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动物生化研究的新进展之一——钙调蛋白

原生动物生化研究的新进展之一——钙调蛋白

一、原生动物生物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之一——钙调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葛闻博[1](2021)在《褪黑素在绵羊附睾中的合成及其对附睾上皮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研究》文中提出附睾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是依赖雄激素的,而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是最有效的雄激素之一。双氢睾酮在维持第二性征和精子的成熟与储存方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双氢睾酮的分泌过程需要两种还原酶5α-red1和5α-red2的参与和调节。褪黑素是一种主要由松果体合成分泌的吲哚类激素。它对多种哺乳动物睾丸及附睾生殖生理功能有调控作用,然而褪黑素及其合成酶AANAT和HIOMT及膜受体MT1和MT2在绵羊附睾中合成及表达模式及对附睾生理功能的调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绵羊附睾为研究对象,运用液相质谱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和细胞免疫荧光等方法,探究绵羊附睾中褪黑素的合成和受体的表达;褪黑素对绵羊附睾尾中双氢睾酮合成及其合成酶表达的影响;蛋白质组学层面褪黑素对绵羊附睾功能的调控;褪黑素对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得到的结果如下:1.褪黑素及其合成酶AANAT、HIOMT、MT1和MT2在绵羊附睾中的合成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ANAT、HIOMT、MT1和MT2在附睾头、体和尾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附睾上皮细胞中。液相质谱联用测得褪黑素在附睾尾中的含量显着高于附睾头和体。RT-q 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液相质谱联用结果相似,AANAT、HIOMT、MT1和MT2在附睾尾中的m RNA和蛋白水平最高。同时绵羊精子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MT1和MT2主要定位于精子颈部和尾部,表达量随着精子的成熟程度增加而增加。2.褪黑素对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中DHT合成的影响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培养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并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及luzindole(N-acetyl-2-benzyltryptamine)(MT1和MT2非选择性拮抗剂)和4P-PDOT(4-phenyl-2-propionamidotetralin)(MT2选择性拮抗剂)处理附睾尾上皮细胞。通过ELISA、q 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发现,10-9、10-8和10-7M褪黑素显着抑制了附睾尾上皮细胞中DHT合成,并且10-10-10-7M褪黑素显着抑制了DHT合成酶5α-red1和5α-red2 m RNA和蛋白表达。另外,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发现MT1和MT2表达于附睾尾上皮细胞中。褪黑素和4P-PDOT或luzindole共同处理阻断了附睾尾上皮细胞中褪黑素对DHT合成和5α-red1和5α-red2表达的抑制作用,并且luzindole的阻断作用更加显着。3.附睾头上皮细胞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本实验通过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鉴定10-7 M褪黑素处理后,绵羊附睾头上皮细胞中的差异表达蛋白。经过生物学技术分析共发现6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褪黑素处理后的附睾头上皮细胞中41个上调蛋白,28个下调蛋白。另外通过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验证了6个差异表达蛋白SOD、COL1A1、COL1A2、PRM1、NQO2和FN1的表达。结果显示这些蛋白的表达趋势和iTRAQ分析结果相符,这说明iTRAQ分析结果是可靠的。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褪黑素可通过调节抗氧化和抗炎反应等过程中的相关蛋白水平从而参与对附睾上皮细胞功能的调节。4.褪黑素对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通过酶消化法体外培养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利用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褪黑素对LPS诱导的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LPS能明显增加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中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及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然而褪黑素处理后显着降低了附睾尾上皮细胞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及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此外,使用褪黑素MT1和MT2拮抗剂4P-PDOT和luzindole共处理附睾尾上皮细胞,均显着阻断了褪黑素对LPS诱导的附睾尾上皮细胞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及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绵羊附睾头、附睾体和附睾尾中均有褪黑素的合成途径及褪黑素相关蛋白的表达,并且褪黑素能通过MT1和MT2调控附睾DHT的合成。此外,褪黑素可通过抗氧化和抗炎等途径参与对绵羊附睾头上皮细胞功能的调节,并且褪黑素有效地抑制了LPS诱导的绵羊附睾尾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其可能机制为褪黑素通过MT1和MT2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从而降低了炎性因子的表达。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褪黑素对雄性动物生殖机理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蒋璐璐,高巨[2](2021)在《基于冷冻电子显微术的阳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阳离子通道通过疏水性脂质生物膜介导阳离子(Na+、K+、Ca2+、Mg2+等)的流动,从而调节神经元、肌肉细胞等可兴奋细胞及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等非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变化、Ca2+信号转导及其他各种细胞生物学过程[1]。根据国际基础与临床药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IUPHAR)药理学指南,人类基因组包含145个电压门控通道[2]、55个配体门控通道[3]和27个其他类型通道[4],如连接蛋白、Piezo、钙库操纵性钙通道等,

史磊,申香玉,申远[3](2020)在《单细胞显微注射技术在原生动物草履虫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大多数单细胞原生动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转基因手段。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以第四双小核草履虫为对象,将包含自身调控序列的草履虫纤毛内运输蛋白(intraflagellar transport,IFT)基因IFT43或IFT46插入表达载体Pzz02-GFP中,用单细胞显微注射术将重组质粒注入到第四双小核草履虫营养大核内。蛋白质免疫印记结果显示,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签偶联的IFT43或IFT46在草履虫细胞中表达,利用荧光显微镜或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观察,IFT43-GFP与IFT46-GFP融合蛋白显示出相似的纤毛定位,同时它们在草履虫多纤毛内的运输过程被动态记录。本研究表明,显微注射方法能够在草履虫细胞中实现外源基因转入和表达,在对单细胞模式生物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吕晶[4](2020)在《拟南芥钙依赖蛋白激酶(CPKs)的结构与活力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真核生物中,蛋白激酶参与调节细胞功能的许多关键方面,包括细胞分裂、细胞代谢和对外界信号的反应等。钙依赖蛋白激酶CPKs/CDPKs(Ca2+-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是一类依赖Ca2+的蛋白激酶,是植物和某些原生动物Ca2+信号转导过程中主要的传递者,能识别发育和环境刺激引发的Ca2+信号,将其转化为蛋白质磷酸化事件。在植物中,CPKs/CDPKs是一个多基因家族,其调控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对植物CPKs/CDPKs在免疫和应激信号网络中触发多样的下游反应的功能有很多研究,但其活力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本论文对拟南芥钙依赖蛋白激酶(AtCPKs)和原生动物弓形虫CDPK1(TgCDPK1)的活力调控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CPKs/CDPKs大多由N端可变区域、丝/苏氨酸激酶结构域KD(Kinase Domain)、连接区域J(Junction)以及C端的类钙调蛋白结构域CLD(Calmodulin-like Domain)构成。不同亚组的AtCPKs基因由拟南芥cDNA文库克隆获得,TgCDPK1基因经密码子优化后合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克隆了多个AtCPKs及TgCDPK1的全长和不同片段,在大肠杆菌体系中表达,经过一系列的纯化步骤,获得高浓度、高纯度的重组蛋白。运用NADH-LDH偶联酶测活方法和蛋白印迹法,我们得到以下初步结果:1)由大肠杆菌表达体系获得的AtCPKs和TgCDPK1重组蛋白具有蛋白激酶活力,且有磷酸化丝/苏氨酸信号;2)拟南芥不同亚组的AtCPKs对Ca2+的依赖性不同;3)比较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状态AtCPKs的激酶活力,发现磷酸化对AtCPKs活力没有影响;4)测定AtCPK3、AtCPK4及TgCDPK1不同片段的活力,发现拟南芥CPK-KD有活力,但KD+J没有活力,而TgCDPK1的KD和KD+J片段均没有活力,说明AtCPKs和TgCDPK1的活化调控机制可能存在很大差异;5)开展AtCPKs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尝试阐明拟南芥CPKs活力调控的分子机制。

张广旭[5](2020)在《钙和水杨酸在增强番茄抗灰霉病中的互作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番茄是设施栽培重要蔬菜,由于冬春季温室低温、高湿的环境特点,导致病害发生严重。众多研究表明钙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在番茄抗病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两者在增强番茄抗病性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番茄Moneymaker品种及其不积累SA的突变体为试材,首先对番茄叶片进行接种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并测定番茄受侵染与未侵染叶片中内源钙和SA含量的变化情况;其次,探索钙和SA处理后番茄叶片中SA和钙的含量变化及其对应的抗病信号传导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明确钙和SA之间的作用关系;然后,探究了钙和SA对番茄和B.cinerea的影响;同并探明钙和SA对番茄叶片活性氧爆发、抗病相关基因表达以及发病程度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比较上述研究结果,推测钙和SA在番茄抗灰霉病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番茄受到B.cinerea的侵染后,侵染叶片钙和SA在3-4d开始积累,未受侵染叶片则是4-5d。结果表明,番茄在感受到B.cinerea侵入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促进了钙和SA的积累,并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2.番茄体内钙和SA具有协同作用关系。其中,钙主要作用于PAL途径,表现为通过外源钙处理后,SA的合成途径中PAL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ICS1基因;而SA主要影响的是Ca2+/CDPK和Ca2+/CaM两条信号传导途径,表现为外源SA处理后,CDPK和CAM基因表达水平类似且均显着高于CBL基因。3.外源施用钙和SA能够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其中钙的作用最显着,其壮苗指数为0.36比对照高0.03。在对B.cinerea的试验中,SA处理3-4d对菌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菌丝干重也显着小于钙处理,钙和对照无显着性差异。4.在对抗病性的研究中发现,钙和SA共同处理显着高于单独处理,且Ca+SA处理表现最为显着。具体表现在DAB和NBT染色后颜色最深,活性氧含量远高于其他处理;在对抗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中,钙和SA共同施用后CHI和GLU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并且Ca+SA处理后GLU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SA+Ca,而CHI基因则基本一致;通过比较不同处理后病情指数的变化发现,Ca+SA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约为22.1,其次是SA+Ca,为36。因此,该部分结果表明Ca+SA在番茄抗病诱导中效果最好,作用也相对来说最为全面。钙和SA能有效促进番茄生长发育且对B.cinerea产生显着的抗性。在提高番茄抗病性的过程中,钙对SA途径的调控作用要强于SA对钙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因此在抗病性诱导效果方面先钙后SA比先SA后钙要好。

朱欣[6](2018)在《IFT54在纤毛组装过程中功能和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纤毛(也称为鞭毛)是基于微管组装的,突出于细胞表面的毛发状亚细胞结构。纤毛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运动、知觉感知、信号传导、胚胎发育及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纤毛结构或功能的缺陷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统称为“纤毛相关性疾病”,例如肾囊肿、多指症、内脏反转和呼吸道疾病等。大量研究显示多种纤毛疾病与鞭毛内运输机制(IFT)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因此对IFT的研究可为诊断和治疗纤毛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IFT机器主要由IFT复合体(IFT-A及IFT-B)、正向马达Kinesin-2及反向马达IFT dynein构成,在纤毛基部和顶端之间往返运输货物蛋白,对于纤毛的组装、解聚、维持及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虽然目前IFT运输过程已有公认的模型,但IFT复合体中各亚基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仍不清楚,IFT复合体与马达蛋白结合及解离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本论文中,我们选择已报道与纤毛疾病相关的IFT-B亚基IFT54,通过插入突变筛选获得了衣藻ift54突变体,具有无鞭毛的表型。IFT54的缺失导致IFT20不稳定而降解,但并不影响IFT-B复合体的组装及定位。在有丝分裂中IFT54与胞质微管共定位,但其缺失不影响纺锤体的形成及细胞周期性的生长。IFT54的N端具有钙调蛋白同源(CH)结构域,其对于微管蛋白进入鞭毛的运输及鞭毛的组装不是必需的,但参与调控IFT54与轴丝的结合及IFT54进入鞭毛的量。IFT54的C端具有卷曲螺旋(coiled-coil)结构域,介导了IFT54与IFT20的结合并稳定IFT20,且该相互作用对IFT54组装进入IFT-B复合体并招募至鞭毛基部的过程至关重要。在ift54突变体中表达coiled-coil结构域后,IFT20恢复到野生型水平,但仅组装了积累IFT蛋白的膨胀短鞭毛,暗示IFT54的CH和coiled-coil结构域之间的序列在鞭毛的形成中具有独立于IFT20的独特功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IFT54的261-275氨基酸区段参与介导IFT dynein装载至IFT-B复合体并进入鞭毛的过程,而IFT54的342-356氨基酸区段参与调控IFT-B复合体与Kinesin-II结合的强弱,进而影响Kinesin-II的运动活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揭示了IFT54参与调控正反向马达蛋白与IFT-B复合体的结合,并针对IFT54在纤毛发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探究,这是对IFT54已有认知强有力的补充,同时也促进了鞭毛内运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丁月[7](2017)在《刺参自溶过程中内质网应激介导体腔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刺参是沿海渔业最重要的海产品之一,但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化学因子的影响而触发自溶。已有研究报道,紫外线能够诱导刺参发生自溶现象,这种现象给刺参保活保鲜的贮运行业带来诸多不便。课题组前期数据表明,刺参自溶过程中伴随着体腔细胞凋亡的现象,胞内Ca2+浓度发生改变,内质网也发生了形态损伤,但其与细胞凋亡相关性尚未明确。本文以鲜活刺参(Stichopus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鲜活刺参)、UVA组(经UVA照射刺参)和BAPTA-Na处理UVA组(经Ca2+螯合剂BAPTA-Na处理后UVA照射刺参,IC50=1.47mM)。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体腔细胞内Ca2-浓度;应用酶标仪检测Ca2+信号相关酶(Ca2+-ATP酶、钙调神经磷酸酶和钙调蛋白分解酶)的酶活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体腔细胞凋亡率;应用免疫印迹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内质网应激介导细胞凋亡相关因子(CRT、Caspase-12、Caspase-9、Caspase-3、CHOP、和Bcl-2)的表达。以期明确刺参体腔细胞内Ca2+信号参与细胞凋亡调控以及内质网应激介导刺参体腔细胞凋亡的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Ca2+参与调控体腔细胞凋亡实验条件的确定基于Ca2+“稳态失调”和“超载”理论,鲜活刺参经UVA照射不同时间(0、10、20和30min)后;观察发现,当照射时间为20min时,其体腔细胞内Ca2+浓度显示出一系列反复的钙峰为Ca2+“稳态失调”;当照射时间为30min时,其体腔细胞内Ca2+浓度显着地持续升高为Ca2+“超载”。确定了本文研究Ca2+参与调控体腔细胞凋亡的实验条件,即UVA(15W/m2)照射刺参30min。2.Ca2+信号参与调控体腔细胞凋亡的机制刺参在室温避光静置过程中(0、1、2、3和4h),相较于对照组,UVA组体腔细胞内Ca2+浓度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静置2h时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Ca2+-ATP酶活力、钙调神经磷酸酶活力和钙调蛋白分解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静置3h体腔细胞凋亡率达到最高值,随后降低。BAPTA-Na处理UVA组体腔细胞内Ca2+浓度、Ca2+-ATP酶、钙调神经磷酸酶、钙调蛋白分解酶以及细胞凋亡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揭示了 Ca2+是参与调控刺参体腔细胞凋亡的起始信号。3.内质网应激介导刺参体腔细胞凋亡的机制细胞内Ca2+稳态失调造成的Ca2+超载,最终导致内质网应激。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UVA组的内质网应激介导体腔细胞凋亡相关因子CRT、Caspase-12、Caspase-9、Caspase-3和CHOP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地增加,抗凋亡因子Bcl-2蛋白表达量则显着地减少,提示在刺参自溶过程中,其体腔细胞的凋亡可能经历了内质网应激途径。

牛桃[8](2017)在《基于比较转录组学对冠突伪尾柱虫包囊形成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原生动物纤毛虫是一类高度细胞分化的真核单细胞动物。许多种类的纤毛虫遇到逆境时都会形成休眠包囊。这些能够形成包囊的纤毛虫已成为探索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调控机理的重要模式动物。因纤毛虫形成休眠包囊是一个受基因精细调控的复杂过程,故相应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导致其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变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在先前研究基础上,以易培养、易诱导包囊形成的冠突尾伪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为实验材料,应用转录组学(RNA-seq)技术、RNAi技术、qRT-PCR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系统地比较分析纤毛虫包囊形成前后相关基因的变化,从中发现纤毛虫包囊形成的相关信号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即采用转录组学辅以多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整体水平上探索纤毛虫形成包囊的分子机制,揭示纤毛虫包囊形成的分子本质。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和包囊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和测序分析利用Illumina HiSeqTM4000测序平台对冠突伪尾柱虫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经过拼接共获得了 Unigene41,965,669条,有2,582条差异Unigene,与营养细胞相比,包囊细胞上调的Unigene 316 条,下调的 Unigene 2,266 条。将所有的 Unigene 进行注释,有 36,934,220 条 Unigene得到注释,差异Unigene注释到2,519个GO条目中,其中相比于营养细胞,包囊细胞上调的Unigene注释到430个GO条目,下调的Unigene注释到2,317个GO条目。这些差异条目主要涉及包囊壁合成、细胞内物质运输、核糖体有关细胞器等;这些差异基因共映射到284个不同的通路中,与营养细胞相比包囊细胞上调的Unigene映射到73条pathway,下调的Unigene映射到279条pathway。选取差异显着的一些信号通路如:钙离子信号通路、蛋白降解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传导通路,并找出这些通路中的一些重要差异基因进行分析,与营养细胞相比,发现在钙离子运输信号通路的24个差异基因中,包囊细胞有23个差异基因下调,1个差异基因上调;在依赖泛素降解信号通路的18个差异基因中,包囊细胞有16个差异基因下调,2个差异基因上调;在MAPK信号通路的17个差异基因中,包囊细胞有16个差异基因下调,1个差异基因上调。上述三条信号通路中的差异基因绝大多数表达下调,所以这三条通路信号效应减弱。了解和分析这些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有助于探究其在冠突伪尾柱虫包囊形成时所发挥的作用,这也为其他纤毛类尾柱虫包囊形成相关蛋白和其他活性因子的筛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2)Hsp70 shRNA的构建及对冠突伪尾柱虫的Hsp70基因干扰效果的鉴定利用RNA干扰技术,以pHBAd-U6-CMV载体为基本骨架,构建了 基因干扰的3种表达载体。用喂食法将含有表达载体的菌株转进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中,通过检测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捡验所构建的Hsp70 shRNA干扰菌株沉默冠突伪尾柱虫Hsp70基因的效率。结果发现,Hsp70 shRNA干扰后的营养细胞中,Hsp70基因的表达都被敲低,其中在Hsp70 shRNA2干扰后的营养细胞中,Hsp70基因表达下调最为显着,并且在第5天时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降最为明显,故选取第5天的Hsp70 shRNA2干扰的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继续下面实验。另外发现,Hsp70 shRNA2干扰5天后,在对冠突伪尾柱虫继续进行干扰时,营养细胞部分形成包囊细胞,但这些包囊细胞生命力弱。(3)基于转录组技术比较分析沉默Hsp70基因对冠突伪尾柱虫包囊形成的影响分别以Hsp70 shRNA2干扰5天后的营养细胞与未干扰的营养细胞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转录组学比较分析,获得了 Unigene 33,354条,差异Unigene 2,001条,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上调的Unigene 1,022条,下调的Unigene 979条。将所有的Unigene进行注释,有20,562条Unigene得到注释,差异Unigene注释到2,081个GO条目中,其中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上调的Unigene注释到1,026个GO条目,下调的Unigene注释到1,484个GO条目。这些差异条目中,与DNA修复、结合、大小核形成相关条目增强,蛋白翻译、核糖体大小亚基形成、核糖体结构相关条目减弱。这些差异基因共映射到267个不同的通路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上调的Unigene映射到185条pathway,下调的Unigene映射到254条pathway。选取差异显着的一些信号通路如:JNK信号通路、自噬通路作和内吞信号通路。与对照组相比,进一步分析发现在JNK通路的12个差异基因中,实验组的这12个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全部上调,这些差异基因的变化导致实验组中JNK通路的增强;在自噬通路的36个差异基因中,实验组17个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19个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调,这些差异基因的变化导致实验组中自噬通路的变化;内吞通路的10个差异基因中,实验组3个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7个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调,这些差异基因的变化导致实验组中致内吞信号通路的变化。(4)比较转录组技术分析Hsp70 shRNA2干扰后的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与Hsp70 shRNA2干扰后的冠突伪尾柱虫包囊细胞为进一步研究Hsp70基因对冠突伪尾柱虫包囊形成的影响,应用比较转录组学技术分析实验组Hsp70 shRNA2干扰后的冠突伪尾柱虫包囊细胞与对照组Hsp70 shRNA2干扰后的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获得了 Unigene 35,068条,差异Unigene 1,730条,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上调的Unigene 1,188条,下调的Unigene 542条。将所有的Unigene进行注释,有22,374条Unigene得到注释,差异Unigene注释到1,665个GO条目中,其中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上调的Unigene注释到1,302个GO条目,下调的Unigene注释到624个GO条目。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些差异的条目中,蛋白翻译、胞间连丝等相关条目受到抑制,而与染色体浓缩、转录、核糖体结构相关条目增强。对这些Unigene的功能进行注释,得到260个差异的信号通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上调的Unigene映射到241条pathway,下调的Unigene映射到165条pathway。选取差异显着的信号通路如:P53通路、蛋白降解及消化通路和NF-kappa B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发现,在P53通路的8个差异基因中,与对照组相比这8个差异基因在实验组中全部上调,这些差异基因的变化导致实验组中P53通路的增强;在蛋白降解及消化通路的4个差异基因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1个差异基因上调,3个差异基因下调,这些差异基因的变化导致实验组中蛋白降解及消化通路的减弱;在NF-kappa B信号通路的4个差异基因中,与对照组相比这4个差异基因在实验组中全部上调,这些差异基因的变化导致实验组中NF-kappa B通路的增强。这些信号通路及相关基因的变化影响了 Hsp70 shRNA2干扰后的冠突伪尾柱虫包囊细胞的生存能力。利用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数据,结果显示高度的一致性。本研究从比较转录组水平探索冠突伪尾柱虫休眠现象相关的多种信号通路和相关基因,为揭示纤毛虫包囊形成的内在调控机制、阐明真核细胞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和揭示真核细胞抵抗逆境的机理提供重要资料。

邢朝斌,龙月红,李宝财,朱金丽,何闪[9](2012)在《刺五加钙调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内生真菌对其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克隆刺五加的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基因,并分析内生真菌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刺五加CaM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通过RT-PCR法检测可显着提高刺五加皂苷含量的内生真菌菌株P116-1a,P116-1b,P109-4,P312-1对CaM表达的影响。结果:刺五加CaM基因的cDNA全长为856 bp,开放阅读框长450 bp,编码149个氨基酸的蛋白,与人参Panax ginseng和胡萝卜Daucus carota等物种的CaM同源性均高达100%。RT-PCR的结果显示,内生真菌可显着提高刺五加CaM基因的表达量(P<0.05),最大表达量出现在菌株P109-4回接90 d时,达对照的2.96倍。结论:首次克隆并报道了刺五加CaM的cDNA全长序列,并证实内生真菌可显着提高刺五加CaM基因的表达量,为阐明内生真菌提高刺五加三萜皂苷含量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郑丽娜[10](2012)在《从分子水平研究和比较两种腹毛目纤毛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文中研究表明原生动物纤毛虫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在环境不利于其生命活动时,往往会分泌特殊物质形成包囊并且转入休眠状态。之后,如果环境条件转为有利于其生命活动时,形成包囊的纤毛虫又会脱囊而出,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有研究表明,纤毛虫在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细胞会经历不同于营养细胞的分化和调控过程,这使得休眠包囊成为一种不同于营养细胞的研究样本。纤毛虫包囊现象的研究已成为探讨纤毛虫系统学和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及其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对纤毛虫休眠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囊结构的形成以及形成包囊过程中细胞质及细胞核的显微和亚显微水平变化;包囊形成过程中细胞皮层纤毛小器官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形态学变化等方面。在分子方面对纤毛虫休眠现象进行探讨的很少。从生化与分子水平上展开研究,能更深刻地阐明纤毛虫包囊现象的本质和调控机理。本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腹毛目纤毛虫冠突伪尾柱虫和大尾柱虫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双向电泳技术,质谱分析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多种角度对纤毛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对这两种纤毛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目的是通过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在分子水平的比较,寻找出可能与调控纤毛虫进入休眠状态有关的基因,及了解这个过程中的蛋白变化。所得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纤毛虫休眠包囊的生命活动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功能,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真核细胞在休眠状态下的结构与功能及代谢与调控等。所得的实验结果与结论如下:1.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后续还对扩增出的DNA片段进行了测序,并在NCBI中进行了BLASTx和BLASTn搜索,通过与已知功能蛋白或核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探讨这些基因在冠突伪尾柱虫由营养细胞转变为休眠包囊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设计合成的15条引物,冠突伪尾柱虫的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都扩增出了相应的DNA片段,但是在量上有所不同,而且通过多次的重复实验验证了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稳定性。其中,1个候选基因在休眠包囊中表达下调,而14个候选基因在休眠包囊中表达上调。实验结果表明,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中这些基因在表达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推测基因表达的变化是冠突伪尾柱虫从代谢旺盛的营养状态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的休眠期所需的。2.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基因拷贝数的相对定量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基因拷贝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后续还对扩增出的DNA片段进行了测序,并在NCBI中进行了BLASTx和BLASTn搜索,通过与已知功能蛋白或核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探讨这些基因在大尾柱虫由营养细胞转变为休眠包囊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设计合成的7条特定引物,在大尾柱虫的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中都扩增出了相应的DNA片段,但是7个候选基因的拷贝数在休眠包囊中都下降了,而且通过多次的实验验证了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这些基因在基因拷贝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基因拷贝数的差异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基因的表达量,从而影响该生物的性状。因此推测基因拷贝数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相应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大尾柱虫由营养细胞转变为休眠包囊。3.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全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及质谱分析应用蛋白质组学的三大关键技术,即双向电泳技术、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了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全蛋白的成分。对这两种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大尾柱虫进行双向电泳图谱比较分析后,共筛选出32个蛋白量差异在3倍以上的蛋白点,其中20个是上调蛋白点,即休眠包囊中表达量明显增加的蛋白质,12个是下调蛋白点,即休眠包囊中表达量明显减少的蛋白质。再从上调蛋白点中选择了6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其中4个蛋白点得到与其较匹配的已知功能的蛋白,分别是氨基酸ABC转运蛋白、耐热丝氨酸蛋白酶和Ⅱ型角蛋白,并具体分析了这些蛋白在纤毛虫包囊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二、原生动物生物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之一——钙调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生动物生物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之一——钙调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1)褪黑素在绵羊附睾中的合成及其对附睾上皮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附睾组织结构和功能
        1.1 附睾的结构
        1.2 附睾的功能
    2 雄激素
        2.1 双氢睾酮与附睾功能
    3 褪黑素相关研究
        3.1 褪黑素的发现
        3.2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
        3.3 褪黑素的代谢途径
    4 褪黑素的生物学功能
        4.1 褪黑素的抗氧化作用
        4.2 褪黑素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4.3 褪黑素的抗肿瘤作用
        4.4 褪黑素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5 褪黑素受体及其信号转导过程
        5.1 褪黑素受体分类
        5.2 褪黑素受体信号转导过程
        5.3 褪黑素受体MT1 和MT2 的拮抗剂和激动剂
    6 褪黑素对雄性动物生殖生理的调控作用
        6.1 褪黑素对附睾功能的影响
        6.2 褪黑素对精子的影响
    7 蛋白质组学研究
        7.1 蛋白质组学的介绍
        7.2 蛋白质组学在附睾中的应用
    8 小结
第二章 褪黑素及其合成酶和膜受体在雄性绵羊附睾中的表达分布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绵羊附睾中褪黑素含量的检测
        2.2 AANAT、HIOMT、MT1和MT2 m RNA在绵羊附睾中的表达
        2.3 AANAT、HIOMT、MT1和MT2蛋白在绵羊附睾中的表达
        2.4 绵羊附睾的结构及AANAT、HIOMT、MT1和MT2 蛋白在绵羊附睾中的免疫组化检测
        2.5 AANAT、HIOMT、MT1和MT2 蛋白在绵羊附睾中的免疫荧光检测
        2.6 MT1 和MT2 蛋白在绵羊附睾精子中的免疫荧光检测
        2.7 MT1 和MT2 蛋白在绵羊附睾精子中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褪黑素对附睾上皮细胞双氢睾酮分泌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绵羊附睾上皮细胞双氢睾酮浓度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绵羊附睾上皮细胞中5α-red1和5α-red2 的影响
        2.3 MT1 和MT2 在体外培养的附睾上皮细胞的表达
        2.4 褪黑素和 4P-PDOT 或 luzindole 对绵羊附睾上皮细胞中双氢睾酮分泌的影响
        2.5 褪黑素和4P-PDOT或 luzindole对绵羊附睾上皮细胞中5α-red1 和5α-red2 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附睾头上皮细胞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绵羊附睾头上皮细胞中蛋白鉴定及定量分析
        2.2 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差异表达蛋白q PCR和 Western blotting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褪黑素对LPS诱导绵羊附睾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
        2.1 褪黑素抑制LPS诱导的绵羊附睾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2.2 褪黑素抑制LPS诱导的附睾上皮细胞中TLR4 表达和NF-κB活性
        2.3 褪黑素和4P-PDOT或 luzindole对 LPS处理的附睾上皮细胞中炎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褪黑素和luzindole或4P-PDOT对 LPS诱导的附睾上皮细胞中TLR4表达和NF-κB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2)基于冷冻电子显微术的阳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阳离子通道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1.1 HCN
    1.2 钙激活钾通道和钠激活钾通道
    1.3 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家族
    1.4 机械敏感性Piezo1通道
    1.5 上皮钠通道(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ENa C)
    1.6 双孔通道家族(two-pore channels,TPCs)
    1.7 其他阳离子通道
2 阳离子通道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新进展
    2.1 机械敏感性Piezo通道
    2.2 沉默通道(亚基)
    2.3 细胞器阳离子通道
3 结语

(3)单细胞显微注射技术在原生动物草履虫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单细胞显微注射
        1.2.1 准备质粒
        1.2.2 准备细胞
        1.2.3 显微注射
    1.3 草履虫细胞荧光观察
    1.4 总蛋白质提取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
2 结果
    2.1 表达载体的选择
    2.2 免疫印迹证实注射后目的基因在草履虫细胞中表达
    2.3 IFT46-GFP和IFT43-GFP融合蛋白在草履虫细胞中的定位和动态运输
3 讨论

(4)拟南芥钙依赖蛋白激酶(CPKs)的结构与活力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蛋白激酶的概述
    1.2 CDPKs简介
    1.3 CDPKs家族
        1.3.1 CDPKs的分类与定位
        1.3.2 CDPKs的结构域组成
    1.4 CDPKs蛋白在信号通路中的功能
        1.4.1 第一组蛋白成员的功能
        1.4.2 第二组蛋白成员的功能
        1.4.3 第三组蛋白成员的功能
        1.4.4 第四组蛋白成员的功能
    1.5 CDPKs家族蛋白激酶的活力调控机制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CDPKs重组蛋白的克隆构建及表达纯化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操作方法
        2.2.1 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2.2.2 蛋白表达纯化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CDPKs重组蛋白的克隆构建
        2.3.2 CDPKs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DPKs的活力调控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蛋白印迹法
        3.2.2 偶联酶测活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Ca~(2+)对CDPKs的激酶活力的影响
        3.3.2 CDPKs的磷酸化对激酶活力的影响
        3.3.3 CDPKs的不同蛋白片段的活力状态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拟南芥CPKs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4.1 蛋白结晶材料与方法
        4.1.1 蛋白结晶材料
        4.1.2 蛋白结晶方法
    4.2 蛋白结晶条件筛选
        4.2.1 结晶条件初筛
        4.2.2 结晶条件优化
    4.3 蛋白结晶结果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5)钙和水杨酸在增强番茄抗灰霉病中的互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钙和水杨酸在植物抗逆反应中的作用
    1.2 钙和水杨酸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
    1.3 钙和水杨酸在园艺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番茄感染灰霉菌后钙和水杨酸含量的变化
        3.1.1 番茄感染灰霉菌后钙含量的变化
        3.1.2 番茄感染灰霉菌后水杨酸含量的变化
    3.2 番茄植株中钙和水杨酸的相互作用
        3.2.1 水杨酸对番茄叶片中钙含量的影响
        3.2.2 水杨酸对钙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2.3 钙对番茄叶片中水杨酸含量的影响
        3.2.4 钙对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钙和水杨酸对番茄和灰霉菌的影响
        3.3.1 钙和水杨酸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3.3.2 钙和水杨酸对灰霉菌生长的影响
        3.3.3 钙和水杨酸对灰霉菌产孢量的影响
    3.4 钙和水杨酸处理对抗灰霉病的影响
        3.4.1 钙和水杨酸对番茄叶片活性氧的影响
        3.4.2 钙和水杨酸对番茄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3 钙和水杨酸对番茄灰霉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6)IFT54在纤毛组装过程中功能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纤毛
        1.1.1 纤毛的研究史
        1.1.2 纤毛的结构与分类
        1.1.3 纤毛的功能
        1.1.4 纤毛相关疾病
    1.2 纤毛内的蛋白转运体系
        1.2.1 鞭毛内运输机制(IFT)
        1.2.2 IFT机器的组成
        1.2.3 IFT复合体各亚基间的相互作用
        1.2.4 IFT复合体与马达的结合或解离
    1.3 IFT各亚基的功能及研究现状
        1.3.1 IFT-A在纤毛发生中的功能
        1.3.2 IFT-B在纤毛发生中的功能
        1.3.3 IFT复合体在纤毛外的功能
    1.4 衣藻——纤毛研究的常用模式生物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衣藻藻株、菌种及载体
        2.1.2 实验用试剂及试剂盒
        2.1.3 实验用抗体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衣藻细胞的培养及保存
        2.3.2 衣藻的电击转化及转化子的筛选
        2.3.3 衣藻基因组的提取
        2.3.4 RESDA-PCR鉴定插入突变位点
        2.3.5 衣藻autolysin的制备
        2.3.6 衣藻细胞成像及鞭毛长度的测量
        2.3.7 衣藻细胞的去鞭毛再生
        2.3.8 衣藻鞭毛蛋白的提取与组分的分离
        2.3.9 衣藻细胞免疫荧光
        2.3.10 衣藻电镜样品的制备
        2.3.11 SDS-PAGE凝胶电泳与免疫印迹
        2.3.12 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染色以及银染
        2.3.13 免疫共沉淀实验
        2.3.14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2.3.15 酵母双杂交实验
        2.3.16 GST pull-down实验
第3章 IFT54在IFT-B复合体中功能的初步探究
    3.1 本章背景及引论
    3.2 本章结果和分析
        3.2.1 ift54 突变体的鉴定
        3.2.2 IFT54 属于IFT-B复合体
        3.2.3 IFT54 调控IFT20 的稳定性
        3.2.4 IFT54 缺失不影响其他IFT及马达蛋白的定位
        3.2.5 IFT54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与微管结构共定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IFT54 结构域的功能分析
    4.1 本章背景及引论
    4.2 本章结果和分析
        4.2.1 IFT54 截短表达藻株的获得
        4.2.2 IFT54的CH结构域对于鞭毛组装不是必需的
        4.2.3 CH结构域的功能探索
        4.2.4 CC结构域调控IFT54 组装进入IFT-B复合体
        4.2.5 CC结构域是IFT54 发挥功能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IFT54 调控IFT-B复合体与马达蛋白的互作
    5.1 本章背景及引论
    5.2 本章结果和分析
        5.2.1 IFT54 蛋白中存在其他三个高度保守的区段
        5.2.2 IFT54的261-275aa及342-356aa对于鞭毛的组装是必需的
        5.2.3 IFT54 参与调控马达蛋白的运输
        5.2.4 IFT54的261-275aa调控反向马达进鞭毛的机制探索
        5.2.5 IFT54的342-356aa调控Kinesin-II正向运输的机制初探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与讨论
        6.1.0 IFT54 缺失不影响IFT-B复合体的组装及定位
        6.1.1 IFT54 蛋白CH结构域的功能
        6.1.2 IFT54 蛋白CC结构域的功能
        6.1.3 IFT54的261-275aa调控反向马达进鞭毛
        6.1.4 IFT54的342-356aa调控IFT-B与 Kinesin-II结合的强弱。
    6.2 展望
        6.2.1 IFT54的CH结构域参与微管蛋白运输的思考
        6.2.2 IFT54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与胞质微管结合的机制和功能
        6.2.3 IFT54 调控反向马达进鞭毛的机制
        6.2.4 IFT54 调控Kinesin-II正向运输的机制
        6.2.5 IFT54 其他功能的探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刺参自溶过程中内质网应激介导体腔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参简介
    1.2 刺参自溶及其研究进展
    1.3 海参体腔细胞的研究进展
        1.3.1 体腔细胞形态学的研究进展
        1.3.2 体腔细胞的功能
    1.4 Ca~(2+)信号与细胞凋亡
        1.4.1 Ca~(2+)的调控作用
        1.4.2 细胞凋亡
        1.4.3 Ca~(2+)信号与细胞凋亡
        1.4.4 Ca~(2+)-ATP酶
        1.4.5 钙调神经磷酸酶
        1.4.6 钙调蛋白分解酶
    1.5 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
        1.5.1 钙网蛋白
        1.5.2 内质网应激
        1.5.3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保护作用机制
        1.5.4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机制
    1.6 流式细胞术
    1.7 激光共聚焦技术
    1.8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体腔细胞的制备
        2.2.2 UVA诱导刺参自溶过程中Ca~(2+)参与调控体腔细胞凋亡实验条件的建立
        2.2.3 细胞毒理学实验-MTT法
        2.2.4 体腔细胞内Ca~(2+)浓度的测定
        2.2.5 体腔细胞中全蛋白的提取
        2.2.6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体腔细胞中蛋白含量
        2.2.7 体腔细胞Ca~(2+)-ATP酶活力的测定
        2.2.8 体腔细胞钙调神经磷酸酶活力的测定
        2.2.9 体腔细胞钙调蛋白分解酶活力的测定
        2.2.10 体腔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2.2.11 内质网应激介导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测定
        2.2.12 数据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UVA诱导刺参自溶过程中Ca~(2+)参与调控体腔细胞凋亡的实验条件
    3.2 BAPTA-Na对刺参体腔细胞毒性实验
    3.3 UVA对刺参体壁组织的影响
    3.4 UVA诱导刺参自溶过程中对体腔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3.4.1 LSCM检测刺参体腔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情况
        3.4.2 FCM检测刺参体腔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情况
    3.5 UVA诱导刺参自溶过程中对Ca~(2+)信号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3.5.1 刺参体腔细胞Ca~(2+)-ATP酶活力的变化情况
        3.5.2 刺参体腔细胞钙调神经磷酸酶和钙调蛋白分解酶活力的变化情况
    3.6 UVA诱导刺参自溶过程中对体腔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7 Ca~(2+)信号与内质网应激
    3.8 内质网应激介导刺参体腔细胞凋亡的研究
        3.8.1 钙网蛋白(CRT)表达的变化情况
        3.8.2 Caspase-12、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的变化情况
        3.8.3 CHOP和Bcl-2表达的变化情况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基于比较转录组学对冠突伪尾柱虫包囊形成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原生动物纤毛虫简介
    1.2 原生动物纤毛虫包囊形成现象的简介
        1.2.1 原生动物纤毛虫包囊细胞分类
        1.2.2 原生动物纤毛虫包囊细胞形成的原因
        1.2.3 原生动物纤毛虫包囊细胞形成时的生命活动特征
    1.3 原生动物纤毛虫包囊形成相关的生物学研究
        1.3.1 原生动物纤毛虫包囊形成相关的形态学研究
        1.3.2 原生动物纤毛虫包囊形成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原生动物纤毛虫转录组学研宄技术
        1.4.1 转录组学简介
        1.4.2 转录组测序的原理和优势
        1.4.3 转录组测序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和包囊细胞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和测序分析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4.1 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和包囊细胞总RNA的提取
        2.4.2 转录组文库构建步骤:
        2.4.3 原始数据处理
        2.4.4 转录本组装及差异基因的筛选
        2.4.5 Unigene表达丰度
        2.4.6 Unigene的基本注释
        2.4.7 Unigene的GO分类和KOG注释
        2.4.8 Unigene的代谢通路分析
        2.4.9 Q-PCR验证
    2.5 实验结果
        第一节 冠突伪尾柱虫转录组测序的基本分析
        2.5.1 RNA抽提结果
        2.5.2 原始数据处理检测结果
        2.5.3 转录本组装结果及差异基因的筛选
        2.5.4 Unigene表达丰度结果
        2.5.5 Unigene功能注释结果
        2.5.6 KOG注释分析
        2.5.7 GO注释及差异分析
        2.5.8 KEGG代谢通路分析
        2.5.9 Q-PCR验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冠突伪尾柱虫包囊形成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基因序列的分析筛选
        2.5.10 钙离子运输相关信号通路及基因序列
        2.5.11 依赖泛素降解信号通路及基因序列
        2.5.12 MAPK相关信号通路及基因序列
    2.6 讨论
第三章 Hsp70 shRNA的构建及对冠突伪尾柱虫的Hsp70基因干扰效果的鉴定
    3.1 Hsp70 shRNA的构建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材料
        3.1.4 实验方法
        3.1.5 实验结果
    3.2 冠突伪尾柱虫的Hsp70基因干扰效果的鉴定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方法
        3.2.5 实验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应用比较转录组技术分析沉默Hsp70基因对冠突伪尾柱虫包囊形成的影响
    4.1 实验试剂
    4.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材料
    4.4 实验方法
        4.4.1 转录组文库构建步骤
        4.4.2 原始数据处理及差异基因的筛选
        4.4.3 转录本组装
        4.4.4 Unigene表达丰度
        4.4.5 Unigene的基本注释
        4.4.6 Unigene的KOG注释
        4.4.7 Unigene的GO注释及差异分析
        4.4.8 Unigene KEGG注释及差异分析
        4.4.9 Q-PCR验证
    4.5 实验结果
        4.5.1 RNA抽提结果
        4.5.2 原始数据处理检测结果
        4.5.3 转录本组装结果及差异基因的筛选
        4.5.4 Unigene表达丰度结果
        4.5.5 Unigene功能注释结果
        4.5.6 Unigene的KOG注释分析
        4.5.7 Unigene的GO注释及差异分析
        4.5.8 Unigene代谢通路的比较分析
        4.5.9 Q-PCR验证结果分析
    4.6 讨论
第五章 比较转录组技术分析Hsp70 shRNA2干扰后冠突伪尾柱虫包囊细胞与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的基因表达的差异
    5.1 实验试剂
    5.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材料
    5.4 实验方法
        5.4.1 转录组文库构建步骤
        5.4.2 原始数据处理及差异基因的筛选
        5.4.3 转录本组装
        5.4.4 Unigene的基本注释
        5.4.5 Unigene的KOG分析
        5.4.6 Unigene的GO比较分析
        5.4.7 Unigene代谢通路的比较分析
    5.5 实验结果
        5.5.1 RNA抽提结果
        5.5.2 原始数据处理检测结果
        5.5.3 转录本组装结果及差异基因的筛选
        5.5.4 Unigene功能注释结果
        5.5.5 Unigene的KOG注释分析
        5.5.6 Unigene的GO注释分析
        5.5.7 Unigene代谢通路的比较分析
    5.6 讨论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研宄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致谢

(9)刺五加钙调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内生真菌对其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刺五加
    1.2 刺五加总RNA的提取和CaM基因保守区的获得
    1.3 RACE技术获取刺五加CaM基因cDNA
    1.4 刺五加CaM基因全长的拼接与PCR验证
    1.5 刺五加CaM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内生真菌对刺五加CaM基因表达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刺五加CaM基因的克隆
    2.2 刺五加CaM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CaM基因的同源分析和CaM蛋白的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2.4 内生真菌对CaM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10)从分子水平研究和比较两种腹毛目纤毛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纤毛虫包囊现象的研究
        1.1.1 纤毛虫包囊形成的原因
        1.1.2 纤毛虫包囊的类型
        1.1.3 纤毛虫包囊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1.1.4 纤毛虫的脱包囊现象
        1.1.5 纤毛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的生命活动特征
        1.1.6 纤毛虫包囊现象研究的意义
    1.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1.2.1 PCR技术发展历程
        1.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
        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优点
        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
        1.3.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历史与背景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
        1.3.3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冠突伪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
    2.1 材料,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材料的培养
        2.1.2 所用仪器设备
        2.1.3 实验试剂与试剂盒
    2.2 实验方法
        2.2.1 总RNA的提取
        2.2.2 总RNA浓度与纯度的测定
        2.2.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2.4 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
        2.2.5 PCR产物测序及序列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总RNA定性定量分析
        2.3.2 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
        2.3.2.1 引物设计
        2.3.2.2 相对定量分析
        2.3.3 序列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拷贝数的比较
    3.1 材料,仪器和试剂
        3.1.1 实验材料的培养
        3.1.2 所用仪器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DNA浓度与纯度的测定
        3.2.3 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
        3.2.4 测序及序列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组DNA定性定量分析
        3.3.2 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
        3.3.2.1 引物设计
        3.3.2.2 相对定量分析
        3.3.3 序列分析
        3.3.4 两种方法PCR产物序列对比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大尾柱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全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及质谱分析
    4.1 材料、仪器和试剂
        4.1.1 实验材料的培养
        4.1.2 所用仪器设备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蛋白质的提取
        4.2.2 等电聚焦
        4.2.3 胶条平衡及SDS-PAGE电泳
        4.2.4 凝胶染色
        4.2.5 凝胶扫描以及图像分析
        4.2.6 蛋白质酶解
        4.2.7 质谱操作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双向电泳分析结果
        4.3.2 差异蛋白点的选择
        4.3.3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后记

四、原生动物生物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之一——钙调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 [1]褪黑素在绵羊附睾中的合成及其对附睾上皮细胞生理功能的调控研究[D]. 葛闻博.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冷冻电子显微术的阳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 蒋璐璐,高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21(04)
  • [3]单细胞显微注射技术在原生动物草履虫研究中的应用[J]. 史磊,申香玉,申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12)
  • [4]拟南芥钙依赖蛋白激酶(CPKs)的结构与活力调控机制研究[D]. 吕晶. 苏州大学, 2020(02)
  • [5]钙和水杨酸在增强番茄抗灰霉病中的互作关系研究[D]. 张广旭.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IFT54在纤毛组装过程中功能和机制的研究[D]. 朱欣. 清华大学, 2018(06)
  • [7]刺参自溶过程中内质网应激介导体腔细胞凋亡的研究[D]. 丁月.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7)
  • [8]基于比较转录组学对冠突伪尾柱虫包囊形成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D]. 牛桃.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5)
  • [9]刺五加钙调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内生真菌对其表达的影响[J]. 邢朝斌,龙月红,李宝财,朱金丽,何闪. 中国中药杂志, 2012(15)
  • [10]从分子水平研究和比较两种腹毛目纤毛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D]. 郑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原生动物生化研究的新进展之一——钙调蛋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