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材胶粘剂及其树脂检验方法》和《木材工业胶粘剂用脲醛、酚醛、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国家标准通过审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飞[1](2021)在《基于酚化木质素改性的木材胶粘剂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消费者对家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期望开发健康环保型的木材胶粘剂。生物质资源(如淀粉、蛋白质、木质素和单宁)作为重要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之一,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和无污染等优点。其中,木质素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和芳环结构,以木质素为前驱体制备胶粘剂将为人造板领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本论文将硫酸盐木质素(KL)经过球磨-酚化处理制得酚化硫酸盐木质素(PKL),以PKL为基体在碱性条件下与甲醛、糠醛反应,分别制备木质素-酚醛树脂(KLPF)胶粘剂、酚化木质素-酚醛树脂(LPF)胶粘剂、酚化木质素-糠醛/甲醛树脂(LPFF)胶粘剂和酚化木质素-糠醛树脂(LPFu)胶粘剂,并对其合成条件及理化性能进行探讨。在研究过程中逐步降低甲醛用量,最终以糠醛完全替代甲醛,实现木质素无甲醛胶粘剂的制备。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KL球磨后,在苯酚和木质素的质量比为1:1、温度为80°C、时间为2 h的条件下与苯酚反应获得改性效果最佳的PKL,其总羟基含量为4.8526 mmol/g、酚羟基含量为2.9331 mmol/g和醇羟基含量为1.9195 mmol/g。FTIR分析表明,木质素有部分甲氧基脱落,苯酚与木质素α-羟基发生加成反应;SEM分析表明,PKL颗粒表面形成大量的孔洞,比表面积增加,木质素的三维网状结构遭到破坏;TG分析表明,改性后的木质素热稳定性明显提高。使用KL和PKL分别制备KLPF和LPF胶粘剂。与KLPF胶粘剂相比,LPF胶粘剂的干胶合强度增加了11.70%(由1.88 MPa至2.10MPa)、湿胶合强度增加了51.61%(由0.62 MPa至0.94 MPa)、黏度增加了132.56%(由86 m Pa·s至200 m Pa·s)、固含量增加了27.19%(由41.38%至52.63%)、游离醛含量降低了62.96%(由0.27%至0.10%)、游离酚含量降低了31.85%(由1.35%至0.92%)。TG分析表明,LPF胶粘剂的热稳定性优于KLPF胶粘剂;FTIR分析表明,PKL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能有效地与醛类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因此,木质素改性后制备的胶粘剂综合性能优异,球磨和酚化相结合的改性方法为木质素在生物质胶粘剂中的应用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2)在低甲醛用量的情况下将糠醛作为交联剂应用到木质素胶粘剂的制备中,以PKL、糠醛和甲醛为原料合成具有高胶合强度的LPFF胶粘剂。结果表明,当糠醛添加量为15%时胶粘剂显示出优异的性能,其湿胶合强度为1.30 MPa、黏度为124.50 m Pa·s,与LPF胶粘剂相比湿胶合强度提高了38.30%、黏度降低了37.75%。TG分析表明,LPFF胶粘剂在800°C时残炭率为61.30%,热稳定性明显优于LPF胶粘剂;SEM分析表明,在LPFF的胶接面观察到大量木纤维撕裂,胶粘剂在木材内部形成胶钉,使LPFF胶粘剂具有较好的粘结强度;FTIR、1H-NMR和13C-NMR分析表明,糠醛与酚类化合物以-CHF-OH(F为呋喃环)键连接形成交联网络结构,在促进缩聚反应程度的同时,能有效抑制水分子对网络结构的破坏。(3)在碱性条件下以PKL和糠醛为原料,制备不含甲醛的LPFu胶粘剂。结果表明,当糠醛和苯酚的摩尔比为1.8:1、糠醛和木质素的质量比为0.1:1、缩合反应时间为3.5 h、Na OH用量为17%时制备的LPFu胶粘剂综合性能最佳,其干胶合强度为1.90 MPa、固含量为57.31%、黏度为1597.50 m Pa·s、游离糠醛含量为0.28%、游离酚含量为0.90%。TG和SEM分析表明,LPFu胶粘剂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粘附力;FTIR、1H-NMR和13C-NMR分析表明,糠醛的醛基与酚类化合物的活性位点发生加成反应,小分子之间以-O-、-CH2和-CH的形式交联合成大分子网络结构。LPFu胶粘剂的制备成功解决了甲醛污染问题,为木材胶粘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肖少良[2](2020)在《仿生胶粘剂的研制及在人造板胶结与涂饰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木材作为天然绿色基础原料,因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性、轻质高强和可加工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木质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然而我国属于缺林少材的国家之一,木材资源供需矛盾大,且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人工林速生材和小径材是我国主要的木质原料。为解决我国木质资源匮乏并能够实现木材资源的高效利用,胶结木质品已成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前超过85%以上的胶结木质品使用的胶粘剂为甲醛类胶粘剂,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长期释放游离甲醛,这将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有鉴于此,研发绿色环保、性能优异且成本低廉的木材胶粘剂尤为重要。本研究仿生贻贝粘附蛋白结构,合成一种仿生胶粘剂(Bionic adhesive,BA)(以下简称BA),该BA可作为木材胶粘剂和涂料使用,并成功开发了高强耐水无甲醛添加的胶合板、刨花板、木材-金属复合板和木材表面涂层。1、基于仿生贻贝粘附蛋白结构,通过缩醛反应在聚乙烯醇上嫁接邻苯二酚基团。该BA热处理会发生分子间亲核取代反应(SN2)和消除反应(E1),形成醚键和双键,实现快速交联固化,由原来的线型热塑性树脂转变为三维体型的热固性树脂。该BA固化后,拉伸强度提高了 2.34倍,具有耐水、耐酸和耐碱特性。同时,该BA因具有丰富的羟基基团和万能粘附邻苯二酚基团,在粘结木、竹、铁等材料时都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能和耐水性能。对比当前商用主流的甲醛类胶粘剂,BA兼具环保、性能优异和低成本的优势。该BA制备方法简单,利用现有胶粘剂生产设备便可进行中试化生产,其作为胶粘剂和涂料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2、胶合板是我国人造板生产中占比最大的板种,本章研究了 BA在胶合板上的胶结技术。BA作为胶合板用胶粘剂,采用增加面粉填料能够在保证BA胶合性能满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提高BA的固含量和粘度,降低了 BA的成本、缩短热压排气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获得了 BA应用于胶合板粘结时的最佳施胶量350g/m2、热压温度150℃、热压时间7 min、热压压力1 MPa和开口陈放时间2h以内。最佳工艺条件下压制的杨木、桉木、桦木和辐射松胶合板的干强度分别高出了标准限定阀值的200%、162%、225%和108%,湿强度分别高出了标准限定阀值的71%、96%、84%和43%,具有高强耐水性,对不同树种具有普适性。该BA在山东新港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现有胶合板生产线进行了大生产试验。分别生产了杨木、桉木、桦木和辐射松四种胶合板,产品幅面为1.22 m×2.44 m,制造的产品厚度规格有3合、5合、7合和1 1合胶合板。所有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均满足最新国标(GB/T 9846-2015)Ⅱ类胶合板中的规定指标。1m3气候箱法测试的游离甲醛释放量约0.02mg/m3,微量的甲醛含量为木材本身释放量,为无甲醛添加胶合板。其特点:成本低廉,没有污染,不使用脲醛树脂、酚醛树脂等甲醛系列化合物,生产成本与现行企业所使用的胶粘剂相近,产品性能等于或优于现有产品,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前景广阔。3、基于BA粘结木材和金属具有优异的胶结性能和耐水性能,本章利用BA压制了木材-金属复合板,其胶结性能可满足国家二类标准要求。该木材-金属复合板在9 kHz-1500 MHz电磁波范围内,其电磁屏蔽效能达60 dB左右,满足电磁屏蔽民用标准(30-60 dB)要求。木材-金属复合板同时兼具了木材轻质高强的力学特性和金属的导电和电磁屏蔽功能,可作为结构电磁屏蔽材料,并在装饰装修、可移动交通和建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刨花板因其轻质高强和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家居装修和建筑等领域。本章研究了 BA在刨花板的应用。根据BA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特性,选择60℃条件下来实现杨木刨花的均匀施胶。通过添加石蜡乳液防水剂可降低刨花板的2h吸水厚度膨胀率,最佳添加量为1%。当施胶量为6%时,制备的无甲醛添加绿色环保杨木刨花板的耐水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能满足P2型国家标准,该BA有望替代甲醛类胶粘剂在刨花板的应用。5、为了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机械强度和耐水性能,一般会在木材表面进行涂层修饰。本章研究发现水性BA可以作为木材保护涂层,通过调控仿生涂层的固化度,获得的剥离强度、附着力、硬度均能达到国家优等标准,且BA涂饰后木材的耐水性和尺寸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能够对木材表面进行保护,延长使用寿命。此外,相比溶剂型涂层,仿生涂层作为一种新型水性木材涂层,水分挥发后即可干燥成膜,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污染物,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环保木材水性涂料,符合原子经济性原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仿生胶结与涂饰木材有望突破现有甲醛系胶结模式,解决当前甲醛系胶结木质品在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因释放由游离甲醛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给人们带来的健康问题,实现了人们对可持续性环保木质产品的需求。
庄标榕[3](2020)在《改性磷铝胶黏剂与木质材料胶合机理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氢氧化铝(Al(OH)3)、磷酸(H3PO4)为主要原料,硼酸(BA)为固化剂,自制含酚聚乙烯醇缩甲醛聚合物(PFPVA)为助剂,制备改性磷铝胶黏剂作为木材胶黏剂,以应对人造板行业中越来越严苛的甲醛释放标准。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包括:第一,采用不同P/Al摩尔比制备磷铝胶黏剂(ALPO),探讨ALPO性能,分析ALPO/木材的胶合机理并论证其作为木材胶黏剂的可行性。第二,硼酸改性磷铝胶黏剂(BALPO)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探讨BA对胶黏剂性能、胶黏剂/木材胶合机理、木质板材性能的影响。第三,以聚乙烯醇(PVA)为助剂,制备PVA/硼酸改性磷铝胶黏剂(PVA-BALPO),分析PVA对胶黏剂性能、胶黏剂/木材胶合机理的影响,评价木质板材性能。第四,对PVA进行缩醛化及酚醛树脂(PF)改性,制备PFPVA。以PFPVA为助剂,制备PFPVA/硼酸改性磷铝胶黏剂(PFPVA-BALPO),探讨改性磷铝胶黏剂的性质及其与木材的胶合机理,对木质板材进行性能评价。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P/Al摩尔比2.6:1.0、反应温度110-120℃、反应时间30 min,制备ALPO。以热压温度160℃、热压时间1 min/mm、热压压力1.2 MPa、(双面)涂胶量200 g/m2工艺条件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满足国家标准GB/T 9846-2015《普通胶合板》中III类胶合板要求。以热压温度160℃、热压压力2.1 MPa、施胶量13%(占绝干刨花质量)工艺条件制备刨花板,IB满足国家标准GB/T 4897-2015中P1型刨花板的其他物理力学性能要求,MOR则未达标。2)BA添加量4 g/100 ml ALPO(固含量60~63%)、P/Al摩尔比2.6:1.0、反应温度110-120℃、反应时间30 min,制备BALPO。以1)中热压工艺条件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满足国家标准GB/T 9846-2015《普通胶合板》中III类胶合板要求。以1)中热压工艺条件制备刨花板,MOR、IB满足国家标准GB/T 4897-2015中P1型刨花板的其他物理力学性能要求。3)以2)中BALPO制备工艺为基础,PVA添加量20%(占胶黏剂总量),制备PVA-BALPO。以1)中热压工艺条件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满足国家标准GB/T9846-2015《普通胶合板》中III类胶合板要求。以1)中热压工艺条件制备刨花板,MOE、MOR、IB和TS2满足国家标准GB/T 4897-2015中P2型刨花板其他物理力学性能要求。4)以PVA、HCHO为原料制备聚乙烯醇缩甲醛聚合物,加入定量PF树脂反应得到PFPVA。以2)中BALPO制备工艺为基础,PFPVA添加量20%(占胶黏剂总量,其中PF占比8%),制备PFPVA-BALPO。以1)中热压工艺条件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满足国家标准GB/T 9846-2015《普通胶合板》中II类胶合板要求。以1)中热压工艺条件制备刨花板,MOE、MOR、IB和TS2满足国家标准GB/T4897-2015中P2型刨花板其他物理力学性能要求。根据GB/T 18580-2017中附录A要求,该方案制备刨花板甲醛释放量值满足“限量标识E1”的要求。5)改性磷铝胶黏剂:ALPO为酸性混合物,主要以胶粘性能良好的水溶性物质Al(H2PO4)3和P2O5为主,无胶粘性的水不溶性LPO4和ALPO-36(携带结晶水)次之,结晶度达95.0%以上;BA参与胶黏剂的聚合反应生成BPO4,少量未反应的BA以B2O3的形式存在,使得Al(H2PO4)3、P2O5及ALPO-36含量减少,ALPO4含量增加。BA的存在增加了BALPO结构的无序性,胶层结晶度下降;BALPO分子沿着PVA分子链与醇羟基通过氢键或C-O-P键连接,限制BALPO晶体结构的生长,胶层结晶度显着降低;PFPVA网络通过物理缠结及C-O-P键与BALPO网络交织,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最大程度限制BALPO结晶结构的生长,进一步降低胶层结晶度。6)胶合机理:ALPO与木材组分之间主要通过氢键连接,胶黏剂与部分纤维素/半纤维素间发生酯化反应。一部分木质素网络α-碳原子上连接的芳氧基或烷氧基醚键在H+离子作用下发生断裂,并以α-碳原子为活性点与ALPO通过C-O-P键结合,表现为胶合层木质素酸降解;BA通过参与胶黏剂的聚合反应,减少游离磷酸的数量,降低H+离子浓度,改善木质素酸降解情况;PVA与BALPO发生酯化反应,形成无机磷酸酯,可进一步减少磷酸的水解;PFPVA网络与BALPO网络通过物理缠结和C-O-P键形成IPN结构,最大程度避免磷酸根与水分子的接触而水解,从而避免木质素酸降解的发生,木材结构完整。胶黏剂渗进胶接面缝隙形成“胶钉”牢牢抓住木材,发挥胶粘作用。7)刨花板燃烧性能:酸性ALPO具有良好的催化成炭作用,能够促进木制单元表层组分快速脱水成炭,并与之形成复合炭层,有效阻隔热量、氧气及烟气的传递,抑制木材的进一步燃烧,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能和抑烟性能。
陈浩[4](2019)在《桉树皮资源改性酚醛树脂木材胶粘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桉树资源丰富,广西每年桉树皮的数量为416万立方米,一直以来未得到有效利用,大部分作为燃料。桉树皮化学组成丰富,含有大量的多酚类物质,可部分替代苯酚制备酚醛树脂。正因为如此,桉树皮这种生物质资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论文以桉树皮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对桉树皮提取物、桉树皮粉和桉树皮灰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以桉树皮提取物、球磨桉树皮粉和偶联处理桉树皮灰为原料,制备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并对胶粘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桉树皮总酚含量和缩合单宁含量的测定方法:在最大吸收波长755nm下,用实验数据绘制出没食子酸含量-吸光度标准曲线,其回归方程为y=123.86x-0.0173,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7。在最大吸收波长500nm下,用实验数据绘制出儿茶素含量-吸光度标准曲线,其回归方程为y=17.96x+0.0286,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1;以标准曲线为基准,考察了提取次数与温度对提取物中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为60℃,提取1次的条件下,提取物的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分别为18.43mg/g、3.01mg/g;在提取温度为60℃,提取三次的条件下,提取物的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分别为20.39mg/g、3.54mg/g;提取温度为100℃,提取一次的条件下,提取物的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分别为39.29mg/g、13.81mg/g,说明提取次数的增加对提取物中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影响幅度不大,提取温度影响较大。(2)用桉树皮提取物部分替代苯酚制备改性酚醛树脂木材胶粘剂(TPF),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物的加入使TPF的粘度增加,贮存期变短,游离甲醛、游离苯酚含量下降;当苯酚替代率为15%时,胶合强度达到1.45MPa(未改性PF为1.36MPa);FT-IR、1H-NMR、13C-NMR结果表明:提取物中的单宁,可能与羟甲基苯酚发生脱水缩合反应,生成了亚甲基键和亚甲基醚键;DSC结果表明:TPF和PF的固化均为放热反应,随着苯酚替代率的增加,固化放热峰值从131.7℃降低至124.7℃;(3)FT-IR结果表明:树皮粉在球磨作用下,在3420cm-1、2930cm-1、1630cm-1、1340cm-1、1250cm-1、1044cm-1处峰的吸收强度增大,说明树皮中的纤维素、半纤维和木质素之间的连接结构遭到破坏,产生了新的基团;SEM结果表明:球磨树皮粉形成了均匀细小的粉体。(4)用苯酚和树皮粉进行混合球磨(BPF-a1)及用苯酚和甲醛的缩聚物和树皮粉混合球磨(BPF-b1)分别制备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研究结果表明:BPF与TPF具有相似的规律,树皮粉加入使粘度增加,游离甲醛、游离苯酚含量减少,BPF-b1和BPF-a1胶合强度分别达到1.49MPa和1.56MPa(未改性PF为1.36 MPa);DSC结果表明:PF-a1和BPF-b1的固化峰值温度分别为129.6℃和125.8℃(PF固化峰值为133.6℃);(5)XRD、XRF研究结果表明:桉树皮灰中Ca和Si元素含量分别为50.35%和12.52%,是桉树皮灰的主要元素,其中还含有Al、K、Mg、Fe、Cl、Mg、Mn,以及少量的P、S、Ti,这些元素在桉树皮灰中以CaCO3、SiO2、KCl形式存在。用氨基硅烷偶联剂Z6011对桉树皮灰进行偶联处理,将其与酚醛树脂胶粘剂共混改性。结果表明:当偶联桉树皮灰占总添加量的25%时,胶合强度可达1.65MPa(未改性PF为1.36MPa),提高了0.29 MPa。DSC结果表明:偶联处理桉树皮灰改性酚醛胶粘剂的固化峰值温度为125.9℃(PF固化峰值温度132.6℃),说明共混对固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偶联处理桉树皮灰中的金属离子和引入的氨基对固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李炯炯[5](2019)在《木质素活化及改性酚醛树脂制备与固化胶接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能够有效降低酚醛树脂合成过程中有毒苯酚的使用量、减少树脂合成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提高酚醛树脂的固化速度、降低酚醛树脂及其制品的生产成本。但是木质素反应活性低、分子量大、空间位阻大,使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胶合性能差、木质素的添加量低;而传统木质素活化方法一般反应条件苛刻、步骤繁琐、活化效率低,很难实现工业化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简单、高效的木质素活化方法提高碱木质素的反应活性,并将其用于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制备。研究脱甲氧基试剂在低温常压下对碱木质素进行脱甲氧基活化改性、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在低温常压下对碱木质素进行降解改性、高碘酸钠在温和条件下对碱木质素进行氧化仿生改性等对碱木质素化学结构、反应活性等的影响;研究脱甲氧基活化碱木质素、降解活化碱木质素、氧化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对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的胶接性能、固化性能等的影响;解析温和条件下碱木质素活化改性机理及活化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固化胶接机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亚硫酸钠等为脱甲氧基试剂,温和条件下可以实现碱木质素的脱甲氧基活化。低温常压条件下采用不同种类的脱甲氧基试剂对碱木质素进行脱甲氧基活化,与未活化碱木质素相比,经脱甲氧基处理的碱木质素甲氧基含量降低、酚羟基含量升高、反应活性增强。当以亚硫酸钠为脱甲氧基试剂、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0min、脱甲氧基试剂加入量为碱木质素质量的15%时,得到活化碱木质素的反应活性最高,甲氧基含量降低43.5%,酚羟基含量增加46.4%。以亚硫酸钠为脱甲氧基试剂时,亚硫酸根离子攻击碱木质素中的甲氧基,从而使甲氧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而转变成高反应活性的酚羟基。(2)利用脱甲氧基活化碱木质素可以制备高性能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脱甲氧基反应使碱木质素中的反应活性位点增多,故而与未活化木质素基酚醛树脂(ALPF)相比,脱甲氧基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的聚合度高、固化速率快、胶合强度高、甲醛释放量低、热稳定性好;其中亚硫酸钠活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DLPF-Na2SO3)的固化时间仅为普通酚醛树脂(PF)的50%,表现出最快的固化速度。DLPF-Na2SO3树脂的胶合强度大于0.70MPa,甲醛释放量低于0.50 mg/L,且其热稳定性高于其他活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当采用最优活化条件得到的碱木质素(DL-Y1)改性酚醛树脂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从0.91MPa增加到1.07MPa,甲醛释放量从0.58mg/L 下降到 0.22mg/L。(3)低温常压条件下采用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可对碱木质素进行降解活化,降解碱木质素聚合度降低、活性位点含量显着增加。降解过程中,氢氧化钠能够促进β-0-4醚键的断裂,而尿素水合物能够使降解溶液处于稳定状态。与未降解碱木质素相比,降解碱木质素从苯基丙烷八聚物降低为苯基丙烷三聚物,其反应活性位点含量增加767%,酚羟基含量增加71.4%。当降解温度为25℃时,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对碱木质素的降解效果最佳。相比于未降解碱木质素,最佳降解条件下得到碱木质素的酚羟基含量增加1 43%,醇羟基含量增加81.9%,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4)利用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活化碱木质素可制备出高性能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降解碱木质素具有低的分子量、增多的反应活性位点以及增强的反应活性,故而与ALPF树脂相比,降解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的羟甲基化程度和聚合度较高、凝胶时间短、固化速度快,胶合板胶合强度从0.90MPa上升到1.06MPa、甲醛释放量从0.56mg/L下降到0.38mg/L。与其他活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相比,最佳降解条件得到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DALPF-3)的胶接性能和热稳定性最好,凝胶时间从530s降低到428s,胶合板胶合强度从0.91MPa升高到1.13MPa、甲醛释放量从0.58mg/L 下降到 0.34mg/L。(5)温和条件下采用高碘酸钠可实现对碱木质素的氧化活化,并用于酚醛树脂的改性。与未氧化碱木质素相比,氧化碱木质素(OAL)中甲氧基含量从0.3168mmol/g降低到0.0013mmol/g,氧化降解碱木质素(ODAL)中甲氧基含量从0.8042mmol/g降低到0.0069mmol/g;氧化活化碱木质素的反应活性增强,其愈创木基酚环被转化为邻苯醌和邻苯二酚结构。与PF树脂相比,氧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OALPF)和氧化降解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ODALPF)的凝胶时间从635s分别降低到548s和439s,胶合板胶合强度从0.90MPa分别增加到1.02MPa和1.16MPa,甲醛释放量从0.59mg/L分别降低到0.48mg/L和0.35mg/L。氧化碱木质素中的邻苯二酚和邻苯醌结构之间的反歧化反应增加了改性树脂的交联密度,从而提高了活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综合性能。(6)亚硫酸钠等脱甲氧基试剂可以实现碱木质素中甲氧基的脱除,并将其转变成高活性的酚羟基,增加碱木质素中反应活性位点含量,增强其反应活性,从而使合成的脱甲氧基活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具有好的固化胶接性能。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可实现碱木质素的降解活化,降低碱木质素的分子量,增加碱木质素中反应活性位点含量,增强其反应活性,从而使降解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具有优异的固化胶接性能。高碘酸钠可实现碱木质素及降解碱木质素的氧化活化,将碱木质素中的甲氧基转变成邻苯醌或邻苯二酚结构,增大碱木质素的反应活性,从而使氧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具有优异的固化胶接性能。与木质素脱甲氧基和氧化处理相比,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降解木质素具有操作简单、原料利用率高、降解木质素无需分离提纯等优点,表现出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张本刚[6](2019)在《室温固化型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增韧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三聚氰胺、尿素、甲醛为原料,利用增韧剂聚乙烯醇、聚酰胺、聚乙二醇400和聚乙二醇4000改性三聚氰胺-尿素-甲醛(MUF)树脂胶黏剂的脆性,加入增韧剂的量分别占尿素质量的2%、4%、6%、8%、10%,固化剂为自制混合固化剂。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表征改性前后树脂的结构;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改性前后树脂的微观形貌;根据GB/T 14074-2006、GB/T 26899-2011、GB/T 6344-2008等国家标准测试改性前后树脂的基本性能、力学性能和韧性。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聚乙烯醇改性:改性后树脂所制备胶合木的干强度、沸水湿强度提高;聚乙烯醇的加量越高,断裂伸长率越大,说明韧性改善越明显;加入聚乙烯醇后,拉伸强度先增后减,结合胶合木的剪切强度和浸渍剥离度,可以得出聚乙烯醇添加量为占尿素质量的6%,胶合木的干状剪切强度为6.71 MPa,沸水2 h剪切强度为6.22 MPa,冷水24 h剪切强度为5.67 MPa,拉伸强度为6.20 MPa,韧性提升了24.12%。改性前树脂的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改性后树脂的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加入聚乙烯醇后,树脂模型的断面微观形貌有明显差异,其断裂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说明树脂的脆性得以改善。2.聚酰胺改性:聚酰胺添加量越高,改性后树脂所制备胶合木的干强度和湿强度越高;树脂模型的断裂伸长率先增后减,但都高于原树脂,说明加入聚酰胺可以改善树脂的韧性;结合胶合木的剪切强度,可以得出最优聚酰胺添加量为占尿素质量的8%,改性后树脂制备的胶合木干状剪切强度为8.08 MPa,沸水2 h剪切强度为6.75 MPa,冷水24 h剪切强度为7.12 MPa,树脂的拉伸强度为15.07MPa,韧性提升了72.06%。改性前树脂的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改性后树脂的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较多的孔隙表明固化后的树脂易被水分进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聚酰胺改性后的树脂制得的胶合木浸渍剥离率均不为“0”的原因。加入聚酰胺后,树脂模型的断面微观形貌有明显差异,其断裂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说明树脂的脆性得以改善。3.聚乙二醇400改性:随着聚乙二醇400增加,改性后MUF树脂制备胶合木的干强度和湿强度提高,韧性增强,拉伸强度先增后减。根据胶合木剪切强度结果,认为最优聚乙二醇400添加量为占尿素质量的8%,此时,胶合木的干状剪切强度为8.41 MPa,沸水2 h剪切强度为6.43 MPa,冷水24 h剪切强度为6.61MPa,树脂的拉伸强度为9.11 MPa,韧性较未改性前提高了48.24%。改性前树脂的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改性后树脂的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断面虽然粗糙但无孔隙,说明树脂易于附着在胶合木表面且不易被水分进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聚乙二醇400改性后的树脂制得的胶合木胶合强度高且具有一定的耐水性。加入聚乙二醇400后,树脂模型的断面微观形貌有明显差异,其断裂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说明树脂的脆性得以改善。4.聚乙二醇4000改性:加入聚乙二醇4000后,拉伸强度先增后减,结合胶合木的剪切强度和浸渍剥离率,可以得出最优聚乙二醇4000添加量为占尿素质量的8%,胶合木的干状剪切强度为9.07 MPa,沸水2 h剪切强度为6.37 MPa,冷水24 h剪切强度为6.29 MPa,树脂的拉伸强度为7.44 MPa,韧性提升了29.41%。改性前树脂的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改性后树脂的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断面虽然粗糙但无孔隙,说明树脂易于附着在胶合木表面且不易被水分进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聚乙二醇4000改性后的树脂制得的胶合木胶合强度高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加入聚乙二醇4000后,树脂模型的断面微观形貌有明显差异,其断裂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说明树脂的脆性得以改善。5.相较于聚乙烯醇、聚酰胺和聚乙二醇400三种增韧剂,聚乙二醇4000改性后的MUF树脂制备的胶合木具有较优的干状剪切强度、湿状剪切强度和良好的耐水性,制备的树脂模型“韧性断裂”更为显着。
王凯伦[7](2018)在《木质素磺酸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成为研究热点。木质素磺酸钠作为亚硫酸盐法制浆造纸的副产物,具有量大、可再生、可降解、无毒等优点。开展木质素磺酸钠共聚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研究,对生物质废弃物在环境友好型木材胶粘剂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高造纸废液的利用价值,符合节能环保及可持续发展要求。本文研究了木质素磺酸钠添加量及合成方法对SLMF树脂理化性能、树脂结构及热性能的影响。以FT-IR、1H-NMR和13C-NMR对木质素磺酸钠及SLMF树脂的结构进行表征;借助TG及DSC对SLMF树脂的热性能进行测试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木质素磺酸钠、三聚氰胺及甲醛为主要原料,在碱性条件下通过“一锅法”和“两步法”分别合成SLMF-a和SLMF-b树脂胶粘剂,当Mf/Mm为2.20,木质素磺酸钠添加量为30 wt%时,所合成的SLMF-a和SLMF-b树脂性能较优。所合成的树脂均呈深褐色液体,SLMF-a树脂固体含量为51.86%,粘度为66.50 mPa·s,胶合强度达到1.14 MPa,高于国家I类胶合板标准。游离甲醛含量为0.47%,贮存期达23 d。SLMF-b树脂固体含量为51.05%,粘度为59.30 mPa·s,胶合强度达到1.28 MPa,游离甲醛含量为0.38%,贮存期达25 d。(2)FT-IR、1H-NMR和13C-NMR分析表明,木质素磺酸钠主要由紫丁香基及愈创木基结构单元组成,各单元之间主要通过β-O-4及少量β-5’键连接。SLMF树脂合成过程中主要发生木质素磺酸钠、三聚氰胺及甲醛之间的Mannich反应、木质素磺酸钠的伯醇羟基与羟甲基及羟甲基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木质素磺酸钠能通过吸附小分子量的树脂缩聚产物或者与体系结构之间的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使其稳定存在于树脂体系当中。(3)TG及DSC结果表明,SLMF树脂的固化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SLMF树脂的固化活性及最大热分解温度随着木质素磺酸钠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SLMF树脂中残存有未反应的木质素磺酸钠,850℃时SLMF-a3树脂的残碳率最大,为12.90%;不同合成方法对SLMF树脂的热性能影响较大,SLMF-al树脂的耐热性能较佳。
陈绪高[8](2018)在《基于淀粉水解液AMF共聚树脂木材胶粘剂的研究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AMF树脂及桉木制备胶合板,研究了 AMF树脂的理化性能、胶合板合成工艺以及对AMF树脂进行表征。利用Excel以单因素法优选出甲醛与三聚氰胺的摩尔比(Mf/Mm)及淀粉水解液与三聚氰胺的质量比m(A)/m(M)对树脂性能进行优化;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NIR)对其粘度进行快速检测与分析,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不同AMF树脂体系中结构进行分析;利用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 AMF树脂在胶合板表面的润湿性能以及热压工艺对树脂润湿性能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合成AMF树脂过程中,对其进行储存期测试,初步确认甲醛与三聚氰胺的摩尔比为1.6~2.2,当甲醛与三聚氰胺的摩尔比(Mf/Mm)介于1.6~2.2之间时,随着M/Mm的增加,固体含量相对较稳定,粘度呈降低的趋势,树脂储存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范围为8d~25d,Mf/Mm的变化并不影响树脂的pH值。(2)通过优选摩尔比(Mf/Mm)和质量比m(A)/m(M)可提高AMF树脂的性能,选取M/Mm=1.8、m(A)/m(M)=60%的工艺合成树脂,其湿板胶合强度达0.9752MPa,超过胶合板国家Ⅰ类标准,甲醛释放量为1.26mg/L,达到E1级标准。(3)通过收集NIR近红外光谱图,利用标准实验方法测得AMF树脂的粘度(25℃)值,生成AMF树脂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再运用PLS方法,通过交互验证,确定维数为3,模型R2=92.27,RMSECV=4.92,Bias=5.671,回归曲线:y=0.9187x+5.6726,模型通过验证。(4)FT-IR分析结果表明:AMF-30%树脂的吸收峰最强,AMF-50%树脂的吸收峰最弱;峰位置3的吸收峰归属于C-O-C键的伸缩振动,峰位置7的吸收峰归属于O-H和N-H的耦合振动峰,其两处振动峰的强度均高于其他峰位置;质量比m(A)/m(M)在30%~50%内,随着淀粉水解液添加量的逐步增大,树脂体系结构中酰胺的量减少。(5)随着淀粉水解液添加量的增大,树脂在胶合板表面的润湿性能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当质量比m(A)/m(M)为40%时,其树脂在胶合板上的润湿性能最佳,AMF树脂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粘度逐渐降低,在胶合板表面的润湿性能越好。(6)在20℃时,AMF-20%和AMF-30%树脂的平衡接触角基本相同,其接触角变化率也非常接近;在70℃时,AMF-20%树脂的平衡接触角要大于AMF-40%的平衡接触角,二者的渗透性k几乎相同。(7)随着温度的升高,拟合的曲线由平缓变陡峭,接触角达到平衡状态的时间逐渐缩短,初始接触角和平衡接触角都减小,越易润湿;AMF-30%树脂在50℃时,初始接触角为87.2°,平衡接触角为50.3°,其接触角变化率最大为42.32%,润湿性能最好。
罗晶[9](2018)在《大豆蛋白胶黏剂交联结构调控及增强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豆蛋白胶黏剂被广泛地研究,用于替代人造板工业普遍采用的醛类胶黏剂。但大豆蛋白胶黏剂存在耐水胶接性能差、黏度高等问题制约其工业化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交联增强理论为指导,采用环氧化物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利用交联剂结构调控胶黏剂的交联结构,通过对改性前后胶黏剂固体含量、黏度、残留率、吸湿性、功能基团变化、热稳定性、断面形态、结晶度的表征,解明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固化与胶接机理,揭示环氧化物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普通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固化过程是胶黏剂水分蒸发蛋白分子相互缠绕形成分子间力和分子重组形成结晶区的过程,胶黏剂内聚力来源于分子间的互锁作用力和分子间力。变性剂使蛋白分子舒展有利于胶黏剂固化过程中的分子缠绕、分子间力形成、结晶区形成(结晶度提高17.6%),提高胶黏剂耐水性能,变性剂改性后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提高21.6%。2)环氧化物可以与大豆蛋白分子上的活性基团反应形成交联网状结构,有效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a)环氧化物M85与蛋白分子活性基团反应,降低蛋白分子结晶度(结晶度降低21.8%),加入12 wt%的M85,大豆蛋白胶黏剂黏度降低49.65%,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呙 236.7%,达 1.12 MPa。(b)环氧化三聚氰胺(MEP)将刚性三嗪环结构引入大豆蛋白胶黏剂体系,提高了胶黏剂硬度和耐水胶接性能,并且使固化胶黏剂热稳定性提高,胶块断面更加致密平滑,加入6 wt%的MEP,胶黏剂耐水性能提高10.5%、黏度降低13.5%、残留率达85.3%、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增加281.1%达1.41 MPa。。与其它胶黏剂相比,MEP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比相同含量聚酰胺聚胺表氯醇树脂(PAE)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高出57.0%,比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和脲醛树脂的增强效果分别高出26.0%和340.0%。(c)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NGDE)将长链结构引入胶黏剂交联体系,形成韧性交联体系使固化胶块断面更为平滑致密、胶黏剂热稳定性提高,加入6 g NGDE(100 g大豆蛋白胶黏剂),胶黏剂耐水性能提高12.5%、黏度降低90.56%,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286.2%,达1.12 MPa。与相同加入量(6 g)的PAE增强胶黏剂相比提高19.1%,与商用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相当。(d)聚丙烯酸酯乳液(AE)可以与交联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形成韧性互穿网络结构提高胶黏剂性能。使用氨水和环氧氯丙烷合成三环氧丙烷基胺(TGA)作为交联剂可以与大豆蛋白分子活性基团反应,提高胶黏剂耐水性能,添加8%TGA,胶黏剂耐水性能提高15.1%,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86.8%。加入8%AE改性后,胶黏剂耐水性能、胶合板干强度、胶合强度进一步提高24.6%、44.0%、47.9%。3)木质素基树脂(LR)可与大豆蛋白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反应形成交联网状结构,LR分子自交联可与大豆蛋白分子形成互穿网络结构,该结构使固化胶黏剂热稳定性增强、胶层变致密。由于小分子量的LR可以有效渗入胶层形成胶钉,增加胶黏剂与木材的机械结合力,从而使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提高。加入10 wt%LR可有效提高胶黏剂的耐水性能3.7%,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200%,达1.05 MPa。4)环氧化树皮提取物(EBE)可以与大豆蛋白上活性基团反应,提高大豆蛋白胶黏剂的交联密度,加入10 wt%的EBE胶黏剂黏度降低69.86%,制备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187.0%,胶黏剂吸湿率降低17.7%。EBE与大豆蛋白形成的交联结构可以有效阻止水分侵入提高胶黏剂耐水性、降低胶黏剂表面吸湿率,提高胶黏剂热稳定性。
李晓娜[10](2018)在《海泡石和纳米纤维素增强木材胶黏剂性能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纤维增强是提高聚合物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论文选用纤维状材料海泡石和纳米纤维素对脲醛(UF)树脂胶黏剂、三聚氰胺改性脲醛(MUF)树脂胶黏剂、大豆蛋白胶黏剂进行改性研究,以提高其耐水胶接性能。通过对胶黏剂粘度、固体含量、功能基团、热稳定性、结晶结构、断面形态表征、并且对制备胶合板的胶合性能、甲醛释放量进行表征,解析海泡石对UF和MUF树脂胶合强度、甲醛释放量的影响,以及海泡石和纳米纤维素对大豆蛋白胶黏剂胶合性能的影响,阐明纤维状材料改性UF、MUF树脂胶黏剂和大豆蛋白胶黏剂的胶接、增强和增韧机理。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海泡石以物理填充的形式分散于UF树脂体系中,有利于固化胶层形成致密结构,阻止外界水分侵入,提高胶黏剂耐水性能,制备胶合板的胶合强度达到1.1MPa,相较于仅有面粉作为填料的胶黏剂提高39%。2、海泡石独特的孔道结构,有利于UF树脂胶黏剂和MUF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甲醛释放。3、海泡石表面的硅羟基与MUF树脂分子链上活性基团形成的氢键作用,使得胶合板的胶合强度提高了 27.8%,达到1.15MPa。4、海泡石和纳米纤维素以物理填充的形式存在于大豆蛋白胶黏剂基体中,这种物理填充作用均可以传递和分散应力,减少应力集中,从而降低外界力对胶层的破坏作用;同时海泡石和纳米纤维素在胶黏剂中可减少固化后胶层因水分蒸发引起的孔洞数量,使得胶层更平整致密,提高了胶黏剂耐水性能。最终海泡石和纳米纤维素制备胶合板的胶合强度分别达到0.79MPa和0.82MPa。5、硅烷偶联剂KH-560改性的海泡石,成功接枝的环氧基团与大豆蛋白分子链上活性官能团发生反应,在胶黏剂体系中形成交联网络结构,因此仅添加2%的处理过的海泡石制备胶合板的胶合强度高达1.18MPa。6、硅烷偶联剂KH-560改性的纳米纤维素,成功接枝的环氧基团与大豆蛋白分子链上活性官能团发生反应,在胶黏剂体系中形成交联网络结构,改性胶黏剂制备胶合板的干强度和湿强度分别增加到1.8MPa和1.08MPa。7、KH560和KH602复合硅烷偶联剂改性海泡石可以增韧、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海泡石经过复合硅烷偶联剂改性后,海泡石和大豆蛋白胶黏剂分子链间通过柔性长链连接,从而使得大豆蛋白胶黏剂内部形成了具有长链结构的弹性网络,可以缓冲和有效传递外界力,提高胶接性能。因而加入1%处理过的海泡石制备胶黏剂,其胶黏剂固化后呈现出平整致密,同时具有韧性的结构特性,有效提高胶黏剂的耐水特性、热稳定性,胶合板胶合强度提高60%,达1.25MPa。
二、《木材胶粘剂及其树脂检验方法》和《木材工业胶粘剂用脲醛、酚醛、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国家标准通过审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材胶粘剂及其树脂检验方法》和《木材工业胶粘剂用脲醛、酚醛、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国家标准通过审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酚化木质素改性的木材胶粘剂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质素的结构及分类 |
1.2.1 木质素的结构 |
1.2.2 木质素磺酸盐 |
1.2.3 有机溶剂木质素 |
1.2.4 硫酸盐木质素 |
1.3 木质素的改性方法 |
1.3.1 木质素化学改性 |
1.3.2 木质素物理改性 |
1.3.3 木质素生物改性 |
1.4 木质素改性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
1.4.1 木质素脲醛树脂胶粘剂 |
1.4.2 木质素酚醛树脂胶粘剂 |
1.4.3 木质素聚氨酯胶粘剂 |
1.5 木质素无甲醛胶粘剂 |
1.5.1 木质素-糠醛胶粘剂 |
1.5.2 木质素-单宁胶粘剂 |
1.5.3 木质素-大豆蛋白胶粘剂 |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木质素改性及木质素-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木质素的球磨-酚化处理 |
2.2.4 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 |
2.3 测试和表征方法 |
2.3.1 羟基含量测定 |
2.3.2 胶粘剂性能测试 |
2.3.3 FTIR分析 |
2.3.4 SEM分析 |
2.3.5 TG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苯酚和木质素的质量比对酚化反应的影响 |
2.4.2 温度对酚化反应的影响 |
2.4.3 时间对酚化反应的影响 |
2.4.4 木质素改性前后FTIR分析 |
2.4.5 木质素改性前后TG分析 |
2.4.6 木质素改性前后SEM分析 |
2.4.7 胶粘剂的理化性能分析 |
2.4.8 胶接面破坏情况分析 |
2.4.9 胶粘剂的TG分析 |
2.4.10 胶粘剂的FTIR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酚化木质素-糠醛/甲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酚化木质素-糠醛/甲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 |
3.3 测试和表征方法 |
3.3.1 胶粘剂性能测试 |
3.3.2 FTIR分析 |
3.3.3 ~1H-NMR和~(13)C-NMR分析 |
3.3.4 SEM分析 |
3.3.5 TG分析 |
3.3.6 DSC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糠醛添加量对耐水性的影响 |
3.4.2 糠醛添加量对胶粘剂理化性能的影响 |
3.4.3 TG分析 |
3.4.4 DSC分析 |
3.4.5 SEM分析 |
3.4.6 FTIR分析 |
3.4.7 ~1H-NMR和~(13)C-NMR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酚化木质素-糠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酚化木质素-糠醛树脂胶粘剂的制备 |
4.3 测试和表征方法 |
4.3.1 胶粘剂性能测试 |
4.3.2 FTIR分析 |
4.3.3 ~1H-NMR和~(13)C-NMR分析 |
4.3.4 SEM分析 |
4.3.5 TG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糠醛和苯酚的摩尔比对LPFu胶粘剂的性能影响 |
4.4.2 糠醛和木质素的质量比对LPFu胶粘剂的性能影响 |
4.4.3 缩合时间对LPFu胶粘剂的性能影响 |
4.4.4 NaOH用量对LPFu胶粘剂的性能影响 |
4.4.5 TG分析 |
4.4.6 SEM分析 |
4.4.7 FTIR分析 |
4.4.8 ~1H-NMR和~(13)C-NMR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仿生胶粘剂的研制及在人造板胶结与涂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木材胶结的背景 |
1.1.2 木材涂饰的背景 |
1.2 胶粘剂在人造板中的应用 |
1.2.1 木材的层级结构和化学组分 |
1.2.2 木材胶粘剂的胶结机理 |
1.2.3 木材胶粘剂分类及其应用 |
1.3 木材胶粘剂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
1.4 仿生技术在木材胶粘剂中的应用 |
1.5 聚乙烯醇的简介 |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选题意义和创新点 |
1.6.2 研究内容 |
2 仿生胶粘剂(BA)的研制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2 BA的合成 |
2.2.3 BA薄膜的制备 |
2.2.4 BA胶结试件的制备 |
2.2.5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BA的合成 |
2.3.2 BA的粘度特性 |
2.3.3 BA的固化交联性能 |
2.3.4 BA的固化交联机理 |
2.3.5 BA的粘结性能 |
2.3.6 BA的粘结普适性 |
2.3.7 BA的中试化生产 |
2.4 本章小结 |
3 胶合板的绿色制造与大生产实验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2 胶合板用BA制备 |
3.2.3 胶合板的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面粉填料对BA的固含量和粘度优化 |
3.3.2 施胶量优化 |
3.3.3 陈放时间的优化 |
3.3.4 BA的贮存稳定性 |
3.3.5 BA的工艺优化 |
3.3.6 杨木胶合板的微观结构 |
3.3.7 BA的普适性 |
3.3.8 BA与其他木材胶粘剂胶合性能对比 |
3.4 大生产实验 |
3.4.1 胶合板的规模化制备 |
3.4.2 胶合强度和游离甲醛释放量 |
3.4.3 成本分析 |
3.4.4 BA与其他木材胶粘剂的综合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 木材-金属复合板制备与电磁屏蔽功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2 电磁屏蔽胶合板的制造 |
4.2.3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胶结界面的微观结构 |
4.3.2 木材金属复合板的胶合强度 |
4.3.3 电磁屏蔽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刨花板的仿生胶结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2 刨花板的制备 |
5.2.3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粘度与温度关系 |
5.3.2 施胶量的影响 |
5.3.3 石蜡乳液的影响 |
5.3.4 密度的影响 |
5.3.5 胶结界面的微观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6 木材仿生涂层的制备与表征 |
6.1 引言 |
6.2 实验 |
6.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6.2.2 木材仿生涂层的制备 |
6.2.3 测试与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涂层剥离强度 |
6.3.2 涂层附着力 |
6.3.3 涂层铅笔硬度 |
6.3.4 微观结构表征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改性磷铝胶黏剂与木质材料胶合机理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
1.3 木质复合材料低/无醛化研究现状 |
1.3.1 醛类胶黏剂 |
1.3.2 生物质胶黏剂 |
1.3.3 异氰酸酯胶黏剂 |
1.3.4 热塑性胶黏剂 |
1.3.5 无机胶黏剂 |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磷铝胶黏剂作为木材胶黏剂的性能评价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ALPO性能分析 |
2.3.2 ALPO的 P/Al摩尔比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 |
2.3.3 ALPO结构分析 |
2.3.4 胶合层结构分析 |
2.3.5 刨花板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硼酸改性磷铝胶黏剂与木质材料胶合机理及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BALPO热性能分析 |
3.3.2 BALPO结构分析 |
3.3.3 BA改性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分析 |
3.3.4 胶合层结构分析 |
3.3.5 刨花板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乙烯醇/硼酸改性磷铝胶黏剂与木质材料胶合机理及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PVA-BALPO热性能分析 |
4.3.2 PVA-BALPO结构分析 |
4.3.3 PVA改性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分析 |
4.3.4 胶合层结构分析 |
4.3.5 刨花板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酚聚乙烯醇缩甲醛/硼酸改性磷铝胶黏剂与木质材料胶合机理及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PFPVA-BALPO热性能分析 |
5.3.2 PFPVA结构分析 |
5.3.3 PFPVA-BALPO结构分析 |
5.3.4 PFPVA改性对胶合板胶合强度的影响分析 |
5.3.5 胶合层结构分析 |
5.3.6 刨花板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4)桉树皮资源改性酚醛树脂木材胶粘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桉树皮的资源及利用情况 |
1.1.1 桉树皮的资源情况 |
1.1.2 桉树及树皮利用情状况 |
1.2 桉树皮成分组成及树皮提取物研究进展 |
1.2.1 桉树皮成分组成的研究 |
1.2.2 树皮提取物研究现状 |
1.3 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的研究 |
1.3.1 单宁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 |
1.3.2 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 |
1.3.3 树皮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 |
1.4 生物质资源作为胶粘剂填充剂的研究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1.7 论文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桉树皮提取物的提取及改性酚醛树脂木材胶粘剂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桉树皮粉的制备 |
2.3.2 桉树皮提取物的制备 |
2.3.3 提取物定性分析 |
2.3.4 总酚含量测定 |
2.3.5 缩合单宁含量的测定 |
2.3.6 提取物及树皮红外分析 |
2.3.7 桉树皮提取物替代苯酚原料的制备 |
2.3.8 提取物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 |
2.3.9 固体含量 |
2.3.10 粘度 |
2.3.11 游离甲醛 |
2.3.12 游离苯酚 |
2.3.13 胶合强度的测定 |
2.3.14 FT-IR分析 |
2.3.15 ~1H-NMR分析 |
2.3.16 ~(13)C-NMR分析 |
2.3.17 DSC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提取物定性分析 |
2.4.2 总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3 缩合单宁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4 提取条件对提取物中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 |
2.4.5 提取物及树皮红外结果分析 |
2.4.6 提取物用量对TPF固体含量的影响 |
2.4.7 提取物用量对TPF粘度的影响 |
2.4.8 提取物用量对TPF游离甲醛含量的影响 |
2.4.9 提取物用量对TPF游离苯酚含量的影响 |
2.4.10 提取物用量对TPF贮存期的影响 |
2.4.11 提取物用量对TPF胶合强度的影响 |
2.4.12 FT-IR分析 |
2.4.13 ~1H-NMR |
2.4.14 ~(13)C-NMR |
2.4.15 DSC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桉树皮粉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BPF)的制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桉树皮粉的制备 |
3.3.2 桉树树皮成分分析 |
3.3.3 球磨树皮粉的制备 |
3.3.4 电镜分析 |
3.3.5 红外分析 |
3.3.6 BPF制备工艺1 |
3.3.7 BPF制备工艺2 |
3.3.8 BPF制备工艺3 |
3.3.9 BPF理化性能分析 |
3.3.10 胶合强度的测定 |
3.3.11 DSC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桉树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3.4.2 树皮粉FT-IR分析 |
3.4.3 SEM分析 |
3.4.4 BPF理化性能分析 |
3.4.5 DSC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桉树皮灰偶联处理及其对酚醛树脂胶粘剂(APF)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XRF分析 |
4.3.2 XRD分析 |
4.3.3 桉树皮灰粒径分析 |
4.3.4 桉树皮灰pH值 |
4.3.5 水溶物含量与醇溶物含量 |
4.3.6 偶联处理桉树皮灰的制备 |
4.3.7 酚醛树脂(PF)的制备 |
4.3.8 APF胶合强度测定 |
4.3.9 DSC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XRF分析结果 |
4.4.2 XRD分析结果 |
4.4.3 树皮灰理化性能分析结果 |
4.4.4 桉树皮灰粒径分析结果 |
4.4.5 桉树皮灰偶联改性对酚醛胶粘剂胶合强度的影响 |
4.4.6 桉树皮灰偶联处理和面粉共混对酚醛胶粘剂的胶合强度的影响 |
4.4.7 DSC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木质素活化及改性酚醛树脂制备与固化胶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酚醛树脂的合成及其特性 |
1.1.1 酚醛树脂的合成 |
1.1.2 酚醛树脂的性质 |
1.2 酚醛树脂的改性研究 |
1.2.1 快速固化酚醛树脂的研究 |
1.2.2 生物质改性酚醛树脂的研究 |
1.3 木质素简介及其在木材胶黏剂中的应用 |
1.3.1 木质素的结构 |
1.3.2 木质素的特性 |
1.3.3 木质素在木材胶黏剂中的应用 |
1.4 木质素活化改性酚醛树脂研究 |
1.4.1 木质素羟甲基化改性酚醛树脂 |
1.4.2 木质素酚化改性酚醛树脂 |
1.4.3 木质素脱甲氧基改性酚醛树脂 |
1.4.4 木质素降解改性酚醛树脂 |
1.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思路 |
1.5.1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2 可能的解决思路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论文构成 |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论文构成 |
2 低温常压下碱木质素脱甲氧基及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碱木质素纯化 |
2.3.2 实验设计 |
2.3.3 脱甲氧基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
2.3.4 三层桉木胶合板制备 |
2.4 性能测试和表征 |
2.4.1 碱木质素性能表征 |
2.4.2 胶合板性能表征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催化剂活化碱木质素的FT-IR分析 |
2.5.2 不同催化剂活化碱木质素的~1H-NMR分析 |
2.5.3 亚硫酸钠活化碱木质素工艺研究 |
2.5.4 亚硫酸钠活化碱木质素的~1H-NMR分析 |
2.5.5 亚硫酸钠活化碱木质素的FT-IR分析 |
2.6 小结 |
3 脱甲氧基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性能及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
3.3.2 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
3.3.3 三层胶合板制备 |
3.4 性能测试和表征 |
3.4.1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物理性能测试 |
3.4.2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化学性能表征 |
3.4.3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热稳定性表征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不同脱甲氧基试剂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研究 |
3.5.2 亚硫酸钠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研究 |
3.6 小结 |
4 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降解碱木质素及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碱木质素纯化 |
4.3.2 碱木质素降解 |
4.3.3 碱木质素FT-IR测定 |
4.3.4 碱木质素~1H-NMR测定 |
4.3.5 碱木质素MALDI-TOF-MS测定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降解碱木质素 |
4.4.2 温度对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降解碱木质素的影响 |
4.5 小结 |
5 降解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性能及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碱木质素纯化 |
5.3.2 纯化碱木质素降解 |
5.3.3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
5.3.4 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
5.3.5 三层胶合板的制备 |
5.3.6 酚醛树脂物理性能测试 |
5.3.7 酚醛树脂热稳定性测试 |
5.3.8 酚醛树脂化学性能表征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降解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研究 |
5.4.2 不同温度降解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研究 |
5.5 小结 |
6 氧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性能及机理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3 实验方法 |
6.3.1 碱木质素的氧化 |
6.3.2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
6.3.3 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
6.3.4 三层胶合板的制备 |
6.3.5 碱木质素及酚醛树脂胶黏剂的性能表征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氧化碱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分析 |
6.4.2 酚醛树脂胶黏剂化学结构分析 |
6.4.3 酚醛树脂胶黏剂热稳定性分析 |
6.4.4 酚醛树脂胶黏剂物理性能分析 |
6.4.5 三层胶合板性能分析 |
6.5 小结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室温固化型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增韧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三聚氰胺树脂的研究进展 |
1.2 室温固化型树脂的研究进展 |
1.2.1 酚醛树脂胶黏剂 |
1.2.2 间苯二酚胶黏剂 |
1.2.3 聚氨酯胶黏剂 |
1.2.4 三聚氰胺树脂胶黏剂 |
1.3 三聚氰胺树脂脆性产生的原因 |
1.4 三聚氰胺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现状 |
1.4.1 塑料行业三聚氰胺树脂增韧改性研究 |
1.4.2 纤维行业三聚氰胺树脂增韧改性研究 |
1.4.3 造纸行业三聚氰胺树脂增韧改性研究 |
1.4.4 胶黏剂行业三聚氰胺树脂增韧改性研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创新点 |
2 聚乙烯醇增韧改性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1.3 树脂合成方法 |
2.1.4 树脂拉伸模型制备 |
2.1.5 性能测试 |
2.1.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1.7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
2.1.8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1.9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聚乙烯醇增韧改性三聚氰胺树脂胶合木制备及性能分析 |
2.2.2 扫描电镜 |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
2.2.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2.5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2.3 小结 |
3 聚酰胺增韧改性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聚酰胺增韧改性三聚氰胺树脂胶合木性能分析 |
3.2.2 扫描电镜 |
3.2.3 X射线衍射分析 |
3.2.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3.2.5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3.3 小结 |
4 聚乙二醇400 增韧改性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聚乙二醇增韧改性三聚氰胺树脂胶合木性能分析 |
4.2.2 扫描电镜 |
4.2.3 X射线衍射分析 |
4.2.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4.2.5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4.3 小结 |
5 聚乙二醇4000 增韧改性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聚乙二醇增韧改性三聚氰胺树脂胶合木性能分析 |
5.2.2 扫描电镜 |
5.2.3 X射线衍射分析 |
5.2.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5.2.5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导师简历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7)木质素磺酸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MF树脂的研究现状 |
1.3 木质素及木质素磺酸盐的研究概述 |
1.3.1 木质素的结构 |
1.3.2 木质素的性质及应用 |
1.3.3 木质素磺酸盐的结构 |
1.3.4 木质素磺酸盐的性质及应用 |
1.4 木质素及其磺酸盐用于木材胶粘剂的研究 |
1.4.1 木质素及其磺酸盐改性脲醛树脂胶粘剂 |
1.4.2 木质素及其磺酸盐改性酚醛树脂胶粘剂 |
1.4.3 木质素及其磺酸盐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胶粘剂 |
1.5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SLMF树脂的合成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MF树脂的制备 |
2.3.2 SLMF树脂的制备(一锅法) |
2.3.3 SLMF树脂的制备(两步法) |
2.3.4 SLMF树脂的制备(共混法)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外观检测 |
2.4.2 粘度检测 |
2.4.3 固体含量检测 |
2.4.4 胶合强度的测定 |
2.4.5 游离甲醛含量的测定 |
2.4.6 贮存期测试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M_f/M_m对SLMF-a树脂性能的影响(一锅法) |
2.5.2 木质素磺酸钠添加量对SLMF-a树脂性能的影响(一锅法) |
2.5.3 木质素磺酸钠添加量对SLMF-b树脂性能的影响(两步法) |
2.5.4 木质素磺酸钠添加量对SLMF-c树脂性能的影响(共混法) |
2.5.5 胶合板热压工艺的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LMF树脂的结构表征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4 测试与表征 |
3.4.1 树脂样品的制备 |
3.4.2 FT-IR测试 |
3.4.3 NMR测试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木质素磺酸钠的结构表征 |
3.5.2 不同合成方法对SLMF树脂结构的影响 |
3.5.3 不同添加量对SLMF树脂结构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LMF树脂的热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4 测试与表征 |
4.4.1 TG分析 |
4.4.2 DSC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不同木质素磺酸钠添加量对SLMF树脂热性能的影响 |
4.5.2 不同合成方法对SLMF树脂热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及发表论文情况 |
(8)基于淀粉水解液AMF共聚树脂木材胶粘剂的研究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淀粉水解的研究现状 |
1.3 淀粉基木材胶粘剂的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MF树脂制备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AMF树脂合成 |
2.3.2 AMF树脂理化性能检测方法 |
2.3.3 外观检测 |
2.3.4 粘度检测 |
2.3.5 pH值检测 |
2.3.6 固体含量检测 |
2.3.7 储存期测试 |
2.4 AMF树脂理化性质研究 |
2.4.1 外观检测结果 |
2.4.2 粘度检测结果 |
2.4.3 pH值测试结果 |
2.4.4 固体含量测试结果 |
2.5 AMF树脂储存期测试 |
2.6 小结 |
第三章 AMF树脂优化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材料 |
3.3 AMF树脂合成 |
3.4 胶合板的制备 |
3.5 实验方法 |
3.5.1 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
3.5.2 检测方法 |
3.6 甲醛与三聚氰胺摩尔比的选取 |
3.6.1 甲醛与三聚氰胺摩尔比的测试分析 |
3.6.2 干板胶合强度测试分析 |
3.6.3 湿板胶合强度测试分析 |
3.6.4 甲醛释放量测试分析 |
3.6.5 压缩率测试分析 |
3.6.6 密度测试分析 |
3.6.7 摩尔比M_f/M_m的优选 |
3.7 淀粉水解液与三聚氰胺质量比的选取 |
3.7.1 淀粉水解液与三聚氰胺质量比的测试分析 |
3.7.2 湿板胶合强度测试分析 |
3.7.3 甲醛释放量测试分析 |
3.7.4 质量比m(A)/m(M)的优选 |
3.8 AMF树脂优化试验 |
3.9 小结 |
第四章 AMF树脂红外光谱表征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材料 |
4.3 AMF树脂合成 |
4.4 测试与表征 |
4.4.1 NIR光谱数据的测定 |
4.4.2 PLS定量校正模型拟合 |
4.4.3 FT-IR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近红外谱图 |
4.5.2 AMF树脂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分析 |
4.5.3 AMF树脂粘度的PLS定量校正模型拟合与验证 |
4.5.4 AMF树脂的FT-IR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AMF树脂润湿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3 表面润湿的表征方法和拟合 |
5.3.1 接触角及Young方程 |
5.3.2 润湿模型的S拟合 |
5.4 实验方法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质量比m(A)/m(M)对胶合板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5.5.2 温度对AMF树脂粘度的影响 |
5.5.3 温度对AMF树脂在胶合板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5.5.4 胶合板热压前后对润湿性能的影响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大豆蛋白胶黏剂交联结构调控及增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生物质基胶黏剂应用现状 |
1.1.1 单宁基胶黏剂 |
1.1.2. 木质素基胶黏剂 |
1.1.3. 淀粉基胶黏剂 |
1.1.4. 蛋白基胶黏剂 |
1.1.5. 生物质基合成树脂 |
1.2. 生物质基胶黏剂存在问题 |
1.3. 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进展 |
1.3.1. 大豆蛋白胶黏剂原料与组成 |
1.3.2. 大豆蛋白胶黏剂黏度降低研究进展 |
1.3.3. 大豆蛋白胶黏剂耐水胶接性能提高研究进展 |
1.4. 大豆蛋白胶黏剂制备胶合板工艺研究进展 |
1.5. 环氧化合物研究进展 |
1.6. 大豆蛋白胶黏剂存在问题 |
1.7.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8.1. 研究目的 |
1.8.2. 研究意义 |
1.8.3. 研究创新点 |
2. 环氧化合物交联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性能与机制 |
2.1. 前言 |
2.2. 环氧化物M85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2.2.1. 引言 |
2.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结果与讨论 |
2.2.5. 本节小结 |
2.3. 环氧化三聚氰胺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2.3.1. 引言 |
2.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3.3. 试验方法 |
2.3.4. 结果与讨论 |
2.3.5. 本节小结 |
2.4. 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2.4.1. 引言 |
2.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4.3. 试验方法 |
2.4.4. 结果与讨论 |
2.4.5. 本节小结 |
2.5. 丙烯酸酯乳液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2.5.1. 引言 |
2.5.2.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5.3. 试验方法 |
2.5.4. 结果与讨论 |
2.5.5. 本章小结 |
3. 生物质基交联剂合成与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3.1. 前言 |
3.2. 木质素基树脂合成与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 |
3.2.1. 引言 |
3.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3. 试验方法 |
3.2.4. 结果与讨论 |
3.2.5. 本节小结 |
3.3. 环氧化树皮提取物合成与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3.3.1. 引言 |
3.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3.3. 试验方法 |
3.3.4. 结果与讨论 |
3.3.5. 本节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10)海泡石和纳米纤维素增强木材胶黏剂性能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脲醛树脂概述 |
1.1.1. 脲醛树脂合成机理 |
1.1.2. 脲醛树脂胶黏剂的特性 |
1.1.3. 甲醛的产生 |
1.1.4. 低毒脲醛树脂研究 |
1.2. 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进展 |
1.2.1. 大豆蛋白结构特性 |
1.2.2. 大豆蛋白胶黏剂概述 |
1.2.3. 大豆蛋白胶黏剂的改性研究 |
1.3. 无机纳米粒子 |
1.3.1. 无机纳米粒子特性及对改性材料性能影响 |
1.3.2. 无机纳米粒子作用机理分析 |
1.3.3. 无机纳米粒子表面改性 |
1.3.4. 无机粒子在木材胶黏剂上的应用 |
1.3.5. 海泡石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
1.3.6. 海泡石改性及应用 |
1.4. 纳米纤维素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
1.4.1. 纳米纤维素及其特性 |
1.4.2. 纳米纤维素改性木材胶黏剂研究 |
1.5.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论文构成 |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论文构成 |
2. 海泡石改性脲醛树脂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脲醛树脂合成 |
2.3.2. 实验设计 |
2.3.3. 三层胶合板制作 |
2.4. 性能测试和表征 |
2.4.1. 胶合板理化性能测试 |
2.4.2. 胶黏剂性能表征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胶合强度测试 |
2.5.2. 甲醛释放量测试 |
2.5.3. FTIR分析 |
2.5.4. TG和DTG分析 |
2.5.5. SEM分析 |
2.6. 小结 |
3. 海泡石增强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性能及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MUF树脂的合成 |
3.3.2. MUF胶黏剂的制备 |
3.3.3. 三层胶合板制备 |
3.4. 性能测试和表征 |
3.4.1. 胶黏剂理化性能测试 |
3.4.2. 胶黏剂性能表征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填料SEM分析 |
3.5.2. 胶黏剂FTIR分析 |
3.5.3. XRD分析 |
3.5.4. 胶合板胶合强度测定 |
3.5.5. 甲醛释放量测定 |
3.5.6. 胶黏剂SEM分析 |
3.6. 小结 |
4. 纤维状海泡石及纳米纤维素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及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胶黏剂制备 |
4.3.2. 胶合板制备 |
4.3.3. 胶黏剂强度测定 |
4.3.4. 胶黏剂性能表征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胶黏剂FT-IR分析 |
4.4.2. SEM分析 |
4.4.3. 胶合强度分析 |
4.5. 小结 |
5. 硅烷偶联剂处理海泡石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性能及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海泡石预处理及改性 |
5.3.2. 大豆蛋白基胶黏剂制备 |
5.3.3. 胶黏剂粘度测定 |
5.3.4. 胶合板制备 |
5.3.5. 性能测试和表征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海泡石改性分析 |
5.4.2. 大豆蛋白基胶黏剂性能分析 |
5.5. 小结 |
6. 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纤维素增强大豆蛋白胶黏剂性能及机理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3. 实验方法 |
6.3.1. 硅烷偶联剂改性NCC(MNCC) |
6.3.2.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制备 |
6.3.3. 胶黏剂性能表征 |
6.3.4. 胶合板制备 |
6.3.5. 胶合板胶合强度测试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NCC改性分析 |
6.4.2. 胶黏剂FTIR分析 |
6.4.3. 胶黏剂热稳定性分析 |
6.4.4. SEM分析 |
6.4.5. 胶合板干胶合强度和湿胶合强度测试 |
6.5. 小结 |
7. 有机复合改性海泡石增强增韧大豆蛋白胶黏剂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 |
7.3. 实验方法 |
7.3.1. 有机复合改性海泡石(MSEP) |
7.3.2. 改性大豆蛋白胶黏剂的制备 |
7.3.3. 胶合板制备 |
7.3.4. 胶合板胶合强度测定 |
7.3.5. 胶黏剂固化样品制备 |
7.3.6. 胶黏剂性能分析 |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4.1. 海泡石的改性分析的 |
7.4.2. 胶黏剂FTIR分析 |
7.4.3. 热重分析 |
7.4.4. 胶黏剂固化后SEM和表观形态分析 |
7.4.5. 胶合板胶合强度测试 |
7.5. 小结 |
8. 结论和建议 |
8.1. 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木材胶粘剂及其树脂检验方法》和《木材工业胶粘剂用脲醛、酚醛、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国家标准通过审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酚化木质素改性的木材胶粘剂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玉飞. 广西大学, 2021(12)
- [2]仿生胶粘剂的研制及在人造板胶结与涂饰的应用[D]. 肖少良.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3]改性磷铝胶黏剂与木质材料胶合机理及性能研究[D]. 庄标榕.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4]桉树皮资源改性酚醛树脂木材胶粘剂的研究[D]. 陈浩. 广西大学, 2019(06)
- [5]木质素活化及改性酚醛树脂制备与固化胶接机制研究[D]. 李炯炯.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6]室温固化型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增韧改性研究[D]. 张本刚. 西南林业大学, 2019(08)
- [7]木质素磺酸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与表征[D]. 王凯伦. 广西大学, 2018(06)
- [8]基于淀粉水解液AMF共聚树脂木材胶粘剂的研究与表征[D]. 陈绪高. 广西大学, 2018(12)
- [9]大豆蛋白胶黏剂交联结构调控及增强机制研究[D]. 罗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10]海泡石和纳米纤维素增强木材胶黏剂性能与机制研究[D]. 李晓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木质素论文;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论文; 甲醛释放量论文; 福尔马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