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挥发性有机物及其碳吸附净化

室内挥发性有机物及其碳吸附净化

一、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炭吸附净化(论文文献综述)

党小庆,王琪,曹利,李世杰,于欣,郑华春,刘霞[1](2021)在《吸附法净化工业VOCs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中PM2.5及O3的关键前体物,大多易燃易爆,部分属有毒有害物质,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有损人群健康。吸附法因简单高效及低成本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VOCs的净化。综述了工业VOCs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了影响VOCs吸附净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如吸附材料、吸附剂物化参数(比表面积、孔结构、表面官能团)、吸附质特性(分子极性、分子结构、沸点)、操作参数(温度、湿度、VOCs浓度)及吸附剂再生,并梳理了吸附法净化VOCs工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赖世维,唐子玉,赵海谦,王忠华,李栋,刘晓燕[2](2021)在《室内VOCs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挥发性有机物(VOCs)因具有毒性强、来源广、能形成二次污染等特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人们实际生活中对空气净化器净化VOCs的需求,将处理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回收性方法、破坏性方法、组合法以及使用空气净化器处理室内VOCs的方法。针对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优缺点、适用条件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当下科学技术发展,探讨了室内VOCs治理发展的新方向。

曹鑫苗[3](2021)在《光催化氧化降解气相苯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空气污染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种空气污染源,它给环境和生物都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苯是VOCs中的一员,它是一种有毒物质,更因为其致癌性和致畸性等特点而给人类带来了难以衡量的伤害。近年来,世界各国陆续对VOCs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则,并对其排放做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为解决VOCs对空气的污染问题,科研人员研制开发出了一些空气净化技术。在众多空气净化技术当中,光催化氧化法因其易操作、能耗低、无二次污染和应用前景广阔等优点脱颖而出,受到了科研人员和各企业的关注。本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以Ti O2为光催化剂,运用FLUENT软件模拟研究了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内气相苯的降解。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选用基于L-H动力学模型进行改进的双分子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UDF对该模型进行编程,然后“解释”到FLUENT软件当中;选用“层流有限速率模型”对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内气相苯的降解过程进行模拟。使用平板负载式光催化氧化反应器三维物理模型,模拟研究气相苯在反应器内的光催化氧化降解,通过改变气体的流动速度、光照强度、气相苯的初始质量分数和水的浓度,研究其对气相苯降解效率的影响,并证明该模拟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气相苯的初始质量分数的增加都能够提升气相苯的降解效率,而气体的流动速度和水的浓度的增加则会使得气相苯的降解效率降低。使用圆柱悬浮式光催化氧化反应器二维物理模型,模拟研究气相苯在反应器内的光催化氧化降解,通过改变气体的流动速度、光照强度、气相苯的初始质量分数和水的初始质量分数,研究其对气相苯降解效率的影响并与负载式光催化氧化反应器进行对比,此外研究悬浮式反应器尺寸的改变对其内气相苯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气相苯的初始质量分数的增加都能够提升气相苯的降解效率,而气体的流动速度和水的初始质量分数的增加则会使得气相苯的降解效率降低;悬浮式反应器长度的增加会使得其内气相苯的降解效率提升,而反应器宽度的变化对其内气相苯的降解效率影响并不大;相同的几何模型下,悬浮式反应器内气相苯降解效率的变化趋势与负载式反应器相同,但其效率整体要高于负载式反应器。

刘丽芳[4](2021)在《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的研发及其除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安全越来越重视。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与之最为密切的环境,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甲醛(HCHO)作为室内最常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之一,已成为重点治理对象。在现有的众多去除甲醛的方法中,氨基酸除醛技术是利用其与甲醛接触时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NH—CH2OH或—N(CH2—OH)2等羟甲基衍生物和水,能够有效净化甲醛且无二次污染的方法,但由于其效率较低,一直未被广泛使用。为了提高其效率,开展兼顾提高室内空气品质营造健康建筑环境的新型净化室内甲醇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研究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醛材料。将其与多孔分子筛粉末结合负载于镍网海绵,实现提高污染空气与氨基酸的接触面积,改善除醛材料周围的空气动力性能,以充分发挥其除醛性能,达到在有效、无二次污染的情况下提高其净化效率。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探究在不同通风方式下对净化效果的影响,以实现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提出指导性建议。基于氨基酸除醛原理,将氨基酸物质负载于一种轻便、多孔的滤网净化载体,开展兼顾提高室内空气品质营造健康建筑环境的新型净化室内甲醛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研究一种新型高效的除醛材料。探究了氨基酸种类及氨基酸负载量对除醛性能的影响,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除醛材料进行表征。通过1m3气候箱法,探讨了新型除醛材料的除醛性能。并结合实际应用,使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顶送下回、地板送风、孔板送风和顶送顶回通风方式下的甲醛浓度分布特征,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结果:(1)使用分子筛混合式载体负载氨基酸,形成一种物理-化学共同作用的除醛材料,并对其进行样品表征,得出其具有良好的微孔结构。并确定该材料除醛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氨基酸种类和氨基酸负载量。(2)通过实验研究对比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在线式甲醛监测仪和PPM-HTV甲醛监测仪三种甲醛监测仪器的检测结果,综合其各自的优劣势,本课题以在线式甲醛监测仪为甲醛检测仪器对实验过程中的甲醛浓度进行监测。(3)探究了除醛性能受氨基酸种类及氨基酸负载量的影响关系,最终得出L-甘氨酸、L-赖氨酸、L-半胱氨酸盐酸盐、L-组氨酸四种氨基酸均有一定的甲醛去除效果,其中L-半胱氨酸盐酸盐去除甲醛的效果最好,L-赖氨酸次之,L-组氨酸和L-甘氨酸再次之,它们的初始除醛效率分别为70.4%、64.1%、56.3%、50.7%。(4)通过开展氨基酸负载量对除醛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L-赖氨酸负载率为5%、10%、15%、20%和25%时,除醛材料的初始除醛率分别为47.6%、64.1%、76.2%、79.2%和80.4%。(5)通过实验与模拟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环境仓内不同通风方式下环境仓仓内流速的大小以及流场的分布,验证了模拟中风速场的准确性。并详细介绍了环境仓内甲醛浓度模拟的方法(6)将四种通风方式内放置有L-赖氨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材料,探究了两者共同结合除醛的效果。其中地板送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环境仓内的甲醛下降至国家标准要求以下;其次是孔板送风也能够有较好的除醛效果;再次,顶送下回在实验进行到第300 s时,环境仓内甲醛质量分数下降百分数达90.8%;最后,顶送顶回在第300 s时环境仓内甲醛质量分数下降百分数达87.1%。且在除醛材料附近具有较低的甲醛浓度。本课题基于氨基酸除醛的原理,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对人体无害的除醛材料,通过对其进行除醛性能的实验研究,提出最佳的制备方法。并探究了该材料在不同通风方式下的表现,为该材料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谭晓煜[5](2021)在《基于CFD平版印刷车间VOCs污染通风方式的选择与优化》文中认为为提高印刷车间内的通风效率,有效排出VOCs废气,削减VOCs无组织排放量和控制一个合理的车间劳动卫生情况,通过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平版印刷车间内现有的通风方式进行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侧送风、上送风两种不同的送风方式进行比较,给出在等熵面以下浓度符合规范要求的通风方式。同时结合现场操作条件,通过改变送风量、送风速度及排风口大小的方式对上送风进行结构优化,使得通风系统在合理新风量下达到理想的通风效果,工人劳动卫生条件达到满足。(1)在侧送风条件下,即使将风量加倍,等熵面及以下浓度不符合规范要求,且VOCs气体会在近地面处出现堆积的现象;在上送风条件下,风量较小值,等熵面以下浓度远低于规范要求,可以有效改善工人劳动卫生条件。(2)通过现场测试对平版印刷车间产生VOCs进行现场浓度分布分析,浓度测试结果显示在空间上非甲烷总烃浓度自下而上整体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与数值模拟甲苯浓度趋势分布相同。(3)通过送风量、送风速度和排风口位置对上送风方式进行优化。当送风量增加时,平版印刷车间内等熵面以下污染物浓度降低;当送风速度增大时,车间内VOC浓度分布随送风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在容易累积污染物的位置增设了排风口,车间污染物累积现象消失,车间平均浓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超标时需要在排风口后对对二次风进行净化处理。(4)对原车间进行送风方式的优化。在上送风方式下车间工位处VOCs浓度远低于侧送风条件下VOCs浓度,符合规范要求。

汤岳峰[6](2021)在《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城市布局的调整,大批重污染化工企业被关停,所遗留场地面临着二次开发,急需进行场地调查乃至修复。本文以苏南某已关闭的化工园区污染地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场地调查和实验室模拟试验,对污染物的品种、含量以及去除手段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开展实地修复工作。主要的结果如下:1、通过资料收集、现场水文地质调查确定化工园区污染场地的采样布点方案。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工园区地块土壤主要超标特征污染物为氯乙烯、1,2-二氯乙烷、苯等挥发性有机物,拟定采用常温解吸技术进行修复。2、室内模拟常温解吸修复过程,分析不同作业条件对土壤中氯乙烯、1,2-二氯乙烷、苯的去除率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翻抛频率增加均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氯乙烯、1,2-二氯乙烷、苯的去除效率。但是解吸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温度对这三种污染物的影响小于翻抛频率,因此常温解析修复作业建议优先选择温度较高的季节,同时加大翻抛作业设备的投入,以提高修复效率,缩短工期并降低成本。3、采用常温解吸技术对该污染场地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修复土壤中目标污染物全部降至修复目标值以下,顺利通过项目及修复效果评估,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陈振华[7](2021)在《β-环糊精溶液对甲烷和氯乙烯气体吸收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事件频发,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是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事情。挥发性有机物(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作为我国大气污染中常见的污染因子,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该污染也是作为江苏省“263”专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治理项目之一。探讨和研究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论述了当今去除挥发性有机废气的一般处理方法和处理原理,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选用β-环糊精溶液作为吸收液,试验了β-环糊精溶液对甲烷和氯乙烯气体的吸收效果,讨论β-环糊精吸收液初始浓度、pH值、甲烷初始浓度等因素对甲烷和氯乙烯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五种不同浓度的β-环糊精吸收液对二种浓度的甲烷气体吸收实验得知,0.125g/L的β-环糊精吸收液对15.9mg/m3的甲烷气体吸收效果最佳,吸收率达39%;平均相对偏差为0.18%。通过不同pH值的五种不同浓度β-环糊精吸收液对二种浓度的甲烷气体吸收实验得知,在pH值4.00时,0.125g/L的β-环糊精吸收液对15.9 mg/m3的甲烷气体吸收效果最佳,吸收率达54%。(2)通过五种不同浓度的β-环糊精吸收液对氯乙烯气体吸收实验得知:0.125g/L的β-环糊精吸收液对65 mg/m3的氯乙烯气体吸收效果最佳,吸收率达56%。而在pH值为4.00时吸收效率达到实验最高,吸收率为62%。而在pH值为9.18时,吸收液吸收效率均小于40%,1.500g/Lβ-环糊精吸收液吸收效率仅为28%。(3)选择0.125 g/L的β-环糊精吸收液、对1L的浓度为65mg/m3氯乙烯气体进行反复吸收,连续6次再生吸收效率稳定在50.6~43.7%之间,与第一次吸收效率(55%)相接近,表明环糊精的再生性能良好。本论文进行了β-环糊精溶液对甲烷和氯乙烯气体吸收实验的初步研究,同时研究了其吸收效率,为进一步开发β-环糊精溶液用于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徐子涵[8](2021)在《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室内空气品质是衡量室内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提出,室内空气品质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气态污染物的含量。其中,源自室内装修建材中的甲醛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长时间在甲醛环境中停留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然而,仅仅通过自然通风来净化甲醛难以使其浓度满足健康要求,为有效地控制甲醛含量,需要研究甲醛在室内的分布特征。本文以上海市某套精装修住宅户型为研究案例,在其精装修竣工后,首先对室内的甲醛浓度进行了检测,然后采用Airpak软件对几种不同送风工况下的室内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得了甲醛浓度的分布特征,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案例建筑某一卧室为对象,在建立其物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Airpak软件构建了卧室甲醛分布的数值模型,然后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irpak软件可用于对不同送风方式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模型的构建。2.利用已验证模型对比分析了侧送上回、侧送下回和上送下回三种送风方式下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侧送上回方式下室内甲醛的分布最为理想,而上送下回方式最不利于室内甲醛消散。3.分析了送风风速分别为0.3m/s和0.6m/s,送风温度分别为22℃、24℃和26℃时,各送回风方式下的室内甲醛浓度的分布情况。得到:侧送上回方式的最佳送风风速为0.6m/s,最佳送风温度为22℃;侧送下回方式的最佳送风风速为0.3m/s,最佳送风温度为22℃;上送下回方式的最佳送风风速为0.3m/s,最佳送风温度为22℃。4.对比分析了室内有无家具布置对甲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家具布置一定程度上影响室内的气流组织,不利于甲醛的消散。本文获得了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的进展研究提供理论,并为不同送风方式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赵梦丽[9](2021)在《改性脱硫脱硝废弃活性炭吸附甲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导致空气污染问题加重,甲苯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挥发性有机物威胁人类健康。本文以活性炭吸附法作为废气处理手段,采用甲苯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改性前、后脱硫脱硝活性炭对甲苯废气去除效果及反应机理。通过以甲苯废气吸附量为考量指标,研究不同甲苯初始浓度、活性炭粒径、装载量以及气体流速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评估改性前脱硫脱硝废弃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能力,并利用反应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进一步揭示反应机理,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利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Boehm滴定等手段,对硝酸、氢氧化钠浸渍改性和微波辐照改性后的脱硫脱硝活性炭进行表征,以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甲苯饱和吸附量为评判手段,评价改性前后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甲苯废气能力大小的变化,从而为提高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甲苯性能的改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物化特性分析:改性前脱硫脱硝活性炭主要含有物质为C、CaSO4和SiO2等,表面微孔较少,比表面积仅为165.69 m2·g-1,孔径主要分布在0-5 nm。硝酸、氢氧化钠改性均使改性后脱硫脱硝活性炭BET比表面积、微孔面积及孔容增大,微波改性则使之略微减小;酸改性使其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增加,碱改性和微波改性则呈现相反变化。(2)吸附实验分析:改性前样品动态吸附实验的穿透时间和饱和时间与甲苯初始浓度、粒径和流速呈负相关,与装载量呈正相关;饱和吸附量增长量随各因素增大先上升后下降;最大静态饱和吸附量为65.45 mg·g-1。随酸碱改性液浓度和微波辐照功率增大饱和吸附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分别为80.63 mg·g-1、74.21 mg·g-1和83.94mg·g-1;采用15%的硝酸改性后,脱硫脱硝活性炭穿透和吸附饱和时间为20 min和240min,10%氢氧化钠改性的为15 min和220 min,500 W微波改性的为25 min和250 min。(3)吸附机理分析:酸碱浸渍对于脱硫脱硝活性炭表面灰分物质溶解并去除,孔隙变得通透;微波改性带来的温度变化和载气气流使得孔隙中的杂质被带走。改性前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物化复合吸附。硝酸、氢氧化钠和微波改性后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属于物理吸附。

刘旺[10](2021)在《太阳能热催化降解车内甲醛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私家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由于车辆自身材质和外界环境因素导致车内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甲醛是车内一种典型的毒害强,释放周期长的气态污染物,由此引发的驾驶员健康问题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必须根据车内甲醛释放特点,采取合适的甲醛净化技术,提高车内的空气品质,保证乘车人员的身心健康。本文以夏季车内高温环境中的甲醛为研究对象,对比目前多种甲醛净化技术的优缺点及车内实际环境,选取热催化氧化技术来净化车内甲醛。根据不同催化剂的性质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甄选并制备出催化温度适中、甲醛净化效率理想的催化剂MnOx-CeO2。搭建系统实验台模拟车内环境进行热催化氧化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如:太阳辐射强度、甲醛初始浓度、催化剂负载量及其稳定性对甲醛降解率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结果:采用修饰共沉淀法制备出热催化剂MnOx-CeO2,并对其进行紫外-可见光吸光度、比表面积(BET)、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扫描电镜(SEM)表征分析,说明了该催化剂具备良好的氧化还原性和吸热能力;对比两种热催化剂、两种光催化剂及一种光热组合催化剂的甲醛性能,结果表明,甲醛催化效果MnOx-CeO2>CuO-MnO2>MnOx-CeO2-TiO2>TiO2>Bi-V-O;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实验舱内温度越高,甲醛催化效果越好,在650w/m2的实验中,甲醛降解率为82.1%;在200ppb、500ppb、1000ppb不同甲醛初始浓度的实验中,甲醛降解率先上升再减小,虽然200ppb的实验中甲醛降解率最低,但实验结束后的底浓度也最小;在10g/m2、20g/m2、40g/m2的三种不同MnOx-CeO2负载量实验中,当催化剂的负载量由10 g/m2增加至20g/m2时,催化效果提升明显,但是当继续将负载量增加至40g/m2时,甲醛降解率仅提升2.9%,催化效果提升不明显;在MnOx-CeO2催化甲醛的稳定性测试中,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重复使用五次的催化剂仍表现除了良好的催化效果,经过五次实验后的催化剂与新鲜催化剂对比,甲醛降解率仅下降2.86%;根据Eley-Rideal(ER)模型、Langmuir-Hinshelwood(LH)模型以及Mars-Van Krevelen(MVK)模型的表达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验证,发现ER模型拟合度较高,更适合于解释实验舱内甲醛催化机理,即在甲醛催化时,甲醛处于吸附态,氧气处于气相态。在真实车内的实验中,利用太阳能可将车内超标近九倍的甲醛热催化降解至70ppb以下,符合甲醛国家标准,证明了其在车内实施的可行性。最后通过与传统净化器对比,利用太阳能热催化氧化车内甲醛更加节能,在车内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

二、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炭吸附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炭吸附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2)室内VOCs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回收性方法
    1.1 吸附法
    1.2 吸收法
    1.3 冷凝回收法
    1.4 膜分离法
2 破坏性方法
    2.1 燃烧法
        2.1.1 直接燃烧法
        2.1.2 热力燃烧法
        2.1.3 催化燃烧法
    2.2 催化氧化法
    2.3 生物法
    2.4 低温等离子体法
3 组合法
4 空气净化器的应用
5 结论

(3)光催化氧化降解气相苯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VOCs的来源
        1.1.2 VOCs的危害
        1.1.3 VOCs的治理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光催化氧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光催化氧化降解机理
        2.1.1 半导体能带理论
        2.1.2 TiO_2光催化原理
    2.2 光催化氧化影响因素
        2.2.1 VOCs
        2.2.2 气体流动速度
        2.2.3 光照强度
        2.2.4 相对湿度
        2.2.5 光催化剂
    2.3 数值模拟基础
        2.3.1 控制方程
        2.3.2 层流有限速率模型
        2.3.3 UDF编程
3 光催化氧化的数值模拟
    3.1 光催化氧化反应器
        3.1.1 负载式光催化氧化反应器
        3.1.2 悬浮式光催化氧化反应器
    3.2 反应动力学模型
        3.2.1 吸附模型
        3.2.2 反应动力学模型
        3.2.3 本研究选择模型
    3.3 建立模型及求解
        3.3.1 物理模型
        3.3.2 数学模型
        3.3.3 求解过程
    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4.1 流速的影响
        3.4.2 光强的影响
        3.4.3 苯的质量分数的影响
        3.4.4 水的浓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悬浮式光催化氧化反应器降解气相苯
    4.1 悬浮式光催化氧化反应器内的气相苯降解
        4.1.1 建立模型
        4.1.2 模拟过程
        4.1.3 结果分析
    4.2 反应器尺寸的影响
        4.2.1 宽度的影响
        4.2.2 长度的影响
    4.3 两种反应器的降解效率对比
        4.3.1 质量分数分布对比
        4.3.2 速度分布对比
        4.3.3 四项影响因素对比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的研发及其除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醛在室内环境污染中的现状
        1.2.1 甲醛的理化特性及其毒性
        1.2.2 室内环境中甲醛的来源
    1.3 室内甲醛控制现状
    1.4 除醛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负载型除醛材料的除醛原理
        1.4.2 物理吸附除醛法
        1.4.3 化学除醛法
        1.4.4 光触媒除醛法
    1.5 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6.1 课题研究目的
        1.6.2 课题研究意义
        1.6.3 课题研究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台介绍
        2.1.1 实验用1 m~3气候箱简介
        2.1.2 恒温恒湿环境仓简介
        2.1.3 气候箱背景实验台简介
    2.2 主要化学试剂及实验原材料
    2.3 主要设备及检测仪器
        2.3.1 检测仪器介绍
        2.3.2 甲醛浓度检测分析对比的实验方法
    2.4 实验过程
        2.4.1 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的研发及其表征探究
        2.4.2 甲醛净化能力的气候箱法实验研究
        2.4.3 顶送下回通风方式下环境仓内的实验研究
    2.5 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
        2.5.1 实验原理
        2.5.2 实验方法
        2.5.3 误差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表征
        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
        3.1.2 拉曼光谱(Raman)
    3.2 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在静态气候箱内除醛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3.2.1 氨基酸种类对除醛材料除醛性能的影响
        3.2.2 氨基酸负载量对除醛材料除醛性能的影响
    3.3 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在动态环境仓内实验研究结果
        3.3.1 顶送下回工况下速度场分布情况
        3.3.2 环境仓内甲醛浓度变化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仓内甲醛浓度的数值模拟
    4.1 CFD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4.2 环境仓内甲醛浓度的数值模拟
        4.2.1 环境仓内甲醛浓度的数值模拟介绍
        4.2.2 环境仓通风工况下甲醛浓度的数值模拟网格验证
    4.3 结果与结论
        4.3.1 环境仓内气流组织及风速分析
        4.3.2 环境仓通风工况下的甲醛浓度模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风方式对环境仓内甲醛浓度分布的模拟结果
    5.1 前言
    5.2 环境仓内甲醛浓度分布的模拟
        5.2.1 四种通风方式数值模拟方法
        5.2.2 四种通风方式下室内甲醛浓度特征面、线的确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顶送下回工况下室内甲醛浓度分布
        5.3.2 地板送风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3.3 孔板送风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3.4 上送上回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致谢

(5)基于CFD平版印刷车间VOCs污染通风方式的选择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印刷行业概况
        1.1.2 VOCs管控
        1.1.3 印刷行业VOCs的来源及危害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通风方式对污染物分布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CFD基本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
    2.1 CFD基本理论
    2.2 数值模拟过程
        2.2.1 控制方程
        2.2.2 建立几何模型
        2.2.3 网格的划分
        2.2.4 材料物性的设置
        2.2.5 边界条件的确定
        2.2.6 数学模型的区域离散化方法
    2.3 模拟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2.3.1 研究对象
        2.3.2 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简化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车间模型气流组织模拟及分析优化
    3.1 印刷工作区VOCs现场测试
        3.1.1 采样位置的选择
        3.1.2 印刷车间监测点采样结果
    3.2 整体车间模型数值模拟
        3.2.1 全面通风(侧送风)车间浓度场分布
        3.2.2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3.2.3 上送风形式下整体车间浓度场分布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通风方式下印刷车间VOC浓度模拟分析
    4.1 车间通风量的确定
    4.2 印刷过程不同通风方式的选择
        4.2.1 侧送风数值模拟过程分析
        4.2.2 上送风数值模拟过程分析
        4.2.3 两种送风方式结果的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上送风形式下模型气流组织模拟及分析优化
    5.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5.2 上送风形式参数优化模拟
        5.2.1 不同送风量下车间浓度分布模拟
        5.2.2 不同送风速度下车间浓度分布模拟
        5.2.3 不同排风口位置对于车间浓度分布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科研项目

(6)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来源和危害
        1.2.1 VOCs的定义和分类
        1.2.2 土壤中VOCs的来源
        1.2.3 土壤中VOCs的危害
        1.2.4 我国VOCs的污染现状
    1.3 土壤中VOCs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3.1 热脱附(thermal desorption,TD)
        1.3.2 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ur Extraction,SVE)
        1.3.3 化学氧化处理
        1.3.4 生物修复
        1.3.5 常温解吸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点
第2章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调查与分析—以江苏苏南某化工园区为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水文地质调查
        2.1.3 园区地块污染识别
        2.1.4 调查采样方案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水文地质勘察结果
        2.2.2 污染物预测结果
        2.2.3 挥发性有机物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壤挥发性有机物常温解吸室内模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温度对土壤中氯乙烯、1,2-二氯乙烷和苯的去除的影响
        3.2.2 翻抛频率对土壤中氯乙烯、1,2-二氯乙烷和苯的去除的影响
        3.2.3 抽气流量对土壤中氯乙烯、1,2-二氯乙烷和苯的去除的影响
        3.2.4 氯乙烯、1,2-二氯乙烷和苯的解吸动力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场修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项目背景
        4.1.2 修复土方量测算
        4.1.3 工艺设计
        4.1.4 现场修复实施
    4.2 修复效果评价
    4.3 修复成本核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β-环糊精溶液对甲烷和氯乙烯气体吸收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概况
    1.1 β-环糊精的性质
    1.2 β-环糊精在环境科学中的用途
        1.2.1 β-环糊精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1.2.2 β-环糊精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3 VOCs的性质
        1.3.1 VOCs的性质
        1.3.2 VOCs的来源及危害
    1.4 现阶段治理VOCs常见方法概述
        1.4.1 回收治理技术
        1.4.2 销毁治理技术
    1.5 甲烷和氯乙烯性质及危害
        1.5.1 甲烷的性质及危害
        1.5.2 氯乙烯性质及危害
    1.6 废气中甲烷和氯乙烯的吸收方法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7.2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β-环糊精溶液对甲烷的吸收实验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装置
        2.2.4 实际样品的检测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甲烷进气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2 不同pH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3 实验结果讨论
    2.4 吸收机理
        2.4.1 理论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β-环糊精溶液对氯乙烯气体的吸收实验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际样品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氯乙烯进气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3.2 不同pH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β-环糊精溶液进一步处理
    4.1 β-环糊精吸收液后期处理
    4.2 β-环糊精的再生
    4.3 β-环糊精吸收液高浓度吸收液回收装置初步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相关检测图谱
致谢

(8)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室内空气环境研究现状
        1.1.2 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标准要求
        1.1.3 室内空气污染物研究必要性
    1.2 主要空气污染物种类
        1.2.1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
        1.2.2 PM2.5、PM10
        1.2.3 甲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行业及标准研究现状
        1.3.2 检测和实验研究现状
        1.3.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模拟理论基础
    2.1 室内空气流动模拟数学模型
        2.1.1 湍流模拟方法
        2.1.2 雷诺时均模型
        2.1.3 标准k-eplison模型
    2.2 污染物扩散
        2.2.1 菲克扩散定律
        2.2.2 对流传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FD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3.1 CFD软件选用
    3.2 模型介绍
        3.2.1 案例建筑选取
        3.2.2 模型的简化
        3.2.3 室内材料选用
        3.2.4 新风机组产品选型
    3.3 数值模型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3.3.1 模型搭建
        3.3.2 网格划分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4 模拟结果分析
    3.4 模型的实验验证
        3.4.1 实验方法简介
        3.4.2 实验方案
        3.4.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4.4 实测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送风工况下甲醛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4.1 不同送风方式和研究对象点位确定
        4.1.1 侧送上回工况
        4.1.2 侧送下回工况
        4.1.3 上送下回工况
        4.1.4 小结
    4.2 不同送风风速
        4.2.1 侧送上回工况
        4.2.2 侧送下回工况
        4.2.3 上送下回工况
    4.3 不同送风温度
        4.3.1 侧送上回工况
        4.3.2 侧送下回工况
        4.3.3 上送下回工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具布置前后甲醛分布对比分析
    5.1 交付状态(无家具布置)下室内甲醛分布
        5.1.1 送风风速0.3m/s
        5.1.2 送风风速0.6m/s
    5.2 监测点位空气环境对比分析
        5.2.1 送风风速0.3m/s
        5.2.2 送风风速0.6m/s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改性脱硫脱硝废弃活性炭吸附甲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物概述
        1.1.1 定义及种类
        1.1.2 来源及危害
        1.1.3 处理工艺及研究
    1.2 活性炭概述
        1.2.1 定义及特点
        1.2.2 脱硫脱硝活性炭
        1.2.3 活性炭改性研究概况
    1.3 吸附理论
        1.3.1 吸附等温线
        1.3.2 吸附热力学
        1.3.3 吸附动力学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物性表征及测试
        2.3.1 扫描电镜(SEM)
        2.3.2 比表面积分析仪(BET)
        2.3.3 Boehm滴定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样品改性法
        2.4.2 静态吸附法
        2.4.3 动态吸附法
        2.4.4 气相色谱法
第三章 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甲苯研究
    3.1 引言
    3.2 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3.2.1 表面形貌分析
        3.2.2 孔隙结构分析
    3.3 甲苯吸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甲苯初始浓度
        3.3.2 活性炭装载量
        3.3.3 气体流速
        3.3.4 粒径
    3.4 甲苯吸附机理
        3.4.1 吸附热力学
        3.4.2 吸附动力学
    3.5 小结
第四章 改性脱硫脱硝活性炭吸附甲苯研究
    4.1 引言
    4.2 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4.2.1 表面形貌分析
        4.2.2 孔隙结构分析
        4.2.3 表面基团分析
    4.3 吸附特性分析
        4.3.1 静态吸附结果分析
        4.3.2 动态吸附结果分析
    4.4 机理分析
        4.4.1 形貌结构
        4.4.2 表面化学性质
        4.4.3 动力学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太阳能热催化降解车内甲醛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车内空气污染调查研究
        1.1.2 甲醛的性质及危害
        1.1.3 车内甲醛的来源
    1.2 不同甲醛净化技术
        1.2.1 植物净化技术
        1.2.2 吸附技术
        1.2.3 光催化氧化技术
        1.2.4 等离子技术
        1.2.5 热催化氧化技术
    1.3 问题分析及研究目的
        1.3.1 问题分析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热催化剂的选择
        2.1.1 贵金属催化剂
        2.1.2 过渡金属氧化物
    2.2 影响因素分析
        2.2.1 内部影响因素
        2.2.2 外部影响因素
    2.3 反应动力学理论
        2.3.1 化学反应速率
        2.3.2 甲醛热催化反应机理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甲醛催化性能测试系统的搭建
    3.1 实验系统介绍
        3.1.1 甲醛产生装置
        3.1.2 太阳能模拟系统
        3.1.3 实验舱
        3.1.4 数据采集装置
        3.1.5 实验步骤介绍
    3.2 实验条件的确定
        3.2.1 甲醛初始浓度
        3.2.2 太阳辐射强度
        3.2.3 催化剂负载量
    3.3 催化剂的制备
        3.3.1 材料及仪器
        3.3.2 MnO_x-CeO_2的制备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征结果及实验结果分析
    4.1 催化剂表征结果及分析
        4.1.1 紫外-可见光吸光度测试
        4.1.2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测试
        4.1.3 SEM表征结果
        4.1.4 BET表征结果分析
    4.2 甲醛自然衰减实验
        4.2.1 实验内容
        4.2.2 实验结果
    4.3 不同因素对MnO_x-CeO_2催化甲醛的影响
        4.3.1 五种不同催化剂催化甲醛效果对比
        4.3.2 太阳辐射强度对MnO_x-CeO_2热催化氧化甲醛的影响
        4.3.3 甲醛初始浓度对MnO_x-CeO_2热催化氧化甲醛的影响
        4.3.4 MnO_x-CeO_2负载量对热催化氧化甲醛的影响
        4.3.5 MnO_x-CeO_2热催化甲醛的稳定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应模型验证及车内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5.1 甲醛催化模型推导及验证
        5.1.1 MVK模型的介绍及验证
        5.1.2 LH模型的介绍及验证
        5.1.3 ER模型的介绍及验证
    5.2 太阳能热催化氧化车内甲醛的应用性分析
        5.2.1 车内温度的可行性
        5.2.2 车内甲醛释放情况分析
        5.2.3 车内具体实施实验
        5.2.4 与传统空气净化器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炭吸附净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吸附法净化工业VOCs的研究进展[J]. 党小庆,王琪,曹利,李世杰,于欣,郑华春,刘霞.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 [2]室内VOCs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赖世维,唐子玉,赵海谦,王忠华,李栋,刘晓燕. 当代化工, 2021(07)
  • [3]光催化氧化降解气相苯的数值模拟[D]. 曹鑫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氨基酸/分子筛混合式载体的研发及其除醛性能研究[D]. 刘丽芳.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5]基于CFD平版印刷车间VOCs污染通风方式的选择与优化[D]. 谭晓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典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修复研究[D]. 汤岳峰. 扬州大学, 2021(08)
  • [7]β-环糊精溶液对甲烷和氯乙烯气体吸收特性的研究[D]. 陈振华. 扬州大学, 2021(08)
  • [8]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研究[D]. 徐子涵. 扬州大学, 2021(08)
  • [9]改性脱硫脱硝废弃活性炭吸附甲苯的研究[D]. 赵梦丽.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10]太阳能热催化降解车内甲醛的影响因素研究[D]. 刘旺.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室内挥发性有机物及其碳吸附净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