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V系统中CTB和CSO的干扰分析

CATV系统中CTB和CSO的干扰分析

一、有线电视系统CTB和CSO的干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前国,王升宇[1](2013)在《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噪声干扰原因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影响数字电视信号正常传输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外界电磁波侵入干扰,网络失配的影响,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互调、差拍干扰是网络干扰最根本原因。同时对网络设计、施工、维护提出整改措施。

徐国耀[2](2011)在《浅析有线电视系统的三大技术指标》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有线电视系统的三大技术指标,对网络建设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蒋孝军[3](2010)在《色散补偿技术在有线电视长距离信号传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有线电视近年来发展迅速,有线电视网络遍布全国城乡各地,并和卫星、微波等其它传输方式一起构成了全国性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广播电视传输网已和电信网一起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数字电视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技术革命,它带来的不仅是大容量的节目传输、很强的抗干扰能力、高质量的图像声音,更重要的是它使电视机成为人们主动获取信息、相互沟通、娱乐休闲的工具。作为广播电视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线电视网因其具有传输频带宽、用户范围广等独特的优点而日益受到重视。传输频带宽的优点使其不仅可传输更多的广播电视节目,还可利用网络的富裕容量在网上开发其他业务。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国家提出三网融合的战略计划和部署,已经在“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加强网络的多功能开发应用,争取新的经济增长点”上达成共识并予以实施。到目前为止,大、中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已完成了750MHz或860MHz的HFC本地网络。可是长距离光传输中遇到的因色散带来系统指标下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业务的拓展。本文首先对基于色散补偿技术的CATV网络的构成、结构以及信号的调制方式作了论述,并根据某区域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情况,提出了一套色散补偿网络改造方案。在网络改造方案中充分考虑到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技术进步及各项业务发展,预留出指标的富裕量。论文详细分析了色散补偿在某区域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中的应用,并且对设计、安装、调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通过对某区域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基于色散补偿技术的改造,不仅提高了网络的运行可靠性,提高了服务质量,还可以实现在网上开展多项增值业务,从而充分开发出了网络的经济效益,提升了网络的综合竞争力。

张春刚[4](2006)在《有线电视网络主要技术参数分析与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部分有线电视网络正处在模拟向数字转换的模/数共存时期,网络传输系统主要技术参数有待深入分析和比较。本文就其中主要技术参数进行定性分析与比较,以便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王向武[5](2005)在《有线电视传输系统三大技术指标》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理论上阐述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的三大指标以及其变劣时产生的现象。

杨春艳[6](2005)在《有线电视图像在无源光网络EPON中的传输》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光纤有线电视(CATV)传输技术和无源光网络(PON)传输机制的分析,这两者在光路上具备共同的无源光分路结构,从而提出采用波分复用的原理实现单根光纤上有线电视图像在PON 系统中传输的理论设想,并通过实验测试了图像传输特性的三项指标:载噪比CNR、组合二阶失真CSO 和组合三阶差拍失真CTB;并且对波分复用器提出隔离度的要求以及其内部的拼接框图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图像在PON 系统中传输的指标完全符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的行业标准:GY/T143-2000 有线电视系统调幅激光发送机和接收机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中技术指标的要求,并且在通常的有线电视系统接收光功率范围-30dBm 三项指标有一定的余量。

孙雪霞[7](2002)在《将CATV网升级改造成HFC宽带接入网(下)》文中研究说明 4 多媒体综合业务HFC接入网设计 4.1 系统设计指标及指标分配 4.1.1 系统技术指标 多媒体综合业务HFC接入网,下行模拟电视系统设计指标依据GB/T 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及GB 6510-1996《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标准,上行模拟电视传输技术参数要求待定;数据信号上行/下行传输设计因我国暂无相应标准,故参考国际ITU-T建议 J.112《电缆上数据传输的射频接口》规定系统数据传输特性。考虑这两部分信号传输,系统设计技术指标作以下调整:

孙雪霞[8](2002)在《宽带多媒体HFC接入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文中提出网络通信、数据传输、广播电视技术不断相互渗透 ,“三网合一”成为必然趋势。如何把骨干网络传输的业务接入普通的用户 ?重点讨论了多媒体综合业务网的组成、特点以及网络升级改造的依据 ,对多媒体综合业务网HFC接入系统总体规划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并给出了实例

田长国[9](2001)在《有线电视系统CTB和CSO的干扰分析》文中认为以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定律为依据 ,对有线电视系统的 CTB和 CSO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论证推导 ,介绍了 550 MHz带宽的有线电视系统在 PAL制式下的 CTB和 CSO的频率分布以及测量方法。

D.Stoneback,R.Howald,T.Brophy[10](2001)在《QAM信号的失真差拍特征及其对BER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讨论系统性能失真的测量及其分析结果。这个分析非常重要,因为最近的一些现场测试都表明,采用传统方法来分析(参见NCTA测试)多频道HFC网络中数字信号的失真性能时,不能很容易地预测数字信号的行为。尤其是在使用那些很敏感的调制方案(例如256—QAM)时,该分析对HFC频道损伤的量化分级更具价值。模拟视频信号的失真差拍是以相对于损伤大小(按照标准测量方法)的个人主观视觉评价的;而对于QAM信号,BER是一个可以度量的测量项目,为了能够正确地分析BER恶化情况,必然需要一个互调失真的统计计算。这里所需的计算是一个概率密度函数(PDF),即稳态BER性能的一个适当算术描述。除了PDF,失真过程的非统筹性也必须要进行考虑,以便于分析BER性能随信号载波频率漂移所产生的变化。采用这些技术,可以通过那些对失真参数有贡献的变量函数来进行分析,这些函数包括频道表、模拟—数字信号功率比、相关载波相位时间以及频道的非线性性能等。这个分析和测量方法可以用来优化具有模拟和数字信号的复合系统中的正向通道。

二、有线电视系统CTB和CSO的干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线电视系统CTB和CSO的干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噪声干扰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外界电磁波侵入干扰
2 网络失配带来的影响
3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互调、差拍干扰
4 结束语

(3)色散补偿技术在有线电视长距离信号传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改造前某区域有线电视网络情况
    1.3 国内外对色散补偿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主要技术基础知识介绍
    2.1 色散
    2.2 色散对1550模拟传输系统指标的影响和分析
    2.3 模型的评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色散补偿技术光传输网模型分析
    3.1 建立色散补偿模型
    3.2 色散补偿应用检测
    3.3 1550 数字电视光纤传输网络色散补偿的必要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色散补偿技术的CATV传输性能分析
    4.1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指标及要求
    4.2 1550 有线电视光纤长距离传输网络比较和设计原则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色散补偿在某区域CATV光传输中的应用
    5.1 编制依据
    5.2 设计范围
    5.3 总体规划
    5.4 系统设计
    5.5 CSO、CTB失真指标分析
    5.6 传输链路对指标的影响
    5.7 具体实现方式
    5.8 系统指标验证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
附录A:数据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有线电视图像在无源光网络EPON中的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光纤有线电视传输技术
    2.1 有线电视(CATV)的概述
    2.2 光纤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
    2.3 光纤有线电视传输的技术指标
        2.3.1 载噪比(CNR)
        2.3.2 HFC 光纤系统的非线性失真
    2.4 光纤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特点
    2.5 小结
第三章 无源光网络
    3.1 PON 的发展演变
    3.2 EPON 的网络结构和组成单元
        3.2.1 EPON 的网络结构
        3.2.2 EPON 的组成单元
    3.3 EPON 的优越性
    3.4 EPON 的传输原理
        3.4.1 EPON 上行/下行流量管理
        3.4.2 EPON 帧格式
    3.5 QoS 服务质量
    3.6 EPON 的关键技术
第四章 有线电视图像在EPON 中传输方案的探讨
    4.1 有线电视图像在EPON 中的传输方案探讨
    4.2 有线电视图像在EPON 传输中的光路系统设计思路
    4.3 小结
第五章 有线电视图像在PON 系统中传输的实验测试
    5.1 传输实验的测试目的
    5.2 传输系统的测试原理
    5.3 传输系统的测试仪器
    5.4 传输系统的测试结果
    5.5 传输系统的测试结果分析
        5.5.1 光功率测试
        5.5.2 测试WDM 隔离度
        5.5.3 隔离度测试
        5.5.4 有线电视图像三项指标测试
    5.6 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论及今后工作设想
    6.1 实验结论
    6.2 今后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8)宽带多媒体HFC接入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有线电视系统发展的必要性
    1.2 多媒体综合业务网
    1.3 HFC宽带接入网
    1.4 系统所能提供的业务
    1.5 HFC接入系统的功能
    1.6 系统设计必须遵守的原则
    1.7 HFC网络升级改造的依据
2 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网HFC接入系统组成
3 多媒体综合业务网HFC接入系统总体规划
    3.1 系统带宽的选择及频段划分
        3.1.1 系统带宽
        3.1.2 频段划分
    3.2 网络结构与上级网的接口
        3.2.1 网络结构
        3.2.2 与上级网的接口连接
    3.3 本地双向光纤网
        (1) 设立分前端
        (2) 光纤波长的选择
        (3) 光节点用户数的确定
        (4) 光路由确定
        (5) 光缆纤芯数量的确定
        (6) 反向传输问题
    3.4 双向同轴电缆分配网
        (1) 网络结构
        (2) 放大器与无源设备类型选择
        (3) 放大器级联数
    3.5 用户终端
    3.6 供电系统
    3.7 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问题
4 多媒体综合信息业务网设计
    4.1 系统设计指标及指标分配
        4.1.1 系统设计指标
        4.1.2 技术指标分配
    4.2 前端设计
        4.2.1 多媒体综合业务网数据平台设计
        4.2.2 CM和CMTS
    4.3 HFC接入网的双向改造
        4.3.1 双向光纤网
        4.3.2 电缆网双向改造
    4.4 用户终端

(9)有线电视系统CTB和CSO的干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CTB、CSO等非线性失真的产生
2 CTB和CSO公式的推导
    2.1 多台设备级联时CTB和CSO的计算
    2.2 CTB、CSO指标分配的计算公式
    2.3 CTB、CSO指标与频道数的关系
    2.4 不同输出电平下CTB、CSO指标换算
3 CTB和CSO的分布
4 结语

四、有线电视系统CTB和CSO的干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噪声干扰原因与对策[J]. 高前国,王升宇. 中国广电技术文萃, 2013(01)
  • [2]浅析有线电视系统的三大技术指标[J]. 徐国耀.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1(04)
  • [3]色散补偿技术在有线电视长距离信号传输中的应用研究[D]. 蒋孝军. 山东大学, 2010(08)
  • [4]有线电视网络主要技术参数分析与比较[J]. 张春刚. 有线电视技术, 2006(08)
  • [5]有线电视传输系统三大技术指标[J]. 王向武. 有线电视技术, 2005(20)
  • [6]有线电视图像在无源光网络EPON中的传输[D]. 杨春艳. 吉林大学, 2005(06)
  • [7]将CATV网升级改造成HFC宽带接入网(下)[J]. 孙雪霞. 有线电视技术, 2002(09)
  • [8]宽带多媒体HFC接入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J]. 孙雪霞. 中国有线电视, 2002(02)
  • [9]有线电视系统CTB和CSO的干扰分析[J]. 田长国. 河北工业科技, 2001(06)
  • [10]QAM信号的失真差拍特征及其对BER的影响[J]. D.Stoneback,R.Howald,T.Brophy. 有线电视技术, 2001(23)

标签:;  ;  ;  ;  ;  

CATV系统中CTB和CSO的干扰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