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霄 何时不再烟雾弥漫(论文文献综述)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1](2021)在《脱身策略》文中认为一家着名医药科技公司创始人乔丹·帕里什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乔丹觉得自己山穷水尽,心力交瘁的他只想着早日逃离现实。乔丹的心理医生罗森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告诉他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绝望的乔丹拨通了电话,随后被自称是"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带走。这家公司专门帮助那些想要摆脱现有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处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人。他们制造了乔丹遭遇车祸死亡的假象,乔丹的家人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乔丹很快就后悔了,他不愿以这种狼狈的方式退出原来的生活。想念家人的他希望回归家庭,但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强行将乔丹送到日本,严格监视他的生活。乔丹无意中发现以前的同事兼好友亚历克斯与脱身策略公司有过联系。难道这一切都是圈套?
陈兰婷[2](2021)在《狄更斯小说中的雾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闻名遐迩的作家,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小说家”,其作品反映了 19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状况,传达出对社会贫苦人民的深切悲悯。他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英国上空的雾,成为雾的书写者。狄更斯曾经说过,雾本来是水蒸气升腾而成,但这样纯粹的雾已经飘到伦敦乡下去了,伦敦飘着的雾是工业排出的废气与自然之雾的混合。本文试探究狄更斯小说中描写的雾的具体形态,立足文本,阐释雾的多重象征内涵以及狄更斯小说中进行雾书写的原因与意义。文章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狄更斯的文学创作情况,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狄更斯作品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理清狄更斯小说中出现的各种形态的雾。根据原文和译着,笔者把狄更斯小说中描写的雾的形态主要分为三种:雾气、烟雾和浓雾。在小说中,描写的雾气起到渲染环境、烘托情感的作用。作者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将人的善恶、命运和作为故事背景的烟雾联系在一起,烟雾作为活动的元素,参与了对人性的评判。浓雾将城市与自然隔离起来,带有人类生存不可逆转的大灾难的不祥之兆。第二章主要阐释狄更斯小说中雾的多重象征内涵。在特定情况下,小说中出现的雾不再是客观的自然之雾,狄更斯赋予雾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体验,雾象征着人类的生存困境,贫苦人民在雾中的生活愈加艰难,人们在雾中踽踽独行,甚至他们的人生道路也迷失在雾中。雾象征着法网下的混沌世界,英国的资产阶级司法体制就像一团迷雾,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陷入迷茫之中。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第一大教堂,同时也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圣保罗大教堂被雾笼罩、侵蚀,这也象征着部分英国人民宗教信仰的迷失。第三章主要探究狄更斯在小说中进行雾书写的原因。英国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潮湿的气候使得伦敦多雾,英国因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大量燃烧煤炭,排放出大量烟雾。狄更斯熟悉笼罩伦敦上空的雾,又因他融合浪漫与写实的艺术个性,在小说中写了各种形态的雾。第四章主要从对维多利亚盛世的批判、对城市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别具一格的伦敦雾的塑造三个方面来揭示狄更斯小说中对雾进行书写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结语部分总结本论文的观点,强调狄更斯小说中雾书写的意义。
刘伟[3](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张茜[4](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刘英[5](2020)在《《漫漫返乡路》(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此报告是基于对艾伦·赫拉德所着《漫漫返乡路》节选章节的翻译实践所作出的总结。作品所描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个令人动容的关于爱和牺牲的故事。小说结构紧凑,情节引人入胜,文笔细腻优美,场景切换流畅,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是历史题材小说中较为优秀的一部,且目前尚无中文译本。译者在反复打磨译文的基础上,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办法作出了总结。译者在充分考量了文本题材,人物特点以及语言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格特所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主要观点,并运用诸多技巧以有效解决翻译难点,应对译后的校对完善工作。词汇层面,译者采用词义引申,口语化表达和拆离法,有助于原文意义和风格的转换,以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和表达习惯,减少其处理努力。而加注法则是对文化和百科信息缺失的必要补充。句子层面,译者采用分切法,语序调整和句型转换,以克服不同文化间逻辑思维和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确保句子的可读性。同时,在充分考虑语境的基础上,语气转换和释义法能有效揭示原文隐含意义,反映主人公情感波动,烘托小说氛围,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阐释性相似。语篇层面,增译和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能自然连接相关意群,减少阻塞感,确保语篇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征,最终产生最大语境效果。此次翻译实践能够增加读者对相关历史的了解,同时也为历史小说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然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译者的百科和理论知识储备有所欠缺,案例数量也有待增加。最后译者指出,翻译中的推理过程仍应进一步细化深入。
刘爽[6](2020)在《《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先生,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明代诸生,“青州四杰”之一。出生官宦之家,祖、父均在朝廷任职,兄弟五人都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均有诗集传世,地方志皆有传。明亡后,焕章作《志不二朝》,以明不仕新朝之志,或云游在外,或隐居山寺,或与志同道合者饮酒赋诗,以抒胸臆。其与顾炎武、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有密切的交往。李焕章是山东青州一带声名较着的文人,又处在明清鼎革之际,且有一定数量的诗文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其目,表明其诗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但是,其诗文的传存却十分散乱,未经专门系统的整理。目前所见其诗文集有《织斋文集》八卷共91篇与《织水斋集》(不分卷)168篇,这与方志及《提要》中所说“百万余言”显然是不相符。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查知民间流传的李焕章诗文213篇,分作“赋”“记”“序”“书”“跋”“传”“说”“墓表、墓铭”“疏”“族谱序”以及“杂着”,又从方志中辑录其佚文15篇,周亮工所辑《赖古堂文选》《藏弃集》《结邻集》中辑录其佚文7篇。此外,笔者又搜得李氏诗作45首。本文即笔者对以上诸篇进行点校及注释的成果。此外,笔者还详细梳理了李焕章的交往。李氏的交往范围极广,不仅有同州郡者,还有当时的名士如顾炎武、李澄中、周亮工等人;侨居诸城时,又与诸城遗民集团来往密切,同时与佛门中人相熟往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其交往活动的梳理来分析明清鼎革之际基层士人们的思想心态,以及他们面对如此之时代巨变时所作的人生选择。全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研究和整理李焕章诗文集。第一章,笔者主要对李焕章诗文集的流传和刊刻,梳理其存世文献,重点研究笔者在民间所获手抄本。第二章,系统点校里李焕章诗文。下篇是研究李焕章其人。第一章,介绍了明末清初山东的状况及李氏家族。明末清初的山东,战乱频繁,灾难不断,人民生活凄苦。许多望族也在这场动乱中受到冲击,不仅失去财产和家人,更有“夷夏之辨”对原有意识形态的冲击。李氏家族的经历是这一时代的缩影,经过这一变故,李氏家族也由盛转衰,再不复当年。第二章研究李焕章的交往活动,李焕章交往广泛,涉及各个阶层,主要论述其与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的交往,兼及其与其他基层士人的来往。
王诗晴[7](2020)在《焦循诗歌笺注》文中研究表明焦循作为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可称得上为一代通儒,他一生致力於学术研究,范围涉及经学、数学、医学等领域,成果卓着,在文学领域,他既着眼於创作古诗词文,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日常活动记录於册,也乐於欣赏“俗文学”:下层民众流行的“花部”,创作《剧说》《花部农谭》等独具慧眼、开创性的着作。从清代至今,国内外学术界对焦循的研究总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生平研究、着述研究、学术思想研究。研究热点集中於焦循经学成就、“文学代胜说”意义、焦循戏剧思想及影响等方面,而对於焦循诗歌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致力於焦循诗歌创作文本,对其诗歌进行笺注,以求明悉诗歌内涵、相关时代人物背景,於题解部分对诗歌内容进行简明阐述。研究部分,分章节敍述了焦循诗歌的主张,诗歌题材与思想内容,诗歌艺术特色。焦循诗歌创作讲究立足於真实性情,避免冗长晦涩,所作诗多缘事而发,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实晓畅。他的诗歌着眼于社会民生,歌颂父慈子孝、室女守贞;他乐於描写村中风景,沿途奇景,外出旅行丰富了他的日常生活;虽常年村居,但好友名士时常来往,送别诗、题画诗、悼亡诗体现出焦循丰富的交友生活。通过分析焦循诗歌创作特色,可以看出焦循不拘泥於诗歌的体裁,他勇於创作各种形式的诗歌,用诗歌抒发内心情绪。笺注部分,将焦循所传诗歌完整呈现,对其重点字词、典故出处、人名地名等予以注释,对诗歌的内容主旨等作出评析。
吴洋[8](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提出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陈前进[9](2020)在《《尊前集》笺注汇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共分四章,在正文前有前言和凡例,正文後添加有附录。前言主要介绍了《尊前集》的版本源流问题和在注释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操作问题。同时又对顾梧芳的生平和顾本《尊前集》的流传和存藏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其中为顾本《尊前集》缕出了一条淸晰的存藏脉络。同时,前言还对本注释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凡例主要对注释的过程中的一些操作细节进行了具体说明。《尊前集》是一部唐五代词总集,本文主要对《尊前集》所收的289首词作进行了笺注,笺注主要采用了详注的方式。本注所用的底本原不分卷,但在注释时,本文将其分成了三章。其中文章第二章包含了《尊前集》前面部分的110首作品,第三章主要包含了中间部分的122首作品,第四章主要包含了後面部分的57首作品。《尊前集》共出现36位词人,本文为每一位词人都撰有小传。每一首词都设有词牌解题、注释和汇评三个部分。解题主要以《钦定词谱》为主;注释主要采用详注的方式,着意于搜寻相关作品的本事和典故。对於其中出现的一些曾经在解释上有争议的字词,本文在注释时都详加求证,广泛参考,择优而取。在文章最後,本文选取了有五篇与《尊前集》相关的重要跋文作为附录,以资参考。
李佩瑜[10](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二、云霄 何时不再烟雾弥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霄 何时不再烟雾弥漫(论文提纲范文)
(2)狄更斯小说中的雾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狄更斯小说中各种形态的雾 |
第一节 雾气 |
一、《雾都孤儿》中的雾气 |
二、《双城记》中的雾气 |
第二节 烟雾 |
一、《老古玩店》中的烟雾 |
二、《董贝父子》中的烟雾 |
三、《艰难时世》中的烟雾 |
第三节 浓雾 |
一、《荒凉山庄》中的浓雾 |
二、《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浓雾 |
第二章 狄更斯小说中雾的象征内涵 |
第一节 人的生存困境 |
一、穷人生活的牢笼 |
二、人生的迷茫 |
第二节 法网下的混沌世界 |
一、法律体系的腐败 |
二、人生的悲惨 |
第三节 宗教信仰的迷失 |
一、雾中隐藏的“撒旦” |
二、被遮蔽的圣保罗教堂 |
第三章 狄更斯小说中雾书写的原因 |
第一节 外部原因 |
一、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 |
二、英国的社会因素 |
第二节 内部原因 |
一、狄更斯的个人经验 |
二、融合浪漫与写实特征的艺术个性 |
第四章 狄更斯小说中雾书写的意义 |
第一节 对维多利亚盛世的批判 |
第二节 对城市环境状况的忧虑 |
第三节 对别具一格的伦敦雾的塑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意义 |
特别说明 |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
第二节 文学家族 |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
一 生平轨迹 |
二 师承交游 |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
三 悼亡与追思 |
小结 |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
一 探寻流放之路 |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
四 训诫与期望 |
小结 |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
一 生平轨迹 |
二 师承交游 |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
致谢 |
(4)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清代山东经济 |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
第二章 济南地区 |
第一节 王士祯 |
第二节 蒲松龄 |
第三节 田雯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一、新城王氏 |
二、淄川王氏 |
三、历城朱氏 |
四、德州田氏 |
第三章 青州地区 |
第一节 赵执信 |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
第三节 丁耀亢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一、安丘曹氏 |
二、诸城刘氏 |
三、诸城相州王氏 |
第四章 兖州地区 |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
第二节 黄恩彤 |
第三节 文学家族 |
一、曲阜孔氏 |
二、曲阜颜氏 |
三、济宁潘氏 |
第五章 胶东地区 |
第一节 宋琬 |
第二节 高密诗派 |
一、高密三单 |
二、高密三李 |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一、福山王氏 |
二、文登于氏 |
三、文登毕氏 |
四、即墨黄氏 |
五、掖县赵氏 |
六、高密单氏 |
第六章 其他地区 |
第一节 吴重熹 |
第二节 文学家族 |
一、海丰吴氏 |
二、惠民李氏 |
三、曹县万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
一、济南 |
二、兖州 |
三、青州 |
四、登州 |
五、莱州 |
六、泰安 |
七、沂州 |
八、曹州 |
九、东昌 |
十、武定 |
致谢 |
(5)《漫漫返乡路》(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Reasons of Choosing the Book |
1.3 Requirements for the Task |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
2.2 While-translating |
2.3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Three Analytical Framework |
3.1 A Brief Overview to Relevance Theory |
3.2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
3.2.1 Translation as Interlingual Interpretive Use |
3.2.2 Making Intentions and Expectations Meet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Lexical Translation Techniques |
4.1.1 Extension |
4.1.2 Splitting |
4.1.3 Annotation |
4.1.4 Colloquialism |
4.2 Syntactic Translation Techniques |
4.2.1 Cutting |
4.2.2 Tone Shift |
4.2.3 Paraphrase |
4.2.4 Adjustment of Word Order |
4.2.5 Transformation of Sentence Pattern |
4.3 Textual Translation Techniques |
4.3.1 Amplification |
4.3.2 The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
4.4 Interim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Reflection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5.3 Future Implica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
(6)《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遗民研究 |
(二)明遗民研究 |
(三)明清时期山东士人研究 |
(四)李焕章研究 |
三、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一)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上篇 《李象先集》整理 |
第一章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与流传 |
第一节 李焕章存世文献概述 |
一、李焕章存世文献梳理 |
二、李焕章诗文总数考辨 |
第二节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 |
第二章 《李象先集》整理 |
前言 |
李象先集 |
卷一 赋 |
卷二 记 |
卷三 序 |
卷四 书 |
卷五 跋 |
卷六 传 |
卷七 说 |
卷八 墓表墓铭 |
卷九 疏 |
卷十 杂着 |
象先文拾遗 |
象先遗诗 |
附录 |
一、李焕章家人诗作 |
二、《织斋文集》序及目录 |
三、《织水斋集》序及目录 |
四、李焕章生平资料 |
五、诸城友人所藏李焕章着述目录 |
六、友人赠诗 |
下篇 李焕章其人及其交游考 |
第一章 李焕章生活之时代 |
第一节 明末山东的社会状况 |
第二节 清军南下侵扰及抗清斗争 |
第二章 乐安李氏与李焕章其人 |
第一节 乐安李氏家族 |
一、明初徙居,渐成显族 |
二、父祖贤德,称闻乡里 |
三、兄弟五人,皆有所成 |
四、朝代鼎革,家族衰落 |
第二节 李焕章其人 |
一、绝意仕进 |
二、外出游历 |
三、结社隐居 |
四、编修方志 |
第三节 李氏生卒年考证 |
一、李氏生年 |
二、李氏卒年 |
第三章 李焕章交游考 |
第一节 与周亮工及“真意亭四君子”之交 |
一、与周亮工之交 |
二、与李澄中之交 |
三、与安致远、张贞之交 |
第二节 与其他士人之交 |
一、与诸城遗民团体之交 |
二、与青州等地其他士人之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焦循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焦循生平与着述 |
(二)焦循诗歌研究现状 |
(三)焦循诗歌主张 |
(四)焦循诗歌的思想内容 |
(五)焦循诗歌的艺术特色 |
二、凡例 |
三、笺注 |
荒年杂诗 |
李贞女诗 |
巴贞女挽歌 |
姑恶恶 |
赵氏门前杞 |
周县丞奴 |
云贞行 |
哀小甲 |
虎鲨吟 |
惠民阿姊行 |
番薯吟 |
甬江弃妇行 |
四哀诗 |
李锺源 |
王凖 |
顾之逵 |
郎炳 |
龙山慈孝歌 |
慈竹居 |
琴歌为杨监亭妾作 |
儿郎伟 |
蝗变蚊 |
黄鸟吟 |
吊忠毅李将军诗三首 |
拟残形操二首 |
拟古谚 |
杜弼 |
酒兴 |
却梅一首示卖花者 |
鹳鹆辞 |
湖之鱼 |
筋骨篇 |
卖牛 |
买石 |
伊太守挽歌 |
与人论诗 |
颜光禄作织女寄牵牛诗拟为牵牛答诗 |
壬寅春雨雪十数日不能出客亦不至转以诗自娱录之得十二首 |
秋水 |
雨後忆田家景事 |
浩歌行饮李氏斋中作 |
北门送客行 |
题吴玉松太史云除夕游山图 |
题黄宗易县尉恩长印谱作 |
题朱敬亭郡丞棫乘查图 |
乙卯闰二月三日小沧浪亭修禊 |
佛峪 |
龙洞 |
官柳 |
香樟 |
乌篷 |
江鳐柱 |
晚泊慈谿 |
林庾泉归天长索余诗为母寿 |
禹陵 |
同年哥 |
江山船 |
鸬鸟船 |
由蔺谿至金华道中 |
喜舍弟归自太原 |
题黄次和双桥一石一梅花图 |
题汪饮泉林屋幽居图 |
歙县方雨村赠红豆以诗谢之 |
阻风燕矶三日病滞下甚剧 |
病愈有作 |
天界寺 |
自平望之崑山 |
邳州渡 |
吴玉松太史言刑部戴金溪尝道仆所着书明日至鐡厂访之 |
麈尾 |
泊车逻 |
鳅鱼口 |
村居草木诗 |
阮中丞得陶陵鼎送置焦山邀同人以诗媵之作五言一首 |
田家 |
治平寺 |
石坊 |
登甘泉山 |
薙草 |
夜渡朱家湖迷路入毕家淘 |
和董晋卿湖上对月诗 |
高二尺今春开花殊可人意 |
丛竹中植红薇十数本长夏盛开 |
读《易》有悟忽闻竹中鸟声 |
拟古三首 |
两君咏 |
足疾 |
题阮梅叔亨珠湖渔隐图 |
记得一首哭汪孝婴 |
冬日杂吟九首 |
冬煖作 |
後湖观打鱼歌 |
春日新晴 |
己亥金陵道中 |
九日 |
姚仁和百岁 |
戊申元旦 |
访锺保岐 |
答诗锺怀 |
舟行 |
题摄山僧寺壁 |
哭顾超宗 |
寄阮芸台孝廉 |
江邨二首寄城中诸子 |
呕血 |
答朱休臣 |
原作 |
内人三十 |
秋居 |
枯坐 |
董子祠 |
琴 |
老将 |
赠邱县刘松岚明府 |
秋暮 |
鸡鸣寺 |
大疫室人几死弟复感之不寐作此 |
追咏九日二首 |
幽居二首 |
露筋祠 |
泛水 |
渔沟三十里,南望隔河渔沟 |
阴平 |
西旺 |
长山途中寒食 |
同作孙韶 |
登州杂诗四首 |
江定甫赠刀作诗酬之 |
答诗 |
寒亭 |
浪亭雅集 |
半城 |
红叶 |
落叶 |
西湖四首 |
雪後泛舟 |
生日有作 |
和诗汪光爔 |
从芸台学使按试绍兴和学使呈诸友原韵 |
送人归东吴 |
湖州吊吴薗次太守 |
舟宿富阳和蒋竹塘孝廉调韵 |
七里濑登子陵钓台 |
出七里濑行建德道中 |
过兰谿至萝葍滩 |
过帽头滩至龙游 |
人日立春汪比部对琴先生棣会郡中诸老(5赋诗属余步韵 |
丁巳十二月立春前一日小集李冠三周南寸草斋中同咏者十三人 |
快园雅集诗 |
秋夕晚静阁听琴 |
题吴县孙蔚堂花南老屋填词图幷怀李尚之 |
杨都尉大壮移镇安庆有书来作此以答 |
足痹 |
燕矶阻风 |
同作叶觐廷 |
辛酉元旦登吴山弟一峰 |
和诗李锐 |
顾广圻 |
陈鸿寿 |
罗永符 |
许珩 |
阮亨 |
题范赐湖广文松下采菊图 |
王江泾 |
登鸡呜埭归舟自莲花桥步至地楼舆儿子廷琥聨句得十韵 |
送汪孝婴之六安 |
同孙莲水游龙井遂至理安寺 |
题安定书院壁 |
张古愚太守敦仁招同赵味辛司马何兰士太守孙渊如观察暨江子屏汪孝婴李滨石雨中泛湖夕饮於倚虹园 |
堰头遇谈阶平 |
刘智庙 |
任邱道中 |
题闱中壁 |
崇效寺看花 |
同郑柿里兆珏刘芙初嗣绾唐竹虚蓥汪珊樵朝黼游钓鱼台 |
赠别汪珊樵 |
鄚州 |
与朱椒堂月下聨句二首 |
效四灵体 |
吾无 |
蟹 |
共放 |
汪孝婴访予湖中喜而有作 |
今岁 |
百尺梧桐阁为汪小鲁作 |
莺 |
郭公 |
与汪孝婴登泰州望海楼 |
夕阳 |
湖村 |
恶竹 |
哭殇孙贵龄 |
己巳仲秋杨竹庐都尉过半九书塾小饮明日作此乞和 |
庚午九月二日竹庐都尉邀往诵芬庄看桂 |
登雕菰楼有作 |
风雨破蕉叶作七言唁之 |
白菊 |
答友人 |
闲吟 |
阶下决明盛开偶得一律 |
坐 |
偶然 |
鹰 |
塾中海棠自戊辰开後四五年不花癸酉春三月盛开光艳照人花老矣恐发泄太过明岁又将不花流连不已记之以诗 |
村居五首 |
後村居五首 |
王黄州以锦带花名不雅驯改曰海仙余植数本今年盛开锦带之名尚矣斥之为俗未以为然诗以解之 |
哭郑柿里舍人 |
仆素少交游迩年家处尤多疎阔昨岁闻武进臧上舍卒於京师今又接歙县孝廉方正程先生讣怆然久之率成二首 |
臧上舍庸 |
程孝廉方正(?)田 |
放船一首丙子秋分日作 |
咏茄 |
制棺成诗以落之 |
至後 |
己卯除夕枕上作 |
开窗 |
古意 |
题画 |
新月和族兄子均韵 |
六合道中 |
长干里 |
方景二公祠 |
病起柬顾超宗 |
归来 |
喜张萼楼廷晖至 |
秋夜 |
坐 |
送罗养斋归海州 |
莫愁湖 |
看棊 |
听曲 |
西子 |
荀卿墓 |
历下亭 |
题王椒畦孝廉画山水 |
题美人对镜图 |
章邱道中 |
牛山 |
潍河 |
小姑河即姑尤 |
秦淮 |
乌镇 |
钱塘江 |
孝娥江 |
钱清江 |
复过梁湖 |
绍兴试院夜兴 |
渡钱塘江望六和塔 |
之衢州望家书不至 |
出衢州十里宿鸡鸣山下 |
定山 |
白秋海棠 |
秋江曲 |
题程左恬风木图 |
石门 |
西湖柳枝 |
茗花 |
题合欢兰画 |
竹柏楼 |
白沟河答滨石 |
北征曲 |
题孟东郊诗集二首 |
壬戌五月晦日江文叔邀同汪晋蕃张开虞蒋春榭袁又恺集康山草堂 |
杭州杂诗 |
寒食曲二首 |
拟乐府 |
抱孙 |
戊辰之春塾中海棠盛开意有所触率为两绝句 |
高义 |
决明 |
村居漫兴五首 |
偶书黄山谷苏东坡事 |
晓起 |
不寐 |
三月晦日效宋人咏牡丹 |
立春 |
买菊 |
奉和杨竹庐都尉 |
赠渔父 |
迎春柳 |
观村剧 |
夏月阶下小花数种相绩开谢偶然成咏得八首 |
钱儿葵 |
铁线莲 |
缠枝牡丹 |
水桂 |
五月白菊 |
金丝桃 |
紫玉簪 |
凌霄 |
小楼 |
春寒二首 |
落花曲三首 |
苔 |
草 |
鸡声 |
银薇 |
初夏杂咏 |
雁来红 |
秋勺药 |
乙亥春丁香海棠盛开喜罗养斋汪掌廷至 |
友人论史事作此示之 |
哰哰 |
夜来二首 |
巴蕉舒弟四叶其畔罂粟鲜红艳丽诗以当画 |
薄暮坐红薇翠竹亭望湖 |
薜荔 |
陆丞相刻印歌为李龙骧作 |
卖餻妇 |
舆夫行 |
有讥阮学士矫廉者作此以答即以寄学士 |
题黄春谷春山伐木图 |
已亥秋省试随先君寓於金陵今相隔二十年偶过旧寓之门水亭篱落如故门中之人无识者感慨既久积而爲诗 |
曾宾谷转运於题襟馆种梅以待宾客赋此呈之 |
苦瓜叹 |
哀魏三 |
司马迁铜印歌 |
哭族兄恒如 |
赠王实斋 |
蜩之甲 |
拟古谚五首 |
金灯剪秋罗 |
对红叶作 |
老佃客谭 |
四、附录 焦循年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
小结 |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
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
小结 |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
小结 |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
小结 |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
小结 |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
小结 |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9)《尊前集》笺注汇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版本述略 |
二、知人论世 |
三、首见词作 |
四、互见词作 |
五、《尊前》词的主要内容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二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上) |
明皇一首 |
好时光 |
昭宗二首 |
巫山一段云 |
又 |
庄宗四首 |
一叶落 |
阳台梦 |
歌头 |
忆仙姿 |
李王五首 |
一斛珠 |
子夜 |
更漏子 |
浣溪沙 |
虞美人 |
李白十二首 |
连理枝 |
淸平乐 |
又 |
又 |
又 |
又 |
菩萨蛮 |
又 |
又 |
淸平调 |
又 |
又 |
韦应物四首 |
调笑 |
又 |
三台 |
又 |
王建十首 |
宫中三台 |
又 |
江南三台 |
又 |
又 |
宫中调笑 |
又 |
又 |
又 |
杜牧一首 |
八六子 |
刘禹锡三十八首 |
杨柳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竹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纥那曲 |
又 |
忆江南 |
浪淘沙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潇湘神 |
又 |
抛球乐 |
又 |
杨柳枝 |
又 |
白居易二十六首 |
杨柳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竹枝 |
又 |
又 |
又 |
浪淘沙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忆江南 |
又 |
又 |
宴桃源 |
又 |
又 |
卢贞一首 |
杨柳枝 |
张志和五首 |
渔父 |
又 |
又 |
又 |
又 |
司空图一首 |
酒泉子 |
第三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中) |
韩偓二首 |
浣溪沙 |
又 |
薛能十八首 |
杨柳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成文干十首 |
杨柳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冯延巳三首 |
捣练子 |
谒金门 |
玉楼春 |
温飞卿五首 |
菩萨蛮 |
又 |
又 |
又 |
又 |
皇甫松十首 |
怨囘纥 |
又 |
竹枝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抛球乐 |
又 |
韦庄五首 |
怨王孙 |
定西蕃 |
又 |
淸平乐 |
又 |
张泌一首 |
江城子 |
毛文锡一首 |
巫山一段云 |
欧阳炯三十一首 |
南歌子 |
渔父 |
又 |
巫山一段云 |
又 |
春光好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西江月 |
又 |
赤枣子 |
又 |
女冠子 |
又 |
玉楼春 |
又 |
更漏子 |
又 |
定风波 |
木兰花 |
淸平乐 |
菩萨蛮 |
又 |
又 |
又 |
和凝七首 |
江城子 |
又 |
又 |
又 |
又 |
喜迁莺 |
麦秀两歧 |
孙光宪二十三首 |
浣溪沙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定风波 |
南歌子 |
又 |
应天长 |
生查子 |
又 |
又 |
又 |
遐方怨 |
更漏子 |
又 |
又 |
又 |
魏承班六首 |
生查子 |
满宫花 |
菩萨蛮 |
谒金门 |
又 |
又 |
第四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下) |
阎选二首 |
谒金门 |
定风波 |
尹鹗十一首 |
江城子 |
河满子 |
女冠子 |
菩萨蛮 |
又 |
拨棹子 |
又 |
金浮图 |
秋夜月 |
淸平乐 |
又 |
李珣十八首 |
中兴乐 |
渔父 |
又 |
又 |
南乡子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又 |
定风波 |
又 |
又 |
又 |
又 |
西溪子 |
又 |
李王八首 |
望江南 |
又 |
更漏子 |
蝶恋花 |
淸平乐 |
采桑子 |
喜迁莺 |
浣溪沙 |
冯延巳七首 |
罗敷艳歌 |
又 |
更漏子 |
又 |
临江仙 |
虞美人 |
又 |
李王一首 |
子夜啼 |
庾传素一首 |
木兰花 |
刘侍读一首 |
生查子 |
欧阳彬左丞一首 |
生查子 |
许岷二首 |
木兰花 |
又 |
林楚翘一首 |
菩萨蛮 |
薛道蕴一首 |
谒金门 |
徐昌图三首 |
木兰花 |
临江仙 |
河传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编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小结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一、文本形式 |
二、编排次序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小结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一、诗作来源 |
二、内容题材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一、小传来源 |
二、小传内容 |
小结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小结 |
结语 |
文献编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历朝杭郡诗辑》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徵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云霄 何时不再烟雾弥漫(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身策略[J].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 译林, 2021(05)
- [2]狄更斯小说中的雾书写研究[D]. 陈兰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5]《漫漫返乡路》(节选)翻译报告[D]. 刘英. 暨南大学, 2020(04)
- [6]《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D]. 刘爽.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7]焦循诗歌笺注[D]. 王诗晴.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9]《尊前集》笺注汇评[D]. 陈前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