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检测低温透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初步研究

CD检测低温透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初步研究

一、低温透析时CD检测血液动力学状况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桑[1](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DH)的危险因素,构建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以期帮助血液净化室护理人员对MHD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为识别IDH高危患者及实施预防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于福建省某五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室)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MHD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病类型、合并症情况、透析相关因素、实验室指标及其他相关资料。从纳入研究对象开始对研究对象实施为期一个月共12次血液透析的观察,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DH分为IDH组和非IDH组。将IDH组和非IDH组的各项相关因素进行对比,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IDH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采用R软件(Windows版4.0.3)中的软件包rms,将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列线图展示。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并使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根据约登指数(YI)、灵敏度、特异度及研究目的确定模型的最佳诊断界值,将MHD患者分为IDH低危组和IDH高危组。结果:1.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共纳入MHD患者475例,其中181例(38.11%)发生IDH,294例(61.89%)未发生IDH。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与IDH最相关的变量共9个,分别为性别、身高、原发病类型、超滤量、超滤率、血清白蛋白、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服用降压药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将以上9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高(OR=0.939,95%CI:0.910~0.970,P<0.001)、糖尿病肾病(OR=2.353,95%CI:1.185~4.673,P=0.014)或其他病因(OR=3.624,95%CI:1.559~8.426,P=0.003)、超滤量(OR=1.824,95%CI:1.377~2.418,P<0.001)、透析前收缩压<110 mm Hg(OR=6.913,95%CI:2.107~22.683,P=0.001)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OR=60.970,95%CI:18.228~203.932,P<0.001)为MHD患者发生IDH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建立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并使用列线图展示模型。2.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评价: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91-0.868),P<0.001。校准图结果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统计量为0.814,且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根据YI、灵敏度、特异度及研究目的,综合判断确定列线图模型最佳诊断界值为0.336,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1.8%,79.9%,0.517,当分值小于0.336为低危患者,大于等于0.336为高危患者。结论:1.身高低、糖尿病肾病、高超滤量、透析前低收缩压(<110mm Hg)及近期(≤1个月)频发透析中低血压是MHD患者发生IDH的主要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的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为临床护理人员识别透析中低血压高危患者及实施预防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霍达[2](2021)在《仿生构建功能化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血管阻塞仍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球囊血管成形术等传统手术已经得到了发展,但仍有许多患者需要接受血管移植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此外还有许多疾病治疗需要使用血管替代物进行移植,例如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分流术,创伤导致血管损伤患者的血管移植术等。目前自体移植物例如胸廓内动脉和隐静脉是冠脉搭桥的金标准移植物,但静脉在移植到需要承受高压的动脉部位时长期表现不够好,还有很多患者由于健康状况较差而使得自体血管无法用于移植。在其他的血管移植术中,各种高分子材料的人工血管移植物成为自体血管的替代品,如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但是其生物相容性、顺应性等方面有很多不足,当其口径较小时易形成血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血管组织工程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血管组织工程的目的是综合应用材料学、生物学设计出有活性的性质与天然血管相似的组织工程血管(tissue engineered blood vessel,TEBV)。但目前TEBV仍然存在制备周期较长、细胞来源有限、力学性能不足、植入后易形成血栓等诸多缺点。天然血管之所以具有完备的生物学功能和优异的力学性能,与其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血管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内膜为内皮细胞层,能够调控凝血平衡,防止血栓形成;中膜由定向排列的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提供了主要的力学强度;外层为包含成纤维细胞和外周神经的结缔组织。本研究从仿生学角度出发,针对TEBV的构建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血栓形成是TEBV植入体内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TEBV作为外源异物,植入后容易造成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以及后续的凝血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活化的血小板释放的高浓度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起到了重要促凝作用。人体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两种胞外核苷酸酶:CD39与CD73,对ADP浓度起到调节作用,然而TEBV在体内完成内皮化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实现早期抗凝,我们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 graphene oxide,r GO)作为载体,将CD39与CD73两种酶蛋白通过共价键结合在其表面,随后将r GO-酶复合物修饰在脱细胞血管表面,进行了体外和大鼠体内的酶活性、抗凝抗血栓等功能的验证。随后,我们解析天然血管的成分和微结构,制备出具有仿生定向排列纤维结构的高强度双网络水凝胶血管。动物来源的脱细胞血管尽管有着力学性能好、来源广的优点,但异种材料引起的免疫排斥和尺寸口径不能自由选择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水凝胶是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的材料,但能够承受较大压力或张力的水凝胶工程化组织仍较少见,力学强度不足仍是其最大的短板之一。我们首先设计了可以快速温和制备的光固化双网络(double-network,DN)水凝胶,并在其中添加了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模仿天然血管纳米纤维结构,通过能量耗散机制和纤维网络提高整体的强度和顺应性。随后利用该水凝胶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出血管结构后,对其进行限制性风干处理(Restricted air drying,RAD),以得到类似天然血管的分层级定向排列纤维结构,最终得到RAD-CNT-DN高强度水凝胶血管。单纯的水凝胶血管仍不具备天然动脉血管的分层结构,且不易直接接触血液。最后我们复合PCL纤维膜、生物膜和上述合成的DN水凝胶,并利用细胞3D打印和细胞种植技术,制备出三层结构细胞化小口径血管。我们使用脱细胞血管内膜作为血管的内层分隔水凝胶与血液,起到类似血管内弹性膜的物理分隔作用,并提供一定的力学强度。在外面包被一层使用微纳3D打印技术制备的PCL纤维膜,PCL纤维具有交错的定向排列结构,与血管中层定向排列的纤维,可以提供足够的力学强度。外层使用含有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生物墨水打印细胞层。随后将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 cells)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使用自行搭建的血管灌流培养系统将其种植在血管内表面,得到内皮化的三层血管。研究结果:血管表面功能仿生的实验结果表明,CD39与CD73形成的嘌呤能通路,能在生理条件下将局部微环境中血小板活化释放的ADP转化为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和腺苷,两者能够起到调控微环境、防止血栓形成并促进内皮化的作用。片状结构的r GO不仅能够保证级联酶促反应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够增强酶蛋白在血管内表面的分散程度和稳定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r GO-酶修饰后的TEBV相比未修饰的血管更不易形成急性血栓,内皮化程度更好,能够保持通畅。微结构仿生实验结果表明,快速合成的DN水凝胶通过能量耗散提升了强度和韧性。在RAD处理过程中,水凝胶血管内部在特定方向产生的应力使得高分子聚合物逐渐形成分层级的定向排列纤维结构,该结构与血管壁的纤维排列结构类似。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我们制备的水凝胶血管弹性模量、断裂强度、极限形变和爆破压力都有显着提升,顺应性更加接近天然血管。三层血管制备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MSC细胞在水凝胶内三维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在PCL纤维引导下沿着纤维方向生长。血管内表面种植的内皮细胞在冲刷力作用下定向排列,接近天然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方式。对三层血管进行了初步的大鼠体内移植实验,结果表明MSC细胞可以存活7d以上,种植了内皮细胞的血管更不容易形成血栓,移植14d后保持通畅。结论: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对血管功能和结构的解析进行仿生设计,首先制备出具有仿生内皮细胞涂层的抗血栓TEBV,然后利用水凝胶材料和3D打印技术,制备出具有类似天然血管纤维微结构的高强度水凝胶血管,最后复合使用脱细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含细胞水凝胶,制备出三层仿生血管,并进行了动物体内移植实验。该方法将之前需要两周以上的体外培育过程缩短到一天以内。3D打印技术可以灵活地调整血管口径和长度。结果表明,这些仿生手段能够实现血管内表面抗血栓,快速制备出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小口径血管,为体外设计制备TEBV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房芳[3](2020)在《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体外循环(CPB)下相应的心脏手术患者的对应围术期经常会出现临床性或者相应的亚临床性的心功能不全,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肺水肿,血流动力学紊乱等,但目前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有证据表明,通过对远端器官或组织施加一个或多个短暂的局部缺血和再灌注周期,可保护心脏及其它脏器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过程被称为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RIPC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RIPC可对心、脑等重要脏器产生保护作用,但其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尚未明确。尽管目前RIPC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被证明可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程度。RIPC是否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预后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选取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并给予RIPC,在此进行探讨此种方法对患者相应的围术期的心功能以及对应临床预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的:此研究进行初步探讨RIPC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手术室择期行全身麻醉下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对应患者有60例。依据随机法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RIPC组,每一组都是30例。接受手术的所有病人都由同一组相应的外科医生进行负责实施手术。此项研究中患者被纳入的相应标准为:都没有性别方面的限制,年龄在40~65岁之间,体重在50.0~80.0kg之间,身高150.0~180.0cm之间,美国对应的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美国纽约相应的心脏病学会(NYHA)将心功能分级Ⅱ/Ⅲ级,对应的左室射血的分数为(EF%)>40%。对于RIPC组的患者来说,于麻醉诱导后5 min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具体步骤如下:在其右上肢的上臂上配置一个袖带,当压力被充气加压到≥200mmHg,持续5min后将袖带进行放气到0 mmHg,这个流程作为一个作用周期,5min后再一次进行充气加压,如此操作连续3个周期,对于C组来说,选择将袖带绑到患者右上肢上,但不执行充放气的相关操作。记录术前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T0)、主动脉开放后1 h(T1)、术后6h(T2)、12 h(T3)、24 h(T4)时抽取患者颈内静脉血,采用荧光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肌肌钙蛋白(cTnI)、血浆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心功能指标检测:术前、术后4周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仪器Philip IE 33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水平。分别于术后1d、2d、3d、5 d时行血常规检查,记录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PM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MN%)。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中相应血管的活性药物用量以及对应的CPB时间和升主动脉出现阻断的时间以及关胸时间、手术时间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对比对其进行二次开胸的止血率以及相应的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记录。对视详细记录其术后24小时内对应胸腔的引流量、相应红细胞悬液、对应的新鲜冰冻血浆以及冷沉淀和相关血小板等的输入量。记录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及术后30天的全因死亡率。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30 d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脑血管不良事件。这些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非致死性心搏骤停、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或脑卒中;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术后30 d内的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急性肺损伤(ALI)、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结果:1、选择的两组患者在对应的年龄、性别方面的比例、ASA分级、对应的体重指数(BMI)、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换瓣例数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2、跟对照组进行详细比较得出,RIPC组于T1~T4时对应血浆NT-proBNP水平、cTnI、CK、CK-MB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3、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RIPC组LVEDD、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高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术后1 d、2 d、3 d、5 d的WBC、PMN、PMN%均明显降低(P<0.05)。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的24h内出现的并发症,比如相应的过敏反应、肾功能不全以及肝功能不全等情况和血栓事件相应的发生率、死亡率可知,其中得到的差异在统计学方面,没有任何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机械通气时间以及相应的ICU停留时间和相关的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再次气管内插管等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其对应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方面毫无意义(P>0.05)。7、对照组跟相应的RIPC组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应的关胸时间、对应的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以及相关的手术时间放牧的差异,在统计学方面都毫无意义(P>0.05)。8、相比于对照组,RIPC组对应的患者在术后的24小时内的胸腔引流量、相应的红细胞悬液、对应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以及对应的血小板等输入量在统计学方面毫无意义(P>0.05)。9、术后30 d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对照组和RIPC组心源性死亡分别为2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6.7%、3.3%;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分别为0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0、3.3%;充血性心力衰竭分别为2例、3例,发生率分别为6.7%、10.0%;、非致死性心搏骤停分别为1例、0例,发生率分别为3.3%、0%;、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分别为0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0%、3.3%;脑卒中分别为0例、0例,发生率分别为0、0;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二次开胸的止血率以及相应的术后相关并发症,比如心肌损伤、ALI、AKI、CRRT治疗、对应的暂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其相应发生率、病死率在统计学方面毫无意义(P>0.05)。结论:RIPC能够改善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提升患者临床预后,能够较好的保护这一类的手术患者的心脏,但是,需要更深一步的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

Chinese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Chinese PLA Geriatric Committee;[4](2019)在《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文中研究说明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是指老年人(≥65岁)在器官老化和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因感染、创伤、大手术等因素的激发,24 h后序贯或同时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1,2],病死率高达75%以上[3],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5](2019)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该指南复习了相关资料和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2015年"急性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作一更新,以期提高我国STEMI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指南从诊断和危险分层、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再灌注治疗、住院治疗、临床评估、预后判断及长期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STEMI患者的全程管理从首次医疗接触开始,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灌注效率,建议进行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规范药物治疗。出院后应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二级预防和以运动为主的心脏康复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

王紫安[6](2019)在《近红外二区荧光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红外二区(NIR-Ⅱ)荧光成像具有高成像分辨率及组织穿透力,在近几年迅速发展。IR1061是一种有机小分子NIR-Ⅱ荧光探针,能够在体内快速代谢,临床转化潜力大。本文以高生物相容性的脂质体为平台,在实现IR1061的增溶的基础上进行诊疗一体化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其NIR-Ⅱ荧光增强,进行体内血管成像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制备载阿霉素NIR-Ⅱ成像阳离子脂质体(DOX-IR1061 CLP)实现造影剂和治疗试剂的共载。激光共聚焦实验证明其促进细胞对DOX的摄取,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证明DOX-IR1061 CLP高于DOX的癌细胞抑制率(***P<0.001)。(2)制备ICG-IR1061荧光增强脂质体(DOX-IR1061 LP),ICG与IR1061协同作用增强NIR-Ⅱ荧光,获得高于IR1061脂质体(IR1061 LP)3倍的荧光强度。并对荧光增强机制进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荧光增强可能通过ICG与IR1061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现。另外,研究发现十八胺改性的ICG-IR1061阳离子脂质体(ICG-IR1061 CLP)使NIR-Ⅱ荧光强度进一步增强,获得高于IR1061 LP 10倍的荧光强度。对荧光增强机制进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荧光增强可能通过荧光再吸收实现。将其用于小鼠体内血管成像,获得高于近红外一区的成像分辨率。(3)在制备ICG-IR1061 CLP的基础上载入盐酸阿霉素,将ICG的光热作用与阿霉素的化疗作用结合,所制备的DOX-ICG-IR1061脂质体(DOX-ICG-IR1061 CLP)具有增强的乳腺癌细胞抑制能力。综上所述,ICG与IR1061之间的协同作用对于NIR-Ⅱ成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高生物相容性的NIR-Ⅱ探针的研究制备提供参考。十八胺能够促进癌细胞对DOX的摄取增加其抗乳腺癌能力,并在脂质体荧光增强中发挥作用,进一步增强NIR-Ⅱ荧光强度。

尹江宁[7](2018)在《二至方逆转糖尿病并发肾脏损伤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是世界三大慢性病之一,截至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达9840万,已经成为全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成年人口发病率达11.6%。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引起的的并发症,却能让患者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甚至是以此结束生命。糖尿病肾病(DN)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以微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是糖尿病主要的致死、致残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约有30%-45%的患者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DN患者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痛苦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的治疗可达到满意效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糖尿病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的系统论述,认为它们属于中医学“消渴”疾病范畴。而DN则是消渴病的变证,是在阴津亏损、燥热偏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DN病机的关键是脾肾两虚,东汉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脾能伤肾”理论,认为水谷精微匮乏,肾精失养引起肾阴亏虚,致肝肾相火亢盛,此心火、肝肾相火的亢盛便是“阴火”的直接来源之一。二至方(EZF)记载于明代医家王三才所着的《医便》:“清上补下第一方,价廉而功极大”,是治疗肝肾阴虚的要药。女贞子与旱莲草相配,能滋肝肾。近年来大量基础研究表明,EZF具有显着的调节肾功能作用。若将EZF应用于降糖方案中,不仅可以调节血糖血脂,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肾功能,防治DN。对比西药,还具有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效果佳,治疗费用低的优势。本研究将以EZF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色谱分析方法,解析EZF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结合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技术方法探讨其抗糖尿病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考察EZF提取物及其主要活性单体的抗DN作用机理。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对EZF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效部位/有效单体化合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数据。第一部分基于药代动力学探究二至方抗糖尿病肾病药效物质基础第一篇二至方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测定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目的:测定二至方(EZF)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并阐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构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EZF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并将此方法优化后应用于大鼠血清和靶组织(肾脏)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定量分析,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 2.0软件计算各成分药动学参数。结果: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5.047×103 X-24.550(R2=0.9998)、Y=6.512 X+2.181(R2=0.9998)、Y=5.412 X–1.627(R2=0.9998),线性范围均在在0.5-50.0μg/m L,定量限(LOD)分别为0.53、1.24和1.26mg/kg;EZF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回收率分别为98.8%、99.8%和102.1%,血浆样品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2.15%、82.15%和83.73%;7个批次的EZF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范围分别为在0.10-0.56%、0.67-4.26%和0.21-1.19%;伞形花内酯在肝、心、脾、肺和肾组织中的浓度分别为7.32、12.30、21.19、84.95、和111.36 mg/L,齐墩果酸在肝、心、脾、肺和肾组织中的浓度分别为1.10、43.70、11.70、197.60和40.10 mg/L,熊果酸在肝、心、脾、肺和肾组织中的浓度分别为37.90、307.50、61.80、92.90和301.30 mg/L;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Tmax均为0.5 h,Cmax分别为111.33±10.50和153.72±3.35 mg/L,AUC(0-)∞分别为342.44±10.15和589.79±9.49 mg/L*h,t1/2z分别为2.93±0.03和3.19±0.02 h;伞形花内酯的Cmax为100.30±3.81 mg/L,AUC(0-)∞为316.89±15.01 mg/L*h,t1/2z为2.87±0.37。结果表明:EZF中各成分含量为齐墩果酸>熊果酸>伞形花内酯;口服入血后的Cmax和AUC(0-∞)均为熊果酸>齐墩果酸>伞形花内酯;在肾脏中为熊果酸>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结论: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均能吸收入血,且能够分布至肾脏组织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其中熊果酸和伞形花内酯在靶组织(肾脏)中的分布较高,值得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第二篇二至方中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阐明EZF中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的含量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方法:首次建立HPLC-MS/MS法同时测定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在EZF及大鼠血清和组织中的含量,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利用DAS 2.0软件计算其重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23.408+181.663 X(R2=0.9999)、Y=92127.2+3822.94 X(R2=0.9987),线性范围在25-1000μg/L,LOD分别为2.04,2.60μg/L,提取回收率分别为101.2%和100.3%;二至方中特女贞苷的含量范围在0.27-9.79%,蟛蜞菊内酯的含量范围在0.16-0.61%;特女贞苷Tmax=1.50h,蟛蜞菊内酯Tmax=2.0 h,蟛蜞菊内酯的Cmax=30.24±1.65 ug/L,特女贞苷Cmax=6.39±0.05 ug/L,蟛蜞菊内酯的AUC(0-)∞=123.30±2.68 ug/L*h,特女贞苷AUC(0-)∞=16.56±0.98 ug/L*h。特女贞苷在肺、肝和肾脏组织中的浓度分别为8.56、1.52和7.19μg/L,而在脾脏和心脏中均未检出。蟛蜞菊内酯在脾、肺、肾和肝脏中的浓度分别为5.78、0.089、0.20和0.057μg/L,在心脏中未检出。结果表明:EZF中含量为特女贞苷>蟛蜞菊内酯;口服入血后的Cmax和AUC(0-∞)均为蟛蜞菊内酯>特女贞苷;在肾脏中为特女贞苷>蟛蜞菊内酯。结论:该法适用于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在中药复方、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均能吸收入血,且能够分布至肾脏组织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第二部分二至方提取物及其活性单体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理研究目的:分别阐明EZF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熊果酸(UA)的抗糖尿病肾病作用及其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保护方面的作用机制评价,伞形花内酯(UMB)对糖尿病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方法一: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1%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探讨EZF提取物对DN大鼠大鼠血糖、尿蛋白量、肾指数、肾脏中炎症因子和抗氧化指标、肾脏病理结构变化(HE/PAS染色)以及足细胞裂孔膜CD2AP和podocin蛋白表达量,最终阐明EZF可通过保护足细胞而发挥抗DN的作用机制;方法二: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1%STZ复制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探讨UA对DN大鼠空腹血糖、24 h尿蛋白量、肾脏指数、血清和肾脏中的抗氧化及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肾组织中足细胞裂孔膜蛋白podocin、CD2AP蛋白和m RNA表达量,最终阐明UA抗DN的作用机制;方法三:采用STZ诱导糖尿病SD大鼠模型,检测UMB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胰岛素、尿酸、肌酐、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组织学水平以及TLR/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结果一:采用EZF提取物各剂量治疗8周后,表现出了降糖作用,到第16周,EZF高、中和低剂量组的血糖值均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EZF各剂量组的24 h尿蛋白量均显着降低(p<0.05);EZF能够显着抑制模型组大鼠的体重降低(p<0.05),并能显着抑制肾指数的增加(p<0.05);EZF高、中剂量组均可显着降低大鼠肾脏中IL-β、TNF-α和IL-6的浓度(p<0.05);EZF高、中剂量组均显着降低大鼠肾脏中MDA浓度(p<0.05),且显着提高SOD活力(p<0.05);HE和PAS染色表明,EZF对模型组大鼠的病理变化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作用,肾小球形态基本正常;Western blotting法对DN大鼠肾脏中CD2AP和podocin的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表明,EZF各剂量组大鼠肾组织中podocin、CD2AP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结果二:UA治疗8周后,UA各剂量组均体现出降糖作用;到第16周,与模型组比,UA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血糖值均显着降低(p<0.01);UA的各剂量组均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尿蛋白量,与模型组比,UA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28.65±0.46 mg)的24 h尿蛋白量均显着降低(p<0.05);UA高剂量组能显着抑制模型组大鼠体重的降低(p<0.05),并显着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指数(p<0.05);UA可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清和肾脏中IL-1β水平(p<0.05);UA高剂量(33.43±1.24 pg/m L)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清和肾脏中IL-6水平(p<0.05)。UA可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清和肾脏中TNF-α水平(p<0.01);UA高剂量(21.07±0.76 U/m L)、低剂量组(18.16±0.97 U/m L)均显着增加肾脏SOD活力水平(p<0.01);UA高剂量(57.81±4.83nmol/m L)、UA低剂量组(63.75±4.56 nmol/m L)均能显着升高糖尿病大鼠的肾脏SOD活力水平(p<0.05);HE和PAS染色结果表明,UA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病理变化均有一定程度减轻作用,肾小球形态基本正常,可见基底膜部分增厚,系膜轻度增生,病变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UA组大鼠肾脏中podocin、CD2AP蛋白和基因表达量均升高(p<0.01)。结果三:UMB(20,40 mg/kg)的干预后,血清胰岛素水平稳定,血糖值有不同程度地降低;UMB(20、40mg/kg)治疗一段时间后,可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尿酸、肌酐、TC和TG水平的升高(p<0.05);使用UMB(20 mg/kg,40mg/kg)干预后,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失症状得到显着缓解,结果表明UMB对STZ诱导的大鼠肾组织损失具有保护作用;UMB能够显着下调TLR/NF-κB通路相关蛋白(TLR2、TLR4、My D88、p-NFk Bp65、NF-k Bp65、p-Ik Bα)的表达(p<0.05),并表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1)二至方可以通过上调足细胞裂孔膜蛋白CD2AP和podocin表达来降低尿蛋白量、修复糖尿病对肾脏的病理损害,保护肾功能;(2)二至方中主要成分熊果酸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6和IL-1β等炎症因子的生成,而抑制炎症因子的炎性肾损伤。熊果酸可以有效减轻DN大鼠尿蛋白量,显着改善DN大鼠血糖水平;可以上调DN大鼠肾组织裂孔膜CD2AP和podocin蛋白表达而保护DN大鼠的肾脏;(3)二至方中主要成分伞形花内酯可以下调TLR4/NF-κB通路相关的炎症因子而保护糖尿病所致肾脏损伤。全篇结论1.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均是EZF中的主要成分,且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均可直接到达靶组织,并达到一定的浓度;2.EZF可以降低高血糖对肾脏的病理损害作用,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可调节足细胞裂孔膜蛋白CD2AP和podocin表达而保护足细胞,进而修复肾功能而抗糖尿病肾病;3.熊果酸可以有效减轻DN大鼠尿蛋白量,显着改善DN大鼠血糖水平;熊果酸可以上调DN大鼠肾组织裂孔膜CD2AP和podocin蛋白表达,该研究表明熊果酸可通过上调podocin和CD2AP的蛋白表达而保护DN大鼠的肾脏。综上所述,熊果酸的降低尿蛋白、降低高血糖对肾脏的病理损害作用、肾功能保护等作用,与其肾脏足细胞保护作用及调节裂孔膜蛋白CD2AP和podocin密切相关;4.伞形花内酯具有抗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作用,能够通过下调TLR4/NF-κB通路相关的蛋白表达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综上所述,EZF中的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熊果酸、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等多种成分均能吸收入血并转运至肾脏,是EZF发挥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此外,EZF可以通过上调裂孔膜蛋白(CD2AP、podocin)保护足细胞损伤和下调TLR4/NF-κB通路蛋白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最终体现出抗糖尿病肾病作用。

余雯枫,余毅[8](2018)在《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文中提出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IDH)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防治IDH对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述IDH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王琳[9](2017)在《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MR成像及其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基于VBM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大脑灰质体积分析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透析患者大脑灰质体积是否发生改变,并观察它们在随访过程中的演变。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通过了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被试者均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从本院血液净化中心招募了 45名ESRD透析患者(男26名,女19名,从27-71岁,平均51.7±8.4岁)作为ESRD组;32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健康人群(男16名,女16名,从25到66岁,平均48.9 ± 10.9岁)作为HC(health control)组,所有被试者均进行了 MRI、认知量表测试和血液学检查。其中,18名ESRD透析患者(男11名,女7名,平均48.9±8.3岁)经过15.4±8.2个月随访后,再次进行了全部所有检查,作为follow-up组。总共有9个认知量表被使用来评估被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数字广度测试(DST),语义相似性检查(SST),数字符号转换测试(DSST),言语流畅性测试(VFT),连线测试-A和B(TMT-A和TMT-B),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画钟测试(CDT)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提取了 ESRD组与HC组之间有差异脑区灰质体积,并与临床资料、认知量表得分等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以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ESRD组与HC相比,双侧边缘系统(海马旁回、杏仁核、尾状核、壳核、豆状核、海马)区域和枕叶(双侧楔叶、左侧舌回、左侧距状沟、左侧枕上回、中回、下回)灰质体积明显减少(AlphaSiS校正,P<0.01);在量表DST(11.2±2.6vs 13.5±3.0,P=0.003),SST(12.7±5.5 vs 17.3 ±4.0,P=0.001),DSST(31.0± 12.8 vs 45.6± 13.8,P<0.001),以及 CDT(2.61 ±0.79vs3.48±0.60,P<0.001)中得分也明显减少,而在 TMT-A(72.4士36.0vs49.6±13.5,P=0.001),TMT-B(170.2±66.5vs116.5±36.3,P<0.001)耗时明显增加;在ESRD组,左边缘系统灰质体积大小与DSST得分(r = 0.331,P=0.045)呈正相关,而与TMT-B得分(r =-0.471,P=0.003)呈负相关;右边缘系统灰质体积大小与TMT-B得分(r =-0.465,P= 0.003)呈负相关;楔叶灰质体积大小与低密度脂蛋白(LDL)(r =-0.349,P=0.023)呈负相关。左侧颞上回、左侧岛叶、左侧中央沟、左侧颞横回大脑灰质体积较随访前明显减少,而双侧边缘系统(豆状核、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灰质体积却增加了(AlphaSim校正,P<0.01),但是认知量表得分和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LDL等均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研究表明ESRD透析患者的大脑灰质体积较正常人明显减少,且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而血清LDL水平升高是大脑灰质体积减少的一个危险因素;在随访过程中,ESRD透析患者大脑灰质正在发生重塑,但其认知功能和血液学指标无明显改变。弟二部分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局部一致性和自发大脑活动异常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目的:确定ESRD透析患者局部一致性(ReHo)和自发大脑活动(ALFF)是否发生改变,以及观察它们在随访过程中的变化。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得到了当地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被试者均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招募了 43名ESRD透析患者(男24名,女19名,从27-71岁,平均51.3±8.5岁)作为ESRD组;37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健康人群(男16名,女21名,从27到70岁,平均51.4 ±12.0岁)作为HC(health control)组。其中,16名ESRD透析患者(男10名,女6名,平均49.1 ±8.6岁)经过平均16.1 ±8.4个月随访后,再次进行了全部所有检查,作为follow-up组。所有被试均完成了 MR成像和一系列神经心理学认知量表检查。使用DPARSF处理完fMRI数据后,以REST软件提取了 ESRD组与HC组之间有差异脑区ALFF值和ReHo值,并与临床资料、认知量表得分等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两组间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统计学显着性设定为P值小于0.05。结果:ESRD组与HC组相比,ALFF结果示:双侧楔前叶ALFF值明显减低(FDR校正,P<0.01);ReHo结果示:左侧内侧前额叶、左侧直回、右侧额中回、双侧楔前叶ReHo值明显减低(FDR校正,P<0.01,);认知量表测试示:DST(11.2±2.7vs13.4±3.0,P=0.003),SST(12.8±5.6vs17.4±3.6,P<0.001),DSST(31.1±12.7vs44.3±13.6,P<0.001),以及 CDT(2.6±0.8vs3.5 士 0.6,P<0.001)中得分明显减少,而在 TMT-A(73.4±36.8vs50.9±13.3,P= 0.001)和 TMT-B(169.4±66.3vs115.4±34.2,P<0.001)中耗时增加;提取两组间ALFF和ReHo有差异脑区值与临床资料及认知量表得分做相关性分析示:楔前叶ALFF值与血红蛋白(HB)浓度(r = 0.307,P=0.045)呈正相关;左侧楔前叶ReHo值也与HB浓度(r = 0.330,P=0.049)呈正相关;右侧额中回 ReHo 值与 AVLT得分(r=0.307,P=0.045)呈正相关,而右侧楔前叶ReHo值与AVLT-20得分(r = 0.399,P=0.016)呈正相关。16名ESRD透析患者随访前后两组间ALFF和ReHo无明显改变,认知量表得分和血液学检测结果也无显着统计学改变。结论:ESRD透析患者多个脑区存在明显的局部一致性和自发大脑活动异常,这种异常与血液HB含量存在相关性,也与认知功能量表得分存在相关性;ESRD透析患者在随访中,大脑ALFF和ReHo保持稳定,与认知量表得分和血液学检查结果相一致。在未来,ALFF和ReHo或许可作为一个临床标志来评估此类患者大脑认知功能状态。第三部分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异常:静息态功能磁共振随访研究目的:确定是否可以运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来分离、检测和监测ESRD透析患者执行控制网络(ECN)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通过了当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受试者都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总共招募了 43名ESRD透析患者,按照认知量表得分细分为21名53.0 ± 9.1岁执行控制功能障碍组(Executive Function Decrease,EFD)和 22 名 50.3±8.0 岁无 EFD 组(non-EFD),以及25名(53.0 ± 10.5岁)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所有受试者均无神经或者精神类既往疾病史,并进行了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ESRD患者中,有20名(48.8±8.3岁)在平均14.2±7.9个月随访后进行了完全相同的检查。用组群ICA分析来分离ECN。为了比较各组间ECN功能连接强度,ECN空间图上的信号强度被转换成了 z值,使用方差分析(ANOVA)以及t检验比较各组数据,以及皮尔森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HC相比,ESRD透析患者ECN功能连接明显减弱,主要在中扣带回(MCC)、双侧顶下小叶(IPL)和颞上回(P<0.05 AiphaSim校正)。EFD组相较non-EFD组,ECN功能连接在MCC和右侧IPL进一步减弱。除此之外,在ESRD透析患者中,MCC功能连接强度与DST(r =0.449,P=0.003)和 DSST(r = 0.417,P=0.007)得分呈正相关,与 TMT-B(r =-0.510,P=0.001)得分呈负相关,左侧IPL功能连接强度与TMT-A(r =-0.428,P=0.005)得分呈负相关,表明ECN内功能连接强度减弱与认知量表得分降低有关。20个ESRD随访患者中,随访后没有发现明显的ECN功能连接强度减弱和认知功能进一步损害。结论:ESRD透析患者的ECN功能连接减弱,且与认知量表得分降低相关。ECN功能连接可作为一个参数用来评估和监测ESRD透析患者的执行控制功能。

简爱侦[10](2016)在《一种可用于捕获内皮祖细胞的半体内实验的装置设计及方法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目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以介入治疗为主。但是机械性的撑开支架会导致血管内膜的损伤,导致晚期血栓及再狭窄的产生,因此金属裸支架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支架表面改性后促内皮细胞生长、捕获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定向诱导内皮化的方法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诱导内皮化的研究中,除了构建微环境来实现内皮祖细胞的捕获,诱导定向分化,维持生长以外,如何评价微环境对内皮祖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的捕获效果,已成为微环境优化构建的瓶颈。目前已开展的体外动态捕获如流动腔动态捕获内皮祖细胞,取得了一定的评价效果,它模拟了内皮祖细胞在人体血液流动的动态剪切力下的捕获情况,可长时间流动捕获。但是人为设定的循环细胞溶液以及流动速度等与人体血液流动和流变状态依然不能完全吻合。而以已开展的动物体内评价,将样品植入血管内,长时间的与血管接触,材料表面与血管壁接触,细胞壁内膜上的内皮细胞进行攀爬,迁移,生长。长时间植入,无法判定材料表面的细胞是由外周中捕获到内皮祖细胞分化而来,还是血管壁本身的内皮细胞生长分化而来。因此本论文研究设计一种能够单独评价材料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捕获情况的实验,既可以模拟血液循环外周血中内皮细胞的捕获情况,又可以避体内评价血管壁内皮细胞的干扰,即半体内实验。本论文探索与建立一种能够通过引流出动物体血液,再通过实验装置,流回动物体内的实验。内容包括如下三个部分:1.设计一种评价介入材料的半体内实验装置,用于模拟动物体血液循环,捕获血液中的内皮祖细胞的实验装置。装置设计包括单通道、双通道、四通道装置;(2)装置材料选用软管连接近心端和远心端,使血液循环时仍呈层流状流动;(3)装置内的样品为贴壁放置,更准确模拟内皮祖细胞像血管壁归巢样品放置完成之后管腔内部仍是一个平滑的圆形通道。2.对半体内实验进行初步调研和基础探索。调研及探索内容包括:(1)选择兔作为半体内实验动物的研究对象;(2)动物血管三大部位进行解剖,并对血管直径进行测量,选择颈动脉作为半体内实验操作部位;(3)根据调研选择低分子肝素钠作为体外循环抗凝剂;(4)通过多次探索,对穿刺方式、固定方式、循环方式进行探索;(5)对双、四通道装置进行半体内实验应用,总结实验遇到的问题。3.对大鼠进行半体内实验新探索,针对不同动物进行内皮祖细胞捕获评级。实验内容如下:(1)设计适合于大鼠的半体内实验装置(单、双通道);(2)对大鼠进行解剖,血管测量,选择腹主动脉进行半体内实验;(3)将单、双通道实验装置进行应用。综上所述,半体内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捕获内皮祖细胞的评价手段,本文通过半体内实验装置设计和半体内实验探索以及应用,为内皮诱导性研究与评价提供了 一种新方法。该方法能更准确评价材料表面微环境对血液中内皮细胞捕获情况。

二、低温透析时CD检测血液动力学状况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透析时CD检测血液动力学状况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研究假设
    2.3 理论框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场所
    3.3 研究对象
    3.4 血压的测量
    3.5 研究工具
    3.6 资料收集方法
    3.7 资料分析方法
    3.8 科研质量控制
    3.9 科研伦理
    3.10 研究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IDH组与非IDH组患者临床数据特征比较
    4.3 MHD患者IDH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因子的筛选
    4.4 MHD患者IDH危险因素的共线性诊断
    4.5 MHD患者IDH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6 建立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
    4.7 评价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
5 讨论
    5.1 MHD患者IDH的发生现状
    5.2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相关因素分析
    5.3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的评价
    5.4 MHD患者IDH风险列线图模型临床应用的建议
6 本研究就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6.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3 未来研究的方向
    6.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仿生构建功能化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仿生内皮细胞功能构建抗血栓组织工程血管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仿生构建定向排列纤维结构的双网络水凝胶血管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细胞化三层复合材料小口径血管的生物打印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管与血管化组织的生物打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远隔缺血预处理心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
致谢

(4)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论文提纲范文)

1 i-MODSE的定义及特点
2 感染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2.1 感染的临床诊断
    2.2 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2.3 老年重症感染的高危因素评估
    2.4 感染的治疗
        2.4.1 控制感染源
        2.4.2 抗感染治疗时机
        2.4.3 抗感染药物选择
        2.4.4 抗感染治疗疗程
        2.4.5 体温管理
3 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3.1 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3.2 循环功能障碍的治疗
    3.3 循环功能障碍的监测及预后评估
4 心脏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4.1 感染诱发老年AHF的诊断与评估
    4.2 感染诱发老年AHF的治疗
5 呼吸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5.1 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断
    5.2 呼吸功能不全的评估
    5.3 呼吸功能不全的治疗
        5.3.1 ARDS机械通气的管理
        5.3.2 ARDS的液体管理老年ARDS患者应当考虑限制性液体策略(Ⅱa类推荐,B级证据)。
        5.3.3 ARDS的心率管理
        5.3.4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5.3.5 气道分泌物的管理
6 肾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6.1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
    6.2 AKI的评估
    6.3 AKI的治疗
        6.3.1 肾脏替代治疗
        6.3.1. 1 i-MODSE患者中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
        6.3.1. 2 i-MODSE患者中RRT模式的选择
        6.3.1. 3 i-MODSE患者中RRT的治疗剂量
        6.3.1. 4 i-MODSE患者RRT抗凝模式的选择
7 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7.1 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
    7.2 胃肠功能障碍的评估
    7.3 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8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8.1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
    8.2 肝功能障碍的评估
    8.3 肝功能障碍的治疗
9 血液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9.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9.1.1 DIC的治疗
    9.2 贫血
        9.2.1 贫血的诊断
        9.2.2 贫血的治疗
    9.3 血小板减少
        9.3.1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
        9.3.2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9.3.3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抗凝和抗血小板策略
    9.4 中性粒细胞缺乏
        9.4.1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
        9.4.2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
10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10.1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10.2 谵妄的预防及治疗
    10.3 癫痫和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的诊断和治疗
11 支持治疗
    11.1 血糖的管理
    11.2 营养支持治疗
    11.3 免疫支持治疗
12 i-MODSE的综合评估及预后评价

(6)近红外二区荧光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NIR-Ⅱ荧光成像的生物医学应用
        1.2.1 肿瘤靶向成像
        1.2.2 血管成像
        1.2.3 NIR-Ⅱ荧光成像在生物医学中的其他应用
    1.3 NIR-Ⅱ荧光成像探针
        1.3.1 镧系元素(Ln)掺杂纳米结构(LDNCs)
        1.3.2 单壁碳纳米管(SWCNTs)
        1.3.3 近红外荧光量子点(quantum dots,QDs)
        1.3.4 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
    1.4 基于脂质体进行NIR-Ⅱ成像研究
        1.4.1 诊疗一体化研究
        1.4.2 荧光增强NIR-Ⅱ有机荧光探针
    1.5 本文的选题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IR1061 成像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仪器
    2.3 方法
        2.3.1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确定
        2.3.2 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制备
        2.3.3 脂质体制备的实验条件优化
        2.3.4 脂质体制备的处方优化
        2.3.5 脂质体表征及稳定性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确定
        2.4.2 脂质体制备的实验条件优化
        2.4.3 脂质体制备的处方优化
        2.4.4 脂质体表征及稳定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载阿霉素IR1061 成像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案
        3.3.1 载阿霉素NIR-Ⅱ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3.3.2 阳离子脂质体的细胞摄取
        3.3.3 脂质体体外成像性能研究
        3.3.4 脂质体体外抗乳腺癌研究
    3.4 实验结果
        3.4.1 载阿霉素NIR-Ⅱ脂质体(DOX-IR1061 CLP)的表征
        3.4.2 阳离子脂质体的细胞摄取
        3.4.3 脂质体体外成像性能研究
        3.4.4 脂质体体外抗乳腺癌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IR1061 成像脂质体的荧光增强及体内应用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ICG/IR1061 共载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
        4.3.2 ICG优化NIR-Ⅱ成像脂质体荧光强度机制探讨
        4.3.3 ICG-IR1061 阳离子脂质体的荧光增强
        4.3.4 ICG-IR1061 阳离子脂质体体内成像研究
        4.3.5 载阿霉素-ICG-IR1061 脂质体的体外抗乳腺癌效果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基于ICG优化NIR-Ⅱ成像脂质体性能
        4.4.2 ICG优化NIR-Ⅱ成像脂质体荧光强度机制探讨
        4.4.3 ICG-IR1061 阳离子脂质体的荧光增强
        4.4.4 ICG-IR1061 阳离子脂质体体内成像研究
        4.4.5 载阿霉素-ICG-IR1061 脂质体的体外抗乳腺癌效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二至方逆转糖尿病并发肾脏损伤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药代动力学探究二至方抗糖尿病肾病药效物质基础
    第一篇 二至方中伞形花内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测定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二至方中特女贞苷和蟛蜞菊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至方提取物及其活性单体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篇 二至方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熊果酸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基于TLR/NF-ΚB信号通路的伞形花内酯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理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期间学术活动总结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8)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诊断
2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
    2.1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2.2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2.3 心脏功能减退
    2.4 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失衡
    2.5 透析相关因素及其他
3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预防
    3.1 一般措施
    3.2 可调钠透析
    3.3 低温透析
    3.4 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
    3.5 其他
4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治疗
    4.1 急救治疗
    4.2 治疗药物
5 结语

(9)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MR成像及其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前言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第一部分 基于VBM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大脑灰质体积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局部一致性和自发大脑活动异常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执行控制网络功能连接异常:静息态功能磁共振随访研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一种可用于捕获内皮祖细胞的半体内实验的装置设计及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心血管疾病及治疗
    1.2 内皮祖细胞
        1.2.1 内皮祖细胞的概述
        1.2.2 内皮祖细胞表面标记物
        1.2.3 内皮祖细胞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1.2.4 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与捕获
    1.3 生物材料的分类及评价方法
        1.3.1 生物材料的分类
        1.3.2 生物材料的评价方法
        1.3.3 内皮祖细胞捕获实验评价
    1.4 半体内实验评价
        1.4.1 半体内实验的概念
        1.4.2 半体内实验的开展及应用
        1.4.3 内皮祖细胞捕获实验与半体内实验
    1.5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论文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半体内循环装置设计
    2.1 动物血液及血管环境
        2.1.1 血管结构及性质
        2.1.2 血液流变学
        2.1.3 血液动力学
    2.2 半体内实验装置设计构想
    2.3 装置设计
        2.3.1 单通道装置设计
        2.3.2 双通道装置设计
        2.3.3 四通道装置设计
    2.4 装置的选材及制作
        2.4.1 单通道装置
        2.4.2 双通道装置
        2.4.3 四通道装置
    2.5 样品的放置
        2.5.1 “丝”状样品的放置
        2.5.2 “箔”状样品的放置
        2.5.3 “片”状样品的放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半体内实验装置在动物体上的方法探索
    3.1 动物的选择依据
        3.1.1 犬
        3.1.2 兔
        3.1.3 鼠
    3.2 血管部位的选择
        3.2.1 实验准备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结果
    3.3 抗凝剂的选择依据
    3.4 半体内实验方法的初步探索
        3.4.1 穿刺方式
        3.4.2 固定方式
        3.4.3 循环方式
    3.5 双、四通道装置在半体内的实验的运用
        3.5.1 实验准备
        3.5.2 实验步骤
        3.5.3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半体内循环装置的新探索
    4.1 引言
    4.2 血管部位的选择
        4.2.1 实验准备
        4.2.2 实验步骤
        4.2.3 实验结果
    4.3 小型半体内实验装置设计
        4.3.1 装置设计
        4.3.2 装置材料选用及制作
    4.4 半体内循环实验新探究
        4.4.1 实验准备
        4.4.2 实验步骤
        4.4.3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低温透析时CD检测血液动力学状况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D]. 林丽桑.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仿生构建功能化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D]. 霍达.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D]. 房芳. 郑州大学, 2020(02)
  • [4]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J]. Chinese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Chinese PLA Geriatric Committee;.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11)
  • [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 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10)
  • [6]近红外二区荧光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紫安. 东南大学, 2019(06)
  • [7]二至方逆转糖尿病并发肾脏损伤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尹江宁. 苏州大学, 2018(06)
  • [8]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预防和治疗[J]. 余雯枫,余毅. 世界临床药物, 2018(02)
  • [9]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MR成像及其随访研究[D]. 王琳. 东南大学, 2017(02)
  • [10]一种可用于捕获内皮祖细胞的半体内实验的装置设计及方法探究[D]. 简爱侦.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CD检测低温透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