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配电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彭健,鄢婉娟,刘元默,王文涛,巩巍,赵淑莉,张平,吉双泽,张龙龙[1](2021)在《小卫星供配电技术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供配电系统是星上产生、贮存、变换、调节和分配电能的重要分系统,是卫星在轨运行的安全底线,而现代小卫星由于体积、重量和成本的限制,对供配电技术的要求尤为严苛。文章系统综述了近20年小卫星供配电技术的突破与跨越,重点对供配电体制、电源拓扑架构、储能技术、发电技术、变换技术、电力传输技术等进行了总结和应用成果论述,并结合小卫星任务需求的多样化和技术发展,对未来小卫星供配电新技术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马洋锦[2](2021)在《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馈电开关是煤矿井下供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电气设备,主要用于控制主回路和各分支回路的电路通断,同时具备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和切除系统电气故障等功能,对保护煤矿井下供配电系统安全运行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基于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设计了一种集电气保护、远程监控和故障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馈电开关保护与监控系统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馈电开关综合保护、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三个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当前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对馈电开关保护原理和当前井下常用通信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馈电开关综合保护方案和远程通信方案。本文设计的系统分为综合保护和远程监控两部分。对于综合保护部分,本文利用嵌入式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设计了模块化、信息化的馈电开关综合保护装置,实现电网数据采样、故障诊断和远程信息交互等功能。对于远程监控部分,基于LoRa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适用于煤矿井下通信环境的多跳通信网络对数据进行传输,该网络结构能够根据现场通信需求对网络节点进行增减从而改变其传输性能。此外,作者设计了一种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煤矿井下供配电系统故障预测模型,通过对时间序列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对井下供配电系统故障进行预警。最后,本文对综合保护装置、数据传输网络、上位机监控界面和故障预测模型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测试结果。本文设计的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具有保护全面及时、监控便捷高效、故障预警准确可靠等特点。为煤矿井下供配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和高效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煤矿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图[60]表[9]参[80]
王晨旭[3](2020)在《基于小波和贝叶斯网络的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使日常生活变得高效而便捷,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日益庞大,不可避免会出现故障,所以对智能建筑的安全保障是必要的。一旦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出了故障,势必会增加电网调控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严重则会使整个建筑遭到损害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巨大,甚至会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因此智能建筑中供配电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尤为重要,对故障诊断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提出的故障诊断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智能建筑中易出现的故障问题,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中出现的故障比传统建筑的故障类型要多,后果也要更加严重。智能建筑比传统建筑有更多的传感器以及智能器件,由于其系统本身的线路复杂性,除了传统建筑中三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两相短路、单相短路这四种最基本的故障之外,也会出现多重故障等严重现象。对于这些多样化的态势,更多未知或者更复杂的故障藏于其中,需要更精准的诊断方法来进行判断。本文结合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的特点,对其电网络拓扑结构和故障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及故障特征的分析,确定其故障类型,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贝叶斯网络的智能建筑供配电网络故障诊断方法。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故障诊断方法与同类型的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相比是较有优势的,最后会以实例进行仿真研究。此方法对于简单故障以及复杂多重故障情况都能够正确判别故障元件,且在保护及断路器存在拒动、误动、漏报、误报以及时标错误等情况下均能有效判别故障元件,同时能够推理得到元件故障的时间点约束区间,具有较高的容错性。利用MATLAB编程进行矩阵运算推理,诊断时间均不超过1s,且与故障复杂程度无关,可见所提模型能够满足在线故障诊断应用的实时性要求。为使最后的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将本文所提的方法与其它故障诊断方法进行横向比较,与神经网络法、粗糙集法、模型预测法、贝叶斯网络法四种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仿真实验并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可见,此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
路宇鹏[4](2020)在《航天发射系统测试流程优化与故障诊断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航天发射系统是具有多种子系统的大型复杂装置,为保障航天产品的成功发射,发射前测试是其离地之前的必要环节。如何针对航天发射系统设计有效的测试模型,利用故障诊断推理算法来缩短测试流程,实现航天发射系统故障快速、实时诊断,是航天发射系统测试的迫切需求。针对这一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软件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将本软件按功能划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测试性模型分析,最优测试序列生成与实时故障诊断模块。以QT Creator·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了软件的总体结构。使用动态链接库技术作为软件各模块的集成方案。2.航天发射系统可测性模型分析。在对现有可测试性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多信号模型在航天发射系统中的优势,以某静电综合测试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可测试性建模方法,并产生了多故障信号相关的故障依赖矩阵,作为软件的核心处理数据。3.使用基于粒子群算法与AO*算法结合的的测试点选取算法来设计最优测试生成模块。同时为了对待测系统进行实时诊断推理,使用基于多信号模型的实时诊断推理算法,根据测试信息快速定位故障,比较好地实现了实时诊断的需求。同时设计了两个模块的图形界面,并通过UDP通信方式与远控主机进行诊断指令的收发。4.根据提供的指标,通过实例对该软件的功能以及可行性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软件能够达到航天发射系统的诊断指标要求,软件可以为航天发射系统测试流程提供有效可靠的保障。
郭晓杰[5](2020)在《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将船舶操纵推进用电和其他用电负载一体化,具有降低动力装置重量和体积、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以及便于能量综合利用与统一管理等特点,已经成为未来智能船舶的主要发展方向。多发电机组、多种用电负载和智能变电设备的投入使用改变了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拓扑结构和操作特性,也对其解析容错控制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综合考虑系统故障行为特性和容错控制体系结构,进行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技术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开展了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容错控制体系结构与数学建模研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介绍了船舶中压直流电力推进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性。考虑电力推进系统容错控制的多层结构与集成设计,提出了一种船舶中压直流电力推进系统递阶、分层智能容错控制体系结构框架,将系统状态监控、健康评估、故障诊断以及容错控制策略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统一描述。为了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容错控制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基础,建立了发电子系统、推进子系统、区域负载集合以及配电子系统的数学模型,重点针对推进子系统中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和螺旋桨负载特性进行了描述。其次,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典型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进行了智能评估研究。综合考虑专家评估的可信度、模糊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故障模式与故障原因的内在关联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与决策试验评估实验室(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理论的故障模式影响智能评估方法,利用信息熵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权重分配机制确定了专家意见可信度权重,引入了模糊语言术语集和模糊数得到各风险因子的模糊评价及相对模糊权重,设计了基准调整搜索算法确定模糊风险优先数的α-割集,采用质心解模糊思想和α-割集理论对模糊风险优先数进行了清晰化处理。将模糊风险优先数的解模糊值作为DEMATEL算法的输入变量,计算了各故障模式的原因度和风险优先级排序。以推进子系统的典型故障模式为例,验证了所提的智能评估方法的有效性,为后续的容错控制策略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的绕组缺相故障智能容错控制展开了研究。建立了含参数摄动和负载扰动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缺相故障容错系统数学描述,结合故障检测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中线补偿的零序电流参考值在线决策系统,无需根据不同相绕组开路情形和中性点连接方式重新推导降维解耦的数学模型,建立了矢量解耦的转速/电流容错控制结构框架。为了解决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绕组缺相引起的转速跟踪和转矩脉动问题,基于设计的矢量解耦容错控制结构,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反步滑模鲁棒容错控制策略,利用自适应估计技术和鲁棒控制能量耗散不等式分别在线补偿了反步滑模系统的内部参数摄动和外部负载扰动,实现了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缺相故障运行的转速跟踪、扰动抑制和容错最优化。考虑到参数摄动自适应律设计中存在增益参数整定困难和抗扰鲁棒性能较差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递归小波模糊神经网络智能观测器设计算法,将其应用于反步滑模鲁棒容错系统不确定参数摄动的在线估计过程,保证了基于智能观测器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反步滑模鲁棒容错控制系统的渐进稳定性。通过缺相故障模拟和数字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的两种容错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开展了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舵/桨输出作用力协调容错控制研究。探讨了船舶航速与航向的耦合关系,以及螺旋桨对航向控制和舵对航速控制的影响,建立了含海浪环境干扰和模型参数估算误差(合称为复合扰动)的船舶航速/航向操纵系统数学描述。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双舵双桨控制力的部分失效情形,设计了非线性观测器在线补偿不确定性复合扰动,基于失效系数计算和复合扰动观测器,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滑模协调容错控制策略,结合有效性系数矩阵修正了故障执行器的优先作用等级,设计了具有故障惩罚作用的伪逆优化分配策略。针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双舵双桨输出控制力的部分失效、中断、偏移和卡死等故障模式,给出了含执行器多重故障和复合扰动的船舶航速/航向控制系统数学描述,设计了自适应更新律在线估计执行器失效因子、卡死故障因子、卡死故障的上下界以及复合扰动的上下界,结合故障参数估计值和复合扰动参数估计值,提出了一种控制律重构与控制分配集成设计的自适应反步协调容错控制策略,实现了航速/航向跟踪、复合扰动抑制和执行器能耗最小化。构建了船舶电力推进舵/桨协调容错系统数字仿真测试平台,分别验证了所提的两种容错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可以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技术基础和经验积累,实现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可靠运行与健康管理。此外,其研究成果也适用于其他对象,有助于其他工程领域在相关技术层面上的借鉴推广。
赵雷[6](2019)在《基于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卫星配电器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航天器功能的增加和任务难度的增大,对供配电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检测与诊断、小型化设计以及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卫星上主要使用传统的“熔断器+继电器”的配电保护方式,该方式在负载出现过流/短路的情况下能够断开负载保护母线,但故障后不能重新对负载进行加断电控制,使得该种保护方式自主性、可恢复性以及实时性均较差,无法满足系统智能控制以及进行故障隔离和故障恢复的要求。智能配电技术是结合自动控制、计算机、功率电子等先进技术,构建具有保护功能、进一步实现飞行器在轨自主管理能力的一项技术,是作为传统“熔断器+继电器”配电模式的替代技术。鉴于此,本文以国家863课题为依托,对国外配电技术进行调研分析及论证,并提出基于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卫星配电器的总体研制方案。该方案不同于传统的地面遥控管理方式,能实现卫星能源系统在轨自主管理和故障隔离,提高了能源系统的可靠性及其对任务的适应性和在轨自主生存能力。卫星配电器总体上采用模块化、分布式控制和集中管理的设计思想,设备外部总线为双冗余的RS-422总线,配电通路采用具有过流/短路保护、在轨I2t曲线修改和额定电流修改功能的固态功率控制器。机内自检测设计实现了对电源系统健康状态的监测。串行I/O模块和配电模块为设备的核心控制部分,串行I/O模块主要负责与外部管理单元进行信息交互,具备采集数据上传能力、同时负责与内部其它模块通讯,完成其它模块的控制。串行I/O模块对配电通路的状态以及外部模拟量进行采集,并根据通路的状态以及预设的负载优先级实现故障的隔离,通过切换外部重构继电器的方式实现故障后的系统重构。配电模块具备故障自主隔离能力,故障后可根据指令再次开启,可根据计算机发送指令改变不同的I2t保护曲线和配电额定电流值,提高设备的适应性。配电器固件程序设计采用了Verilog语言,依据通信协议要求进行了接口配置以及数据组帧,完成了UART串行总线功能设计,并实现了总线指令的分发。通过对A/D芯片的控制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并通过与负载优先级数据表进行对比,实现了故障的诊断以及隔离重构指令的产生。对所研制的卫星配电器进行了单机软硬件调试和设备系统级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卫星配电器达到了任务预期的各项性能和技术指标,最后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卫星配电器的改进和优化方向。
刘国亮,张中义[7](2019)在《发射平台供配电系统健康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分析发射平台供配电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从故障预测、视情维修角度构架供配电系统预测和健康管理(PHM)技术构架出发,研究供配电系统故障模式、失效模式、故障预测以及辅助决策内容,阐述供配电系统参数体系,分析故障模式,研制数据采集装置,为PHM研究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初步完成了发射平台供配电系统PHM的技术构架。
林怡[8](2019)在《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在飞机上的广泛使用,使得机载航空电子设备的故障率和返修率大幅跃升。为提高设备的可维护性,保障航空器全寿命周期内的持续适航性,应采用高效可靠的故障诊断技术,及时发现并处理机载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应对潜在的失效可能。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ATRU)作为航空供配电系统中重要的二次电源,若对其实现有效、准确的故障诊断,航电系统整体可靠性将大幅提高。因此,本文针对ATRU的故障诊断方法展开了研究。本文首先阐明ATRU的工作原理,研究ATRU的典型故障模式并建立故障树模型,分析得到了系统的故障逻辑。进而,本文以一种P型12脉ATRU为研究对象,建立故障仿真模型,分析各类故障对ATRU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基于PLECS仿真软件,编写了一套程序,实现故障的自动注入和仿真。得益于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论文第三章采用一种基于快速傅里叶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算法,对ATRU这一复杂非线性系统进行故障诊断。所用方法首先提取系统输出电压的频谱特征,作为故障诊断依据,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包构建并训练RBF网络模型,根据训练过程反馈的最小均方误差参数对网络隐层节点进行优化,并利用测试集样本检测网络模型的分类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网络模型能够实现ATRU复杂故障模式的分类识别。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模型的自适应能力和诊断效率,论文第四章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分级诊断方法。通过对ATRU关键点电信号特性进行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构建了ATRU多源信号特征体系。将电路模型与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提出RBF网络组分级故障诊断的思路,对不同的故障集合分别采用相应的融合特征进行诊断,论文中给出详细的算法流程。本文最后设计了多组比较实验,从模型复杂性和诊断准确率两方面,将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和现有的其他方法改进方法与,结果证明基于智能融合的分级诊断算法具有更好的综合诊断效果。
吕红强[9](2019)在《适用于微小卫星的高性能一体化电源控制器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微小卫星技术发展迅速,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高、集成度高、研制成本较低、运输方便、发射灵活、组网快,而且由于微小卫星研制周期较短,在轨寿命相对较短,可以采用新的技术流程、新的研制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实现任务的需要。目前,很多研究机构、私人公司、大学等都在开展微小卫星技术的研究,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微小卫星已经成为卫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已发射和即将发射的微小卫星共有14颗,电源控制器都为定制产品,还未实现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研制周期长,成本较高。开拓一号B星电源控制器开始尝试采用工业成熟的MPPT控制芯片,但跟踪精度和控制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他卫星都采用S3R调节方式,太阳电池阵输出电压受到蓄电池组电压的钳位,无法输出最大功率,能源利用率不高,功率密度和集成度都较低。二次电源变换多采用Interpoint公司和VPT公司生产的隔离式DC/DC模块,效率较低,热耗大,从而导致热设计代价较高。开拓一号A星电源控制器首次使用了国产厚膜SHLCL-28型固态功率控制器,具备初步的故障诊断和处理能力,但还无法覆盖设备的所有关键电路,无法对故障进行预测。另外,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受到空间辐射环境的影响,会导致器件参数漂移、加速老化,甚至损坏。太阳电池阵输入功率调节电路是卫星的能源命脉,导通和关断损耗较大,使得在轨工作温度一般较高,有些卫星的分流管因为热设计不合理而失效。碳化硅器件具有优异的抗辐照性能,而且导通和关断速度快,可以在更高的频率下工作,可以探索碳化硅器件在电源控制器中的应用。本文从公司微小卫星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采用MPPT拓扑结构和高集成度芯片构建电源控制器,集成下位机、二次电源变换和配电功能,并且优化健康检测及故障诊断的处理能力,提高电源控制器的集成度和可靠性,研究碳化硅器件应用于电源控制器的可行性,研制出模块化的工程样机,并开展环境适应性试验,为后续的飞行验证奠定基础。
李嘉[10](2018)在《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安全播出综合健康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是事关先进文化传播、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问题。201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布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对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安全播出提出了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高要求。广电技术系统随着更新周期缩短、复杂性增加,增加了安播系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系统涉及制作播出、传输分配、接收等环节,涉及环节多,覆盖面广,影响大,对播出和传输环节的安全播出保障等级要求最高。广电技术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各种能够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的技术和方法。综合健康管理将安全性、可靠性、故障管理、可测性以及成本效益分析集成到了一个共同的系统框架之中,其中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应用到广电行业。本文从综合健康管理的角度出发,做了如下主要工作:1、介绍了综合健康管理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对系统健康状态评估以及故障诊断的一些常用方法和理论进行了阐述。2、分析并归纳了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特点,包括广播电视技术专业分类、系统组成、安全播出的相关规定和安全播出事故的分类及特点,并分析了相关案例。3、采用德尔菲法建立指标广电系统状态评估体系并对比通用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分析法,决定使用计算较为简捷的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与专家知识结合,提出了广电技术系统健康状态评估的具体模型,并用算例进行演示。4、归纳了综合健康管理理论中的诊断流程和技术,并在最后提出了可行的基于子系统健康评估的故障诊断模型。5、将系统综合健康状态评估与子系统故障诊断模型结合,设计了适合目前广播电视卫星专业的综合健康管理系统。本文基于健康状态评估与故障诊断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综合健康管理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将有效提高广电技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可预测性及经济性。
二、供配电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配电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小卫星供配电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卫星供配电技术发展 |
1.1 总体技术 |
1)系统架构设计 |
2)主动段不加电技术 |
3)软件供配电及在轨自主管理 |
4)总体电路技术 |
1.2 储能技术 |
1.3 发电技术 |
1.4 电源变换技术 |
1.5 电力传输技术 |
2 小卫星供配电新技术展望 |
2.1 多架构融合电源控制技术 |
2.2 高效太阳电池发电技术 |
2.3 固态锂电池技术 |
3 结束语 |
(2)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馈电开关综合保护系统研究现状 |
1.2.2 馈电开关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3 井下电网故障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
2.1 馈电开关主要保护原理 |
2.1.1 短路保护 |
2.1.2 漏电保护 |
2.1.3 过压与欠压保护 |
2.1.4 过载保护 |
2.1.5 断相保护 |
2.2 井下通信技术概述 |
2.3 馈电开关综合保护方案 |
2.4 馈电开关远程监控系统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硬件设计 |
3.1 综合保护部分硬件设计 |
3.1.1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
3.1.2 短路保护模块电路设计 |
3.1.3 漏电保护模块电路设计 |
3.1.4 自复电模块电路设计 |
3.2 远程监控部分硬件设计 |
3.2.1 LoRa低功耗无线传输技术 |
3.2.2 远程通信节点电路设计 |
3.2.3 手持无线监控终端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软件设计 |
4.1 综合保护系统软件设计 |
4.1.1 主控模块程序设计 |
4.1.2 短路保护模块程序设计 |
4.1.3 漏电保护模块程序设计 |
4.1.4 自复电模块程序设计 |
4.2 远程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2.1 通信网络最优部署策略 |
4.2.2 手持无线监控终端程序设计 |
4.2.3 上位机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时间序列LSTM模型的故障预测 |
5.1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处理模型 |
5.1.1 循环神经网络 |
5.1.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
5.1.3 多层感知机 |
5.2 时序多感数据下基于LSTM的井下电状态预测 |
5.2.1 基于LSTM的井下电网状态预测模型 |
5.2.2 数据预处理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1.1 综合保护功能测试 |
6.1.2 LoRa节点入网功能测试 |
6.1.3 上位机平台功能测试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2.1 LoRa多跳通信测试 |
6.2.2 井下电网故障预测模型实验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基于小波和贝叶斯网络的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故障诊断发展及现状 |
1.2.1 基本故障诊断 |
1.2.2 基本故障诊断元件 |
1.2.3 故障诊断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 |
2 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故障分析 |
2.1 引言 |
2.2 智能建筑供配电结构构成 |
2.3 供配电系统电网络拓扑的结构特点 |
2.4 智能建筑供配电网络分析 |
2.5 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故障分析 |
2.5.1 智能建筑故障诊断现状 |
2.5.2 智能建筑中存在的传统故障 |
2.5.3 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故障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智能建筑故障诊断 |
3.1 引言 |
3.2 贝叶斯网络概述 |
3.3 贝叶斯网络故障诊断程序 |
3.3.1 贝叶斯网络故障诊断模型 |
3.3.2 贝叶斯网络参数建模 |
3.3.3 贝叶斯网络推断 |
3.3.4 故障识别与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小波和贝叶斯网络的智能建筑故障诊断 |
4.1 引言 |
4.2 智能建筑供配电的拓扑描述 |
4.3 小波变换原理 |
4.3.1 小波变换的近似理论 |
4.3.2 小波变换中的Mallat算法 |
4.4 故障诊断过程 |
4.4.1 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故障特征提取 |
4.4.2 基于小波和贝叶斯网络的供配电故障诊断步骤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航天发射系统测试流程优化与故障诊断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航天装备测试诊断软件发展概况 |
1.2.2 国内航天装备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应用现状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件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软件平台介绍 |
2.2 软件功能需求 |
2.3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2.3.1 软件模块集成方案 |
2.3.2 软件通信接口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性模型分析软件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测试性建模方法介绍 |
3.2 多信号模型建模方法 |
3.2.1 多信号模型导出依赖矩阵方法 |
3.2.2 实例分析 |
3.3 虚警率介绍 |
3.4 软件设计与实现 |
3.4.1 依赖矩阵预处理设计与实现 |
3.4.2 虚警率分析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最优测试策略生成软件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BPSO-AO~*算法介绍 |
4.1.1 实例分析 |
4.2 软件设计与实现 |
4.2.1 模块总体结构设计 |
4.2.2 BPSO-AO~*算法实现 |
4.2.3 最优测试策略图形化界面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时故障诊断软件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实时诊断算法介绍 |
5.2 实例分析 |
5.3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3.1 实时诊断算法实现 |
5.3.2 诊断前虚警处理 |
5.3.3 实时诊断界面设计与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用例说明 |
6.2 软件功能与测试指标 |
6.3 各软件模块测试验证 |
6.3.1 测试性模型分析软件模块测试验证 |
6.3.2 最优测试策略生成软件模块测试验证 |
6.3.3 实时故障诊断软件模块测试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发展概述 |
1.2.1 国外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发展概述 |
1.3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容错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容错控制的几个关键问题 |
1.4.1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容错控制体系结构研究 |
1.4.2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研究 |
1.4.3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多相电机容错控制研究 |
1.4.4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螺旋桨协调容错控制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容错控制体系结构及数学建模研究 |
2.1 引言 |
2.2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基本结构 |
2.3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智能容错控制体系结构 |
2.4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数学模型 |
2.4.1 发电子系统数学模型 |
2.4.2 推进子系统数学模型 |
2.4.3 区域负载集合数学模型 |
2.4.4 配电子系统数学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故障模式影响智能评估研究 |
3.1 引言 |
3.2 故障模式影响的风险优先数评估 |
3.3 基于模糊逻辑与DEMATEL理论的故障模式影响智能评估 |
3.3.1 系统功能结构层次划分 |
3.3.2 模糊语言术语集 |
3.3.3 风险因子模糊评价及相对模糊权值 |
3.3.4 基准调整搜索算法计算α-割集 |
3.3.5 模糊风险优先数的清晰化 |
3.3.6 基于模糊逻辑的DEMATEL算法 |
3.4 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
3.4.1 推进子系统的典型故障模式 |
3.4.2 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六相永磁同步电机智能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含参数摄动和负载扰动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系统数学描述 |
4.3 六相永磁同步电机自适应反步滑模鲁棒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
4.3.1 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缺相故障容错的零序电流参考值在线决策 |
4.3.2 自适应反步滑模鲁棒容错控制策略设计 |
4.3.3 双交轴电流优化分配 |
4.4 基于智能观测器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反步滑模鲁棒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
4.4.1 基于递归小波模糊神经网络的智能观测器设计 |
4.4.2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4.5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4.5.1 一相绕组缺相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容错控制仿真验证 |
4.5.2 两相绕组缺相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容错控制仿真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舵/桨协调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含复合扰动的船舶航速/航向控制系统数学描述 |
5.3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舵/桨自适应滑模协调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
5.3.1 非线性复合扰动观测器设计 |
5.3.2 自适应滑模容错控制策略设计 |
5.4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舵/桨自适应反步协调容错控制策略研究 |
5.4.1 含执行器多重故障的船舶航速/航向控制系统数学描述 |
5.4.2 自适应反步容错控制策略设计 |
5.5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5.5.1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舵/桨自适应滑模协调容错控制仿真验证 |
5.5.2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舵/桨自适应反步协调容错控制仿真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卫星配电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航天器电源管理及配电技术发展现状 |
1.2.2 智能配电技术发展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卫星配电器的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卫星配电器的功能和技术指标 |
2.2.1 主要功能需求 |
2.2.2 主要技术指标 |
2.3 需求分析 |
2.4 总体方案 |
2.4.1 硬件总体方案 |
2.4.2 固件设计总体方案 |
2.4.3 结构总体实现方案及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卫星配电器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固态功率控制器的模块化设计 |
3.2.1 卫星配电器BIT设计 |
3.2.1.1 故障模式与测试方法分析 |
3.2.1.2 建立基层级测试诊断树 |
3.2.2 卫星配电器系统管理及重构功能设计 |
3.3 串行I/O模块设计 |
3.3.1 串行I/O模块交叉供电设计 |
3.3.2 RS-422接口 |
3.3.3 FPGA外围电路设计 |
3.4 遥测采集模块设计 |
3.5 遥控指令模块设计 |
3.6 二次电源模块设计 |
3.6.1 母线浪涌抑制及短路保护电路 |
3.6.2 加断电指令驱动电路 |
3.7 配电模块设计 |
3.7.1 加断电和指令保持电路 |
3.7.2 功率开关驱动设计 |
3.7.3 电流检测以及额定参数修改设计 |
3.7.4 过流保护和保护曲线选择电路设计 |
3.8 结构设计 |
3.8.1 模块结构设计 |
3.8.2 整机的结构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卫星配电器固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串行I/O模块FPGA固件功能分析及方案设计 |
4.3 内总线通信FPGA固件功能分析及方案设计 |
4.4 固件详细设计 |
4.4.1 UART通信固件设计 |
4.4.2 采集模块固件设计 |
4.4.3 指令发送固件设计 |
4.4.4 故障诊断及系统重构固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硬件测试及整机功能验证 |
5.1 引言 |
5.2 测试环境 |
5.3 总体测试方案及流程 |
5.4 驱动电路功能测试与验证 |
5.5 反时限保护电路功能测试与验证 |
5.6 短路保护电路功能测试与验证 |
5.7 整机功能测试与验证 |
5.8 性能指标实现情况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发射平台供配电系统健康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研究内容 |
2 健康状态监测评估体系结构 |
2.1 供配电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2.2 数据采集装置研究与设计 |
2.3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 |
2.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2.3.2 故障诊断与预测 |
2.3.3 健康评估与管理 |
2.3.4 辅助决策 |
2.3.5 人机接口 |
3 结论 |
(8)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飞机供配电技术 |
1.1.2 机载电气设备的适航性要求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2 基于知识的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结构 |
第二章 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故障模式研究 |
2.1 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故障理论分析 |
2.1.1 航空ATRU介绍 |
2.1.2 不对称P型12脉ATRU工作原理 |
2.1.3 ATRU典型故障类型 |
2.2 仿真建模和故障分析 |
2.2.1 建模过程 |
2.2.2 典型故障仿真分析 |
2.2.3 基于PLECS的故障自动仿真程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ATRU故障诊断方法 |
3.1 人工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应用 |
3.1.1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3.1.2 ANN应用于故障诊断的关键步骤 |
3.2 径向基核函数神经网络 |
3.2.1 RBF网络模型 |
3.2.2 Matlab RBF神经网络函数算法 |
3.3 基于频域特征的RBF网络故障诊断方法 |
3.3.1 ATRU的频域特征提取 |
3.3.2 网络模型训练及性能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SF的 RBF网络分级故障诊断方法 |
4.1 多源信号特征提取 |
4.1.1 ATRU输入电流特征分析 |
4.1.2 输出电压特征 |
4.1.3 辅桥输入电流特征 |
4.2 组合神经网络分级故障诊断 |
4.2.1 基于多源信号特征的故障集划分 |
4.2.2 分级故障诊断流程 |
4.2.3 多尺度特征预处理 |
4.3 故障诊断性能比较研究 |
4.3.1 模型复杂性分析 |
4.3.2 模型分类准确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适用于微小卫星的高性能一体化电源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电源控制器硬件设计 |
2.1 引言 |
2.2 MPPT功率调节模块设计 |
2.2.1 MPPT算法选择 |
2.2.2 MPPT算法硬件电路 |
2.2.3 太阳电池阵功率调节器(APR)电路设计 |
2.2.4 基于电导增量法的MPPT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2.3 蓄电池组放电开关控制设计 |
2.4 二次电源变换电路设计 |
2.5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主供配电及能源健康管理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自主供配电及能源健康管理的设计 |
3.3 卫星供配电在轨安全关联性建模及健康评价 |
3.4 供配电在线故障诊断技术 |
3.5 自主控制下位机的设计与研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源控制器的空间环境适应性试验 |
4.1 引言 |
4.2 辐照总剂量试验 |
4.2.1 试验条件 |
4.2.2 试验状态 |
4.3 常压热循环试验 |
4.4 热真空试验 |
4.4.1 试验条件 |
4.4.2 试验状态 |
4.5 试验结果 |
4.5.1 MPPT跟踪精度测试 |
4.5.2 母线纹波测试 |
4.5.3 二次电源输出特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安全播出综合健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结构 |
1.4.4 研究方法 |
1.4.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特点 |
2.1 引言 |
2.2 广电技术系统功能及特点 |
2.3 广电技术系统故障类型 |
2.4 广电技术系统安全播出保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健康状态评估 |
3.1 引言 |
3.2 健康状态评估的理论基础 |
3.2.1 专家调查方法 |
3.2.2 层次分析法 |
3.2.3 模糊集理论 |
3.2.4 改进型模糊层次分析法 |
3.2.5 劣化度 |
3.2.6 指标层预处理 |
3.3 健康状态评估的步骤 |
3.4 指标体系建立 |
3.5 评估模型 |
3.6 关键子系统算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故障诊断技术及广电综合健康管理平台设计 |
4.1 健康管理常用诊断技术 |
4.2 基于子系统及设备健康状态诊断技术 |
4.3 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健康管理平台设计 |
4.3.1 卫星广播电视综合健康管理子系统设计 |
4.3.2 卫星广播电视综合健康管理平台整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主要工作 |
5.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供配电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卫星供配电技术发展与展望[J]. 彭健,鄢婉娟,刘元默,王文涛,巩巍,赵淑莉,张平,吉双泽,张龙龙. 航天器工程, 2021(06)
- [2]矿用馈电开关综合保护与远程监控系统研究[D]. 马洋锦.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小波和贝叶斯网络的智能建筑供配电系统故障诊断研究[D]. 王晨旭.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4]航天发射系统测试流程优化与故障诊断软件设计与实现[D]. 路宇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智能容错控制技术研究[D]. 郭晓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6]基于固态功率控制器的卫星配电器研制[D]. 赵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发射平台供配电系统健康管理系统研究[J]. 刘国亮,张中义. 通信电源技术, 2019(09)
- [8]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林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适用于微小卫星的高性能一体化电源控制器研究[D]. 吕红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安全播出综合健康管理研究[D]. 李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