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记江苏南通市商业网点开发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陈逸超[2](2020)在《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文中指出塔克什肯口岸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塔克什肯镇,是自治区唯一一处全年开放的中蒙口岸。由于开关时间长,交通条件好,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一度非常发达:2014年,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额达到3.79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占蒙古国对华进口总额的21.44%,是名副其实的中蒙边境第二大口岸。然而从2015年开始,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迅速萎缩,当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额仅为上年的10%;在2018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总额更是只有1279万美元,仅为2015年的三分之一强,在我国对蒙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到0.64%。如此覆巢之下,镇上的边民互市市场,一处由个体商户组成的颇具规模的日用工业品外贸批发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其出口额从2013年的6700万美元(占当年口岸出口贸易总额的22%)下降到2017年和2018年的3604.7万元(约合533.89万美元,占比31.08%)及3972.25万元(约合600.27万美元,占比46.9%);市场中边贸商人的人数也因收入下降而大幅减少:在2009年,镇上有430家从事出口边贸的商户,其中370多家商户来自外地;到了2019年,镇上的商户总数只有不到180家(边贸商约120家)。而这些商人的离开——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边疆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常有意地监督外来人员的行迹和言论,并积极参与联防、“反恐处突”演练等活动,也使得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在口岸所在地积聚“人力资源”,实现“边贸戍边”的功能遭到削弱。根据边贸商人们的说法,蒙古国债务危机、图格里克贬值、其它中蒙口岸及第三国对蒙商品输出规模的增长等因素是导致不景气,特别是蒙古国客户人数减少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客户人数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反映的正是边民互市及其所售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事实,其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则与经营活动变迁所导致的区位条件变化及边民互市较差的市场环境有关;此外,边民互市中的经营者们较薄弱的经济实力以及某些不良经营习惯和观念,如对购物者,特别是零售消费者的“势利心态”,也对边民互市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笔者看来,鉴于边民互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导致困境的原因的复杂性,若要进一步改善塔克什肯边民互市的发展条件,首先有必要加强对口岸及口岸所在地的行政管理资源的整合,减少以海关、边检为代表的各垂直管理部门与主管口岸工作的口岸管理委员会及地方政府间的职能错位和交叉,提升口岸规划发展及管理工作的统筹程度和协调性。在具体措施层面,上述各部门应以更加整体的视角,采取更为具体的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升人们参与互市的便利度,降低人们参与互市的中间成本,以及为经营者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可通过举办会展等方式拉近互市参与者之间的“互惠距离”,以此改善人们对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让他们能够且愿意在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中实现消费的升级,从而使得塔克什肯口岸这个中蒙西部边境的大门,一带一路西通道的重要节点,成为得到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供应基地和物资流转中心。最后,通过田野调查,笔者也发现,世代居住在塔克什肯口岸所在地(原布尔根村)的当地边民对互市的参与度及从中获益的程度目前仍有待提升,故在边民互市之后的发展中,有必要加强对当地世居少数民族边民参与边民互市的支持力度。
赵鑫[3](2015)在《包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受到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关注。尤其是国外商业银行已经纷纷通过重新构造业务流程和组织方式,创新风险控制模式、整合信息科技系统,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造,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国外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为国内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本文以包商银行为研究对象。包商银行成立于1998年12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战略愿景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好银行,发展目标是立足百姓创业,立志国际品牌,做最好的小企业金融服务集成商。可是近些年,该行在业务流程上还一直沿袭“网点全功能,柜员全流程”的作业模式。随着该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客户对银行服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显,具体表现为网点作业成本高,服务效率低下,风险高度扩散,银行正常运作越来越难以为继续。银行通过柜面业务体系来履行对客户和他们自身的资产托管、账务处理、资金清算、现金管理、信息管理等基本职能。想要改进柜面业务管理机制,其核心就在于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造。因此,包商银行想要实现战略愿景并不断保持生命力,就应当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再造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在对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在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利用理论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包商银行柜面业务流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包商银行开展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性。并结合该行的经营发展状况,提出了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具体方法。柜面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成为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措施。通过对包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研究,可以看出包商银行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案就是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会计业务集中化处理,建立前、中、后台分离的集中业务管理体系。将原来“网点全功能,柜员全流程”模式转变为前台受理业务、后台集中处理的高效业务处理模式,达到简化柜面操作、节约运营成本、防控柜面操作风险、提高柜面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能力、提升柜面竞争优势的目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加快业务制度和信息科技化建设,防范业务风险,关注人员队伍建设,使业务流程再造得以稳健实施。通过对包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设计方案的研究,希望能为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打造现代柜面业务体系的实践起到启发和指导作用。
武乐[4](2012)在《包商银行小企业信贷市场的营销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充当经济增长引擎、创造就业机会、活跃市场以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而融资问题首当其冲。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营销,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总体管理水平低,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在了解中小企业经营业务、经济效益、投资风险、还贷能力方面存在困难,加大了信贷营销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及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这种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概率。正确分析和解决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国内现在专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非常多,除了各家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之外,一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外资银行也大力发展这方面的业务。目前,包商银行在小微信贷方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扶持了一大批小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商银行已经在微小企业金融方面建立起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品牌优势,并在战略制定方面将其作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突破口。本论文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以包商银行为例,分析了商业银行面对国内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双重竞争压力,创新商业生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文章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差异化的定位市场营销策略,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银行和政府的共赢,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刁建华[5](2011)在《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的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乌兰察布市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作为首家进驻乌兰察布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秉承包商银行的发展理念,结合乌兰察布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正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本文首先通过介绍包商银行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清晰地展示出了包商银行的整体情况;介绍了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的基本情况、经营理念及金融产品,概述了乌兰察布分行的发展现状;其次,介绍了乌兰察布市地区的基本情况,重点对与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发展密切相关的两大因素——地区经济环境和地区金融环境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三,对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进行了详细地SWOT分析;第四,结合前述的相关情况和分析,从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提高抗风险能力;灵活用工制度,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发展与地区经济特征相适应的金融产品;积极转变模式,不断提高效率;加强体系建设,保障业务发展六个方面提出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的发展思路;最后,进行小结。
王万松[6](2010)在《新形势下我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指出自从1984年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正式确立,烟草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方面,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巨大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成功扭转了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之前烟草行业盲目发展的混乱局面,对改善卷烟产品结构,提高卷烟质量,满足群众消费并最大限度内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烟草业发展面临着体制上的困境、国内外竞争压力,以及严峻的国际控烟形势,而承载我国烟草专卖法规体系的“物质基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尝试从我国烟草行业的内外环境角度出发,对我国烟草专卖管理进行探讨。首先,明确了选题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对烟草专卖管理进行了基本论述,阐述了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历史沿革,在国内外动态环境之下分析了我国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讨了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趋势展望。通过分析南阳市烟草专卖局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基层烟草专卖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适合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烟草专卖管理体制的对策和建议:一是修改完善我国烟草专卖法律法规;二是统一机构设置,实行政企分开;三是构筑完善的专卖专营流通体系;四是加强县级局执法主体建设;五是全面加强烟草专卖队伍建设;六是加强专卖管理基础建设;七是严厉打击违法卷烟产销网络;八是健全烟草内部专卖监督机制和制度;九是导入ISO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十是倡导“人性化管理”,提升文明执法水平;十一是做好烟草专卖宣传工作;十二是加强社会化烟草专卖管理;十三是加强烟草专卖企业文化建设。
张佑林[7](2005)在《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开始走上了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经济发展道路。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强国之梦。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也呈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即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却难以起飞。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不少学人都试图寻找其中之答案。本文通过初步的观察思考和研究得出的基本观点是:不同的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某些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区域传统文化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问题,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围绕经济增长与发展源泉问题,对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传统文化等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关论述,揭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开始从单纯研究生产要素问题,转而注意制度、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影响。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表明经济学研究已经开始关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长期和本质问题。论文以反思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方法的转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江浙文化作为分析模本展开研究,从实证角度对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文章还结合东西方文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表现,说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根据传统文化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本文将传统文化分为保守型文化和创新型文化两大类型,说明创新型文化与现代经济具有相容性,它对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的形成具有内源性的影响。其次,本文结合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张培刚教授的工业化定义,将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质界定为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主导下的不断的技术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区域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通过直接影响区域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进而影响区域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论文还试图提出建立在创新文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新构想,即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家阶层能否生成以及规模的多少,而企业家在
顾娟[8](2002)在《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记江苏南通市商业网点开发公司》文中研究表明 江苏省南通市商业网点开发公司于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具有国家三级城市建设综合开发资质,是南通市唯一的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企业,主营房地产开发建设,兼营物业管理、市场贸易。公司成立以来,在南通市先后开发建设了光明南村住宅楼、东方住宅楼、新东方大厦,并承建了市政府重点市场建设工程——东方农贸市场。1997年
二、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记江苏南通市商业网点开发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记江苏南通市商业网点开发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
一、气候资源 |
二、水资源 |
三、土地资源 |
四、自然灾害 |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本章小结 |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
附录 |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
(一) STC访谈记录 |
(二) WFJ访谈记录 |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我国古代的“边市”与当代“边民互市” |
二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三 研究理论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与思路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塔克什肯口岸与塔克什肯镇 |
第一节 作为中蒙走廊的布尔根河沿岸 |
第二节 塔克什肯口岸 |
一 口岸概况 |
二 口岸运行情况 |
三 口岸发展规划 |
第三节 塔克什肯镇 |
一 塔克什肯镇概况 |
二 镇区重心的北移 |
三 现在的塔克什肯镇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概况 |
第一节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基本情况 |
一 塔克什肯口岸的“边民互市” |
二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发展 |
三 边民互市市场的建设 |
第二节 边民互市贸易的参与者 |
一 边民互市市场中的经营者 |
二 市场中的购物者和其他人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主要发展困境 |
第一节 客户流失 |
第二节 市售商品综合竞争力不足 |
第三节 边民互市市场的经营活动存在无序现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一节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环境因素 |
一 蒙古国宏观经济的动荡 |
二 区位条件、市场环境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经营者自身的局限性 |
一 经营者缺乏市场竞争力 |
二 负面经营心态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反思 |
第一节 当地政府及海关的努力 |
一 在口岸发展规划中更加重视出口边贸的发展 |
二 加强对边民互市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
三 改善购物者对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 |
第二节 促使边民互市经营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
第三节 加强对世居边民参与互市的支持 |
一 加强对边民参与互市的引导和组织 |
二 明确塔克什肯镇在边贸中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加大边境金融机构对互市边民的支持力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思考 |
(一)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的结论 |
(二)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包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分析 |
2.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1.1 业务流程再造的含义 |
2.1.2 业务流程再造的内容 |
2.2 流程银行的含义与特点 |
2.2.1 流程银行的含义 |
2.2.2 流程银行的特点 |
2.3 商业银行集约化管理 |
第三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发展分析 |
3.1 境外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发展分析 |
3.1.1 花旗银行 |
3.1.2 汇丰银行 |
3.2 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发展分析 |
3.2.1 大型国有银行 |
3.2.2 股份制商业银行 |
3.3 国内外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主要特点 |
3.3.1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
3.3.2 实行前后台业务分离,释放柜面压力 |
3.3.3 集中化后台业务处理,节约成本 |
3.3.4 先进的信息科技技术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
第四章 包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发展分析 |
4.1 包商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4.2 包商银行业务流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包商银行业务流程现状 |
4.2.2 包商银行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
4.3 重构包商银行业务流程的积极意义 |
4.3.1 业务流程再造是提高经营效率的迫切需要 |
4.3.2 业务流程再造是提升服务和营销能力的重要途径 |
4.3.3 业务流程再造是促进内控制度完善的有效方式 |
4.3.4 业务流程再造是降低作业成本的有效手段 |
第五章 包商银行现代业务流程再造设计方案 |
5.1 集中业务处理,实现业务集约化和专业化 |
5.1.1 建设集中作业平台,分流柜面压力 |
5.1.2 实现集中授权,加强岗位制约 |
5.2 努力打造集中支持与保障的重要平台 |
5.2.1 实现保管与配送的集约化改革 |
5.2.2 加快档案中心建设,实现档案集中管理 |
5.2.3 科学布局,集中清算 |
5.3 改变传统监督模式,实现集中监督监控 |
5.3.1 柜面业务原有监督控制模式的弊端 |
5.3.2 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的手段 |
5.3.3 实施集中监督控制的优势 |
5.4 加强临柜业务管理,规范业务操作 |
5.4.1 完善临柜业务制度,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 |
5.4.2 构建完善的临柜业务系统管理体系 |
5.4.3 加强临柜业务要素管理,确保安全、稳健、有序运行 |
5.4.4 规范柜面劳动组织,强化监督制约 |
第六章 促进包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保障措施 |
6.1 努力构建业务流程制度体系 |
6.1.1 基础管理办法 |
6.1.2 会计业务操作规程 |
6.1.3 应急处置预案 |
6.1.4 作业外包制度 |
6.2 建立安全稳定、灵活高效的信息科技体系 |
6.2.1 建成高效、可持续升级的集中作业平台 |
6.2.2 建设强大的科学技术团队 |
6.2.3 建立和完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
6.2.4 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防控体系 |
6.3 加强柜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
6.3.1 柜面业务风险的主要类别 |
6.3.2 加强柜面业务风险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 |
6.3.3 强化柜面业务检查,夯实管理基础 |
6.4 加强业务组织架构及人员队伍建设 |
6.4.1 总行运营管理部组织架构及主要职责 |
6.4.2 分行运营管理部组织架构及主要职责 |
6.4.3 支行营业网点组织架构及主要职责 |
6.4.4 加强业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员工专业素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包商银行小企业信贷市场的营销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现实意义 |
1.4.2 理论意义 |
第二章 小企业的现状、发展意义及特征 |
2.1 小企业现状 |
2.1.1 小企业的定义 |
2.1.2 以什么标准来划分小企业 |
2.2 发展小企业的意义、特征 |
2.2.1 在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的作用举足轻重 |
2.2.2 小企业存在的劣势 |
2.3 常见的小企业融资渠道 |
第三章 我国小企业信贷业务分析 |
3.1 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
3.2 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
3.2.1 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
3.2.2 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方法 |
3.3 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
3.3.1 银行业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历史及现状 |
3.3.2 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
3.4 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营销模式分析 |
4.1 小企业融资国际经验 |
4.1.1 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小组联保模式 |
4.1.2 德国IPC公司微型金融模式 |
4.1.3 新加坡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 |
4.2 中国商业银行小企业融资营销模式分析 |
4.2.1 国家开发银行“批发资金模式” |
4.2.2 建行的“网络销售”模式 |
4.2.3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三品、三表”模式 |
4.2.4 民生银行“商贷通”产品模式 |
第五章 包商银行对小企业营销方式分析 |
5.1 包商银行概况 |
5.2 包商银行小企业金融部概况 |
5.3 包商银行小企业营销分析 |
5.3.1 包商银行小企业所处市场分析 |
5.3.2 市场细分的作用 |
5.3.3 包商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细分 |
5.4 包商银行小企业目标客户选择 |
5.4.1 包商银行确定小企业为目标市场的原因 |
5.4.2 包商银行小企业目标客户基本特征和行业特征 |
5.4.3 包商银行小企业市场定位 |
第六章 包商银行对小企业信贷的营销策略分析 |
6.1 包商银行小企业市场营销组合 |
6.1.1 产品组合策略 |
6.1.2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
6.2 价格策略 |
6.3 渠道策略 |
6.3.1 散户客户选择 |
6.3.2 集群客户选择 |
6.4 促销策略 |
6.4.1 供应链模式 |
6.4.2 商圈批量模式 |
第七章 包商银行小企业营销策略建议 |
7.1 持续细化客户细分 |
7.2 不断进行产品研发 |
7.3 完善营销渠道建设 |
7.4 规范流程处理 |
7.5 加强风险管理 |
7.6 建立绩效激励体系 |
7.7 建立人力资源队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的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框架 |
1.3 研究结论 |
第二章 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发展概述 |
2.1 包商银行发展概述 |
2.1.1 包商银行概述 |
2.1.2 包商银行发展现状 |
2.1.3 包商银行发展战略 |
2.1.4 包商银行发展模式 |
2.2 乌兰察布分行概述 |
2.2.1 乌兰察布分行简介 |
2.2.2 乌兰察布分行经营理念 |
2.2.3 乌兰察布分行产品简介 |
第三章 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发展环境分析 |
3.1 乌兰察布市概述 |
3.2 乌兰察布市经济环境分析 |
3.3 乌兰察布市金融环境分析 |
3.4 乌兰察布市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5 总结 |
第四章 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SWOT分析 |
4.1 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发展的优势分析 |
4.2 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发展的劣势分析 |
4.3 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发展的机遇分析 |
4.4 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发展的威胁分析 |
4.5 总结 |
第五章 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的发展思路 |
5.1 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 |
5.2 降低不良贷款,提高抗风险能力 |
5.3 灵活用工制度,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
5.4 发展与地区经济特征相适应的金融产品 |
5.5 积极转变模式,不断提高效率 |
5.6 加强体系建设,保障业务发展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形势下我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2 我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变革及其走势展望 |
2.1 我国烟草行业国内外环境的变革对烟草专卖管理的影响 |
2.2 加强和改进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
2.3 新形势下我国烟草专卖制度趋势展望 |
3 我国烟草专卖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南阳烟草专卖管理现状 |
3.2 基层烟草专卖体制存在的问题 |
4 新形势下我国烟草专卖管理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
4.1 修改完善我国烟草专卖法律法规 |
4.2 统一机构设置,实行政企分开 |
4.3 构筑完善的专卖专营流通体系 |
4.4 加强县级烟草专卖局执法主体建设 |
4.5 加强烟草专卖队伍素质建设 |
4.6 加强专卖管理基础建设 |
4.7 严厉打击违法卷烟产销网络 |
4.8 健全烟草内部专卖监督机制和制度 |
4.9 导入ISO质量管理认证体系 |
4.10 倡导“人性化管理”,提升文明执法水平 |
4.11 做好烟草专卖宣传工作 |
4.12 加强社会化烟草专卖管理 |
4.13 加强烟草专卖企业文化建设 |
5 结语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7)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思路、框架和创新点 |
2 文化与现代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
2.1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般考察 |
2.2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综述 |
2.3 现代经济增长与传统文化关系理论评述 |
3 文化精神与现代经济增长的关系 |
3.1 文化与文化精神 |
3.2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
3.3 我国区域传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
4 我国江浙区域文化及其创新精神 |
4.1 文化影响现代经济主体的途径 |
4.2 江浙文化与江浙企业家创新精神 |
4.3 江浙文化创新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
5 江浙区域“创新型文化”与“江浙工业化模式” |
5.1 “江浙工业化模式”特点:民间发动、企业家主导创新 |
5.2 江浙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
5.3 江浙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
6 建立在创新型文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型构想 |
6.1 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
6.2 建立在创新文化精神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型构想 |
6.3 区域文化精神对制度创新的影响:模型解释之一 |
6.4 区域文化精神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模型解释之二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记江苏南通市商业网点开发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D]. 陈逸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3]包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赵鑫.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5(08)
- [4]包商银行小企业信贷市场的营销管理研究[D]. 武乐. 内蒙古大学, 2012(02)
- [5]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的发展思路[D]. 刁建华. 内蒙古大学, 2011(05)
- [6]新形势下我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研究[D]. 王万松.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6)
- [7]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 张佑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8]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记江苏南通市商业网点开发公司[J]. 顾娟. 中国经济快讯,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