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振兴

走特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振兴

一、走特色发展之路 促经济社会全面振兴(论文文献综述)

赖巧槟,陈金娣,谭家敏,陈洪茂,罗馨婷,卢晓璇,杜欣欣,陈娉婷,彭彬烘,谭菲,黎清华,杜承秀[1](2022)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以罗定市罗平镇和榃滨镇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是振兴乡村的实施目标。其中,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当下正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关键时期,二者的有效衔接对巩固发展优质产业以及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罗定市罗平镇、榃滨镇乡村产业振兴为例,分析了罗平镇和榃滨镇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的途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抓好产业与人才两大重点、健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民众教育问题等建议,以期为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满静楠[2](2021)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工作开展当中,基层组织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会给乡村振兴发展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正在朝着乡村振兴稳步发展,基层组织作为主要的建设主体,必须要主动地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积极优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更好发展,让我国乡村地区可以得到持续化的发展和进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生活需求。

黎杰松,李键江[3](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探究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对于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是产业兴旺的重点,也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存在路径依赖、融资困难、治理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困境。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乡村科技振兴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遵循破解路径依赖,激发内生动力;开源节流,多渠道破解资金困难;完善治理制度,保证效益最大化等途径。

刘芳[4](2021)在《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式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追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主题。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长期处于“改而不进”的现状,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之际,如何从内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促进乡村教育的内生发展来助力乡村振兴是亟需探索的时代课题。在这一课题中,需要转变以往乡村学校“等、靠、要”的外源式发展方式,激发乡村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走上内源式发展道路。基于此,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研究中兴起的内生发展理论,本研究从文化认同、主体参与、地方资源、课堂创新四个方面来深入探索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内涵、特征、机制、实践策略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探讨。具体而言,其一,在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本质追寻方面,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关注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乡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注重激发教学主体动力形成教学内驱力以及强调激活现有教学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随、主体性与计划性共进、整体性与动态性并生、内生性与乡土性共存、复杂性和持续性同行的特征。同时,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还有着激励、凝聚、服务、反馈等功能;其二,对B镇三所乡村小学的教学改进现状进行考察,以充分了解当前乡村学校教学改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探索,理清其结构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了内在机理及其保障条件;其四,探讨了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相关实践策略,即从文化着力、主体先行、资源保障、课堂创新等方面出发探讨相关的实践策略,以期实现乡村学校的内生发展,培育乡村学生的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

马立辉[5](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民族要着力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产业兴旺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不断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通过田野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大理州银桥镇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目的是从银桥镇产业发展透视民族地区乡村有哪些产业、如何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典型经验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规模不突出、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不明显、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从业人员结构有待调整等。并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来加以改进,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在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环境下,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在新形势下实现突破性发展;二是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大理州银桥镇从事不同产业的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支撑研究结论;三是银桥镇作为“民族团结示范镇”、“生态文明示范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着丰富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和操作空间,研究其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徐礼志,李丽[6](2021)在《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路径,通过江苏省和陕西省三大区域的对比分析,对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微观层面有利于探索陕西省乡村振兴各个路径发展之间的关系;中观层面有利于从国家政策、路径选择、社会意识方面探索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宏观层面有利于把握陕西省产业发展方向、农业现代化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规律。

沈娟[7](2020)在《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与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是党和国家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而实施的重大政治战略。以往的对口支援注重“输血”的外源式驱动,容易造成受援地区的援助依赖症,从而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创新了支援方式,以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支援单位职能优势,给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市场理念、发展精神等要素,不断增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造血”功能,属于内源式驱动机制,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论文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理论基础及现实需要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发展理论进行研究,阐述了实施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现实需要。第二部分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法,了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战略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实施情况。第三部分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在深入了解分析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实施情况以及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国家部委对口支援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要素,总结出典型的发展模式,再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典型案例,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战略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实证检验,从而构建出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驱动机制。总之,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以及深入实地调查,分析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实施情况,并就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驱动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总结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振兴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从而为全国其他革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借鉴和参考。

谢元海,梁胜男[8](2020)在《农业职业教育的任务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以来,中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当下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很多具体的困境需要破解,同时农业职业教育在整个乡村社会发展中亦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农业职业教育应回归服务三农之初衷,依据乡村社会发展的需求来探寻合理的发展路径,即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走统筹发展之路;建立多元办学模式,走融合发展之路;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走对接发展之路;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

朱文韬[9](2019)在《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步伐的加快,其融合特色产业、美丽生态、生活社区等多功能的综合发展平台作用日益凸现,极大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和产城人文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虽然创建仅三年多的时间,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现已跻身中国特色小镇50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相关各方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同时也与对新一轮土地改革政策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极具小镇特色的主导产业选择、依托共享平台利用镇内外资源、突破人才瓶颈等因素密不可分。本文以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特色小镇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综合运用共享经济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系统分析引致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引领、三权分置改革、产业路径选择、共享闲置资源、突破人才瓶颈等五大类因素,科学构建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Fuzzy-AHP评价方法,对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给出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的研究结论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成果总结如下:(1)影响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的五大类共21个因素可提取4个公共因子,即顶层设计与产业平台因子、闲置资源共享因子、开放育人因子和“三权分置”改革因子。(2)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总体处于“高”的等级,全部五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均在85分以上,即都处在“高”的等级,其中产业路径选择、顶层设计引领的评价得分高于总体评价值,以产业路径选择的评价得分最高;共享闲置资源、突破人才瓶颈和三权分置改革的评价得分低于总体评价值,以三权分置改革的评价得分最低。依据实证研究结论,本文从强化落实工作,发挥顶层设计引领作用、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保障特色小镇持续发展、以产业为抓手,走特色发展之路、共享闲置资源,助力特色小镇快速发展以及突破人才瓶颈,为特色小镇发展输送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提出推动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余阳[10](2019)在《资中县农村产业振兴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作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具备与城市一样重要的作为生存空间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其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区域协调、持续发展、军民融合等战略一样,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当前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最突出的表现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也是制约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使命下,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动力。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和突破口,研究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升农村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对实现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农村发展建设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方面做一个简要概括,接着对概念、理论及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然后对资中县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出资中县农村发展存在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加工技术偏低、品牌效益不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乡村人才队伍稀缺、新型业态发展不完善、农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最后探索提出必须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农村产业全面振兴、积极推进园区建设,拉动园区产业共融互动、着力发展新型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美丽新村质量、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全力支持乡村发展等对策推动内江市资中县优势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走特色发展之路 促经济社会全面振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特色发展之路 促经济社会全面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以罗定市罗平镇和榃滨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罗定市罗平镇、榃滨镇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分析
    1.1 农村概况
        1.1.1 人口结构。
        1.1.2 收入变化。
        1.1.3 地理位置和作物种植概况。
    1.2 农村产业发展概况
        1.2.1 农业、旅游业发展。
        1.2.2 对乡村振兴的期望值分布。
2 罗定市罗平镇、榃滨镇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1 利益分配不均,农户意识薄弱
    2.2 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2.3 资金等相关政策有待完善
    2.4 产业融合度低
    2.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2.6 乡村产业振兴缺乏后生动力
3 实现产业振兴的途径
    3.1 转变村民意识,提高员工素质
    3.2 拓宽投资来源渠道,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3.3 基于产业发展集体经济,集聚组织力量
    3.4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5 实现乡村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走渐进创新之路
    3.6“内外”兼修,招贤纳才
    3.7 加强与高校合作,助力产业振兴
    3.8 平衡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坚持生态发展理念

(2)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发挥的作用
    (一)基层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树立先锋旗帜
    (二)基层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打造坚实堡垒
    (三)基层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组建人才队伍
    (四)基层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激发经济增长
三、基层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基层组织治理体系
    (二)实施乡村人才发展战略
    (三)加强基层党队伍培训,发挥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作用
    (四)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
    (五)建立基层组织激励机制
    (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七)科学规划,找准发展方向,走特色发展道路
四、结语

(3)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民族地区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特色产业是民族地区振兴的重要途径
    (三)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二、当前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一)路径依赖严重
    (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三)公共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四)特色品牌效益不明显
    (五)特色产业治理制度不完善
三、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一)“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二)乡村科技振兴原则
    (三)统一战线原则
四、促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摆脱路径依赖,激活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开源节流,破解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资金困难
    (三)多措并举,完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
    (四)紧扣特色,找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方向
    (五)发挥工匠精神,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六)完善特色产业治理制度,保证效益最大化

(4)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本体追寻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内涵
        1.关注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内生发展
        2.激发教学主体内生动力,形塑多元协同育人合力
        3.激活现有优质地方资源,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品质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与创新性并随
        2.主体性与计划性共进
        3.整体性与动态性并生
        4.内生性与乡土性共存
        5.复杂性和持续性同行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本功能
        1.激励功能
        2.凝聚功能
        3.服务功能
        4.反馈功能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现实考察
    (一)确立考察对象
    (二)设计考察方法
    (三)分析考察结果
        1.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现实困境
        2.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困境的原因分析
    (四)形成考察结论
        1.建构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必要性
        2.实施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可行性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理论建构
    (一)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关键要素
        1.主体参与: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关联纽带
        2.文化认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精神动力
        3.地方资源: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基础条件
        4.课堂创新: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重要利器
    (二)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内在逻辑
        1.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运行机理
        2.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运行过程
    (三)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的保障条件
        1.制度保障
        2.人力保障
        3.物质保障
四、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的实践策略
    (一)文化着力:培育乡土文化认同,形塑文化精神共同体
        1.强化集体乡土文化记忆,培育多方社会责任意识
        2.加强相关主体利益保障,实现乡土文化共建共享
        3.营造乡土文化建设氛围,重塑乡土情感共生联结
    (二)主体先行:建立内部激励制度,激发主体内生动力
        1.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增强组织激励
        2.以实践反思为导向,促进自主发展
    (三)资源保障:提升优质资源内生能力,增强课程特色与品质
        1.合理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开展乡土特色活动课程
        2.深度融合乡村人力资源,建立乡土课程开发团队
        3.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乡土特色校本课程
    (四)课堂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优质特色课堂
        1.注重课堂情境体验,创造生命课堂
        2.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创生和谐课堂
        3.融合教育信息技术,创建智慧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五、相关概念的要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必要逻辑
第一章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提出的背景与依据
        (一)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重要论述
        (二)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
    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国家层面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二)云南省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第二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银桥镇基本概况
        (一)地理状况
        (二)民族成分
        (三)民族经济
        (四)民族文化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一)农业发展状况
        (二)大理石产业发展状况
        (三)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第三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
        (三)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
        (四)从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二)产业发展保障力度不够
第四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推动产业融合,以调结构促产业振兴
        (一)整合银桥镇农业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二)发掘银桥镇民族文化,发展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二、发展大理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以品牌促产业振兴
        (一)打造大理石画文化名片,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二)发展白族文化创意产业,凸显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三、完善合作化组织体系,以政策保障促产业振兴
        (一)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扶持的利好
        (二)坚持招商选商,继续引进和培育有代表性企业
    四、培育专业人才,以人才振兴促产业振兴
        (一)重视民族教育对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落实能人返乡政策,吸引技术人才扎根乡村
    五、依托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以“产业+环境提升”促生态宜居
        (二)以“产业+乡土文化”促乡风文明
        (三)以“产业+基层党建”促治理有效
        (四)以“产业+共建共享”促生活富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概况及区域差异化分析
    1.1 乡村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1.2 乡村地区发展的对比分析
        1.2.1 陕西省与江苏省乡村地区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1.2.2 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乡村路径发展差异对比
        1.2.2. 1 陕南地区
        1.2.2. 2 关中地区
        1.2.2. 3 陕北地区
2 陕西省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2.1 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1 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乡村旅游发展面临困难
        2.1.2 吸引人才能力差,人力资本存量过低
        2.1.3 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乡村文化认同危机和信仰缺失
        2.1.4 基层组织办事效率不高,基层干部办事能力较弱
        2.1.5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2.2 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乡村振兴的宣传力度仍显不足,部分村民未能融入乡村建设中来
        2.2.2 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缓慢,产业投入收益较低
        2.2.3 乡村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依然不小
        2.2.4 乡村发展投入不足,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
        2.2.5 农村根源问题复杂,处理难度较大
3 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对策建议
    3.1 优化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走特色发展之路
    3.2 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乡村人才队伍
    3.3 培育村民主体意识,深化“厚德陕西”建设
    3.4 促进基层组织振兴,推进乡村多中心协同治理
    3.5 完善责任问责制度,实现乡村绿色发展

(7)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与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研究
        (二)关于对口支援的研究
        (三)关于驱动机制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原中央苏区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需要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
        (二)毛泽东区域均衡发展思想
        (三)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
        (四)江泽民区域协调发展思想
        (五)胡锦涛区域统筹发展思想
        (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现实需要
        (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历史包袱沉重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偏低
第二章 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情况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概况
        (一)对口支援总体目标
        (二)对口支援主要任务
        (三)对口支援结对关系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情况
        (一)致力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
        (二)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
        (三)加强技术支援,助推产业发展
        (四)开展智力扶持,培养后备人才
        (五)运用市场思维,助力脱贫攻坚
        (六)贯彻发展精神,提升内生动力
第三章 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驱动机制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驱动机制案例研究
        (一)对口支援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要素分析
        (二)要素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案例研究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驱动机制模型
        (一)驱动机制构建
        (二)驱动机制作用机理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农业职业教育的任务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
    (一)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二)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为农民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走统筹发展之路
    (二)建立多元办学模式,走融合发展之路
    (三)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走对接发展之路
    (四)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

(9)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关键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三产融合
        2.1.3 三权分置
    2.2 理论基础
        2.2.1 共享经济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权理论
        2.2.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第三章 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顶层设计引领
        3.1.1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3.1.2 乡村文化复兴
        3.1.3 主导产业选择
        3.1.4 三产融合发展
        3.1.5 “民”、“产”、“镇”和谐共生
    3.2 三权分置改革
        3.2.1 农户承包土地流转
        3.2.2 村民房屋置换
        3.2.3 闲置校舍资源回收
        3.2.4 老厂房和老村部出租
    3.3 产业路径选择
        3.3.1 互联网+三农
        3.3.2 三旅融合
        3.3.3 三产融合
    3.4 共享闲置资源
        3.4.1 搭建闲置资源共享平台
        3.4.2 深度挖掘可共享的闲置资源
        3.4.3 提升闲置资源使用权的共享水平
        3.4.4 健全闲置资源共享的运营机制
        3.4.5 共享镇外资源
    3.5 突破人才瓶颈
        3.5.1 产业平台留住人才
        3.5.2 双创项目吸引人才
        3.5.3 教育先行培养人才
        3.5.4 校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第四章 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顶层设计引领指标
        4.2.2 三权分置改革指标
        4.2.3 产业路径选择指标
        4.2.4 共享闲置资源指标
        4.2.5 突破人才瓶颈指标
    4.3 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
        4.3.1 评价方法
        4.3.2 问卷调查与样本统计描述分析
        4.3.2.1 量表设计
        4.3.2.2 问卷调查
        4.3.2.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3.2.4 样本描述性统计
        4.3.3 因子分析
        4.3.3.1 样本数据检验
        4.3.3.2 提取公因子
        4.3.3.3 综合评价
        4.3.3.4 评价结果分析
        4.3.4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FAHP)
        4.3.4.1 指标权重计算
        4.3.4.2 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4.3.4.3 计算模糊评价向量
        4.3.4.4 评价过程
        4.3.4.5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发展建议
        5.2.1 强化落实工作,发挥顶层设计引领作用
        5.2.2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保障特色小镇持续发展
        5.2.3 以产业为抓手,走特色发展之路
        5.2.4 共享闲置资源,助力特色小镇快速发展
        5.2.5 突破人才瓶颈,为特色小镇发展输送智力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资中县农村产业振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
        2.1.2 乡村产业振兴
        2.1.3 乡村产业融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SWOT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文献研究评述
3 资中县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3.1 资中县农村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3.1.1 自然资源
        3.1.2 农业资源
        3.1.3 基础设施
        3.1.4 经济社会条件
    3.2 资中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2.1 粮油产业
        3.2.2 水果产业
        3.2.3 蔬菜产业
        3.2.4 水产产业
        3.2.5 林业产业
        3.2.6 畜牧业
        3.2.7 蚕桑产业
    3.3 资中县农村二产业发展现状
    3.4 资中县农村三产业发展现状
4 资中县农村产业发展SWOT分析
    4.1 优势(S)分析
        4.1.1 区位优势
        4.1.2 产业基础优势
        4.1.3 社会资源优势
    4.2 劣势(W)分析
        4.2.1 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4.2.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4.2.3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4.2.4 农村人才队伍缺乏
        4.2.5 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4.3 机遇(O)分析
        4.3.1 政策机遇
        4.3.2 社会文化环境
    4.4 威胁(T)分析
        4.4.1 区域竞争激烈
        4.4.2 农村产业融资渠道不够通畅
        4.4.3 农村管理制度和体制的约束
    4.5 结论
5 资中县丘区农村产业振兴对策建议
    5.1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5.1.1 建基地巩固传统优势产业
        5.1.2 创品牌提高特色产业知名度
        5.1.3 搞加工延长优势产业价值链
    5.2 积极推进园区建设,拉动园区产业共融互动
        5.2.1 科学布局园区特色产业
        5.2.2 着力推进产业链条延伸
        5.2.3 积极推进园区旅游开发项目
    5.3 着力发展新型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3.1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5.3.2 加快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5.3.3 持续发展“旅游+”模式
    5.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美丽新村质量
        5.4.1 加大农村路、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5.4.2 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资源均衡发展
        5.4.3 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行动
    5.5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5.5.1 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5.5.2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5.5.3 扩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6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全力支持乡村发展
        5.6.1 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
        5.6.2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走特色发展之路 促经济社会全面振兴(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以罗定市罗平镇和榃滨镇为例[J]. 赖巧槟,陈金娣,谭家敏,陈洪茂,罗馨婷,卢晓璇,杜欣欣,陈娉婷,彭彬烘,谭菲,黎清华,杜承秀. 现代农业科技, 2022(01)
  • [2]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J]. 满静楠. 今日财富, 2021(18)
  • [3]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 黎杰松,李键江. 学术交流, 2021(09)
  • [4]乡村学校内生型教学改进机制研究[D]. 刘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D]. 马立辉. 大理大学, 2021(09)
  • [6]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路径研究[J]. 徐礼志,李丽. 江西农业学报, 2021(01)
  • [7]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与驱动机制研究[D]. 沈娟.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农业职业教育的任务与发展路径研究[J]. 谢元海,梁胜男. 职业教育研究, 2020(03)
  • [9]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研究[D]. 朱文韬.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10]资中县农村产业振兴对策研究[D]. 余阳.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走特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振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