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江河堤锯槽回填混凝土成墙设计与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王怀冲[1](2019)在《大深度砂土堤基截渗除险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我国应用的常规堤基截渗技术施工有效深度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砂土堤基中截渗深度一般很难超过10米。无论是垂直铺塑技术还是深层搅拌桩技术,当截渗深度超过10米,施工设备均会产生无法施工和设备被埋的问题和危险。本项目一是对垂直铺塑截渗技术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往复式开槽机具结构改造,提高了垂直铺塑开槽设备在砂土堤基的成槽能力;二是对深层搅拌桩截渗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研发了十字丝初始相位多组合钻头初始相位技术,解决了深层搅拌桩机在大深度砂土堤基中截渗钻头碰撞问题,提高了深层搅拌桩机在砂土堤基的截渗能力;三是通过对两种截渗形式的研究,成功研发了两种截渗帷幕接头处理的“两墙夹塑”技术,解决了截渗连续性的问题。通过以上综合研究,成功开发出16米大深度堤基截渗除险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满足了工程需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该论文有图17幅,参考文献65篇。
郝伟[2](2017)在《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堤防道路是以堤防工程作为道路基础,在堤顶、堤前或堤后铺筑路面结构的堤路结合工程,兼具道路交通和水利抗洪的作用。当前堤防道路建设快速发展,但由于在建设中功能规划不清,不少道路存在着设计指标依据不明,交通管理措施不合理,路幅布置不适应交通需求等规划、管理和设计方面的问题。论文在回顾、总结堤防道路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文献与现场调研、理论分析以及既有工程验证等多种技术手段,以道路临水的特殊性作为研究主线,从保证堤防道路防洪抢险的基本作用出发,以拓展道路功能为目的,构建了堤防道路功能分类分级体系,研究路幅设计方法,对路基湿度演变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总结了路基设计要点。论文归纳了堤顶路、堤前路和堤后路3种堤路结合机理及特点,通过总结设计缺陷,提出堤防道路设计思路和方法,明确设计速度的关键参数。通过对堤防道路的抗洪抢险、堤防管理、交通运输、社会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各项功能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功能、等级和区位相结合的功能分类方法。按照各项功能的重要程度,将堤防道路分为防汛性道路,综合性道路,通行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4类,同时每一类按照堤防工程的级别和交通量的大小划分为23个等级。在功能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方法、设计特点和要求,以及防汛需求、交通功能、土地利用和景观绿化这4个影响因素。归纳堤防道路路幅形式及特征,针对堤防道路设计速度低、路幅窄的特点,计算和分析路幅组成要素的宽度和布置方法,给出了路幅设计指标,给出不同类型堤顶路15种典型路幅设计。由于常年或季节性受到水流冲刷和淘蚀,侵蚀部位随江河水位变化而变化,堤防道路路基湿度变化较为复杂。湿度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蒸汽凝结水,影响路基湿度的因素有水位高度、堤防型式、护坡结构、地下水位、筑堤材料、压实度以及路面覆盖。基于非饱和土理论,应用SEEP/W专业渗流软件建模,对堤防道路路基在不同的河流水位、堤身土质的渗透性能以及降雨影响下的湿度变化规律进行数值计算。计算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路基下部湿度影响显着;路基湿度受堤身土质渗透系数影响较大;降雨影响路床湿度明显,降雨历时和水位决定影响位置;路面覆盖可以有效降低降雨对上部路基湿度的影响。由于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大,因此路基属于潮湿类,认为路基湿度场分布对路幅布置也有一定影响。根据堤防和道路的特点总结了边坡及防护、路基加宽、防渗、路基压实和路基排水设计要点。通过调查渭河堤防道路典型路段的客观环境和设计参数、堤路结合形式和功能分析、路幅设计和路基设计,分析表明调查结果与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一致。在部分段落发现的一些问题也能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加以改进和优化,进一步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杨明广[3](2017)在《江堤锯槽回填混凝土成墙设计》文中提出江堤作为防止洪水泛滥成灾的重要工程设施,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提高防渗的意识,避免江堤出现渗漏现象,提高江堤建设的整体质量。江堤回填混凝土成墙的设计能够有效的起到加固江堤的作用,对江堤的渗漏治理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德宏州瑞盈江县"3.10"地震灾后江堤除险加固为例,分析锯槽回填混凝土成墙设计的方式。
高辉[4](2014)在《堤防除险加固工程的技术分析》文中指出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在处理堤防中存在的问题也出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方面。堤防除险加固工程中应用的施工技术对堤防性能是否能够有效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文章针对当前除险加固工程中应用效果良好的垂直铺塑防渗技术、高喷灌浆防渗技术、防渗墙技术、深层搅拌加固技术进行分析,确定其巩固堤防方面的作用。
吴长春[5](2010)在《得胜河流域均质土坝渗流分析及防渗加固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坝的渗漏破坏与渗透变形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在我国,许多中小型土坝建于五、六十年代,在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很多都是“三边”工程,这些土坝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因渗流引起的渗透破坏、滑坡非常严重。所以合理、正确地对土石坝进行渗流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展开对土坝渗流分析。本文阐述了渗流的基本理论、基本方程和发展现状;应用有限元对土石坝的二维稳定渗流进行了分析,选取变分原理和插值函数进行求解,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建立了有限元求解渗流的计算公式;对得胜河流域水库大坝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得胜河流域均质土坝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渗流加固措施;结合工程实例,运用Auto Bank及HH-slope软件,计算了熊官塘水库大坝在不同工况下的渗流稳定情况,分析了熊官塘水库发生的渗漏是属于何种渗流形式,计算出不同工况下大坝渗流的浸润线、渗流量、水力坡降和大坝的滑裂面;并对大坝采取截渗措施前后的渗流情况和结构稳定情况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冲抓套井回填粘土防渗墙在熊官塘水库大坝防渗加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得胜河流域土坝防渗加固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张庆武[6](2008)在《堤防工程中管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涌是堤防各种险情中最为普遍的险工,也是最容易忽视又最容易造成垮堤的险工,研究其形成机理,探讨其探测方法和防治措施,对提高防汛抢险决策和运行管理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在阅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管涌机理及其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大量搜集国内外管涌相关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对管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分析研究管涌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分析管涌对土体渗透性和渗透系数的影响基础上,探讨管涌破坏的机理。接着,从管涌计算的基本理论及管涌分析方法出发,阐述了目前设计中使用较多的理正岩土计算软件的渗流计算方法、基本步骤及适用范围。随后,在分析常用的管涌险工的防治措施及其设计要素的基础上,对长沙福安垸老管涌险工的防治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长期的工作经验,以长沙地区为例对处理管涌险工常见的误区进行分析总结。最后,针对某管涌险工的实际工程问题,采用理正渗流计算软件对事故前后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确定此渗透变形为管涌破坏,并对堤坝的渗流量和渗透坡降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堤坝管涌破坏的防治措施。
张晓斌[7](2008)在《防渗墙在洞庭湖堤防渗控技术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防渗墙又称地下连续墙,它是在松散透水地基中连续造孔,以泥浆固壁,往孔内灌注混凝土而建成的墙形防渗建筑物,具有截水、阻水的作用,广泛应用于航道枢纽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需进行地基防渗处理的其它工程。但由于地质条件和施工技术的复杂性,其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理论能否在洞庭湖区堤防防渗当中进行应用尚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在总结和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洞庭湖堤防渗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结合长沙市宁乡县新民垸“周家湾防渗处险工程”实例,通过理论分析,实际工程应用及现场测试分析,对垂直防渗墙在洞庭湖区砂卵石堤基中的防渗机理及其计算方法与施工技术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本文首先简介了洞庭湖堤防的基本情况及其渗控技术的主要特点,进而针对洞庭湖砂卵石堤基建立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模拟工程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防渗处理方案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垂直防渗墙在砂卵石堤基中和在不透水堤基中的贯入深度与地基最大渗透坡降的位置和大小变化的相关关系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到了相应渗流曲线图表,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垂直防渗墙防渗理论,针对目前垂直防渗墙在洞庭湖试验资料匮乏这一情况,自行设计了不同水位差,不同材料配比,不同嵌岩深度的对比试验,进一步揭示了垂直防渗墙在洞庭湖区砂砾石堤基中的应用特性。此外,结合工程应用,对垂直防渗墙的施工技术及其现场质量检测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最后,将本文方法应用于“新民垸周家湾防渗处险工程”建设,现场实测结果表明效果良好。
杨小凤[8](2007)在《垂直铺塑防渗技术的改进及推广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日趋严重,为此近年来建设了许多平原水库。这些水库多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坝基一般为透水性较强的粉砂壤土和砂壤土,坝后存在渗漏和渗透变形问题;另外,江河堤防有些座落于山丘区砂砾石地基上,汛期坝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砂沸、管涌等渗透变形问题,影响工程安全和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一般采用坝面和坝基的防渗措施进行防渗漏处理。目前,国内现有的防渗措施较多,如灌浆、深层搅拌桩和造槽等方法建造地下防渗墙。这些措施在一些水利工程中得以应用,但是工程投资较高。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防渗技术——垂直铺塑防渗技术开始研制并发展起来。垂直防渗即在透水层中构筑垂直帷幕以达防渗目的,其深度、厚度和不同材料对防渗体的防渗性能和其结构稳定性都有影响。垂直防渗按防渗体形成原理不同,可分为防渗材料置换式和介入式。置换式是利用防渗材料代替原状地基材料,如薄混凝土防渗墙、垂直铺塑等。介入式是采用防渗材料对原状地基直接改良使之具备防渗功能如高喷板墙、水泥土深层搅拌桩等。垂直铺塑防渗技术将塑料薄膜这一廉价的新型材料引入垂直防渗水利工程中,以期达到降低工程造价、满足防渗要求的目的。塑料薄膜具有良好的隔水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外开始用于水利工程;五十年代末我国首先应用于渠道水平防渗工程;八十年代,随着塑料薄膜广泛地应用,从起初的用于水平防渗发展到用于水库围坝、堤防等水工建筑物的垂直防渗工程中,铺膜深度由开始的3~4米发展到目前截渗深度13~14米,所适用的地层由开始仅局限于砂壤土地层到目前逐渐向各种类型地层扩展。本论文针对堤坝垂直防渗理论技术作了一些分析研究,从综述、渗透理论、垂直铺塑防渗技术及改进、工程推广应用等四部分对垂直铺塑防渗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综合分析了垂直防渗技术及其施工方法;讨论了渗透理论部分包括透水地基、达西定律和渗流计算在垂直防渗技术中的应用;基于现行的防渗技术现状,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工程应用条件、应用需求、运用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垂直铺塑防渗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现状,分析了开沟造槽机具特点、垂直铺塑防渗设计方法、垂直铺塑施工方法及其改进措施;结合该技术的工程应用实例,提出了推广应用垂直铺塑防渗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韩伟[9](2005)在《山东省水利工程坝(堤)基截渗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截渗工程作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重要部分,其投资在工程总投资中所占比例较高。本省水利工程坝(堤)基截渗实践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路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有些问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本论文以山东省水利工程坝(堤)基截渗典型实例为依托,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对坝(堤)基截渗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分析、解释在截渗工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归纳不同截渗措施的应用条件及适用范围,论述如何选择最佳截渗方案以及在截渗工程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截渗方案应结合地层条件、水头、造价进行选择,不可一味地照搬其它工程。本省山丘区水库大坝高度一般在20~50米之间,对坝体内埋深小于5米的透水层,可采用挖槽回填粘土分层夯实的方案;对坝体内埋深大于5米的透水层,可采用小直径搅拌桩进行处理;由于垂直铺塑施工需泥浆固壁,且为连续开槽,因此在坝体内不宜采用垂直铺塑截渗;对承受水头小于15米,可灌性较好的砂砾石层坝基,可考虑采用高压喷射墙;对承受水头小于20米,可灌性较差的坝基,可采用厚0.3米或0.4米的砼防渗墙;对承受水头大于20米,覆盖层较厚的坝基,可采用0.6米或0.8米的砼防渗墙;河堤及平原水库围坝高度一般不大于10米,若坝基为壤土或粉质壤土,隔水层深度不大于15米,可采用垂直铺塑或小直径搅拌桩方案;若坝基为砂砾石层,隔水层深度大于15米,可采用高压喷射防渗墙。 若坝体质量良好、只需对坝基进行截渗,为节省造孔(槽)进尺,可将截渗轴线布置在上游坝坡或坝脚,此方案会造成一定的水量损失,但可通过合理安排工期,结合农作物春灌弃水。若坝体质量也较差,如渗透系数偏大、存在深度较大的透水夹层等,可将截渗轴线布置在坝轴线位置,对坝体、坝基一并进行处理。 应合理确定截渗深度,并根据地层条件选择适宜的施工机械。首先分析需解决的问题是渗透稳定、渗漏损失还是兼而有之,然后结合当前的施工工艺确定截渗深度,选择悬挂式或封闭式防渗墙。当采用砼防渗墙方案时,应核算施工期坝体开槽对坝体稳定的影响,并根据墙体应力分析成果,确定是否需在墙内配置钢筋;当采用高压喷射防渗墙方案时,须控制好上下游水头。 工程截渗后,应妥善解决下游人畜吃水和生态用水问题。
陶秀玉[10](2005)在《一种新型垂直防渗技术——垂直铺塑》文中指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日趋严重,为此近年来修建了许多平原水库,但一些水库库区建于粉砂壤土或砂壤土地基上,坝后存在渗漏和渗透变形问题;另外,江河堤防有些坐落于山丘区砂砾石地基上,汛期坝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砂沸、管涌等渗透变形问题,影响工程安全和效益的正常发挥。 目前,国内现有的防渗措施较多,如灌浆、深层搅拌桩和造槽等方法建造地下防渗墙。这些措施在一些水利工程中应用,行之有效,但是工程投资太高。因此将廉价的塑料薄膜引入垂直防渗水利工程中,对于解决量大、面广、防渗深度要求不深的平原水库和江河堤防的防渗问题,具有较大社会和经济意义。 本论文从综述、渗透理论和垂直铺塑防渗技术、结语等四部分进行了分析、论述。综述部分包括:垂直防渗技术概述和施工方法;渗透理论部分包括透水地基、达西定律和渗流计算;垂直铺塑防渗技术部分包括国内外现状、开沟造槽机具的研制及特点、垂直铺塑防渗设计、垂直铺塑施工。 本论文研究的垂直铺塑防渗技术,通过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取得了更令人满意的效果,为平原水库和山丘区堤防的防渗处理提供了一种防渗效果好、造价低,施工工艺简单的新型防渗技术措施。这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除用于地基和基础防渗工程外,还可向环境、滨海等工程领域延伸和发展。
二、湘江河堤锯槽回填混凝土成墙设计与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江河堤锯槽回填混凝土成墙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大深度砂土堤基截渗除险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路线 |
2 垂直铺塑截渗改进技术研究 |
2.1 常规垂直铺塑截渗设备性能及适应性分析 |
2.2 垂直铺塑截渗设备在大深度砂土堤基中截渗适用性分析 |
2.3 大深度砂土堤基垂直铺塑截渗开槽机具研究 |
2.4 应用效果分析 |
3 深层搅拌桩截渗改进技术研究 |
3.1 常规深层搅拌桩截渗设备性能及适应性分析 |
3.2 深层搅拌桩设备在大深度砂土堤基中截渗能力研究 |
3.3 大深度砂土堤基深层搅拌桩设备改进技术研究 |
3.4 应用效果分析 |
4 垂直铺塑与深层搅拌桩截渗墙两种截渗帷幕接头技术研究 |
4.1 垂直铺塑与搅拌桩截渗墙接头问题分析 |
4.2 两种截渗接头技术研究 |
4.3 应用效果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及本文研究范围 |
1.2.1 堤防 |
1.2.2 堤防道路 |
1.2.3 本文研究范围 |
1.3 我国堤防道路发展概况 |
1.3.1 我国堤防道路发展历程 |
1.3.2 我国已建部分堤防道路概况 |
1.4 堤防道路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
1.4.1 堤防道路规划存在问题 |
1.4.2 堤防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5.1 堤防工程建设现行法规和规范 |
1.5.2 国外堤防与道路建设结合情况 |
1.5.3 国内堤防道路建设与研究进展 |
1.5.4 道路功能分类方法 |
1.5.5 道路横断面设计 |
1.5.6 路基湿度状况模拟研究 |
1.6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主要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堤路结合机理与堤防道路设计方法 |
2.1 堤路结合机理 |
2.1.1 堤顶路 |
2.1.2 堤后路 |
2.1.3 堤前路 |
2.1.4 堤路园 |
2.2 堤防道路设计缺陷 |
2.2.1 堤防设计与道路设计脱节 |
2.2.2 缺乏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体系 |
2.2.3 路幅设计未能因地制宜 |
2.2.4 路基设计考虑不全面 |
2.2.5 附属设施设计不完善 |
2.3 堤防道路设计思路与方法 |
2.3.1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 |
2.3.2 堤防道路等级划分 |
2.3.3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 |
2.3.4 堤防道路路基设计 |
2.4 堤防道路主要设计参数 |
2.4.1 堤防道路设计速度 |
2.4.2 堤防道路平曲线半径 |
2.4.3 堤顶坡度 |
2.4.4 堤顶高程 |
2.5 小结 |
第三章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分级 |
3.1 堤防道路功能 |
3.1.1 明确堤防道路功能的意义 |
3.1.2 堤防道路功能分析 |
3.1.3 堤防道路功能整合 |
3.2 堤防道路功能分类现状 |
3.3 堤防道路分类原则 |
3.3.1 以功能为依据,以满足防汛需求为前提 |
3.3.2 建立层次清晰、数量合理的分级体系 |
3.3.3 优化整合道路的多重功能 |
3.3.4 明确堤防道路的管理主体 |
3.3.5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3.4 堤防道路分类指标 |
3.4.1 堤防道路功能影响因素 |
3.4.2 堤防工程级别 |
3.4.3 堤防道路和与地方道路网的联系 |
3.5 堤防道路分类方法 |
3.5.1 功能、等级和区位相结合 |
3.5.2 不同重要性的功能相组合 |
3.6 堤防道路分类分级 |
3.6.1 堤防道路性质分类和功能定位 |
3.6.2 堤防道路等级划分 |
3.6.3 堤防道路分类体系 |
3.7 小结 |
第四章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 |
4.1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方法 |
4.1.1 路幅设计与堤路结合形式相适应 |
4.1.2 路幅设计不忘防洪安全 |
4.1.3 基于功能组合的路幅设计 |
4.2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4.2.1 防汛需求 |
4.2.2 交通功能 |
4.2.3 土地利用 |
4.2.4 景观绿化 |
4.3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特点和要求 |
4.3.1 与道路功能相适应,明确服务对象 |
4.3.2 平时服务群众,战时保卫安全 |
4.3.3 与堤防设施和沿线环境相协调,保持宜人尺度 |
4.3.4 结合堤防重视非对称设计,丰富断面形式 |
4.3.5 体现滨水特色,创建景观长廊 |
4.4 堤防道路路幅形式 |
4.4.1 土堤结合道路路幅形式 |
4.4.2 石堤或混凝土堤结合道路路幅形式 |
4.4.3 多级错层分离式 |
4.4.4 整体左右非对称式 |
4.4.5 路幅形式适用性 |
4.5 堤防道路路幅组成要素 |
4.5.1 机动车道宽度 |
4.5.2 非机动车道布置形式和宽度 |
4.5.3 路侧带布置形式和宽度 |
4.5.4 分隔带宽度 |
4.6 堤防道路路幅设计指标 |
4.7 堤顶路典型路幅设计 |
4.7.1 防汛性道路 |
4.7.2 综合性道路 |
4.7.3 通行性道路 |
4.7.4 景观性道路 |
4.8 小结 |
第五章 堤防道路路基湿度数值模拟与路基设计 |
5.1 堤防道路路基特点 |
5.1.1 工程特点 |
5.1.2 破坏类型 |
5.2 堤防道路路基湿度状态分析 |
5.2.1 湿度来源 |
5.2.2 影响因素 |
5.2.3 评价指标 |
5.2.4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SWCC) |
5.3 数值模拟计算 |
5.3.1 河流水位及土质影响路基湿度分析 |
5.3.2 降雨及路面覆盖影响路基湿度分析 |
5.4 路基湿度对路幅设计的影响 |
5.4.1 堤防道路路基干湿类型 |
5.4.2 路基湿度影响路幅设计 |
5.5 堤防道路路基设计 |
5.5.1 边坡设计 |
5.5.2 边坡防护设计 |
5.5.3 加宽设计 |
5.5.4 防渗设计 |
5.5.5 路基压实 |
5.5.6 排水设计 |
5.6 小结 |
第六章 渭河堤防道路案例分析 |
6.1 渭河概况 |
6.2 宝鸡市城区堤防道路 |
6.2.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2.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2.3 路幅设计 |
6.2.4 路基设计 |
6.3 宝鸡市郊县堤防道路 |
6.3.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3.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3.3 路幅设计 |
6.3.4 路基设计 |
6.4 杨凌示范区堤防道路 |
6.4.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4.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4.3 路幅设计 |
6.4.4 路基设计 |
6.5 咸阳市郊县堤防道路 |
6.5.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5.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5.3 路幅设计 |
6.5.4 路基设计 |
6.6 西安城市段堤防道路 |
6.6.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6.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6.3 路幅设计 |
6.6.4 路基设计 |
6.7 渭南市城区段堤防道路 |
6.7.1 客观环境与设计指标 |
6.7.2 堤路结合与功能分析 |
6.7.3 路幅设计 |
6.7.4 路基设计 |
6.8 功能分类和设计探讨及对策 |
6.8.1 功能定位方面 |
6.8.2 路线设计方面 |
6.8.3 路幅设计方面 |
6.8.4 路基设计方面 |
6.9 小结 |
结论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主要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我国部分已建(在建)堤防道路工程概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江堤锯槽回填混凝土成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述 |
2 锯槽深度的处理 |
3 泥浆护壁 |
3.1 泥浆室内的实验 |
3.2 配制所需泥浆 |
4 锯槽槽段的隔离 |
5 结语 |
(4)堤防除险加固工程的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堤防介绍 |
1.1 堤防定义 |
1.2 堤防的作用 |
1.3 堤防的分类 |
1.3.1 按其修筑的位置分类 |
1.3.2 按其功能分类 |
1.3.3 按建筑材料分类 |
1.4 堤防的重要性 |
2 堤防除险加固工程技术 |
2.1 垂直铺塑防渗技术 |
2.1.1 基础垂直防渗 |
2.1.2 斜坡铺塑 |
2.2 高喷灌浆防渗技术 |
2.3 防渗墙技术 |
2.3.1 桩柱式防护墙 |
2.3.2 预制式防护墙 |
2.3.3 槽段式防护墙 |
2.3.4 其它形式 |
2.4 深层搅拌加固技术 |
3 结语 |
(5)得胜河流域均质土坝渗流分析及防渗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土石坝渗流研究现状 |
1.3 土坝无压渗流主要计算方法简介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渗流基本理论 |
2.1 渗流的基本概念 |
2.2 渗流基本定律 |
2.3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三章 土坝二维渗流问题的有限元求解 |
3.1 有限单元法概述 |
3.2 土石坝渗流有限元计算解题步骤简述 |
3.3 土坝二维稳定渗流的有限元计算公式 |
第四章 得胜河流域均质土坝防渗加固措施研究 |
4.1 土坝防渗加固措施发展现状简述 |
4.2 得胜河流域土坝概况 |
4.3 冲抓套井回填粘土防渗墙防渗 |
4.4 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截渗墙 |
4.5 混凝土防渗墙防渗 |
4.6 结论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5.1 熊官塘大坝现状渗流分析 |
5.2 熊官塘水库大坝防渗加固措施及效果 |
5.3 结论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堤防工程中管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管涌探测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
第2章 管涌破坏机理分析 |
2.1 管涌的形成过程 |
2.1.1 管涌的发生 |
2.1.2 管涌的发展 |
2.2 管涌机理分析 |
2.2.1 渗透变形的基本形式 |
2.2.2 管涌的判别 |
2.2.3 管涌临界水力梯度 |
2.2.4 管涌破坏机理 |
第3章 管涌有限元分析 |
3.1 管涌基本理论 |
3.1.1 达西定律 |
3.1.2 连续性方程 |
3.1.3 基本微分方程 |
3.1.4 基本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 |
3.2 渗流有限单元法 |
3.3 理正渗流计算 |
3.3.1 理正渗流计算软件 |
3.3.2 适用范围 |
3.3.3 计算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涌防治研究 |
4.1 引言 |
4.2 管涌防治措施 |
4.2.1 临水侧防渗铺盖 |
4.2.2 垂直防渗 |
4.2.3 背水侧压盖 |
4.2.4 排水沟 |
4.3 管涌险情防治的常见误区 |
4.4 管涌险工治理实例分析 |
4.4.1 工程概况 |
4.4.2 工程地质条件 |
4.4.3 方案选定与实施 |
4.4.4 工程中的问题与处理方案 |
4.4.5 效果检查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市天燃气管道汛期穿河管涌事故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出险过程 |
5.4 管涌有限元分析 |
5.4.1 渗流分区和渗透指标的确定 |
5.4.2 典型剖面渗流计算模型 |
5.4.3 渗流计算及分析 |
5.5 管涌治理措施 |
5.6 定向穿越管道工程防止管涌事故的考虑因素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论文目录 |
附录B 渗流计算书 |
致谢 |
(7)防渗墙在洞庭湖堤防渗控技术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防渗墙研究现状及其工程运用 |
1.2 堤防渗透破坏的土力学分类和判别 |
1.2.1 流土 |
1.2.2 管涌 |
1.2.3 接触冲刷 |
1.2.4 接触流土 |
1.3 堤防渗控相关理论概述 |
1.4 大堤垂直防渗相关理论概述 |
1.4.1 堤身的垂直防渗处理 |
1.4.2 堤基的垂直防渗处理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洞庭湖堤防防渗墙技术分析研究 |
2.1 洞庭湖堤防概况 |
2.2 渗流计算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2.2.1 渗流计算分析的基本理论 |
2.2.2 渗流计算分析的基本方法 |
2.3 洞庭湖垂直防渗墙工法相关理论分析研究 |
2.3.1 洞庭湖的地质特性 |
2.3.2 透水堤基处理方式 |
2.3.3 计算分析模型的概化 |
2.3.4 垂直防渗墙在砂卵石地基中的贯入深度与地基最大渗透坡降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的相关分析研究 |
2.3.5 垂直防渗墙在相对不透水地基中的贯入深度与地基最大渗透坡降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的相关分析研究 |
2.3.6 悬挂式垂直防渗墙在砂卵石地基中应用效果的评价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堤防垂直防渗墙施工技术及试验研究 |
3.1 垂直防渗的一般施工技术 |
3.2 塑性混凝土超薄防渗墙工法试验研究 |
3.2.1 工法基本情况 |
3.2.2 工程试验方案 |
3.2.3 试验工程研究 |
3.2.4 试验工程的检测与监测 |
3.3 本章小节 |
第4章 堤防垂直防渗墙工程应用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场地地形地貌及岩土工程条件 |
4.3 工程实施方案的确定 |
4.4 理论分析 |
4.5 工程观测与效果评价 |
4.6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垂直铺塑防渗技术的改进及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3 可行性分析 |
1.4 研究路线 |
2 垂直防渗技术应用分析 |
2.1 灌浆法 |
2.1.1 劈裂灌浆 |
2.1.2 高压喷射灌浆 |
2.2 深层搅拌法 |
2.3 造槽法 |
3 渗透理论 |
3.1 透水地基 |
3.2 达西定律 |
3.3 渗流计算 |
4 垂直铺塑防渗技术及改进 |
4.1 开沟造槽机具的构造及特点 |
4.2 垂直铺塑材料及防渗设计 |
4.3 泥浆固壁 |
4.4 垂直铺塑施工 |
5 垂直铺塑防渗技术推广应用 |
5.1 孤东水库围坝截渗工程 |
5.1.1 垂直铺塑设计 |
5.1.2 截渗效果 |
5.2 江苏省骆马湖南堤垂直铺膜防渗加固工程 |
5.2.1 概况 |
5.2.2 设计 |
5.2.3 防渗效果分析 |
5.3 分淮入沂整治工程 |
5.3.1 工程基本情况 |
5.3.2 工程地质和水文气象 |
5.3.3 工程内容 |
5.3.4 质量要求 |
5.3.5 施工方案 |
5.3.6 工程施工 |
5.3.7 施工进度情况 |
5.3.8 施工完成的工程量 |
5.3.9 工程质量 |
5.4 淮河入海水道垂直铺塑防渗加固工程 |
5.4.1 工程概况 |
5.4.2 工程内容 |
5.4.3 工程主要设计参数 |
5.4.4 施工布置 |
5.4.5 试坑检测 |
5.4.6 工程竣工及意义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山东省水利工程坝(堤)基截渗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本文工作 |
1.1.1 问题提出 |
1.1.2 本文工作 |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坝(堤)基截渗的措施分类 |
2.1 坝(堤)基渗漏原因分析 |
2.2 渗流控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
2.2.1 土坝渗流控制的基本内容 |
2.2.2 土坝渗流控制的原则 |
2.3 渗透变形的控制措施 |
2.3.1 粘土水平铺盖 |
2.3.2 粘土截水槽 |
2.3.3 灌浆 |
2.3.4 高压喷射防渗墙 |
2.3.5 混凝土防渗墙 |
2.3.6 垂直铺塑 |
2.3.7 水泥土搅拌桩防渗墙 |
2.3.8 排渗 |
2.4 小结 |
第三章 本省坝(堤)基截渗工程实践 |
3.1 灌浆 |
3.1.1 劈裂灌浆在狼猫山水库大坝的应用 |
3.1.2 基岩帷幕灌浆在岸堤水库大坝的应用 |
3.2 高压喷射防渗墙 |
3.2.1 早期的高喷试验及我国第一道定喷防渗墙 |
3.2.2 90年代以来的高喷试验及工程实践 |
3.2.3 高喷防渗墙在潍坊市高崖水库大坝的应用 |
3.2.4 高喷防渗墙在丁庄平原水库围坝的应用 |
3.3.垂直铺塑 |
3.3.1 垂直铺塑试验 |
3.3.2 垂直铺塑在本省的工程应用 |
3.4 砼防渗墙 |
3.4.1 砼防渗墙在本省的首次应用 |
3.4.2 砼防渗墙在本省大中型水库的应用统计 |
3.5 水泥土搅拌桩防渗墙 |
3.5.1 水泥土搅拌桩截渗墙的试验研究 |
3.5.2 水泥土搅拌桩截渗墙在本省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
3.6 小结 |
第四章 最佳截渗方案选择 |
4.1 结合地层条件、水头、造价选择截渗方式 |
4.1.1 山丘区水库 |
4.1.2 河道堤防及平原水库围坝 |
4.2 截渗轴线位置选择 |
4.3 合理确定截渗深度 |
4.4 根据地层条件选择适宜的施工机械 |
4.4.1 垂直铺塑 |
4.4.2 深层搅拌桩 |
4.4.3 砼防渗土墙 |
4.5 坝(堤)截渗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
4.5.1 设计方案应避免“一窝风” |
4.5.2 采用砼防渗墙应核算施工期坝体稳定 |
4.5.3 根据墙体应力确定是否需在墙内配置钢筋 |
4.5.4 施工期水位控制 |
4.5.5 截渗后下游人畜吃水及生态用水问题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一种新型垂直防渗技术——垂直铺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综述 |
1.1 垂直防渗技术概述 |
1.1.1 灌浆法 |
1.1.2 深层搅拌法 |
1.1.3 造槽法 |
1.2 施工方法 |
1.2.1 灌浆施工方法 |
1.2.2 深层搅拌法 |
1.2.3 造槽法 |
第二章 渗透理论 |
2.1 透水地基 |
2.2 达西定律 |
2.3 渗流计算 |
2.3.1 不透水均质堤坝的地基渗流 |
2.3.2 无限深透水地基绕一道板桩的渗流 |
2.3.3 无限深透水地基平底板下有一道板桩的渗流 |
第三章 垂直铺塑防渗技术 |
3.1 简述(国内外现状) |
3.2 开沟造槽机具的研制及特点 |
3.2.1 刮板式 |
3.2.2 往复式机型 |
3.2.3 旋转式机型 |
3.3 垂直铺塑防渗设计 |
3.3.1 堤坝(基)渗流控制的意义 |
3.3.2 垂直铺塑设计 |
3.4 垂直铺塑施工 |
3.4.1 概述 |
3.4.2 施工方法 |
3.4.3 槽壁稳定问题 |
3.5 应用效果及工程实例 |
3.5.1 孤东水库围坝截渗工程 |
3.5.2 江苏省骆马湖南堤垂直铺膜防渗加固工程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湘江河堤锯槽回填混凝土成墙设计与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深度砂土堤基截渗除险技术开发应用研究[D]. 王怀冲.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6)
- [2]堤防道路分类分级与设计研究[D]. 郝伟. 长安大学, 2017(01)
- [3]江堤锯槽回填混凝土成墙设计[J]. 杨明广. 低碳世界, 2017(05)
- [4]堤防除险加固工程的技术分析[J]. 高辉.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4(05)
- [5]得胜河流域均质土坝渗流分析及防渗加固措施研究[D]. 吴长春.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6)
- [6]堤防工程中管涌的形成机理与防治研究[D]. 张庆武. 湖南大学, 2008(01)
- [7]防渗墙在洞庭湖堤防渗控技术中的应用与研究[D]. 张晓斌. 湖南大学, 2008(08)
- [8]垂直铺塑防渗技术的改进及推广应用[D]. 杨小凤. 山东大学, 2007(03)
- [9]山东省水利工程坝(堤)基截渗实践[D]. 韩伟. 河海大学, 2005(04)
- [10]一种新型垂直防渗技术——垂直铺塑[D]. 陶秀玉.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