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漫松引水洞小断面长隧洞通风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文[1](2021)在《水工长隧洞施工通风优化设计与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省某水利工程水工长隧洞受地形地质条件制约,单向进尺达3 966 m,开挖断面面积仅6.55 m2,施工通风设计至关重要。该文针对原施工通风设计不合理问题,在充分考虑隧洞施工通风中的污染源、通风方式、隧洞长度及断面等前提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程对隧洞通风进行现场测试、数值模拟、模型验证、方案比较,确定采用抽出式与压入式通风相结合的混合式通风方案解决水工长隧洞施工通风问题,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史宝东[2](2021)在《高寒地区水工隧洞安全施工及绿色建造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大力发展,引水工程中的引水隧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生态环境、复杂的地域环境等因素,隧洞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绿色施工问题也被日益重视。本文以引大济湟工程某引水隧洞为工程实例,首先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引水隧洞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隧洞施工过程中洞室位移和初衬、钢拱架、锁脚锚杆应力变化规律;然后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建立以初衬厚度(A)、钢拱架间距(B)和开挖进尺(C)为影响因素的3水平3因素的9种试验工况,结合现场调研的每延米综合单价,利用极差法分析洞室位移、初衬应力和经济的影响因素主次关系,确定隧洞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线性关系,得出经济对安全的影响程度,并采用灰色关联度理论,计算正交试验中9个试验工况的关联度,得出一个同时满足安全和经济的综合性优化方案;最后通过查阅规范及相关文献,遴选切合引水隧洞绿色施工的评价指标,建立出由6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隧洞洞室位移、初衬应力、围岩应力、钢拱架及锁脚锚杆最大应力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位移和应力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开挖循环,后续的开挖施工对其影响逐渐减弱,初衬和钢拱架及锁脚锚杆均未达到破坏极限,隧洞塑性区主要集中在边墙位置,边墙和底板塑性区形成贯通,塑性区开挖后最大,随着支护的施做逐渐减小。(2)隧洞洞室位移和经济成本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皆为:CBA(开挖进尺、钢拱架间距和初衬厚度);初衬应力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CAB(开挖进尺、初衬厚度和钢拱架间距)。(3)总成本和位移、应力和综合得分均呈负相关,总成本对拱顶和底板位移的影响最大,对应力的影响相当;钢拱架占比和位移、应力及综合得分除拱顶应力呈负相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钢拱架占比对边墙和底板位移的影响较大,对应力的影响相当;开挖占比和位移、应力及综合得分均呈负相关,开挖占比对边墙位移的影响最大,对拱脚应力的影响最大。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经济成本对位移的影响要大于应力。(4)计算正交试验中9个试验工况的关联度,关联度最大的工况7是9个工况中综合安全和经济两方面最优化的方案,具体参数为:初衬厚度16cm,钢拱架间距1m,开挖进尺1.5m。(5)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和场地布置,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给出相应的量化公式和分级标准,建立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节人力及人员保护和环境保护等6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适用于高寒地区水工引水隧洞绿色施工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奉丽玲,李勇,吴红昆[3](2019)在《强支护在小断面长隧洞施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小断面长隧洞引水洞施工中,通常采用边挖边衬的施工方法,但严重制约了施工进度加大了施工成本。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对原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全面贯通后一次浇筑成型的施工方案全。
郑鹏飞[4](2019)在《高地应力下特长大断面隧洞爆破施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深入,水电建设正因其绿色环保的特点而在我国发展迅速。随着水电建设的深度发展,水电站建设进一步向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山峡谷推进,在场地狭小、高地应力和大断面的条件下的开挖施工,难度越来越大,高地应力下特长大断面隧道的爆破施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本文以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开挖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爆破试验,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围岩条件下高地应力大断面隧洞爆破开挖施工方案及控制爆破对策,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对引水隧洞爆破技术方案的研究及分析,提出了适合高地应力、多岩爆、大断面的锦屏工程引水隧洞需要的爆破技术方案及爆破设计参数。(2)基于现场生产爆破试验数据和爆破效果分析,为引水隧洞掘进爆破提供最适合当前地质条件、隧洞断面几何形状与尺寸的爆破施工方案和爆破参数。通过对ⅡⅤ类围岩进行分别三种爆破方案,并在多次试验结果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提出并优化出的爆破技术方案及参数可以满足锦屏二级水电站特长大断面引水隧洞在不同围岩中进行钻爆开挖需要,并取得了较好的爆破效果和施工效率。(3)通过对高地应力且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多隧洞交叉、洞口、大断面隧洞以及薄弱等具有代表性地段的控制爆破施工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控制爆破的施工工序和技术方案。研究成果表明,高地应力下特长大断面隧洞爆破是可以控制的,只有认识其高地应力下爆破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就能顺利完成高地应力下大断面的隧洞爆破开挖施工,有关的成果值得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欧阳水芽,周波[5](2017)在《小断面长隧洞开挖支护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铁川桥水电站引水隧洞总长6.38 km,开挖断面小、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针对这些实际情况,选择了正确的开挖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合理规划施工布置,并根据地质条件变化及时修正了开挖施工钻爆参数,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钻爆参数,从而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节约了工程施工成本,开挖断面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开挖施工取得了成功。
李志德[6](2017)在《小断面长距离引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是甘肃省省列重大项目,是天水市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将来天水市城区主要供水水源工程,工程关乎近80万人的饮水问题。工程建成后,必将改善天水市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为天水市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工程自引洮二期四干渠末端引水至天水市,2号隧洞位于引水管线中段,洞轴线穿越甘谷县与秦州区之间的山岭。工程区大地构造处秦岭东西向构造带,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及陇西系旋卷构造的复合交汇区,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历史上区内地震活动频繁,隧洞工程区属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的地区。工程自开工以来,开挖掘进中遇到了各种复杂的地质状况,频繁穿越断层、断裂带,地下水丰富,个别洞段出现涌水、涌砂等现象,给掘进施工造成了很大困难。2号引水隧洞开挖断面面积约为8.2m2,属特小断面,主洞长度为8.72km,这一“小断面长距离”的特点,加之工程地质条件较差,造成了本工程施工中塌方掉块频繁、工作面狭窄、大型施工机械不能使用、各种工序相互干扰、工序衔接配合难度大、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本课题以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2号引水隧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程基本概况、区域工程地质情况、工程施工工序、施工成本、工作效率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本工程各类施工方案,以及应对各种复杂地质情况及特殊洞段的专项施工方案。对小断面长距离水工隧洞主洞开挖及一次支护施工方案、主洞二次衬砌施工方案、施工支洞方案、施工辅助设施方案进行了详细设计,重点对钻爆法开挖、主洞与支洞交叉段塌方处理、隧洞收敛变形后的处理、斜井绞车出渣、塌方段注浆等几项关键施工技术在本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阐述。对小断面长距离水工隧洞的施工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梳理了此类隧洞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施工问题,总结了应对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施工管理经验,为同类型水工隧洞施工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借鉴意义。
马天昌[7](2015)在《长大隧洞通风效果监测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长大隧洞施工通风为背景,运用理论分析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长大隧洞通风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通风方案优化的通风效果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初始阶段隧洞身段风流速度为0.680 m/s、最小值为0.638 m/s,可以满足施工人员身体需要,但洞内各个地段5种污染物均大大超过了规范要求范围,特别是CO和SO2严重超标,分别高达51 mg/m3和23 mg/m3,超过允许值,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有极大危害。通风方案优化后,隧洞施工通风的风速、风压及空气质量基本可以达到施工要求,但通风费时仍然较长,建议在局部洞段考虑增设射流风机,以尽最大程度降低污染物浓度。
张恒[8](2013)在《复杂网络隧洞群施工通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电工程地下洞室群施工十分复杂,作业面多,钻孔,爆破,装渣,运输,喷锚支护,二次衬砌等多道工序平行作业,在无轨运输的大环境下,施工通风是不仅影响整个施工进度,而且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本论文以锦屏二级电站引水隧洞群施工通风为工程背景,基于引水隧洞“断面大,洞室长,界面广,无露头,内燃作业,无轨运输,污染量大”等工程重难点,通过综合采用技术调研、工程类比、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现场测试和现场试验、归纳总结等研究手段,针对压入式通风辅以支洞射流通风技术、壁面粗糙度对通风效果的影响、隧洞施工通风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技术、巷道式联合通风技术、通风效果现场测试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支洞断面尺寸的限制,在支洞顶部布置的2条风管直径不能大于2.0m的条件下研究极限通风距离,以能见度达到20m为衡量标准,将极限通风距离的最小风速确定为0.1m/s。在通风管理水平1.5%的漏风率情况下,压入式通风的极限距离控制在5000m比较合适。根据辅助洞西端的经验并结合西引支洞断面与最大风速设计,计划安装75kw强力射流风机7台,可满足施工需要,与实际施工现场射流风机台数布置一致。(2)通过建立典型粗糙壁面模型就粗糙形状、粗糙高度、粗糙间距以及同一粗糙条件下断面直径对隧洞施工通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近粗糙壁面,除了正弦模型外,方形、三角形、混合形三种粗糙模型近壁附近速度分布都出现了涡流,正弦粗糙模型对通道内空气的流通以及CO快速排出起到的阻碍作用比其它三种粗糙模型小。在同样的粗糙间距下,粗糙高度越大,对流体流通的阻碍作用越大;在同样的粗糙高度下,粗糙间距越大,对流体流体的阻碍作用越小。在同一粗糙条件下(相同的粗糙形状、高度、间距),断面越大,粗糙壁面对流体流通的影响相对越小。以隧洞实际开挖轮廓线和设计开挖轮廓线之间包络的面积与取样长度两者的比值定义了隧洞壁面平均粗糙高度,并提出了壁面粗糙常数的取值计算的模型分解法和主要粗糙度法。(3)锦屏引水隧洞壁面粗糙参数为平均粗糙高度0.231m,粗糙常数Rc值为0.46。对锦屏引水隧洞及排水隧洞联合施工通风系统数值计算,优化了射流风机和轴流风管在隧洞内的布置方式。研究结果表明,15分钟之后1#-4#洞工作区域(距掌子面300m范围内)已达到施工要求;横通道布置射流风机时最好将风机布置在靠近横通道一侧气流的下风向,且射流风机距离横通道不宜太远并尽可能将风机安装于隧洞上方,否则通风效果将变差。掌子面所用的风管的有效射程在30m左右。引水隧洞在交叉口处的射流风机布置在距离支洞与引水隧洞交线15m位置处的隧洞右侧对支洞内新鲜风流的引入效果较好。中间横通道附近射流风机升压过高,会造成引入的风流较大,从而影响引水隧洞风流的主流方向。(4)将运营通风射流技术引入到无露头多洞室群的施工通风中,从理论研究结合现场通风测试,探讨了射流通风的需风量、风机台数计算公式及相关参数的取值原则。研究结果表明实际风机台数与理论计算风机台数相差2台,属于正常范围,并且实际施工空气质量满足规范和人员健康的要求。风机数量与通风阻力与风机升压比有关,其中沿程阻力系数λ=0.1-0.3,粗糙度大取大,锚喷可取大,二衬砼可取小。按照进风洞少、污风洞多的原则进行布置射流风机,有轴流风机的洞多布置、无轴流风机的洞少布置。巷道式通风通过换边,有利于洞内开展多工序平行作业,并能达到满意的通风效果。(5)通过对隧洞内通风效果的现场测试发现,在引水隧洞主洞独头掘进2000米之前,基本能够保证洞内通风质量,洞内平均污风排出速度大于0.15m/s,能见度大于50m;但随着开挖的深入,通风效果急剧下降,特别是在换成巷道式通风之前(主洞掘进到3300米左右),最差时洞内能见度不足10m。实施巷道式联合通风,洞内空气质量良好,主洞内平均风速大于0.2m/s,施工支洞及排水隧洞内平均风速2-4m/s。开挖爆破后5min内掌子面50m范围内即清晰可见,出碴时引水隧洞内能见度大于150m。这些技术成果的研究成功及在设计施工中的应用,为实现锦屏引水隧洞施工安全、快速、高效、优质地完成,确保施工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必将为国内外类似地下工程建设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张治军,赵峰,曾加强,陈卓[9](2012)在《高寒地区深埋长隧洞施工方案比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寒地区深埋长隧洞地质条件复杂,高寒缺氧、断层构造和软岩变形是影响工程施工的突出性问题,钻爆法施工和TBM法施工各有优缺点,且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对高寒地区深埋长隧洞施工方案需要进行综合比选,选择时应紧密结合隧洞勘探揭露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拟定的工程线路方案,避免采用存在工程风险相对较大的施工方案。通过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实现工程投资、施工工期及施工安全风险最佳效益组合。
于贺龙,张艳如,魏鹏[10](2010)在《结合烟岗水电站小断面引水洞谈隧洞通风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鸭嘴河烟岗水电站引水洞通风系统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做出的改进,简单论述了通风机功率的计算,可为类似小断面隧洞通风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漫松引水洞小断面长隧洞通风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漫松引水洞小断面长隧洞通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水工长隧洞施工通风优化设计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隧洞施工通风基本理论 |
1.1 隧洞施工通风系统简介 |
1.2 隧洞空气流动基本方程 |
1.2.1 能量方程 |
1.2.2 连续性方程 |
2 通风设计 |
2.1 主要污染源控制指标 |
2.2 有害气体浓度计算方法 |
2.3 通风计算方法 |
2.3.1 需风量计算方法 |
2.3.2 风压计算方法 |
2.4 流场模型与求解方法 |
2.5 模型验证 |
2.6 通风方式比较 |
(1)压入式通风方式。 |
(2)抽出式通风方式。 |
(3)抽出式和压入式相结合通风方式。 |
3 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价 |
3.1 方案实施 |
3.2 效果评价 |
3.2.1 排烟效果 |
3.2.2 通风时间 |
4 结语 |
(2)高寒地区水工隧洞安全施工及绿色建造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现状 |
1.2.2 引水隧洞支护结构受力及参数优化分析现状 |
1.2.3 引水隧洞经济性施工现状 |
1.2.4 引水隧洞绿色施工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水工引水隧洞施工环境调研 |
2.1 工程概况 |
2.2 围岩的分类方法与本引水隧洞围岩分类 |
2.3 水工引水隧洞气候与植被情况 |
3 水工引水隧洞的围岩稳定性研究 |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1.1 模型的基本假定与边界条件 |
3.1.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3.1.3 模型的建立 |
3.2 计算结果分析 |
3.2.1 竖向位移分析 |
3.2.2 水平收敛分析 |
3.2.3 围岩应力分析 |
3.2.4 衬砌应力分析 |
3.2.5 钢拱架应力分析 |
3.2.6 锁脚锚杆应力分析 |
3.2.7 围岩开挖塑性区分析 |
3.3 本章小节 |
4 水工引水隧洞支护参数优化分析 |
4.1 水工引水隧洞支护参数设计 |
4.2 水工引水隧洞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4.3 水工引水隧洞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
4.4 水工隧洞安全和经济施工相关分析 |
4.5 水工引水隧洞方案优化 |
4.4.1 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
4.4.2 组合赋权法 |
4.4.3 方案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5 高寒地区水工引水隧洞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
5.1 评价指标选取 |
5.2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5.3 评价指标的量化及分级标准 |
5.3.1 土地资源节约 |
5.3.2 能源节约与利用 |
5.3.3 水资源节约 |
5.3.4 材料节约 |
5.3.5 环境保护 |
5.3.6 人力资源节约与职业健康安全 |
5.4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5 本章小节 |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强支护在小断面长隧洞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原设计施工方案 |
3 推荐施工方案 |
4 方案对比 |
4.1 安全可行性方面 |
4.2 工期进度方面 |
4.3 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 |
4.4 投资控制方面 |
5 强支护方式 |
5.1 锚杆、挂网、喷混凝土支护 |
5.2 锚杆、挂网、喷混凝土+钢支撑支护 |
5.2.1 放样、制模 |
5.2.2 弯曲、切割 |
5.2.3 接头板焊接 |
5.2.4 安装 |
5.3 超前管棚施工 |
5.4 换填与硬化 |
5.5 注浆小导管 |
6 结语 |
(4)高地应力下特长大断面隧洞爆破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隧道爆破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隧道爆破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2.2 当前隧道爆破技术特点分析及发展方向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2章 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地质及断面条件分析 |
2.1 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特点分析 |
2.1.1 引水线路工程区基本地质条件 |
2.1.2 引水隧洞洞线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2.2 断面条件及其特点分析 |
2.3 爆破施工技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地应力隧洞掘进爆破参数与炮孔布置方法 |
3.1 楔形掏槽孔布置方法 |
3.1.1 楔形掏槽级数的确定原则 |
3.1.2 二级复式楔形掏槽炮孔布置 |
3.1.3 三级复式楔形掏槽炮孔布置 |
3.2 楔形掏槽孔装药量分析 |
3.3 爆破参数确定及炮孔布置 |
3.3.1 爆破参数的选取 |
3.3.2 炮孔布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地应力引水隧洞爆破方案及其参数试验研究 |
4.1 引水隧洞掘进爆破现场试验方案 |
4.1.1 概述 |
4.1.2 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
4.1.3 隧洞爆破施工现场试验方案分析 |
4.2 引水隧洞爆破现场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4.2.1 Ⅱ~Ⅲ类围岩掘进爆破现场试验数据及其分析 |
4.2.2 Ⅳ~Ⅴ类围岩掘进爆破现场试验数据及其分析 |
4.3 引水隧洞爆破方案及参数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地应力隧洞特殊区段控制爆破技术 |
5.1 高地应力下大断面隧洞进口段控制爆破技术 |
5.2 高地应力下特大异形断面隧洞薄弱地段控制爆破安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工作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工作与发表论文 |
(5)小断面长隧洞开挖支护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工程概况 |
1.2 工程地质条件 |
2 施工难点及施工对策 |
2.1 施工通道布置 |
2.2 施工通风布置 |
2.3 会车道布置 |
3 开挖施工程序 |
4 开挖爆破施工方法 |
4.1 掏槽区爆破设计 |
4.1.1 掏槽方式及断面大小 |
4.1.2 掏槽区装药计算 |
4.2 周边孔爆破设计 |
4.2.1 周边孔布置及钻爆参数选择 |
4.2.2 周边孔装药结构 |
4.3 辅助孔布置及钻爆参数选择 |
4.4 起爆网络设计 |
5 隧洞支护施工 |
6 特殊部位开挖支护施工 |
6.1 进口段开挖支护施工 |
6.2 施工支洞与主洞交叉口开挖支护施工 |
6.3 贯通部位开挖施工 |
6.4 引水隧洞与主厂房交叉口部位开挖支护施工 |
6.5 不良地质段开挖支护施工措施 |
6.5.1 溶洞处理 |
6.5.2 涌水部位施工 |
6.5.3 岩爆 |
6.5.4 断裂破碎带 |
7 结语 |
(6)小断面长距离引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水工隧洞建设情况 |
1.3 国内小断面隧洞设计与施工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课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工隧洞施工方法概述 |
2.1 隧洞开挖施工方法 |
2.2 隧洞支护衬砌理论的发展 |
2.3 隧洞支护衬砌技术 |
2.4 隧洞支护衬砌形式 |
2.4.1 按材料及结构形式划分 |
2.4.2 按作用机理划分 |
2.5 小结 |
第3章 项目施工方案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2 施工条件 |
3.2.1 气象 |
3.2.2 径流 |
3.2.3 洪水 |
3.2.4 地质 |
3.2.5 水文 |
3.2.6 交通 |
3.3 主洞开挖及一次支护施工方案 |
3.3.1 施工测量 |
3.3.2 洞帘开挖 |
3.3.3 洞身开挖及一次支护 |
3.4 主洞二次衬砌施工方案 |
3.4.1 钢筋制安 |
3.4.2 架模 |
3.4.3 浇筑 |
3.4.4 拆模 |
3.5 施工支洞方案设计 |
3.5.1 施工支洞布置 |
3.5.2 施工支洞断面设计 |
3.6 施工辅助设施方案设计 |
3.6.1 施工供电及照明系统 |
3.6.2 施工供水及排水系统 |
3.6.3 施工供风及通风系统 |
3.7 小结 |
第4章 几项关键施工技术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
4.1 钻爆法开挖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
4.1.1 设计原则 |
4.1.2 爆破设计 |
4.1.3 爆破作业程序 |
4.1.4 爆破试验 |
4.1.5 爆破试验成果 |
4.2 主洞与支洞交叉段塌方处理方案 |
4.2.1 基本情况 |
4.2.2 处理方案 |
4.2.3 处理结果 |
4.3 隧洞收敛变形后的处理方案 |
4.3.1 基本情况 |
4.3.2 处理方案 |
4.3.3 处理结果 |
4.4 斜井绞车出渣方案 |
4.4.1 基本情况 |
4.4.2 绞车牵引能力计算 |
4.4.3 绞车出渣效果 |
4.5 塌方段注浆方案 |
4.5.1 基本情况 |
4.5.2 注浆施工 |
4.5.3 注浆效果 |
4.6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存在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长大隧洞通风效果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特长隧洞施工通风现状分析 |
1.1 风速测试结果与分析 |
1.2 空气质量测试 |
2 施工通风效果监测方法 |
3 施工通风优化后的效果监测与分析 |
3.1 风速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 风压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空气质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8)复杂网络隧洞群施工通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压入式通风研究现状 |
1.2.2 巷道式通风研究现状 |
1.2.3 隧洞施工通风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工程概况 |
1.3.1 隧洞群网络布置 |
1.3.2 隧洞断面特性 |
1.4 本研究的目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 |
1.4.2 本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压入式辅以支洞射流通风技术研究 |
2.1 支洞条件研究 |
2.2 有限条件下极限通风长度分析 |
2.2.1 确定最低风速 |
2.2.2 需风量计算 |
2.2.3 极限通风长度计算 |
2.3 支洞射流通风计算 |
2.4 现场运用 |
2.4.1 现场风机选型及布置 |
2.4.2 通风计算与现场实际风机布置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隧洞壁面粗糙度对通风的影响研究 |
3.1 壁面粗糙度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
3.1.1 湍流粘性底层 |
3.1.2 壁面粗糙对流动的影响、湍流分区 |
3.2 FLUNET壁面边界条件的定义 |
3.3 典型粗糙壁面模型 |
3.3.1 粗糙单元模型 |
3.3.2 粗糙单元形状对流体流通影响 |
3.3.3 粗糙单元高度对流体流通影响 |
3.3.4 粗糙单元间距对流体流通影响 |
3.3.5 同一粗糙条件下断面直径的影响 |
3.4 壁面平均粗糙高度的定义 |
3.5 壁面粗糙常数的取值研究 |
3.5.1 粗糙常数的计算方法 |
3.5.2 粗糙常数计算的模型分解法 |
3.5.3 粗糙常数计算的主要粗糙度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隧洞施工通风的流体力学仿真研究 |
4.1 隧洞内空气流动的运动状态 |
4.1.1 流体运动两大类型 |
4.1.2 粘性流体两种流动状态 |
4.2 隧洞通风空气质量要求 |
4.3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确定 |
4.3.1 数值计算模型 |
4.3.2 边界条件确定及基本假设 |
4.3.3 数值计算相关计算参数 |
4.4 锦屏引水隧洞壁面粗糙度取值 |
4.4.1 壁面粗糙高度取值 |
4.4.2 壁面粗糙常数取值 |
4.5 隧洞施工通风数值模拟 |
4.5.1 联合巷道式施工通风系统仿真 |
4.5.2 横通道及附近射流风机布置的三维仿真(风机摆放及布置) |
4.5.3 轴流风管距掌子面距离的三维仿真 |
4.5.4 通风分流数值模拟研究 |
4.5.5 通风换向数值模拟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巷道式联合通风应用研究 |
5.1 射流风机通风原理及计算 |
5.2 隧洞群射流通风计算研究 |
5.2.1 通风计算图简化 |
5.2.2 射流通风需风量计算 |
5.2.3 射流风机台数计算 |
5.3 通风计算与现场实际风机布置对比 |
5.3.1 风机选型和布置原则 |
5.3.2 通风计算成果与现场实际通风情况对比 |
5.4 隧洞施工通风应急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通风效果现场测试研究 |
6.1 隧洞通风测试内容与仪器 |
6.2 隧洞通风测试方案 |
6.2.1 测试方法 |
6.2.2 测试位置 |
6.3 第一阶段压入式通风测试结果分析 |
6.3.1 风速测试分析 |
6.3.2 有害气体测试分析 |
6.3.3 粉尘测试分析 |
6.4 第二阶段巷道式联合通风测试结果分析 |
6.4.1 风速测试分析 |
6.4.2 有害气体测试分析 |
6.4.3 粉尘测试分析 |
6.4.4 现场巷道式联合通风效果 |
6.5 CO浓度现场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个人获奖情况 |
(9)高寒地区深埋长隧洞施工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隧洞工程施工 |
2.1 施工方案选型 |
2.1.1 方案一 |
(1) TBM类型选择。 |
(2) TBM刀盘及盾壳直径选择。 |
2.1.2 方案二 |
2.2 工程投资分析 |
2.3 施工进度分析 |
(1) 方案一。 |
(2) 方案二。 |
2.4 方案综合比选 |
3 结 语 |
(10)结合烟岗水电站小断面引水洞谈隧洞通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及施工特点 |
2 初步确定的通风方案 |
3 通风系统的校核 |
3.1 引水洞通风标准的确定 |
(1) 有害气体。 |
(2) 粉 |
(3) 空气温度。 |
(4) 风量要求。 |
(5) 风速要求。 |
3.2 工作面所需风量的确定 |
(1) 洞内施工人员所需风量: |
(2) 爆破散烟混合式通风所需风量 (压入式) : |
(3) 达到洞内最小风速所需风量: |
(4) 使用柴油机械时的通风量: |
3.3 风机工作风压 |
3.3.1 沿程风压损失 |
3.3.2 局部风压损失 |
3.3.3 风机工作风压 |
3.4 通风设备功率计算 |
4 校核结论及通风系统的改进 |
4.1 校核结论 |
4.2 通风系统的改进 |
5 结 语 |
四、漫松引水洞小断面长隧洞通风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工长隧洞施工通风优化设计与效果分析[J]. 刘国文. 水利科技, 2021(04)
- [2]高寒地区水工隧洞安全施工及绿色建造若干问题研究[D]. 史宝东.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强支护在小断面长隧洞施工中的应用[J]. 奉丽玲,李勇,吴红昆. 施工技术, 2019(S1)
- [4]高地应力下特长大断面隧洞爆破施工技术[D]. 郑鹏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小断面长隧洞开挖支护施工技术[J]. 欧阳水芽,周波. 红水河, 2017(04)
- [6]小断面长距离引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D]. 李志德.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7]长大隧洞通风效果监测与分析[J]. 马天昌. 四川建筑, 2015(02)
- [8]复杂网络隧洞群施工通风技术研究[D]. 张恒.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9]高寒地区深埋长隧洞施工方案比选研究[J]. 张治军,赵峰,曾加强,陈卓. 人民长江, 2012(21)
- [10]结合烟岗水电站小断面引水洞谈隧洞通风系统设计[J]. 于贺龙,张艳如,魏鹏. 四川水力发电,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