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永安职业生活的回忆(论文文献综述)
杨卫明,陈志华[1](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福建永安教育变迁述论》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抗战时期,永安充作福建战时省会,也使教育迎来史无前例之变迁,构筑起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并存的相对完整体系,宛如烽火中的涅盘。究其成因,首当其冲乃随福建省政府内迁的文化教育机构与在当地新建的文化教育机构共同促成,实则政教互助所驱动。期间发挥的战争动员、战争宣传,人才培育等功效,引人瞩目,折射着教育的应对与坚守。
钱一雄[2](2021)在《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英语微课教学策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融合,英语已成为全球性的通用语言。它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们日常的沟通,更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发展,好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将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的重要条件。所以,学好英语是当下学生面向社会就业的一大捷径。那么基于目前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怎样才能提高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英语微课教学质量呢?多年来,中职教育工作者一直对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和归纳。
李莹丹[3](2020)在《民国中后期上海都市的消费文化 ——以《永安月刊》广告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费文化是存在的城市物质环境构建的结果,是一种社会适应性的文化。由于都市异质性与不可复制性,上海生长萌芽的社会环境与权力通路更有独特研究价值。媒介学注重媒介如何中介化,如何运载信息以及文化流通如何随媒介实践而被调适,是一种关注象征性符号与物质性基础共生互动的过程。本文关注民国中国后期的上海《永安月刊》广告,尝试从媒介学视角探讨上海都市的消费文化。文章主要从角色定位及广告特色、消费文化大众化、消费商品的想象拓展及其制度规范四个层面看广告、消费文化与都市的互动过程,思考消费文化如何被物质化的过程。以永安为代表的工商业者通过广告为媒介,推行消费新生活方式,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智识增量,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文化心智,也带来了更高效重信用的服务。这是一种更有内容而非仅追求形式的消费摩登;而广告通过洞悉上海市民的消费心理精准传播,构筑了消费时尚的书写框架。由此,通过现代性意味的消费角色扩散和广告媒介的技术先导,以永安为代表的新式百货商业代替了旧式杂货铺,成为20世纪初上海消费文化传播的主导媒介。消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势必要走向更大众的市场。通过视觉冲击、趋新以及重视挖掘顾客心理的媒介化手段,永安百货的传播策略精准击中消费者的欲望,可奢可俭的多层次商品定位也让更多的阶层群体加入消费盛宴中。另一方面,永安通过拓展上海民众的消费感官刺激的边界,在百货母系统基础上衍生出了非商品产业的子系统,也通过可便携的月刊广告延伸想象,反映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这不仅给上海市民带来了多感官、多领域,物质与精神,工作与休闲兼具的消费场域,也成功探索出了上海都市中休闲服务与商品产业互利互补的新消费生态。在商业社会背景下,个人与自我、家庭、群体、民族甚至世界的认知信息被编码在了消费商品与消费广告当中,融入了上海都市的消费习惯里。解码者不仅要对当下时尚信息有所认知,还要及时根据时尚风向的变动,动态调整自己在都市中的位置。在广告的编码下,作为物的商品与消费文化认知的生态位进行了适应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想象与拓展。政策规范也对消费文化和上海都市文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无情掠夺在后期加剧了消费市场的一蹶不振,但早期关于自由、规则、公平、高效等制度基础已深入消费文化的基因,并沿用至今。沟通媒介的转变也折射了社会组织从人伦信用向契约信用的转变。
周小华[4](2020)在《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下,国家和社会对中职人才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为提高中职人才培养标准和推动思想政治课等文化学科发展带来机遇。首先就学业水平考试对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义进行阐述,进一步探究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改进策略,旨在促进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教学的顺利实现。
林烜[5](2019)在《新时期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创新贸易新模式。虽然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放缓,但跨境电商交易量却出现爆发式增长,成为互联网时代中发展最为迅猛、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贸易新业态。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以及一系列新兴业务的涌现也催生了对电子商务、IT、国际贸易、法务人员等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与一般电商人才不同,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适应全球化市场、掌握高端复合的专业技能。虽然目前不少中职学校为适应跨境电商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贸易知识或电子商务技能的学生,但还是存在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陈旧、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适应并参与全球供应链变革的进程。福建是全国发展最快的跨境电商进出口中心之一,跨境电商卖家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但巨大的人才缺口也制约着福建跨境电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研究对当前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深入考察,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借鉴全国其他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最后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章对福建省跨境电商人才供求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概念做了界定。第二章考察当前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三章以广州、杭州两个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为借鉴,总结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第四章从理念突破、路径构建、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提出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结语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
项小翠[6](2019)在《空间景观的地方感建构 ——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例》文中提出全球化与城市化对空间景观的重构在不断冲击地方本身的文化。空间景观作为一种可识别的文化符号,被不断地运用于城市的建设与更新当中。城市规划设计者通过重塑空间景观来实现其对于城市的想象,公众又在解读空间景观符号意义的过程中重构对于城市的理解。人在与空间景观这样频繁的交互中建构与地方的情感联结,这样的情感联结对于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聚焦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空间景观,探讨其与人们建构地方感之间存在的关系问题。文章从地方感的危机、空间景观对地方的想象与地方感的实践与体验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1)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因土地动迁带来的景观重构,使得原住民与新住民的地方感都出现了危机;(2)为应对地方感的危机,城市设计者试图通过重塑空间景观来建构新的地方感,他们试图将科教创新区打造成为一个现代的、具有文化底蕴和高生活品质的地方,但空间景观被赋予的文化意义仍旧存在矛盾与分裂的问题;(3)空间景观被赋予和强加的含义并不能很好的促进地方感的建构,空间景观能否促进人们的交互,丰富人们记忆与情感体验对地方感的形成十分重要。
王安妮[7](2018)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衣商业及其从业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指的衣商业,是指以旧衣服买卖为主的估衣业并兼营新衣销售的服装销售业,具体研究时间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衣商业在总体上呈现出多业交织的特点,它是在原始估衣业的基础上,加之典当业和成衣业,并最终由这三者结合而成。同时,衣商业还有一项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营销手段,即喊摊叫卖法。衣商业资方群体在籍贯构成上,呈现出苏、浙、皖三帮一统天下的局面;劳工群体也以苏浙两帮为其主要支撑。成员年龄结构:资方群体是壮年天下;职工群体则是青壮年相结合。行业组织方面,上海衣商业资方组织从衣庄公所起始最终发展至上海市衣商业同业公会;劳方组织则由估衣业职工会和成衣业工会组成。战后上海衣商业在政府和民众的双重挤压下,慢慢走上了衰败的道路,其中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战后金融管制的混乱以及取缔衣商业赖以生存的喊摊叫卖,民众方面则反映在群众穿衣理念的根本变化上。衣商业应该是在上述情况的综合作用下最终走向末落。
梁庄艾伦,周慧琳[8](2017)在《艾略特·哈沙德:一位美国建筑师在民国上海》文中认为美国建筑师艾略特·哈沙德是1920至1930年代活跃在上海的着名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风格迥异,变化多样,受到广泛尊敬。他所设计的不同风格的建筑成为上海这个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哈沙德被公认为是上海的重要外国建筑师之一,并广受业内及公众赞誉,但他在上海及中国其他城市设计的建筑却从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举例来说,他为上海设计了许多以美国本土建筑风格为原型的楼房,使得这座都市原本已具国际色彩的街景更加丰富多彩,但是这些楼房都没有被系统地介绍过。本文介绍了哈沙德在上海的职业生涯,并着重探讨他的建筑设计对上海城市景观所作的贡献。
张鑫[9](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指出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綦娅慧[10](2015)在《浅谈民国时期上海百货公司的女职员 ——以四大百货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式购物场所,百货公司的出现孕育了百货公司女职员这一新式的职业类别,对女性就业和妇女解放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民国时期,百货公司女职员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以男性为主体的职场的性别松动。百货公司对女职员的要求,女职员的数量、变化和在百货公司中各部门的分布,女职员的薪金待遇,以及社会对百货公司女职员的评价等,都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国时期女性在妇女解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所遭到的阻力,也体现了民国时期女性就业和妇女解放的程度。本文将以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为例,基于对档案和报纸的分析,探讨民国时期百货公司女职员这一新式的职业群体。
二、老永安职业生活的回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永安职业生活的回忆(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抗战时期福建永安教育变迁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史无前例:全面抗战时期永安的教育变迁面相 |
(一)普通中小学教育:不断成长 |
(二)师范教育:独立建置 |
(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无到有 |
二、政教互助:全面抗战时期永安的教育变迁动量 |
三、引人瞩目:全面抗战时期永安的教育变迁功效 |
(2)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英语微课教学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变观念 |
二、轻理论,重实践 |
三、凸显文化传承 |
四、重核心素养培养 |
(3)民国中后期上海都市的消费文化 ——以《永安月刊》广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消费文化研究 |
1.2.2 报刊与消费文化 |
1.2.3 永安月刊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思路 |
第二章 《永安月刊》概况及广告特色 |
2.1 《永安月刊》基本概况 |
2.1.1 民众教育的倡导者 |
2.1.2 消费知识的生产者 |
2.1.3 高效重诺的服务者 |
2.2 《永安月刊》广告特色 |
2.2.1 现代广告的消费攻势 |
2.2.2 广告诉求的心理攻势 |
小结 |
第三章 《永安月刊》与消费大众化 |
3.1 消费文化的视觉公共化 |
3.1.1 商品展览的视觉公共化 |
3.1.2 消费场所的视觉公共化 |
3.2 非商品产业的消费大众化 |
3.2.1 丰俭由人的服务业 |
3.2.2 消费下沉的游乐场 |
3.2.3 运动娱乐的新崛起 |
小结 |
第四章 《永安月刊》与消费商品想象 |
4.1 社会惯习:特定商品的家庭想象 |
4.2 社会区隔:奢品消费的群体想象 |
4.3 社会规训:国货商品的民族想象 |
4.4 社会轮廓:信息商品的世界想象 |
小结 |
第五章 《永安月刊》与消费制度保障 |
5.1 制度创新:租界制度与广告章程 |
5.1.1 租界制度:权力架构的基本形成 |
5.1.2 广告章程:规范税收和判定标准 |
5.2 制度失灵:国家统制与组织自救 |
5.2.1 掠夺政策:日军侵略与战后劫难 |
5.2.1.1 战时的经济侵略与消费停滞 |
5.2.1.2 战后的政策破产与繁荣幻灭 |
5.2.2 组织自救:公会自治与社会动员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业水平考试对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 |
二、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中职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改进策略 |
(一)准确把握教学基本方向 |
(二)关注学生实际创新应用教材 |
(三)立足传统教学模式创新 |
(四)增进师生、生生互动合作 |
(五)重视课堂训练学习 |
(六)合理运用网络平台 |
(5)新时期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福建省跨境电商人才供求现状 |
第一节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福建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 |
第三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
第二章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第一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第二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国内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与经验总结 |
第一节 广州F学院阶梯式跨境电商实践模式 |
第二节 杭州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SPOC混合式培养模式 |
第三节 国内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及其启示 |
第四章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第一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突破 |
第二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构建 |
第三节 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空间景观的地方感建构 ——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空间景观的重构与地方感的危机 |
第一节 原住民乡土情难舍 |
第二节 新住民地方感难建 |
第二章 空间景观建构的地方想象 |
第一节 科教创新的空间想象 |
第二节 文化底蕴的空间想象 |
第三节 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空间想象 |
第三章 地方感的实践与体验 |
第一节 活动载体的空间可供性 |
第二节 情感记忆空间的互动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衣商业及其从业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与可行性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衣商业概况及其营销模式 |
第一节 衣商业的缘起与空间分布 |
一、衣商业缘起 |
二、空间分布 |
三、单位性质 |
第二节 跨行业经营模式 |
一、提庄与典当业——跨行经营主导 |
二、衣庄与成衣业——跨行经营辅助 |
第三节 独一无二的营销手段——喊摊叫卖法 |
一、喊摊叫卖的渊源 |
二、喊摊叫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
小结 |
第二章 衣商业群体及其同业组织 |
第一节 衣商业群体分析 |
一、籍贯分布 |
二、年龄结构 |
第二节 衣商业群体的行业组织 |
一、从衣庄公所到上海市衣业同业公会 |
二、上海市衣商业同业公会 |
三、组成二工会——估衣业职工会与成衣业工会 |
小结 |
第三章 衣商业衰败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民众双重挤压下的衣商业 |
一、衰败表现——1946-1948年退出同业公会风潮 |
二、直接原因——金融混乱带来的典当折损 |
三、根本因素——民众着装观念的改变 |
第二节 衣商业的抗争维权 |
一、风波开端——取缔喊摊及其连锁事件 |
二、坚持不懈——衣商业从业群体的抗争与恢复喊摊 |
三、最后波澜——职工代表再上书与市政府的最终回应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艾略特·哈沙德:一位美国建筑师在民国上海(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
二、美国乡村总会(1923-1925年) |
三、华安会人寿保险公司(1924-1926年) |
四、西侨青年会(1926-1928年) |
五、新光大戏院 |
六、永安新厦 |
七、结语 |
(9)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
一、妇女谋生自养 |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
一、化妆品的进口 |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
一、经营分流 |
二、巧妙推销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
三、大卖“国货” |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浅谈民国时期上海百货公司的女职员 ——以四大百货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写作目的 |
(二) 写作方法及写作框架 |
一、百货公司雇用女职员 |
(一) 开始雇用 |
(二) 发展缓慢 |
二、百货公司雇用女职员时的考量 |
(一) 年龄、籍贯和学历 |
(二) 铺保、语言和经验 |
(三) 婚姻 |
三、百货公司里的女职员 |
(一) 应聘方式:自荐与举荐 |
(二) 考评与薪金 |
1、考评 |
2、薪金 |
(三) 女职员的培训 |
(四) 社会态度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老永安职业生活的回忆(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福建永安教育变迁述论[J]. 杨卫明,陈志华. 教育与考试, 2021(06)
- [2]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英语微课教学策略探究[J]. 钱一雄. 现代职业教育, 2021(46)
- [3]民国中后期上海都市的消费文化 ——以《永安月刊》广告为中心[D]. 李莹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4]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J]. 周小华. 现代职业教育, 2020(15)
- [5]新时期福建中职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林烜.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空间景观的地方感建构 ——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例[D]. 项小翠. 苏州大学, 2019(03)
-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衣商业及其从业群体研究[D]. 王安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艾略特·哈沙德:一位美国建筑师在民国上海[J]. 梁庄艾伦,周慧琳. 建筑师, 2017(03)
- [9]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10]浅谈民国时期上海百货公司的女职员 ——以四大百货公司为例[D]. 綦娅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