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食品——富硒大蒜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姜新菊[1](2021)在《邳州市白蒜产业发展成效及对策建议》文中提出从邳州市地理区位、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和组织机制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邳州地区大蒜发展具有的独特生态优势,从种植规模、产品品牌、产业特色及产品加工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大蒜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结合当地实际生产需要,立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富民,以一产带动二产、促进三产融合,提出政策引领、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建设、宣传推介5大举措。
木林[2](2021)在《重庆市售黑木耳中砷形态组分含量分析及其风险评估》文中指出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木耳科,木耳属,是一种在我国有几千年食用历史的食用胶质真菌。目前,我国黑木耳产业发展迅猛,2014年后黑木耳栽培规模跃居我国食用菌栽培的第二位,仅次于香菇。黑木耳富含蛋白质、糖类、钙、磷以及铁等营养物质;同时还有补血、降糖、调节血脂、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药食两用佳品。但是,黑木耳作为菌类,其生长对于重金属具有富集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重金属含量,特别是对砷元素的富集。而不同形态的砷的毒性不同,其中只有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两种无机砷形态具有高毒性,其余均为低毒或者无毒形态。目前关于黑木耳中砷形态的研究较少,但通过对其它食用菌的研究发现,香菇、松茸、松露、牛肝菌和青冈菌等食用菌中几乎都存在着如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砷甜菜碱(AsB)、砷胆碱(AsC)等多种不同的砷形态,且有机砷含量占比大于无机砷。目前国标GB 2762-2017只对食用菌的总砷含量有限量要求,并未对食用菌中的无机砷含量做出规定,因此很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鉴于此,本试验利用HPLC-UV-AFS研究适合黑木耳基质的砷形态组分的检测方法后,再分析检测200组重庆市售黑木耳样品,探究黑木耳中砷形态的分布以及对重庆市售黑木耳中砷的污染进行风险评估,以期为黑木耳中砷形态组分的检测及风险研判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持。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木耳中砷形态组分的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称取1 g黑木耳样品,用15m L80%的甲醇溶液作为提取剂,在640 W,40℃条件下,超声15 min,离心取上清液10 m L,重复上述操作一次,合并提取液,真空浓缩至近干,定容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消解-原子荧光光谱联用仪进行检测,仪器条件设置为:0.05 mmol/L(用10%氨水调至p H=9.0)和25 mmol/L(用氨水调至p H=8.0)磷酸二氢铵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空心阴极灯电流为80 m A,负高压为330 V,载气流量为300 m L/min,屏蔽气流量为900 m L/min,HCL浓度为8%,KBH4浓度为2%,K2S2O8浓度为1%。由此方法,AsB、AsⅢ、DMA、MMA、AsⅤ5种砷形态的线性R2值均在0.998以上,加标回收率均在89%以上。2.200组黑木耳样品中砷形态组分的分析。结果为,五种砷形态在黑木耳中均有检出,其中AsB的检出率为87.5%,含量均值为0.038 mg/kg,在黑木耳中的分布比其余四种砷形态分布更为广泛;有机砷检出率为93.5%,大于无机砷的检出率87.0%,含量均值为0.076 mg/kg,与无机砷相近,其分布从广度上大于无机砷,程度上与无机砷相同,并且发现黑木耳中可能存在其它不能被HPLC-UV-AFS检测出来的砷形态。在对黑木耳中5种砷形态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在黑木耳中AsⅢ、AsⅤ、DMA以及MMA这4种砷形态的分布有着显着的相关性(p<0.05),推测黑木耳生长过程中,其内部的砷形态可能参与代谢,其中DMA、MMA、AsⅢ以及AsⅤ是转化过程中相对稳定存在的砷形态。在分析产地对黑木耳中五种砷形态的影响结果时,发现产地不同,黑木耳中砷形态也会有所不同,推断出不同产地、不同产地的培养方式以及各产地培养基质来源不同的确会对其内部砷形态的分布造成差异。3.本次研究采集的200批次黑木耳样品的无机砷污染指数均小于0.6,属于一级产品,不合格率为0;总砷污染指数大于1的有2批次,在0.6-1之间的有8批次,不合格率为1%。采用总砷含量进行黑木耳样品判定时,在实际检验中会造成误判情况。对200批次黑木耳进行了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得出以无机砷计的THQ值为0.019,其THQ值均远远小于1。以上可以看出,重庆市售黑木耳受砷污染的情况不严重,整体食用风险等级偏低。从重庆市售黑木耳无机砷污染指数来看,散装黑木耳的无机砷污染风险与预包装黑木耳一致,渝西地区的风险要高于重庆市其它地区,超市的风险水平要高于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结论:本试验利用HPLC-UV-AFS联用仪找到了适合于黑木耳基质的砷形态检测方法,在黑木耳中检测出5种砷形态的分布,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其它的砷形态;进一步发现黑木耳中DMA、MMA、AsⅢ以及As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产地不同的黑木耳中砷形态存在差异;最后对重庆市售黑木耳样品进行砷含量的风险评估,发现砷污染的整体食用风险等级偏低。散装黑木耳无机砷污染的风险与预包装黑木耳一致,渝西地区的风险高于其它地区,超市的风险水平高于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并对黑木耳中砷含量的标准进行了讨论。
徐军[3](2020)在《陕西白河县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蔬菜是人们日常餐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蔬菜产业优势明显。陕西地处我国地理中心,蔬菜产业拥有重要地位和较大优势。本文以陕西白河县高山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查阅历史资料等方式,全面的分析高山蔬菜产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破解困扰山地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提出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本文的研究对白河县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白河县地处陕西省南部,地貌占比99%为山区,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作物种植以露天种植为主,季节性强。蔬菜品种多样,2019年,全县种植的蔬菜品种达到11大类6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达到4729.66hm2,总产量达到106349t。抓住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契机,初步形成了高山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培育了一批优质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市场供给能力极大增强。地区良好的生态条件和传统的种植方式使得本地蔬菜品质优良,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多种问题。(1)高山蔬菜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2)新品种覆盖率低,先进技术推广慢,高产模式难以推广复制;(3)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病虫害问题突出;(4)物流成本高,现代物流链条尚未形成,加工运输储藏能力薄弱;(5)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应急管理能力不足;(6)品牌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陕西白河县高山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结合地区资源优势,重新谋划产业布局;(2)培育提升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3)以规划为蓝本,以项目为载体,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4)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网络,提高蔬菜产品核心竞争力;(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蔬菜生产标准化进程;(6)突出富硒理念,强化品牌战略,构建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
魏鼎[4](2018)在《宝清县生态农业发展评价分析和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农业,不仅具有生态效益同时也具备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被破坏,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黑龙江省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其中宝清县作为省级生态县和农业大县,虽然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重视,并经过长期多方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仍旧较为突出。所以对宝清县生态农业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指标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分析宝清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宝清县的生态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宝清县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对策。与生态农业县标准相比,宝清县生态农业建设较好的指标有:农村人均收入稳定增长;依法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农田防护林体系完善,农产品生产基本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宝清县生态农业建设有差距的指标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77.6%,清洁能源普及率为85%,水土流失治理率为86%,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85%,均低于指标值。通过宝清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表明,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规模发展迅速,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通过品牌打造加强了市场竞争力。通过剖析宝清县生态农业现状,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业产业结构水平不高,保护林草资源力度弱,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农业生态环境下降,政策有待完善,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推广力度尚需加强。根据宝清县生态农业存在问题提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禁止森林乱砍滥伐现象,保持物种多样性;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做到立体循环式农业;通过农用化学品污染和防治,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政策上加强领导,常抓不懈;组织建设上抓好招商引资;扩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立足科技强农惠农。
王超[5](2017)在《紫阳县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天然、有机、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硒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只能通过外源产品摄入,富硒农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发展富硒农产品产业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推动功能农业、促进区域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发富硒农产品产业势在必行。本文以紫阳县富硒农产品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稀缺经济学理论、硒资源分布与作用、产业化、区域经济等相关概念,针对紫阳县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详细介绍了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和方向,以及产业化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针对紫阳县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对紫阳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暨富硒农产品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的富硒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经验借鉴。紫阳县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趋势:一是紫阳县硒资源得天独厚,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初显成效。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具有多样的生态资源,县内由北向南有三条高硒地层控制着全境,蕴含丰富的硒资源,自1980年硒资源发现至今30多年不断地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富硒茶为主、富硒魔芋、富硒矿泉水、富硒大蒜等多种农产品为县域特色经济的富硒农产品产业。二是富硒农产品产业发展急需提质增效。虽然紫阳县富硒农产品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出一些富硒农产品龙头、标杆企业,培育了“紫阳富硒茶”、“真硒水”等知名商标,但相对的产业发展也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科研水平滞后、初加工产品较多、产业链条较短、高附加值产品匮乏的问题,急需引进科研技术专家团队,转化科技成果,延伸产业链,推动富硒农产品产业体质增效。三是富硒农产品市场需求巨大、前景广阔。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富硒农产品产业发展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如何利用富硒这一自然禀赋的资源,抢抓政策、市场机遇,发展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也面临着竞争威胁、产品质量稳控、产业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本文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富硒产品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紫阳县富硒农业产业化的的发展应该紧抓国家政策机遇,面对庞大的富硒产品消费市场以及潜在消费人群,充分利用紫阳县天然富硒区的富硒土壤、水及生物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加强富硒品牌战略,积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进一步叫响“紫阳富硒茶”、“真硒水”、“康臻硒肽”等县域特色富硒农产品品牌。本文认为:以紫阳县为例,针对其特色县域经济富硒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速基地建设,区域内有效整合;二是培育龙头企业,成立企业集团;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企业发展;四是培养技术人才,激发产业活力。
李世云,吕建平,朱生青[6](2016)在《青海东部地区富硒大蒜栽培及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富硒紫皮大蒜的施肥、播期、田间管理、收获等栽培技术,提出了如何通过加强基地建设、产品开发等措施做大做强富硒大蒜产业。
吕瑶瑶[7](2016)在《典型生态地带硒元素生物有效性的控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是分布于低硒带上典型的地方性骨关节疾病。但对于局部地区来说,土壤低硒并不一定是大骨节病重灾区,硒的生物有效态比例,尤其是水溶性硒在总硒中的占比更为关键。本文通过开展四川阿坝州、青海兴海大骨节病高发区与青海平安富硒健康区等生态景观典型地带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对大骨节病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与大骨节病有关的有益有毒有害元素分布与成因来源、迁移转化及影响机制的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讨硒的生物有效性、生物可及性对大骨节病等生态效应的控制。研究发现,大骨节病多发的四川阿坝典型地区具有高F低Se以及低水溶性总硒的特征,腐殖酸态硒Humic(Se)是大骨节病对照区土壤中贡献最大的土壤水溶性硒组分,其次是溶解性、流动性较佳的硒酸盐态硒Se(VI),并且有效P对腐殖酸态硒的进一步活化起了促进作用;而大骨节病区的土壤水溶性总硒由于亚硒酸盐态硒Se(IV)而受限明显,铁氧化物/氢氧化物与有机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亚硒酸盐态硒Se(IV)的生物活性;在大骨节病高发的四川阿坝地区与青海兴海地区农产品安全性较为良好,但其中硒的含量普遍偏低,病区的主要农作物(青稞、马铃薯等)对硒的富集效应受土壤p H值、交换性Ca、交换性Mg等的强烈制约;此外,四川阿坝大骨节病区的居民日均摄入I、Se的量相比健康生态的青海平安-乐都地区偏低,且大骨节病发病区的居民较对照区的居民Se摄入明显不足,且呈现低钙高锶的特征,大骨节病重病区的居民硒的暴露水平与蓄积水平与对照区相比也明显不足。化学蚀变指数CIA与ICV指数的计算证明了阿坝地区土壤低硒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对成土母质的继承。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受制因素也有较大差异:如寒冻雏形土(M1)表层土壤硒Se(VI)的淋滤或下渗作用是硒生物有效性降低的主要制约因子。此外,山腰处的干润均腐土(J2)由于降水作用导致表层土壤中Ca(HCO3)2协同易溶的K、Na、Cl、S或Se等盐类不断下渗淋失,而在低洼山谷或沉积区则残留下Ca CO3、Mg CO3等在土壤胶体表面富集(钙积现象);湿润淋溶土(L4)典型的粘化层则是抑制Se(IV)活性的重要束缚因素;高原厌氧环境下的滞水潜育土(I2),有机质含量丰富且沼泽泥炭发育、排水不良,这样的酸性土壤水溶性总硒含量虽高,但高的腐殖质含量也同样可能致大骨节病,是大骨节病病区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之一。研究成果将为调控和改善低硒地区生态环境以及科学开发富硒地区农产品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高显钧[8](2014)在《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营养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生态、健康的农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硒元素是目前已知的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营养、医药及其生命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食品补硒是人类补硒的主要途径,发展富硒农业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农业与农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资源稀缺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特色农业理论为基础,以富硒农业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并以湖北恩施富硒产业为实证,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富硒农产品市场、恩施富硒产业集群和富硒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研究结论不仅为恩施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促进全国富硒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论:第一,恩施州富硒资源丰富,富硒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恩施因其富硒土壤分布广而拥有全球最大的富硒生物圈,被誉为“世界硒都”,以富硒资源为基础,恩施州大力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基本形成了以富硒种植业、富硒畜牧业、富硒加工业、富硒旅游业为主导的富硒农业产业结构,开发了富硒茶、富硒蔬菜、富硒烟叶等10大富硒绿色产品,培育了“恩施玉露”、“圣峰”等一批富硒品牌。第二,富硒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水平亟待提档升级。恩施富硒农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富硒农业产业体系,涌现出了一批富硒龙头企业,培育了一些知名品牌,但也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的价值尚未充分开发,亟待需要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科技富硒农业,促进富硒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第三,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富硒农业产业环节多,可延展性高,产业价值链可开发潜力大,具有形成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的资源优势,但产业整体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突出表现为缺乏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和标识,富硒产品检测无据可循,富硒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富硒产品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市场营销管理水平低;富硒龙头企业前期投入大,研发成本高,迫切需要政府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等。相关建议:以恩施州富硒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为例子,作者提出促进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一是加强科普宣传和产品营销,提高富硒农产品认知度;二是完善富硒食品标准和标识,示范引领富硒农业发展;三是加快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富硒农业转型升级;四是实施天然富硒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富硒农业可持续发展。
魏廷珍[9](2014)在《青海省平安县富硒区几类蔬菜硒吸收及转化研究》文中提出硒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以地质调查结果划定的青海省富硒区域平安县三个乡镇为范围对青海省平安县富硒区内8种主要蔬菜硒含量、硒富集能力及与其营养品质间的关系,土壤硒含量及其土壤理化性状对土壤硒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依据我国粮食中硒含量生态景观界限值对不同蔬菜富硒水平进行评价。得主要结论如下:1.平安硒富区内几类蔬菜样品60%以上硒含量达到富硒食物标准,且所有样品均在足硒范围内。2.平安富硒区内小峡镇蔬菜富硒水平最高,其中51.9%的蔬菜达到了富硒水平;洪水泉乡有25.0%的蔬菜达到了富硒水平;石灰窑乡所测蔬菜均未达到富硒水平。3.平安硒富区内根菜类蔬菜的总硒平均含量自高至低顺序为:大蒜、马铃薯、胡萝卜、萝卜、菊芋、甜菜;叶菜类蔬菜硒含量自高至低顺序为:甜菜叶、雪里蕻、甘蓝;有机硒转化率均大于或等于60%,蔬菜中的硒元素主要以有机硒形态赋存。4.甜菜叶片总硒含量为同区域甜菜根部总硒平均含量的3.2倍,甜菜叶片对硒的积累性能远高于根部。5.各类蔬菜可溶性糖平均含量自高至低依次为:大蒜、甜菜、菊芋、雪里蕻、胡萝卜、甘蓝、甜菜叶、马铃薯、萝卜;Vc平均含量依次为:雪里蕻、胡萝卜、甘蓝、萝卜、马铃薯、甜菜叶、大蒜、菊芋、甜菜。6.平安富硒区土壤总硒含量均大于0.175mg/kg,达到土壤足硒水平,所有土壤样品中硒平均含量高低次序为小峡镇、石灰窑乡、洪水泉乡。7.平安富硒区内蔬菜吸收土壤硒元素能力高低次序为甜菜叶、马铃薯、甘蓝、雪里蕻、大蒜、萝卜、胡萝卜、菊芋、甜菜。8.青海平安富硒区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H呈显着的负相关(r=-0.252*),与土壤碱解氮呈显着正相关(r=0.275*)、与有效磷呈极显着的正相关(r=0.451**);而土壤硒含量与有效钾及有机质没有相关性。
赵强,冯磊,王旭英[10](2011)在《大蒜富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大蒜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具备较强的硒富集能力.通常可采用土壤施硒,叶面施硒和硒肥浸种三种方式提高大蒜的含硒量,而配合肥料施加的同时、恰当的施硒时机和操作方法也必不可少.并从加强其它蒜原富硒产品研究、提高富硒大蒜综合品质的方法及从种质角度出发如何提升大蒜富硒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绿色食品——富硒大蒜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食品——富硒大蒜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邳州市白蒜产业发展成效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
1.1 区位生态优势 |
1.1.1 环境适宜 |
1.1.2 规模适度 |
1.2 产业优势 |
1.2.1 生产水平领先 |
1.2.2 服务体系完善 |
1.2.3 流通设施完备 |
1.3 科技优势 |
1.3.1 机构队伍健全 |
1.3.2 投入支持有力 |
1.4 机制优势 |
1.4.1 产业组织化 |
1.4.2 利益机制构建 |
2 产业发展成效显着 |
2.1 种植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带动效益明显 |
2.2 品牌意识强、知名度高,竞争力显着提升 |
2.3 产业外向度高、集聚力强,出口总量在全国领先 |
2.4 加工产品多、科技含量高,产品研发和食品安全检测走在全国前列 |
3 产业发展措施扎实 |
3.1 突出政策引领,夯实发展基础 |
3.2 突出基地建设,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 |
3.3 突出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
3.4 突出市场建设,拓展销售空间 |
3.5 突出宣传推介,提升品牌价值 |
(2)重庆市售黑木耳中砷形态组分含量分析及其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黑木耳概述 |
1.1.1 食用菌及黑木耳概述 |
1.1.2 国内黑木耳的产量 |
1.1.3 黑木耳的营养及保健价值 |
1.2 黑木耳中砷的研究现状 |
1.2.1 砷的概述 |
1.2.2 自然界中砷的存在形态及其毒性 |
1.2.3 黑木耳中砷的研究 |
1.3 砷形态的检测技术 |
1.3.1 砷形态的提取方法 |
1.3.2 砷形态的分析方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范围和内容 |
第2章 黑木耳中砷形态组分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制备方法 |
2.2.2 原子荧光仪器参数优化方法 |
2.2.3 液相色谱流动相的优化方法 |
2.2.4 提取率的检测方法 |
2.2.5 提取率的优化方法 |
2.2.6 标准曲线、检出限及精密度检测方法 |
2.2.7 回收率测定方法 |
2.2.8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原子荧光仪器参数优化 |
2.3.2 液相色谱流动相的优化 |
2.3.3 提取方法的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庆市售黑木耳中砷形态组分含量的分析与风险评估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 样品的测定方法 |
3.2.1 总砷的测定 |
3.2.2 五种砷形态的测定 |
3.2.3 风险评估的评价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对总砷含量的分析结果 |
3.3.2 黑木耳中五种砷形态的含量分析 |
3.3.3 无机砷以及有机砷含量分析 |
3.3.4 黑木耳中五种砷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
3.3.5 产地对黑木耳中砷形态组分的影响 |
3.4 风险评估 |
3.4.1 污染指数评价 |
3.4.2 重庆市售黑木耳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
3.5 关于黑木耳中砷含量标准的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陕西白河县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山蔬菜概念 |
1.1.1 高山蔬菜产业有关主体 |
1.1.2 高山蔬菜产业特征 |
1.2 相关基础理论 |
1.2.1 特色农业理论 |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2.3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 |
1.2.4 比较优势理论 |
1.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
1.3 国内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1.3.1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1.3.2 西安阎良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1.3.3 宝鸡凤县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1.3.4 四川理县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
1.4 选题背景和目的意义 |
1.4.1 选题背景 |
1.4.2 选题目的 |
1.4.3 选题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调查方式与样本选取 |
第二章 白河县高山蔬菜发展条件和产业现状 |
2.1 发展条件 |
2.1.1 气候资源 |
2.1.2 地理资源 |
2.1.3 行政区划 |
2.1.4 水资源 |
2.1.5 矿产资源 |
2.1.6 生物资源 |
2.2 蔬菜产业现状 |
2.2.1 主栽蔬菜种类多样 |
2.2.2 区域布局基本成型 |
2.2.3 蔬菜质量显着提升 |
2.2.4 蔬菜发展保障有力 |
第三章 白河县高山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
3.1 蔬菜产业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
3.1.1 种植户家庭规模小,投入的劳动力少 |
3.1.2 专业化组织少 |
3.1.3 机械化程度低 |
3.2 蔬菜新品种覆盖率低,先进技术推广慢 |
3.2.1 蔬菜新品种覆盖率低 |
3.2.2 先进技术推广慢 |
3.2.3 高产模式难以推广复制 |
3.3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
3.3.1 化肥使用过量 |
3.3.2 病虫害问题突出 |
3.3.3 产品质量检测有待进一步加强 |
3.4 蔬菜物流发展滞后,加工运输储藏能力薄弱 |
3.4.1 现代冷链物流起步晚 |
3.4.2 蔬菜物流成本较高 |
3.4.3 加工能力薄弱 |
3.5 蔬菜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
3.5.1 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
3.5.2 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特殊季节价格波动大 |
3.6 农户“绿色蔬菜”概念模糊,蔬菜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
第四章 白河县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
4.1 产业发展思路 |
4.2 产业发展对策 |
4.2.1 结合地区资源优势,重新谋划产业布局 |
4.2.2 培育提升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 |
4.2.3 整合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4.2.4 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网络 |
4.2.5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蔬菜生产标准化进程 |
4.2.6 强化品牌战略,构建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 |
第五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白河县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宝清县生态农业发展评价分析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2 宝清县概况及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指标评价 |
2.1 宝清县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资源 |
2.1.3 经济概况 |
2.2 宝清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2.2.1 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
2.2.2 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迅速 |
2.2.3 通过品牌打造加强了市场竞争力 |
2.3 宝清县生态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
2.3.1 依托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农业 |
2.3.2 建造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一体化 |
2.3.3 积极开拓市场 |
2.3.4 宝清县生态农业模式 |
2.4 宝清县生态农业指标体系评价 |
2.4.1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
2.4.2 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 |
2.4.3 林草资源利用与保护 |
2.4.4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
2.4.5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 |
2.4.6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
3 宝清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农业产业结构水平不高 |
3.2 保护林草资源力度弱 |
3.3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 |
3.4 农业生态环境下降 |
3.5 政策有待完善 |
3.6 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
3.7 推广力度尚需加强 |
4 促进宝清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
4.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
4.2 禁止森林乱砍滥伐现象,保持物种多样性 |
4.3 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做到立体循环式农业 |
4.4 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
4.5 政策上加强领导,常抓不懈 |
4.6 组织建设上抓好招商引资 |
4.7 扩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立足科技强农惠农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紫阳县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基础理论 |
2.1 稀缺经济学理论 |
2.1.1 稀缺资源 |
2.1.2 富硒产品市场需求弹性 |
2.1.3 硒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
2.2 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相关理论 |
2.2.1 农产品产业化的概念 |
2.2.2 富硒农产品产业化 |
2.2.3 产业化模式 |
2.2.4 特色农业 |
第三章 紫阳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趋势 |
3.2 紫阳富硒农产品产业化整体现状 |
3.2.1 富硒农产品种类 |
3.2.2 富硒农产品产值 |
3.2.3 富硒农产品品牌 |
3.3 紫阳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现状 |
3.3.1 主导产业富硒茶发展现状 |
3.3.2 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
3.4 紫阳富硒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1 经济基础差,区域内缺乏有效整合机制 |
3.4.2 富硒产业体系薄弱,龙头企业少 |
3.4.3 缺乏资金,制约其快速发展 |
3.4.4 运营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核心技术人才 |
第四章 紫阳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态势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先天自然资源优势 |
4.1.2 区位优势 |
4.1.3 历史文化优势 |
4.2 劣势分析 |
4.2.1 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 |
4.2.2 产品缺乏精细加工 |
4.2.3 缺乏核心技术人才 |
4.3 机遇分析 |
4.3.1 国家政策扶持 |
4.3.2 市场需求巨大 |
4.3.3 举力发展富硒农业产业 |
4.4 威胁分析 |
4.4.1 竞争威胁 |
4.4.2 市场营销难 |
4.4.3 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 |
4.5 态势分析汇总 |
第五章 紫阳县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战略目标及布局 |
5.1 产业化发展方向与目标 |
5.1.1 发展方向 |
5.1.2 发展目标 |
5.1.3 产业发展规划 |
5.2 主导产业富硒茶产业发展方向 |
5.3 特色产业发展方向 |
第六章 紫阳县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促进基地建设,区域内有效整合 |
6.2 培育龙头企业,成立企业集团 |
6.3 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企业发展 |
6.4 培养技术人才,激发产业活力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典型生态地带硒元素生物有效性的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表生环境中硒的来源与分布 |
1.1.2 硒的生态效应 |
1.1.3 富硒产业开发的意义及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主要研究成果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地质环境概况 |
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1 野外工作方法技术 |
3.1.1 土壤垂向剖面与河漫滩沉积柱样品采集 |
3.1.2 土壤样品采集 |
3.1.3 农作物样品采集 |
3.1.4 人体发、血、尿等生物样本采集 |
3.2 室内样品分析方法 |
3.3 数据质量评述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四章 典型硒生态地带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4.1 生命必需微量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 |
4.1.1 氟(F) |
4.1.2 碘(I) |
4.1.3 硒(Se) |
4.2 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 |
4.3 土壤养分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4 土壤PH、TOC等土壤参数及其它元素生物有效性特征 |
4.4.1 p H值与TOC |
4.4.2 土壤中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
4.4.3 土壤中硒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
第五章 典型生态地带硒等生态效应评价 |
5.1 农产品安全性评价 |
5.2 农产品中硒的含量水平 |
5.3 土壤中硒元素的生物可及性 |
第六章 典型硒生态地带人体暴露、蓄积水平研究 |
6.1 元素膳食摄入量安全性评价 |
6.2 人体硒的暴露与蓄积水平 |
第七章 成土沉积过程的地球化学控制因素 |
7.1 成土过程中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特征 |
7.2 富硒区河漫滩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 |
7.2.1 河漫滩沉积速率的估算 |
7.2.2 河漫滩沉积柱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八章 典型区硒的生态效应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富硒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富硒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富硒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富硒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 |
2.1 稀缺经济学理论 |
2.1.1 硒资源具有经济价值 |
2.1.2 富硒市场需求弹性大 |
2.1.3 可持续开发硒资源 |
2.2 富硒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1 农业产业化概念与产业集群概念 |
2.2.2 富硒农业产业化及产业集群 |
2.3 富硒特色农业理论 |
2.3.1 特色农业概念及其内涵 |
2.3.2 发展富硒特色农业的重要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富硒农产品市场分析 |
3.1 硒资源分布及作用 |
3.1.1 富硒资源分布 |
3.1.2 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作用 |
3.1.3 人体补硒的方式 |
3.2 富硒产品认可分析 |
3.3 富硒产品标准化分析 |
3.4 富硒产品价格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分析 |
4.1 我国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4.2 恩施富硒农业产业化基础 |
4.2.1 经济基础 |
4.2.2 富硒资源 |
4.3 恩施富硒农业产业化整体现状 |
4.3.1 富硒产品种类 |
4.3.2 富硒产品产值 |
4.3.3 富硒产业品牌 |
4.4 恩施富硒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
4.4.1 富硒种植养殖业发展状况 |
4.4.2 富硒加工业发展状况 |
4.4.3 富硒高科技产业发展状况 |
4.4.4 富硒旅游业发展状况 |
4.4.5 富硒商贸业发展状况 |
4.4.6 富硒科研与技术推广 |
4.5 恩施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评价 |
4.6 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
4.6.1 富硒农业产业链构建 |
4.6.2 富硒农业产业集群构建 |
4.6.3 政府在富硒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富硒龙头企业发展分析 |
5.1 我国及恩施富硒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
5.2 恩施富硒茶企业 |
5.2.1 企业简介 |
5.2.2 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
5.2.3 企业产品与效益分析 |
5.2.4 硒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
5.3 恩施富硒中药材企业 |
5.3.1 企业简介 |
5.3.2 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
5.3.3 企业产品与效益分析 |
5.3.4 硒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
5.4 恩施富硒保健品企业 |
5.4.1 企业简介 |
5.4.2 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
5.4.3 企业产品与效益分析 |
5.4.4 硒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
5.5 恩施富硒电商 |
5.5.1 企业简介 |
5.5.2 企业发展优势分析 |
5.5.3 企业产品与效益分析 |
5.5.4 硒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
5.6 富硒龙头企业发展共性规律分析 |
5.6.1 市场难打开,需加强产品营销,发展电子商务 |
5.6.2 加强质量管理,保障食品安全保障食品安全 |
5.6.3 提高技术,引进资金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恩施州富硒资源丰富,富硒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
6.1.2 富硒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水平亟待提档升级 |
6.1.3 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 |
6.2 建议 |
6.2.1 明确富硒产品价值,加强科普宣传和产品营销 |
6.2.2 完善富硒食品标准和标识,示范引领富硒农业发展 |
6.2.3 加快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富硒农业转型升级 |
6.2.4 实施天然富硒品牌发展战略,促进富硒农业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青海省平安县富硒区几类蔬菜硒吸收及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环境硒与人体健康 |
1.2.2 土壤中硒的分布及含量 |
1.2.3 硒的存在形式 |
1.2.4 土壤中硒的转化作用 |
1.2.5 植物对硒的吸收及分布 |
1.2.6 硒在植物中的赋存形态 |
1.2.7 土壤硒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富硒样品评价标准 |
1.5 蔬菜营养成分含量全国平均水平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材料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采样方法 |
2.2.2.1 植物样品采集 |
2.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
2.2.3 样品消解 |
2.2.4 硒含量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平安富硒区土壤硒含量及其富集能力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方法 |
3.3 平安富硒区土壤硒含量 |
3.4 蔬菜对土壤硒的富集能力研究 |
第四章 平安富硒区蔬菜硒各形态分析及其转化研究 |
4.1 前言 |
4.2 平安富硒区几类蔬菜中硒含量 |
4.2.1 平安富硒区马铃薯中硒含量 |
4.2.2 平安富硒区马铃薯中硒含量 |
4.2.3 平安富硒区大蒜中硒含量 |
4.2.4 平安富硒区萝卜中硒含量 |
4.2.5 平安富硒区菊芋中硒含量 |
4.2.6 平安富硒区甜菜中硒含量 |
4.2.6.1 平安富硒区甜菜根部硒含量 |
4.2.6.2 平安富硒区甜菜叶中硒含量 |
4.2.7 平安富硒区雪里蕻中硒含量 |
4.2.8 平安富硒区甘蓝中硒含量 |
4.3 平安富硒区几类蔬菜硒富集状况比较 |
4.3.1 根菜、鳞茎菜类蔬菜硒富集特性 |
4.3.2 叶菜类蔬菜硒富集特性 |
4.3.3 甜菜对硒的转移富集 |
4.3.4 讨论 |
第五章 平安富硒区土壤硒含量与理化性状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2.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水合热法) |
5.2.2.2 土壤 pH 的测定(电位法) |
5.2.2.3 土壤有效钾的测定(醋酸铵—火焰光度计法) |
5.2.2.4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碳酸氢钠法) |
5.2.2.5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康惠皿法) |
5.3 平安富硒区土壤理化性状 |
5.3.1 土壤有机质含量 |
5.3.2 土壤有效磷含量 |
5.3.3 土壤有效钾含量 |
5.3.4 土壤碱解氮含量 |
5.3.5 土壤 pH |
5.4 平安富硒区土壤硒与理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第六章 平安富硒区蔬菜硒含量与营养品质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方法 |
6.2.2.1 植物样品消解 |
6.2.2.2 植物样品可溶性糖测定(蒽酮比色法) |
6.2.2.3 植物样品 Vc 测定 (2%草酸浸提—2,6 二氯靛酚滴定法) |
6.2.2.4 植物样品中矿质元素测定 (磷、钾、钙、镁)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平安富硒区几类蔬菜硒水平与营养品质 |
6.3.1.1 平安富硒区马铃薯硒水平与营养品质 |
6.3.1.2 平安富硒区胡萝卜硒水平与营养品质 |
6.3.1.3 平安富硒区大蒜硒水平与营养品质 |
6.3.1.4 平安富硒区萝卜硒水平与营养品质 |
6.3.1.5 平安富硒区菊芋硒水平与营养品质 |
6.3.1.6 平安富硒区甜菜硒水平与营养品质 |
6.3.1.7 平安富硒区雪里蕻硒水平与营养品质 |
6.3.1.8 平安富硒区甘蓝硒水平与营养品质 |
6.4 蔬菜中硒含量与蔬菜营养品质的关系 |
6.5 讨论 |
6.5.1 平安富硒区蔬菜中硒含量与营养品质小结 |
6.5.1.1 平安富硒区蔬菜中硒含量与可溶性糖、Vc |
6.5.1.2 平安富硒区蔬菜中硒含量与大量元素 |
第七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大蒜富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硒的生物学功能及植物富硒方式 |
1.1 硒的生物学功能 |
1.2 硒富集方式及存在形式 |
2 富硒大蒜的生产方法 |
2.1 土壤施硒 |
2.2 叶面施硒 |
2.3 含硒营养液培养 |
3 问题与展望 |
四、绿色食品——富硒大蒜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邳州市白蒜产业发展成效及对策建议[J]. 姜新菊. 蔬菜, 2021(12)
- [2]重庆市售黑木耳中砷形态组分含量分析及其风险评估[D]. 木林. 西南大学, 2021(01)
- [3]陕西白河县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D]. 徐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宝清县生态农业发展评价分析和建议[D]. 魏鼎.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5]紫阳县富硒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 王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4)
- [6]青海东部地区富硒大蒜栽培及发展方向[J]. 李世云,吕建平,朱生青.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04)
- [7]典型生态地带硒元素生物有效性的控制机理研究[D]. 吕瑶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8]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D]. 高显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1)
- [9]青海省平安县富硒区几类蔬菜硒吸收及转化研究[D]. 魏廷珍. 青海大学, 2014(01)
- [10]大蒜富硒研究进展[J]. 赵强,冯磊,王旭英. 济宁学院学报,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