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绿色乳制品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阚娜[1](2020)在《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乳制品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如今,伴随着我国乳业的飞速发展和壮大,整个行业的相关产品结构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乳业已经是规模化、多样化、一体化的食品制造加工行业,拥有着各种高科技设备。随着乳制品的市场逐步扩大,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乳制品消耗最大的国家。但是行业产业链并不成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也不断挑动着消费者的神经。近年来,我国乳制品的消耗在逐步增长,但整体的消费市场和规模还不够。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在中国很多人还没有喝乳制品的习惯,很多地区也没有食用乳制品的风俗。另一方面,中国很多的农村地区还没有开放,受限于经济发展原因,仍然有很多人没有能力消费乳制品。因此,养成乳制品的食用习惯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呼伦贝尔SQ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坐落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天然草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产资源优势,主要经营液态奶、干乳制品等业务。以科技创新为主要亮点的该企业也同样具备竞争力十足的技术优势。但是奶源的不可控,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员工向心力凝聚力不足以及国内消费者乳制品文化欠缺,且对国内乳制品企业信心不足等问题,深深的困扰着该企业。本文以呼伦贝尔SQ公司为研究案例,主要采用了PEST分析和战略五力模型分析SQ的外部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竞争环境,根据分析总结出SQ公司在乳品行业的机会和威胁。在研究总结之后,通过SWOT分析,挑选出四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进行了比较。最后,本文结合公司的实际发展状况,决定选择集中化竞争战略,并从五个层面去制定相关的策略去保障其战略能够有效实行,分别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融资决策、信息技术五个方面。本文最终选择了集中化竞争战略去帮助SQ公司在乳制品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对SQ公司在同业竞争中,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同类行业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左腾达[2](2020)在《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这些年在积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农产品贸易也更为活跃。欧盟作为后起的经济伙伴,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在近十来年迅速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欧盟的农产品增加最快,其中部分贸易产品如乳制品、猪肉等更是有十倍以上的贸易增速。中国从欧盟的农产品进口规模已接近美国。如何来看待中国和欧盟跨越式的贸易发展。从贸易理论来看,传统的贸易理论偏向从要素禀赋,要素价格上来解释贸易的波动,随后的贸易理论用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并强调了贸易协定、关税、贸易壁垒等在当今时代对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不仅从中国的农业资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两方的贸易,还从贸易便利化、贸易壁垒、关税等角度去看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此外,欧盟是个多国组合的国家联盟,中国也没有和欧盟达成统一的贸易协定,还是与每个国家商讨贸易,因此分析欧盟内部农业发展趋势和内部贸易是有必要的。这个分析是建立在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这是欧盟最重要的农业政策。相比中国的农业政策,这个政策的投入巨大,是推动欧盟农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所以本文以此逻辑,从这个政策的分析开始,一步步分析了欧盟农业的政策对欧盟内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本文基于以上两个主体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有:首先对中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分析了这十年双方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改变,分别从中国和欧盟方面对影响双方贸易发展的主要宏观或微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重点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包括蔬菜水果类、肉类、水产品和乳制品类。同时对重点贸易国家进行分析,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通过这些对中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概况有了比较明确的掌握。然后基于李嘉图模型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讨论了人口、土地、技术、资本和气候资源上双方的不同,这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然后对重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这里选择的是猪肉和乳制品的生产行业,这是中国从欧盟进口增长最快的农产品类。欧盟相关的农产品贸易优势建立在其发展成熟的行业基础上,因此这里结合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对这两个行业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是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双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分析,首先政策对不同农产品行业的支持力度不一样,其次从欧盟加盟时间来划分的欧盟15国和13国的角度分析,分析了两组国家在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生产的转变,从而引起欧盟内部农产品贸易的变化。这也会对中国和欧盟整体的农产品贸易带来影响。接下来是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分析,这是影响中国和欧盟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章重点阐述了中国和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上的推动,尤其一带一路对中国和欧盟贸易便利化的推动。并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来衡量不同国家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比较。然后是欧盟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分析,涉及了关税比较、欧盟普惠制贸易措施的影响以及欧盟设置的贸易壁垒,WTO规则下中国欧盟农产品补贴政策研究等。最后本文用实证模型来分析不同因素对不同种类的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张莉[3](2017)在《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制品供应链主体行为协调研究》文中指出三聚氰胺事件不仅使消费者对中国的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信心跌至谷底,而且使我国乳制品行业遭受沉重打击。目前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状况虽总体向好,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存在于多个环节,如何有效保证乳制品质量安全是政府、科研人员、乳制品供应链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乳制品质量安全涉及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的参与主体不规范的质量控制行为以及各主体之间行为关系不协调会严重制约乳制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因而基于供应链协调视角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本文选择乳制品供应链主体质量行为协调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乳制品核心企业以及政府协调不同主体之间质量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由浅入深地剖析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各层次原因,并提出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质量行为协调的决策框架;(2)从养殖-投资环节,研究不同机制下养殖模式转变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影响协调结果的因素,求解实现该环节质量行为协调的政府补贴额度,基于调研数据进行实例验证;(3)从生鲜乳生产-检验环节,研究双边道德风险下基于不同质量损失分担契约的质量控制模型,求解实现该环节质量行为协调的最优损失分担系数,对比不同契约的协调效果;(4)从产品加工-消费环节,研究单边道德风险下基于认证标准的质量控制模型,求解可以激励乳企且为消费者传递信息的认证标准可行区间,基于调研数据进行实例验证;(6)最后,从供应链整体,分别研究无认证情形下基于内部损失分担契约的以及认证情形下基于收益分享损失分担契约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型,求解实现各环节质量行为协调的最优损失分担系数以及收益分配系数,基于调研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并对比不同契约的协调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乳制品供应链不同环节主体之间行为关系不协调严重制约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2)政府补贴制度可更有效地协调养殖-投资环节质量行为;(3)外部损失分担契约和内外部损失共同分担契约都可通过相应的分担系数协调生产-检验环节的质量行为,但外部损失分担契约更利于保护上游养殖户的收益;(4)合理的认证标准可在一定的区间协调加工-消费环节的质量行为;(5)无认证情形下内部损失分担契约可协调整体的质量行为,在该契约协调下,养殖户最优收益低于其保留收益;(6)认证情形下收益分享损失分担契约可协调供应链整体的质量行为,在该契约协调下,养殖户最优收益高于其保留收益;(7)认证情形下收益共享损失分担契约和无认证情形下内部损失分担契约相比,具有激励性,公平性和稳定性的优势。本文的特色和创新:(1)从检验检疫学视角、供应链不同环节及其主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出发,由浅入深地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提出了我国乳制品供应链质量行为协调的决策框架;(2)以有限理性的奶农和乳制品企业为决策主体,构建不同机制下乳制品供应链养殖-投资环节养殖模式转变的演化博弈模型;(3)考虑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品属性以及政府监管,引入消费者看到产品有(无)认证标识后判断产品质量水平的后验概率、政府质检强度等变量,从契约角度构建了加工-消费环节基于认证标准的质量控制模型;(4)考虑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品属性、政府监管、利益分配,引入消费者愿意为认证产品支付的价格溢价、政府质检强度、收益分配比例等变量,构建了认证情形下基于收益分享损失分担契约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协调模型。
程越[4](2017)在《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三聚氰胺事件后,虽然国内乳制品未爆发大规模的质量危机,但多品牌质量问题引起的信任危机重创了企业信任。从消费市场低迷,进口依存度加大和行业竞争加剧等现象可以看出,乳品企业信任危机并没有随着质量危机一起消除,而是继续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也让整个乳品行业未来发展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此,研究乳制品企业信任修复对于行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信任机制为起点,通过行业现象全方位剖析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在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评估问题因素影响信任修复的程度,以及从理念和策略角度进行信任修复的对策研究。文章围绕信任机制内交往过程、信息传递、威慑和共识四个环节深刻分析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存在的问题,探索阻碍乳制品企业信任恢复和提升的真实原因,以及信任修复的对策研究。本文得到如下四点研究结论:在剖析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的基础上,发现机制内部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交往过程中存在增值环节与分配环节的不匹配、关系网络松散的问题,信息传递中存在企业质量保证与消费者无法验证的矛盾、供应链各环节交流不畅的问题,威慑中存在质疑行政监管的有效性、协会难以约束行业的问题,共识中存在价值观和情感差异的问题。文章借助博弈理论中相关模型对问题的成因进行理论论述,归纳出四点成因:竞争力的不对等、质量信号未能识别、制度缺陷以及企业未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本文以实证的方式,对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的合理性和问题成因的真实性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托因子分析得到信任机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问题成因对其影响程度。在融合东西方管理学中“三为”思想、治生理论和信任修复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本文理论框架,并从理念和策略两个角度对信任机制进行修复。本文对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复策略,丰富和发展了东方管理学在信任问题上的研究。同时,信任修复策略的提出,为企业提升信任提供一定的借鉴,也为完善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提供思路。
王宗琮[5](2016)在《基于HACCP的T乳制品公司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重大的负面商业事件,其中大部分是由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商业危机。对这些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很多都与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质量风险密切相关。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商业事件,往往对涉事的公司、所在的产业以及他们的客户带来持久的难以恢复的破坏。乳制品行业因其面的向消费人群多是儿童,且因供应链的复杂和特殊性,质量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因此,乳制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的研究,具有维护消费者安全和确保企业行业竞争力的现实意义。T乳制品公司是一家山东省本土的大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致力于搭建从原料奶供应、乳制品生产、物流、分销的供应链系统,企业规模稳步扩张,产品质量逐步提升。研究分析T乳制品公司供应链质量管理框架,结合同类企业的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得出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质量管理中的共性问题。着重分析了乳制品供应链上,核心生产企业在各环节上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成因,质量追溯方面的现状和存在困难。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对T乳制品公司及同类企业供应链中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全面的分析了原料奶采购、乳制品加工、物流服务、分销等环节的运营模式;逐一分析了在乳制品供应链中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在对T乳制品公司供应链分析过程中,注重对每一个环节数据的分析。在引入HACCP体系的研究中,对乳制品生产环节的安全风险点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在改进方案的评估中通过质量管理的数据变化,分析方案的有效性,总结优化方案的意义和不足,为乳制品供应链质量管理改进提出更多的可能性。根据T乳制品公司基本情况,结合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从建设质量可追溯系统、HACCP的质量管理优化两方面入手,制定以T乳制品公司为代表的乳制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优化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了效果评估。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如下两方面:一是系统的对典型乳制品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将改善乳制品安全状况落脚到建立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完善HACCP体系上。同时探索性的提出在HACCP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改进方案。二是质量管理问题在整个乳制品行业存在普遍性,一方面,可以为乳品企业加强自律、规范化采购、标准化生产和严格管控流通及销售提供建议和改进措施,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为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在行业立法、重点领域监管、行业整体水平提升方面提供指导意见。把这种科学全面的质量管理理念融入到我国乳制品制造业中。
张海洋[6](2016)在《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绿色乳制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关注的议题。而在我国,绿色乳制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2013年的虮叵天然奶粉肉毒杆菌”事件使得中国乳业一度陷入“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作为绿色乳制品产业链的核心,绿色乳制品生产企业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成为保障绿色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是切实解决绿色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W乳业公司是我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绿色乳制品生产企业,拥有较大规模的绿色乳制品生产能力,其绿色乳制品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但其在全程质量控制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所以针对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对于提高W乳业绿色乳制品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绿色乳制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明确了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的相关概念,并进一步概括了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内容。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阐述了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的现状,指出了其在原料奶供应与采收、绿色乳制品生产加工等环节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包含全程质量控制资源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成果指标在内的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分析,得出了全程质量控制资源投入不足、原料奶采收环节、绿色乳制品加工环节以及销售环节质量控制力度不够是制约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水平提高的四个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完善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试图为W乳业提高其绿色乳制品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王丽丽[7](2015)在《供应链视角下乳品企业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以河南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制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品,乳品质量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尤其在一系列乳品出现质量问题并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人们对乳制品质量更加的敏感,同时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对消费者、社会和乳制品企业造成的危害很大,所以乳制品企业应抓好质量安全管理,进行相应的应急管理,减少乳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对于乳品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需要一个评价工具,来评价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的好坏,现有的文献很少研究乳品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基于供应链的研究更少,针对质量安全应急管能力的评价,大都是只集中于单一方面的研究,这种研究过于笼统,不够详细,因行业、地域、控制目的不同,实用性不强。所以本文的研究是在供应链的视角下,建立一个针对乳品企业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帮助企业自查,评测自己相关的应急管理能力水平,并不断完善;同时也有助于政府根据评价结果施加干预和监管,提升整个行业的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本文以河南省乳品企业为例,把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应用到实例中,并侧面验证体系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供应链、应急管理、乳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概念、特征,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对供应链应急管理、乳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等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2)对现有评价方法做比较,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利用问卷收集数据,确定相应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3)分析河南乳品行业现状,分析河南乳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现状,找出优缺点,发现问题,找出原因;(4)选取两家具有代表性的河南乳品企业作为案例企业,将初步确定的评价体系应用到案例企业中,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案例企业基于供应链下的乳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并结合其它相关侧面信息对体系进行有效性应证;(5)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研究不足及展望。
陈雪[8](2014)在《新疆乳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而乳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食品,且人均消费量增长快速,其安全问题更应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乳品新标准的不断修订和先进技术的引用,我国的乳品行业发展迅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朝阳产业”,我国也步入了世界乳业大国的行列。但是,乳品质量安全依然是一个值得社会各方面重视的问题。乳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量的国外品牌涌入我国市场,使得国内一些乳品企业的发展受限制,尤其是屡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是对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的乳品业在国际上的声誉蒙受巨大损失,中国乳品企业几乎集体遭受诚信危机。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至今还未消去阴影,对中国乳品业的信心恢复还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对于乳品行业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质量管理的理论,并结合新疆乳业的发展状况,建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分析了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本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对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理论进行诠释。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新疆乳品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乳品行业和新疆乳品业的状况分析,找出新疆乳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建立新疆乳品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总体结构。首先提出构建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目标和原则,总结出制约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然后确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框架图。第五部分,是对新疆乳品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具体实施。第六部分,提出完善新疆乳品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包括培育本土品牌、健全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及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等。第七部分,本章根据前面各章的论述,得出本文的结论。
权聪娜[9](2014)在《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制品在膳食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居民乳制品消费信心受到重创。众多学者关注了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大多缺乏理论分析和指导。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是要实现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科学监测评价,以理论分析为指导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研究以乳制品质量安全理论、乳制品质量安全特性和博弈论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内容方面,在全面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定量监测指标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客观评价,使用定性监测指标对难以定量化却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在监管内容方面,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以及文献研究了解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方式,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具体监管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建立定量和定性监测指标体系。以系统论为指导,运用PEST分析法和HACCP分析法分别对外部和内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理论监测指标体系。依据重要性原则、定量化原则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选取17个定量指标,构建定量指标体系。遵循可行性和敏感性两个原则选取5个定性指标并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构建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实证研究。基于定量指标体系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及预警。采用5等级评价法,为17个定量指标确定等级划分标准,根据各指标历年数据对其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使用线性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各指标权重大小将定量指标分为关键指标、一般指标和次要指标。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2002-2008年一直处于较不安全状态,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家加强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2009-2010年上升到基本安全水平,2011-2012年达到较安全水平。利用指数平滑法和趋势外推法的10种模型拟合定量监测指标的样本数据,选择最优拟合曲线,进行单指标预警。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13年和2014年的综合状态进行预警,研究表明2013年和2014年均处于较安全状态。定性指标评价及预警。通过分析二级指标的安全状态,对5个定性指标进行评价,并对各指标未来状态进行预警。预计我国监管体系完善水平和兽医制度建设水平处于较安全的水平;奶牛养殖将面临更高的疫病风险;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程度将处于基本安全状态。案例研究。基于定量指标对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与预警研究。分析河北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历年数据对17个定量指标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基本走势与全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基本一致。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查找现有市场机制本身和监管中的不足,以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则为指导,设计政府、企业自身、媒体和消费者四个监管主体。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从政府、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五个方面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规范奶牛养殖,保障奶源安全;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提升消费者的监督能力。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一定创新:在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17个定量风险评价指标,针对对乳制品质量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定性因素确定定性指标,构建了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乳制品质量安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风险评价及预警实证研究。从政府、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董梦佳[10](2014)在《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扎根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危机事件频频曝光。劣质奶粉,地沟油,注水牛肉等词汇成为社会的敏感字眼,对企业当责的诉求日渐成为人们所热议的话题。在关于如何促进企业当责的讨论中,不少人认为国家应该以制度规范行为。而对于我国一直以来的制度情境以及制度如何影响企业当责行为则众说纷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管理学领域的学者们开展了对企业当责行为的广泛探讨和研究。虽然关于当责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西方,国内学者们对当责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且在以往的研究中,企业当责行为研究的出发点更侧重于企业的“经济理性”,而较少涉及企业的“制度理性”。基于现实和理论的思考与启迪,本研究以制度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制度情境的构成、企业当责行为的内涵以及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章,首先,本文在绪论中对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做了初步的介绍,在文献回顾中根据研究目的对现有理论及研究发现进行系统的综述并提出研究构想。其次,本文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中采用了案例文本扎根的研究方法,选取乳制品行业和光明乳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并以报刊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进行扎根编码,结合扎根结果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最后,本文基于案例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接着又进一步指出本研究的贡献、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制度情境应包含引控、认知、规范这三个维度。(2)企业当责是企业按照一定标准行事并达成观众或自我期望的结果,且在必要时向观众或自我做出行为正确性证明的努力,企业当责包括交易性当责和自明性当责两个维度。(3)制度情境会影响企业的当责行为,其主要影响企业当责的关注点以及当责模式,良好的制度情境会促成企业当责行为的关注点由利己向利他演变,企业当责模式向兼顾各方面的共生发展演化。
二、我国绿色乳制品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绿色乳制品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综述 |
1.3.1 战略管理理论 |
1.3.2 相关文献 |
1.4 战略管理相关分析工具 |
1.4.1 PEST分析模型 |
1.4.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1.4.3 SWOT分析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呼伦贝尔SQ公司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2.1 呼伦贝尔SQ公司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
2.3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战略困惑 |
2.3.1 奶源供应量和质量不可控 |
2.3.2 SQ公司无法处理好乳制品管理体系的问题 |
2.3.3 进口乳制品对SQ公司产品冲击加大 |
2.3.4 融资压力大 |
2.3.5 公司管理制度不成熟 |
2.3.6 公司发展战略不清 |
第三章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3.1.4 技术因素 |
3.2 竞争环境分析 |
3.2.1 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 |
3.2.2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
3.2.3 替代品的威胁 |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3.2.5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3 SQ公司乳制品业务机遇威胁分析 |
3.3.1 机遇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第四章 呼伦贝尔SQ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呼伦贝尔SQ公司内部资源 |
4.1.1 人力资源 |
4.1.2 原料资源 |
4.1.3 固定资产资源 |
4.1.4 品牌资源 |
4.1.5 政府资源 |
4.2 能力分析 |
4.2.1 技术能力 |
4.2.3 市场拓展能力 |
4.2.4 生产能力 |
4.2.5 产品创新能力 |
4.3 呼伦贝尔SQ公司存在的优势与劣势 |
4.3.1 呼伦贝尔SQ公司存在的优势 |
4.3.2 呼伦贝尔SQ公司存在的劣势 |
第五章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
5.1 SQ公司乳制品业务的SWOT分析 |
5.1.1 增长型战略(SO) |
5.1.2 扭转型战略(WO) |
5.1.3 多元化战略(ST) |
5.1.4 防御型战略(WT) |
5.1.5 总结 |
5.2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5.2.1 战略定位 |
5.2.2 竞争战略的选择 |
5.2.3 集中化战略实施核心 |
第六章 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 |
6.1 企业文化保障 |
6.2 组织架构保障 |
6.3 人力资源保障 |
6.4 资本保障 |
6.5 科技保障 |
第七章 政策建议及结论 |
7.1 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7.2.1 可能的创新 |
7.2.2 可能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标、思路、对象和方法 |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贸易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农业贸易影响因素及相关贸易模型的研究 |
一、基于传统贸易模型的解释 |
二、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诠释 |
三、基于引力模型的诠释 |
第三节 当前贸易研究热点与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
一、一带一路和贸易便利化 |
二、贸易政策和农产品贸易 |
三、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一、现有文献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 |
二、当前文献的不足 |
第三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总体特征 |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主要特点 |
一、贸易规模增加迅速,中国贸易逆差加大 |
二、进口农产品结构趋于集中,出口农产品结构趋于分散 |
三、从要素投入看双方农产品贸易 |
四、部分农产品出口互成规模 |
五、出口初级农产品价格高,加工农产品价格低 |
第二节 对欧盟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
第三节 对欧盟进出口区域市场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和欧盟在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选择 |
第五节 影响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中国市场的变化 |
二、欧盟市场的变化 |
第四章 中国和欧盟主要农产品和主要国家的贸易特征分析 |
第一节 主要农产品 |
一、蔬菜水果类贸易 |
二、水产品贸易 |
三、肉类贸易 |
四、乳制品贸易 |
第二节 主要贸易国家 |
一、荷兰 |
二、德国 |
三、英国 |
四、西班牙 |
五、法国 |
第五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产生根源分析 |
第一节 理论框架 |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分析 |
第三节 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
一、乳业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
二、猪肉行业发展水平对比 |
第六章 生产政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第一节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生产的影响 |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核心功能 |
二、201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及影响 |
第二节 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内部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影响分析 |
一、欧盟15国和欧盟13国农业生产对比分析 |
二、欧盟各国的农业优势对比分析 |
三、欧盟13国与欧盟15国之间贸易变化分析 |
四、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对欧盟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第七章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和贸易便利化 |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上的推动 |
一、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 |
二、国际互认AEO制度 |
三、各种贸易协议签订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和贸易便利化 |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指数分析 |
一、世界银行的物流表现指数 |
二、自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 |
第八章 主要贸易政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欧盟的关税管理措施分析 |
一、欧盟对中国主要关税设定分析 |
二、欧盟的普惠制关税政策 |
三、进口关税配额 |
第二节 欧盟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
一、主要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
二、欧盟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问题通报制度 |
第三节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的争议 |
第九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
第十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优化对策分析 |
一、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建设 |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生产升级 |
三、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制品供应链主体行为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供应链视角下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
2.1 乳制品供应链的特点与运作模式 |
2.2 乳制品质量安全及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 |
2.3 基于供应链环节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表层原因 |
2.4 基于供应链主体关系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 |
2.5 乳制品供应链质量行为协调的决策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制品供应链养殖-投资环节质量行为协调 |
3.1 我国乳制品供应链上游养殖现状及问题 |
3.2 市场机制下乳制品供应链养殖模式转变的演化博弈分析 |
3.3 政府补贴下乳制品供应链养殖模式转变的演化博弈分析 |
3.4 基于调研数据的实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乳制品供应链生鲜乳生产-检验环节质量行为协调 |
4.1 模型描述与相关符号定义 |
4.2 集中决策下的乳制品供应链生鲜乳生产-检验环节质量控制模型 |
4.3 双边道德风险下基于质量损失分担契约的质量协调模型 |
4.4 质量损失分担契约比较分析 |
4.5 结合调研数据的实例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乳制品供应链产品加工-消费环节质量行为协调 |
5.1 认证制度的有效性及乳制品认证发展现状 |
5.2 基于认证标准的乳制品供应链加工-消费环节质量控制模型 |
5.3 认证标准可行区间以及最优认证标准分析 |
5.4 结合调研数据的实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无认证情形下乳制品供应链整体质量行为协调 |
6.1 国内外乳制品供应链的利益联结机制 |
6.2 模型描述与符号定义 |
6.3 集中决策下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型 |
6.4 基于质量损失分担契约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协调模型 |
6.5 内部损失分担契约协调结果与实例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认证情形下乳制品供应链整体质量行为协调 |
7.1 基于生鲜乳质量信息认证的利益联结 |
7.2 模型描述与符号定义 |
7.3 集中决策下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型 |
7.4 基于收益分享损失分担契约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协调模型 |
7.5 收益分享损失分担契约协调结果与实例验证 |
7.6 基于不同契约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协调结果比较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的创新点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图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乳制品企业 |
2.1.2 信任 |
2.1.3 行业信任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信任机制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信任机制的研究现状 |
2.2.3 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构建 |
2.2.4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博弈理论 |
2.3.2 信任修复理论 |
2.3.3 东方管理理论 |
2.3.4 构建乳制品企业信任修复的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的问题分析 |
3.1 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1 增值环节与分配环节的不匹配 |
3.1.2 关系网络松散 |
3.2 信息传递中存在的问题 |
3.2.1 企业质量保证与消费者无法验证的矛盾 |
3.2.2 供应链各环节间信息交换不畅 |
3.3 威慑中存在的问题 |
3.3.1 行政监管有效性受到质疑 |
3.3.2 协会难以约束行业 |
3.4 共识中存在的问题 |
3.4.1 价值观的差异 |
3.4.2 情感的差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任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交往过程中竞争力不对等 |
4.1.1 交往过程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2 竞争力不对等的理论分析 |
4.2 信息传递中质量信号未能识别 |
4.2.1 信息传递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2 质量信号识别的理论分析 |
4.3 威慑中制度缺陷 |
4.3.1 威慑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2 三方博弈的理论分析 |
4.4 共识中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
4.4.1 共识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4.4.2 信任博弈的理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信任机制构成及问题因素的实证研究 |
5.1 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
5.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5.1.2 样本描述性分析 |
5.2 信任机制内部构成的实证研究 |
5.2.1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2 样本信度和效度检验 |
5.2.3 因子分析 |
5.3 问题因素对信任机制影响程度的研究 |
5.3.1 样本信度和效度检验 |
5.3.2 因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任机制修复 |
6.1 理念重塑 |
6.1.1 迎合消费需求 |
6.1.2 践行人本管理理念 |
6.1.3 树立“德本财末”思想 |
6.2 策略修复 |
6.2.1 信息修复策略 |
6.2.2 情感修复策略 |
6.2.3 动态信任修复策略 |
6.2.4 持续信任修复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乳制品质量问题汇总表 |
附录 2:问卷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HACCP的T乳制品公司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及其分析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供应链质量管理 |
2.2 乳制品供应链质量管理 |
2.3 食品质量溯源体系 |
2.4 HACCP理论 |
第3章 T乳制品公司供应链质量管理现状 |
3.1 T乳制品公司概况 |
3.2 T乳制品公司供应链现状分析 |
3.3 乳制品供应链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章 T乳制品公司质量管理优化方案 |
4.1 T乳制品公司供应链质量追溯系统优化 |
4.2 T乳制品公司HACCP优化方案 |
4.3 优化效果评估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绿色食品 |
2.1.2 绿色乳制品 |
2.1.3 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 |
2.2 基础理论 |
2.2.1 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W乳业基本情况 |
3.2 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的现状 |
3.2.1 奶源质量控制现状 |
3.2.2 原料奶运输仓储质量控制现状 |
3.2.3 绿色乳制品加工环节质量控制现状 |
3.2.4 绿色乳制品质量检测控制现状 |
3.2.5 产品全程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现状 |
3.3 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的问题分析 |
3.3.1 原料奶供应与采收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 |
3.3.2 绿色乳制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 |
3.3.3 流通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水平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构建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 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分析 |
4.3.1 调查问卷设计 |
4.3.2 样本信度检验 |
4.3.3 样本效度检验 |
4.3.4 评价过程 |
4.3.5 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完善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的对策 |
5.1 继续加大全程质量控制资源投入 |
5.1.1 完善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
5.1.2 增加全程质量控制经费投入 |
5.2 规范原料奶采收操作 |
5.2.1 改善挤奶车间卫生环境 |
5.2.2 提升挤奶操作水平 |
5.2.3 提高原料奶质检规格 |
5.2.4 提升原料奶灭菌水平 |
5.3 提高绿色乳制品加工环节质量控制水平 |
5.3.1 优化绿色乳制品加工工艺 |
5.3.2 加强仓储环节质量控制管理 |
5.4 加强销售环节质量控制力度 |
5.4.1 提高成品售前抽检标准与频次 |
5.4.2 加大终端销售环节质量控制力度 |
5.4.3 优化绿色乳制品质量安全电子可追溯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供应链视角下乳品企业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以河南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创新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应急管理理论基础 |
2.1.1 突发事件 |
2.1.2 应急管理定义 |
2.1.3 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的联系 |
2.1.4 应急管理的评估 |
2.2 乳品质量安全理论基础 |
2.2.1 乳品质量安全的定义 |
2.2.2 常见的乳品质量安全问题 |
2.3 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理论基础 |
2.3.1 供应链管理定义 |
2.3.2 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定义 |
2.3.3 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2.3.4 供应链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作用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供应链应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2 乳品企业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3 乳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
2.4.4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5 文献评述 |
3. 评价指标设计研究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2 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指标的初步确定与筛选 |
3.3.1 应急准备 |
3.3.2 应急机制 |
3.3.3 应急响应 |
3.3.4 应急恢复 |
3.4 指标体系的确定 |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4.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3.5 乳品企业供应链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方法 |
3.5.1 现有的评价方法 |
3.5.2 评价方法确定 |
3.6 乳品企业供应链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6.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6.2 构建权重判断矩阵 |
3.6.3 权重的计算 |
3.7 乳品企业供应链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实施步骤 |
4. 河南省乳品行业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
4.1 河南省乳品行业现状 |
4.1.1 河南省乳品行业增长现状 |
4.1.2 河南省乳品行业发展的优势 |
4.1.3 河南省乳品行业发展的劣势 |
4.2 河南省乳品企业质量安全应急管理现状 |
4.2.1 河南省乳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
4.2.2 河南省乳品企业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取得的进步 |
4.2.3 河南省乳品企业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4 河南省乳品企业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5. 河南省实例应用 |
5.1 案例企业一简介 |
5.2 案例企业一数据收集与处理 |
5.3 案例企业一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5.4 案例企业一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5 案例企业二简介 |
5.6 案例企业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文章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6.3.1 研究局限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注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8)新疆乳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
1.2.1 质量和质量管理 |
1.2.2 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状况 |
1.2.3 乳品质量安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2 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2.1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理论 |
2.1.1 TQM 的概念 |
2.1.2 TQM 的内容 |
2.1.3 TQM 的基本工作方法——PDCA 循环 |
2.2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2.2.1 ISO9000 的产生与发展 |
2.2.2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
3 新疆乳品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乳品行业基本状况 |
3.1.1 国际乳品行业的发展状况 |
3.1.2 国内乳品行业的发展状况 |
3.1.3 新疆乳品行业的发展状况 |
3.2 新疆乳品企业的发展状况 |
3.2.1 新疆乳品企业现状 |
3.2.2 新疆乳品企业存在的问题 |
4 新疆乳品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目标 |
4.2 构建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原则 |
4.3 影响乳品质量的因素 |
4.3.1 奶源供应环节的影响因素 |
4.3.2 奶站环节的影响因素 |
4.3.3 乳品加工环节的影响因素 |
4.3.4 乳品流通销售环节的影响因素 |
4.4 新疆乳品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框架 |
5 新疆乳品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实施 |
5.1 组织保证体系 |
5.2 制度保证体系 |
5.2.1 质量管理制度 |
5.2.2 经济责任制度 |
5.3 过程保证体系 |
5.3.1 奶源质量安全 |
5.3.2 生产加工质量安全 |
5.3.3 流通销售质量安全 |
6 新疆乳品企业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措施 |
6.1 培育本土品牌 |
6.2 企业健全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
6.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6.4 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食品安全经济学特性研究 |
1.2.2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
1.2.3 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研究 |
1.2.4 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研究 |
1.2.5 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 |
1.2.6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
2.2 乳制品质量安全理论 |
2.2.1 食物安全内涵的发展 |
2.2.2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 |
2.2.3 HACCP 管理体系 |
2.2.4 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2.2.5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 |
2.2.6 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预警 |
2.3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特性 |
2.3.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品质特性 |
2.3.2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 |
2.4 博弈论 |
2.4.1 “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模型 |
2.4.2 信号博弈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监测指标构建 |
3.1 乳制品质量安全危害分析 |
3.1.1 生物性危害 |
3.1.2 化学性危害 |
3.1.3 物理性危害 |
3.2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特征分析 |
3.2.1 阶段性 |
3.2.2 隐蔽性 |
3.2.3 变动性 |
3.2.4 危害的不可逆性 |
3.2.5 影响的外部性 |
3.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3.3.1 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
3.3.2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
3.4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理论指标体系设计 |
3.4.1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3.4.2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的意义 |
3.4.3 理论指标体系的选取 |
3.5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实用指标体系设计 |
3.5.1 定量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
3.5.2 定性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定量指标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 |
4.1 定量指标的评价 |
4.1.1 评价和预警周期的选择 |
4.1.2 单指标评价方法 |
4.1.3 指标分析及评价 |
4.1.4 各指标安全等级分布图 |
4.2 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
4.2.1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
4.2.2 赋权方法的选择 |
4.2.3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
4.2.4 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4.3 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
4.3.1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
4.3.2 单指标趋势预测 |
4.3.3 质量安全预警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定性指标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 |
5.1 定性指标的评价 |
5.1.1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评价 |
5.1.2 兽医制度建设水平评价 |
5.1.3 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评价 |
5.1.4 奶牛疫病评价 |
5.1.5 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评价 |
5.1.6 各定性指标安全等级分布图 |
5.2 基于定性指标的风险预警 |
5.2.1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预警 |
5.2.2 兽医制度建设水平预警 |
5.2.3 奶牛疫病预警 |
5.2.4 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程度预警 |
5.3 本章小结 |
6 案例与实证研究: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及预警 |
6.1 河北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
6.1.1 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
6.1.2 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
6.1.3 乳制品消费现状 |
6.2 单指标评价 |
6.2.1 定量指标体系 |
6.2.2 指标评价 |
6.3 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
6.4 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
6.4.1 单指标趋势预测 |
6.4.2 单指标预警 |
6.4.3 综合指标预警 |
6.5 本章小结 |
7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7.1 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
7.1.1 奶牛养殖业现状 |
7.1.2 乳制品加工业现状 |
7.1.3 乳制品销售现状 |
7.1.4 乳制品消费现状 |
7.1.5 乳制品进出口现状 |
7.2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
7.2.1 管理体系现状 |
7.2.2 相关法律法规现状 |
7.2.3 相关标准现状 |
7.2.4 认证认可体系现状 |
7.2.5 检验检测体系 |
7.2.6 信息服务体系现状 |
7.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
7.3.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
7.3.2 生鲜乳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
7.3.3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 |
7.4 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 |
7.4.1 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制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7.4.2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7.4.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存在的问题 |
7.5 本章小结 |
8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
8.1 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分析 |
8.1.1 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
8.1.2 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
8.1.3 乳制品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
8.2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则 |
8.2.1 预防性原则 |
8.2.2 风险分析原则 |
8.2.3 透明性原则 |
8.3 监管主体 |
8.3.1 政府监管 |
8.3.2 企业自我监管 |
8.3.3 媒体监督 |
8.3.4 消费者监督 |
8.4 本章小结 |
9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
9.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
9.1.1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9.1.2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9.1.3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9.1.4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
9.1.5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
9.1.6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 |
9.2 规范奶牛养殖,保障奶源安全 |
9.2.1 规范奶牛养殖场兽药使用 |
9.2.2 继续推进奶牛适度规模化养殖 |
9.2.3 提升奶农合作社的实力,矫正生鲜乳定价权的过度倾斜 |
9.2.4 大力发展奶牛循环经济养殖模式,保障奶业可持续发展 |
9.3 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
9.3.1 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乳制品加工业长期发展 |
9.3.2 推广 HACCP 体系,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
9.4 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 |
9.5 提高消费者监督能力 |
9.5.1 加强消费者教育和风险交流 |
9.5.2 激励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信息 |
9.5.3 加强媒体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
9.6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扎根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架构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
2.1 扎根研究前文献回顾的必要性 |
2.2 文献检索说明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当责 |
2.3.2 企业当责 |
2.3.3 制度情境与企业当责 |
2.3.4 有关制度情境和企业当责研究的初步构想 |
3 研究方案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案设计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案例选择 |
3.2.3 数据来源与初步筛选 |
3.2.4 数据编码的前奏---试编码 |
3.2.5 乳品行业制度情境初步具备的特点及案例研究呈现方式的选择 |
3.2.6 最终的数据筛选与资料确定 |
3.3 资料编码 |
3.4 提高信度和效度的手段 |
3.4.1 研究草案与比较分析 |
3.4.2 试编码与证据链构建 |
4 案例文本编码与结果分析 |
4.1 制度情境的编码与构念分析 |
4.1.1 贴标签和初步概念化 |
4.1.2 概念化和规范化 |
4.1.3 范畴化 |
4.1.4 制度情境的构念分析 |
4.2 企业当责行为的编码与构念分析 |
4.2.1 概念化 |
4.2.2 当责行为判断与分析 |
4.3 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行为的影响分析 |
4.3.1 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影响的纵向分析 |
4.3.2 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影响的横向分析 |
4.3.3 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影响的综合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研究主题 |
5.1.2 研究结论与命题 |
5.2 政策建议 |
6 研究贡献、不足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贡献 |
6.2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与展望 |
6.2.2 研究内容上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四、我国绿色乳制品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呼伦贝尔SQ公司乳制品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阚娜.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D]. 左腾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制品供应链主体行为协调研究[D]. 张莉.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2)
- [4]乳制品企业信任机制问题研究[D]. 程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1)
- [5]基于HACCP的T乳制品公司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D]. 王宗琮. 山东大学, 2016(02)
- [6]W乳业绿色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研究[D]. 张海洋.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7]供应链视角下乳品企业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以河南企业为例[D]. 王丽丽. 新疆财经大学, 2015(09)
- [8]新疆乳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分析[D]. 陈雪. 新疆大学, 2014(02)
- [9]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D]. 权聪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10]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扎根探索[D]. 董梦佳. 厦门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