一指的“文化地标”,并被政府大力引进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笔者将苏州诚品的建筑风格、商品陈列、与策展活动这三个方面各成一章,探究苏州诚品如何通过文化的展示,与其它实体书店形成区隔,并且构建起关于苏州工业园区现代新城的想象和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各式各样的展示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加速和扩散了苏州诚品中产阶级化的生活美学品味在大众心目中的认知,巩固了文创品牌的地位,有助于现代性的城市认同的建构和传递,以及商业利润的获取。此外,顾客群体的介入,使得苏州诚品前期规划和设计的城市认同内涵发生改变,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解读和意义。第三部分是对文章主体部分的延伸和深入探讨。诚品所积累的品牌资产和商业利润越来越丰厚,文化地标的享誉度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辐射的范围更广,为获取更多主体对于城市的认同提供可能。苏州诚品通过多种方式,建构了可参观性的生产,不仅传递了现代新城的认同,更收获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苏州诚品作为文化地标,在这一展示、传递、塑造和引导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城市认同的多元性、差异和协商,隐含着原真性的丧失等问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焦虑。故而,文化地标的展示与城市认同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本文希望通过对于上述内容的分析和探讨,为研究城市传播与城市认同问题,提供新的经验和思路。
二、新加坡市场呼唤中国玩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市场呼唤中国玩具(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2)位置商标法律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学术价值 |
第一章 位置商标概述 |
第一节 位置商标的概念 |
一、概念分析的基本方法 |
二、位置商标中的“位置” |
三、位置商标中的“标志” |
第二节 位置商标的类型 |
一、类型分析的理论基础 |
二、位置商标传统分类及其不足 |
三、位置商标的分类与分类标准 |
第三节 位置商标的法律地位 |
一、我国商标的体系 |
二、位置商标与其他相似商标 |
三、位置商标在我国《商标法》中的地位 |
第二章 位置商标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位置商标法律保护的符号学分析 |
一、符号学理论概述 |
二、位置商标功能的符号学分析 |
三、位置商标显着性的符号学分析 |
第二节 位置商标法律保护的法理学分析 |
一、位置商标法律保护的法理基础 |
二、位置商标与商标类型的扩张和演变 |
三、位置商标与非传统商标的国际保护 |
第三章 位置商标法律保护要件分析 |
第一节 实质要件 |
一、显着性 |
二、非功能性 |
三、可分离性 |
第二节 形式要件 |
一、商标描述的一般规则及其变革 |
二、位置商标描述的一般规则 |
三、位置商标描述的特殊规则 |
第三节 实例验证:位置商标构成要件的应用 |
一、“三杠”商标 |
二、“红鞋底”商标 |
三、案件评述:位置商标的注册困境分析 |
第四章 位置商标法律保护的比较考察 |
第一节 国际条约中的位置商标法律保护问题 |
一、《商标法新加坡条约》 |
二、《TRIPs协议》 |
三、《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 |
第二节 境外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商标法律保护现状 |
一、欧盟地区与美国 |
二、韩国与加拿大 |
三、我国台湾地区 |
第三节 位置商标法律规则的比较与移植 |
一、制度比较与制度评价 |
二、位置商标移植的可行性与风险问题 |
三、位置商标法律移植的风险防范 |
第五章 位置商标法律保护的多元路径 |
第一节 位置商标的《商标法》保护 |
一、立法:位置商标保护的理想型 |
二、行政:完善位置商标审查和审理标准 |
三、司法:总结位置商标审判经验 |
第二节 位置商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
一、位置商标与有一定影响的商品装潢 |
二、位置装潢概念的提出 |
三、位置装潢的认定与保护 |
第三节 位置商标的《侵权责任法》保护 |
一、保护基础:《侵权责任法》第2条 |
二、位置商标是一种民事利益 |
三、位置商标与商誉保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贸易成本文献综述 |
1.2.2 贸易潜力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
2.1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 |
2.1.1 贸易成本理论 |
2.1.2 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影响理论 |
2.2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机理分析 |
2.2.1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模型 |
2.2.2 运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 |
2.2.3 贸易政策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 |
2.2.4 制度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分析 |
3.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构成 |
3.1.1 运输成本 |
3.1.2 贸易政策成本 |
3.1.3 制度成本 |
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测度 |
3.2.1 运输成本测度 |
3.2.2 贸易政策成本测度 |
3.2.3 制度成本测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与潜力基础 |
4.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 |
4.1.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现状 |
4.1.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 |
4.1.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基础 |
4.2.1 中国在初级产品方面进口潜力巨大 |
4.2.2 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巨大 |
4.2.3 中国在低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竞争优势明显 |
4.2.4 中国在中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有待开发 |
4.2.5 中国在高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比较劣势明显,进口潜力巨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贸易潜力分析 |
5.1 中国与东盟贸易潜力分析 |
5.2 中国与东亚贸易潜力分析 |
5.3 中国与独联体贸易潜力分析 |
5.4 中国与非洲贸易潜力分析 |
5.5 中国与南亚、西亚贸易潜力分析 |
5.6 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潜力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 |
6.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 |
6.1.1 传统引力模型 |
6.1.2 构建模型与数据说明 |
6.1.3 实证结果分析 |
6.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业层面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 |
6.2.1 构建模型与数据说明 |
6.2.2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关于贸易成本研究的结论 |
7.1.2 关于贸易潜力研究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提升双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
7.2.2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寻求新的贸易增长点 |
7.2.3 持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
7.2.4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联合预警、规避风险 |
7.2.5 积极建设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研究 ——以香港的影视改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香港的通俗文学与金庸武侠小说 |
一、香港文学通俗化 |
二、与出版业息息相关 |
三、香港通俗小说的阅读市场 |
四、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与武侠文化 |
第二节 金庸武侠小说在香港的影视改编 |
一、“金庸现象” |
二、发展和影响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架构 |
一、大众文化、市场与消费 |
二、跨媒介 |
三、论文架构 |
第一章 金庸武侠小说的电影改编 |
第一节 金庸武侠电影的改编背景 |
一、峨嵋影片公司:武侠片专业户 |
二、香港电影发展的盛与衰 |
第二节 传统武侠和新时代文艺 |
一、《射雕英雄传》(1958):首部金庸武侠电影 |
二、《倚天屠龙记》(1963):张翠山、殷素素的“侠”故事 |
三、《射雕英雄传》(1977、1978、1981):张彻的阳刚电影风格 |
四、《书剑恩仇录》(1987):“不叫座”的文艺武侠片 |
第三节 天马行空、随意拼凑的疯狂动作喜剧 |
一、《笑傲江湖》系列(1990-1993):争议声中成经典 |
二、《鹿鼎记》(1992):票房收入最高的金庸武侠电影 |
三、《东邪西毒》(1994):另类经典、话题之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金庸武侠小说的电视改编 |
第一节 香港的电视台与金庸武侠剧 |
一、佳视:金庸武侠剧的鼻祖 |
二、TVB:缔造金庸武侠剧的热潮 |
第二节 经典的选角 |
一、深入民心的演员形象 |
二、观众的集体回忆 |
第三节 主题曲和插曲 |
一、曲词皆美,留下深刻印象 |
二、观众共鸣,成为流行经典 |
第四节 宣传与延续 |
一、周刊和剧集互利共赢 |
二、唱片封套延续热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视以外的金庸武侠小说跨媒介演化 |
第一节 静态金庸 |
一、文本:开拓本地及海外市场 |
二、插图:与金庸的文字相辉映 |
三、漫画:借金庸武侠小说大放异彩 |
第二节 动态金庸 |
一、音乐改编 |
二、舞台改编 |
三、广播剧和“有声书” |
第三节 衍生金庸 |
一、对战为主的桌上游戏 |
二、满足金庸迷的廉价收藏品 |
三、多元化的用品及玩具 |
四、虚拟世界中的“金庸” |
本章小结 |
结语:金庸武侠小说跨媒介研究的一些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金庸武侠小说电影改编(1958-2004) |
致谢 |
(5)新加坡幼儿园华语课程教具使用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新加坡华语课程研究 |
二、新加坡幼儿园华语课程教具研究 |
第四节 基本概念 |
一、幼儿园课程与华语课程 |
二、幼儿园教具的特征 |
第二章 新加坡幼儿园华语课程“沟通”类课程教具的类型与使用分析 |
第一节 聆听表达类教具的数量与类型分析 |
第二节 识字表达类教具的类型分析 |
第三节 “沟通”类教具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四节 “沟通”类教具的使用分析 |
一、聆听表达类教具的使用调查与分析 |
二、识字表达类教具的使用调查与分析 |
第五节 “沟通”类教具使用的特点与问题 |
第三章 新加坡幼儿园华语课程“文化”类课程教具的类型与使用分析 |
第一节 节日风俗类教具的数量与类型分析 |
一、节日风俗类教具的数量分析 |
二、节日风俗类教具的类型分析 |
第二节 民间故事类教具的数量与类型分析 |
一、民间故事类教具的数量调查分析 |
二、民间故事类教具的类型分析 |
第三节 “文化”类教具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四节 “文化”类教具的使用分析 |
一、节日风俗类教具的使用调查分析 |
二、民间故事类教具的使用调查分析 |
第五节 “文化”类教具使用的特点与问题 |
第四章 新加坡幼儿园华语课程“联系”类课程教具的类型与使用分析 |
第一节 节庆活动类教具的数量与类型分析 |
一、节庆活动类教具的数量调查分析 |
二、节庆活动类教具的类型分析 |
第二节 华语运用类教具数量与类型分析 |
一、华语运用类教具的数量调查分析 |
二、华语运用类教具的类型分析 |
第三节 “联系”类教具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四节 “联系”类教具的使用分析 |
一、节庆活动类教具的使用调查分析 |
二、华语运用类教具的使用调查分析 |
第五节 “联系”类教具使用的特点与问题 |
第五章 新加坡幼儿园华语课程教具使用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幼儿教学教具使用的培训 |
一、幼儿教学中教具使用体系的完善 |
二、加强幼儿教学中的教具使用培训 |
第二节 学校为华语教学教具使用提供良好环境 |
一、提升幼儿园华语课程教学的设施水平 |
二、完善幼儿园教具监管体系 |
第三节 提升幼儿华语课程教师的教具使用能力 |
一、提升为不同阶段幼儿匹配相应教具的能力 |
二、提升对不同类型教具的灵活使用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问卷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词汇表达的现状与分析 ——以新加坡某私立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对新加坡华语词汇的研究 |
二、对儿童语言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华族与华语 |
二、词汇表达 |
三、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
第一章 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词汇表达情况的调查 |
第一节 词汇表达情况的调查说明 |
一、新加坡华族儿童词汇表达情况调查 |
二、儿童语言环境情况调查 |
第二节 词汇表达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
一、词汇表达情况调查结果 |
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第二章 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词汇表达的特点 |
第一节 儿童词汇掌握丰富性的特点 |
一、在词性上分布不均匀,名词动词占主导地位 |
二、高频词占绝对覆盖比重,且普遍与生活密切关联 |
三、社区词和儿童特有词汇在儿童词汇表达中较常见 |
第二节 儿童口语词汇表达的流畅度特点 |
一、语言表达停顿较多的特点 |
二、常见词汇重复现象的特点 |
三、语言表达中多见词汇修正的现象 |
第三节 华语词汇表达的准确度特点 |
一、英汉混用情况较普遍 |
二、华语表达中的词汇存在偏误特点 |
第三章 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词汇表达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社会接触对学前儿童词汇表达的影响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对学前儿童词汇表达的影响 |
第三节 家庭语境对学前儿童词汇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词汇表达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借助社会资源增加儿童社会环境中的华语接触 |
一、通过社会接触增加儿童华语词汇积累 |
二、增加规范的华语接触提升儿童表达准确度 |
三、通过丰富社会活动强化儿童华语表达兴趣与能力 |
第二节 优化幼儿园华语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 |
一、在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专门华语活动内容 |
二、立足人本教育建立因材施教的华语教育模式 |
第三节 在家庭中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华语学习语言环境 |
一、结合家庭语言背景差异多方面优化家庭华语语境 |
二、在亲子互动与儿童自主活动中加强华语语境营造 |
第四节 通过多方合作促进儿童华语教育的有效开展 |
一、注重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 |
二、注重幼儿园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 |
三、注重家庭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语言环境情况调查表 |
附录 B 访谈测试具体过程示例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区域词对学生及新移民的交际影响 |
二、学生从小接触了解区域词,消除交际障碍,避免误解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范围 |
第五节 研究综述 |
一、新加坡及欧美国家的相关研究 |
二、中国相关研究 |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华语和华文 |
二、区域词的概念及界定 |
三、新加坡区域词的类型 |
第七节 新加坡的语言国情及华文教育现状 |
一、新加坡的社会与语言情况简介 |
二、新加坡的华语教育现状简介 |
三、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
四、本文调查的华文教材 |
第二章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调查 |
第一节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统计 |
一、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中出现的区域词统计分析 |
二、小学华文教材中区域词产生的原因 |
三、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中出现的区域词统计分析 |
四、中学华文教材中区域词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区域词的计量分析 |
一、不同类型区域词的计量统计 |
二、不同词类区域词的计量统计 |
三、不同年级区域词的计量统计 |
四、不同义类区域词的计量统计 |
第三章 新加坡中小学生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和学习情况 |
第一节 中小学生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和学习掌握情况 |
一、小学生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和学习掌握情况(六年级学生为对象) |
二、中学生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和学习掌握情况(中四学生) |
第二节 新加坡中小学生学习区域词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教学调查及建议 |
第一节 中小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态度与教学处理 |
一、小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与态度 |
二、中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与态度 |
三、小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教学处理 |
四、中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教学处理 |
第二节 中小学华文教师在区域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中小学华文教师在区域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小学生对华文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情况问卷结果 |
附录B 中学生对华文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情况问卷结果 |
附录C 小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与态度问卷结果 |
附录D 中学华文教师对教材中区域词的认知与态度问卷结果 |
附录E 3份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以故事为载体开展幼儿孝行教育的行动研究 ——以长沙市岳麓区J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现实生活中儿童孝行的“灯下黑”现状 |
二、孝行教育是对国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回应 |
三、已有的实践说明幼儿园实施幼儿孝行教育的可行性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孝行教育不会压抑儿童天性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孝行 |
二、幼儿孝行教育与感恩教育 |
三、幼儿孝行故事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中小学孝行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幼儿园孝行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幼儿园故事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场域与研究者 |
一、研究场域 |
二、研究者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的收集、编码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编码 |
第四节 行动研究计划与效果检测 |
一、行动研究计划 |
二、效果检测 |
第三章 J幼儿园孝行教育情况诊断与孝行故事的选取 |
第一节 J幼儿园孝行教育情况诊断 |
一、幼儿孝行存在的问题 |
二、幼儿园孝行教育情况 |
三、家庭孝行教育的情况 |
第二节 孝行故事的选取 |
一、孝行故事的选取原则 |
二、孝行故事的选取 |
第四章 行动的具体实施 |
第一节 故事讲述活动 |
一、行动的目的 |
二、行动的过程 |
三、行动的总结 |
第二节 音乐配合故事活动 |
一、行动目的 |
二、行动过程 |
三、行动的总结 |
第三节 绘画配合故事活动 |
一、行动目的 |
二、行动过程 |
三、行动的总结 |
第四节 角色表演配合故事活动 |
一、行动目的 |
二、行动过程 |
三、行动的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三类故事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
二、音乐、绘画、角色扮演配合故事活动效果更佳 |
三、所选用的故事需要适当的加工并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 |
四、幼儿孝行教育需要家园配合 |
五、教师运用故事开展孝行教育活动的能力有待提高 |
第二节 教育建议 |
一、对幼儿园的建议 |
二、对教师的建议 |
三、对家长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必要性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一、强国——制定国家设计产业发展战略 |
二、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现代化 |
三、责任——普世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
二、国内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问题与方法 |
二、特色与创新 |
(一)学术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
(二)实际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
(三)社会普及教育的创新性贡献 |
第五节 基本结构 |
第一章 国际设计奖项概述 |
第一节 奖项的意涵 |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期设计价值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
一、德意志制造联盟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
二、现代主义与机械美学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
三、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设计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
四、“优良设计”观念复兴的设计因素对奖项建立的影响 |
第二章 设计奖项的产生背景及构成要素 |
第一节 国际设计发展趋势 |
一、国家层面发展措施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
(一)制定国家级设计振兴政策 |
(二)设计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立 |
(三)设计公共设施的建设 |
(四)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 |
(五)设计产业的学术研究 |
二、行业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
三、从业机构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
第二节 设计奖项评奖机制与基本构成要素 |
一、设计奖项的评奖机制 |
二、设计奖项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
第三章 国际奖项对比分析研究 |
第一节 国际设计奖项综述 |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设计奖项的重要性与作用比较分析 |
一、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产生背景比较 |
二、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奖项结构比较 |
三、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奖项机制与流程比较 |
四、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评委与获奖者比较 |
五、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完善与发展 |
六、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外延比较分析 |
第四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企业的关联 |
第一节 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
一、设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
二、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
第二节 设计奖项与国际企业发展的关联 |
一、德国瓷器制造商罗森塔尔(Rosenthal)与IF |
二、产品与服务供应商WMF与 IF |
三、电器生产商博朗(Braun)与IF |
四、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Bosch)与IF |
五、电器制造与系统服务西门子(Siemens)与IF |
第五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社会的关联 |
第一节 奖项建立社会价值 |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奖项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联 |
一、专业人才储备上的价值 |
二、国家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层面上的价值 |
三、普世的教育意义及人才储备作用 |
四、各奖项特点 |
第六章 设计奖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践推动作用 |
第一节 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
第二节 知识时代的科技、产业与设计奖项的必然联系 |
一、工业文明社会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
二、创新型社会中知识特性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
三、设计奖项对科技发展的驱动 |
(一)设计是技术和文化的桥梁 |
(二)技术是需要被思想驱动的工具 |
四、知识经济下产业结构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
第三节 设计力创新 |
第四节 设计奖项的新发力与新内涵 |
一、设计奖项的批评价值 |
二、设计奖项加强设计的体验感 |
三、设计奖项可改变社会 |
第五节 设计奖项的价值测度 |
结论 |
第一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中的思考与启示 |
一、从红点2018 中国失信事件看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 |
二、西方国家对设计奖项的重视与发展力度更加切实 |
三、设计奖项的设立数量大于质量 |
四、设计奖项仍应以推动本土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
五、设计奖项应正确的引导设计与社会科技之间的连接 |
六、设计奖项在设计人才储备与普及性教育的重要性 |
七、设计要创造新型的、却并不遥远的生活方式 |
第二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意义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文化地标的展示与城市认同 ——对苏州工业园区诚品书店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政府资源调配出的苏州诚品 |
第一节 规划下的苏州新城 |
第二节 诚品在苏州新城的落地 |
第三节 契合新城的文化地标 |
第二章 彰显现代性想象的展示设计 |
第一节 全球化的地方再造 |
第二节 现代风格的主体建筑 |
第三节 本土元素的吸纳 |
第三章 中产化生活方式的塑造 |
第一节 让书籍融入日常 |
第二节 旋转的时尚舞台 |
第三节 凸显儿童的分量 |
第四章 文化参与和体验的引导 |
第一节 指向精英文化的主题活动 |
第二节 调动顾客积极性的参与机制 |
第三节 培育艺术实践的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加坡市场呼唤中国玩具(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位置商标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 万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影响研究[D]. 栾申洲. 辽宁大学, 2019(06)
- [4]金庸武侠小说的跨媒介研究 ——以香港的影视改编为中心[D]. 杨雷力. 苏州大学, 2019(07)
- [5]新加坡幼儿园华语课程教具使用调查分析[D]. 于红敏. 华侨大学, 2019(01)
- [6]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词汇表达的现状与分析 ——以新加坡某私立幼儿园为例[D]. 王丽. 华侨大学, 2019(01)
- [7]新加坡中小学华文教材中的区域词调查与分析[D]. 鉴丽红. 华侨大学, 2019(01)
- [8]以故事为载体开展幼儿孝行教育的行动研究 ——以长沙市岳麓区J幼儿园为例[D]. 汪丹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D]. 庞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10]文化地标的展示与城市认同 ——对苏州工业园区诚品书店的考察[D]. 熊方媛.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