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转化生长因子-α在宫颈癌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刘皎皎[1](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吴萌[2](2021)在《MAPK10在宫颈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中的预测作用》文中提出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一种常见癌症,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尽管宫颈癌化疗耐药和复发的分子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其关键分子尚未确定。寻找对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有预测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十分重要。目的:讨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0,MAPK10)与宫颈癌NACT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我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检测化疗敏感组和耐药组MAPK0基因的表达,分析不同敏感组的表达量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的关系,确定MAPK10对于宫颈鳞癌NACT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相对于正常宫颈组织,MAPK10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K10在新辅助化疗敏感组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MAPK10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期、淋巴转移、深部浸润等无相关性(P<0.05)。Log-rank分析提示,MAPK10低表达的宫颈癌患者相比于高表达的患者可能获得更短的生存期(HR=0.6,95%CI:0.36~1,P=0.045)。结论:MAPK10在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的低表达与NACT无效具有相关性,且与预后不佳具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NACT效果的参考指标。
刘丽[3](2020)在《KCNA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对于成年女性来说,由于其身体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极易发生妇科疾病,其中宫颈癌是发病率较高的妇科肿瘤之一。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每年大概会有50万名女性发现患宫颈恶性肿瘤,中国宫颈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同时,从年龄特征上来看,宫颈癌不再仅仅属于中老年妇女,年轻女性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宫颈恶性肿瘤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有研究提示人类宫颈恶性肿瘤的侵袭性同许多分子异常有关,包括多种癌基因的激活以及抑癌基因的失活。然而,关于宫颈癌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靶点缺乏足够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学数据,阻碍了新型靶向治疗的发展。以往研究表明,宫颈恶性肿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是由于HPVE6与E7基因片段整合于宿主DNA里,从而引起p53以及pRB DNA的非正常表达,随之宫颈癌病变产生。然而,对于肿瘤的发病机制仅仅用单一基因或多种基因的异常加以解释,似乎过于简单。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有助于了解信号通路在肿瘤致病及进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更有助于揭示癌变发病机制。近年来,多项科研结果发现Wnt/β-catenin、Notch、Hedgehog信号传导亦与HPVE6/E7致病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导致肿瘤的致病。凋亡信号的失调是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通过抑制线粒体ROS释放从而阻止细胞凋亡的途径是细胞恶变的主要途径。当人体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机体便开始自我修复的过程,清除病变细胞,这个过程就是细胞凋亡的过程。Bax与Bak是与凋亡相关的蛋白,它们在结构上聚合后,功能上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向线粒体外膜进行转移,并且会作用于线粒体外膜阴离子通道,打开线粒体变换孔,释放出细胞色素C,激活处于下游的家族蛋白,或对底物进行直接的作用,细胞凋亡现象随之发生。线粒体钾电导影响其自身渗透性变换孔(mPTP)的开放和关闭,打开线粒体内膜钾通道可以帮助渗透性变换孔(mPTP)保持封闭状态,从而维持自身膜电位(ΔΨ)的平稳水平,而且能够进一步使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目前关于钾离子通道与肿瘤关系的诸多基础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钾离子通道能够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进行调解,通过相关的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一作用。钾离子通道的种类有很多,功能也不尽相同,这些通道中以Kirs、Eag为代表的通道对于体内肿瘤细胞生长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静止状态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状态被解除,主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的不断去极化。钾离子通道蛋白的异常表达也会使肿瘤细胞在相对无氧环境中迅速的增值。体外实验证实,如果利用某些药物阻断钾离子通道,使其不能发挥正常功能,那么肿瘤细胞就有可能进入凋亡的状态,同时体内相关实验也证实了以上观点。电压门控式钾通道亚家族成员1(KCNA1/Kv1.1)是A型钾通道的重要组成成分,已发现其是膜复极化的关键步骤。KCNA1的突变已被证实可引起1型偶发性共济失调。近年来,KCNA1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表现非常紧密,已经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可是截止到现在,有关KCNA1在宫颈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还非常罕见。本次试验目的是揭示KCNA1在宫颈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理。具体包括:第一部分KCNA1在宫颈癌中表达的研究研究目的:1.探究KCNA1在宫颈癌及癌旁组织、宫颈癌细胞系、正常宫颈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揭示KCNA1与宫颈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否有相关性。2.研究KCNA1表达同宫颈癌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旨在探究KCNA1同宫颈癌患者疾病转归是否有联系。3.建立稳定的KCNA1敲低和过表达的HeLa细胞系,通过体内实验,研究KCNA1的表达对裸鼠成瘤大小的影响。旨在探究KCNA1是否与成瘤裸鼠预后有关联。研究方法:1.取得20例宫颈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肿瘤旁正常组织,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以上两种不同组织中KCNA1 mRNA表达的差异。2.利用蛋白质印迹技术,分析宫颈的肿瘤及非肿瘤细胞系中KCNA1的蛋白表达情况,最后选出适合我们下一步实验的肿瘤细胞系。3.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的KCNA1敲低与过表达HeLa细胞系,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与蛋白印迹方法,验证细胞系是否构建成功。4..采用裸鼠成瘤实验,于裸鼠皮下注射宫颈癌细胞悬液(KCNA1敲低、过表达及对照HeLa细胞),每周两次观察小鼠的成瘤情况。分析KCNA1敲低和过表达的宫颈癌细胞对裸鼠皮下瘤体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1.同肿瘤旁组织比较,在肿瘤组织当中,KCNA1的表达水平提高非常显着。RT-PCR的结果显示:20例宫颈肿瘤患者中有17例肿瘤组织中KCNA1的mRNA水平要高于对照组2倍以上。2.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宫颈肿瘤患者分期级别的升高,KCNA1表达量也随之增加,说明KCNA1的表达同患者的不良预后关系密切。3.蛋白质印迹实验提示:与正常宫颈细胞比较,宫颈肿瘤细胞中KCNA1表达水平更高,除此之外,KCNA1的表达量在Hela细胞中最高。4.RT-PCR实验与westernblot实验的结果提示:我们已成功的建立了KCNA1敲低与过表达的HeLa细胞系。5.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在裸鼠体内,KCNA1敲低的HeLa细胞比对照细胞产生更小的肿瘤,而KCNA1过表达的HeLa细胞则会让裸鼠长出更大的肿瘤。研究结论:1.本实验结果显示:在宫颈肿瘤组织及肿瘤细胞系中KCNA1表达水平更高。因此,KCNA1可以作为潜在的新型宫颈癌诊断标记物。2.本实验结果显示:KCNA1过量表达和宫颈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显着关联,裸鼠成瘤实验也验证了我们的结果。因此,检测KCNA1于宫颈肿瘤组织内的表达情况有望用于预测患者的预后。第二部分KCNA1对宫颈癌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探究KCNA1对宫颈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1.采用细胞计数方法分析KCNA1敲低和过表达同HeLa细胞生长的关系。2.采用CCK-8实验分析KCNA1敲低和过表达对HeLa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3.采用Cell Migration Assay实验分析KCNA1敲低和过表达对HeLa细胞迁移的影响。4利用Transwell实验探究敲低与过表达KCNA1对HeLa细胞侵及血管基底膜远处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1.细胞计数结果显示,KCNA1敲低能够让HeLa细胞的生长明显减少,而KCNA1过表达则让HeLa细胞的生长明显增多。2.细胞增殖CCK-8实验结果显示,KCNA1敲低的HeLa细胞,其细胞生长状态受到了显着的抑制,而KCNA1过表达则能促进HeLa细胞的生长。3.Cell Migration Assay实验结果显示,HeLa细胞在迁移的过程当中会受到KCNA1敲低的抑制,而HeLa细胞的迁移能够受到KCNA1过表达的积极影响。4.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KCNA1敲低能够抑制HeLa细胞侵及血管基底膜及远处转移,而KCNA1过表达则显示出相反的作用。研究结论:1 本部分研究结果提示KCNA1的过表达能让宫颈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侵袭能力都明显增加。2 因为KCNA1对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所以它有可能成为临床上治疗宫颈恶性肿瘤的新的切入点。第三部分KCNA1对宫颈癌调控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更加深入的探讨KCNA1在宫颈恶性肿瘤细胞中的分子调控机理。2.探讨KCNA1表达是否通过活化Hhg,Wnt和Notch信号传导,进而加速肿瘤的发生、发展。3.研究KCNA1的表达是否通过对线粒体钾离子通道的影响,从而达到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作用。研究方法:1.采用蛋白印迹实验,分析了 KCNA1敲低和过表达的Hela细胞中Hhg,Wnt与Notch的蛋白表达情况。2.采用MitoTracker Red CMXRos免疫染色,分析KCNA1敲低和过表达对HeLa细胞线粒体的影响。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技术,分析KCNA1敲低和过表达HeLa细胞内线粒体标记物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敲低KCNA1降低了 Hhg和Wnt1的蛋白表达水平,而KCNA1的过表达增加了 Wnt1和Notch的蛋白表达水平。2.MitoTracker Red CMXRos免疫染色实验结果显示,KCNA1的敲低降低了线粒体的阳性染色,并且KCNA1的过表达显示出相反的作用。3.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如果HeLa细胞过表达KCNA1基因,线粒体标记物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也随之上调,而在KCNA1敲低的HeLa细胞中均下调。研究结论:1.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敲低KCNA1可以显着减少Hela细胞中Hhg与Wnt1的蛋白水平,而KCNA1的过表达增加了 Wnt1和Notch的蛋白质水平。KCNA1可能经过调节以上三种信号途径来影响宫颈肿瘤细胞的生长、增值、迁移、侵袭的能力。但是,在这三种信号途径中KCNA1可能在调节Wnt1的水平中起到的作用更为关键。2.我们推测KCNA1可能通过对细胞内钾离子浓度的调节,改变线粒体的功能,抑制细胞凋亡,从而调控宫颈癌细胞的恶性行为。
江涛[4](2020)在《ALOX12B在宫颈癌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宫颈癌是一种恶性疾病,对全世界妇女的健康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手术切除及同步放化疗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策略。部分晚期肿瘤患者无法从传统治疗中获益,导致临床疗效欠佳。ALOX12B是一个编码脂氧合酶的基因,在肺癌和乳腺癌中检测到ALOX12B突变。此外,ALOX12B对表皮样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其在宫颈癌中的作用目前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研究ALOX12B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为研究ALOX12B在宫颈癌进展中的功能,通过慢病毒载体降低宫颈癌细胞系Ca-Ski和C33A中ALOX12B的表达,并通过q-PCR检测病毒对ALOX12B的敲低效率。设计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验证ALOX12B敲低后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PI实验检测ALOX12B敲低后对宫颈癌细胞周期的影响。Transwell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ALOX12B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此外,设计异种移植瘤模型验证ALOX12B在体内对宫颈癌进展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ALOX12B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文献调研以及数据库分析预测ALOX12B的靶点。Western blot检测ALOX12B能否促进PTGS2的表达。此外,挽救实验检测PTGS2是否能够调控ALOX12B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结果: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发现ALOX12B敲低后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均受到显着抑制。PI检测显示ALOX12B敲低后宫颈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在异种移植瘤模型中的结果显示ALOX12B敲低能够显着抑制宫颈癌肿瘤的生长。此外,体外Transwell和划痕愈合实验表明ALOX12B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无明显影响,而在体内实验中,Western blot分析显示ALOX12B能够调控肿瘤EMT相关蛋白(Vimentin,N-cadherin和E-cadherin)的表达。我们推测,与体外实验不同,宫颈癌肿瘤组织中ALOX12B的功能可能与宫颈癌肿瘤组织的低氧环境相关。通过文献调研以及数据库分析预测PTGS2可能是ALOX12B的主要靶点之一。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LOX12B能够显着促进PTGS2的表达。此外,挽救实验表明PTGS2能够调控ALOX12B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报道了ALOX12B在宫颈癌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且ALOX12B可能通过PTGS2调控宫颈癌进展。本研究为探索宫颈癌患者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张兰[5](2020)在《抑制miR-14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ADAM17表达及体外侵袭和增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抑制miR-145的表达,观察miR-14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ADAM17表达及侵袭和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MDA-MB-231细胞)、无义序列组(转染miR-145 inhibitor NC的MDAMB-231细胞)和转染组(转染miR-145 inhibitor的MDA-MB-231细胞)。应用CCK-8、Transwell、划痕实验分别检测三组MDA-MB-231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组细胞中miR-145、ADAM17、EGFR m 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三组细胞中ADAM17、EGFR蛋白表达量。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45相对表达量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1.00±0.00)和无义序列组(0.90±0.09)比较,转染组miR-145相对表达量(0.64±0.1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24h、48h、72h时,转染组的增殖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义序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时间点的对照组与无义序列组之间细胞的增殖能力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组穿膜细胞数(127.00±11.45个/视野),无义序列组(77.00±3.61个/视野),对照组(74.80±12.11个/视野),转染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无义序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义序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无义序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组乳腺癌细胞中ADAM17、EGFR m RNA的相对表达量,转染组ADAM17 m RNA表达量(1.71±0.09)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00)、无义序列组(1.2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GFR m RNA相对表达量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DAM17、EGFR的相对蛋白含量,ADAM17在三组细胞中的相对表达含量(0.327±0.025,0.340±0.096,0.910±0.044),EGFR蛋白在三组中的相对表达含量(0.987±0.174,0.887±0.141,1.410±0.277),转染组的ADAM17、EGFR的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无义序列组(P<0.05)。结论miR-145 inhibitors通过激活ADAM17-EGFR信号通路,促进了TNBC细胞MDA-MB-231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图7幅;表3个;参208篇。
柳思琪[6](2020)在《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前列,严重威胁着人类身心健康,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工作中用于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众多,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都不高,对于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组的前期研究中,已经筛选出一些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肿瘤抗原。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了一些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在单个抗原检测的基础上,探索进行肿瘤相关抗原的联合检测,以期寻找到对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并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1.设计抗原多肽:从NCBI数据库检索HER2、MUC1、VEGFR1、ABCC5、MYC、TNF-α和POU5F1的完整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工具(http://www.iedb.org)设计并合成了7个线性抗原多肽,制备了9种抗体检测试剂盒,其中7种由单价抗原多肽制备而成,即HER2、MUC1、VEGFR1、ABCC5、MYC、TNF-α和POU5F1;另外2种分别由3个独立抗原多肽混合后制备而成,即HER2-MUC1-VEGFR1和CD25-MUC1-VEGFR1。其中CD25是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的与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2.检测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选取211例未经任何抗癌治疗的首次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20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利用ELISA方法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同时,将研究对象分别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肿瘤分期进行分组,研究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肿瘤分期的关系。3.筛选血浆:收集15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浆,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浆中HER2、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水平。选择天然自身抗体水平排名首位的健康献血者血浆命名为阳性组;选择天然自身抗体水平排名末位的健康献血者血浆命名为阴性组。上述两种血浆用于后期细胞培养。4.研究富含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富含和低含HER2、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分别培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2122,应用CCK-8测定两种细胞的增殖,计算细胞活度,研究富含三种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的影响。5.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HER2、MUC1和VEGFR1 mRNA的表达:分别提取A549和NCI-H2122的总RNA,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种肿瘤细胞的HER2、MUC1和VEGFR1 mRNA的表达。结果:1.成功设计并合成抗原多肽片段,序列如下:HER2: H-kllallppgaastqvctgtdm klrlpasp-OHMUC1: H-crynltisdvsvsdvpfpfsaqsgah-OHVEGFR1: H-dlklsctvnkflyrdvtwillrtvnnrtmhysi-OHABCC5: H-tstsgthrdredskfrrtrplecqdal-OHMYC: H-rvkldsvrvlrqisnnrkcfellptpplsps-OHTNF-α: H-cqlqwlnrranallangvelrdnqlv-OHPOU5F1: H-keleqfakllkqkritlgytqadvgltc-OHCD25: H-iyhfvvgqmvyyqcvqgyralhrgpaesve-OH2.天然自身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的水平变化:(1)比较2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2)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按照性别分组,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MUC1、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男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3)将非小细胞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按照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分组,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两个年龄组中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仅在<60岁组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4)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组织学病理类型分为腺癌及鳞癌两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腺癌患者(124例)血浆中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均显着降低(P<0.001或P<0.05),而鳞癌患者(87例)血浆中仅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降低(P<0.001或P<0.05)。(5)根据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A组(I期和IIA期)、B组(IIB期)和C组(III期和IV期)三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三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均显着降低(P<0.001),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早期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均显着降低(P<0.001;P<0.05),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仅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着降低(P<0.05)。3.ROC曲线分析发现,确定特异性为95.0%时,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19.0%、19.0%和42.2%,抗CD25-MUC1-VEGFR1三种抗原多肽联合的天然自身抗体(IgG)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检测敏感性高达49.6%。4.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ABCC5、抗MYC、抗TNF-α、抗POU5F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无关(P>0.05)。5.体外细胞学研究发现,经过抗HER2天然自身抗体(IgG)阳性血浆处理组,NCI-H2122细胞活力显着低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5),A549细胞活力高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5);经过抗MUC1或抗VEGFR1阳性血浆处理组,NCI-H2122细胞活力均显着低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01),A549细胞活力无显着差异(P>0.05)。6.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发现,NCI-H2122细胞中HER2、MUC1和VEGFR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A549细胞(P<0.001)。结论: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血浆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标记。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CD25-MUC1-VEGFR天然自身抗体(IgG)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最高,达到49.6%。因此,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联合检测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新的生物标记。3.血浆中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着降低,提示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可能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可能对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4.血浆中抗HER2和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在肺腺癌患者中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抗HER2和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可能对肺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ABCC5、抗MYC、抗TNF-α、抗POU5F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无关,对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无指导意义。6.富含抗HER2、抗MUC1或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可显着抑制NCIH2122细胞增殖。提示含有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7.NCI-H2122细胞HER2、MUC1和VEGFR1 mRNA表达显着高于A549细胞,这就是为什么富含HER2、MUC1和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抑制NCI-H2122细胞增殖作用比A549细胞更强的原因。
田巧先[7](2020)在《ERK1/2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表达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宫颈癌中HPV16感染与ERK1/2信号通路表达的关系研究目的: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二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全球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率的第六大主要原因。宫颈癌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16名女性感染,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8人死于该病。早期宫颈癌可以通过切除或破坏癌前组织或癌组织来治愈。然而,一旦癌细胞转移到远处的器官,病人的预后就会大大受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和放射治疗。这些治疗对邻近或远处的正常组织造成伤害或损害,并可能促进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宫颈癌转移可能导致传统治疗的失败,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虽然大多数病毒相对无害,但有些病毒如HPV16会增加妇女患宫颈癌的风险。ERK是一种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参与许多细胞程序。ERK从细胞质到细胞核的磷酸化活化,参与细胞的生物学反应。因此,这些研究表明,需要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感染与宫颈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信号通路表达的关系,以找寻新的和更有效的治疗宫颈癌的方法。患者和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入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奉城分院)的163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非宫颈癌受试者163例作为对照研究对象。用HPV DNA分型检测宫颈癌患者和非宫颈癌患者的HPV16阳性率,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宫颈癌标本30例(宫颈癌组)和非宫颈癌标本23例(非宫颈癌组),IHC染色法检测宫颈癌组和非宫颈癌组的ERK1/2表达,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RK1/2(ERK1/2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水平。结果:(1)宫颈癌患者中HPV16阳性率为81.5%,非宫颈癌患者中HPV16阳性率14.1%,宫颈癌患者中HPV16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宫颈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K1/2在宫颈癌组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宫颈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qRT-PCR结果显示,HPV16阳性宫颈癌标本中ERK1/2的转录和翻译水平明显高于非宫颈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PV16阳性宫颈癌标本中ERK1/2的转录和翻译水平明显高于非宫颈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16可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从而促进宫颈癌的恶化,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二部分抑制HPV16与ERK1/2信号通路表达的关系研究目的:从第一部分的实验当中得出HPV16可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从而促进宫颈癌的恶化。那么,需要探讨抑制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感染与宫颈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表达的关系,试图寻找以ERK1/2为切入点的新的治疗宫颈癌的方法,达到精准医疗。患者和方法:选择HPV16阳性的宫颈癌Si Ha细胞作为研究的对象。用RNA干扰法抑制HPV16基因的表达,形成干预组和对照组,荧光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1/2的转录和翻译水平,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在宫颈癌Si Ha细胞中加入ERK1/2抑制剂U0126,形成对照组和干预组,观察Si Ha细胞的增殖和形态。结果:(1)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HPV16阳性Si Ha细胞在RNA干扰前后的转录和翻译水平,ERK1/2在HPV16干扰前的转录和翻译水平明显高于HPV16干扰后的转录和转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CCK-8细胞活力测定中发现,抑制HPV16后能明显降低细胞活力,细胞增殖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加入ERK1/2抑制剂后,Si Ha细胞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增殖和粘附生长能力均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HPV16可抑制ERK 1/2信号通路,抑制HPV16和ERK1/2可以降低细胞活力。第三部分ERK1/2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目的:子宫颈癌是影响妇女健康的主要癌症疾病之一,其中,HPV16感染是引起子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大量研究证实还有许多生物学信号在子宫颈癌中发现。研究表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也同时存在于肿瘤细胞中,并对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MAPK大家族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一类重要的因子,可以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同时还具有磷酸化核转录因子的作用,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大量研究已经指出,在子宫颈癌细胞中,ERK1/2的表达明显,并且具有随着病变程度呈正比例变化趋势,但究其原因仍不得而知。因此,本研究采用体外细胞实验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ERK1/2在子宫颈癌细胞中对核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以明确ERK1/2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本部分以HPV16阳性的Si Ha子宫颈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ERK1/2抑制剂U0126对子宫颈癌细胞进行干预处理,从而形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U0126干预处理,对照组未采用U0126干预处理。采用细胞计数的方式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相关核转录因子m 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相关核转录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最后采用SPSS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1)对照组中,Si Ha子宫颈癌细胞呈上皮型贴壁生长,细胞增殖较快,细胞轮廓清晰,悬浮细胞较少,相比而言,干预组细胞增殖较慢,并且悬浮细胞较多,细胞呈现不规则变化;(2)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细胞数不断降低,而对照组细胞数先增加后降低,二者变化趋势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结果还显示,ERK1/2抑制剂添加后,Si Ha子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达到98.54%;(3)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细胞增殖指数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Si Ha子宫颈癌细胞干预组细胞数处于G0/G1比例较高,处于S期比例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与对照组相比,Si Ha子宫颈癌细胞干预组的凋亡显着增加,二者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hn RNP E1 m RNA表达量和hn RNP E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c-Fos m RNA表达量和c-Fos、p-c-Fos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c-Jun m RNA表达量、c-Jun以及p-c-Ju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RK1/2的活化可以降低子宫颈癌细胞的凋亡,促进子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分化;(2)ERK1/2对子宫颈癌细胞中hn RNP E1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可能也有HPV16感染的协同参与;(3)ERK1/2可以激活子宫颈癌细胞中c-Fos和c-Jun因子,从而影响子宫颈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在此过程中,HPV16感染也可能协同参与。
夏露花[8](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吕银[9](2019)在《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敏感性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HPV16 E6调控EGFR信号通路对宫颈鳞癌细胞放射治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研究背景: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威胁女性健康的妇科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2018年新增57万例患者,占女性癌症总数的6.6%(世卫组织报告,2018年),新诊断病例中90%以上病理类型为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约25%已为局部进展期。局部进展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患者大多是采用以放疗为主含铂类方案化疗的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治疗,比单独放疗提高16%的5年生存率,但仍有约50%患者在初始治疗的2年内发生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特别是III期5年生存率大约30%左右,而IV期5年生存率下降到15%以下,因此明确放疗敏感性因素并进行适当干预以提高放疗疗效,并延长生存期对LACC的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90%以上的宫颈癌患者有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其中HPV16与鳞癌相关。HPV16 E6和E7基因为癌基因,能促进肿瘤发生和进展。宫颈癌组织中有70-90%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EGFR与较差的治疗疗效及预后相关。1995年,Peto等首次报道了EGFR信号通路与HPV16癌基因表达之间的相互作用[1]。HPV16 E6是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诱导信号的靶点,其活性在宫颈癌细胞中被EGF扩增,确立了HPV16 E6的表达与EGFR水平相关性的基础[2]。另有研究表明,不仅E6蛋白激活EGFR信号传导通路,而且EGFR的表达水平也影响E6蛋白表达水平,最终影响宫颈癌细胞株的生长速度[3,4]。因此抗EGFR治疗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治疗宫颈癌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HPV16感染的宫颈鳞癌对放疗敏感,其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有研究指出HPV相关的头颈部鳞癌放疗敏感高,有不依赖p53调控凋亡的另一条途径,可能与E6蛋白调控EGFR下游信号通路的AKT有关。因此假设HPV16感染宫颈鳞癌对放疗敏感与下游信号通路的AKT磷酸化或功能失活相关,通过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动物实验来验证假设。研究目的:通过HPV E6基因转染C33A宫颈鳞癌细胞的增殖实验,确立E6是癌基因;探讨HPV16 E6过表达的C33A细胞较对照组放疗敏感,明确E6过表达组细胞放疗凋亡不依赖于p53调控凋亡的途径;通过敲低E6过表达组的E6基因,进一步说明E6基因对放疗敏感性的影响;运用放疗(Radiotherapy,RT)、EGFR抑制剂尼妥珠单抗+放疗(Radiotherapy+Nimotuzumab,RT+Ni)分别处理E6过表达及敲低组C33A细胞,明确HPV6 E6、EGFR与放疗的相关性,并同时检测EGFR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因子,探索可能的调控机制;最后构建HPV16 E6过表达和对照细胞的宫颈鳞癌裸鼠皮下荷瘤模型,以RT、RT+Ni作为处理因素,进一步探索HPV16 E6调控EGFR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因子AKT对宫颈鳞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研究方法:1、CCK-8分别检测对照细胞及RT、RT+Ni处理的HPV16 E6过表达和HPV16 E6敲低C33A细胞增殖的变化;2、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对照及RT、RT+Ni对HPV16 E6过表达和HPV16 E6敲低C33A细胞凋亡率和周期分布的影响;3、q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对照及RT、RT+Ni的HPV16 E6过表达和HPV16 E6敲低C33A细胞的EGFR、AKT、ERK1/2、P53、自杀相关因子(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Fas)以及Caspase-3表达量的变化;4、建立宫颈鳞癌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根据成瘤速度和肿瘤体积进一步观察对照及RT、RT+Ni对HPV16 E6过表达及对照细胞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CCK-8实验结果显示:HPV16 E6过表达C33A细胞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在48h开始出现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组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并在72h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Ni组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并在48h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T+Ni组OD值明显低于RT组细胞并于72h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 E6敲低C33A细胞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并自48h开始出现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组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并在48h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Ni组中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并在48h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T+Ni组OD值明显低于RT组细胞并于48h开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33A细胞OD值与同组E6敲低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2、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从细胞凋亡看,HPV16 E6过表达C33A细胞RT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T+Ni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RT+Ni组凋亡率明显高于RT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HPV16 E6敲低C33A细胞RT组凋亡率低于对照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Ni组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T+Ni组凋亡率高于RT组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33A细胞的凋亡率和同组的E6敲低细胞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细胞周期看,HPV16 E6过表达C33A细胞RT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T+Ni组G0/G1期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T组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Ni组G2/M期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 E6敲低C33A细胞RT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Ni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RT组G2/M期细胞比例与对照细胞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RT+Ni组中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细胞,也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3A细胞的G0/G1期细胞比例与同组的敲低组细胞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PV E6过表达细胞EGFR、AKT、ERK1/2表达水平较对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组AKT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细胞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T+Ni组EGFR、AKT、ERK1/2表达水平较对照细胞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RT组相比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 E6敲低细胞EGFR、AKT、ERK1/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3A细胞与HPV16 E6敲低细胞EGFR、AKT、ERK1/2表达水平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发现,在HPV16 E6过表达细胞中,RT组Fas和Caspase 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Ni组Fas和Caspase 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T+Ni组Fas和Caspase 3表达水平较RT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PV16 E6敲低细胞中,RT组Fas和Caspase 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Ni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T+Ni组Fas和Caspase 3较RT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3A细胞与各组E6敲低细胞的Fas和Caspase 3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建立宫颈鳞癌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发现随着肿瘤细胞种植时间的延长,肿瘤组织逐渐增大。HPV16 E6过表达肿瘤体积从第4天开始明显大于对照组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组从第7天开始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Ni组从第7天开始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T+Ni组从第7天开始肿瘤体积明显低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裸鼠荷瘤模型中肿瘤的Caspase 3和Cleaved-caspase 3与凋亡关系。镜下观察,Caspase 3和Cleaved-caspase 3主要表达于胞浆。RT组HPV E6过表达肿瘤中caspase 3和Cleaved-caspase 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Ni组肿瘤中caspase 3和Cleaved-caspase 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T+Ni组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 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HPV16 E6蛋白表达水平与EGFR、AKT、ERK1/2表达水平正相关。2、HPV16 E6过表达的C33A细胞对放疗敏感,其对放疗诱导的凋亡机制是不依赖p53途径,可能与E6蛋白调节EGFR信号传导通路有关。3、EGFR抑制剂尼妥珠单抗加入,结合放疗,充分证实HPV16 E6阳性宫颈鳞癌放疗敏感的调控机制与EGFR下游信号通路的AKT相关,E6蛋白影响AKT磷酸化或功能失活,从而抑制EGFR-PI3K-AKT信号通路,增加放疗疗效。第二部分乙醛脱氢酶1在宫颈鳞癌组织表达与同步放化疗疗效相关性研究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是一种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标记物,其表达水平可以预测多种肿瘤的预后。本项研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在放化疗前及放化疗中分别检测了宫颈鳞癌组织中的ALDH1表达水平,预测放化疗疗效和生存期。74例宫颈鳞癌患者放化疗前和放化疗中均取宫颈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ALDH-1表达。治疗前ALDH-1阳性39.19%(29/74);在体外照射14次,后装腔内放疗2次后再次取宫颈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ALDH-1表达48.72%(19/39),这表明放化疗未能减少或消除在宫颈肿瘤中的ALDH1阳性的肿瘤细胞。另外患者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与ALDH1表达无相关(11.78±1.95 vs.12.50±1.91)个月(ALDH1阳性vs.ALDH1阴性)。这项研究表明,通过放化疗难以减少宫颈鳞癌中ALDH1阳性的肿瘤细胞,ALDH1表达水平也不足以预测患者的生存。因此,在宫颈鳞癌中ALDH1表达的临床价值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武源源[10](2019)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且大部分肿瘤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研究发现,VEGF和EGFR是调控血管生成和上皮重塑的重要因子,且肿瘤的生长存活、浸润和转移等均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所以,阐明VEGF和EGFR在肿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联系,不仅有利于评估患者病情、诊断恶性肿瘤与分期和评估预后,还可以为及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血清VEGF与组织EGFR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恶性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VEGF与组织EGFR在恶性肿瘤中表达的相关性,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指导恶性肿瘤的诊疗、评估患者病情,从而帮助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方法所有患者来自2018年01月至2019年09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肿瘤科治疗的恶性肿瘤127例,均经相关影像学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为临床资料完整的初诊患者,并完成所有患者治疗前的血清VEGF水平检测。127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9例;年龄25~75岁,中位年龄62岁,<62岁的患者61例,≥62岁的患者66例;有吸烟史者41例,无吸烟史者86例;有淋巴结转移者73例,无淋巴结转移者54例;有远处转移者43例,无远处转移者84例;肿瘤分期Ⅰ~Ⅱ期77例、Ⅲ~Ⅳ期50例。127例肿瘤患者中同时完成血清VEGF及组织EGFR检测的有71例,男性24例,女性47例;年龄30~73岁,中位年龄59岁,<59岁的患者35例,≥59岁的患者36例;有吸烟史者21例,无吸烟史者50例;有淋巴结转移者5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5例;有远处转移者25例,无远处转移者46例;肿瘤分期Ⅰ~Ⅱ期37例、Ⅲ~Ⅳ期34例;71例患者中EGF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共49例,EGFR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共2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出血倾向与造血功能障碍,且近一周内均未应用过激素等影响的药物,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详细查阅所有研究对象并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记录血清中VEGF水平及组织EGFR表达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有无肿瘤淋巴结转移、有无肿瘤远处转移、肿瘤分期(Ⅰ~Ⅱ期、Ⅲ~Ⅳ期)。利用SPSS 19.0软件及Graph Pad Prism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血清中VEGF在各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恶性肿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分析二者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探讨恶性肿瘤血清中VEGF水平及组织中EGFR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结果1.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有明显升高。2.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即有淋巴结转移者、远处转移者血清VEGF水平较高,随着肿瘤分期增加,血清VEGF水平增高。3.组织中EGFR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吸烟史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即有淋巴结转移者、远处转移者肿瘤组织中EGFR表达较高,随着肿瘤分期增加,组织中EGFR表达较高。4.肿瘤组织EGFR表达阳性者与肿瘤组织EGFR表达阴性者相比,前者的血清VEGF水平较高(P<0.01)。结论1.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组织EGF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2.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与组织中EGFR表达一致,对临床肿瘤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转化生长因子-α在宫颈癌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转化生长因子-α在宫颈癌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MAPK10在宫颈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中的预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与问题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课题内容、目标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目标 |
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化疗方案 |
2.1.3 疗效评价 |
2.1.4 MAPK10 m RNA水平表达分析 |
2.1.5 免疫组化检测 |
2.1.6 生存分析 |
2.1.7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病例一般资料 |
2.2.2 TCGA数据库中MAPK10 在肿瘤组表达降低 |
2.2.3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MAPK10 在化疗无效组表达降低 |
2.2.4 MAPK10 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单因素分析 |
2.2.5 新辅助化疗疗效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单因素分析 |
2.2.6 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
2.2.7 MAPK10 表达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2.3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综述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因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KCNA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KCNA1在宫颈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KCNA1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KCNA1对宫颈癌调控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发表的英文文章 |
(4)ALOX12B在宫颈癌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1.1 宫颈癌 |
1.2 宫颈癌的分子机制 |
1.2.1 HPV与宫颈癌 |
1.2.2 HPV阴性宫颈癌 |
1.3 宫颈癌增殖、侵袭和迁移 |
1.3.1 宫颈癌增殖与细胞周期 |
1.3.2 宫颈癌迁移、侵袭和EMT |
1.4 ALOX12B |
1.4.1 ALOX12B的生物学功能 |
1.4.2 ALOX12B与肿瘤 |
1.5 实验设计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ALOX12B加速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肿瘤的生长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材料 |
2.3.1 实验试剂 |
2.3.2 实验抗体 |
2.4 溶液配制 |
2.4.1 细胞培养液的配制 |
2.4.2 细胞裂解液 |
2.4.3 配制蛋白电泳溶液 |
2.5 实验方法 |
2.5.1 细胞培养 |
2.5.2 慢病毒转染 |
2.5.3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
2.5.4 细胞增殖实验 |
2.5.5 克隆形成实验 |
2.5.6 划痕愈合实验 |
2.5.7 PI染色实验(检测细胞周期) |
2.5.8 蛋白免疫印迹染色(Western Blot) |
2.5.9 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 |
2.5.10 荷瘤小鼠模型 |
2.5.11 质粒转染 |
2.5.12 统计分析 |
2.6 实验结果 |
2.6.1 靶向ALOX12B的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
2.6.2 ALOX12B在宫颈癌细胞C33A中有效表达 |
2.6.3 ALOX12B基因敲低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 |
2.6.4 体外ALOX12B对宫颈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不是必需的 |
2.6.5 ALOX12B基因敲低抑制宫颈癌细胞周期转换 |
2.6.6 ALOX12B基因敲低对抑制异种移植小鼠肿瘤生长 |
2.6.7 ALOX12B调控宫颈癌PI3K/ERK1 信号通路 |
2.7 讨论 |
第三章 ALOX12B调控宫颈癌PTGS2及EMT的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材料 |
3.3.1 实验试剂 |
3.3.2 实验抗体 |
3.4 溶液配制 |
3.4.1 细胞培养液的配制 |
3.4.2 细胞裂解液 |
3.4.3 配制蛋白电泳溶液 |
3.5 实验方法 |
3.5.1 细胞培养 |
3.5.2 慢病毒转染 |
3.5.3 细胞增殖实验 |
3.5.4 蛋白免疫印迹染色(Western Blot) |
3.5.5 统计分析 |
3.6 实验结果 |
3.6.1 ALOX12B调控宫颈癌中PTGS2表达 |
3.6.2 ALOX12B通过PTGS2调控宫颈癌发展 |
3.6.3 体内抑制ALOX12B抑制宫颈癌EMT相关信号通路 |
3.7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抑制miR-14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ADAM17表达及体外侵袭和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45 的相对表达量 |
1.2.2 CCK-8 检测人乳腺癌MDA-MB-231 细胞的增殖能力 |
1.2.3 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人乳腺癌MDA-MB-231 细胞的侵袭能力 |
1.2.4 划痕实验观察MDA-MB-231细胞的迁移能力 |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DAM17、EGFR mRNA的表达水平 |
1.2.6 Western blot检测ADAM17、EGFR蛋白的表达水平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miR-145、ADAM17 在乳腺癌中的相互关系 |
2.1 乳腺癌简介 |
2.2 miR-145与乳腺癌 |
2.3 ADAM17与乳腺癌 |
2.4 miR-145与ADAM17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肺癌概述 |
1.1.1 肺癌流行病学 |
1.1.2 肺癌的危险因素 |
1.1.3 肺癌病理分型 |
1.1.4 肺癌分期 |
1.1.5 早期肺癌的诊断及筛查方法 |
1.1.6 肺癌治疗 |
1.2 肿瘤免疫 |
1.2.1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 |
1.2.2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 |
1.2.3 肿瘤免疫逃逸(tumor immune escape) |
1.3 天然抗体 |
1.3.1 天然抗体概述 |
1.3.2 IgM天然抗体的特点和作用 |
1.3.3 IgG和 IgA天然抗体的特点和作用 |
1.3.4 天然抗体与肿瘤 |
1.4 肿瘤抗原 |
1.4.1 肿瘤抗原概述 |
1.4.2 肿瘤抗原的筛选方法 |
1.4.3 抗原多肽和免疫信息学 |
1.5 本研究相关的抗原 |
1.5.1HER2 |
1.5.2 MUC1 |
1.5.3 VEGFR1 |
1.5.4 ABCC5 |
1.5.5 MYC |
1.5.6 TNF-α |
1.5.7 POU5F1 |
1.6 小结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样本 |
2.1.1 人体血浆样本来源 |
2.1.2 肺癌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预处理、分装与保存 |
2.1.4 细胞样本来源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2.3.1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
2.3.2 常用实验试剂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抗原的选择和设计 |
2.4.2 抗原合成 |
2.4.3 检测天然自身抗体在血浆中的水平-ELISA方法 |
2.4.4 筛选富含和低含天然自身抗体血浆 |
2.4.5 细胞培养 |
2.4.6 RNA提取 |
2.4.7 反转录获得cDNA |
2.4.8 实时定量PCR分析 |
2.4.9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抗原的设计 |
3.2 肺癌组及健康对照组基本信息 |
3.3 肺癌组随访信息 |
3.4 血浆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分析 |
3.4.1 抗体水平正态性检验 |
3.4.2 抗体水平在NSCLC和健康对照中的差异 |
3.5 天然自身抗体水平与NSCLC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
3.6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NSCLC细胞增殖的影响 |
3.6.1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HER2 的血浆对体外培养的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6.2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MUC1 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6.3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VEGFR1 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7 HER2、MUC1和VEGFR1 m RNA在 NSCLC细胞中的表达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外周血天然自身抗体作为肿瘤生物学标志物的意义 |
4.2 肺癌患者外周血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2.1 抗HER2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2.2 抗MUC1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2.3 抗VEGFR1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2.4 天然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2.5 其他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
4.3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血浆对NSCLC细胞的作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ERK1/2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表达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思路与技术线路图 |
1.研究思路 |
2.技术线路 |
拟待解决的问题 |
第一部分 宫颈癌中HPV16 感染与ERK1/2 信号通路表达的关系研究 |
前言 |
1 患者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HPV DNA分型检测 |
1.4 IHC染色 |
1.5 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 |
1.6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宫颈癌患者及非宫颈癌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
2.2 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非宫颈癌患者的疾病类别情况 |
2.3 HPV分型检测宫颈癌患者及非宫颈癌患者中HPV16 阳性率 |
2.4 IHC染色检测宫颈癌组及非宫颈癌组中ERK1/2 表达,IHC染色在胞浆或胞核 |
2.5 qRT-PCR和 Western blotting检测宫颈癌组和非宫颈癌组ERK1/2 的转录和翻译水平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抑制HPV16与ERK1/2 信号通路表达的关系研究 |
前言 |
1 患者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细胞系的选择 |
1.4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
1.5 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 |
1.6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qRT-PCR检测HPV16 干扰效率 |
2.2 CCK-8 法检测HPV16和ERK1/2 抑制前后的细胞活力 |
2.3 HPV16和ERK1/2 抑制前后的细胞形态变化 |
2.4 qRT-PCR和 Western blotting检测HPV16 抑制前后ERK1/2 的转录和转化水平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ERK1/2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
1.4 细胞计数测定细胞生长情况 |
1.5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情况 |
1.6 qRT-PCR法检测hnRNP E1、c-Fos、c-Jun mRNA表达水平 |
1.7 Western-blot法检测hnRNP E1、c-Fos、c-Jun和 p-c-Fos、p-c-Jun的蛋白表达水平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ERK1/2 抑制前后SiHa子宫颈癌细胞形态的变化 |
2.2 ERK1/2 抑制前后SiHa子宫颈癌细胞活性的变化 |
2.3 ERK1/2 抑制前后SiHa子宫颈癌细胞周期的变化 |
2.4 ERK1/2 抑制前后SiHa子宫颈癌细胞凋亡情况的变化 |
2.5 ERK1/2 抑制前后hnRNP E1 基因表达的变化 |
2.6 ERK1/2 抑制前后c-Fos基因表达的变化 |
2.7 ERK1/2 抑制前后c-Jun基因表达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局限性和展望 |
综述 ERK 信号通路在宫颈癌中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实验观测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敏感性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HPV16 E6 调控EGFR信号通路对宫颈鳞癌细胞放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细胞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主要仪器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乙醛脱氢酶1在宫颈鳞癌组织表达与同步放化疗疗效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病人及标本的收集 |
2.免疫组化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肿瘤中VEGF及 EGFR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转化生长因子-α在宫颈癌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MAPK10在宫颈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中的预测作用[D]. 吴萌. 江汉大学, 2021(01)
- [3]KCNA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机制研究[D]. 刘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4]ALOX12B在宫颈癌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江涛. 南昌大学, 2020(08)
- [5]抑制miR-14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ADAM17表达及体外侵袭和增殖的影响[D]. 张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D]. 柳思琪. 吉林大学, 2020(08)
- [7]ERK1/2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表达的机制研究[D]. 田巧先. 苏州大学, 2020(06)
- [8]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敏感性调控机制的研究[D]. 吕银.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10]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及其与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武源源. 新乡医学院,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