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纤维艺术创作的构思与创意

论纤维艺术创作的构思与创意

一、论纤维艺术创作的构思与创意(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铂然[2](2021)在《当代设计语境中的皮革媒材创意表达》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设计语境下,纤维艺术是一个公共环境与公共艺术相交织的独立艺术形式。创意媒材的多元选择,是纤维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本文以皮革媒材在当代设计语境中的创意表达为论题,从皮革媒材的历史溯源、艺术发展历程及当代皮革艺术的三大表现形式——平面形态、半立体形态和立体形态的艺术表达展开,对皮革媒材在当代纤维艺术中创新的探索与研究。另外,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要视角,根据数据调查,从而发现皮革媒材的使用及创意设计的问题。从皮革媒材的种类与属性为切入点,以纤维艺术中艺术拼布的拼合构成形式为基础,结合其他门类的传统工艺和笔者所从事的图案设计技法与时尚纹样研究,从图案、构成、配色等方面以创新的艺术形式,探索皮革媒材在当代设计语境下的创意表达。

付沁怡[3](2021)在《纤维艺术在时装中多元设计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纤维艺术作为“年轻又古老”的艺术类别,是众多艺术形式的集合体,有着包容开放的文化内涵,便于不同文化、不同艺术技法进行创作,能够在工业化背景下,突出社会人文气息,给予受众充沛的情感交流,放松心情。由于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就与纤维息息关,人类会对纤维产品形成“集体无意识”的好感,属于无意识中的普遍感知。对于纤维艺术来说,材料的属性、符号语言、运用的技法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部分。本文从以上角度分析“从洛桑到北京”部分双年展(以下简称为“双年展”)的部分作品,并将其与时装设计相结合,具体分析其在时装设计中的多元运用:设计技法的使用、视觉效果的营造、服装结构中的运用等。对于加强时装设计的差异性、艺术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基于相关理论对纤维艺术作品的发展方向、时装趋势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具体梳理了纤维艺术从壁挂到综合性艺术的过程,包括我国纤维艺术发展的概要。数据对比分析第六届与第十届双年展参展作品的材料变化,并对以织物为材料或服装形式展示的作品进行具体发展分析,对作品的陈列方式也进行了讨论,为后续实践做铺垫。其次,具体研究纤维艺术在时装设计中的方法、肌理、结构、风格等方面的运用,分类讨论在时装中具体运用的制作技术、肌理效果、视觉感知等;选取了东西方时装品牌对于纤维艺术实际运用的案例,对比不同文化、风格背景下设计师对于时装中的纤维艺术所呈现出视觉效果的追求。综上所述,通过文献分析和时装研究,提出基于现代审美的时装设计方案,以此为基础,对纤维艺术技法、时装设计运用、具体制作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提升了时装设计的创新性,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内容,为现代审美下纤维艺术在今后时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陈书娟[4](2021)在《花鸟画元素在纤维艺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崔梦瑶[5](2020)在《中职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在纤维艺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中职学校纷纷开设“选择性”课程,即选修课程。课程中融入选择性教育思想一方面让学生面对学习与专业拥有更多选择权,另一方面也实现学生课程体系的多元化。纤维艺术发展至今,趋势已呈多元化,愈来愈强调作品的创新。然而在中职的纤维艺术选修课程上,教学主要关注在技能的学习方面,教学内容多以教授编织技法以及介绍材料的选择和如何处理等方法,也有少部分教学是对选择纤维艺术方向的学生进行创作与设计的指导,培养此方面专业性的人才。对于纤维艺术而言,作者的创新能力才是作品所体现的灵魂,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创”与“作”并存。本文借助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纤维艺术选修课程来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首先课程的开设致力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综合实力。不过,在本人的实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纤维艺术课程中显露出诸多与创作能力相关的问题,通过访谈、问卷调研以及为期三个月的日常接触发现学生存在几个明显问题,即学生对纤维艺术选修课程的心态不够重视、对课程和教师行为的错误认知、在创作纤维艺术作品时常出现的惰性思想、创作逻辑混乱、最终作品无法满足自身期待值等。这些诸多因素影响了学生对纤维艺术课程的热爱,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在课堂中参与创作的激情与动力,抱着混学分的心态上课,使选修课程开设得毫无意义。除此之外结合调研问卷的内容与交流访谈的结论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将此归纳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个人等四方面因素,逐一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总结的可激发学生热爱和愿意参与艺术创作方式以及教师如何贯穿学生的创作思维逻辑等多方面提出策略,分别从培养学生艺术“创”能力与“作”能力两个层面出发,归纳为五个方向,即引导探究思路,激发创作意识;激活记忆表象,迸发创意灵感;尝试多样材料,激发个性创作;运用多维评价,创建作品出口平台;丰富师资力量,提升课堂吸引力等。在本文的第六章分别根据这五个培养方向进行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个人、学校与社会等四个因素来展开,包括通过比赛或展览、企业师傅走进课堂、商品销售、弘扬家乡传统文化、参与志愿者活动、带着喜好进行创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创作能力,同时文章运用了五个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发挥创作思维的教学案例加以辅助说明。

曲俊宇[6](2020)在《纤维材料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纤维艺术作为当下较为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利用自身材料独特的表现力与特殊性,将更多的艺术元素融入其中,从一个单纯的艺术类型延展成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创作载体,其中尤为重要的“推动者”是纤维材料,纤维材料是纤维艺术创作的主体,解读材料必须将其带入到创作中。本文通过对纤维艺术和纤维材料的具体分析,及研究纤维材料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创作技法、材质应用和材料选择的影响等问题,并代入到具体的实践作品中来解析纤维材料和纤维艺术。本文主要从绪论、主体内容(四部分)和结论来进行论述。绪论:从个人学习及研究的思路为切入点,主要论述了所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及研究意义,对论文的研究方向做了基础描述。第一部分:明晰纤维材料的定义、类别,主要阐释纤维材料的特征。第二部分:明晰纤维艺术的概念、特征。以个人研究需要归纳纤维艺术其发展历程,将纤维艺术发展历程按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分为中国古代纤维艺术、世界古代纤维艺术和现代纤维艺术三方面来阐述其特点。第三部分:重点论述纤维材料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对比和解读纤维艺术创作中会使用到的工艺技法,和不同纤维材质在创作中的应用形式,以及纤维材料的选择对纤维艺术作品呈现的影响。第四部分:基于对纤维材料的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技法应用、材质应用、材料选择的多角度研究,综合考虑纤维材料对纤维艺术创作的发展和影响,并以理论内容联系到实践创作中,结合个人实践作品的应用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论:通过对纤维材料与纤维艺术的特性、技法、材质等多角度的解读,以理论带入实践,得出纤维材料的材质、创作技法、及选择会从不同程度影响纤维艺术创作及纤维艺术品的呈现效果,并从发展及材料自身价值等个人角度来作出总结。纤维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属性,而将其代入到在纤维艺术创作中来,更多的是结合到纤维材料与创作间的关系,从不同的应用实践中找到问题及结论。再随着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融入,使纤维材料得到更充盈更丰富的变化,进而为纤维艺术及创作提供更准确的表达,更有力的激发纤维艺术成为当代最为丰富的、生动的且有创造力的艺术创作工具与载体。

宋哲琦[7](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璐瑶[8](2020)在《初中纤维艺术单元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强调美术课程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从该角度出发,结合绿色环保理念的时代背景,以大概念理论为指导,本文试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纤维艺术单元化课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国内外学校的纤维艺术教学现状,并对国内部分学校的初中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情和学生的兴趣方向及知识诉求,开发设计了纤维艺术单元化课程。课程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为目标进行构思设计。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与纤维艺术相关的内容,在原有的初中美术教材中的扎染、拼贴、缠绕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补充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丰富了美术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纤维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程成果展示阶段,结合学生的表现及作品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自我教学反思,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论证了在大概念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和实践初中纤维艺术单元课程的可行性。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具体设计如下:第一章:了解纤维艺术课程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纤维艺术的相关内容,了解大概念理论,为后文作铺垫,为课程的开展实施作理论支撑。第三章:主要介绍我国现阶段的美术课程标准,分析初中阶段的美术教科书。第四章:通过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与教师的访谈,了解教师和学生对纤维艺术的兴趣、认知现状等,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第五章:设计了《纤维艺术融入生活》的单元化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引发学生对纤维艺术的关注与思考;第六章:结合本课程的实践,提出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开展纤维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及展望。

玛丽亚·甘尼娃(Maria Ganeva)[9](2020)在《从公共空间到场所再造 ——论纤维艺术的公共性》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主要讨论“公共”理念下的织物和纤维艺术,并对其作用与价值进行诠释,将艺术理解为一种可供参与的开放性活动或群体协同创作的实践,而不仅仅是无法触及的审美体验对象。为了说明织物和纤维艺术为公众、场地和艺术带来新活力、新想法的能力,本篇论文将重点探讨场地再造、社群参与、社会影响和集体的协同创作。在一系列纤维艺术的创新项目中,本文考证了艺术家们所使用的灵活多变的临时性材料,这些材料有线、绳子和织物等,它们使观众得以重新考量艺术作品的美学内容及其与所在空间的时间性关系。纤维艺术的实践超越了现有的美术馆制度框架,在材料、场地和公众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与在地性相关联的纤维艺术作品,不仅创造了空间性的视觉冲击,也揭示了所在场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并与其中的人们产生关联。本篇论文通过考察被视作当代纤维艺术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的项目,来鉴别纤维艺术实践与场地、公众互动的方式。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理解纤维艺术的公共性质,整篇论文是基于广泛的文献整理分析,在大量的采访材料、摄影资料和定性调查之上完成的。主要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融入公共空间的纤维艺术》,是本文的出发点,聚焦在如何将纤维艺术和纺织实践融入城市环境空间中。这种融入为纤维艺术在建筑领域和公共空间中的启蒙运动以及创作方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观点。本章还探讨了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一种思潮,即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重新思考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公共功能,并阐述了以织物和纤维为基础的公共艺术项目如何推动这种思潮的关键发展。第二章《纤维艺术的公共能量》,讨论了织物和纤维在公共空间中创造新艺术理念的重要作用。为了展示纤维艺术作品与空间的契合,对场地信息的反映以及对公众的影响,本章重点举例说明了纤维艺术作品中“时间性”如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策略,其场域特性、以及纤维艺术作为一种场域构造元素的潜在能力。第三章《场地再造、纤维艺术与公共空间的新挑战》,具体分析纤维艺术的公共空间项目,并阐释观众的参与、协作和创造展示,以构建艺术家、观众和艺术品之间新的关系形式。本章通过研究文献和案例,试图理解是什么使得纤维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具有独特而有效的交互性。第四章《纤维艺术的新思潮与社会有机体》,对公共空间中的纤维艺术活动进行了概括论述。通过考察已有的项目作品,审视了艺术家们是如何把纺织和纤维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与人们产生联系,连接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区形式,进而推动社会的有机更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纤维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影响,本章重点探讨了一些在创造社会空间、促进社区参与和协作中卓有成效的纤维艺术项目。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当代公共空间纤维艺术实践的方向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吕静雯[10](2020)在《女性意识在雕塑作品中的体现 ——以1960年后出生的女性雕塑家作品为例》文中认为女性具有不同于男性独特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正因如此,女性雕塑家在作品中所呈现的自我应该被珍视,这不仅是代表雕塑界、艺术界所发出的女性声音,更是代表整个社会的女性高歌。本文围绕着1960年后出生的中国当代女性雕塑家的雕塑创作展开研究,她们的创作多集中于上世纪90年代后,以向京、姜杰、魏小杰等在当代雕塑界发声的女性雕塑家为例,分析梳理这批女性雕塑家作品不同于男性雕塑家作品的独特气质,以及她们的作品创作在材料语言、创作构思、表达手法、主题选取上的独特之处。本文以实地考察、文献分析等方法,图文并茂地结合创作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对比分析出此阶段的女性雕塑家在作品中女性意识方面的表现形式。概述这批雕塑家在上世纪90年代后至今雕塑创作的发展历程,结合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从区别于男性雕塑家的艺术共性中找出个性所在,从中总结出雕塑创作中女性意识所包含的内容、存在的形式。文章中将装置艺术纳为研究范畴,并结合新形势下展览中的互动性探讨女性雕塑家独特的作品表达方式,着重从材料媒介、形式风格、创作构思、选题四个方面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即1960年后出生的中国当代女性雕塑家群体在雕塑创作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以及她们为了表达真实的自己,而将女性主体本能转化为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在雕塑创作中进行的尝试与探索,文章同时结合自身的雕塑创作实践,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女性生命本体在雕塑创作中的体现,论证蕴含女性意识雕塑作品的魅力。文章对1960年后出生的女性雕塑家作品进行分析、思考,得出她们作品的总体倾向。从而丰富雕塑创作理论研究,补充艺术领域对女性雕塑艺术研究的不足,为从事雕塑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论纤维艺术创作的构思与创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纤维艺术创作的构思与创意(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当代设计语境中的皮革媒材创意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创新点及难点
第2章 皮革媒材概述
    2.1 皮革媒材的种类
        2.1.1 自然材料
        2.1.2 人工材料
    2.2 皮革媒材的属性
        2.2.1 实用属性
        2.2.2 艺术属性
    2.3 皮革媒材的美学特征
        2.3.1 客观性与社会性
        2.3.2 形象性与理性
        2.3.3 真实性与功利性
        2.3.4 内容美与形式美
        2.3.5 文化符号内涵
第3章 当代设计语境中皮革媒材的多元表现
    3.1 题材与种类
        3.1.1 题材
        3.1.2 种类
    3.2 工艺与形式
        3.2.1 工艺
        3.2.2 形式
    3.3 皮革媒材设计的形式语言
        3.3.1 点的表现
        3.3.2 线的表现
        3.3.3 面的表现
        3.3.4 体的表现
第4章 皮革媒材创意设计实践
    4.1 设计构思
        4.1.1 灵感来源
        4.1.2 设计理念
        4.1.3 设计意念
    4.2 设计过程
        4.2.1 皮革媒材的手工印染
        4.2.2 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技法融合
        4.2.3 皮革媒材的构成设计
    4.3 设计实践作品解析
        4.3.1 材料的独特性
        4.3.2 表现形式的创新性
        4.3.3 当代设计语言的互动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纤维艺术在时装中多元设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论文框架
2 相关理论概念的界定与论述
    2.1 纤维艺术的定义
    2.2 纤维艺术的发展
        2.2.1 现代纤维艺术发展
        2.2.2 中国的纤维艺术发展
    2.3 时装设计
        2.3.1 时装设计的发展
        2.3.2 时装设计现状
    2.4 多元设计定义
    2.5 本章小结
3 纤维艺术特征研究
    3.1 纤维艺术材料
        3.1.1 材料分类
        3.1.2 发展趋势
        3.1.3 材料语言表达
    3.2 纤维艺术技法
        3.2.1 技法分类
        3.2.2 发展趋势
        3.2.3 技法对比分析
    3.3 展示形式
        3.3.1 静态陈列
        3.3.2 动态展现
        3.3.3 互动体验
    3.4 本章小结
4 纤维艺术在时装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4.1 时装中的纤维艺术设计方法
        4.1.1 纤维艺术在时装造型设计法则
        4.1.2 时装面料设计方法
    4.2 纤维艺术在时装中的多元应用
        4.2.1 面料肌理中的纤维艺术
        4.2.2 立体化时装中的纤维艺术
        4.2.3 时装结构中的纤维艺术
    4.3 时装中的纤维艺术案例评析
        4.3.1 东方品牌
        4.3.2 西方品牌
    4.4 纤维艺术在时装中的发展
    4.5 本章小结
5 纤维艺术在时装中的设计实践
    5.1 灵感来源
    5.2 草图设计
    5.3 图案设计
    5.4 实物制作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成果及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结论
    6.3 有待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设计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职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在纤维艺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纤维艺术概述
    2.1 纤维艺术的定义
    2.2 纤维艺术的材料特征
        2.2.1 天然纤维
        2.2.2 化学纤维
    2.3 纤维艺术创作的基本技法
        2.3.1 编结
        2.3.2 壁挂的手工织造方式
        2.3.3 刺绣
    2.4 纤维作品的形态
        2.4.1 外部形态
        2.4.2 内部形态
    2.5 纤维作品的展示方式
第3章 深二职学校学生创作能力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法和步骤
        3.3.1 调查方式
        3.3.2 调查步骤
    3.4 调查结果
        3.4.1 学生的艺术基础
        3.4.2 学生创作作品的注重点
        3.4.3 可激发学生参与创作的方式
        3.4.4 深二职纤维艺术教师基本情况
    3.5 纤维艺术课程的定位与要求
        3.5.1 定位
        3.5.2 要求
第4章 影响中职学生创作能力培养的因素
    4.1 职业教育的社会因素
        4.1.1 社会对职校生的偏见
        4.1.2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1.3 学生作品的市场
    4.2 学校的教育因素
        4.2.1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
        4.2.2 作品的展示机遇
    4.3 教师因素
        4.3.1 课程教学的侧重点
        4.3.2 教师教的引导环节
        4.3.3 教师教学缺少激励性评价
    4.4 学生的个人因素
        4.4.1 学生对选修课程建设的认知
        4.4.2 学生对课程教师的认知
        4.4.3 依赖思想高于自主思考意识
第5章 中职学生“创”与“作”能力问题分析
    5.1 中职生创作能力访谈及问题
        5.1.1 访谈准备
        5.1.2 访谈内容与分析
        5.1.3 当前学生创作能力问题
    5.2 中职生“创”能力培养的方法
        5.2.1 引导探究思路,激发创作意识
        5.2.2 激活记忆表象,迸发创意灵感
    5.3 中职生“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5.3.1 尝试多样材料,激发个性创作
        5.3.2 运用多维评价,创建作品出口平台
        5.3.3 丰富师资力量,提升课堂吸引力
第6章 中职学生创作能力培养的应用实施
    6.1 学生创作能力培养的教师主导因素
        6.1.1 根据主题梳理创作思考逻辑
        6.1.2 根据生活积累挖掘灵感源
        6.1.3 根据记忆力与想象力构建创作联系
        6.1.4 培养精湛的工艺技巧
    6.2 学生创作能力培养的个人因素
        6.2.1 借助作品抒发主观情感
        6.2.2 展现兴趣爱好,打造课程多元化
    6.3 学生创作能力培养的学校因素
        6.3.1 增加作品展示机遇,提升内心满足感
        6.3.2 丰富作品呈现形态,创建多样风采
    6.4 学生创作能力培养的社会因素
        6.4.1 校企合作,制定作品出口策略
        6.4.2 志愿者服务,拓宽专业视野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调研问卷
附录2:论文图表来源

(6)纤维材料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实践应用法
        4.归纳总结法
一、纤维材料的内容概述
    (一)纤维材料的定义与类别
        1.纤维材料的定义
        2.纤维材料的类别
    (二)纤维材料的特征
        1.多为线性形态
        2.天然亲和力强
        3.材料样式丰富
        4.可塑性强
二、纤维艺术概述
    (一)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
        1.发展经过
        2.发展现状
    (二)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
        1.平面形态
        2.立体形态
        3.空间形态
        4.其他形态
三、纤维材料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创作技法的应用
        1.编织法与层叠法
        2.填充法与包裹法
        3.刺绣法与拼贴法
        4.褶皱法与悬挂法
        5.捆扎法与镶缀法
        6.抽纱法与物理、化学处理法
    (二)不同纤维材质的应用
        1.金属纤维的应用
        2.天然纤维的应用
        3.玻璃纤维的应用
        4.光纤维的应用
    (三)纤维材料的选择对纤维艺术作品呈现的影响
        1.外观视觉上的影响
        2.心理感受上的影响
        3.内涵和用途上的影响
四、纤维材料在个人纤维作品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作品的具体思路
    (二)作品的材料的选择
    (三)作品的实践技法
    (四)作品的呈现方式
        1.绢丝材料在创作中的平面表达
        2.绢丝材料在创作中的立体表达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8)初中纤维艺术单元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研究中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
        1.6.1 理论研究
        1.6.2 实践研究
    1.7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研究
    2.1 关于纤维艺术
        2.1.1 纤维艺术的概念
        2.1.2 纤维艺术的溯源及发展
        2.1.3 纤维艺术的种类
        2.1.4 现代纤维艺术的概念
        2.1.5 纤维艺术学习的意义
    2.2 关于“大概念”
        2.2.1 什么是“大概念”
        2.2.2 “大概念”的由来
        2.2.3 “大概念”的分类与特征
        2.2.4 “大概念”运用于实际教学的意义
    2.3 “大概念”与“学科核心素养”
        2.3.1 核心素养
        2.3.2 核心素养和“大概念”的关系
        2.3.3 “大概念”在落实核心素养中的价值
    2.4 “大概念”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2.4.1 以“大概念”为指导构思单元设计
        2.4.2 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设计
        2.4.3 以基本问题来进行“大概念”教学
第3章 我国初中美术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析
    3.1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解读
    3.2 初中阶段美术教科书分析
        3.2.1 上海初中阶段美术教材结构分析
        3.2.2 上海初中阶段美术教材中纤维艺术课程内容分布情况
        3.2.3 纤维艺术在基础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3.2.4 在基础教学中开设纤维艺术课程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4章 纤维艺术课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
    4.1 问卷调查(学生)
        4.1.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1.3 存在的问题
    4.2 美术教师访谈
        4.2.1 访谈基本概况
        4.2.2 访谈内容
        4.2.3 访谈结果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初中纤维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5.1 《纤维艺术融入生活》单元化课程教学设计
        5.1.1 《纤维艺术融入生活》单元化课程的设计思路
        5.1.2 《纤维艺术融入生活》单元化课程的教学目标
        5.1.3 《纤维艺术融入生活》单元化课程教学重难点
        5.1.4 《纤维艺术融入生活》单元化课程内容
    5.2 《纤维艺术融入生活》单元课程教学实施
        5.2.1 课程实施的前期准备阶段
        5.2.2 课程实施阶段
        5.2.3 展示成果阶段
        5.2.4 评估阶段
    5.3 《纤维艺术融入生活》单元课程的教学评价
        5.3.1 自我评价
        5.3.2 互评
        5.3.3 教师评价
    5.4 《纤维艺术融入生活》单元课程的教学反思
        5.4.1 教学环节反思
        5.4.2 教学效果反思
        5.4.3 教学方法反思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学生对纤维艺术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
致谢

(9)从公共空间到场所再造 ——论纤维艺术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融入公共空间的纤维艺术
    第一节 纤维艺术与公共性
    第二节 织物、纤维艺术与室内公共空间
    第三节 作为公共空间的美术馆
第二章 纤维艺术的公共能量
    第一节 时空中的纤维艺术:新的公共视野
        1. “纤维织物”作为艺术品的时效性
        2. 艺术的流动性:纤维艺术的游牧特性
    第二节 公共场域纤维艺术的重塑
    第三节 场所营造(Place-making)
第三章 场地再造、纤维艺术与公共空间的新挑战
    第一节 挑战公众认知——从观众到参与者
        1. 感知与经验
        2. 公众的介入与互动
    第二节 空间、艺术、观众体验和参与的重联
    第三节 作为公共事件的纤维艺术
    第四节 纤维行动—公众创作
第四章 纤维艺术的新思潮与社会有机体
    第一节 激活公共空间、重塑社会关系
    第二节 纤维与社区
        1. 艺术家与社区之间的合作
        2. 非艺术家群体的社区项目
    第三节 公众利益中的纤维艺术
结语
附录一: 艺术术语表
附录二: 研究访谈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10)女性意识在雕塑作品中的体现 ——以1960年后出生的女性雕塑家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文献综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内雕塑方面的相关资料
        (二)国内女性艺术方面的相关资料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女性雕塑家雕塑创作的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节 早期留洋学习的女性雕塑家
    第二节 1949年后新中国培养的女性雕塑家
    第三节 1960年后出生的女性雕塑家
第二章 蕴含女性意识的雕塑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一节 对材料媒介选取的直觉性
        一 早期女性雕塑家对材料的探索
        二 对纤维软材料的实践
        三 对材质内在情绪的感悟
    第二节 创作构思生成与创作过程中的偶发性
        一 创作构思生成的偶发性
        二 创作过程中的偶发性
    第三节 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价值体现性
    第四节 作品表达方式的含蓄性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吸收
        二 以女性的视角对“气韵”的表达
第三章 女性雕塑家创作主题选择的独特性
    第一节 内省式自我关注
    第二节 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第三节 母体的自述
第四章 女性意识在个人创作实践中的思考与体现
    第一节 毕业创作《祖国的花朵》中传达女性意识方面的思想
    第二节 毕业创作《漆黑夜晚的街头》中传达女性意识方面的思想
    第三节 毕业创作《拉扯》中传达女性意识方面的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图片来源
附录B:女性雕塑家时间年表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纤维艺术创作的构思与创意(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当代设计语境中的皮革媒材创意表达[D]. 王铂然.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3]纤维艺术在时装中多元设计的应用研究[D]. 付沁怡.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花鸟画元素在纤维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 陈书娟. 吉林艺术学院, 2021
  • [5]中职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在纤维艺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D]. 崔梦瑶.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6]纤维材料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 曲俊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8]初中纤维艺术单元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刘璐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从公共空间到场所再造 ——论纤维艺术的公共性[D]. 玛丽亚·甘尼娃(Maria Ganeva).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10]女性意识在雕塑作品中的体现 ——以1960年后出生的女性雕塑家作品为例[D]. 吕静雯. 郑州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论纤维艺术创作的构思与创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