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点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1](2022)在《面向服务架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定资产投资实际是将资金通过系列运作转化为固定资产的过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项目的资金审计、建设程序与工程造价审计、建设过程审计、项目绩效审计等内容,覆盖范围广且具有复杂性,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有效的审计系统,确保审计效率与质量。SOA的关键是"服务"的概念,其本质上是服务的集合,该架构下的资源被作为可通过标准方式访问的独立服务提供给网络中的其他成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此,本文将尝试构建面向服务架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以为相关单位审计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闫萍[2](2021)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企事业单位内每年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固定资产的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了防止资金流失,需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处理。审计局负责对所在地市的所有相关部门的业务进行审计处理,每年所接收到的审计项目比较多,类型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业务领域也比较广。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来对审计资料和信息进行存储,不仅容易丢失,而且人工计算可能造成审计数据的不准确。为此,论文提出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系统,该系统的研究可以较好的实现对整个审计过程的动态化管理。论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系统开发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问题而展开的,在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处理的时候,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工作来完成,需要对资产的流入和流出业务进行全面的审计,所涉及到的业务比较多,人工很难进行业务的结合来进行科学的判断。在对系统开发之前,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并分析了目前的业务流程以及系统使用后的业务流程,获取到不同用户的需求,并整理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其次,按照业务需求,确定技术选型,并采用这些技术对系统的架构进行设计。将系统分为六大模块:数据资源中心、辅助办公系统、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实施、协审机构管理以及系统后台管理,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核心的业务,一个完整的业务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根据这些细节确定模块的功能点,通过不同功能的操作完成整个业务的处理,通过时序图来对这些具体功能的操作流程进行描述。对数据库进行设计,最终形成用于信息存储和管理的数据库表。最后,搭建开发环境和平台,规范的编写Java语言,实现不同功能的处理和交互,向用户提供服务接口,通过调用这些功能接口实现整个业务的处理。以需求阶段获取到的结果为依据,编写不同的测试用例,通过Load Runner测试工具辅助,完成系统的测试。本文研究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在淮安市审计局进行部署试用,应用效果良好,不仅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处理,而且能够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和管理。能够将审计数据进行集成处理,确保了审计过程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微服务模式,实现了与协审机构以及各兄弟单位之间的有效对接。
张强,葛佳鑫[3](2021)在《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文中认为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推向了高潮。然而跨国并购过程复杂、风险丛生,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文章以汤臣倍健跨国并购LSG为例,追溯了汤臣倍健从2018年高溢价收购LSG到2019年受到电商法冲击,公司业绩因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惨遭"滑铁卢"的全过程。分析汤臣倍健首次海外并购所遭遇的行业政策风险以及控制措施,旨在为其他有意跨国并购的企业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议。
陆秋铭[4](2019)在《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审计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是审计工作的机遇,也是审计工作面临的难题。审计工作为了满足国家机构对审计任务的渴求,在时代催动下不断变革,逐步深入推进,审计的格局和模式发生了明显的革新,跟踪审计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且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青睐。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全流程审计效果,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更多针对全方位跟踪和固定资产审计组织形式的探索。固定资产投资全方位审计在项目范围、环节上发生了深刻的革新,跟踪审计的审计标准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跟踪审计涉及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都在逐步延伸。本文基于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对象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综合了内部控制、概预算控制、会计准则等领域的理论,全面论述了各个阶段跟踪审计所需要使用的审计标准,应该采取的审计方法以及在实际审计中要关注的审计重点内容,充实和丰富了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管理机制。以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模式为基础,本文结合审计目标的特点以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要求,分析了审计团队对每个阶段的评价重点内容,构建了固定资产投资在投资项目从开始决策到竣工等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改善跟踪审计的学说存在欠缺点、效果低于公众期望值的现状,构建和完善了跟踪审计效果的评估体系。本文以LN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对案例项目在跟踪审计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审计标准和审计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对审计成果和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跟踪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对案例进行了评分。中央审计委员会组建以后,国内的审计体制发生了剧变,从改革方案看,中央审计委员会肩负着构建新时代审计监督体系的历史使命,面临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职能挑战。“集中统一”迈出了第一步,而“全面覆盖”、“权威高效”尚待大展拳脚。从现在的实践经验看,跟踪审计在以往的实践中过度的追求单个项目的全流程跟踪,审计的精力也更多的放在细节上面,发现的问题也仅限于一个“项目”的“点”,没能完全做到“全面覆盖”;这种模式需要消耗大量的公共审计资源。跟踪审计要从一个个项目中走出来,要善于从一个项目的“点”走向一个行业的“面”,从不同行业的“面”组成的整个审计监督的“立体”,从行业发展、行业治理等多角度奉献一整套“全面覆盖”的制约体系;为提高效率,跟踪审计这种仰仗于大投入的模式必须要迎合时代的需要转变,要在新时代打破这个痛点,跟踪审计必须要改革创新,革新审计技术,迎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形成新时代的大数据跟踪审计模式、基于AI的人工智能审计模式,真正形成高效的跟踪审计模式,为实现“权威”的审计体系奠定新的基础。
吴月[5](2019)在《唐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制度,是政府为了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包括在投资规模、投资管理、资金使用控制方面的监督,保证国家财政性资金的安全、高效、规范运行,确保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促进廉政建设,保障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社会持续性建设的进程中有序进行的监督制度。审计监督是立法、司法、执法监督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我国,将审计监督单独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定监督方式,只有很短的30年的历史,固在审计监督体制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完善的因素。审计全覆盖是对涉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以及国有资源分配、管理和使用环节等全方位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实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一方面保证了政府投资的安全、规范运行,完善了政府投资决策、确保投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有效遏制投资和建设领域的腐败,促进廉政建设、保证政府投资项目在社会持续性建设的进程中有序进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唐山市目前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制度体系的现行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唐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制度以及实际审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合国内外投资审计管理经验,及笔者个人多年一线审计经验,提出了包括完善投资审计机制体制、实行审计联动机制等在内的多项改进措施。对于积极探索实现唐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的路径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马明[6](2019)在《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研究》文中认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政府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规范投资建设行为的有力手段,是提高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保证,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推手。投资审计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投资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大,为保障酒泉市经济平稳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高酒泉人民的幸福指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随着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逐年增多,投资审计专业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凸现,审计独立性欠缺,中介机构管理混乱,审计模式陈旧,投资审计创新不足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到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为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通过查阅报纸、期刊等资料,实地调研,全面搜集和整理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料,运用因果分析、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总结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现状和经验成绩,分析研究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酒泉市实际情况,从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规范中介机构管理、加强投资跟踪审计、加强投资绩效审计、推进投资审计创新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破解制约酒泉市投资审计发展瓶颈问题的对策。
孟永佳[7](2019)在《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审计制度建立30多年来,投资审计一直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业务。随着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社会法治意识和人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都对投资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投资审计的责任与风险逐渐增大,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审计质量难以保障,审计效果堪忧。因此,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必须进行审计项目选择,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而目前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缺乏科学性,难以兼顾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审计署提出要“推进投资审计转型和全面发展”。因而,深入研究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投资审计转型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对投资审计的职能定位进行分析,基于此,探索设计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体系。对此,首先通过对投资项目的资金、关注程度、监管环境、关联单位业绩、举报线索和违法情况等指标进行量化和评估,进而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程度。其次,根据重要性评估结果识别出重大待审项目,将其列入审计计划。在此基础上,对重大待审项目中的项目内容进行进一步评估,识别出审计重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资源分配。对于未列入审计计划中的待审项目,借助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开展审计,并由审计机关对其审计结果进行复核。基于上述探讨,本文以某市A区审计局的决算审计项目选择为例,探讨验证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对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的发展和应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合理安排、确保质量”的原则,符合现在的投资审计职能定位,在满足审计全覆盖要求的同时,又能突出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以此促进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提高投资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推动投资审计做到“三个转变”,最终实现投资审计的顺利转型和全面发展。
张永春[8](2018)在《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公共投资绩效关系国家生产力的长期布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公共利益。改革开放40年,在一系列国家公共投资政策的驱动下,环渤海经济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16年环渤海经济区GDP占全国GDP的1/5,已经成为保证中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然而,尽管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行制度框架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可能束缚了公共投资绩效的提升。不仅如此,在公共投资制度改革过程中暴露的过度投资、地方债务膨胀和重投资轻绩效等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在此背景下,调适公共投资绩效控制战略和措施成为克服当前挑战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尝试以“公共投资绩效”为视角,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和一手调研数据,对环渤海经济区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测度和评价,揭示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演进趋势及横向差异,剖析其公共投资扩张进程中的经济绩效损失和综合技术效率弱化问题,最后明确环渤海经济区不同层面公共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寻求提升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促进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总量2006~2016年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但是,公共投资规模和增长率波动非常明显,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和行业差距问题,公共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区域内部公共投资均衡性有待提升。其中,环渤海经济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类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接近70%,而“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投资占比均低于10%。同时,通过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横向比较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存在增长乏力和公共投资流向不恰当的问题,尤其在教育,以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行业方面投资不足。(2)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实证发现,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着,意味着公共投资规模增加确实对经济增长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但进一步分解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可知,平均无效率部分占到技术效率的55.76%,意味着环渤海经济区的技术效率还可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基于公共投资“投入-产出-绩效”的三维视角构建公共投资绩效指标体系和AHP-TOPSIS方法分析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且政策可持续性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区域内部五省(市)之间公共投资绩效发生明显分化。(3)基于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考察期内环渤海经济区地市层面的整体公共投资技术效率未达到DEA有效,且大部分地市公共投资基本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态。基于Malmquist TFP指数分析发现,投资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tfpch)的动态变化平均值为1.017,表明我国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的动态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上出现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7%。但是,从分解来看,部分年度Malmquist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技术效率波动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增速的放缓,再次证实公共投资规模效率拖了后腿。(4)进一步研究地市级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发现,环渤海经济区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政府财力对公共投资绩效均存在正向作用,成为影响公共投资绩效的关键性因素。(5)基于典型地区实地调研数据的研究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公众对公共投资整体性指标的满意度并不高,并且,居民对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评价主要受公共投资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和规范性、公共投资的规模、公共投资项目的范围、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公共投资项目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公共投资为市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便捷以及养老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的可得性等因素的影响。此外,本文的创新性发现,虽然考察期内天津的人均公共投资、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等指标相对较高,但是,天津却面临“省级层面-地市层面-居民层面”三维公共投资绩效不高难题。究其原因在于天津公共投资流向不恰当及其引致规模效率不高,以及长期内公共投资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下滑。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公共投资体制弊端引致投入产出的效果差、公共投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经济导向和形式化、对过度投资的约束不够和地方债务膨胀、公共投资结构失衡和阶段性波动问题突出、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微观绩效不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全面推动提升新时代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本研究提出合理控制和调节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规模、进一步优化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结构、强化对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的多层次评估和审计、提高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和专业化管理水平、创新基于服务对象满意度为重要绩效目标的机制等具体的政策建议。
刘健,于泽[9](2017)在《新常态下航天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从新常态的内涵与表现出发,结合航天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际,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使审计充分发挥经济"免疫系统"的功能为目的,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风险导向综合绩效审计模式。该新型审计模式顺应新常态下航天企业发展形势,能够促进航天企业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
徐纯[10](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提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点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点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服务架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难点与解决方案设计 |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分析 |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难点解决———构建面向服务架构的审计系统 |
三、面向服务架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构建研究 |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构建技术性方案 |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具体内容建设 |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测试 |
四、面向服务架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构建注意事项 |
(2)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开发环境及技术概述 |
2.1 Java语言 |
2.2 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 |
2.2.1 微服务架构 |
2.2.2 Spring Cloud微服务框架 |
2.3 Oracle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系统架构需求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数据资源中心需求分析 |
3.3.2 辅助办公系统需求分析 |
3.3.3 审计计划管理需求分析 |
3.3.4 审计项目实施需求分析 |
3.3.5 协审机构管理需求分析 |
3.3.6 系统后台管理需求分析 |
3.4 性能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设计 |
4.1 体系架构设计 |
4.1.1 整体架构设计 |
4.1.2 微服务架构设计 |
4.1.3 物理架构设计 |
4.1.4 功能架构设计 |
4.2 功能详细设计 |
4.2.1 数据资源中心详细设计 |
4.2.2 辅助办公系统详细设计 |
4.2.3 审计计划管理详细设计 |
4.2.4 审计项目实施详细设计 |
4.2.5 协审机构管理详细设计 |
4.2.6 系统后台管理详细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概念模型设计 |
4.3.2 逻辑模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微服务接口的实现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数据资源中心功能实现 |
5.3.2 辅助办公系统功能实现 |
5.3.3 审计计划管理功能实现 |
5.3.4 审计项目实施功能实现 |
5.3.5 协审机构管理功能实现 |
5.3.6 系统后台管理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环境 |
5.4.2 功能测试 |
5.4.3 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案例介绍 |
1.1 并购双方简介 |
1.2 并购动因 |
1.3 并购过程 |
1.4 并购后业绩变脸 |
2 政策风险控制分析 |
2.1 电商法的颁布对汤臣倍健跨国并购所带来的行业政策风险 |
2.2 汤臣倍健未能成功防范行业政策风险的原因 |
2.3 汤臣倍健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
3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应如何应对行业政策风险 |
3.1 跨国并购前密切关注与标的企业相关行业政策 |
3.2 签订对赌协议 |
3.3 加强并购整合 |
4 结束语 |
(4)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对象概述 |
2.1 审计对象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
2.2 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对象的发展变革 |
2.2.1 固定资产跟踪审计的特点 |
2.2.2 固定资产跟踪审计的制约性 |
2.2.3 审计对象的历史变化沿革过程 |
第三章 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标准和运用场景 |
3.1 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标准的实质内涵和特征 |
3.1.1 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标准的实质内涵 |
3.1.2 审计标准在跟踪审计领域的特征 |
3.1.3 审计标准的意义 |
3.2 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标准架构体系 |
3.2.1 内部控制形成的管理和约束规范在监督工作中的运用 |
3.2.2 概预算在审计监督过程的运用 |
3.2.3 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中的运用 |
第四章 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方法 |
4.1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法分类 |
4.1.1 从获取审计信息的方法分类 |
4.1.2 从审计方法的逻辑性分类 |
4.1.3 从审计的覆盖面分类 |
4.2 审计方法在新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
4.2.1 大数据审计法 |
4.2.2 大数据审计法的意义 |
4.2.3 大数据审计目前的热点工作动态 |
4.3 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各阶段的重要审计方法 |
第五章 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重点和效果评价 |
5.1 固定资产投资的跟踪审计重点概述 |
5.2 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2.1 审计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
5.2.2 审计评价指标的体系组成 |
5.3 投资决策阶段的审计重点和评价指标 |
5.3.1 投资决策阶段的审计重点 |
5.3.2 投资决策阶段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5.4 勘察设计阶段的审计重点和评价指标 |
5.4.1 勘察设计阶段跟踪审计重点 |
5.4.2 勘察设计阶段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5.5 招投标阶段的审计重点和评价指标 |
5.5.1 招投标阶段跟踪审计重点 |
5.5.2 招投标阶段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5.6 合同签订阶段的审计重点和评价指标 |
5.6.1 合同签订阶段跟踪审计重点 |
5.6.2 合同签订阶段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5.7 施工阶段的审计重点和评价指标 |
5.7.1 施工阶段的审计重点 |
5.7.2 施工阶段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5.8 竣工阶段的审计重点和评价指标 |
5.8.1 竣工阶段跟踪审计重点 |
5.8.2 竣工阶段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
第六章 跟踪审计案例分析-以LN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为例 |
6.1 LN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概述和跟踪审计团队 |
6.1.1 LN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概述 |
6.1.2 LN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团队 |
6.1.3 LN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大数据应用探索 |
6.2 投资决策阶段跟踪审计 |
6.2.1 投资决策阶段跟踪审计的审计标准 |
6.2.2 投资决策阶段的审计方法 |
6.2.3 投资决策阶段的审计结论 |
6.3 勘察设计、招投标和合同签订阶段跟踪审计 |
6.3.1 勘察设计、招投标和合同签订阶段的审计标准 |
6.3.2 勘察设计、招投标和合同签订阶段的审计方法 |
6.3.3 勘察设计、招投标和合同签订的审计结论 |
6.4 施工阶段跟踪审计 |
6.4.1 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审计标准 |
6.4.2 施工阶段的审计方法和审计问题 |
6.5 竣工阶段跟踪审计 |
6.5.1 竣工阶段的审计标准 |
6.5.2 竣工阶段的审计方法和审计问题 |
6.6 LN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评价情况 |
6.6.1 LN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情况 |
6.6.2 LN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专家打分表 |
6.6.3 LN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专家打分情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5)唐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外投资审计全覆盖路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4.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创新性分析 |
第2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概念 |
2.1.2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制度 |
2.1.3 审计全覆盖及其特点 |
2.2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理论依据 |
2.2.1 政府监管理论 |
2.2.2 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免疫系统理论 |
2.3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模式框架分析 |
2.3.1 审计全覆盖的组织结构 |
2.3.2 全覆盖审计流程 |
2.3.3 全覆盖审计方法 |
第3章 唐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唐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现状 |
3.1.1 现行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监督模式 |
3.1.2 唐山市对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的探索实践 |
3.2 唐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审计对象及内容覆盖不足 |
3.2.2 审计深度覆盖不足 |
3.2.3 动态审计覆盖不足 |
3.2.4 审计整改覆盖不足 |
3.3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制度建设与社会环境不匹配 |
3.3.2 投资监管形式单一 |
3.3.3 投资审计力量不足、方法落后 |
3.3.4 监督整改制度不完善 |
第4章 国内外投资审计全覆盖经验启示 |
4.1 国外情况 |
4.1.1 英、法两国政府投资审计模式和审计覆盖情况 |
4.1.2 印度政府投资审计模式和审计覆盖情况 |
4.1.3 美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模式和审计覆盖情况 |
4.2 国内情况 |
4.2.1 上海市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监管合力 |
4.2.2 北京市采取联动方式,运用考核机制 |
4.2.3 成都市依托大数据平台,整合审计资源 |
4.3 国内外投资审计全覆盖的经验启示 |
第5章 完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的路径 |
5.1 完善投资审计机制体制 |
5.1.1 明确部门投资监管职责 |
5.1.2 规范投资审计评价指标 |
5.2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联动机制 |
5.2.1 实行部门间横向联动 |
5.2.2 提高内外审纵向联动 |
5.3 加强审计监管 |
5.3.1 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5.3.2 实行审计整改回访制度 |
5.4 改进审计方法 |
5.4.1 科学制定计划 |
5.4.2 创新审计方法 |
5.4.3 借助中介机构力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固定资产 |
2.1.2 固定资产投资 |
2.1.3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
2.1.4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
2.2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理论概述 |
2.2.1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常用理论 |
2.2.2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意义 |
2.2.3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特点 |
2.2.4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方式 |
2.2.5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点内容 |
2.2.6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程序 |
2.2.7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常用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现状与问题 |
3.1 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 |
3.1.1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情况 |
3.1.2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学习培训情况 |
3.1.3 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情况 |
3.1.4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控制情况 |
3.2 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
3.2.1 审计机关基础建设方面的问题 |
3.2.2 委托中介机构方面的问题 |
3.2.3 审计体制环境方面的问题 |
3.2.4 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方面的问题 |
3.2.5 审计整改方面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审计力量不足 |
4.1.1 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少的矛盾突出 |
4.1.2 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 |
4.2 审计独立性欠缺 |
4.2.1 行政型审计体制缺乏独立性 |
4.2.2 投资审计经费拨付缺乏独立性 |
4.2.3 审计结果公开缺乏独立性 |
4.2.4 审计问题整改缺乏独立性 |
4.3 中介机构管理混乱 |
4.3.1 中介机构引入退出机制混乱 |
4.3.2 中介机构与审计机关权责不清 |
4.3.3 中介机构的考核工作弱化 |
4.4 审计模式陈旧 |
4.4.1 事后审计方式无法满足当前审计需要 |
4.4.2 常规审计效果不突出 |
4.4.3 审计方法陈旧 |
4.5 审计创新不足 |
4.5.1 以项目的“全覆盖”代替审计监督“全覆盖” |
4.5.2 投资审计错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强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 |
5.1 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
5.1.1 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
5.1.2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
5.1.3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
5.2 规范中介机构管理 |
5.2.1 成立中介机构领导小组 |
5.2.2 完善中介机构筛选机制 |
5.2.3 完善中介机构委托机制 |
5.2.4 完善中介机构管理机制 |
5.2.5 完善中介机构考核机制 |
5.3 加强投资跟踪审计 |
5.3.1 加强前期准备阶段跟踪审计 |
5.3.2 加强项目实施阶段跟踪审计 |
5.3.3 加强项目竣工交付阶段跟踪审计 |
5.4 加强投资绩效审计 |
5.4.1 完善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
5.4.2 完善工程项目绩效审计方法 |
5.5 推进投资审计创新 |
5.5.1 改变“凡投必审”的现状 |
5.5.2 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投资审计研究 |
1.3.2 审计计划研究 |
1.3.3 审计资源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投资审计 |
2.1.2 投资审计转型 |
2.1.3 审计资源 |
2.2 理论与方法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2.2 国家治理理论 |
2.2.3 层次分析法 |
2.2.4 专家打分法 |
3 投资审计转型及职能定位分析 |
3.1 投资审计转型分析——内部动因 |
3.1.1 审计资源不足 |
3.1.2 审计质量难以保障 |
3.1.3 审计内容单一 |
3.2 投资审计转型分析——外部动因 |
3.2.1 政治因素——国家审计高要求 |
3.2.2 经济因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
3.2.3 法律因素——依法审计的要求 |
3.2.4 社会因素——公众需求多样化 |
3.2.5 技术因素——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
3.3 投资审计职能定位分析 |
4 投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
4.1 投资审计项目选择 |
4.2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 |
4.2.1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要素识别及分析 |
4.2.2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要素权重确定 |
4.2.3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体系 |
4.3 审计项目确定 |
4.3.1 重大待审项目确定 |
4.3.2 普通待审项目确定 |
4.4 审计资源分配 |
5 投资审计项目选择的案例分析——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 |
5.1 A区审计局概况 |
5.2 A区审计局决算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 |
5.2.1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 |
5.2.2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结果及分析 |
5.3 审计项目确定 |
5.3.1 重大待审项目确定 |
5.3.2 普通待审项目确定 |
5.4 审计资源分配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建立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机制 |
6.2.2 加强内外部审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
6.2.3 建设投资审计智能管理平台 |
6.3 展望 |
附录1 :公共投资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要素问卷 |
附录2 :2017 年某市A区决算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结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1.3.1 公共投资内涵及结构研究 |
1.3.2 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 |
1.3.3 公共投资技术效率研究 |
1.3.4 公共投资微观绩效相关研究 |
1.3.5 公共投资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
1.3.6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6.1 研究的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环渤海经济区 |
2.1.2 公共投资 |
2.1.3 公共投资绩效 |
2.1.4 公共投资绩效评价 |
2.1.5 公共投资满意度 |
2.2 公共投资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投资乘数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最优规模理论 |
2.2.4 制度绩效理论 |
2.2.5 公共投资结构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宏观趋势 |
3.1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现状的总体评价 |
3.1.1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规模现状 |
3.1.2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相对水平 |
3.1.3 环渤海经济区分行业公共投资结构 |
3.2 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现状及结构变动 |
3.2.1 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规模格局分布 |
3.2.2 环渤海经济区五省(市)公共投资结构变动 |
3.2.3 基于人口分布的公共投资非均衡性测度 |
3.3 环渤海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公共投资的横向比较 |
3.3.1 公共投资规模的区域比较 |
3.3.2 公共投资结构的区域比较 |
3.4 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政策的阶段性变迁 |
3.4.1 1978~1997年公共投资制度的探索、改革时期阶段 |
3.4.2 1998~2010年公共投资的规范化、多元化阶段 |
3.4.3 2011年至今公共投资结构的全面优化阶段 |
3.4.4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投资的政策趋势 |
3.5 本章小结 |
4 省级层面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宏观绩效 |
4.1 基于省级面板随机前沿模型的公共投资产出效率 |
4.1.1 理论机制 |
4.1.2 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
4.1.3 模型实证分析 |
4.2 基于AHP-TOPSIS的环渤海经济区省级公共投资绩效评估 |
4.2.1 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
4.2.2 基于AHP-TOPSIS的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 |
4.2.3 评估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地市层面的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1 DEA基础模型及静态绩效测度结果 |
5.1.1 DEA基础模型 |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5.1.3 基于DEA基础模型的静态效率综合评价 |
5.2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公共投资动态效率测度 |
5.2.1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
5.2.2 时间序列的平均Malmquist指数效率比较及分解 |
5.2.3 Malmquist-TFP指数的测算结果及区域比较 |
5.2.4 讨论与启示 |
5.3 基于TOBIT模型的环渤海经济区地市级公共投资绩效影响因素 |
5.3.1 参数方法--TOBIT模型介绍 |
5.3.2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模型设计 |
5.3.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公共投资满意度的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微观绩效研究 |
6.1 数据来源和说明 |
6.2 公共投资居民满意度调查情况 |
6.2.1 数据收集的基本情况说明 |
6.2.2 居民对公共投资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
6.3 公共投资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与变量选取 |
6.3.1 模型构建 |
6.3.2 变量的选取 |
6.4 基于Logistic模型和因子分析的评价结果及解释 |
6.4.1 公共投资绩效满意度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
6.4.2 Ordinal 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7.1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存在的问题 |
7.1.1 公共投资体制弊端引致投入产出的效果差 |
7.1.2 公共投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经济导向和形式化 |
7.1.3 对过度投资的约束不够和地方债务膨胀 |
7.1.4 公共投资结构失衡和阶段性波动问题突出 |
7.1.5 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的微观绩效有待提升 |
7.2 政策建议 |
7.2.1 合理控制和调节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规模 |
7.2.2 进一步优化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结构 |
7.2.3 强化对公共投资绩效的多层次评估和审计 |
7.2.4 优化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质量和管理体制 |
7.2.5 创新基于服务对象满意度为重要绩效目标的机制 |
8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
附录2: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9)新常态下航天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全过程风险导向综合绩效审计模式概述 |
(一) 内涵 |
(二) 特征 |
1. 系统性。 |
2. 增值性。 |
3. 时效性。 |
三、全过程风险导向综合绩效审计模式构建 |
(一) 总体方案 |
(二) 审计方法——杜邦沸腾壶模型 |
(三) 审计内容——“三阶段”跟踪审计 |
1. 决策阶段审计。 |
2. 实施阶段审计。 |
3. 竣工阶段审计。 |
(四) 审计模式运行——项目综合绩效分析 |
四、结语 |
(10)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重点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服务架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构建研究[J]. 陈丽. 财会通讯, 2022(01)
- [2]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闫萍.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3]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J]. 张强,葛佳鑫. 当代会计, 2021
- [4]固定资产投资跟踪审计研究与实践[D]. 陆秋铭. 广西大学, 2019(06)
- [5]唐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覆盖实现路径研究[D]. 吴月.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6]酒泉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研究[D]. 马明. 燕山大学, 2019(12)
- [7]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D]. 孟永佳.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8]环渤海经济区公共投资绩效研究[D]. 张永春. 武汉大学, 2018(01)
- [9]新常态下航天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研究[J]. 刘健,于泽. 财会月刊, 2017(19)
- [10]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论文;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