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威力集团东莞展示中心开业(论文文献综述)
浦恩菱[1](2020)在《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在南方英文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9年7月至9月),主要负责中文稿件、采访录音及视频的编译工作,共完成稿件64篇。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编译实习经历,对南方英文网平台、编译人员职责、编译产出过程以及质量控制做出介绍。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南方英文网的汉英新闻编译,总结出编译原文本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和新词的使用、标题中对政府官员的突出、引语、主动语态以及小标题的运用等。结合原文本特点,以具体实例分析编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并有针对性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具体而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增译、省译、意译、仿译、转换等翻译技巧,解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新词、标题、直接与间接引语以及主动句等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使用直译与意译处理文化对等和文化差异。而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通过增译、省译和转换来分别解决信息缺失、信息冗余及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希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掌握新闻编译技巧,为将来快速融入相关行业做准备。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新闻编译以及相关专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周新年[3](2018)在《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地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概念18世纪才产生,来自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强调下层社会积极限制上层的国家权力的过程,社会精英、市场原则、公共舆论起关键的作用[1]。黑格尔认为中国由“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的历史是静止的,中国的社会“客观存在与主观运动缺乏一种对峙”[2],乃至于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国家[3]。这其实都是基于公民社会的视角。但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认为公民社会只是一个理论“模式”,并非在西方真正出现过[4]。中国传统的王朝国家及近现代的国家,其社会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基于法的关系的普遍一致性,而在于自然和传统关系的地方性。本论文地方社会强调的是在国家的权力下,通过横向联系而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过程。顺德作为一个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新老三角洲的结合部)、因境内发生惊动明王朝的“黄萧养起义”而在明中期设立的县级地域,经历了近6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顺德的地域社会先后创造了历史性的变革:在明清时期,同西、北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主要是洪水与沙田的淤涨)的适应、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了地域性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等基塘农业;在晚清,因中法战争而组织的顺德地方团练发展成为领导广东省团练的领导机构;在清末,又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先发地域;19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成为乡村工业化和“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型地域。顺德的地方社会中是否存在一种内生的地域社会力量在起作用?本论文对顺德地方社会的历史考察,通过顺德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形成来尝试作出回答。论文分析了顺德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几类关键性的要素:堤围等水利设施、宗族、乡村墟市、社与村庙的民间信仰等地方社会要素;以及明清的里甲与保甲、清末与民国的地方自治、建国后的乡村集体化、改革开放后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帝制时期和近现代国家的制度要素;明清时期的基塘农业、乡村手工业、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等经济要素。通过这些地方社会及国家层面关键制度要素的互动,总结出顺德乡村社会水利、墟市、信仰、产业等集体空间及其内部的权力(支配)、资源(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机制,以及地方习惯、地方文化的地域特征和乡村公共品的供应机制,并进一步尝试构建社会空间的分析框架——以集体空间为核心的地方社会空间与国家政治空间的尺度互动。通过此分析框架,来检讨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德(政府的和乡村的)空间行为的得失。论文的结构共分九章:第一章,分析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界定关键概念,运用的研究方法,简述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通过梳理社会空间基础理论、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及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衔接。第三章,重点对顺德地域自然环境变化进行历史分析,围绕以堤围、闸窦、沙田围筑等水利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机制,总结自明至建国以来水利建设的历史谱系:村庄的简易村围——防护田土的挡水堤——合围的堤围——跨村的联围、闸窦、排涝等综合水利系统——地域性大联围,并分析在乡村地域社会内部的水利组织形成过程中,集体空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协作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的深刻影响。人与自然的互动推进了水利社区的形成,并对顺德社会空间的演变形成空间的反作用机制(由非精确的自然领地边界向清晰的产权边界转化)。水利集体空间中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的形成过程表征了水利公共产品与水利地域社会规则形成的过程。第四、五章,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分析地方社会民间信仰的历史特征。重点分析:不同神灵的地域分布反映了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自然环境特征;通过里社制度、宗族制度对村庙的影响,考察国家礼制、宗族组织对民间信仰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乡村聚落社、村庙、不同类型祭祀圈和信仰活动圈的考察,得出顺德的社会空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民间信仰通过神灵的设立和祭祀仪式等实现乡村社会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在整合地域内的不同社群、应对水灾和匪患、促进聚落共同体及跨村联盟的形成、影响墟市的演化及地域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神的存在就是树立了韦伯所说的卡里斯马(charisma),是建构乡村社会秩序及社会空间的权威之隐喻。民间信仰是顺德地方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所有社会活动的纽带。第六章,重点考察乡村“市”和周期性“墟”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影响“墟”与“市”的转化因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墟市的管理机制,墟市与水网、宗族、村庙的关系,以及原工业化和近代工业化对促进墟市性质改变的综合分析,总结乡村墟市所构成的市场交易空间的历史演变。顺德乡村墟市市场圈的形成,推动乡村以人际社会交往为主向跨村落的地域经济交往活动的转化。墟市集体空间的出现,从满足日常生活的服务演变到促进乡村地域经济的分工。明清顺德乡村“墟”与“市”角色的转化,先后经历了“早晚市和日墟——周期性旬墟和固定市——专业性墟和专业性市——商业性市和周期性墟”的历史谱系,实际代表了乡村地方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消费和生产的主导地位的变化。论文通过对顺德乡村墟市进行分类、发展演变及墟市竞争与冲突的历史考察,分析乡村墟市演化过程中权力、资源积累与集中机制的变化,认为乡村墟市的不断升级与墟市封建性不断减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专业性墟市向近代市镇的演化,权力集中机制是必要条件,由此产生墟市资源的集中机制共同主导了顺德墟市的市镇化过程。第七章,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段关键性制度对乡村地方社会的影响,及乡村地方社会如何主动适应和建构集体空间的机制。即从国家在场的视角,考察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得出:(1)明朝里甲制重点以黄册的人户为管理对象,促进了乡村聚落认同的形成;清朝图甲制以土地管理为主,促进了乡村社会内部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走向成熟。(2)通过对明清的卫所、巡检司、保甲、乡约、公约等国家在地方的军事或安全控制体系、村落自我防卫体系的考察,探求跨自然村地域社会的形成路径。(3)清末至民国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将乡村社会从韦伯所说的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或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引向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乡村社会由地方习俗推动的自组织向被制度所建构转化。(4)建国后,经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政策的不断调整,顺德的社会空间经历了制度性的变革:土地改革时期,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乡村社会通过农会和区代表大会确立了县下的区和乡准行政机构,乡村第一次被行政化;农业合作化时期,高级社使乡村第一次进行集体大生产和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化体制;人民公社时期,先后经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转变,乡村地域社会的内部组织单元,最终被生产队生产组织所重组;改革开放后,乡村经过短暂的自治后,通过“再集体化”再次被纳入行政的管控之下,农村股份合作社及村委会最终在管理区层次上的成立使乡村通过“再集体化”转化为经济性为主的自治组织,乡村社会再次面临整合。制度化的空间区划对乡村社会空间是刚性的规束和重组,但乡村社会内部在政社分离后,其地域的自组织性再度起到关键作用。如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村庙重建高潮、乡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设立、宗族活动的重新加强等等,社会空间再次逐步获得自主性。第八章,重点考察了顺德基塘农业促进的农业商品化、手工业与原工业化、社队企业与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的过程,认为顺德地方社会的集体空间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原工业化及工业化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现,最终经历漫长的时段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主要内容包括:1、顺德基塘农业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洪水危害增加)、应对洪水威胁而采取的水利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明中期开始蚕丝国际贸易的拉动下,最终促使顺德乡村手工业进入原工业化过程;2、清末引进机器缫丝业,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乡村社会的冲突,改变了地域社会的诸多因素,引起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墟市的专业化、工商业资本的出现等,从原工业化走上近代工业化;3、建国后,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原有的民族工业和手工业分别纳入到国家工业体系和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体系。顺德的基塘经济作物体系为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准备了与以粮食作物为主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社队企业得到较好发展,进而为顺德在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准备了坚实基础;3、1992年顺德推进产权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策略,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获得新的机遇,但也同时留下了产业层次不高和土地粗放利用的后果。顺德乡村集体组织在改革的初期积极投资乡镇企业,为农村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产权体制改革后,逐步演变成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平台,乡村集体失去经济的活力。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在参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分化——一部分在工业化过程中成为改革的“赢家”,而一部分成为“输家”,其实质就是集体组织“再集体化”过程的差异。总结改革开放后,顺德不同乡村工业化的差异,得出集体组织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集体组织强的,工业化的进程更为顺利;而弱的乡村,基本维持农业生产的局面。从一个层面来看,就是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的差异,决定了乡村工业化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其发展的路径。第九章,通过对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阐释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并由此总结顺德改革开放后空间政策的得失,提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的建议。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4](2018)在《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文中指出截至2018年1月25日,根据《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历年对商务部直销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发布数据进行的统计,中国已经获得《直销经营许可证》且获得官方公示的直销企业有90家,已公示申牌声明但还未获得牌照公示的准直销企业共计48家,因此中国直销行业最终的拿牌企业和申牌企业数量共计138家。其中,年度新增好当家、绿活美地、益宝、同仁堂、沃德绿世界、自然阳光、吉美生物、永健、
刘琼琳[5](2015)在《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研究》文中提出近代商贸建筑是广州这个具有典型商贸特质的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呼应广州实现“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文化中心”的发展目标,我们将之置于世界近代商贸建筑发展的广大背景中,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缺乏广泛关注的情况下,本论文尝试深层挖掘这类建筑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也尝试依据体系之特性建立适用的建筑保护和修缮的原则,促进保护走向整体化和科学化。本文以近代广州为时空背景,以《巴拉宪章》之“广义整体”的概念确定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研究体系。体系中的各类建筑在百年内以先后、主次的特点发展演变。通过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各时期世界主导的商贸业态,以经济学增长极概念和经济数据确定各阶段的主导型建筑类型:清末时期的海关类建筑、民国初期百货类建筑和民国中期的酒店类建筑。再以英国建筑师戴维·史密斯·卡彭先生的建筑六项范畴分析模式分析这些主导型建筑的特征演变,进而提出了殖民时代之新古典主义的粤海关、大消费时代之折衷主义带芝加哥学派风格的城外大新、大饭店时代之装饰艺术风格的爱群大厦等三个典型案例,作为1840-1949年间广州商贸建筑发展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形成文化发展和实体空间对比研究的框架体系,将此体系建筑与西方建筑原型、上海近代的同类建筑比较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广州近代商贸建筑发展的总体特征。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研究背景、意义、文献及内容组织进行了阐述,研究思路遵循时空关系中自上而下、自宏观而微观、层层深入;第二章回溯了广州历代商贸建筑和商贸区的发展,提出研究对象的重点区域是沙面岛、长堤商贸区,同时将研究划分为分别以海关类、百货类和酒店类为主导的三个阶段;第三、四、五章分别探讨了近代的三个主要时期的主导型商贸建筑的发展演变特征,重点运用六项范畴模式进行各阶段建筑特征分析;第六章是在前三章的研究基础上对广州近代商贸建筑进行特征总结,并展示了论文的分析模式和结论在近代建筑实践中的运用。
张胜友[6](2008)在《珠江,东方的觉醒》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胡锦涛序篇珠江——历史注定她将演绎和见证中华民族之大变局!
《机电信息》市场部[7](2008)在《2007年中央空调市场总结报告》文中认为总体市场分析一、2007年中央空调市场总体销售情况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央空调行业发展非常有利:一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二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第2年;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各项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落实;四是我国结束入世5年的过渡期后,各领域进
潘利[8](2007)在《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2005年已经达到748个。从地域分布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分布较为集中;从产业分布来看,我国产业集群覆盖领域既有传统产业,如五金、服装等,也有高新技术产业,如IT、光学等。这些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增长,也有力的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载体。但同时应当看到,这些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多数产业集群采取粗放式的增长方式,给我国的资源、环境等带来巨大的压力,连本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现在也显得短缺了;这些产业集群创新不足,相关产业的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现象严重,在销售上主要靠价格竞争,差异化竞争不足,产品上存在相当严重的仿冒,导致我国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欧盟等贸易纠纷不断,产权纠葛不断。这些都要求我国产业集群进行全面的升级。如何对产业集群进行升级,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有人借用产业升级的概念来定义集群升级,也有人借用全球价值链的观点来定义产业集群升级,我本人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局限性,我个人认为形成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升级的机制比升级本身更重要,当然,这种机制本身就应该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我定义产业集群升级就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自我升级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链网互动,即集群建立集群创新网络和嵌入全球价值链有机结合、形成互动的机制,至于通常讲的升级,我认为是产业集群升级的结果和表现。产业集群数量众多情况千差万别,本文认为不同的产业集群升级需要不同的方式,所以对产业集群升级首先要把产业集群分为不同类型。本文把产业集群区分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分为外资驱动型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内资驱动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有两个基本理论,即区域创新网络理论和嵌入全球价值链理论。这两种理论实际上代表两个方法,即一个是求诸产业集群内部力量,另一个是求诸产业集群外部力量。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如果仅仅依靠其中的一个理论,就会导致产业集群陷入“网络陷阱”或“价值链陷阱”。为了避免陷入陷阱,就需要新的理论突破,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链网互动理论来指导产业集群升级,即产业集群要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构建和完善集群创新网络,并实现集群创新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互动。链网互动的动力机制有三种:即集群创新网络和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互动,集群创新网络和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互动,以及价值链上的集群创新网络之间的互动。因此集群升级就存在三个方向,即外资驱动的产业集群要积极构建集群创新网络,内资驱动的产业集群要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实现两者互动。通过对硅谷、新竹、班加罗尔的考察发现这些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升级就是链网互动的机制在起作用,从总体上看合作竞争的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产业集群顺利升级,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对集群升级起着很强的推动作用,最后演化的结果是集群实现了链网互动的机制。通过对意大利和拉美国家产业集群升级的考察,发现链网互动的机制仍然起作用,在拉美,由于仅仅嵌入全球价值链,导致部分拉美国家的产业集群升级受阻。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集群链网互动机制的考察,本文也发现许多有益的启示。根据链网互动理论,对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即广东专业镇和浙江部分产业集群升级进行考察,发现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在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和嵌入全球价值链方面都要进一步努力,实现链网互动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链网互动理论,对外资驱动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即东莞和昆山的升级进行考察,发现这些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升级主要是积极构建集群创新网络。根据对内资驱动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即中关村的升级进行考察,发现中关村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方式不断在变化,发现中关村的链网互动方面都要强化。通过对上述三个类型的产业集群升级的考察,得出结论是实现链网互动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机制也是指导方法,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实现链网互动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唐召群[9](2004)在《威力现场演绎“木材是生活的真谛”的传说》文中研究表明 2003年11月19日,我第二次做客威力,上次是拜访威力烟台,而今天是参加威力东莞展示中心开业庆典,不同的时间却同样感受到了威力待客的热情和讲究,威力人的专业和创新,威力机械的高效和高质量,威力集团的实力和成就。在展示中心门口,来宾可以享受美味的甜点,威力人朴实地说”工作的人也应当享受”,来宾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了解了威力,参观
李先状[10](2004)在《1978-2001年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服装业进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营销实践和理论探索。20多年来,服装营销管理领域理论的快速发展和实践的丰富积累留下了可供研究和总结的宝贵财富。本文利用现代营销理论和服装史学知识对其进行了整理和挖掘,提炼出中国服装营销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始终贯串时间发展主线,在收集影响中国服装营销发展进程的理论和实践资料的基础上,对诸多的服装营销实践事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分析研究了其发生的理论根源、社会政治经济和服装行业的背景,从而描述出当代中国服装市场营销发展的基本运行规律,理清中国服装市场营销发展的过程和脉络。 根据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背景、服装营销实践及理论发展的具体特征和相关理论,本文将中国服装营销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9年的萌芽阶段;1990—1995年的探索阶段;1996—2001年的商战纷争阶段。 在萌芽阶段,本文着重考证了中国社会和服装行业的相关背景,总结了这一阶段营销实践的发展轨迹:即从生产观念盛行,到推销观念应运而生,再到服装市场营销观念的萌芽。 在探索阶段,对历史背景回顾后,归纳出了这一阶段中国服装营销的主体发展特征:从产品质量竞争,转至广告宣传崛起,再到CIS导入和品牌营销的开展。 在商战纷争阶段,文章对历史背景进行了细致描述之后,对中国服装营销最精彩的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总结和分析:服装价格战的形成原因和其利弊分析,服装广告崇拜形成的现实土壤和其发展过程及其病态分析,以及服装品牌化营销走向成熟的具体表现。 为了加强专业特点,本文对中国服装营销的个别交叉领域一一中国服装表演的主要发展历程作了阐述。
二、威力集团东莞展示中心开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威力集团东莞展示中心开业(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editing |
1.1.2 Overview of Newsgd.com |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transeditor at Newsgd.com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
2.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
2.1.1 Parallel texts |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
2.1.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study |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
2.2.1 Routine of transediting at Newsgd.com |
2.2.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
2.3 Post-transediting management |
2.3.1 Quality control |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
2.3.3 Glossary collection |
3.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
3.1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
3.3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
3.4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ranslatology and news transediting |
4.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C-E news transediting |
4.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
4.2.1 Lexical level |
4.2.2 Syntactic level |
4.2.3 Discourse level |
4.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ultural dimension |
4.4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
5.CONCLUSION |
5.1 Summary |
5.2 Reflections |
5.2.1 On news transediting and eco-translatalogy |
5.2.2 On transediting job as a transeditor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5.3.1 Limitations |
5.3.2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CE |
Appendix A Glossary sheet |
Appendix B Practice materials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域的设问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和范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的范畴 |
1.3 概念的界定 |
1.3.1 空间、场所与社会空间 |
1.3.2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与集体空间 |
1.3.3 公有、共有与公共池塘资源 |
1.3.4 共同体与社区、社会与地方社会 |
1.3.5 权力 |
1.4 研究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
1.4.1 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
1.4.2 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 |
1.5 研究思路、方法 |
1.5.1 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
1.5.2 借鉴多学科理论研究地方社会 |
1.5.3 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
1.6 论文的框架 |
第二章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回顾 |
2.1.1 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
2.1.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时空思想 |
2.1.3 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场域 |
2.1.4 福柯的空间理论 |
2.1.5 小结 |
2.2 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的相关理论范式 |
2.2.1 施坚雅的市场关系模式 |
2.2.2 弗里德曼的宗族关系模式 |
2.2.3 黄宗智的内卷化经济模式 |
2.2.4 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模式 |
2.2.5 小结 |
2.3 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综述 |
2.3.1 历史人类学视角 |
2.3.2 水利视角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史、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 |
2.3.3 小结 |
2.4 尺度与集体空间分析框架 |
2.4.1 尺度及相关的概念 |
2.4.2 尺度的相关理论 |
2.4.3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自然环境变迁、水利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
3.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
3.1.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 |
3.1.2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简史 |
3.1.3 小结 |
3.2 顺德水利设施建设简史 |
3.2.1 宋朝及之前以局部挡水堤建设为主阶段 |
3.2.2 明朝、清朝的堤围闸窦系统的建设阶段 |
3.2.3 民国时期的堤围小范围并围建设阶段 |
3.2.4 建国后跨区大联围综合水利建设阶段 |
3.2.5 小结 |
3.3 顺德沙田垦殖与聚落格局的形成 |
3.3.1 珠江河道口门发育与沙洲沉积 |
3.3.2 顺德河涌淤积成沙的地域分布 |
3.3.3 顺德沙田的围垦 |
3.3.4 顺德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的演化 |
3.4 沙洲的自然特征与聚落的空间组合类型 |
3.4.1 岛洲型聚落 |
3.4.2 沙洲型聚落 |
3.4.3 新沙洲型聚落 |
3.4.4 小结 |
3.5 水利集体空间的冲突、协作机制与聚落社区的融合 |
3.5.1 水利集体空间冲突与协作过程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 |
3.5.2 水利集体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政府、士绅与宗族 |
3.5.3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特征与乡村集体空间基础单元 |
4.1 民间信仰的概念 |
4.2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与四大水神信仰 |
4.2.1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 |
4.2.2 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神信仰及其传播 |
4.3 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阶段 |
4.3.1 历代顺德民间信仰与儒释道的互动发展过程 |
4.3.2 明代“禁淫祀、毁淫祠”与民间信仰的正统化 |
4.4 顺德民间信仰空间地域分布特征 |
4.4.1 顺德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
4.4.2 顺德民间信仰的空间分布 |
4.4.3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形成与时空演化 |
4.4.4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空间特征 |
4.4.5 移民带来的信仰与本地的融合——以康公信仰为例 |
4.4.6 小结 |
4.5 社公、土地公的信仰与乡村基础社会空间单元的形成 |
4.5.1 社公信仰的演化 |
4.5.2 关于社坛、社主、社公、土地公 |
4.5.3 顺德社的类型 |
4.5.4 以社公为单位形成的村域共同体——龙江沙田五社“菩萨巡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域信仰共同体与集体空间的边界认同 |
5.1 村庙、乡主庙与乡村聚落空间的融合 |
5.1.1 宗族与乡庙,血缘组织的衍生与信仰地缘组织的组合——以桑麻村为例 |
5.1.2 一庙多神信仰与村落的融合——以乐从镇的乡村为中心 |
5.1.3 从迁民到聚落,从社公到乡庙——均安镇南沙的个案分析 |
5.2 祭祀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信仰空间的形成 |
5.2.1 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祀圈——以林头村为例 |
5.2.2 以祭祀组为单位的祭祀圈——以麦朗医灵庙为例 |
5.2.3 以水利堤围为单位的祭祀圈——以众涌安乐围内天后巡游为例 |
5.2.4 以一条河上下游地域形成的祭祀圈——以东头、南坑的观音巡游为例 |
5.3 信仰活动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体 |
5.3.1 以个人参加为主的观音开库信仰圈 |
5.3.2 以村庄祭祀联盟形成的祭祀活动圈——以均安帝王巡游为例 |
5.3.3 以龙舟队为单位参加的龙船点睛信仰活动圈 |
5.4 民间信仰的隐喻与乡村聚落空间的权力支配关系 |
5.4.1 体现宗族的空间支配关系 |
5.4.2 基于风水观念的空间支配关系 |
5.4.3 基于社群认同的空间支配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5.5.1 民间信仰与村庄外部边界 |
5.5.2 民间信仰与村庄内部认同 |
第六章 墟市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
6.1 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明清墟市空间格局 |
6.1.1 珠江三角洲贸易的发展 |
6.1.2 明清珠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体系 |
6.1.3 明清区域贸易网络及变化 |
6.1.4 明清顺德墟市空间格局 |
6.2 墟市活动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流动网络 |
6.2.1 墟市圈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 |
6.2.2 墟市圈与地域乡村聚落结构分析 |
6.2.3 墟市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6.3 明清顺德墟市的类型 |
6.3.1 城郭型墟市 |
6.3.2 乡村传统墟市 |
6.3.3 专业性墟市——以陈村、容奇和桂洲墟市为例 |
6.3.4 小结 |
6.4 顺德墟市的演化 |
6.4.1 桥梁建设、内河航运与墟市空间的变迁 |
6.4.2 墟市功能性质的演化与墟市空间的迁移 |
6.5 墟市的权力支配与资源积累机制 |
6.5.1 墟市的权力支配机制 |
6.5.1.1 明清乡村墟市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 |
6.5.1.2 顺德乡村墟市权力积累机制 |
6.5.2 墟市资源的积累与竞争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制度性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
7.1 顺德区划沿革及立县边界考 |
7.1.1 顺德区划沿革 |
7.1.2 顺德立县区划边界考 |
7.2 明清乡都堡下的里(图)甲制与自然村庄地域空间的形成 |
7.2.1 明以前县下的乡 |
7.2.2 明清县以下的都堡 |
7.2.3 明清里(图)甲制的演化与自然村境域的关系 |
7.3 明清至民国,防卫体系、巡检司、保甲制与跨乡村聚落社会共同体的形成 |
7.3.1 清至民国顺德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
7.3.2 明清两朝顺德的社会治安 |
7.3.3 明清的营制、巡检司与乡村防卫地域的形成 |
7.3.4 明中期以后、清至民国的保甲制、乡村自治与跨村的地域联盟 |
7.4 解放后的区划与村庄聚落空间的内部再划分 |
7.4.1 解放后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
7.4.2 土地改革村庄空间的行政化和合作化时期村庄空间的经济化 |
7.4.3 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与村庄空间的再划分与经济再组织化 |
7.4.4 镇村时期,城镇化与村庄社会空间的经济体化 |
7.5 本章小结 |
7.5.1 明清图(里)甲制促进了自然乡村空间地域的形成和内部的社会组织性 |
7.5.2 明清保甲制及各种防卫体制与从乡村的乡约、公约相互作用促进了跨自然乡村地域空间的认同 |
7.5.3 晚清至民国,从法制上促进了乡村地域的自治 |
7.5.4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集体化空间的形成 |
第八章 工业化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转型 |
8.1 顺德农业经济商品化与工业化历史发展过程 |
8.2 明至清中晚期,桑基鱼塘的商品农业、原工业化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
8.2.1 关于原工业化理论 |
8.2.2 明至清中晚期,水利建设过程中催生的商品化基塘农业及家庭手工业 |
8.2.3 明至清中晚期,基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独特的集体与个体社会关系 |
8.2.4 明至清中期,顺德原工业化与乡村集体空间 |
8.3 清末至民国,顺德乡村近代工业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
8.3.1 近代依托民族资本的缫丝业对顺德乡村空间的影响 |
8.3.2 以官僚资本带动的糖业发展对顺德集体空间的影响 |
8.4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1949-1983),顺德社队企业对集体工业空间的塑造 |
8.4.1 工业化 |
8.4.2 顺德社队企业的发展与农村集体工业空间的形成 |
8.4.3 顺德社队企业的集体空间形成的内生因素 |
8.5 1984年后,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
8.5.1 乡镇企业、农村体制改革与集体空间的“再集体化”和“资本化” |
8.5.2 顺德工业空间政策与集体空间的转型 |
8.6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空间规划的工具化与集体空间资本化逻辑 |
8.6.1 国家政策的阶段性与工业化空间的表征 |
8.6.2 集体土地利用合约的创新与集体空间的资本化逻辑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作为地方社会行动的集体空间 |
9.1 1452-2010年,顺德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历史变化 |
9.1.1 顺德空间要素历史变化 |
9.1.2 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公共品供给的社会机制与集体空间形成 |
9.1.3 从大时段历史看顺德空间的总体性及阶段特征 |
9.1.4 小结:顺德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的积累与集中 |
9.2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空间尺度管控的得失与集体空间管控建议 |
9.2.1 顺德城乡空间的演化与城市规划的工具化 |
9.2.2 现阶段顺德城乡空间尺度的特征 |
9.2.3 基于顺德城乡空间尺度规律对未来空间利用与管控的建议 |
9.3 理论总结与展望 |
9.3.1 理论总结 |
9.3.2 余论 |
附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地方志 |
二、史书、古籍、史料 |
三、族谱、碑刻 |
四、中文专着、中译着作 |
五、中文论文、期刊、会议、报告 |
六、外文文献 |
七、其它资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2.1 时间界定 |
1.2.2 空间界定 |
1.2.3 内容界定 |
1.3 研究综述 |
1.3.1 西方研究综述 |
1.3.2 中国研究综述 |
1.3.3 广州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标、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工具 |
1.4.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的发展和分类 |
2.1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的基本概念 |
2.1.1 `商贸_的涵义 |
2.1.2 "商贸建筑"的涵义 |
2.1.3 `商贸建筑_与`市_的关系 |
2.2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的发展 |
2.2.1 广州商贸建筑的源起和发展概况 |
2.2.2 广州历代着名商贸建筑和商贸区 |
2.2.3 广州近代商贸区发展概况 |
2.3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类型 |
2.3.1 商贸建筑的分类依据 |
2.3.2 广州近代商贸类建筑分类 |
2.3.3 世界经济背景的广州商贸类建筑发展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海关类为代表的清末时期广州商贸建筑 |
3.1 殖民扩张时代的发展背景 |
3.1.1 广州商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
3.1.2 广州清末时期重要建设项目概况 |
3.1.3 广州清末时期商贸类建筑发展概况 |
3.2 海关类商贸建筑形成与发展 |
3.2.1 海关类建筑范围和种类 |
3.2.2 西方海关类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3.2.3 中国海关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3.2.4 广州海关类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3.3 广州清末时期海关类商贸建筑特征分析 |
3.3.1 建筑形式 |
3.3.2 建筑功能 |
3.3.3 建筑意义 |
3.3.4 建筑形态 |
3.3.5 建筑文脉 |
3.3.6 建筑意志 |
3.3.7 建筑特征总结 |
3.4 广州清末时期海关类商贸建筑的影响 |
3.4.1 建筑对街区、城市的影响 |
3.4.2 建筑对岭南、中国的影响 |
3.4.3 广州清末时期海关类商贸建筑文化的传播 |
3.4.4 海关制度更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百货类为代表的广州民国初期商贸建筑 |
4.1 大消费时代的发展背景 |
4.1.1 广州商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
4.1.2 广州民国初期重要建设项目概况 |
4.1.3 广州民国初期商贸类建筑发展概述 |
4.2 百货类商贸建筑形成与发展 |
4.2.1 百货类建筑的范围和种类 |
4.2.2 西方百货类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4.2.3 中国百货类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4.2.4 广州百货类建筑的源起和发展概况 |
4.3 广州民国初期百货类建筑特征分析 |
4.3.1 建筑形式 |
4.3.2 建筑功能 |
4.3.3 建筑意义 |
4.3.4 建筑形态 |
4.3.5 建筑文脉 |
4.3.6 建筑意志 |
4.3.7 特征总结 |
4.4 广州民国初期百货类商贸建筑的影响 |
4.4.1 建筑对街区、城市的影响 |
4.4.2 建筑对岭南、中国的影响 |
4.4.3 广州民国初期百货类商贸建筑文化的传播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酒店类为代表的广州民国中期商贸建筑 |
5.1 大饭店时代的发展背景 |
5.1.1 广州商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
5.1.2 广州民国中期重要建设项目慨况 |
5.1.3 广州民国中期商贸类建筑发展概况 |
5.2 酒店类商贸建筑形成与发展 |
5.2.1 酒店类建筑的范围和种类 |
5.2.2 西方酒店建筑发展概况 |
5.2.3 中国酒店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5.2.4 广州酒店类建筑源起和发展概况 |
5.3 广州民国中期酒店类建筑特征分析 |
5.3.1 建筑形式 |
5.3.2 建筑功能 |
5.3.3 建筑意义 |
5.3.4 建筑形态 |
5.3.5 建筑文脉 |
5.3.6 建筑意志 |
5.3.7 特征总结 |
5.4 广州民国中期酒店类商贸建筑特征和影响 |
5.4.1 建筑对街区、城市的影响 |
5.4.2 建筑对岭南、中国的影响 |
5.4.3 广州民国中期酒店类商贸建筑文化的传播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特征总结 |
6.1 特征分析 |
6.1.1 建筑形式 |
6.1.2 建筑功能 |
6.1.3 建筑意义 |
6.1.4 建筑形态 |
6.1.5 建筑文脉 |
6.1.6 建筑意志 |
6.2 特征总结 |
6.3 广州近代商贸建筑发展主要内因 |
6.3.1 商业传统 |
6.3.2 `商战_思想 |
6.3.3 近代商人阶层的形成 |
6.3.4 专业建筑师的介入 |
6.4 实例讨论 |
6.4.1 广州海关红楼建筑 |
6.4.2 广州民间金融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存在问题、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与方志 |
二、着作 |
三、翻译文献 |
四、图册 |
五、外文文献 |
六、学位论文 |
七、期刊杂志 |
附录目录 |
附录1 |
附录2:建筑研究之六项范畴 |
附录3:广州近代洋行类建筑一览表 |
附录4:广州近代外资银行类建筑一览表 |
附录5:广州近代华资银行类建筑一览表 |
附录6:广州近代映画院类建筑一览表 |
附录7:广州近代酒店建筑发展列表 |
附录8:1927年广州市政厅之《旅馆章程案》 |
附录9:民国三十四年申请旅业执照图 |
附录10:酒店分类标准 |
附录11:外国文献详细列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三、主要内容和框架 |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五、写作意义 |
第一章、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一节、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作用 |
第二节、产业集群的分类 |
第三节、产业集群升级的概念界定 |
第四节、产业集群的文献中涉及升级的文献综述 |
小结 |
第二章、产业集群升级的基础理论(一):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一节、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进 |
第二节、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
第三节、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
第四节、全球价值链的空间等级体系 |
第五节、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
小结 |
第三章、产业集群升级的基础理论(二):区域创新网络理论 |
第一节、网络的定义和演变 |
第二节、网络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三节、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 |
第四节、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 |
第五节、区域创新网络的政策含义 |
小结 |
第四章、链网互动理论:产业集群升级的新视角 |
第一节:网络陷阱和全球价值链陷阱 |
第二节、链网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三节、链网互动理论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内容 |
小结 |
第五章、国外链网互动理论的实践(一) |
第一节、硅谷的产业集群升级经验 |
第二节、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
第三节、台湾省新竹科学园区IT 产业集群升级 |
小结 |
第六章、国外链网互动理论的实践(二) |
第一节、意大利产业集群升级的经验 |
第二节、拉美国家产业集群升级经验 |
小结 |
第七章、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广东、浙江为例 |
第一节、广东专业镇升级研究 |
第二节、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
小结 |
第八章、链网互动视角下外资驱动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东莞、昆山为例 |
第一节、东莞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
第二节、昆山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
小结 |
第九章、链网互动视角下内资驱动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中关村为例 |
第一节、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二节、中关村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
第三节、中关村产业集群升级具体做法 |
第四节、中关村科技园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运用链网互动理论,进一步促进中关村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
小结 |
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中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10)1978-2001年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主要服装营销事件的资料来源 |
2 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三大阶段的划分依据 |
2.1 业态生命周期理论和中国经济周期对划分的借鉴 |
2.1.1 业态生命周期理论对划分的借鉴 |
2.1.2 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和服装行业发展阶段对划分的借鉴 |
2.2 萌芽阶段(1978-1989年)划分依据 |
2.2.1 理论依据 |
2.2.2 实践依据 |
2.3 探索阶段(1990-1995年)划分依据 |
2.3.1 理论依据 |
2.3.2 实践依据 |
2.4 商战纷争阶段(1996-2001年)划分依据 |
2.4.1 理论依据 |
2.4.2 实践依据 |
3 中国服装营销发展的萌芽阶段(1978-1989年) |
3.1 背景与特征 |
3.1.1 政治经济背景 |
3.1.2 服装工业背景 |
3.1.3 服装消费背景 |
3.2 服装生产观念盛行 |
3.2.1 服装产品的短缺引发出生产观念 |
3.2.2 承包责任制催熟服装企业生产观念 |
3.3 推销观念的应运而生 |
3.3.1 推销观念产生的背景 |
3.3.2 服装行业推销实践的典型案例 |
3.3.3 推销经营的利弊 |
3.4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的萌芽 |
3.4.1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产生的必然性 |
3.4.2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初露端倪 |
3.4.3 服装市场营销观念渐次普及 |
3.5 服装表演的萌生和初步发展 |
3.5.1 中国服装表演的从无到有 |
3.5.2 中国服装表演的初步发展 |
4 中国服装营销发展的探索阶段(1990-1995年) |
4.1 背景与特征 |
4.1.1 政治经济背景 |
4.1.2 服装工业背景 |
4.1.3 服装消费背景 |
4.2 质量竞争走上服装营销舞台 |
4.2.1 服装产品质量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
4.2.2 服装企业开始步入质量竞争之路 |
4.3 服装广告的热起 |
4.3.1 服装广告兴起的环境动因 |
4.3.2 中国服装企业初期具代表性的广告实践历程 |
4.4 服装企业导入CIS的热起 |
4.4.1 CIS的定义 |
4.4.2 中国服装企业导入CIS的典型实践 |
4.4.3 中国服装企业导入CIS的反思 |
4.5 服装品牌营销开始登场 |
4.5.1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的起始动因 |
4.5.2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形成的客观基础 |
4.5.3 中国服装企业品牌营销的成长之路 |
4.5.4 政府和服装行业机构对服装品牌营销的支持和推动 |
4.6 服装表演步入兴盛期 |
4.6.1 服装表演的社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 |
4.6.2 服装模特经济公司的快速发展 |
4.6.3 服装模特培训开始全面走向专业化 |
4.6.4 服装表演和模特大赛空前繁荣 |
5 中国服装营销发展的商战纷争阶段(1996-2001年) |
5.1 背景与特征 |
5.1.1 政治经济背景 |
5.1.2 服装工业背景特征 |
5.1.3 服装消费背景 |
5.2 服装价格战空前激烈 |
5.2.1 服装价格战形成的客观条件 |
5.2.2 服装价格战的典型实例 |
5.2.3 服装价格战的得失 |
5.3 服装广告的空前发展 |
5.3.1 各种类型服装广告的空前发展 |
5.3.2 服装品牌代言人热起华夏 |
5.3.3 服装广告高度发展的冷静思考 |
5.4 服装品牌化营销走向成熟 |
5.4.1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进入注重内涵价值阶段 |
5.4.2 中国服装品牌的迅速成长 |
5.4.3 中国服装品牌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服装营销1978-2001年分类大事记 |
服装促销范畴 |
服装市场范畴 |
服装品牌运作范畴 |
行业机构范畴 |
服装产品范畴 |
服装营销理论范畴 |
服装企业范畴 |
致谢辞 |
四、威力集团东莞展示中心开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浦恩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D]. 周新年.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2017年度中国直销行业业绩报告[J].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直销百科网.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8(02)
- [5]广州近代商贸建筑研究[D]. 刘琼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7)
- [6]珠江,东方的觉醒[J]. 张胜友. 人民文学, 2008(10)
- [7]2007年中央空调市场总结报告[J]. 《机电信息》市场部. 机电信息, 2008(01)
- [8]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潘利.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03)
- [9]威力现场演绎“木材是生活的真谛”的传说[J]. 唐召群. 人造板通讯, 2004(01)
- [10]1978-2001年中国服装营销主要发展历程研究[D]. 李先状. 东华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