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但昭义坦言李云迪(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秋,李美澄[1](2020)在《但昭义钢琴教学对中国钢琴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但昭义是我国知名的钢琴教育家,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昭义独特的教学方式培养出一大批出色的钢琴艺术家,先后在国内外钢琴大赛上获得多项荣誉,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文章在对但昭义钢琴教学特色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探讨但昭义对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而反思但昭义钢琴教学对中国钢琴发展的启示,从而为更多学习者及钢琴教育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黄琛琦[2](2019)在《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演奏版本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是他所创作的为数不多的三套奏鸣曲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套,创作技巧也最为成熟。其所包含的深刻多元的情感内涵、精巧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变化多端的演奏技术,吸引全世界钢琴家、钢琴专业人士以及钢琴爱好者竞相演奏学习,这也使得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百世流芳。作为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的学生来讲,想要对这部作品理解透彻并演奏到位,需要通过对不同演奏版本的分析比较,将其中的精华和要旨借鉴并吸收到自身的演奏中去,才能实现对作品的精准把握。本文以《第二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创作风格、音乐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并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但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肖邦风格的霍洛维茨、波格雷里奇、李云迪和赵成珍四位演奏家,对他们的演奏视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寻找到尽可能完整地诠释原作的版本,探究怎样的演奏状态和演奏技巧能更为生动地诠释作品,给听众带来更好的听觉体验,以期对钢琴演奏及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陈述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肖邦的客观条件——生活环境和主观条件——内心情感两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解读作品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结构,为演奏版本中演奏技巧及比较分析做好铺垫。第四部分对演奏家的演奏版本以音乐结构为参照,从速度变化、力度幅度、指法运用、肢体动作、触键方式这些方面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其与旋律线、和声起伏及音乐结构的关系,并得出一定的比较结果。第五部分通过总结比较研究,得到演奏家演奏版本共性与差异性的成因、在演奏主要段落时应注意的问题,反思与梳理比较内容,对演奏及教学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对全文归纳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戴蔚[3](2018)在《《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国钢琴家演奏版本的对比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郎朗、王羽佳、李云迪都是实力超群,艺术造诣颇高的年轻钢琴家,对于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诠释。其中,朗朗的音色变化丰富,技术驾驭能力极强,整体游刃有余;李云迪的演奏充满年轻朝气,整体中规中矩;王羽佳的演奏音色变化极具魅力且清晰度惊人。为我们展现了完全不同的三个版本的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查小涵[4](2018)在《四川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梳理四川音乐学院从起步、发展再到繁荣兴起的历史进阶过程。探寻该院校独具特色的钢琴教学特色和方法,探究其钢琴教学的成功之道,挖掘它对钢琴教育理论领域的实际应用意义和价值。总结归纳川音的钢琴教学,对其钢琴特色教学思想进行深层分析。力图找到提高基础钢琴教学水平与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使我国钢琴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本文试图梳理川音发展的脉络和通过研究川音的钢琴教学,从中提炼出川音钢琴教育方法中的精髓和理论成果,总结归纳出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力和独特价值。进而,分析四川音乐学院钢琴发展对四川以及西南地区所带来的影响和贡献。探寻在20世纪中国钢琴教育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阈下,川音所起到的弘扬钢琴教育发展和它共存的价值观的作用。
紫茵[5](2017)在《琴音新声,力推大鹏冲高——“第四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杂记》文中研究说明深圳,是一座出奇迹、出人才、出成绩的城市;钢琴,在这座城市不断创造奇迹、人才辈出、成绩斐然。深圳市政府以"文化立市""艺术亲民"的远见卓识,坚持举办"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世界在看到深圳形象、听到深圳声音的同时,更看到世界钢琴艺术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毫无疑问,"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就是开启这扇窗口的一把"金色密钥"。笔者曾于2006年和2011年前往深圳,全程观摩了
韦希[6](2013)在《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文中研究表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我国国民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20世纪初,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针下建立的高师音乐教育,奠定了我国当代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基础,进而辐射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和学前音乐教育。在百年的历程中,它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我国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向着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代高师音乐教育与早期相比,越来越显现出重技术轻文化、重理性轻感性、重塑造轻养育、重西方轻东方等特点,也越来越表现出以专业性、唯理性、主流性、竞争性、宏大性等为特征的“男性气质”。本文把这种建立在西方现代性哲学基础上的音乐教育隐喻为男性音乐教育模式,把建立在西方后现代性哲学基础上的富有宽容、责任、情感、关怀、多元意蕴的音乐教育隐喻为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哲学思潮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导致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后现代转向。在这种理论氛围中的音乐教育领域,从新的理论视角——女性主义来研究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及其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女性主义音乐教育理论在其母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话语支撑下,针对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具体文化和社会背景提出参考策略。女性主义主张在和谐音乐教育世界中运用“圣杯式”的思维概念。“圣杯”概念所强调的开放性、包容性、对话性和差异性等,可以弥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等级观念和科层制度的男性“剑”式思维的缺陷。一方面它诟病现实中以男性为中心的音乐知识框架,揭示那看似合理其实是在父权制度笼罩下的不合理的音乐教育现象;另一方面它又以全新的理论构架意图建立起生态的崭新的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将女性主义的“圣杯文化”引入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可以带来全新的伙伴关系模式。这是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生态、合作的模式,它并不排斥男性音乐教育模式,而意图与其平等共存、和谐共生。女性音乐教育模式能化解音乐课堂中竞争、冲突、权力的男性统治话语,在消解“欧洲音乐男性中心论”在音乐教育中垄断倾向的同时,推进温暖、关爱、慰藉的女性文化话语。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提倡母语化,珍视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倡导生活化,为音乐教育的课堂提供温暖与关怀;提倡对话性,与世界不同文明“他者”音乐文化交流沟通;强调情感性,对音乐价值及文化进行全面理解。如果能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融入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将结束西方现代性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唯一模式的局面,同时也可拓展中国音乐教育研究的空间与视野,对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模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下,女性主义音乐教育理论可为高师音乐教育领域勾勒一个更为平等、和谐的未来图景。
张斯絮[7](2012)在《三十而立李云迪》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名当代钢琴家,我需要承担起将历史与现实连接,在古典艺术与普通观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重要职责。时光走进2012年,公众视野中的李云迪着实令人意想不到:一袭闪亮红装在央视春晚亮相,与流行歌手王力宏跨界合作创意钢琴《金蛇狂舞》,激情演绎出观众公认"最具新意的春晚节目";国内一档知名娱乐节目用"噢买尬"迎来了他的综艺首秀,走下神坛的钢琴王子展露出轻松生活的另一面,其中一段对当代知名钢琴家的模仿秀让观众不禁大呼"惟妙惟肖"。
吴孟菲,马晓峰,杨丽萍,郑向鹏,岳颖[8](2011)在《心手相连 笑迎大运》文中研究说明着名体育明星赵蕊蕊: 深圳举办大运会 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大运会火炬传递深圳站第二棒火炬手,赵蕊蕊的现场人气最旺,昨天早早就位的她引来大批深大学生的“围观”。“我一向对深圳印象很好,今天的天气又格外晴朗,深大真是太美丽了。”赵蕊蕊这样说道?
柳蕾[9](2011)在《古典音乐原来可以很年轻——访钢琴新秀薛啸秋》文中研究说明在最近的唱片店,我们会发现一张别具一格钢琴古典的唱片——《魔指》。充满古典气质和时尚流行风格的唱片封面是一位师气的男孩走在欧洲一条僻静的街道上,好似在一座喧嚣的水泥森林之中寻找属于内心的一种寂静。而当你打开这张唱片聆听专辑中的音乐之后,总体的感觉是,在他手中演奏的古典音乐似乎不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古典音乐,放下了所谓高高在上的身段,让人觉得亲和,觉得有意思,更富有新意。而带给我们这张特别唱片的年轻钢琴家,就是年仅21岁的"川音"学子——薛啸秋。
陈炯[10](2010)在《走下云端李云迪》文中研究说明10年前在华沙赢得了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金奖之后,就有很多光环围绕在李云迪的左右。这一次,李云迪在记者面前卸下了钢琴王子的金冠,我们跟随他两天,发现音乐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舞台下的他和你我一样,喝可乐,爱吃川菜的水煮肉,喜欢胡同里的小咖啡馆,偶尔还会自己下厨做个番茄炒蛋——没错,就是用他那双钢琴家的双手。
二、但昭义坦言李云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但昭义坦言李云迪(论文提纲范文)
(1)但昭义钢琴教学对中国钢琴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但昭义钢琴教学理论 |
二、但昭义钢琴教学特色 |
(一)注重基础训练 |
(二)对演奏发声的追求 |
(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
三、但昭义钢琴教学对中国钢琴的影响 |
(一)为中国钢琴事业发展培养出优秀人才 |
(二)为中国钢琴教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
(三)为中国钢琴教学的发展确立正确观念 |
四、但昭义钢琴教学对中国钢琴教学的启示 |
(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特性 |
(二)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
(三)注重教学探索与创新 |
(四)注重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
结语 |
(2)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演奏版本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
第一节 多地辗转与外界对肖邦产生的影响 |
一、与各地文艺界人士结缘相识 |
二、热衷欣赏法意歌剧 |
第二节 本曲隐含的内心情感及其成因 |
一、战乱所致的变故与忧思 |
二、羁旅生活中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第二章 音乐创作风格与结构研究 |
第一节 作品的音乐创作风格 |
一、诗节式的旋律结构特征 |
二、特定体裁呈现特定功能 |
三、华丽装饰音风格 |
第二节 作品的音乐结构 |
一、“煽情化”和声语言的运用 |
二、各主题旋律线走向分析 |
三、各乐章曲式结构分析 |
第三章 演奏版本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演奏版本选择缘由 |
第二节 主题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
一、快板主题演奏版本比较 |
二、慢板主题演奏版本比较 |
第三节 展开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
一、单一主题展开演奏版本比较 |
二、多主题复合型展开演奏版本比较 |
第四节 附属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
一、导入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
二、连接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
三、结束性音乐部分演奏版本比较 |
第五节 外在演奏状态之比较 |
一、肢体动作之比较 |
二、触键方式之比较 |
第四章 比较研究后的反思与启示 |
第一节 演奏家版本共性与差异性的表现 |
一、作品内涵的共性表现 |
二、作品诠释的差异性表现 |
第二节 在演奏主要段落时应注意的问题 |
一、在诠释音乐形象时应注意的问题 |
二、在演奏中应注意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国钢琴家演奏版本的对比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朗朗、李云迪、王羽佳三位钢琴家演奏《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特点分析和对比 |
(一) 速度和音符清晰度对比 |
(二) 整体音色和情绪处理对比 |
二、结论 |
(4)四川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价值及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价值 |
3、创新点 |
第一章 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起步—发展(1920—1942) |
一、四十年代前 |
二、省立艺专 |
第二节 从省立艺专到西南音专(50年代) |
一、新中国成立后 |
二、西南音专 |
第三节 从西南音专到四川音乐学院(1953—1959) |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
二、钢琴教研室的成立:1953 |
第四节 四川音乐学院钢琴教学发展概况 |
一、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正式成立(1961) |
二、短暂停滞(1966—1976) |
三、新时期教学发展概况 |
1、基础概况 |
2、钢琴教学 |
小结 |
第二章 新时期腾飞 |
第一节 高水平师资力量的组建 |
一、八十年代初的新兴师资队伍 |
二、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师资 |
第二节 钢琴专业教学的蓬勃发展 |
一、八十年代初川音三巨头带领的优秀教学群体 |
二、周广仁先生与川音的不解之缘 |
第三节 “但昭义现象” |
一、注重少儿教育 |
二、教育观 |
三、钢琴家的培育 |
第四节 教学贡献与价值意义 |
一、科研活动 |
二、艺术实践与对外交流 |
三、教学成果 |
小结 |
第三章 教学实践探析 |
第一节 教学追求 |
一、基本功的扎实训练 |
二、练琴方法 |
三、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核心 |
第二节 教学理念 |
一、技术与音乐的紧密结合 |
二、对声音的追求 |
三、突出音乐的“层次感” |
第三节 钢琴表演能力的培养 |
一、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
二、乐感的培养 |
三、舞台实践的培养 |
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一、核心材料 |
二、直接相关材料 |
三、间接相关材料 |
附录1 :郑大昕教授访谈录 |
附录2 :杨成刚教授访谈录 |
附录3 :何沙教授访谈录 |
附录4 :王雁老师访谈录 |
附录5 :徐懿教授访谈录 |
附录6 :改革开放后四川音乐学院国际钢琴比赛赛事获奖情况总览 |
(5)琴音新声,力推大鹏冲高——“第四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杂记(论文提纲范文)
No.1&No.1——高手与高手的竞艺 |
Yes or No——评委与观众的评判 |
High or Low——高手与新秀的交流 |
(6)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 研究的基本方法 |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 研究内容的总体描述 |
第一章 女性主义教育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西方女性主义的起源及理论 |
一.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第一阶段:启蒙和酝酿时期 |
二.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第二阶段:自由女性主义时期 |
三.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第三阶段:激进女性主义时期 |
四.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第四阶段:后现代女性主义时期 |
第二节 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及观念 |
一. 20世纪60年代之前:社会化理论 |
二.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性别差异理论 |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构理论与解构理论 |
第三节 女性主义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
一.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二. 新中国以来女性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
第二章 女性主义音乐与女性音乐教育 |
第一节 女性主义音乐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
一. 女权运动背景下的女性主义音乐理论 |
二. 女性主义音乐理论在新阶段的新追求 |
第二节 苏珊·麦克拉蕊与《阴性终止》 |
一. 传统音乐理论中的社会性别 |
二. 社会性别与性征的音乐建构 |
三. 古典音乐叙述中的性欲特质 |
四. 女性音乐家擅长的论述策略 |
第三节 中外女性音乐教育的历史进程 |
一. 西方音乐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发展 |
二. 中国女性音乐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第四节 20世纪中国女性音乐家及其成就 |
一. 中国第一代女性音乐家素描 |
二. 中国第二代女性音乐家略述 |
三. 中国新生代女性音乐家概览 |
第三章 高师音乐教育现代性体制的男性化特征 |
第一节 专业性:技术对音乐生活世界的殖民 |
一. 音乐教育中专业性与技术性的辩证存在 |
二. 西方音乐文化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渊源 |
三. 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心性思维 |
四. 尤尔根·哈贝马斯与音乐“技术理性” |
第二节 唯理性:凝固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
一. 工具理性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 |
二. 音乐教育“学理性”的西乐东渐 |
三. “科学理性”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 |
第三节 竞争性:在音乐比赛中获奖的地位 |
一. 竞争在音乐发展中的自然意义 |
二. 音乐教育的竞争模式与多元培养模式 |
三. 名利性竞争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现状 |
第四节 主流性:“大写式”男性的宏大叙事 |
一. 现代性西方音乐及教育的“宏大叙事” |
二. 世界音乐体系的多样化与开放交融 |
三. 理查德·罗蒂与“大写式”音乐教育 |
第四章 女性主义视域中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导向 |
第一节 母语化特征:珍视中国传统和民族音乐文化 |
一.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历史轨迹 |
二. “母语化音乐教育”的国际趋势 |
三.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教育 |
第二节 生活化特征:为音乐教育课堂提供温暖与关怀 |
一. 自然关怀与女性主义的伦理关怀 |
二. 构建生活化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 |
第三节 对话性特征:与全球音乐文化“他者”的交流 |
一. 多种音乐文化“对话”的时代必然 |
二. 高师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对话” |
第四节 情感性特征:对音乐本质和价值的全面理解 |
一. 关于对音乐本质与价值的认识 |
二. 为高师音乐教育注入“情感性” |
第五章 女性主义观照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后现代隐喻 |
第一节 女性主义音乐教育与后现代性 |
一. 后现代性之定义 |
二.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区别 |
三. 后现代性对现代性音乐教育的评价 |
四. 后现代性与女性主义音乐教育 |
第二节 “音乐现象学教育学”的“养育”概念 |
一. 科学知识观主导的音乐科学教育学 |
二. 马克斯·范梅南关于“养育”的启示 |
三. “音乐现象学教育学”的“养育”涵义 |
第三节 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与专业音乐教育模式比较 |
一. 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讲台与舞台 |
二. 专业学习用途的差异:示范与表演 |
三. 文化内涵需求的差异:广博与精进 |
四. 两种音乐教育模式比较的后现代隐喻 |
第四节 男性音乐教育模式与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的平衡 |
一. 男性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
二. “圣杯意蕴”与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 |
三. 在对话中走向“双性和谐”音乐教育范式 |
结语 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但昭义坦言李云迪(论文参考文献)
- [1]但昭义钢琴教学对中国钢琴发展的影响[J]. 刘晓秋,李美澄. 艺术教育, 2020(09)
- [2]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演奏版本比较研究[D]. 黄琛琦.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国钢琴家演奏版本的对比与分析[J]. 戴蔚. 北方音乐, 2018(23)
- [4]四川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研究[D]. 查小涵.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2)
- [5]琴音新声,力推大鹏冲高——“第四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音乐周”杂记[J]. 紫茵. 钢琴艺术, 2017(09)
- [6]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D]. 韦希.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1)
- [7]三十而立李云迪[J]. 张斯絮. 中国青年, 2012(23)
- [8]心手相连 笑迎大运[N]. 吴孟菲,马晓峰,杨丽萍,郑向鹏,岳颖. 深圳特区报, 2011
- [9]古典音乐原来可以很年轻——访钢琴新秀薛啸秋[J]. 柳蕾. 小演奏家, 2011(01)
- [10]走下云端李云迪[J]. 陈炯. 北方人(悦读),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