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货币性交易的计价确认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寿喜,朱慧芬[1](2013)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讨了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经历的前后三次变迁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三版会计准则的差异,并把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同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出我国新准则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认为强化关于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监管,通过改进准则内容来更好地规范会计信息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苏亚民[2](2013)在《论管理视角下的非货币性交易》文中指出非货币性交易一方面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企业利用其粉饰财务状况,甚至操纵利润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非货币性交易的内涵及商业实质判断,介绍了非货币性交易的相关文献综述,从会计管理、税收管理、监督管理、经营决策等层面提出了完善非货币性交易的对策。
何哲,刘冬荣[3](2013)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对我国先后发布的三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与国外及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横向比较,阐释了我国现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国外相关准则的差别,分析了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及国际的合理做法,并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针对现行准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解决措施,以期完善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柳春涛[4](2011)在《浅谈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变化》文中提出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变化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突破。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概念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新运用,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确认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比较了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异同,阐述了非货币性交换准则变化,凸现了财务报表以资产负债表收益观为核心的地位,更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适应了会计的国际趋同。
刘红[5](2011)在《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各国在会计标准全球化趋势下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公允价值的定义和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项目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基本趋同。由于公允价值本身具有的优越性加上市场现实的需要性,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计准则和世界各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中。我国新颁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是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是否可以可靠计量,体现了新准则谨慎运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重新启用,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尚不成熟、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高等因素,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不强,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探讨研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实际运用公允价值时的相关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会计界急需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了我国会计准则3次修订中该业务计价基础变迁的时代背景和运用情况,结合上市公司的案例,深入分析了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务中运用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建议,目的是使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务在引入公允价值的同时,科学处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增强其可操作性,降低其不良影响,并不断完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相关内容。
胡玲燕[6](2010)在《中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差异探讨》文中指出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本文就我国新修订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美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目的在于增强对非货币性交易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加强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建设。
方飞虎[7](2009)在《新旧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差异分析》文中认为1999年6月28日,财政部首次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易》,2000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施行准则将非货币性交易划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该准则分别就是否涉及补价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没有补价的情况下,对于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一
李翔[8](2009)在《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文中提出我国历史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频繁变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从其最初的发布到现在不到10年的时间,经历了两次大修。本文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式,以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含量理论的角度考察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提供的会计信息信息含量。信息含量主要是指不同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影响的程度,因此要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需要分析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共性构成对比基础,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个版本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差异,考察这些差异能否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的不同影响。本文的实验结果证实,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于之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说明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对与之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具有信息含量,这要的准则的改进是有效的。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介绍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方法和论文主要框架。第二章综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文献。回顾我国对于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由于国外没有直接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研究,因此在对国外研究的回顾主要放在研究方法和角度选取上。本章首先将我国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分为实务领域的研究和理论领域的研究,接着再分别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入手重点分析理论领域研究,然后将理论领域研究与国外单个准则的研究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通过对比分析,说明我国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理论研究中主要出发点是信息质量。同时,阐述我国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规范和对比的方法,与国外采用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章推导理论并提出假设。从信息含量理论的角度,分析推导出本文研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基本思路,即:以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共性构成了6种类型的对比基础,以此比较两个版本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差异,考察这些差异能否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不同影响。在提出假设时,本文主要针对两大类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即: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对股权投资者,假设其重点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对债权投资者,假设其重点关注资产负债率(企业偿债能力)。在前面确定的6种类型基础上,根据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差异,分别分析各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在新旧准则下得到的不同信息,可能会对投资者决策带了的影响差异,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股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有显着差异,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股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没有显着差异;对换出资产为存货且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债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没有显着差异,而其它情况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债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有显着差异。将此分析结果引用到前面得出的对比基础中,得到研究假设。第四章主要阐述实验研究设计。本章主要说明了实验研究逻辑框架、模式、问卷设计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和确定。根据第三章推导出的基本思路,在提出实验研究逻辑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实验需要将调查内容略作补充,主要包括应该搜集的实验问卷调查对象相关资料: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调查对象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在对评价的调查中主要利用准则实施成本效益分析,从实施成本和信息量、信息质量三方面考察了实验调查对象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通过假设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对某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和账面价值计量的概率相等,将一式三份的问卷调查结果与研究假设联系起来,为假设检验数据处理做准备。根据研究问题和前面的理论推导得到了共性维度和差异维度,确定了实验研究模式采用2(是否收到补价)×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分别进入的三个利润表科目)×2(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模式,并结合实验模式框架,设计了实验调查问卷,说明了实验调查问卷对象的选择。第五章主要分析实验研究问卷的结果。本章利用前面调查问卷收回的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介绍了实验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总的来说,问卷调查对象认为就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而言,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对于2001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而言是一个进步;同时,他们普遍认为,新准则的实施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还是商业实质的引入,都导致了工作量和盈余管理空间的增加。对于问卷主体部分的数据,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假设,在所有假设中,除了H6A和H4B,其它假设都通过了假设检验。本文在对假设不成立情况的反思中,通过引入前面理论分析中未考虑的因素,对H6A和H4B不成立的情况进行了解释。第六章总结研究结论;说明研究的不足以及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提出建议。一方面,通过归纳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假设和研究假设的成立情况,结合实验研究中搜集到的实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第五章中对不成立情况的反思,得出研究结论:在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下,对能理解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于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另一方面,在回顾此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实验前提假设过多的问题,说明了将限制条件逐步放松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将准则要求与实际情况比较,得出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的披露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整体会计环境还有待加强;同时提出应当增加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之能胜任这样高水平准则的要求,本文希望从这些方面入手,更为有效的将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落到实处。本文研究的主要局限在于:本文由于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和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前提条件假设,但这些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成立;其次,本文并没有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纳入实验研究中,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仍值得商榷;再则,本文实验研究中遵循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提供了准则要求披露信息,遗憾的是,现实的披露并没有实验研究中的完整;同时,本文因为研究的时间、研究者的资源以及能力的限制,在选择研究样本时不得不采用大量的财经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和样本量的有限性,决定了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能一致适用于所有财务报告使用者。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第一,研究角度的独特性。根据文献综述,我国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以实务研究居多,理论研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在核心期刊中能找到的理论研究的研究,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从信息质量出发,没有找到从信息含量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本研究能在研究角度上弥补我国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的不足。第二,研究方法的新颖性。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式是价值相关性研究,但鉴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的非重复性,使用两年或多年证券市场数据进行价值相关性研究存在对比基础不同的难题,而本文采用实验研究克服了这一问题。第三,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试验研究方式决定了其试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对于所有满足实验假设条件的情况,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可以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意义。
钟顺东,迟颖[9](2008)在《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之比较》文中认为2007年1月1日,新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成熟的企业会计体系得以正式的确立,掌握和学习新准则是每个企业及会计人员的头等大事,下面通过对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差异比较,为会计同仁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该准则提供一些帮助,也为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提供材料。
田春晓[10](2008)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政部先后三次颁布及修订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本文结合国内研究现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本身演变和对该准则研究方法(即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等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描述和评论。
二、非货币性交易的计价确认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货币性交易的计价确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内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发展 |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内比较 |
(一) 准则框架的比较。 |
(二) 准则名称的比较。 |
(三) 基本概念的比较。 |
(四) 会计处理的比较。 |
(五) 披露要求的比较。 |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际比较 |
(一) 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同美国会计准则的差异 |
1. 基本定义的比较。 |
2. 非货币性交易类别划分标准的比较。 |
3. 会计处理的比较。 |
4. 披露要求的比较。 |
(二) 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
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的比较。 |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区分方式的比较。 |
3. 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比较。 |
4. 损益确认的比较。 |
四、我国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新准则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
(二) 对补价比例的确认问题。 |
(三) 对商业实质的判断问题。 |
(四) 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问题。 |
五、结论 |
(2)论管理视角下的非货币性交易(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内涵及商业实质判断 |
二、文献综述 |
三、管理视角下完善非货币性交易的对策 |
(一) 从会计管理的层面, 加大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的监管力度。 |
(二) 从税收管理的层面, 进行税收征管制度的创新。 |
(三) 从监督管理的层面, 重视非货币性交易审计。 |
(四) 从经营决策的层面, 加强非货币性交易的成本管理的针对性。 |
(五) 从系统管理的层面, 关注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管理。 |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回顾 |
(1) 新旧准则的变化 |
(2) 新准则所产生的影响 |
(3)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运用 |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际比较 |
(一)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适用范围的比较 |
(二)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补价的比较 |
(三)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披露范围的比较 |
(四)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的比较 |
(1) 不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 |
(2) 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 |
四、完善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的建议 |
(一) 关于商业实质问题的建议 |
(二) 关于操纵利润问题的建议 |
(三) 关于补价方面问题的建议 |
五、结论 |
(4)浅谈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则名称由“非货币性交易”改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准确界定了新准则的核算范围 |
二、新准则引入“商业实质”概念, 并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规定了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 |
1.“商业实质”概念的引入 |
2. 新准则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规定采取不同核算办法, 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二、新准则重新启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与计量 |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新旧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的运用 |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产生的原因、类型、确认方式及对利润影响的变化 |
五、几点建议 |
(5)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2. 公允价值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理论 |
2.1 公允价值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概念 |
2.1.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概念 |
2.1.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 |
2.1.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
2.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模式的理论依据 |
2.2.1 会计目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属性的影响 |
2.2.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计价基础的选择 |
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价基础选择的变迁 |
3.1 1999 年首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
3.2 2001 年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
3.3 2006 年再次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
4.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的现状 |
4.1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规范 |
4.1.1 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
4.1.2 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
4.2 我国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 |
4.2.1 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执行的总体情况 |
4.2.2 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4.3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
4.3.1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交换损益如何计量? |
4.3.2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相关税费如何入账? |
4.4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4.1 “商业实质”的判断 |
4.4.2 公允价值的取得缺乏可靠性 |
4.4.3 公允价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
4.4.4 财务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高 |
5.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的完善建议 |
5.1 国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对我国的启示 |
5.1.1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 |
5.1.2 防范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
5.1.3 引入全面收益观念 |
5.2 解决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
5.2.1 明确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交换损益的计量 |
5.2.2 明确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相关税费的入账 |
5.3 为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平台 |
5.3.1 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 |
5.3.2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断商业实质 |
5.3.3 降低公允价值对利润的影响 |
5.3.4 增加非货币性交易的信息披露 |
5.3.5 完善我国资产评估业 |
5.3.6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中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差异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则涵盖范围的比较 |
(一) 互惠性交换与非互惠转让的涵盖比较 |
(二) 非货币性资产与负债的涵盖比较 |
(三) 非货币性资产范围的比较 |
二、非货币性交易分类标准的比较 |
三、中美准则中会计处理方式的比较 |
(一) 不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方式的比较 |
(二) 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方式的比较 |
(三) 非补价条件下的会计处理方式的比较 |
四、中美准则中损益确认及披露信息方式的比较 |
(一) 损益确认的比较 |
(二) 非货币性交易中披露信息方式的比较 |
五、准则和制度建设的思考 |
(一) 现行非货币性交易涵盖的范围 |
(二) 非货币性交易的分类 |
(7)新旧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旧会计准则计量标准和确认方式上的主要差异 |
二、新准则与旧准则会计处理的差异 |
(一)在不涉及补价的条件下。 |
1. 若以公允价值计价。 |
2. 若以账面价值计价。 |
(二)在涉及补价的条件下 |
1. 支付补价。 |
2. 收到补价。 |
3. 在同时换入多项资产的情况下。 |
三、举例说明 |
四、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仍需改进的地方 |
(8)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论题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选择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总体情况 |
2.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角度 |
2.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方法 |
2.4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5 中外研究评述 |
3. 理论推导与假设提出 |
3.1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共性分析 |
3.2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差异分析 |
3.3 假设推导与提出 |
3.3.1 股权投资者角度的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信息含量分析 |
3.3.2 债权投资者角度的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信息含量分析 |
4. 实验研究设计 |
4.1 实验逻辑框架 |
4.2 实验模式与实验问卷设计 |
4.2.1 实验模式设计 |
4.2.2 实验问卷设计 |
4.2.3 限制变量设计及信息影响度量 |
4.3 实验调查对象确定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调查对象对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评价情况 |
5.3 假设检验 |
5.3.1 对H1—H6A 的假设检验 |
5.3.2 对H1B—H6B 的假设检验 |
5.4 对假设不成立情况的反思——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之外的相关因素 |
5.4.1 H6A 假设不成立的解释 |
5.4.2 H4B 假设不成立的解释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9)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颁步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必要性 |
二、新旧准则异同点之比较 |
(一) 共同点 |
1、业务范围。 |
2、确认和计量方法。 |
(二) 不同点 |
1、准则名称和基本定义的变化。 |
2、入账价值和交易损益确认和计量的变化。 |
三、新旧准则账务处理之比较 |
(一) 不涉及补价的情况 |
(二) 涉及补价的情况 |
1、在支付补价的情况下, 新准则会计处理: |
2、在收到补价的情况下, 新准则会计处理: |
(10)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演变的简要回顾 |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规范研究述评 |
(一) 2006年新准则颁发前研究述评在2006年新准则颁发前,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以下类别: |
(二) 2006年新准则颁发后研究述评由于2006年新准则实施时间较短,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都属规范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实证研究述评 |
(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为趋势 |
(二) 非货币会计准则效果研究缺乏 |
(三) 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
四、结论 |
四、非货币性交易的计价确认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 李寿喜,朱慧芬. 财政监督, 2013(20)
- [2]论管理视角下的非货币性交易[J]. 苏亚民. 财政监督, 2013(20)
-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J]. 何哲,刘冬荣. 财务与金融, 2013(03)
- [4]浅谈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变化[J]. 柳春涛. 经济研究导刊, 2011(20)
- [5]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研究[D]. 刘红. 山西财经大学, 2011(10)
- [6]中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差异探讨[J]. 胡玲燕. 经济论坛, 2010(01)
- [7]新旧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差异分析[J]. 方飞虎. 财政监督, 2009(12)
- [8]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D]. 李翔.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9]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之比较[J]. 钟顺东,迟颖. 现代商业, 2008(33)
- [10]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述评[J]. 田春晓.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11)
标签: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论文; 商业实质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 会计假设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