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郭娟娟[1](2017)在《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建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现行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绿色通道管理现状并进行文献研究定制急性上消化出血(AUGIH)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并对初步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探索以循证医学、急救护理以及中医特色护理为一体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方案。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规范化护理提供依据和参考,发挥中医护理在急诊中的优势,提高中西医结合护理路径的在急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满足急诊患者对规范、优质、高效护理服务质量的需求,提高抢救效率和抢救成果率。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管理的病例回顾以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护理相关文献研究,总结急性上消化出血患者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操作项目,并结合我院急诊科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的现状,分析并确定护理路径的基本框架以及实行各项基本护理操作的内容与时间。对初步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的文本内容进行院内专家预调查后,再进行两轮的德尔菲专家咨询,对护理路径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内容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批判性筛选。由课题研究小组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使专家意见趋于统一。同时对参加调查专家的可靠性和专家权威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通过对100例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及文献检索的结果,结合我院急诊科的现状,初步形成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专家咨询内容。包括3个时间段,52项具体护理操作内容。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资讯问卷中专家共提出删除5项,修改12项,增加7项,保留2项,专家建议修改内容再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中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同意。最终共形成3个阶段,共68项具体护理操作项目。专家咨询的平均权威系数为0.86,专家权威系数的可信程度较好。结论通过对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等内容的分析,两轮专家问卷咨询的结果可靠性都较强,筛选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内容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提供依据。同时证明了德尔菲(Delphi)的研究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建立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种具有客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学。
石铭鸿,卢启明,麦平,童海香[2](2016)在《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治疗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亦是常见的死亡病因,多年来一直是临床研究的关注点之一。相比较而言,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要好于单纯的西药或中药治疗。因此提出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发挥其优势,在疗效方面取得新进展。
张晓星,龚恬,王萌嘉,王丽哲,陈婉婷[3](201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治愈18例,好转10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及时制酸,止血,补充血容量,及时胃镜检查,找出病因,中医的补益气血、回阳固脱,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提高疗效。
江波[4](2014)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验证“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形成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方法:在全国49家医院开展“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收集“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571例,采用3:1(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按患者入院顺序纳入)的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治疗3天、7天后中医症状评分,西医病情评分,各单一中医症状改善,出血停止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指标,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验证中医诊疗方案的有效性、经济性及安全性。利用SPSS14.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571例(治疗组430例,对照组141例)。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病情评分,治疗3天后(PP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优于西医治疗组。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在治疗7天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头晕、心悸、倦怠乏力、烦躁、口干、畏寒、胸闷等中医单项症状改善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出血停止时间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等情况相当(P>0.05),但中医诊疗方案组输血量(FAS)少于西医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路径完成时间相当,但中医诊疗方案组治疗总费用少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腹泻及踝部水肿,经减低药物剂量等处理后均消失,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验证,本“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能提高总体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医疗费用,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体现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特色和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桂敏,宋睿璞,刘茜[5](2012)在《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胆等部位病变引起的出血,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上消化道出血属于祖国医学血证中"吐血"及"便血(远血)"范畴。临床主要以呕血和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液
苏玉杰[6](2007)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甘草人参汤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中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以期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方法:将既符合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又符合吐血、黑便中气随血脱型辨证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另外试验组给予甘草人参汤合奥美拉唑,对照组只给予奥美拉唑。两组均治疗7天。观察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肠鸣、神志、尿量、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含量、大便隐血试验及中医症状积分等疗效指标。结果:试验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止血时间及中医症状改善、病情稳定等所需时间都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该研究表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在促进止血、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表明了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发失血性休克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也证明了中医益气摄血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李素霞,高美荣[7](2002)在《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护理进展》文中指出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急性出血,是内科急症,临床上以呕血及黑便为主要症状。本病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抢救,病死率较高。近年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很多,而临床止血效果、转归,不但取决于正确的治疗,而且取决于良好的护理。本文将对近几年来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冀振华,马连生[8](2000)在《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 由世界消化学网(http://www.wd.org.cn)、《World Journalof Gastroenterology》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消化学大会于2000-09-08~1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参加大会的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希腊,拉托维亚,印度等境外代表43人,国内代表81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主任医师18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93人,院长,研究员38人,副院长,副研究员28人,主治医师191人,医师139人,科室主任192人,科室副主任87人,参展公司21个.本次大会主题为:回顾20世纪消化学巨大成就,展望21世纪消化学更大发展.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500篇,其中大会全会报告50篇(含国外报告23篇),分组报告100篇,壁报展示90篇,《世界
蒙旭光[9](1999)在《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近况》文中研究说明
陈清启[10](1996)在《大黄在内科急症中应用的进展》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大黄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肝炎、高热、脑血管病、急性胰腺炎等内科急重症中的临床应用,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简述。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诊疗现状 |
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西医诊疗现状 |
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现状 |
第二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现状 |
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现状 |
二、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护理 |
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上消化出血中的应用 |
第三节 德尔菲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一、德尔菲法的相关概念 |
二、德尔菲法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护理路径研究方法 |
第一节 设置项目评估、预测组织小组 |
一、研究小组人员组成 |
第二节 制定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一、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内容的确定 |
二、方法学 |
三、预调查 |
四、选择第一轮咨询专家组 |
第三节 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一、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统计分析 |
二、确定专家咨询表的内容 |
三、具体内容 |
四、预调查 |
五、选择第二轮咨询问卷专家组 |
第四节 数据库的建立及整理 |
一、数据库的建立 |
第五节 统计学方法 |
一、专家积极系数 |
二、专家基本情况 |
三、专家权威性 |
四、问卷条目的统计 |
第六节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德尔菲法筛选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结果 |
第一节 病例回顾与文献研究结果 |
一、我院急诊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救绿色通道回顾 |
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文献研究概况 |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专家咨询内容的确定 |
第二节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一、专家积极系数 |
二、专家基本情况 |
三、专家权威性 |
四、第一轮函询专家意见 |
第三节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一、专家积极系数 |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相关内容的专家咨询反馈结果 |
三、临床护理路径中的项目以及具体护理措施的专家咨询及反馈结果 |
第四节 形成正式版的中西医结合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方案 |
一、临床护理路径阶段的设置 |
二、具体临床路径内容的设置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德尔菲法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问卷的制定 |
第三节 关于两轮专家咨询的结果 |
一、专家的积极性 |
二、临床护理路径中的相关内容 |
第四节 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下一步研究内容 |
一、研究的局限性 |
二、下一步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病因机制 |
1.1 病因特点 |
1.2 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
2 西医治疗措施 |
2.1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发作的药物 |
2.2 内镜下止血 |
3 中医药治疗 |
4 中西医联合治疗 |
5 小结及展望 |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西医治疗 |
1.2.2 辨证论治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4)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案 |
2.1 总体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3.2 病例分布 |
3.3 人口学信息及基线 |
3.4 疗效评价 |
3.5 治疗费用比较 |
3.6 满意度比较 |
3.7 安全性评估 |
3.8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中医辨证论治 |
4.2 中成药治疗 |
4.3 针灸等穴位疗法 |
4.4 护理调摄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1 中医古代文献综述 |
1.1 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病名对照 |
1.2 中医历代医家对呕血和便血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历代医家对呕血和便血的辨证论治 |
2 现代中医药诊疗进展 |
2.1 现代中医对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对上消化道出血病机的认识 |
2.3 现代中医药治疗 |
2.4 现代中医药理研究 |
3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西医诊疗进展 |
3.1 定义 |
3.2 ANVUGIB的诊断 |
3.3 ANVUGIB的病因诊断 |
3.4 ANVUGIB的定性诊断 |
3.5 出血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 |
3.6 ANVUGIB的治疗 |
3.7 原发病的治疗 |
图1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西医诊治流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方面研究 |
2 中医中药治疗研究 |
2.1 辩证分型治疗 |
2.2 专方专药治疗 |
2.2.1 专方经方治疗 |
2.2.2 专药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
4 内窥镜治疗研究 |
5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6)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一) 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研究概况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药研究 |
2.1 中医病因方面的研究 |
2.2 中医病机方面的研究 |
2.3 治则治法研究 |
2.4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 |
2.5 单方制剂的研究 |
2.6 验方专方研究 |
2.7 中成药研究 |
2.8 中药内镜下治疗的研究 |
2.9 中药药理研究 |
(二) 西医药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研究概况 |
1. 病因方面的研究 |
2. 病理方面的研究 |
3. 病机方面的研究 |
4. 治疗方面的研究 |
二、张晓云教授对“脾为后天之本”的临床体会及“健脾益气摄血“法在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中的运用 |
1.张晓云教授对“脾为后天之本”的临床体会 |
2 “补脾益气摄血”法在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中的运用 |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 |
1. 研究目的 |
2. 合格受试对象的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病例剔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标准 |
2.6 剔除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
3. 研究设计 |
3.1 病例来源 |
3.2 病例分配 |
3.3 治疗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评定标准 |
3.6 出血停止判断标准 |
3.7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基线齐性比较 |
4.3 治疗结果 |
4.4 安全性指标分析 |
4.5 不良反应分析 |
5. 讨论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公开发表的论文 |
(8)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肿瘤研究成果显着 |
1.1 肝癌 |
1.2 胃癌 |
1.3 食管癌 |
1.4 胆系肿瘤 |
1.5 大肠肿瘤 |
1.6 胰腺肿瘤 |
2 消化系疾病研究不断深入 |
2.1 胃十二指肠疾病 |
2.2 炎症性肠病 |
2.3 肝病 |
2.4 胰胆疾病 |
3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 |
4 幽门螺杆菌和胃肠动力疾病仍是研究热点 |
4.1. 幽门螺杆菌(H.pylori) |
4.2 胃肠动力疾病 |
5 中医中药得到继承和发扬 |
6 消化外科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
7 我国消化学期刊跻身世界先进行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被国际着名的检索系统收录 |
(9)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临床治疗 |
3.1 辨证分型治疗: |
3.2 专方专药治疗: |
3.3 固定方加减治疗: |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讨 论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建立的研究[D]. 郭娟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2]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治疗概况[J]. 石铭鸿,卢启明,麦平,童海香.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12)
-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体会[J]. 张晓星,龚恬,王萌嘉,王丽哲,陈婉婷.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19)
- [4]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D]. 江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5]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进展[J]. 陈桂敏,宋睿璞,刘茜.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02)
- [6]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D]. 苏玉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07)
- [7]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护理进展[A]. 李素霞,高美荣. 中医护理工作经验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2002
- [8]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J].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冀振华,马连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10)
- [9]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近况[J]. 蒙旭光.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1999(11)
- [10]大黄在内科急症中应用的进展[J]. 陈清启. 中医研究, 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