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殊表现的流行性出血热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汤旻雨[1](2021)在《基于《伤寒论》的寒疫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寒疫与《伤寒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论证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伤寒理法运用于寒疫的治疗形成理论支撑;以《伤寒论》为主线对寒疫的发病季节、气候、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进行归纳梳理;辨明寒疫与伤寒、瘟疫、温疫、时行病之间的关系。对寒疫的传变与治法予以阐明,以期完善现有的中医疫病学理论。方法:(1)第一部分:通过对疫病相关的基础概念:疫、疠、瘟、瘴进行考证归纳梳理。在研究寒疫之前,对疫病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阐释。(2)第二部分:寒疫最早出现于《伤寒论·伤寒例》中,通过《伤寒论》成书的气候背景、疫灾背景、人口背景与战争背景,这四个方面去论证《伤寒论》的成书目的,以探明《伤寒论》与寒疫之间的关系。(3)第三部分:通过搜集、整理、对比《伤寒例》与历代综合类、疫病类、伤寒类典籍中有关寒疫的文献资料,对寒疫的来源、内涵、发病因素、相关概念、治则治法展开研究。对寒疫治则的历史发展源流进行梳理,以明确寒疫应当遵循的治则治法。(4)第四部分:通过对六经辨治规律与《伤寒论》的八法进行阐释,对寒疫的发展转归、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对寒疫治疗与发展转归形成一个基本框架结构。结果:1.对疫、疠、温、瘴及有关字词的来源与演化进行了梳理。明确了“疫”字的发展演变,疫在殷商时期就有记载,疫字的形成与兵役、劳役有一定的关系。疠字的本义是被蝎子蜇伤的病,本音为“chai”。后逐步发展形成两个引申义,第一个指麻风病,第二个指疫。为区分二者,表示疫的“疠”转音为“li”,用“戾”来表示,于是有了“疠气”与“戾气”的同义词组。温最初是指广义之“温”,表示发热类疾病,而后温逐渐被狭义化,专指感受了温热类邪气所致的疾病。先有温而后出现“瘟”,瘟疫一词最早出现于晋。瘴字出现的较为晚,瘴多表示疟疾,而瘴字的形成与疟疾多发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2.通过对《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研究认为,《伤寒论》中之“伤寒”当为一种疫病,主要为寒疫。从气候背景来看,东汉末年处在寒冷期当中;从疫灾背景来看,东汉末年就是疫灾的高发期;从建安文学的作品来看,东汉末年发生了严重的疫灾事件;从战争背景来看,战争频发加重了疫病的发生。东汉末年人口数量的骤减,这也与疫灾多发有一定的关系。综上论述,结合《伤寒论》治法的侧重来看,《伤寒论》主要当为疫病所作,主要为寒疫。3.寒疫最早出现于《伤寒论·伤寒例》之中。气候因素“暴寒”是寒疫发病的原因之一,寒疫四季皆可发病。寒疫属广义伤寒范畴,狭义伤寒与瘟疫相交的部分才是寒疫。寒疫的治法也从“汗”“吐”“下”三法,逐步演变为依据伤寒理法方药论治。4.寒疫的传变由简单的一日一经的六经经络传变,到伤寒六经的脏腑、气化、气血津液一体的辨治体系。治法由“汗”“吐”“下”三法,发展成为《伤寒论》中的八法。
王志勇,徐升[2](2019)在《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胰腺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4~2018年楚雄州人民医院流行性出血热致胰腺炎患者20例(实验组),对其症状、体征、理化检查、治疗、结果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随机抽取该院外科胆源性胰腺炎20例(对照组)入院24 h的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值作为对照。结果实验组20例,其中轻型12例,中型4例,危重型4例;血液净化7例,呼吸支持2例,误诊10例,治愈16例(80%),死亡2例(10%),病危自动出院2例(10%)。确诊时间0~6 d,平均2 d。误诊较常见。此病呈多器官(包括胰腺)受损表现,患者大多有发热、多尿、腹痛、上腹压痛、电解质紊乱的病史,同时具备"三痛三红"者不多。"五期"经过不全。呈间歇热。生化检查:降低的指标:血小板、白蛋白。升高的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凝血功能、PCT、IL-6、CRP。与胆源性胰腺炎比较:血脂肪酶相对低,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具有泛嗜性,损伤器官的范围不具均衡性,合并胰腺炎者脂肪酶升高不明显,但病情重,极易误诊,死亡率高。全科思维辨析是解决误诊误治的关键。
鲁丹[3](2019)在《日军七三一部队长北野政次医学论文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日军七三一部队核心成员在医学类刊物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文中涉及"人体实验""细菌武器""特殊防疫"等详细数据,发表时间和研究内容涵盖七三一部队准备和实施细菌战的整个阶段,体现了七三一部队成员的研究范围、程度和学术轨迹。其中尤以七三一部队第二任部队长北野政次最为典型,其公开发表论文超过80篇,文章带有强烈的殖民侵略军事目的,公开引用了多项反伦理的细菌战人体实验数据,研究范围涵盖细菌战攻击及防御两个方面,相关成果对日本细菌战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北野政次在任期间,正是七三一部队开展细菌战研究设备最先进、实施人体实验规模最庞大的时期,其主导七三一部队完成了大规模细菌战研发工作,加速了细菌武器大批量生产进程。对北野政次论文的考察揭示了七三一部队反人类、反文明的本质,亦可揭示其战时医学研究在军国主义思想裹挟下的伦理扭曲和战争犯罪。
黄长形,姜泓,白雪帆[4](2019)在《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陕西省专家共识》文中提出为规范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根据本病临床特征和国内外重要文献,2016年开始编写,经过专家组反复讨论修改,于2018年3月发布《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陕西省专家共识》(共识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见表1)。专家组由临床、基础和预防工作方面的专家组成,包括陕西省和部分其他省市的专家。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危害严重,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4]。中国是全世界受肾综合征出血热危害最为严重的国
张晶,张承英[5](2018)在《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及临床分析》文中提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甚至急性肾损伤为主要表现。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肠梗阻的报道较少,本文报告了一例流行性出血热伴急性肾损伤、肠梗阻患者。病例资料患者:男,69岁,因"恶心、呕吐伴排气、排便减少3 d"于2016年4月22日入院。入院前3 d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困
郑志攀[6](2017)在《周仲瑛教授辨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数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外感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屠呦呦教授成功发现并提取青蒿素为代表,包括1957年蒲辅周先生指导乙脑的中医药治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周仲瑛教授对流行性出血热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的研究、2003年北京和广东等地中医药参与非典的防治,以及2009年中医药对甲流的防治等,都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即便如此,中医药在防治外感热病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尤其对名老中医防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对中医药防治外感热病的理论及实践都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旨在较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防治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并通过临床队列研究阐明流感双解合剂的临床疗效特点。具体研究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周仲瑛教授辨治外感热病的理论渊源。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家学渊源。探讨周筱斋先生在外感热病的临证经验及经历对周仲瑛教授的影响。②文献学习。重点分析了外感热病主要着作对周仲瑛教授相关学术见解的影响。③学院教育。探讨了学院的系统性教育对周仲瑛教授学术方面的影响。④临证总结。即坚持临证及在此基础上的经验总结。第二部分为周仲瑛教授外感热病相关文献研究。目的:通过对周仲瑛教授论述外感热病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探讨其在外感热病方面的研究特点及方法。方法:以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检索周仲瑛教授发表的外感热病相关文献,对发表时间、署名情况、文献类型、研究疾病等进行分类、计数和比较。分析其所体现的规律和特点。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3条,文献前后跨度从1977年至2017年长达40年;其中周仲瑛教授发表文献42条(比例66.67%),在发表42条文献中,第一作者为19条,第二作者为15条,占所有署名文献的80.95%;从文献类型来看,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临证经验分别为25条、19条和12条,占所有文献的比例分别为39.68%、30.16%和19.05%,共计88.89%;对于具体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相关论文达25篇,病毒感染性高热10条,分别占所有文献的39.68%和15.87%,其他感染性疾病也有广泛涉及,一般在1-4篇之间。结论:周仲瑛教授重视外感热病的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并逐步推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丰富的理论观点,涵盖广泛。第三部分系统整理周仲瑛教授外感热病的主要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首先,从五个方面介绍其主要学术观点:①外感热病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②外感热病主要分为肺系和胃系两方面;③温、热、火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④寒温统一、多元辨证;⑤外感热病有高热、痉、厥、闭、脱五大症。其次,详细整理了周仲瑛教授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及病毒感染性高热的临床经验,并例举了相关的典型病案。第四部分是周仲瑛教授的经验方流感双解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以西药磷酸奥司他韦为对照,观察周仲瑛教授的经验方流感双解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流行性感冒的治疗提供有效、安全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1例患者纳入研究,脱落7例,完成5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19例,分别给予流感双解合剂和奥司他韦,观察、分析和对比两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流感双解合剂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从体温起效时间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从体温复常时间来看,治疗组为2.17± 1.44天,对照组为1.43±0.95天,对照组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组患者疾病综合疗效及证候疗效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疗效一致。对于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整体疗效看,流感双解合剂与奥司他韦基本相似,但具体而言又略有差异,即奥司他韦在体温复常时间方面优于治疗组。在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患者表现相似,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流感双解合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流行性感冒临床诊疗方案。通过本次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周仲瑛教授辨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今后中医药防治外感热病相关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临床研究初步揭示了流感双解合剂的临床疗效特点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周仲瑛教授采用“表里双解、汗和清下四法联用”辨治流行性感冒的实用价值。
刘明亮,杨小娟,安智,李娟,张霞[7](2012)在《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胰腺损伤一例》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64岁,农民。以发热9 d,腹胀、恶心1周来院就诊。9 d前无原因及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2℃,时有寒战。在当地诊所以"感冒"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着。1周前出现腹胀,无腹痛、腹泻,同时感恶心,时有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少,无反酸、嗳气;到当地县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21.87×109/L,血红蛋白139 g/L,血小板66×109/L;尿常规:蛋白(+++),隐血(+)。肾功能:K+ 3.8 mmol/L,尿素氮37.07 mmol/L,血肌酐526μmol/L。诊断不详,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托拉塞米利尿、补液、扩血管等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但仍感腹胀、恶心,为进一
王乐[8](2011)在《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瘟疫临床诊疗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瘟疫治疗主要以西医治疗方法为主,西医治疗手段的干预导致瘟疫的病因病机、演变规律与传统瘟疫相比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新发瘟疫的不断涌现以及病毒变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当代瘟疫流行过程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取得良好疗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本研究在整理sARs、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麻疹等临床文献的基础上,对694篇瘟疫临床文献进行分析,建立瘟疫临床文献数据库。以瘟疫诊疗规律为切入点,运用频数统计、Logistic回归法、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瘟疫临床文献进行系统研究。探讨瘟疫的发病原因、症状特点,挖掘瘟疫病位病性及治疗特点。研究证实:1.疫毒之邪与六淫邪气是瘟疫发病的主要原因。2.当代瘟疫辨证方法已由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向多种辨证方法综合应用转变。3.当代瘟疫的病性主要体现在热、毒、湿、风、阴虚、气虚、痰、瘀血、气滞、积滞、气逆等方面,病位多与外邪侵袭部位相关,若侵袭呼吸系统,多与肺相关;侵袭消化系统,多与脾胃相关;侵袭泌尿系统多与肾相关。4.瘟疫的核心病性为热、毒、湿、虚、瘀血,这几个因素在瘟疫病性中占有重要地位。5.瘟疫以毒邪外袭为主,解毒法是治疗瘟疫的主要治法。初期外邪侵袭人体,导致人体气机失调,毒邪蕴结,可以采取透邪解毒法治疗;中期温热病邪入血,导致血瘀不行,可采用祛邪解毒活血法治疗;后期温热伤阴,气阴两虚,可以采用扶正祛邪解毒活血法治疗。6.在突发瘟疫早期,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可有效控制瘟疫的爆发和流行,是我国疫病防控手段的重要组成,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瘟疫的作用具有战略意义。
区文华,苏锡康,戴伟良,林超萍[9](2010)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IgM抗体对流行性出血热确诊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疑似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患者血清185例,正常人血清30例,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EHF-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对该试验进行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有效率分析。结果(1)185例样本共检出36例EHF-IgM抗体阳性,其中35例最后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1例确诊为登革热;检出149例EHF-IgM抗体阴性,其中8例临床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其余141例经临床观察,排除流行性出血热。30例正常人血清EHF-IgM抗体均为阴性。(2)EHF-IgM抗体灵敏度为81.40%、特异性为99.30%、阳性预测值为97.22%、阴性预测值为94.63%诊断有效率为95.14%。结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张宁霞,段蓬勃[10](2008)在《流行性出血热误诊率调查报告》文中提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2]。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许多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往往以某一脏器症状或体征为首发表现,因而极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为了弄清我县流行性出血热误诊情况,我们对我县近3年流行性出血热误诊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二、特殊表现的流行性出血热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殊表现的流行性出血热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伤寒论》的寒疫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CAT |
文献综述 |
1 寒疫内涵 |
2 寒疫归类 |
3 寒疫源流发展 |
4 疫病举隅与辨治启示 |
4.1 非典型肺炎SARS |
4.2 甲型H1N1流感 |
4.3 流行性出血热 |
4.4 新冠肺炎 |
4.5 启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疫病相关概念的梳理与探究 |
1 疫 |
1.1 “疫”的释义 |
1.2 “疫”的源流简述 |
1.3 “疫”病病因发展与启示 |
2 病 |
2.1 “疠”拆解后释义 |
2.2 “疠”的本义与引申义 |
3 瘟 |
3.1 字义来源 |
3.2 “瘟”与“温”的探讨 |
4 瘴 |
4.1 “瘴”字义来源 |
4.2 瘴病、瘴气、瘴疠 |
第二章 《伤寒论》与疫病 |
1 《伤寒论》简介 |
1.1 作者介绍 |
1.2 《伤寒论》其书 |
2 《伤寒论》的写作缘由 |
3 《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 |
3.1 气候背景 |
3.2 疫灾背景 |
3.3 战争背景 |
3.4 人口背景 |
4 《伤寒论》之“伤寒”是一种疾病 |
4.1 探究缘由 |
4.2 各家争鸣 |
4.3 讨论 |
5 寒疫与《伤寒论》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寒疫源流发展探究 |
1 《伤寒例》略探 |
1.1 《伤寒例》概述 |
1.2 《伤寒例》的作者 |
1.3 《伤寒例》的存留之争 |
1.4 《伤寒例》中的发病观 |
2 寒疫源启与辨析 |
2.1 首见寒疫 |
2.2 寒疫的归类 |
2.3 后世归类 |
3 寒疫发病 |
3.1 气候因素 |
3.2 季节范围 |
3.3 发病举隅 |
4 感冒说 |
5 寒疫与疫病相关概念辨析讨论 |
5.1 寒疫与广义伤寒 |
5.2 寒疫与狭义伤寒 |
5.3 寒疫与瘟疫 |
5.4 寒疫与温疫 |
6 寒疫治法历代的源流发展 |
6.1 隋唐时期 |
6.2 宋元时期 |
6.3 明清时期 |
第四章 《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在寒疫治疗中的运用 |
1 寒邪致病特点 |
2 《伤寒论》之六经 |
3 《伤寒论》之六经病 |
4 寒邪传变规律 |
5 六经传变规律 |
5.1 太阳经传变 |
5.2 阳明病传变 |
5.3 少阳经传变 |
5.4 太阴经传变 |
5.5 少阴经传变 |
5.6 厥阴经传变 |
6 八法例举 |
6.1 汗法 |
6.2 吐法 |
6.3 下法 |
6.4 和法 |
6.5 温法 |
6.6 清法 |
6.7 消法 |
6.8 补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胰腺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胰腺炎诊断标准 |
1.3 流行性出血热分型标准 |
1.4 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发热 |
2.2 三痛三红 |
2.4 确诊时间[IgG (+) /IgM (+) ] |
2.5 生化检查异常 |
2.6 物理检查 |
2.7 误诊情况 |
2.8 治疗 |
2.9 预后 |
2.1 0 死亡及自动出院患者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值表现 |
3 讨论 |
3.1 流行性出血热导致胰腺炎的机制 |
3.2 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 |
3.3 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
3.4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
3.5 胰腺炎时不可避免出现腹痛需要鉴别 |
3.6 血糖升高的原因 |
3.7 把握特异检测时机 |
3.8 CT影像病变范围广而缺乏特异指向 |
3.9 流行病学史的缺位 |
3.1 0 容易被忽略的关键词 |
3.1 1 不典型即是典型 |
3.1 2 血淀粉酶及脂肪酶相对低不代表病情轻 |
3.1 3 门诊部及住院部医师均涉及误诊 |
(4)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陕西省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和预防 |
3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
4 临床表现 |
4.1 发热期 |
4.1.1 感染中毒症状: |
4.1.2 充血和出血: |
4.1.3 渗出与水肿: |
4.1.4 肾脏损伤: |
4.2 低血压休克期 |
4.3 少尿期 |
4.4 多尿期 |
4.5 恢复期 |
4.6 特殊类型出血热 |
4.6.1 小儿HFRS: |
4.6.2 老年HFRS: |
4.6.3 妊娠合并HFRS: |
5 并发症 |
6 实验室检查 |
6.1 血常规 |
6.2 尿常规 |
6.3 血生化检查 |
6.4 凝血和出血系列检查 |
6.5 血气检测 |
6.6 血清学检查 |
6.7 病原学检查 |
7 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 |
7.1 超声检查 |
7.2 放射影像学检查 |
7.3 心电图 |
8 诊断与鉴别诊断 |
8.1 诊 断 |
8.1.1 流行病学资料: |
8.1.2 临床表现: |
8.1.3 实验室检查: |
8.1.4 血清学和病毒核酸的检测: |
8.2 临床早期定度与预警 |
8.3 临床分型 |
8.4 鉴别诊断 |
9 治 疗 |
9.1 发热期治疗 |
9.1.1 一般治疗: |
9.1.2 抗渗出治疗: |
9.1.3 抗出血治疗: |
9.1.4 抗病毒治疗: |
9.2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
9.2.1 基础治疗: |
9.2.2 液体复苏治疗 (补充血容量) |
9.2.2.1 液体种类: |
9.2.2.2 补液原则与速度: |
9.2.2.3 补液量: |
9.2.3 纠正酸中毒: |
9.2.4 血管活性药物: |
9.2.5 正性肌力药物: |
9.2.6 糖皮质激素: |
9.2.7 DIC或继发性纤溶的治疗: |
9.2.8 难治性休克: |
9.3 少尿期治疗 |
9.3.1 稳定机体内环境 |
9.3.1.1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
9.3.1.2 热量及氮质平衡: |
9.3.2 促进利尿: |
9.3.3 血液净化: |
9.3.3.1 血液透析: |
9.3.3.2 CRRT: |
9.3.4 物理治疗: |
9.4 多尿期治疗 |
9.5 恢复期治疗 |
9.6 并发症的治疗 |
9.6.1 继发感染: |
9.6.2 肺部并发症: |
9.6.3 重要脏器出血 |
9.6.3.1 自发性肾破裂: |
9.6.3.2 消化道大出血: |
9.6.3.3 颅内出血: |
10 护理要点 |
10.1 发热期 |
10.2 低血压休克期 |
10.3 少尿期 |
10.4 多尿期 |
11 出院标准 |
12 待解决的问题 |
(5)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
讨论 |
(6)周仲瑛教授辨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周仲瑛教授辨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渊源 |
1 学术渊源 |
1.1 继承祖志精于家学 |
1.2 经典探微深思熟记 |
1.3 教学相长融会新知 |
1.4 临证实践探索发挥 |
2 小结 |
第二部分 周仲瑛教授外感热病相关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数据库选择 |
3 检索方法和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各数据库检索周仲瑛教授相关文献数量 |
4.2 各数据库检索周仲瑛教授相关外感热病文献数量 |
4.3 外感热病文献发表时间分布情况 |
4.4 周仲瑛教授外感热病相关文献署名情况对比 |
4.5 周仲瑛教授相关外感热病文献署名是否为第一作者对比 |
4.6 周仲瑛教授相关外感热病文献署名排名情况分布 |
4.7 周仲瑛教授外感热病相关文献类型情况分布 |
4.8 外感热病相关文献各病种分布情况 |
5 讨论 |
5.1 外感热病为主要研究方向 |
5.2 重点进行理论和临床研究 |
5.3 逐步推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
5.4 理论观点丰富涵盖面广 |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外感热病主要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 |
1 外感热病的主要学术观点 |
1.1 外感热病有伤寒、温热病和瘟病之分 |
1.2 外感热病主要分为肺系(呼吸系统)和胃系(消化系统)两方面 |
1.3 温、热、火的联系和区别 |
1.4 寒温统一多元辨证 |
1.5 外感热病五大症一热、痉、厥、闭、脱 |
2 外感热病的临证经验 |
2.1 从“三毒”辨治流行性出血热 |
2.2 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理中心在气营 |
2.3 清气泄热、凉营解毒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
2.4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理因素为热毒、湿毒、瘀毒 |
3 验案例举 |
3.1 验案一 热毒壅盛,血瘀水停证(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
3.2 验案二 气营两燔、热毒内陷证(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 |
3.3 验案三 暑温气营两燔证(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极期) |
3.4 验案四: 气阴两虚、痰瘀内生、清窍失养证(病毒性脑炎恢复期) |
3.5 验案五: 内闭外脱证(重症肺炎、肺系疾病) |
3.6 验案六: 湿热中阻,枢机不和,脾虚胃弱,津气两伤证(肺部感染、胃系疾病) |
3.7 验案七 温邪疫毒内陷,气血两燔,腑实热结,营阴耗伤证(发热原因待查) |
4 讨论 |
4.1 紧扣基本病机 |
4.2 重视病理因素 |
4.3 把握病势演变 |
4.4 探索特异性治法 |
4.5 一法多用和多法并举 |
第四部分 流感双解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4 诊断标准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4.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5 纳入标准 |
6 排除标准 |
7 研究病例的中止 |
8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9 研究病例的剔除 |
10 治疗方案 |
11 疗效评价 |
12 统计方法 |
13 结果 |
13.1 纳入情况 |
13.2 一般资料对比 |
13.3 证型分布 |
13.4 治疗前病程比较 |
13.5 治疗前体温比较 |
13.6 疗效分析 |
13.7 安全性分析及不良事件 |
14 讨论 |
14.1 流行性感冒病因病机 |
14.2 治法当以表里双解、汗和清下四法联用 |
14.3 流感双解合剂方药分析 |
14.4 疗效分析 |
14.5 安全性分析 |
研究总结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周仲瑛教授辨治“无名热”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总结报告 |
附件二 周仲瑛教授外感热病相关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瘟疫临床诊疗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目的意义 |
3 六种疾病研究概况 |
3.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3.2 流行性感冒 |
3.3 流行性出血热 |
3.4 流行性腮腺炎 |
3.5 细菌性痢疾 |
3.6 麻疹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文献范畴 |
1.2 检索方法 |
1.3 选择标准 |
1.4 筛选标准 |
2 信息采集 |
3 数据规范和建立数据库 |
3.1 数据规范 |
3.2 建立数据库 |
3.3 统计方法 |
结果一 |
1 SARS |
1.1 文献概况 |
1.2 症状分析 |
1.3 病性、病位构成及组合规律 |
1.4 方药分析 |
2 流行性感冒 |
2.1 文献概况 |
2.2 症状分析 |
2.3 病性、病位构成及组合规律 |
2.4 方药分析 |
3 流行性出血热 |
3.1 文献概况 |
3.2 症状分析 |
3.3 病性、病位构成及组合规律 |
3.4 方药分析 |
4 流行性腮腺炎 |
4.1 文献概况 |
4.2 症状分析 |
4.3 病性、病位构成及组合规律 |
4.4 方药分析 |
5 细菌性痢疾 |
5.1 文献概况 |
5.2 症状分析 |
5.3 病性、病位构成及组合规律 |
5.4 方药分析 |
6 麻疹 |
6.1 文献概况 |
6.2 症状分析 |
6.3 病性、病位构成及组合规律 |
6.4 方药分析 |
结果二 |
1 瘟疫 |
1.1 文献概况 |
1.2 病因频数分析 |
1.3 症状分析 |
1.4 病性、病位构成及组合规律 |
1.5 瘟疫病性的诊断模式 |
1.6 中药分析 |
讨论 |
1 六种瘟疫诊疗规律 |
1.1 SARS诊疗规律 |
1.2 流行性感冒诊疗规律 |
1.3 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规律 |
1.4 流行性腮腺炎诊疗规律 |
1.5 细菌性痢疾诊疗规律 |
1.6 麻疹诊疗规律 |
2 当代瘟疫诊疗特点 |
3 瘟疫发病与证治规律 |
3.1 发病原因 |
3.2 瘟疫的症状 |
3.3 瘟疫的病位病性 |
3.4 瘟疫的治疗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9)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试剂来源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特殊表现的流行性出血热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伤寒论》的寒疫理论研究[D]. 汤旻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胰腺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研究[J]. 王志勇,徐升. 中国现代医生, 2019(10)
- [3]日军七三一部队长北野政次医学论文整理与研究[J]. 鲁丹.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19(01)
- [4]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陕西省专家共识[J]. 黄长形,姜泓,白雪帆. 陕西医学杂志, 2019(03)
- [5]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及临床分析[J]. 张晶,张承英.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8(06)
- [6]周仲瑛教授辨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D]. 郑志攀.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1)
- [7]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胰腺损伤一例[J]. 刘明亮,杨小娟,安智,李娟,张霞. 中国综合临床, 2012(09)
- [8]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瘟疫临床诊疗实践研究[D]. 王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9]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意义[J]. 区文华,苏锡康,戴伟良,林超萍.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01)
- [10]流行性出血热误诊率调查报告[J]. 张宁霞,段蓬勃. 基层医学论坛, 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