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进出口看我国电气工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瑶雯[1](2020)在《人民币汇率区间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优化升级是新时代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榜样、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需要我们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两种资源,不断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要素市场化和全球化配置、深化开放合作,加快推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优化升级进程。从历史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幅度以及速度明显高过以往。聚焦当前实体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从出口产业、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层面观察,都有待加速推动产业高级化进程。特别就出口产业层面而言,我们目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低端出口产能过剩、优势产能面临竞争、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高端出口产业链不够完备和在出口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占有份额不足等方面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全球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中,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有待提高,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带动力量之一,出口产业结构有待高级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全产业链亟待从低附加值的传统生产贸易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环节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利润空间,提高出口竞争力。向未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指出: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出口产业,淘汰落后产业,转移国内优势产能走出去,深入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出口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出口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围绕“出口”构建现代化知识产业发展新体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与全球经济多维融合速度的不断加快,国际与国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伴随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深化与格局重塑、国际贸易与投资新格局的重塑或变动,对中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整体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将愈发明显。我们知道,实际汇率发生变动,以外币计价的一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必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贸易规模和进出口结构的变化,汇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会引致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生产结构的变化,并最终引导出口产业结构的整体性改变。因此,汇率作为沟通各个国家市场之间最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在普遍推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情况下,汇率对各国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愈加重要。从现有的研究看,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将促使企业利用市场价格手段推动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提升出口产业结构高度化和推动贸易结构优化,使其盈利增长模式更加合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格局重塑的现实下,一个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与支撑作用,出口产业链地位更加重要。就我国来说,随着“一带一路”进程和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与全球经济频繁互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影响的复杂性及其双向波动的不确定性(幅度与方向)已经成为“新常态”。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利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方向与幅度)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业结构愈发重要。本文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切入,结合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基础支撑理论,建立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微观机制与宏观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剖析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论证得出汇率变动主要通过价格传导与进出口贸易竞争力改变、国际资本流动(FDI与OFDI)与全球生产要素重整等渠道,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推动整体产业结构优化。作为经验借鉴,本文考察了美国、日本、中国的出口产业结构升级与汇率的关系及其汇率政策经验,然后建立计量模型进一步验证出口产品质量与汇率的关系及其对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并基于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一个标准的CGE模型来模拟汇率波动对我国各经济和产业变量的影响,从而为构建汇率走廊边界以实现汇率波动的区间管理提供实证支持,最终对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汇率政策及其政策实施环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政府引导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重视汇率政策工具。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既有市场的主导作用,也有政府的行政干预。汇率作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政策工具之一,就要使“两只手”更好的发挥作用。在尊重市场主导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政策工具或措施使生产要素和生产力资源从低效率的出口行业或产业向高效率出口行业、产业流动,从而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水平,让“结构红利”成为新时代经济持续增长、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汇率作为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调节变量之一,能够凭借汇率价格信号的传递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内在动力机制促进出口产业结构的充分调整,导致出口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升级或者反过来恶化。尤其在中国开放大门不断敞开的现实情况下,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发挥调节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着,必将成为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价格机制,即通过汇率的变化引导进出口价格、进出口规模和国内总体物价水平的改变,实现对出口产业结构各个相关经济变量的深入调节。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国汇率政策的适当调整、方向与幅度的适度管控,不仅能够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出口企业寻找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生存空间,还能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内需和外需之间相机转换,从而对出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特别是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在生产要素导向的出口产业发展中,应对汇率风险的是出口产业的高度化及在此基础上的出口产业结构优化。一国的出口产业结构整体状态可以通过该产业的相关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重塑中的动态位置及其竞争优势来评估。企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真正的生存能力体现于其在全球价值链形成中的增加值权重及其竞争优势,而这种生存能力更多的表现于企业出口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或生产要素禀赋、企业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拥有的相关人才数量和技术资源以及技术更新能力、获取知识产权的能力、应对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应对汇率大幅度波动风险的能力等,正是这些能力的综合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出口产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讲,我们考虑的是一个企业或者行业的全要素竞争能力。因此,政府部门想依靠一时的环境改变或者政策保护来引导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是不可能有效的。与此相反,主要依靠廉价生产要素并处于初级要素导向和资源禀赋依赖阶段的产业,产业发展空间产品的低价格扩张将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导致需求受到抑制。形成持续和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结构状态离不开技术进步作为支撑。外部压力可以促使企业产生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促使出口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而非在低水平上简单地扩大再生产。政府应该通过改变出口产业所在环境的政策背景,改善竞争环境,发挥市场的作用,借以促进更高级别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推动出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改造进程。研究认为,利用汇率政策促进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要把握好汇率波动的方向,管理好汇率波动的幅度,实现区间管理。我国过去奉行的汇率政策倾向于低估人民币汇率,采取相对严格的外汇管制,通过净出口的增加来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国家外汇储备。但是,这一政策也使得形成了初级产业层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应限制了我国出口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我们希望借助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时机,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水平,逼迫出口企业淘汰低附加价值行业产品,释放生产要素发展高知识技术、高科技附加价值产业,推进出口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汇率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毕竟只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其他政策亦可能改变因为汇率变动而形成的优势或劣势。因此,汇率政策引导出口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国内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积极配合。在汇率波动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受到挑战,企业就要积极推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适应汇率波动和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行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相关行业的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到考虑汇率因素,我们既要利用好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也要通过构建汇率走廊确定政府干预的边界,实现汇率波动的区间管理,让出口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
钱馨蕾[2](2020)在《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效应研究 ——以专利权为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和影响力日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愈加密切。无论是包含知识产权的有形商品贸易,还是知识产权做为标的的无形贸易,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知识产权在保护人类智力成果、调动人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意义重大,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知识产权作为一项财产权,其产权所属国别决定着国际利益的分配关系。在国际知识产权受到明确保护前提下,国际市场自由贸易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国际知识产权所有权决定了国际贸易流向和格局。现有文献大多是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角度研究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关系,少有文献从产权角度探究。论文从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的总体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产品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贸易的边际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的贸易壁垒效应、利权的贸易效应以及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与贸易关系的七个方面梳理和评述相关研究文献,阐明现有文献的研究特点以及本文的核心思想。中国已经是国际专利申请大国,但是距离成为创新强国仍有较大差距。1995-2019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年增长率位于世界前列,2019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专利处于领先地位也对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增长及结构变化产生了一定贡献。但是中国国际专利存在技术分布不均衡、过于集中在领先技术中的数字通信和计算机领域、忽略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技术结构与创新大国差距较大、中国国际专利的技术垄断贸易效应较弱,引进外国专利权费用成为出口的成本负担等问题,这些不足致使我国国际知识产权的贸易效应还不明显。知识产权权力大小和权力覆盖范围成为决定国际贸易流动的重要因素,它构成了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因素和新解释,这表明基于知识产权的新国际贸易理论颠覆了基于要素禀赋多寡及成本所产生效率和优势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论文从知识产权的法权角度研究对贸易的影响,依次用数理模型和实证检验验证五种贸易效应,以期丰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一,是知识产权的技术垄断贸易效应。论文从微观角度出发,用博弈论方法分别分析进口国企业和进口国政府、进口国企业和出口国企业的博弈结果,发现在进口国中,企业在利益诱惑下侵权,政府查处侵权;在出口国得知进口企业一定会侵权的前提下,出口量先增加后减少。论文用实证方法检验知识产权的技术垄断效应。首先验证中国知识产权的技术垄断效应。论文用进口国的专利相对数量作为衡量技术垄断程度的代理变量,通过中介效用模型发现,中国在进口国申请的专利数量越多,在该国的技术垄断优势越大,但专利权对技术垄断提高的作用非常小。其次验证他国知识产权在中国的技术垄断效应。由于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国家大多数都是创新能力强大的发达国家,结果显示他国的专利权会明显提高这些国家对中国贸易的技术垄断优势,而且对技术垄断的提高作用很大。第二,是知识产权的贸易排他效应。本文参考乘数效应模型,构造知识产权乘数模型。若存在两家除了知识产权其他完全相同的企业,假设拥有知识产权多的企业技术水平高,进而出口总额也多。每家企业抽取固定比例的利润作为下一期研发投入,这样经过多期迭代后,起初知识产权多的企业出口总额越来越多,市场占有量越来越大。最终竞争对手被挤出市场,潜在竞争者在知识产权保护下无法进入市场。知识产权数量最多的企业占领了市场。由于难以找到除知识产权数量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两家或多家企业,因此贸易排他效应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第三,是知识产权的市场控制效应。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和载体的多样性会让知识产权所有人迅速获得市场支配地位。若知识产权所有人在他国获得产权,出口企业利用知识产权的支配权迅速控制进口国市场。无论产权所有人利用何种手段阻碍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其对进口国都构成控制效应。另外,市场规模不是评判市场控制力的优良指标。若市场规模最大的经营者没有获得知识产权授权,市场规模再大也是不合法的。现有的市场控制力随时会因被侵权起诉而丧失。即使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市场份额较小,但强大的支配力随时可以让知识产权所有人控制市场上流通产品的价格、数量和交易行为。由于没有很好的测算产权人控制力的指标,这个控制效应理论也仅停留在理论分析上。第四,是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效应。论文用几何分析法,直观展现技术标准如何减少出口种类、抑制出口数量、提高出口价格。在实证分析部分,考察不同生产阶段引入技术标准对出口的影响。结果发现,出口国在研发阶段、生产制造阶段、销售阶段采用或获得技术标准,会显着促进出口,而进口国采用技术标准对出口国出口行为的影响受进口国创新能力影响。中国采用技术标准的本土企业少、技术标准低,使得中国进口采用技术标准后对出口国的出口行为没有影响。若进口国是发达国家,采用技术标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出口。第五,是知识产权的出口替代效应。论文假设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需要购买方支付一定费用,利用数理推导得到知识产权费用会导致购买方的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数量减少。在实证分析部分,把出口数量用三元分解模型分解成扩展边际、数量边际和集约边际,研究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如何影响中美间贸易。研究结果发现,美国向中国转让知识产权,会提高中国出口价格,减少从中国的进口数量,而中国向美国转让知识产权,对美国向中国出口的价格、数量没有任何影响。这说明知识产权的出口替代效应受到知识产权费用比值大小的影响。根据知识产权贸易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结合我国标准化发展,本文认为我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知识产权结构,提高贸易优势:第一,优化专利技术结构,提高国际专利质量;第二,推进发展中国家专利布局,差异化海外专利策略;第三,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并购能力;第四,储备专业人才,建设“技术、市场、法律、管理“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武彦江[3](2019)在《FDI、贸易开放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效率的提升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进出口额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引致大量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问题日益严重。FDI能够通过技术转移和“污天堂”等效应对东道国环境水平产生影响,贸易开放通过技术溢出和“污染光晕”等效应作用于东道国环境质量,但是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对于FDI以及贸易开放效应的吸收能力不同,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探究二者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从理论层面着手,分析了 FDI与贸易开放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路径和具体机制,然后运用非径向非导向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来测算我国装备制造业2003-2015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计算发现在2003-2015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大于1,其中高研发投入的交通运输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而资源消耗较严重的金属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最低。在理论分析和测算的基础上,笔者选择2003-2015年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及总体的面板数据,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FDI、贸易开放、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及环境规制的回归模型,以分析FDI、贸易开放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及环境规制的门槛回归效应来探究上述影响的约束机制。研究表明,FDI、出口贸易、人力资本和环境规制水平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而进口贸易和科技创新产生显着负向影响,并且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及环境规制水平通过门槛效应非线性地约束了 FDI、出口贸易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回归结果和门槛回归结果,从深入“引进来”、削弱进口依赖、打造人才团队、兼顾绿色发展、加大环保力度五方面就促进装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单希彦[4](2019)在《国际贸易对中国区域与行业工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活动异常活跃,一度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伴随着这些贸易活动的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出现区域间、行业间、行业内工资差距的现象。本文系统研究国际贸易活动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传导机制及作用强度,并从区域、行业间、行业内三个层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来,国际贸易活动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由此获得了相关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质意义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在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基础上,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阐述了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工资差距的概念、内涵及度量进行了研究和界定,并从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FDI理论的视角论述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理论内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三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传导。分别从区域层面、行业层面和行业内层面进行分析。在区域层面,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禀赋传导、市场潜力传导及政府作用的传导;在行业层面,主要包括产业集聚传导、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传导、行业劳动生产率的传导;在行业内层面,主要包括发达国家“外包”传导、劳动力市场分割传导、名义关税下降的传导。第四章主要对2001-2015年中国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的现状进行描述。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工资差距的现状与走势分析及外商直接投资与工资差距的现状与走势分析。主要从区域层面、行业层面、行业内三个层面对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进行现状与走势分析。第五章为国际贸易及贸易自由化的对区域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国际贸易活动对工资差距的作用强度进行实证分析,选取了2001-2015年的国际贸易数据,发现进口贸易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工资差距影响最大,其次是出口贸易,最后是外商直接投资;在此基础上,从贸易自由化的角度分析区域间的工资水平,区域贸易壁垒的下降提高了区域的市场自由化程度,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区域工资水平因而得到了提升。第六章为国际贸易及贸易自由化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选取国民经济分类中的10大行业,发现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10大行业工资差距的作用强度依次减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影响,行业贸易壁垒的下降提高了行业的市场自由化程度,行业工资水平得到了提升。第七章为我国国际贸易对我国行业内工资差距水平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以制造业中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进口贸易对制造业行业工资差距具有较强的扩大作用,出口贸易则对制造业行业内的工资差距有一定的缩小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间产品进口对制造业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影响,发现中间产品进口贸易显着的扩大了制造业行业内的工资差距。第八章为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不足。首先是全文总结,然后分别从政府调控,优化贸易结构,引导外商投资,提高技术进步及加大教育投入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最后是研究不足及以后研究的展望。
李梦蝶[5](2019)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和贸易边界的拓展,我国已深深地卷入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各个环节中。经济全球化深度和广度的提高对我国制造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来提高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是当今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要议题,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和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概念以及指标测算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构建全球价值链测量指标,利用TIVA数据库准确地测算出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程度和地位。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程度较高,但是嵌入地位指数与其他国家相比却处于中游水平。通过构建出口技术复杂度测量指标,将目前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行国别比较,对比发现我国的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在近几年不断上升,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其次,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本文选取了 2008-2016年中国13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整体上全球价值链嵌入地位的提升对我国整体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正向作用。就分行业而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越高,劳动密集型行业越能从中锻炼熟练劳动力,提高该行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随着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容量受到“技术俘获”,对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负面影响,但该行业能从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后向联系中获得有益经验。研发能够促进知识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促使产品的出口技术复杂度不断升级。最后,本文在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化生产网络的背景下,分析了提升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策略:注重发挥FDI技术溢出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营造良好的商业和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创新环境;优化全球价值链空间布局,优化全球采购和供应链体系,搭建并且延伸价值链;加强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后向联系,注重发挥“技术溢出”效应;积极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关键零部件制造、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跃升;积极申请专利授权,努力构建自主品牌。
王萌[6](2018)在《我国内陆自贸试验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促成内陆自贸区的设立。内陆自贸区的成立有助于所在省份对外开放度的提升,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在自由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非均衡理论基础上,分析我国内陆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现实基础,从贸易促进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外溢效应以及虹吸效应四个方面对我国内陆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选取内陆自贸区的典型代表陕西自贸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反事实”分析模型验证贸易促进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得出陕西省设立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程度,最后提出提升内陆自贸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为内陆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内陆五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经济规模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产业方面主要以工业、服务业为主。我国内陆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吸引外资,推进贸易便利化,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制度创新。(2)内陆自贸区设立之后,第一,区内贸易量扩大,带来贸易红利的创造和转移,实现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第二,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从外部和内部产生作用,使消费者收入增加,提高企业的税前利润;第三,内陆自贸区建设主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优惠政策的实施同时还会带来产业转移,推动内陆地区外贸发展;第四,内陆自贸区还会导致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入自贸区,从而抑制周边地区的发展。(3)陕西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结果表明:陕西省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平均增长0.25%,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平均增长0.81%,即陕西自贸区的贸易促进效应为0.25%,规模经济效应为0.81%,由此可得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对陕西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正向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增强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彭红菊[7](2017)在《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持续迅猛发展,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分别位居世界贸易第一和第二,占据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稳固。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在拉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也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即我国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探究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及传导机理就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我国对外贸易和收入差距的现状出发,梳理了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概况、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总体收入差距概况、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及地区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其次,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证实了我国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程度,具备一定的研究意义,为下文的研究展开提供一定的依据;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等三个方面就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对外贸易与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及地区收入差距均是正相关关系,即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及地区收入差距;接着,探究了我国对外贸易扩大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对于其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主要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偏向、要素价格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对于其扩大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主要从行业外贸结构、外商对行业的投资偏向、行业承接外包技术含量水平的变化、外贸引发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对于其扩大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主要从各地区的贸易方式不同、贸易市场结构差异、地区间外商投资偏向及各地区的贸易主体不同等四个方面进行诠释。通过我国对外贸易扩大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揭露出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洞察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多视角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为今后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连昱[8](2016)在《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整体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控机床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装备,数控机床的产量和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的重要标志,发展数控机床技术,提高数控化生产结构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制造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数控机床行业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产品逐渐趋于全面,数控技术和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不过,在看到发展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我国的数控技术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表现在产业竞争力上。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由于实体经济普遍低迷,使数控机床行业中的企业苦不堪言。本文主要采用对国家统计局数据、海关贸易数据,以及专利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当前经济形势,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经济数据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得出提振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和改革策略。本文主要分析两个内容,即我国数控机床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首先回顾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历程,明确行业组成结构。在了解行业组成基础上,通过分析行业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产业结构中的制约因素,寻找对未来有利的可行性建议。在分析产业结构问题后,通过数据分析,对当前全球机床市场布局、贸易情况和进出口数据进行逐一分析,了解当前国产数控产业的贸易竞争情况。然后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全球近10年的数控机床技术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力求呈现当前数控机床专利技术态势及专利活动特点。以此确认技术上的竞争情况,判断产业的竞争状态,为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提升竞争力寻找机会。最后则通过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对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影响制约因素,总结经验,寻找破解当前困局的方法。最后对影响制造业进而关系机床行业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政策进行分析,明确数控机床行业应做出的转变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可行性方案。
金国锋[9](2015)在《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进出口隐含能源的测算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商品跨国流动的背后是能源与资源的国际转移。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背后存在的能源流动状况,值得我们认真地计算与分析。本文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将世界投入产出表中中国的贸易伙伴按生产力水平和资源禀赋状况合并为5大经济体,然后分别计算出中国以及各个经济体的产出完全能耗强度,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分析中国进出口隐含能源数量。研究结果如下:2001—2011年中国一直是隐含能源净出口国,净出口隐含能源占国内总能耗的比重在2001-2007年间不断增加,2007年达21.24%。中国国内产出加权完全能耗强度高于美日欧等贸易伙伴是导致中国隐含能源大量净出口最主要的原因。中国隐含能源主要出口到美加澳、欧盟,出口到新兴经济体的隐含能源增长很快;中国隐含能源进口主要来自日韩台;美加澳和欧盟是中国隐含能源主要的净出口地。中国出口增加值完全能耗强度要远高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能耗成本很高。主要原因是:中国产出完全能耗强度高,并且单位产出的中间投入高,增加值较少。通过结构分解法得出:在影响出口增加值完全能耗强度变动的各个因素中,产出直接能耗强度的贡献最大。出口增加值完全能耗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产出直接能耗强度的下降引起的。单位产出直接增加值,里昂惕夫逆矩阵,出口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出口增加值完全能耗强度的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降低国内能耗。2011年中国在净出口2947.37亿美元的情况下,净避免国内3000多万吨标准煤的能耗量。这主要是由中国的进出口结构导致的:净出口行业能耗水平较低,而净进口行业能耗水平较高。出口加权完全能耗强度反映了一国出口能耗水平的高低。利用1995—2011年的数据对出口加权完全能耗强度和其影响因素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比重和单位产出研发经费投入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出口加权完全能耗强度;百万元产值劳动量的下降有利于降低出口加权完全能耗强度。
黎娇[10](2014)在《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电气设备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当前我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并选取静态、动态、以及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指标,衡量了我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的电气设备贸易中存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并存的局面,而电气设备中7类商品中各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差别很大。在区分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后,数据显示我国电气设备主要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较小。在考察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时,采用美、德、日、韩、新、马六个主要贸易伙伴1996-2012年的数据,并选取中国电气设备静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市场规模、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及技术进步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市场规模、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差距、技术进步和中国电气设备静态产业内贸易水平正相关,而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电气设备静态产业内贸易水平负相关。最后结合文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我们应当加大电气设备的创新力度、合理利用外商投资并积极引导投资方向、积极促进有关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优化电气设备产业结构。
二、从进出口看我国电气工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进出口看我国电气工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币汇率区间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
1.1.1 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及其波动区间管理已是趋势必然 |
1.1.2 汇率灵活管理有利于改善我国出口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
1.1.3 研究汇率和我国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愈发重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层面 |
1.2.2 实践意义 |
1.3 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基本框架图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现实与发展相结合的观察方法 |
1.4.2 主要实证和计量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汇率变动与出口产业结构关系理论与文献 |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厘定 |
2.1.1 关于汇率 |
2.1.2 关于出口产业结构优化 |
2.2 汇率变动与出口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理论 |
2.2.1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的解释 |
2.2.2 汇率传递理论的解释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汇率变动与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影响及其路径 |
2.3.2 汇率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价格传导机制 |
2.3.3 汇率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国际贸易传导机制 |
2.3.4 汇率影响出口产业结构的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 |
2.3.5 汇率变动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
2.3.6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
3.1 汇率变动对出口产业结构的影响机理 |
3.1.1 价格替代—资源要素配置—出口产业结构 |
3.1.2 收入效应—产业溢出—出口产业结构 |
3.1.3 国际资本流动—出口产业结构 |
3.2 微观机理:基于价格穿越模型的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机理 |
3.2.1 价格不完全穿越模型与出口产业结构 |
3.2.2 价格不完全穿越模型与出口产业结构改革 |
3.2.3 利润最大化模型、企业经济行为与出口产业结构调整 |
3.3 宏观过程:汇率引致出口产业结构变迁的宏观解释 |
3.3.1 汇率制度选择与出口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机理 |
3.3.2 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产业结构调整的价格渠道 |
3.3.3 汇率变动引致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外贸易途径 |
3.3.4 汇率变动引致出口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国际资本流动途径 |
第四章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出口产业升级 |
4.1 实际有效汇率测算方法 |
4.1.1 理论基础及测算公式 |
4.1.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行业层面有效汇率测算 |
4.2 行业出口质量测度分解和汇率指标构建 |
4.2.1 出口质量指数的测度及分解 |
4.2.2 经验回归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管理与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
5.1 汇率目标区模型构建 |
5.1.1 汇率目标区模型 |
5.1.2 汇率目标区的边界CGE模型构建 |
5.2 CGE模型实证与结论 |
5.2.1 数据与情景模拟 |
5.2.2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六章 汇率政策与出口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践考察 |
6.1 汇率波动与美日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
6.1.1 汇率波动与美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
6.1.2 汇率波动与日本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
6.2 汇率波动与中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
6.2.1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发展 |
6.2.2 人民币汇率政策配合产业政策以促进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七章 利用汇率政策工具推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
7.1 以汇率制度改革推进出口产业结构升级 |
7.1.1 关于汇率制度安排 |
7.1.2 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
7.2 利用汇率变动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
7.2.1 充分发挥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 |
7.2.2 利用汇率变动调整贸易与投资结构 |
7.3 构建人民币汇率走廊加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管理 |
7.3.1 关于构建人民币汇率走廊 |
7.3.2 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廊的区间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效应研究 ——以专利权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五节 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知识产权概念界定及其对贸易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权力特征 |
第二节 知识产权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本文核心观点 |
第三章 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 |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础 |
一、制度理论 |
二、法律理论 |
三、经济学理论 |
四、国际贸易理论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影响贸易流动的机理 |
一、出口包含知识产权的商品的市场效应分析 |
二、出口包含知识产权商品拥有市场排他效应 |
三、进口包含知识产权商品受权利人控制市场效应 |
四、知识产权控制技术标准的贸易效应 |
五、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替代贸易效应 |
第四章 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现状阐述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技术分组 |
第二节 分析方法 |
第三节 中国PCT申请的技术分布情况 |
第四节 中国获国际专利授权的国别分布情况 |
第五节 外国国民在华知识产权现状 |
第六节 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国际知识产权对货物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中国国际专利权促进货物出口的技术垄断优势效应 |
一、变量选取及来源 |
二、模型的构建 |
三、实证检验 |
第二节 中国国际专利权促进货物出口的技术标准效应 |
一、变量选取及来源 |
二、模型构建 |
三、实证检验 |
第三节 外国专利权许可或转让的货物出口替代效应 |
一、变量选取及来源 |
二、模型构建 |
三、实证检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外国知识产权对货物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外国专利权的技术垄断优势效应 |
一、变量的选取及来源 |
二、模型构建 |
三、实证检验 |
第二节 外国专利权的技术标准效应 |
一、变量选取及来源 |
二、模型构建 |
三、实证结果 |
第三节 中国专利权许可或转让的出口替代效应 |
一、变量选取及来源 |
二、模型构建 |
三、实证检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3)FDI、贸易开放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
1.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1.3.2 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
1.3.3 贸易开放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结构与框架图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可能创新点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FDI、贸易开放对我国装备制造业GTFP的影响机制分析 |
2.1 FDI对我国装备制造业GTFP的影响机制 |
2.1.1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
2.1.2 FDI的资本形成效应 |
2.1.3 FDI的环境溢出效应 |
2.1.4 基于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机制预判 |
2.2 贸易开放对我国装备制造业GTFP的影响机制 |
2.2.1 基本模型构建 |
2.2.2 市场均衡时的贸易开放和GTFP |
2.2.3 基于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
3 FDI、贸易开放对装备制造业GTFP影响的实证研究 |
3.1 我国装备制造业GTFP的测算 |
3.1.1 测算方法 |
3.1.2 指标选取与变量选择 |
3.1.3 我国装备制造业GTFP结果分析 |
3.2 FDI、贸易开放对于装备制造业GTFP影响的实证分析 |
3.2.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2 基于面板回归的模型设定 |
3.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3 FDI、出口贸易对装备制造业GTFP的门槛效应 |
3.3.1 模型设定 |
3.3.2 出口贸易、FDI对装备制造业GTFP的门槛效应及其约束机制 |
4 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GTFP的对策建议 |
4.1 深入“引进来”,聚焦绿色FDI |
4.2 削弱进口依赖,提升出口额度 |
4.3 打造人才团队,助力绿色升级 |
4.4 兼顾绿色发展,突破技术封锁 |
4.5 加大环保力度,确保绿色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国际贸易对中国区域与行业工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的研究现状 |
1.2.2 外商直接投资与工资差距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工资差距基本理论 |
2.1 工资差距的概念、内涵与度量 |
2.1.1 工资差距的概念 |
2.1.2 工资差距的内涵 |
2.1.3 工资差距的度量 |
2.1.4 工资差距的表现形式 |
2.2 工资差距理论基础 |
2.2.1 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工资差距 |
2.2.2 新贸易理论与工资差距 |
2.2.3 新新贸易理论与工资差距 |
2.3 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进出口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
2.3.2 FDI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
2.3.3 贸易自由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传导机制 |
3.1 国际贸易对经济活动的传导机制 |
3.1.1 传导机制 |
3.1.2 国际贸易传导途径 |
3.1.3 国际贸易传导的效果 |
3.2 国际贸易对区域工资差距的传导机制 |
3.2.1 生产要素禀赋对区域工资差距的传导 |
3.2.2 市场潜力对区域工资差距的传导 |
3.2.3 政府作用对区域工资差距的传导 |
3.3 国际贸易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传导机制 |
3.3.1 产业集聚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传导 |
3.3.2 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传导 |
3.3.3 劳动生产率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传导 |
3.4 国际贸易对行业内工资差距的传导机制 |
3.4.1 发达国家的“外包”对行业内工资差距的传导 |
3.4.2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行业内工资差距的传导 |
3.4.3 名义关税下降对行业内工资差距的传导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国际贸易与工资差距现状分析 |
4.1 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工资差距现状与走势 |
4.1.1 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工资差距相关分析 |
4.1.2 分区域进出口贸易与工资差距分析 |
4.1.3 分行业进出口贸易额与工资差距分析 |
4.1.4 行业内进出口贸易额与工资差距分析 |
4.2 我国FDI与工资差距现状与走势 |
4.2.1 我国FDI与工资差距相关分析 |
4.2.2 分区域FDI与工资差距分析 |
4.2.3 三大产业FDI与工资差距分析 |
4.2.4 行业内FDI与工资差距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际贸易及贸易自由化对区域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
5.1 国际贸易对区域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
5.1.1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
5.1.2 分析架构的建立 |
5.1.3 平稳性验证 |
5.1.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1.5 工资差距模型的回归建立与结果分析 |
5.2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区域工资水平的影响 |
5.2.1 计量模型建立、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
5.2.2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际贸易及贸易自由化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
6.1 国际贸易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
6.1.1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
6.1.2 分析架构的建立 |
6.1.3 平稳性验证 |
6.1.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1.5 十大行业的工资差距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
6.2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行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
6.2.1 计量模型建立、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
6.2.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国际贸易对行业内工资差距实证分析—基于我国制造业内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 |
7.1 国际贸易对行业内工资差距实证分析 |
7.1.1 数据整理及实证估计方程式的设定 |
7.1.2 制造业工资差距回归结果及分析 |
7.2 中间产品进口与工资差距 |
7.2.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7.2.2 实证检验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不足之处 |
8.1 全文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完善政策体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
8.2.2 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的结构和质量 |
8.2.3 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 |
8.2.4 加大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8.2.5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平均工资水平情况表 |
附录2:我国国民经济十大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情况表 |
附录3:我国制造业26个细分行业平均工资情况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1.4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全球价值链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
2.1.2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环节 |
2.1.3 全球价值链嵌入指标测算 |
2.2 相关理论 |
2.2.1 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相关理论 |
2.2.2 全球价值链驱动理论 |
2.2.3 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理论 |
2.3 出口技术复杂度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3.1 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概念 |
2.3.2 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测算 |
2.3.3 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 |
2.4 全球价值链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
2.5 简要述评 |
第3章 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度及现状分析 |
3.1 全球价值链嵌入及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量模型 |
3.1.1 全球价值链嵌入测量模型 |
3.1.2 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量模型 |
3.2 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形式、程度和地位分析 |
3.2.1 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形式 |
3.2.2 我国制造业整体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及地位分析 |
3.2.3 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及地位分析 |
3.3 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现状分析 |
3.3.1 我国制造业整体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与国别比较 |
3.3.2 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与国别比较 |
第4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的机理分析 |
4.1 影响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模型分析 |
4.2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的路径分析 |
4.2.1 全球价值链嵌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
4.2.2 全球价值链嵌入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创新 |
4.2.3 全球价值链嵌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4.2.4 全球价值链嵌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
第5章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的建立及指标选择与数据描述 |
5.2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制造业整体层面实证分析 |
5.2.2 制造业分行业层面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我国内陆自贸试验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内陆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具体体现 |
1.1.2 内陆自贸区有利于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 |
1.1.3 内陆自贸区的建设成为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2.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自由贸易理论 |
2.1.2 经济增长非均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 |
2.2.2 自由贸易区的功能 |
2.2.3 自由贸易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2.2.4 述评 |
3.我国内陆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现实基础 |
3.1 内陆五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3.1.1 经济增长规模 |
3.1.2 对外贸易规模 |
3.1.3 产业结构 |
3.1.4 政策支持 |
3.2 我国内陆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
3.2.1 经济规模 |
3.2.2 产业布局 |
3.2.3 区位环境 |
3.2.4 优惠政策 |
3.3 我国内陆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表现 |
3.3.1 吸引外资 |
3.3.2 推进贸易便利化 |
3.3.3 带动产业发展 |
3.3.4 促进制度创新 |
4.我国内陆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
4.1 贸易促进效应 |
4.1.1 扩大自贸区内贸易总量 |
4.1.2 提高区内外贸易便利化水平 |
4.2 规模经济效应 |
4.2.1 扩大区内外产业规模 |
4.2.2 增加自贸区内企业经营规模 |
4.3 溢出效应 |
4.3.1 吸引先进的技术支持 |
4.3.2 复制推广制度创新 |
4.4 虹吸效应 |
4.4.1 虹吸周边地区的经济要素 |
4.4.2 自贸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
4.4.3 区外企业竞争优势弱化 |
5.我国内陆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陕西自贸区为例 |
5.1 实证研究对象选择 |
5.2 模型选择 |
5.2.1 模型简析 |
5.2.2 实证模型 |
5.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5.3.1 样本选取 |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贸易促进效应 |
5.4.2 规模经济效应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6.3 对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及不足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对外贸易引致要素流动对收入的影响 |
2.1.2 对外贸易引致要素价格变化对收入的影响 |
2.1.3 对外贸易引致外包展开对收入的影响 |
2.1.4 对外贸易引致技术创新的转让对收入的影响 |
2.1.5 对外贸易引致产业集聚对区域收入的影响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3 本人对相关文献综述的评价 |
3 我国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
3.1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
3.1.1 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概况 |
3.1.2 我国货物贸易现状 |
3.1.3 我国服务贸易现状 |
3.2 我国收入差距现状 |
3.2.1 我国收入差距总体概况 |
3.2.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
3.2.3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 |
3.2.4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 |
4 我国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数据来源和指标说明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说明 |
4.3 模型结果分析 |
5 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我国对外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变量说明及模型构建 |
5.1.2 数据说明 |
5.1.3 单位根检验 |
5.1.4 实证结果 |
5.1.5 小结 |
5.2 我国对外贸易对行业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变量说明及模型构建 |
5.2.2 数据说明 |
5.2.3 单位根检验 |
5.2.4 协整检验 |
5.2.5 实证结果 |
5.2.6 小结 |
5.3 我国对外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变量说明及模型构建 |
5.3.2 数据说明 |
5.3.3 单位根检验 |
5.3.4 协整检验 |
5.3.5 实证结果 |
5.3.6 小结 |
6 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原因分析 |
6.1 我国对外贸易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
6.1.1 我国外贸结构变动引发城乡劳动力需求偏向 |
6.1.2 我国外贸引发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城乡偏向 |
6.1.3 我国外贸引发要素价格的变化 |
6.2 我国对外贸易扩大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
6.2.1 行业外贸结构的变迁引发劳动力需求偏向 |
6.2.2 外商在行业间的投资偏向引发劳动力需求偏向 |
6.2.3 我国行业承接外包的技术含量变化引发劳动力需求偏向 |
6.2.4 我国外贸引发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引发劳动力需求偏向 |
6.3 我国对外贸易扩大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
6.3.1 我国各地区的贸易方式的不同 |
6.3.2 我国各地区的外贸市场结构差异 |
6.3.3 我国地区间外商投资的不均衡 |
6.3.4 我国各地区贸易主体的不同 |
7 对策建议 |
7.1 调整我国外贸发展格局,缓解收入差距扩大 |
7.2 加大对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投入,提升其劳动技能 |
7.3 推进户籍制改革,加大劳动力流动 |
7.4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放缓其发展速度 |
7.5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与生活保障条件 |
7.6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推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7.7 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收入分配上的公平、公正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整体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1.4 文献回顾 |
第2章 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数控机床行业组成及基本发展情况 |
2.1.1 综述数控机床行业基本组成及特点 |
2.1.2 数控机床行业的形成及发展经过 |
2.1.3 数控机床行业的生产情况分析 |
2.2 机床行业市场构成和供求相关数据分析 |
2.2.1 机床行业的全球市场构成 |
2.2.2 产业链分析(上下游行业数据分析) |
2.2.3 产销数据分析 |
2.3 数控机床行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3章 基于进出口数据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
3.1 国际数控机床产品的差异化分析 |
3.1.1 全球主要机床国家情况分析 |
3.1.2 主要国家产业政策分析 |
3.1.3 主要国家(地区)机床产销情况分析 |
3.2 进出口数据分析 |
3.2.1 金属加工机床进口/消费情况 |
3.2.2 各类机床的进出口情况分析 |
3.2.3 各类机床的进出价格情况分析 |
第4章 从专利角度看我国数控机床国际竞争力 |
4.1 全球专利态势分析 |
4.1.1 专利申请时间趋势 |
4.1.2 专利申请技术构成分析 |
4.1.3 专利申请国家/地区分布 |
4.1.4 专利申请人分析 |
4.2 在华专利态势分析 |
4.2.1 专利申请类型及时间趋势 |
4.2.2 主要专利申请人分析 |
4.2.3 专利申请法律状态 |
4.2.4 专利申请来源国/地区分析 |
第5章 新的国内形势下对数控机床行业的要求 |
5.1 国内经济形势对机床行业的影响及启示 |
5.2 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给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启示 |
5.3 中国制造2025对行业发展提出的需求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进出口隐含能源的测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角度和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隐含能源概念 |
2.2 隐含能源计算方法 |
2.3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研究 |
2.4 相关评述 |
3 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的隐含能源测算 |
3.1 多国投入产出模型 |
3.2 隐含能源的测算方法 |
3.3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合 |
3.3.1 数据来源 |
3.3.2 国家整合 |
3.3.3 行业整合 |
3.4 测算结果 |
4 中国进出口隐含能源分析 |
4.1 产出完全能耗强度分析 |
4.1.1 中国产出完全能耗强度趋势分析 |
4.1.2 2011年各个经济体产出完全能耗强度对比分析 |
4.2 中国进出口隐含能源总量分析 |
4.3 中国进出口隐含能源区域分析 |
4.3.1 中国出口隐含能源区域分析 |
4.3.2 中国进口隐含能源区域分析 |
4.3.3 中国净出口隐含能源区域分析 |
4.4 中国进出口隐含能源行业分析 |
4.4.1 中国出口隐含能源行业分析 |
4.4.2 中国进口隐含能源行业分析 |
4.4.3 中国净出口隐含能源行业分析 |
4.5 中国进出口隐含能源区域和行业综合分析 |
4.5.1 中国出口隐含能源区域和行业综合分析 |
4.5.2 中国进口隐含能源区域和行业综合分析 |
4.5.3 中国净出口隐含能源区域和行业综合分析 |
4.6 中国出口获利能耗代价分析 |
5 国际贸易对中国国内能耗的影响 |
5.1 国际贸易对中国国内能耗总量的影响 |
5.2 国际贸易对中国国内能耗影响的区域比较 |
5.3 国际贸易对中国国内能耗影响的行业比较 |
6 中国出口加权完全能耗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1 变量选取的理论 |
6.2 出口加权完全能耗强度影响因素的协整检验 |
6.3 回归模型的结论分析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谈判 |
7.2.2 依靠技术进步,降低产出能耗强度 |
7.2.3 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中国高能耗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
7.2.4 调整对外贸易结构,降低国内能耗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机理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际商品分类标准 |
2.1.1 产业内贸易 |
2.1.2 国际商品分类标准 |
2.1.3 电气设备在 HS 编码中所属范围 |
2.2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
2.3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 |
2.3.1 水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新张伯伦模型 |
2.3.2 垂直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
2.4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的测算及度量方法 |
2.4.1 静态产业内贸易指数 |
2.4.2 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 |
2.4.3 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以及测度 |
3.1 中国电气设备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3.1.1 中国进出口排名前列的商品分析 |
3.1.2 中国电气设备整体贸易额及其变化趋势 |
3.1.3 中国各类电气设备贸易额及其变化趋势 |
3.2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
3.2.1 中国电气设备静态产业内贸易指数 |
3.2.2 中国电气设备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 |
3.2.3 各类电气设备贸易额占比及产业内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
3.2.4 中国电气设备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 |
4.1.2 产业层面的影响因素 |
4.2 解释变量的选择及计量模型的构建 |
4.2.1 解释变量的选择及说明 |
4.2.2 模型的构建 |
4.3 回归分析及结论 |
4.4 回归结果的解释及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电气设备的创新性发展 |
5.2 合理利用外资并有效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
5.3 积极促进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
5.4 调整并优化电气设备的产业结构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原始数据 |
四、从进出口看我国电气工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币汇率区间波动对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D]. 陈瑶雯. 广西大学, 2020(07)
- [2]国际知识产权贸易效应研究 ——以专利权为主[D]. 钱馨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0)
- [3]FDI、贸易开放对装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D]. 武彦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国际贸易对中国区域与行业工资的影响[D]. 单希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12)
- [5]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D]. 李梦蝶. 苏州大学, 2019(04)
- [6]我国内陆自贸试验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萌.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7]我国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 彭红菊. 新疆大学, 2017(01)
- [8]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整体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D]. 连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9]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进出口隐含能源的测算与分析[D]. 金国锋. 浙江大学, 2015(08)
- [10]中国电气设备产业内贸易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黎娇. 湖南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