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ALS技术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泽峰[1](2019)在《基于专家系统的结构仿真智能建模与流程自动化定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有限元分析方法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CAE)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各行业产品设计阶段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然而,在企业的仿真技术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技术专业门槛高、设计-分析集成化程度低、仿真知识重用缺失、仿真流程自动化定制困难等问题,难以为产品快速设计与评估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为提高有限元分析建模过程的智能化程度,面向结构有限元分析领域,采用基于案例推理和规则推理(CBR/RBR)的混合推理机制,研究基于专家系统的仿真方案智能生成技术;基于仿真元模型和面向对象框架开发技术,研究基于产品结构物理模型的仿真流程自动化软件的快速定制技术;并开发了汽车转向系统典型结构性能辅助分析软件,以验证上述技术理论体系的适用性。首先,基于CBR/RBR的混合推理机制,研究了产品设计元模型到仿真元模型的智能转换技术。通过对设计与仿真过程中实体对象的抽象,给出了设计与仿真元模型,并采用对象-属性-值三元组的方法来形式化表达知识模型,基于CBR/RBR的混合推理机制,建立了设计-仿真元模型的转换方法,为实现基于专家系统知识的仿真方案的智能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采用基于物理模型的仿真流程规划方法与软件二次开发技术,研究结构自动化仿真软件快速定制技术。为了降低仿真技术的使用门槛和提高仿真分析效率,提出了基于产品结构物理模型的仿真流程规划方法。基于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开发了支持产品物理模型定义与仿真元模型定义的软件辅助开发平台,为典型机械产品仿真流程自动化软件的快速定制提供软件支撑。最后,开发了汽车转向系统典型结构辅助性能评估分析软件,为汽车转向系统结构快速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壳体、齿轮齿条等结构的物理模型,定制了关键部件的仿真流程。开发了辅助分析软件,不仅保证了仿真建模的有效性,而且大幅提高仿真建模效率,并通过对软件的长期应用,验证了软件的有效性。
索海龙,高智勇[2](2017)在《CALS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数据的日益膨胀问题而引入计算机辅助后勤保障(computeraided logistic support,CALS),从CALS的背景、发展、特点、经济效益、国内外研究现状、标准实施、技术等方面阐述了CALS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CALS在国内制造业应用较缺乏,最后对CALS在国内推行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及对其深入发展提出一些方法。
杨忠科[3](2013)在《G公司信息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G企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地阐述了适用于电子制造服务业的信息化模式,是信息化架构、信息化实施、精益生产等理论与企业信息化实践的结合,展示了电子制造服务业管理需求与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规划及实施的方法,其具体实践可作为大量类似企业信息化的有益参考。电子制造服务业(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 EMS)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兴高科技制造服务产业,它横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并兼具两个行业的特征。EMS产业不同于OEM、ODM等仅提供产品设计与代工生产的业态,EMS厂商所提供的是知识与管理的服务,例如产品开发、产品生产、Sourcing、物料管理、品质管理、后勤运输,甚至提供产品维修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EMS企业可能会把一些生产环节外包给传统的OEM企业来完成。EMS产业的集中度非常高,在电子价值链中,EMS企业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要满足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和越来越高的客户预期。可以说,在当前电子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日益复杂的条件下,EMS企业不整合上游供应链是无法满足下游客户快速回复交期和快速交货的要求的。G公司是一家抓住历史机遇迅速发展起来的EMS企业。在全球电子制造服务业大规模向亚洲国家迁移的过程中,G企业与全球知名的消费电子品牌商合作,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加工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竞争对手,十余年的时间内就成为所在领域的主要厂商。在G公司发展过程中,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G公司在基础管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竞争环境下,其现有的信息化信息化水平已难以满足其快速发展的需求,市场竞争环境要求G公司加快信息化进度,以加快追赶产业领导着的脚步。G公司在最近的信息化过程中,根据公司战略制定了具体的信息化策略,在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及需求的情况下提出了信息化整体规划和信息架构模型各层次的具体规划,参考信息化阶段模型和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最佳实践确定了信息化分期,明确了信息化各阶段和各架构组件部署目标和进度,对照信息化项目成功要素,从多个方面确保信息化策略的有效应用。
计效园[4](2013)在《单件化与智能化方法及其在铸造信息化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形势对企业从批次管理向单件管理转换以达到产品单件可追溯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对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特性要求更高。学术界对产品追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批次管理中的产品批次追溯和单件生产企业中的产品单件追溯,而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尚缺乏适用于多种生产模式的单件管理和追溯的系统性的方法。另外,学术界有很多关于信息化中智能化方法的研究;而从人的角度以实现信息化系统智能地帮助人工作、分析、思考、决策和经验积累、提升技能等进行系统性的智能化方法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在多家铸造企业信息化项目--ERP系统建设的需求调研、产品设计与研发、项目实施、产品改进与升级的实践中,立足于企业信息化需求,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企业信息化中单件化管理方法和智能化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包括方法的定义、理念、内涵、体系、模型、技术、以及技术实现、企业应用和应用效果分析等。首先,根据企业对单件可追溯性的需求,创建了单件化管理方法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要素,具备两个特性,由三个模型支撑。三个要素分别是单件号、全生命周期和过程信息,其中全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时期,依次是订单投产期、生产准备期、计划生产期、发货售后期。两个特性指的是批次操作特性和流程驱动特性,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单件全生命周期过程信息的管理和控制。三个模型依次是单件模型、流程驱动模型和盈余期排产模型。文章依次对单件化管理方法的思想来源、定义、体系及三个模型的内容、关键数据结构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为具有单件追溯需求的企业实现信息系统中单件管理提供思维上、方法上的指导,如铸造企业、造船企业、模具研发生产企业等。其次,在分析用户和企业两个层面在信息化系统中相关操作性质的基础上,创建了智能化方法体系。智能化方法体系包括两个方面共六项技术:系统用户方面包括智能任务、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和智能托管等四项技术;企业整体方面包括智能绩效分析和智能绩效点评等两项技术。文章依次对智能化方法体系中六项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技术的原理、意义以及技术实现的难点和关键点,为各类信息化系统与智能化相结合提供系统性的方法参考。最后,结合铸造企业对两个方法体系进行应用研究,研发出一套融入了单件化管理方法和智能化方法的铸造ERP系统,详细论述了单件化管理方法中三个模型和智能化方法中六项技术在铸造企业中的实现和应用,并对它们的单独应用效果和综合应用效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应用效果表明:单件化管理方法和智能化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较好的工业应用和推广价值。
丁志英[5](2012)在《基于PLM的注塑模具电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模具是现代制造业生产中的重要工艺装备,而电极是模具制造中必不可少的给加工工具。随着模具生产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客户要求的日益提高,所涉及的型号和规格日益增多,使得电极的管理日趋复杂和困难。传统的人工的电极管理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的需求。如何高效且科学规范地管理品种多样、规格各异的模具用电极,己成为当今模具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Management,简称PLM)是近年来继ERP、CRM、SCM之后一个新兴的信息管理工具,有效地推进了制造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思想,开发了注塑模电极设计管理、电极制造管理、电极仓存管理和系统用户管理为一体的注塑模具电极管理系统。本文首先概述了电火花加工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分析了模具和电极的生命周期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电极管理系统与PLM的关系。然后,分析了注塑模具电极管理的系统功能需求,主要包括过程信息和数据分析、文档管理和流程管理等。此外,介绍了UML建模技术,并从电极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出发,应用UML技术进行建模,建立了实现系统功能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然后,利用Visual C++、UG/Open API、SQL Server2000,结合UG二次开发接口将PLM与UG系统集成以及C/S两层数据库结构的访问技术进行电极管理系统的开发。最后,在第五章给出了系统管理过程中的电极设计管理模块、电极制造管理模块、电极仓存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等四个模块运行实例。本文建立的电极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电极从概念、设计、制造、工艺、采购、质量、使用、仓库等各个对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将大幅度减低电极准备和制造周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模具的生产周期,降低了模具的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陈玉和[6](2012)在《基于利益视角的信息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信息经济风起云涌的现代社会,信息资源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一国信息资源的富集程度和信息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利益的视角对信息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全面持久的获得更多的信息利益提供帮助。文章围绕信息利益问题逐层深入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实践考察和对策展望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内容,主要从信息利益概念的界定及理解、信息利益形成与配置的一般过程和信息利益的历史演变三个方面展开对信息利益基本理论的分析。首先,文章在综合考察了利益和信息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信息利益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进行了分析;其次,在解析了信息利益概念的基础上对信息利益形成与配置总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三,从历史发展视角对信息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表现做了总体的考察。上述理论分析为下文信息利益实践的考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实践考察主要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的内容,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来考察信息利益的实践活动。国内层面上,文章以中国的信息利益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的信息利益实践状况进行了考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信息利益的总体状况;国际层面上,文章选取国外实践信息利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分别进行分析,根据他们各自信息利益的实现情况总结出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第三部分对策展望主要包括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我国信息利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信息利益实践的经验,提出了更好地增进我国信息利益的主要对策,并进一步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分析了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我国信息利益的持久获得指明了方向。文章的新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通过信息、信息资源以及利益等概念的梳理,明确界定和分析了信息利益概念及其历史演变,比较完整地建立了信息利益的理论框架,这些工作进一步扩展了利益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利益理论的内容;其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对我国宏观、中观和微观信息利益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在辅助证明了相关信息利益理论的同时,也更为具体的说明了我国各层次信息利益的实现状况,总体上论证较为系统全面;第三,文章在提出增进我国信息利益对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为持久增进我国信息利益提供了理论指导。
赵群,张翔,杜呈信[7](2012)在《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文中指出为了加快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介绍了基于物联网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分析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详细阐述了物联网在制造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基于物联技术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段华薇,何华[8](2011)在《ERP软件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从分析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及主要内容入手,简单阐述了ERP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历程,介绍了ERP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应用失败的案例并对其应用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两点相关建议。
谢正义[9](2011)在《信息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国(地区)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信息化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生产经营决策的改变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正是在信息化大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转变的背景下,本文以信息化为手段,研究我国如何通过信息化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信息化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所引起的产业革命,促进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了生产方式改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引导着经济发展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演进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已有的信息技术推动了网络经济的产生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加速发展,高性能计算向计算密集和数据密集方向发展,软件系统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高可信的阶段迈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特征。上一代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均促进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信息化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知识基础、信息传播,催生了信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革命,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产生、共享和应用,推动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创新发展。本文认为信息化对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制造业领域,信息化发展促进了传统工业的优化和新型业态的出现,调整了工业结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促进主导产业更替。二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活动,提升了传统工业的竞争力。三是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新的价值创造模式,改变了传统工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在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化而产生的。服务业效率提高的过程是与服务业的转型同步进行的,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信息化带动了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化升级。二是信息化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采用使服务业的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的方式和水平提高,基于IT技术和互联网的离岸服务贸易发展加快。在农业领域,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信息化指导农产品创新。二是信息化引导农产品走向市场。三是信息化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服务。四是信息化提高农业科学管理水平。本文将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定义为信息化的直接效应,制造业部门使用中间产品而产生的效应称之为间接效应。本文通过计算电子信息产业与信息服务业中间投入率、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分析了信息产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信息化直接效应显着,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的支柱性产业,信息服务业区域影响力较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强,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均大于1;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均小于1。二是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化间接效应显着,但信息服务业间接效应较弱。制造业部门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时,增加值显着提高,这表明电子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企业使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大,因而有效促进产品升级;同时信息服务业中间投入率对产业增加值几乎不存在影响,意味着信息服务业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三是农业信息化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信息服务业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培训中实现,通过这些途径有效改进农产品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和间接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有效提高农产品机械化水平,带动农业升级。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运行和市场交易的方式,出现了模块化管理、网络化管理等现代化管理,实现规范管理和效率管理,提高了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信息化的内容随着企业的性质、规模和类型的不同,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生产制造企业来看,企业信息化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企业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等三方面。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业化战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管理,改变了企业的服务模式,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打破原有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均衡,带来组织分工的演变。当企业信息化实施到一定阶段,互联网络应用不断深入,交易费用随之降低,组织交易效率提高,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企业信息化为模块化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模块化生产带来分工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络带来更紧密的联系,提高了他们之间分工和合作的效率。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化方面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尤其是企业应用互联网络会对企业组织结构产生影响,互联网络应用深度与组织内部层级的降低成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企业中间层级级数降低,扩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使得企业扁平化趋势显着。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深入,一些新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出现,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可以相信,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将会与日俱增,并且在今后的组织变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苏省信息化指标体系为例,分析了地区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升级的信息化指标完善的建议。本文认为,信息化指标体系不仅要包括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资源利用,更要包括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指标,特别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信息化指标,信息化指标的完善应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就业导向和效益导向等四方面原则。本文从制度角度对信息化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发展,并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框架和运行的基本原则。从国际上看,信息化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信息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信息化发展模式,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模式,以及以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民族经济型信息化发展模式等四种主要模式。本文就四种模式从产业政策、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总结,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政府有关信息化的有效制度安排是各国(地区)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关键。这些有效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第一,支持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制度,包括政府的直接投入和风险投资;第二,有效的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第三,高效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制度;第四,有前瞻性的信息规划和信息法律制度。本文指出,通过信息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制度,规范和引导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有利于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借鉴信息化发展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本文提出如下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的制度安排。一是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机构,为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以应用为导向,制定不同层级的信息化转变发展方式规划和若干重点领域行动计划。三是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调整和优化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四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开放,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高效供给。五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化投入制度,强化金融和财税制度安排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引导作用。六是建立高效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保障。七是加快信息化立法和信息技术标准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八是完善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各级各部门科学发展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或验证指标。
陈小军,张璟[10](2010)在《虚拟化技术及其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首先介绍了虚拟化的基本含义,接着从虚拟化方法和虚拟化管理两个方面介绍了虚拟化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中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框架和作用,总结并展望了虚拟化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前景。指出虚拟化在制造业信息化中应用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工作。
二、CALS技术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LS技术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专家系统的结构仿真智能建模与流程自动化定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CAE技术概述及研究现状 |
1.2.2 专家系统在有限元分析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3 CAE流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现存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专家系统的结构仿真方案智能生成技术 |
2.1 引言 |
2.2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结构仿真过程建模 |
2.2.1 传统仿真分析过程 |
2.2.2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仿真建模分析过程 |
2.3 基于专家系统的结构仿真方案智能生成策略 |
2.4 基于专家系统的结构仿真方案智能生成关键技术 |
2.4.1 结构设计元模型定义 |
2.4.2 结构仿真元模型定义 |
2.4.3 设计/仿真元模型的OAV形式化表达 |
2.4.4 基于RBR的仿真分析方案智能生成 |
2.4.5 基于CBR的仿真分析方案知识重用 |
2.5 实例研究 |
2.5.1 基于RBR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壳体强度分析 |
2.5.2 基于CBR的循环球式转向器壳体强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构性能自动化仿真流程定制关键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物理模型的结构仿真流程规划方法 |
3.2.1 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的特点 |
3.2.2 基于物理模型的仿真流程规划方法 |
3.3 基于物理模型的结构仿真流程自动化软件辅助开发平台 |
3.3.1 结构仿真流程自动化技术 |
3.3.2 结构仿真流程自动化软件辅助开发平台 |
3.3.3 主要类/对象详细设计 |
3.4 实例研究 |
3.4.1 球阀密封比压计算物理模型定义 |
3.4.2 基于密封比压物理模型仿真流程规划 |
3.4.3 密封比压计算辅助分析软件开发与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转向系统典型结构智能辅助评估系统定制开发 |
4.1 引言 |
4.2 系统结构 |
4.2.1 系统总体介绍 |
4.2.2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
4.3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壳体结构辅助评估软件定制开发 |
4.3.1 基于壳体物理模型仿真流程规划 |
4.3.2 壳体物理模型与仿真元模型定义 |
4.3.3 壳体辅助评估软件功能模块开发 |
4.4 汽车转向系统典型结构辅助评估软件开发与应用 |
4.4.1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壳体强度分析 |
4.4.2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齿轮齿条啮合强度分析 |
4.4.3 循环球式转向器壳体强度分析 |
4.4.4 中间轴强度分析 |
4.5 软件应用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G公司信息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 |
1.3.2 国内文献 |
1.4 本论文的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制造业信息化架构理论 |
2.1.1 制造业信息化及作用 |
2.1.2 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 |
2.1.3 制造业管理软件系统 |
2.2 信息化实施理论 |
2.2.1 信息化阶段理论 |
2.2.2 管理与信息平台 |
2.2.3 信息化匹配理论 |
2.3 精益生产理论 |
2.3.1 精益生产的层次 |
2.3.2 获得精益生产系统 |
2.3.3 精益生产与信息化 |
3 G 公司信息化现状及分析 |
3.1 G 公司及行业发展现状 |
3.1.1 EMS 产业现状及趋势 |
3.1.2 G 公司业务发展现状 |
3.2 G 公司信息化架构现状 |
3.3 EMS 产业信息化现状 |
3.3.1 制造业信息化概况 |
3.3.2 EMS 产业信息化概况 |
3.4 G 公司信息化现状分析 |
3.5 G 公司信息化问题分析 |
3.5.1 信息化积累不足 |
3.5.2 项目化管理待完善 |
3.5.3 缺失系统的 IT 规划 |
3.5.4 业务流程难以重组 |
3.5.5 成本管理基础弱 |
4 G 公司信息化策略及方案 |
4.1 G 公司信息化规划的原则 |
4.1.1 信息系统设计核心标准 |
4.1.2 优先满足行业特殊需求 |
4.1.3 确保满足企业具体要求 |
4.1.4 够用并适度超前原则 |
4.1.5 核心应用系统整合 |
4.1.6 以人为本的原则 |
4.2 G 公司信息化架构方案 |
4.2.1 信息化总体架构 |
4.2.2 数据架构方案 |
4.2.3 应用架构方案 |
4.2.4 G 公司技术架构方案 |
4.3 G 公司信息化分期 |
4.3.1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
4.3.2 信息化分期规划 |
4.3.3 信息化架构流程 |
5 G 公司信息化实施 |
5.1 人员及办公环境准备 |
5.2 实施前重组业务流程 |
5.3 技术环境组件部署 |
5.4 评估应用软件和实施商 |
5.4.1 ERP 平台选型 |
5.4.2 实施商选择 |
5.5 ERP 核心与 MES 实施 |
5.5.1 合理映射组织架构 |
5.5.2 优先用标准功能 |
5.5.3 关注项目关键点 |
5.5.4 尽早准备基础数据 |
5.5.5 MES 选型及实施 |
5.5.6 APS 选型及实施 |
5.5.7 实施中优化业务流程 |
5.6 参考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
5.7 信息化考核与评估 |
5.7.1 信息化目标管理 |
5.7.2 平衡计分卡技术 |
5.7.3 实施评价雷达图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单件化与智能化方法及其在铸造信息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3 企业信息化中单件化管理方法研究现状 |
1.4 企业信息化中智能化方法研究现状 |
1.5 铸造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2 企业信息化中单件化管理方法 |
2.1 单件化管理方法体系 |
2.2 单件模型 |
2.3 流程驱动模型 |
2.4 盈余期排产模型 |
2.5 小结 |
3 企业信息化中智能化方法 |
3.1 智能化方法体系 |
3.2 智能任务技术 |
3.3 智能分析技术 |
3.4 智能决策技术 |
3.5 智能托管技术 |
3.6 智能绩效分析技术 |
3.7 智能绩效点评技术 |
3.8 小结 |
4 铸造企业 ERP 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
4.1 铸造 ERP 系统的设计 |
4.2 铸造 ERP 系统的应用 |
4.3 小结 |
5 单件化和智能化在铸造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
5.1 单件化管理方法在铸造 ERP 系统中的应用 |
5.2 智能化方法在铸造 ERP 系统中的应用 |
5.3 应用效果分析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二 企业应用报告 |
(5)基于PLM的注塑模具电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引言 |
1.1.2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模具制造生命周期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模具电极生命周期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 PLM 的注塑模具电极管理系统 |
2.1 电火花成型加工技术简介 |
2.1.1 电火花成型加工原理 |
2.1.2 电火花成型加工特点及电极的重要性 |
2.1.3 模具电极的结构 |
2.1.4 UG 电极设计方法 |
2.2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
2.2.1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产生 |
2.2.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定义 |
2.2.3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框架 |
2.2.4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功能 |
2.3 RFID 技术 |
2.4 注塑模具电极管理系统与 PLM 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PLM 的注塑模具电极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1 功能需求分析 |
3.1.1 模具电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分析 |
3.1.2 模具电极生命周期的文档管理 |
3.1.3 模具电极生命周期的流程管理 |
3.2 应用 UML 技术进行功能需求建模 |
3.2.1 UML 技术简介 |
3.2.2 模具电极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3 应用 UML 对模具电极管理系统进行功能建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PLM 的注塑模具电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4.1 概述 |
4.1.1 总体结构 |
4.1.2 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
4.2 应用 UG 二次开发技术进行模具电极管理系统的开发 |
4.2.1 UG/Open 开发工具 |
4.2.2 开发模式的选择 |
4.2.3 开发环境设置 |
4.2.4 系统菜单的建立 |
4.2.5 系统开发中 MFC 的应用 |
4.2.6 系统注册程序的创建 |
4.3 模具电极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3.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4.3.2 数据库开发工具的选择 |
4.3.3 系统底层数据库的设计 |
4.3.4 系统数据库访问的实现 |
4.4 模具电极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与开发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PLM 的注塑模具电极管理系统的运行实例 |
5.1 用户管理模块 |
5.2 模具电极设计管理模块 |
5.3 模具电极制造管理模块 |
5.4 模具电极仓存管理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致谢 |
附录 部分程序源代码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6)基于利益视角的信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注释 |
第一章 信息利益的理论基础及文献梳理 |
第一节 信息利益的含义 |
一、信息及相关概念解析 |
二、利益概念及利益思想的演变 |
三、信息利益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信息利益的特征 |
一、信息利益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
二、信息利益的渗透性和共生性 |
三、信息利益的竞争性和共享性 |
四、信息利益的累积性和系统性 |
第三节 信息利益的分类 |
第四节 信息利益相关思想文献综述 |
注释 |
第二章 信息利益的形成与配置 |
第一节 信息利益的创造与形成 |
一、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的前提 |
二、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的动力体系 |
三、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的主要途径 |
四、信息利益创造与形成路径的选择 |
第二节 信息利益的配置 |
一、信息利益的交换及利益影响 |
二、信息利益分享的影响因素及调节手段 |
第三节 信息利益的实现与意义 |
一、信息利益实现的特点 |
二、信息利益实现的表现 |
三、信息利益实现的意义 |
注释 |
第三章 信息利益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农业文明时代的信息活动方式与信息利益 |
一、农业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二、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信息活动的特点 |
三、农业文明时代信息利益的体现 |
第二节 工业文明时代的信息活动方式与信息利益 |
一、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二、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信息活动的特点 |
三、工业文明时代信息利益的体现 |
第三节 信息文明时代的信息活动方式与信息利益 |
一、信息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二、信息文明时代人类信息活动的特点 |
三、信息文明时代信息利益的体现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信息利益的宏观考察 |
第一节 信息利益与国家信息安全 |
一、国家信息安全 |
二、信息利益与国家信息安全的关系 |
三、中国信息安全现状 |
第二节 信息利益与国际信息贸易 |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信息利益 |
二、中国国际信息贸易的分析 |
第三节 信息利益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一、中国信息要素状况的辩证考察 |
二、中国信息利益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中国信息利益的区域分析 |
一、信息利益与区域经济发展 |
二、信息利益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注释 |
第五章 中国信息利益的中观考察 |
第一节 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轨迹的辩证考察 |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三、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二节 中国传统产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一、传统产业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
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三、工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
四、服务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利益的考察 |
第三节 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
一、基本数据的准备 |
二、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一 |
三、信息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二 |
注释 |
第六章 中国信息利益的微观考察 |
第一节 信息利益与企业竞争力 |
一、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
二、信息资源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表现 |
第二节 中国企业信息利益状况的考察 |
一、企业获取信息利益的前提条件 |
二、中国企业信息利益现状的考察 |
第三节 个人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一、个人信息利益的理论分析 |
二、个人信息利益的实证研究 |
注释 |
第七章 国外信息利益的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信息利益的实践 |
一、美国的信息政策 |
二、美国的信息利益状况 |
三、美国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
第二节 日本信息利益的实践 |
一、日本的信息政策 |
二、日本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三、日本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
第三节 韩国信息利益的实践 |
一、韩国的信息政策 |
二、韩国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三、韩国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
第四节 印度信息利益的实践 |
一、印度的信息政策 |
二、印度信息利益的考察 |
三、印度信息利益的实践经验 |
注释 |
第八章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对策 |
第一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总体思路 |
一、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基本战略 |
二、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宏观对策 |
一、国家全面发展中实现信息利益的对策 |
二、增进区域信息利益的对策 |
第三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中观对策 |
一、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 |
二、增进传统产业信息利益的对策 |
第四节 促进中国信息利益实现的微观对策 |
一、促进企业信息利益实现的对策 |
二、增进个人信息利益的对策 |
注释 |
第九章 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一、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辩证考察 |
二、信息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
第二节 信息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
一、信息化能够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条件 |
二、可持续发展具体实现路径客观需要具备的条件 |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信息利益的实现 |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信息伦理 |
二、科学发展观引领信息化建设 |
三、科学发展观引领信息文明建设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
1.1 重构产业价值链 |
1.2 创新产品交付形态 |
1.3 提高产品交易效率 |
2 物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 |
2.1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
2.2 物联网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
3 基于物联网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
4 结束语 |
(8)ERP软件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
2 ERP软件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历程 |
3 现阶段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 建议与展望 |
(9)信息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回顾 |
1.3 研究思路 |
1.4 可能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信息化与科技创新 |
2.1 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和技术革命 |
2.2 网络经济及其发展 |
2.3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
2.4 创新型经济的信息化推动 |
第三章 信息化与产业升级 |
3.1 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 |
3.2 江苏制造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实证研究 |
3.3 服务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 |
3.4 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化推动 |
第四章 信息化与企业变革 |
4.1 企业信息化 |
4.2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提升 |
4.3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组织变革 |
第五章 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完善 |
5.1 信息化指标体系 |
5.2 我国信息化指标体系 |
5.3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
5.4 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改进 |
第六章 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安排 |
6.1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6.2 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启示 |
6.3 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安排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虚拟化技术及其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虚拟化技术 |
1.1 虚拟化的分类 |
1.2 虚拟化的方法 |
1.2.1 指令级虚拟化方法 |
1.2.2 系统级虚拟化方法 |
1.3 虚拟化的管理 |
2 虚拟化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
2.1 虚拟化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框架 |
2.2 虚拟化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框架中的作用 |
3 应用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工作 |
4 结束语 |
四、CALS技术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专家系统的结构仿真智能建模与流程自动化定制关键技术研究[D]. 高泽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CALS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 索海龙,高智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7(01)
- [3]G公司信息化策略研究[D]. 杨忠科.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4]单件化与智能化方法及其在铸造信息化中的应用[D]. 计效园.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5]基于PLM的注塑模具电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丁志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6]基于利益视角的信息研究[D]. 陈玉和. 复旦大学, 2012(03)
- [7]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 赵群,张翔,杜呈信. 机械制造, 2012(04)
- [8]ERP软件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 段华薇,何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20)
- [9]信息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D]. 谢正义. 南京大学, 2011(08)
- [10]虚拟化技术及其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综述[J]. 陈小军,张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