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中、低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张巧思,梁巍,于春晶[1](2021)在《经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在中低度近视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在中低度近视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80患眼)中低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40眼)。对照组行个性化飞秒(F-LASIK)术,观察组实施经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术后1年两组3 mm瞳孔直径时角膜高阶像差及全眼高阶像差;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随访1年,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 mm瞳孔直径时角膜高阶像差低于对照组,全眼高阶像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低度近视者通过TransPRK治疗相对于F-LASIK,能更好地促进角膜细胞生长,改善患者视力,其治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王青会[2](2020)在《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青年中低度近视患者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青年中低度近视患者的效果。方法将于我院就诊的94例青年中低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LASEK治疗,观察组采用FS-LASIK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视力相关指标[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觉质量(球差、彗差),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生存质量[屈光矫正者生活质量量表(QIRC)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时,两组球差、彗差均显着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QIRC各项评分较术前显着提高,且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时,两组UCVA、BCVA均显着高于术前(P<0.05),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球差、彗差与术前差异不明显,组间差异亦不明显(P>0.05)。结论 FS-LASIK相较于LASEK在青年中低度近视治疗中对患者早期视觉质量影响较小,且利于改善患者术后近期生存质量,但两种术式远期疗效相当,故中低度近视患者可以考虑成本更低的LASEK。
穆建华[3](2020)在《中低度近视SMART与TransPRK手术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中低度近视智能脉冲技术辅助下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MART)与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以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中低度近视80例(160眼)为研究对象,分为SMART组与TransPRK组,各40例。分别采用SMART和TransPRK。比较术后两组各项指标。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UCVA均优于术前BCVA(P<0.05),但两组间术后U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8,P=0.722);眼部舒适度评分SMART组均优于TransPRK组(t=3.800,P<0.05);术后刺激症状持续时间及角膜上皮修复时间SMART组均短于TransPRK组(t=4.490,P<0.05;t=4.435,P<0.05)。结论 SMART与TransPRK手术恢复视力效果相当,但SMART术后眼部舒适度较高,刺激症状持续时间较短,角膜上皮修复较快。
黄素侦,吴西西,贺衡,莫彩琰[4](2020)在《近视矫正手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上海、北京等城市调研表明青少年、儿童的近视发病率在50%以上[1-2]。学龄期儿童近视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常伴随着白内障、青光眼及眼底病变等致盲性并发症,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健康。目前近视的治疗方式有光学干预、药物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有角膜屈光手术、有晶状体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及后巩膜加
彭婕婷[5](2020)在《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6-2018.5期间在我院行SMART全激光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的患者,共70例,根据有无服用屈光决明方分为对照组(28例,56眼)和中药组(42例,84眼),分析对照组和中药组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屈光度、haze的发生率及视觉质量。使用SPSS 26.0分析数据。结果:1.对照组和中药组的患者大多数都在术后7d恢复了良好的视力(UCVA≥1.0)(分别占比87.5%和89.3%,P>0.05)。术后7d时中药组的平均UCVA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18±0.23、1.08±0.27,P<0.05)。2.对照组和中药组手术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术后1y时两组的EI分别为1.21±0.22和1.22±0.19(P>0.05)。3.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SE均波动在±1.0D以内,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屈光度逐渐稳定;术后1y时,对照组和中药组屈光度波动在±0.25D、±0.50D、±0.75D的占比分别为80.4%、91.1%、98.2%和78.6%、92.9%、9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36,P=0.865>0.05)。4.两组患者术后3m眼压明显波动,3m后中药组眼压趋于稳定,对照组术后6m后眼压趋于稳定;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高眼压。5.术后早期(前3个月内)两组患者的MTF截止频率(10/20cpd)均低于术前水平,对照组MTF10、MTF20数值在术后7d、1m下降尤为明显(均为P<0.05);术后6m以后,中药组的MTF截止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6.两组患者的SR值在术后均较术前增加,术后6m及术后1y时,两组SR值差异最为明显(P<0.05)。7.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角膜前表面的高阶像差的RMS值明显增加(均为P<0.05),在术后7d达到峰值,术后不同时间点,中药组RMS值均小于对照组,术后6m及术后1y时差异明显(P<0.05)。8.术后1m时,对照组和中药组分别有7(12.5%)、6(7.1%)眼出现了0.5级haze(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haze均消失。结论:1.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2.屈光决明方能改善SMART全激光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闫媛媛,刘平,王艳青,王新[6](2013)在《LASIK与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远期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远期有效性与稳定性。方法将随机抽取206例行LASIK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与102例行LASEK手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追踪观察12个月,对比研究两种术式术后术眼疼痛程度、裸眼视力、残留屈光度及Haze情况。以上患者均为复查1年资料完整者且选择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研究均对每例患者随机选择一只眼。结果LASIK与LASEK术后裸眼视力第1、3、6、12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与LASEK手术后等效球径值第3、6、12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ASEK相比,LASIK术后疼痛轻,Haze发生率低。结论 LASIK、LASEK手术矫正中低度近视远期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两种术式对中低度近视的矫正均有良好的稳定性。LASEK术后角膜刺激症状程度较LASIK重,术后裸眼视力恢复较LASIK慢,术后Haze不能完全避免,但其克服了LASIK因角膜瓣所带来的并发症,两者各有优劣。
王和平[7](2012)在《薄角膜中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术后随访对比,比较中度近视的薄角膜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手术后远期的相关指标如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等,以探讨不同术式对于薄角膜患者远期的疗效。方法:随访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LASIK手术和LASEK手术的中度近视(等效球镜-3.00D--6.OOD)薄角膜(CCT≤500μm)患者,其中LASIK手术患者19例35眼,LASEK手术患者19例36眼,随访结果用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论文对比两种术式术后远期(3年以上)的裸眼视力、术后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眼轴、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术后远期裸眼视力术后裸眼视力≥1.0及0.5的百分数(有效率)LASIK术后远期裸眼视力≥1.0者29眼(80.6%),0.5≤裸眼视力<1.0者7眼(19.4%),术后未发现裸眼视力≤0.5者。LASEK术后远期裸眼视力≥1.0者27(77.1%)。0.5≤裸眼视力<1.0者8眼(22.9%),术后未发现裸眼视力≤0.5者。两种方法对于薄角膜中度近视都具有很好的远期效果。2.术后远期屈光度术后屈光度<±1.0D的百分比(预测率)LASIK组有1例1眼出现术后远期屈光度达1.0D,术后预测率为97.8%,LASEK组术后未发现屈光度大于1.0D者。LASIK术后屈光度为0.16±0.27D,LASEK组0.10±0.25D,两组比较p值0.45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治疗中度近视远期屈光度稳定,无明显回退。3.术后远期角膜地形图两组病例术后角膜地形图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均未发现圆锥角膜出现。CIM术后增加,LASIK比LASEK手术术后角膜地形图不规整度增加。SF、TKM术后较术前降低,表明术后角膜中央与周围角膜差距较术前平坦。4.术后远期随访出现干眼,眩光,眼痒等症状,无术后高眼压出现,无圆锥角膜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远期部分患者出现屈光回退,最大回退量为1.0D,术后远期的屈光回退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LASIK、LASEK手术对于矫正薄角膜中度近视的远期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两者术后远期裸眼视力、屈光度无显着差异,稳定性良好。2.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地形图不规整度较术前增加,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远期均未发生圆锥角膜等严重并发症。3.LASIK和LASEK各有利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医生经验等做出综合考虑。从安全性角度来讲,我们建议对薄角膜中度近视行EK手术。
李招娜[8](2012)在《角膜上皮瓣弃留对Epi-LASIK矫治近视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准分子激光表层切削术之一,特别适用于角膜较薄、角膜曲率较大、眼睛易受外伤的患者,因此大大拓展了准分子激光在治疗屈光不正领域的应用范围。同时此种手术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其他准分子激光表层切削术如PRK. LASEK等术后常见的角膜刺激症状重、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发生率高等缺点,还可以避免LASIK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如游离瓣、不全角膜瓣、角膜上皮植入、医源性角膜扩张等,其治疗近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不断得到临床验证。传统Epi—LASIK术中保留完整的角膜上皮瓣,激光切削基质床后将角膜上皮瓣复位,也称为留瓣型Epi-LASIK(On—flap Epi—LASIK),而目前国内外有些医生手术过程中有意将角膜上皮瓣丢弃,称为弃瓣型Epi—LASIK(Off—flap Epi—LASIK).留瓣型Epi—LASIK与弃瓣型Epi—LASIK临床结果是否有差异及有何差异,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两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即前者建立On—flap Epi—LASIK、Off—flap Epi—LASIK动物模型,旨在从病理组织学角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比较两者术后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异同,后者通过临床上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临床结果异同,为屈光手术医生更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第一部分兔On—flap Epi—LASIK与Off—flap 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愈合特点及其对角膜早期创伤炎症反应的影响目的:研究对比兔On—flap Epi—LASIK与Off—flap Epi—LASIK术后早期角膜不同的愈合方式特点及其对角膜早期创伤愈合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Albino纯种白兔34只(68只眼),将其中32只兔按不同取材时间1d、3d、5d、7d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兔,一眼行On—flap Epi—LASIK,另一眼行Off—fl ap Epi—LASIK手术,另2只兔(4只眼)作为空白对照。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光镜观察两种手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特点,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膜基质细胞凋亡数量、角膜基质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增殖蛋白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1.角膜上皮愈合特点On—flap Epi—LASIK组,术后第1d角膜上皮瓣稍微变薄,基底膜与基质床较为紧密地贴合,少量的基底细胞水肿,角膜瓣表面细胞的微绒毛较正常组减少,提示上皮瓣活性尚可;术后第3d上皮瓣水肿达到高峰、线粒体高度肿大、核周间隙明显扩大;术后第5d开始上皮瓣水肿渐渐消退,上皮细胞微绒毛较前增多,至术后第7d开始可见外层的部分上皮细胞逐渐坏死脱落。Off—flap Epi—LASIK组,术后第1d可见切削区域被一层新生的角膜上皮覆盖;术后3-5d,新生上皮细胞逐渐增加至4-5层,上皮表面微绒毛渐增多,未见明显上皮细胞水肿;术后7d上皮层数约5-6层,完整的基底膜与角膜基质贴附良好,角膜基质纤维的排列较整齐。2.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术后第1d,角膜基质细胞凋亡数目虽然On—flap Epi—LASIK比Off—flap Epi—LASIK稍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6,P>0.05);术后第3d、5d时,On—flap Epi—LASIK比Off—flap Epi—LASIK凋亡数目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526、t=2.061,P均<0.05);术后7d时,On—flap Epi—LAS IK组与Off—flap Epi—LASIK组均未见角膜基质凋亡细胞。3.角膜基质bFGF表达术后第1d,On—flap Epi—LASIK、Off—flap Epi—LASIK角膜基质bF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8,P>0.05);3d、5d时,On—flap Epi—LASIK比Off—flap Epi-LASIK角膜基质bFGF表达稍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2、t=-2.478,P均<0.05);第7d时,On—flap Epi—LASIK、Off—flap Epi—LASIK角膜基质bF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6,P>0.05)。4.角膜基质中增殖蛋白Ki-67的表达术后第1d、3d、5d时,On—flap Epi—LASIK组的角膜基质中Ki-67表达明显高于Off—flap Epi—LASIK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2、t=3.341、t=2.965,P均<0.05);术后第7d时,On—flap Epi-LASIK组的角膜基质中Ki-67表达虽然高于Off—flap Epi—LASIK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4,P>0.05)。结论:On-flap Epi-LASIK、Off-flap Epi-LASIK两种角膜表面切削术由于术中对角膜上皮的处理方式不同导致术后不同的上皮愈合方式,引起术后早期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程度的差异,Off-flap Epi-LASIK的反应程度轻于On-flap Epi-LASIK,提示Off-flap Epi-LASIK能减轻术后早期角膜刺激症状,同时也可能会减轻术后Haze的程度。第二部分角膜上皮瓣弃留对Epi-LASIK矫治近视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Epi-LASIK手术矫正近视术中保留与去除角膜上皮瓣的临床研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中低度及高度近视术后临床结果的异同,为临床中更合理地选择屈光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此研究共包括96例近视眼患者192只眼,根据近视度数分为A组(中低度近视组,56例)与B组(高度近视组,40例),患者双眼同时接受Epi-LASIK手术,征得患者同意后,其中一眼行保留角膜上皮瓣Epi-LASIK术(A1、B1留瓣组),一眼行丢弃角膜上皮瓣Epi-LAS IK术(A2、B2弃瓣组)。观察术后术眼疼痛及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及上皮愈合时间,分别对比A1、A2组及B1、B2组术后1w、1mo及6mo视力、屈光度及1mo、6mo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程度。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疼痛:术后第1d,Al与A2的疼痛指数对比及B1与B2的疼痛指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5d,A1与A2的疼痛指数对比及Bl与B2的疼痛指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术后第1d,A1与A2的角膜刺激症状对比及B1与B2的角膜刺激症状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5d,A1与A2的角膜刺激症状对比及B1与B2的角膜刺激症状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角膜上皮愈合时间:A1组与A2组角膜愈合时间分别为(4.56±1.12)d、(3.02±0.63)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1组与B2组角膜愈合时间分别为(4.92±1.38)d、(2.96±0.51)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裸眼视力:术后1w,A1组视力差于A2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视力差于B2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mo,A1组与A2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等效球镜度及柱镜度对比:术后1mo.6mo时,A1组与A2组等效球镜度对比及B1组与B2组等效球镜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A1组与A2组等效柱镜度对比及B1组与B2组等效柱镜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时,A1组与A2组等效柱镜度对比及B1组与B2组等效柱镜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Haze:术后1、6mo时,A1组与A2组间haz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间haz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pi—LASIK术后早期,对于中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丢弃角膜上皮瓣都会减轻术眼疼痛及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缩短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增加角膜的透明度,提高裸眼视力。2.Epi—LASIK术后1、6个月,不管是高度近视组还是中低度近视组,丢弃角膜上皮瓣与保留角膜上皮瓣术后裸眼视力都逐渐提高,其对裸眼视力的影响无差异。3.保留角膜上皮瓣Epi—LASIK与丢弃角膜上皮瓣Epi—LASIK术后Haze变化在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是有差异的,对于中低度近视组,术后1、6个月留瓣组Haze与弃瓣组Haze程度基本相同,而对于高度近视组,留瓣组Haze明显轻于弃瓣组Haze.
王诗园,戴锦晖,褚仁远,周行涛[9](2011)在《PRK矫治近视远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45只眼)PRK术后8年以上(8.78±1.54)年的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及haze情况。分低度近视(<-3 D)、中度近视(≥-3D且<-6D)和高度近视(≥-6D)三组比较。结果低度近视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均≥1.0,中度近视组术后UCVA≥0.5和≥1.0者分别为:23只眼(85.19%),14只眼(51.85%);高度近视组达0.5以上为4只眼(4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者三组眼数分别为0、5(18.52%)和3(30%)。术后屈光度在预期矫正值±1D以内者三组眼数分别为8(100%)、17(62.96%)、3(30%)。中低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正常,高度近视组仅1只眼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总高阶像差均方根三组间差异明显(P<0.05),其中球差增大明显,且随矫正度数增加而增大(P<0.05)。haze低度近视组无,中度组仅1只眼(3.70%)为0.5级,高度组0.5级2只眼,1级2只眼。结论 PRK治疗中低度近视远期疗效满意,治疗高度近视远期效果欠佳,haze可在PRK术后长期存在,尤其在高度近视眼中。
闫媛媛[10](2009)在《LASIK与LASE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疗效观察,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ut keratomileusis,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手术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用以探讨临床上屈光手术的术式选择。方法:将随机抽取的行LASIK手术的330名患者与行LASEK手术的306名患者分别分为低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追踪观察12个月,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比研究两种术式不同度数组术后术眼疼痛程度、上皮恢复时间、术后14天、1、3、6、12个月的裸眼视力、残留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的情况,以及术后Haze、术后眼压的情况。选择以上患者为复查1年资料完整的病例且选取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研究均对每个人随机选取一只眼。结果:1.低中度数组:LASIK手术后裸眼视力第14天为0.95±0.15,LASEK手术后裸眼视力第14天为0.80±0.24,手术后第14天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手术后第1、3、6、1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数组:LASIK手术后裸眼视力第14天、1个月分别为0.90±0.18、0.98±0.20,LASEK手术后裸眼视力第14天、1个月分别为0.67±0.22、0.79±0.18,手术后第14天、1个月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手术后第3、6、1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低中度数组:LASIK手术后等效球径值第14天、1个月分别为+0.28±0.86、+0.05±0.52,LASEK手术后等效球径值第14天、1个月分别为+0.96±0.76、+0.65±0.78,手术后第14天、1个月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手术后第3、6、1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数组:LASIK手术后等效球径值第14天、1、3个月分别为+0.58±0.26、+0.35±0.32、-0.38±0.56,LASEK手术后等效球径值第14天、1、3个月分别为+1.68±0.56、+1.12±0.38、+0.75±0.65,手术后第14天、1、3个月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手术后第6、1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角膜地形图形态百分比低中度数组LASIK术后3个月规则类地形图比例较LASEK术后多,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形态百分比高度数组LASIK术后3个月规则类地形图比例较LASEK术后多,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309例LASIK组(93.6%)的患者术后第1天角膜上皮修复良好,21例(6.4%)的患者术后出现角膜瓣轻皱褶、局部轻度上皮植入或局部轻度层间角膜炎反应;LASEK组291例(95.1%)的患者术后第1天角膜上皮自周边向中央生长,自周边向中央新生的角膜上皮边界不清,289例(94.4%)的患者术后2~4天角膜上皮修复,17例(5.6%)的患者术后1周内愈合。5.302例LASIK组(91.5%)的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症状,28例(8.5%)的患者术后第1天有轻度流泪、疼痛、异物感等症状,持续4~12小时消失;LASEK组术后301(98.4%)的患者36~72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泪、疼痛等角膜刺激症状,5例(1.6%)的患者7天内出现角膜刺激症状。6.LASIK术后未出现角膜Haze情况;LASEK术后1、3、6、12个月角膜Haze记分分别为:0.11±0.08、0.52±0.46、0.54±0.57、0.33±0.24。7.中低度数组LASIK术后2例(1.0%)患者发生激素性高眼压;LASEK术后5例(4.9%)患者发生激素性高眼压。高度数组LASIK术后2例(1.6%)患者发生激素性高眼压;LASEK术后12例(5.9%)患者发生激素性高眼压。结论:1.LASIK、LASEK手术矫正近视,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虽然LASIK术后裸眼视力恢复较LASEK快,但两者术后远期裸眼视力、残留屈光度无显着差异,证明两种术式对近视的矫正均有良好的稳定性。2.LASIK术后与LASEK术后角膜的修复方式有所不同,LASEK术后角膜的修复时间较LASIK长,但其克服了LASIK因角膜瓣所带来的并发症,两者各有优劣。3.LASIK、LASEK手术矫正近视,术后角膜地形图规整度相似,早期LASIK手术患者角膜地形图较LASEK手术患者角膜地形图平整、规则,后期两者角膜地形图规整度无显着差异,证明两种术式对近视的矫正均有较好的安全性。4.LASEK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术后Haze及激素性高眼压与LASIK术后有明显差异。LASEK术后角膜刺激症状程度较LASIK重;LASEK较LASIK易产生激素性高眼压;LASIK术后无Haze的产生,LASEK术后不能完全避免Haze的发生。
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中、低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中、低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经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在中低度近视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1年3 mm瞳孔直径时角膜高阶像差及全眼高阶像差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的比较 |
2.4 两组随访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2)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青年中低度近视患者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方法 |
1.4 临床观察指标 |
1.5 评估标准 |
1.6 指标检测方法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视力相关指标比较 |
2.2 两组视觉质量比较 |
2.3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
3 讨论 |
(4)近视矫正手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角膜屈光手术 |
1.1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
1.2 角膜准分子激光手术 |
1.2.1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
1.2.2 LASIK |
1.2.3 LASEK |
1.2.4 SMILE |
1.2.5 ICRS |
2 有晶状体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2.1 前房型 |
2.2 虹膜固定型 |
2.3 后房型PIOL |
3 巩膜手术 |
4 小结 |
(5)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干预措施 |
2.3 检查规范 |
2.4 观察及采集指标 |
2.5 数据整理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视力 |
3.3 屈光度 |
3.4 眼压 |
3.5 MTF截止频率 |
3.6 斯特列尔比(SR) |
3.7 像差的均方根值(RMS) |
3.8 角膜下雾状混浊(haze) |
4 讨论 |
4.1 TPRK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测性 |
4.2 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临床疗效 |
4.3 屈光决明方干预SMART全激光术后的视觉质量分析 |
4.4 屈光决明方的组方特点及作用机理 |
4.5 角膜表层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及中西医治疗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后患者自觉症状与视觉质量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薄角膜中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角膜上皮瓣弃留对Epi-LASIK矫治近视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英文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兔On-flap Epi-LASIK与Off-flap Epi-LASIK术后角膜愈合特点及其对角膜早期创伤炎症反应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角膜上皮瓣弃留对Epi-LASIK矫治近视影响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英文文章1 |
英文文章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LASIK与LASE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论文正文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中、低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上皮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在中低度近视患者中的应用[J]. 张蕊,张巧思,梁巍,于春晶. 中国当代医药, 2021(08)
- [2]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青年中低度近视患者的对比研究[J]. 王青会.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23)
- [3]中低度近视SMART与TransPRK手术效果的对比研究[J]. 穆建华.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0(11)
- [4]近视矫正手术的研究进展[J]. 黄素侦,吴西西,贺衡,莫彩琰.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2)
- [5]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疗效分析[D]. 彭婕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LASIK与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远期疗效比较[J]. 闫媛媛,刘平,王艳青,王新. 中国实用医刊, 2013(19)
- [7]薄角膜中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远期疗效观察[D]. 王和平.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8]角膜上皮瓣弃留对Epi-LASIK矫治近视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招娜. 山东大学, 2012(12)
- [9]PRK矫治近视远期临床疗效观察[J]. 王诗园,戴锦晖,褚仁远,周行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1(10)
- [10]LASIK与LASE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比较[D]. 闫媛媛. 郑州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