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双波描述及量子涨落(论文文献综述)
金光希[1](2015)在《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子结构与磁性计算》文中指出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功能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便将磁铁矿(Fe304)视为一种特殊材料。近年来,高温超导,巨磁电阻,磁电耦合,金属绝缘体转变等现象的发现,再次唤起人们对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兴趣。过渡金属氧化物的不寻常特性源于外层d电子的性质,它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具有很丰富的磁性质及电子输运性质[2]。其中的电与磁性质是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被实际应用的基础,特别地,借助电荷与自旋自由度间的耦合,在同一多铁材料中实现电性与磁性的多重控制,即利用铁电材料与磁性材料的优点,同时克服各自单独使用时的缺点,实现通过电场诱导磁极化或通过磁场诱导电极化[3]。另外,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以是良好的绝缘体-Ti02,半导体-Feo.90,金属-Re03,超导体-YBa2Cu3O7。其中,很多氧化物随着温度,压力,化学组分的变化展现出由金属态至非金属态的转变,如V02, V2O3,NaxWO3[4]。在第一章的绪论部分我们介绍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多铁性和金属绝缘体转变特性。过渡金属氧化物中这一系列特性也引出了许多有待解答的物理问题。其中导电性质及其有关的物理问题,均与系统电子结构变化有关[4]。故要弄清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过渡金属的电子结构。目前计算固体电子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而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则是密度泛函理论。第二章中,我们简要介绍密度泛函理论。由于过渡金属氧化物中过渡金属元素的d轨道与O元素的p轨道之间的耦合很小,投影到d轨道的能带一般很窄。与普通金属中能带宽度5-15eV相比,过渡金属的能带宽度为1-2eV。因为窄能带特性,其电子关联效应十分显着[2]。局域电子结构可以用原子状态的方式进行描述,如在CuO中,Cu1+(d10),Cu2+(d9),Cu3+(d8)。很多过渡金属氧化物并不是真正的三维系统,而更多地显现出二维特性。例如,与三维的LaNiO3相比,La2Ni04更倾向于准二维。对于具有关联效应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有一些方法可以合理地描述和理解其电子结构特性,如LDA+Gutzwiller变分方法。第三章,我们介绍LDA+Gutzwiller方法。第四章,我们结合第一性原理方法与有效Hamiltonian方法,来阐明CuO中高温多铁性的产生机制。我们发现CuO中存在两套磁性子格子,有着很强的格子内相互作用以及较弱的格子间阻挫相互作用。较弱的自旋阻挫效应,导致非公度自旋激发,使多体相的熵值极大地增加,并最终在CuO中稳定住该非公度磁相。第五章,我们以LDA+U方法与LDA+G方法研究了强关联材料La2O3Fe2Se2的电子结构与磁结构。关于此材料的基态磁结构,存在着一些疑问。我们通过LDA+U计算得到的基态磁结构与最近实验所确定的磁结构一致,但强烈地高估了系统的能隙。在此后的LDA+G计算中,我们发现该系统电子结构接近于金属绝缘体转变,与实验测量结果相符。根据LDA+G计算结果,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特性与关联作用引起的原子组态涨落密切相关。另一方面,LDA+G下得到的Fe原子磁矩比LDA+U下得到的结果要小,这可以由不同原子组态间的涨落效应予以解释。
高湉[2](2009)在《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中的元素替代、电子向列有序与畴壁钉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为代表的磁电阻材料,由于它们所表现出的庞磁电阻效应(CMR, 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在提高磁存储密度以及磁敏感探测元件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这类体系还表现出诸如磁场或电场等诱导的绝缘体—金属转变,电荷/轨道/自旋有序,以及相分离等十分丰富的物理内容,涉及到凝聚态物理的许多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微观物理机制的正确认识,必将对凝聚态物理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论文工作以具有ABO3典型钙钛矿结构的锰氧化物La-Mn-O体系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宏观物性测量与微观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研究了LaMnO3母体中进行B位替代的LaMn1-xCuxO3体系和在此基础上进行A位替代的La1-yCayMn0.90Cu0.10O3体系中的元素替代效应、微观电子向列有序与宏观物性的关联、以及纳米尺度的畴壁钉扎效应,并对相分离锰氧化物强关联体系中的纳米尺度磁畴/畴壁结构、微观电子有序/无序转变、及其与材料的电/磁输运行为的关联效应等问题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本论文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综述了磁电阻效应研究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并简单介绍了庞磁电阻锰氧化物体系中丰富的物理现象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通过本章的介绍,我们将对磁电阻效应以及磁电子学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对元素替代后生成的掺杂锰氧化物的基本物理性质,包括晶体结构、电子结构、磁特性、输运机制、有序相等基本物理问题有所认识;最后我们还就本文工作的研究目的和出发点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第二章介绍了实验样品的制备方法、结构分析与表征、物性测量的方法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电、磁输运测量和样品形貌/粒度的观察与比较等。第三章研究了A位和B位元素替代对锰氧化物电、磁输运性质以及磁电阻效应的影响。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研究了Cu替代Mn位对LaMnO3反铁磁母体性质的改变,研究了B位非磁性元素替代以及离子价态变化对锰氧化物磁性和磁电阻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通过直接在反铁磁LaMnO3母体的锰位进行Cu替代可以导致双交换作用,并出现强铁磁性和大的磁电阻效应,并且当Cu的替代浓度为10%时,双交换作用和磁电阻效应最为明显。第二部分是在B位最佳掺杂的基础上,研究了La位被Ca替代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相分离体系中不同的相以及近邻畴/团簇间的摩擦效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热磁曲线中大的热滞现象。这些研究成果对理解巨磁电阻的微观机制以及探索新型磁电阻材料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第四章研究了La1-yCayMn0.90Cu0.10O3体系中的变磁性磁化台阶跳跃现象,并用电子向列有序理论对它进行了很好的解释,首次有针对性地从实验上证实了电子向列有序理论的有效性,这对于变磁性转变行为的研究以及重新认识相分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章对普遍存在于微量元素替代锰氧化物体系中100 K以下的低温磁化反常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选取LaMn1-xCuxO3体系为具体研究对象,实验证实了纳米尺度畴壁钉扎效应的存在,并且发现畴壁钉扎现象消失的单畴颗粒的临界尺寸RC约为100 nm,这对于进一步明确低温下强关联锰氧化物体系中的复杂磁结构及其低温相图是很有帮助的。第六章是对本论文工作的总结,并简要叙述了工作的意义。
杨全民[3](2008)在《介观结构对Fe基纳米晶合金磁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Fe基纳米晶合金具有优异的软磁性能和巨磁阻抗(GMI)效应,为破解其优异的软磁性能人们进行了十分有效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多种晶化机理学说和众多理论解释,主要有Herzer的有效磁各向异性理论、纪松等人的双相无规磁各向异性模型,它们在解释合金优异软磁性能的物理起源和产生的原因上无疑是成功的,但无法解释目前已有的一些实验,特别是Sawa困惑和500-600℃退火的合金GMI比率峰值变化明显的原因。对此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探索:1.根据用原子力显微镜对不同温度晶化的非晶薄带三维介观结构的观察,结合X射线衍射、M(?)ssbauer谱等实验结果,在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晶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两种Nb-B框架介观结构、团聚相和单位体积纳米晶粒平均数等新概念,建立了新的晶化机理假说和描述其晶化过程的介观织构模型。该模型能够演化成二相结构模型和三相互套结构模型。2.根据已有实验提出介观结构对其电磁性能有影响的观点,建立了球状介观结构模型,分别求出只有交变磁场或交变磁场和静磁场作用时纳米晶粒球的频率函数(D函数)。分析表明,两种D函数都是复变函数,其实部Re(D)为纳米晶电感性质和电容性质的反映,虚部Im(D)为纳米晶电阻性质的反映,据此建立了Fe基纳米晶合金介观结构的等效RLC并联模型。由该模型求得合金产生极值巨磁电阻的条件为决定因素有μ,σ,ω,R和(?)及微观磁结构。3.首次提出其介观阻抗率的物理概念,用Maxwell方程组求得其计算公式该式表明纳米晶的介观阻抗率与材料内部的介观磁场强度(?)、介观磁矢势(?)和介观磁导率μ有关,磁矢势(?)介观结构引起的量子力学效应,是由合金的微观结构决定的。这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铁基纳米晶粉末、粉芯磁阻抗的磁致频移特性和铁基纳米晶复合结构微丝巨磁阻抗的频致磁移特性。4.根据Fe基纳米晶粉末、粉芯的制作和GMI效应的测试,经过抽象提出解释Fe基纳米晶粉末GMI效应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影响纳米晶粉末磁阻抗的根本因素是与纳米晶粒磁化场强度相关的D函数,决定D函数的因素为纳米晶粒的半径R、磁导率μ、电导率σ、外加直流磁场的大小Hex、外加交变磁场的角频率ω和幅值H0,μ、σ、ω、R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该模型可以解释Hex对Fe基纳米晶粉末磁阻抗频谱曲线的共振频率、共振幅值、灵敏度变化规律的影响。
刘铁楠[4](2004)在《低温下铁磁体介观畴壁的量子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经典磁畴动力学,包括相关磁学的基本概念、静态磁化过程、动态磁化过程及相关损耗,并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推导了经典情况下铁磁体畴壁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并就外加谐变换场的条件对这一方程进行了求解,进而对经典情况下的相空间特性进行了讨论,结论证明了经典情况中的畴壁运动是一种阻尼谐振子运动,为与后面讨论的低温下铁磁体介观畴壁的量子特性进行对比作了铺垫。 鉴于某些铁磁性合金的矫顽力在低温区域出现反常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探讨其理论机制,本文在已有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完成了对铁磁体畴壁运动方程的量子化,即从铁磁体畴壁运动方程出发,利用正则量子化方法和幺正变换技术,解析地求得了介观畴壁量子化运动的波函数,并计算了各自物理量的期望值和量子涨落。 另外,本文重点讨论了在不同外加驱动场作用下,低温铁磁体介观畴壁运动的量子特性。分别求解了静磁场、谐变换场以及准随机场三种不同情况下,体系中主要物理量的期望值和量子涨落,并根据所得结果,借助Matlab软件绘出了各自情况下的相空间轨迹,并与经典情况下畴壁运动的相空间特性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结果表明,即令介观畴壁的本征频率与外加驱动场频率不一致时,存在阻尼的介观铁磁畴壁的量子化运动仍有可能表现出完全精确的共振行为,这与其经典运动完全不同,而且,介观畴壁量子化运动的涨落只受阻尼力的影响,而完全与外加驱动场无关。 最后,在所得体系波函数的基础上,计算了描述量子系统运动的Wigner函数,并针对不同因素的变化,分析了Wigner函数分布随时间的演化。
龙超云,何勇,龙洪其[5](2003)在《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双波描述及量子涨落》文中研究表明运用量子双波函数理论给出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量子双波描述,在此基础上研究畴壁运动的坐标及动量的量子涨落,并对其进行讨论.
王继锁,刘堂昆,柳晓军,詹明生[6](2000)在《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运动的波函数及其量子效应》文中指出本文从经典铁磁系统的畴壁运动方程出发 ,按照通常的正则量子化方法并通过幺正变换 ,求得了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能级和相应的本征矢量 ,给出了当体系处于任意本征态时介观畴壁的坐标、动量的量子涨落以及两者之间的测不准关系 .进一步揭示了在低温下铁磁体畴壁运动的量子性的确来源于体系零点振动的涨落
冯端,金国钧[7](2000)在《凝聚态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根据物质世界的层次化来说明凝聚态物理学在当今物理学中所处的地位 ,并阐述了复杂与简单的辨证关系 ,来说明为何这一学科至今仍然富有生命力 ;进而对这一学科的范围进行了讨论 ,强调了位形空间和动量空间中都存在多种类型的凝聚现象 ,而相应的凝聚体构成了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 ;还探讨了处理凝聚态理论问题的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方法有效领域的界限与分野 ;最终对此学科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 ,并追溯和剖折了其概念体系的演变 ,从而揭示了分别对应于固体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两种范式 ,用以帮助学习、理解和研究当今的凝聚态物理学。
陈斌,谢炳昆,沙健,张其瑞[8](1997)在《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量子涨落》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经典铁磁系统的畴壁运动方程出发,用正则量子化的方法将其量子化,给出了介观畴壁的坐标,动量的量子涨落以及两者之间的测不准关系,并根据这一关系给出了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运动从热力学到量子学效应的转变温度。
二、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双波描述及量子涨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双波描述及量子涨落(论文提纲范文)
(1)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子结构与磁性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铁性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 |
1.1.1 ‘常规’铁电体与‘非常规’铁电体 |
1.1.2 由阻挫磁序引起的电极化 |
1.1.3 螺旋磁序如何诱导铁电性 |
1.1.4 锰氧化物RMnO_3中螺旋磁序与铁电性 |
1.1.5 交换受限诱导的铁电性 |
1.1.6 阻挫型多铁材料的应用,挑战与展望 |
1.2 具有金属一绝缘体转变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
1.2.1 Mott绝缘体 |
1.2.2 金属-绝缘体转变(MIT)的类型 |
1.2.3 Hubbard模型与金属-绝缘体转变 |
1.2.4 金属-绝缘体转变(MIT)相图 |
1.2.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密度泛函理论 |
2.1 Hohenberg-Kohn定理 |
2.2 Kohon-Sham方程 |
第三章 LDA结合Gutzwiller变分方法 |
3.1 Gutzwiller变分方法 |
3.2 LDA+Gutzwiller方法 |
第四章 高温磁致铁电材料CuO的铁电产生机制 |
第五章 La_2O_3Fe_2Se_2的电子结构与磁性质 |
5.1 背景介绍 |
5.2 计算方法 |
5.2.1 LDA+U |
5.2.2 LDA+G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LDA+U |
5.3.2 LDA+G |
5.4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2)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中的元素替代、电子向列有序与畴壁钉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强关联锰氧化物体系的基态物理性质 |
1.2.1 锰氧化物的晶体结构 |
1.2.2 锰氧化物的电子结构 |
1.2.3 锰氧化物中的电荷-自旋-轨道有序 |
1.3 锰氧化物CMR 效应的机理研究 |
1.4 锰氧化物体系中的奇异磁化反常现象 |
1.5 本论文工作的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样品制备和实验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结构分析与表征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3 物性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
2.3.1 电输运测量方法 |
2.3.2 磁特性测量方法及原理(ACMS 和VSM)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A位和B 位元素替代对锰氧化物输运性质和磁电阻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测量方法 |
3.3 B位Cu替代对LaMnO_3物性的影响 |
3.3.1 样品制备和晶体结构 |
3.3.2 LaMn_(1-x)Cu_xO_3体系的磁特性 |
3.3.3 LaMn_(1-x)Cu_xO_3体系的导电行为和磁电阻效应 |
3.4 A位Ca替代La_(1-y)Ca_yMn_(0.90)Cu_(0.10)O_3体系 |
3.4.1 样品制备和晶体结构 |
3.4.2 La_(1-y)Ca_yMn_(0.90)Cu_(0.10)O_3体系的磁特性 |
3.4.3 La_(1-y)Ca_yMn_(0.90)Cu_(0.10)O_3体系的电输运行为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电子向列有序诱导变磁性转变行为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
4.3 电子向列有序的理论模型 |
4.3.1 有效哈密顿量的建立 |
4.3.2 平均场理论下的近似 |
4.3.3 电子向列有序 |
4.4 La_(1-y)Ca_yMn_(0.90)Cu_(0.10)O_3体系中的变磁性转变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微量元素替代锰氧化物中的纳米尺度畴壁钉扎效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样品与实验 |
5.3 LaMn_(1-x)Cu_xO_3体系中的低温磁化反常现象 |
5.3.1 FC 和ZFC 直流磁化 |
5.3.2 交流磁化 |
5.3.3 弛豫效应 |
5.3.4 临界磁场 |
5.3.5 退磁曲线 |
5.4 LaMn_(1-x)Cu_xO_3体系中的畴壁钉扎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3)介观结构对Fe基纳米晶合金磁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巨磁阻抗效应简介 |
1.2.1 巨磁阻抗效应 |
1.2.2 巨磁阻抗材料制备及已有的实验结果 |
1.3 影响巨磁阻抗效应的因素 |
1.3.1 涡旋电流对GMI效应的影响 |
1.3.2 磁各向异性对GMI效应的影响 |
1.3.3 磁结构对GMI效应的影响 |
1.3.4 GMI效应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
1.4 铁基纳米晶合金优异软磁特性产生机理 |
1.4.1 Herzer理论 |
1.4.2 双相耦合模型 |
1.4.3 现有理论的局限性 |
1.5 巨磁阻抗效应的理论计算 |
1.5.1 匀质铁磁材料中的GMI效应 |
1.5.2 复合结构材料中的GMI效应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Fe基纳米晶合金的晶化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1.1 Herzer的有效磁各向异性理论 |
2.1.2 纪松等人的双相无规磁各向异性模型 |
2.1.3 方允樟等的三相互套结构模型 |
2.2 实验基础 |
2.2.1 Fe基合金薄带横断面的AFM观察 |
2.2.2 Fe基合金薄带的XRD图谱 |
2.2.3 Fe基合金薄带的M(?)ssbauer谱 |
2.3 介观织构模型的建立 |
2.3.1 富Nb-B框架结构、贫Nb-B颗粒(团聚相) |
2.3.2 晶化机理假说 |
2.4 起始磁导率μ_i与单位体积纳米晶粒平均数的关系 |
2.4.1 有效磁各向异性(?) |
2.4.2 影响有效磁各向异性(?)的因素 |
2.4.3 μ_i与单位体积纳米晶粒平均数的关系 |
2.5 GMI比率最大值变化与单位体积纳米晶粒平均数N_c的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3 介观结构对Fe基纳米晶合金薄带GMI效应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理论的实验基础 |
3.2.1 方允樟的实验 |
3.2.2 杨燮龙等人的实验 |
3.2.3 袁望治等人和王新征等人的实验 |
3.3 球、柱混合模型的建立 |
3.4 均匀谐变磁场中铁磁性导电球体产生磁场的分布规律 |
3.4.1 谐变电磁场的赫兹矢量(?)波动方程 |
3.4.2 均匀谐变低频磁场中铁磁性导电球体产生磁场的分布规律 |
3.5 均匀谐变低频磁场中铁磁性导电圆柱体产生磁场的分布规律 |
3.5.1 铁磁性导电圆柱体内、外的磁矢势 |
3.5.2 铁磁性导电圆柱体外的磁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3.6 介观结构对Fe基纳米晶合金GMI效应的影响 |
3.6.1 影响Fe基纳米晶合金介观磁场的因素分析 |
3.6.2 Fe基纳米晶合金薄带的频致磁移特性的机理 |
3.7 本章小结 |
4 铁基纳米晶合金介观结构的等效RLC并联模型 |
4.1 引言 |
4.2 实验基础 |
4.2.1 用AFM对Fe基纳米晶合金薄带的介观结构观察 |
4.2.2 Fe基纳米晶合金薄带的XRD衍射图谱 |
4.3 模型 |
4.3.1 根据实验结果作几点假设 |
4.3.2 模型及求解 |
4.4 铁基纳米晶合金介观结构的等效RLC并联模型 |
4.5 铁基纳米晶合金介观结构等效RLC并联模型的应用 |
4.5.1 在铁基纳米晶合金粉芯中的应用 |
4.5.2 在带绝缘层复合结构微丝GMI效应中的应用 |
4.5.3 在带绝缘层多层膜GMI效应中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铁基纳米晶合金的介观阻抗率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铁基纳米晶合金的阻抗率 |
5.3 铁基纳米晶合金的介观阻抗率 |
5.4 介观阻抗率的应用 |
5.4.1 GMI效应与纳米晶粒的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 |
5.4.2 ν对Fe_(73.5)Cu_1Nb_3Si_(13.5)B_9合金粉末磁致频移特性的影响 |
5.4.3 ν对铁基纳米晶复合结构微丝频致磁移特性的影响 |
5.5 铁基纳米晶合金介观阻抗率的修正 |
5.6 本章小结 |
6 介观结构对Fe基纳米晶粉末GMI效应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模型建立的根据 |
6.2.1 实验条件 |
6.2.2 赵振杰等的实验 |
6.3 模型 |
6.3.1 模型的抽象化处理 |
6.3.2 求解 |
6.4 介观结构对Fe基纳米晶粉末GMI效应的影响 |
6.4.1 影响Fe基纳米晶合金粉末GMI效应的介观因素 |
6.4.2 介观结构对Fe基纳米晶粉末GMI效应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的科研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低温下铁磁体介观畴壁的量子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物质的磁性 |
1.2 铁磁性 |
1.3 介观铁磁系统的研究 |
1.4 低温下铁磁体介观畴壁运动特性的研究 |
第二章 经典磁畴动力学 |
2.1 磁化过程 |
2.1.1 静态磁化 |
2.1.2 动态磁化 |
2.2 动态磁化过程分析 |
2.2.1 动态磁化过程中的损耗 |
2.2.2 畴壁运动 |
2.3 有关畴壁运动方程的经典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温下铁磁体介观畴壁运动的量子化研究 |
3.1 相关理论基础 |
3.2 经典铁磁系统畴壁运动方程的量子化 |
3.3 外场作用下低温铁磁体介观畴壁的动力学研究 |
3.3.1 波函数的求解 |
3.3.2 静磁场下低温铁磁体介观畴壁的动力学特性 |
3.3.3 谐变换场下低温铁磁体介观畴壁的动力学特性 |
3.3.4 准随机场下低温铁磁体介观畴壁的动力学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4.2 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
4.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5)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双波描述及量子涨落(论文提纲范文)
1 铁磁系统中畴壁运动的量子单波函数 |
2 铁磁系统中畴壁运动的量子双波描述及量子涨落 |
(6)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运动的波函数及其量子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铁磁系统畴壁运动的量子化及其能谱和波函数 |
3 任意本征态下铁磁系统畴壁运动的量子涨落 |
4 结 论 |
(7)凝聚态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物质世界的层次化 |
1.1 20世纪的物理学 |
1.2 从复杂到简单 |
1.3 从简单到复杂 |
2 凝聚态物理学的范围 |
2.1 理论方法: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 |
2.2 凝聚现象 |
2.3 有序化 |
3 凝聚态物理学的历史透视[9] |
3.1 固体物理学的范式 |
3.2 键, 能带及超乎其外 |
3.3 走向凝聚态物理学 |
3.4 凝聚态物理学的范式 |
四、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双波描述及量子涨落(论文参考文献)
- [1]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子结构与磁性计算[D]. 金光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3)
- [2]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中的元素替代、电子向列有序与畴壁钉扎效应研究[D]. 高湉. 上海大学, 2009(05)
- [3]介观结构对Fe基纳米晶合金磁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D]. 杨全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10)
- [4]低温下铁磁体介观畴壁的量子动力学研究[D]. 刘铁楠. 中南大学, 2004(04)
- [5]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双波描述及量子涨落[J]. 龙超云,何勇,龙洪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1)
- [6]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运动的波函数及其量子效应[J]. 王继锁,刘堂昆,柳晓军,詹明生. 低温物理学报, 2000(02)
- [7]凝聚态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J]. 冯端,金国钧. 物理学进展, 2000(01)
- [8]铁磁系统中介观畴壁的量子涨落[J]. 陈斌,谢炳昆,沙健,张其瑞. 低温物理学报,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