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名视频显示终端(VDT)工人主观症状调查

110名视频显示终端(VDT)工人主观症状调查

一、110名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人员自觉症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郑雪晶[1](2021)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VDT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视频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视疲劳,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眼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评价该治疗方法对VDT视疲劳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19年12月到2021年1月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0例VDT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部症状积分、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IT)、结膜充血分级、坚持近距离用眼时间等观察指标,评价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VDT视疲劳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前对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UT、SIT、坚持近距离用眼时间、结膜充血分级及眼部症状积分进行统计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可比性均衡。2.治疗前后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UT、SIT、坚持近距离用眼时间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后BUT、SIT、坚持近距离用眼时间、结膜充血分级、眼部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显效33.3%,有效56.7%,无效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显效13.3%,有效53.3%,无效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VDT视疲劳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2.针刺联合雷火灸可明显增加VDT视疲劳患者SIT、延长BUT及近距离用眼时间、改善结膜充血。3.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较单纯西药组能更好的改善眼部不适症状,且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

曹静芸[2](2020)在《针对VDT作业者视疲劳综合症的护眼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视疲劳综合症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疾病,从19世纪中叶就已获得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从各个学科、角度出发做了很多相关研究,然而其中以设计角度出发去缓解视疲劳的研究鲜有涉足。因此本文以设计一款有效缓解视疲劳综合症且符合用户体验的护眼产品为研究目标,通过对VDT作业者视疲劳综合症的起源、成因、评定方法以及治疗办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比分析现有护眼产品,将其分为眼部敷贴、眼部按摩、补充人工泪液、视功能训练以及减少光刺激五大类别;并从技术原理、功能、结构三方面着重研究眼部敷贴与眼部按摩类产品,其中敷贴包括冷敷、热敷和冷热交替敷,眼部按摩包括气压按摩、触点按摩以及震动按摩。而后要求10名目标用户体验三款代表性产品,测试体验前后闪光融合频率变化值,以此衡量各护理方式对于视疲劳缓解的有效程度;体验后对用户进行访谈,对现有护眼产品存在的痛点与VDT作业者对护眼产品的期望进行整理分析。发现:(1)在护眼方式有效性上,眼部按摩、敷贴两组中中气压按摩、热敷的眼部疲劳缓解效果是最好的。其中敷贴组中各护理方式的缓解效果相差不大,且用户对敷贴方式的偏好受天气影响。(2)而在产品体验上,现有护眼产品存在不便携、使用场景单一、噪声大,无法满足VDT作业者随时随地护眼的需求等不足。基于用户研究结论,本文提出针对患有视疲劳综合症的VDT作业者的护眼产品应遵循的设计策略:(1)安全化,指使用产品不会对用户眼部造成某些不可逆伤害;(2)有效化,即通过使用产品可有效缓解VDT作业者的眼部疲劳症状;(3)通用化,产品应适用于不同的人、场景;(4)体验化,产品应符合VDT作业者的操作习和使用习惯;(5)时尚化,产品外观应符合VDT作业者的审美。并以此设计策略实施设计实践——以头戴式护眼产品为设计基础,结合气压按摩与敷贴的护理方式,优化精简产品内部元件以减轻产品重量、降低产品噪声,采用三次折叠的方式缩小产品体积,增加语音识别、手势操控等交互方式提高用户体验,从而实现产品有效缓解视疲劳且使用场景的多样化,将护眼产品从待命式工具转变为陪伴式护眼工具,提高VDT作业者的生活质量。

赵静如[3](2020)在《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视疲劳症状调查、干眼相关检查、调节集合功能的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等检测,观察并客观评价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理,探索颈部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推广防治视疲劳提供参考依据。2总结导师中医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的临床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其中失访3例)中青年视疲劳患者随机分入眼部推拿组38例,颈部推拿组39例,疏经推拿组40例。(2)治疗:眼部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颈部推拿组进行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疏经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即疏经推拿组为前两组方法的联合治疗),治疗均为2次/周,共治疗2周。(3)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治疗前三组患者均行验光、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并行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以及填写问卷进行症状评分。共治疗2周,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当天再次行上述所有检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视疲劳症状评分、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功能检查、集合功能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4)随访:治疗结束后进行2周随访,每周进行一次症状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的持续性。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通过三年的理论和跟师学习,系统总结导师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的理论创新和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1一般资料情况:本研究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治疗前三个月平均每日用眼时间等方面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中阳性率50%以上的视疲劳相关症状有:不耐久视(78.6%),眼干涩(77.8%),眼酸(76.1%),眼胀(76.1%),颈肩痛(72.6%),身体倦怠(69.2%),焦虑、烦躁(58.1%),眼眶疼痛(50.4%)。1.2治疗期疗效:(1)视疲劳症状评价:眼部推拿组总有效率65.8%,颈部推拿组总有效率53.8%,疏经推拿组总有效率95.0%,三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疏经推拿组改善程度优于眼部推拿组和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日视疲劳次数无显着差异(P>0.05)。(2)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治疗后三组最佳矫正视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3)干眼相关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眼部推拿组和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隐斜检查:治疗后三组远距离水平隐斜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近距离水平隐斜度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颈部推拿组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近距离水平隐斜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颈部推拿组(P<0.05)。(5)调节功能检查:调节幅度、双眼/单眼调节灵敏度: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调节反应: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调节滞后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事后多重比较中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正、负相对性调节:治疗后疏经推拿组正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正相对性调节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负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6)集合功能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集合近点缩短、AC/A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集合近点、AC/A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集合近点小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AC/A无显着差异(P>0.05)。(7)血流动力学参数:睫状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高于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颈部推拿组>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疏经推拿组低于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眼动脉PSV、EDV、RI: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眼部推拿组(P<0.05)。1.3随访期症状积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治疗后、随访1周、随访2周的症状积分。随访期三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随访期间组间存在差异,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随访第2周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症状积分仍都低于治疗前(P<0.05)。1.4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调节幅度、单眼调节灵敏度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调节反应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睫状前动脉PSV、EDV改善越明显,患者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越明显。治疗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与调节幅度的变化呈强正相关(P<0.05),与调节灵敏度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与调节反应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改善程度越大,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越明显。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干眼症病因复杂,目前临床治疗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泪液的质和量,因而远期治疗效果不佳。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近40年,以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恢复和维持泪膜的稳定性为治疗原则,尽可能减少药物对眼表的损伤,善于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症,在眼周进行中药雾化熏蒸或灸疗,使药物通过相关的经络穴位吸收,发挥循经效应,更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利用,疗效显着,且安全无副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结论:1疏经推拿法能显着改善视疲劳患者的症状,比单独眼部推拿、颈部推拿有效率更高。2颈部推拿可改善颈部筋骨拘挛,使气血通畅上注濡养于目,通过改善眼动脉和睫状前动脉的血流灌注,对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起到一定的帮助,从而使视疲劳症状得到改善。颈部推拿对于伴有颈肩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的视疲劳患者存在治疗优势。3眼部和颈部推拿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眼部的血流灌注情况的改善有关,睫状前动脉血流的改善为睫状肌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基础,睫状肌功能的恢复引起调节功能的改善,最终改善视疲劳的症状。两种推拿手法的联合使用会加强血流改善的效果。4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疗效可靠,导师自拟中药方雾化熏蒸和局部灸疗治疗干眼经验丰富,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吴帆[4](2018)在《大学生VDT作业光环境“护眼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VDT(视屏显示终端)作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作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作业形式,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拥有率和使用率不断攀升,其VDT作业视疲劳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与VDT迅速普及相应的是视屏终端“护眼”APP的“护眼模式”快速发展,然而其护眼效果并无公开数据支撑。论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基于体质适应性的VDT办公光环境研究》(批准号:51778081)和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团队名称:健康照明创新团队,编号:CXTDX201601005)。通过理论研究、调查问卷研究、实地调研以及实验研究,对使用“护眼”APP作业后的视觉表现进行评价,并研究被试在不同“护眼”背景色下作业的视功能情况,为大学生获得更佳的VDT作业光环境起到积极推动作用。LED固定光环境下使用“护眼”APP的视觉表现实验发现,原始显示环境在自觉症状表现、色觉表现上的评分均优于APP的“护眼模式”显示环境,且就色觉表现而言,护眼APP的50%护眼百分比优于100%护眼百分比。实验无法对50%和100%护眼百分比的色觉症状优劣表现做进一步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原始显示环境在自觉症状表现、色觉表现上的评分均优于APP的“护眼模式”显示环境,但被试对“护眼模式”显示环境的偏好频次高于原始显示环境。这可能是由于主观评价数据(自觉症状评分)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被试者的真实视疲劳状况,而显示环境的偏好评价也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被试者此时真实的显示环境偏好。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采用客观数据测量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同LED光环境下“护眼”背景色的视功能实验中,设定照度(50lx、300lx、750lx)、色温(4000K、2700K)、屏幕背景色(白色、蓝色、绿色、红色)三个自变量。研究发现,所有实验条件中,照度750lx,色温4000K为大学生VDT作业最适宜的环境光条件。综合比较不同背景色在不同环境光条件下的视功能表现,结论如下:在红色和色背景色水平下,被试在作业绩效、NASATLX得分、色觉测试上表现更好;蓝色背景色下,被试在自觉症状评价、主观偏好上表现最好;白色在各个指标上的视觉表现均无明显的优势,且在750lx4000K,300lx2700K,50lx4000K光环境下左、右眼近视力得分情况较差。结合对大学生VDT作业场所及其作业光环境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成果,建议在图书馆、教室、工作室进行VDT文字性作业时,绿色和红色背景色是最为合理的选择,其次是蓝色,而白色的视功能表现最差;在寝室进行VDT文字性作业时,应根据寝室VDT作业面环境光的不同做出适当调整:若工作面色温较低,则应考虑蓝色背景色,若工作面照度较低,则应选择蓝色或红色背景色。

韩承,李津,张万超,张健,张昊[5](2017)在《天津市视屏作业肌肉骨骼疾病危害因素调查》文中提出目的拟对天津市区域内视屏(VDT)作业人群肌肉骨骼疾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金融、信息技术、行政管理及自动化生产行业中VDT作业人群690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电子化北欧肌肉骨骼疾病标准问卷收集所需信息。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并筛选主要危害因素。结果疲劳的患病率最高(53.3%73.8%)。手部的舒适程度最低(6.1%)。肌肉骨骼疾病症状与腕部工作姿势(OR=1.6401.842)、每日VDT作业时长(OR=1.2651.438)正相关,而与休息频次呈(1/OR=1.1441.273)负相关。影响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腕部工作姿势、每日VDT作业时间和休息频次。结论调查和回归分析筛选出姿势、作业时长和休息情况作为VDT作业肌肉骨骼疾病主要危害因素。以此为基础可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评估分级和健康促进措施,有助于达到一级预防目标。

骆玉洁[6](2017)在《具有适应性的青年VDT作业者LED办公光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为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团队名称:健康照明创新团队,编号:CXTDX201601005),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光暴露安全预测的工厂动态光环境研究》(51378518)和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开放课题《具有昼夜适应性的工厂流水线光环境研究》(2016ZA02)的延伸研究课题。近年来,VDT作业已成为现代办公中最具代表性的作业形式。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使青年VDT作业者对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办公照明的向往逐渐变为可能。青年VDT作业者对于办公光环境的适应性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差异,本研究以青年VDT作业者的办公光环境偏好为切入点,对其适应性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分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三部分展开。在理论研究部分,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青年VDT作业者对于水平照度达到500lx及以上,垂直照度在300lx左右,色温在3300K-5300K(若选用LED光源,则不宜高于4000K)的办公光环境的适应性最好。在调查研究部分,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大中型城市中需要长期进行电脑办公的青年VDT作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电脑屏幕尺寸、情绪、季节、疲劳程度等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到青年VDT作业者对于办公光环境的适应性。在实验研究部分,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室模拟实验——LED光源下的偏好色温选择实验和LED光源下的全天分时段协作偏好调光实验发现:水平照度500lx,垂直照度300lx,色温3800K为现行规范下,针对青年VDT作业者而言,最具有适应性的恒定办公光环境的照度及色温取值。但对青年VDT作业者进行电脑办公而言,规范中的500lx的水平照度值偏低,750lx或将成为一个更加适宜的水平照度建议值。此外,实验研究还发现青年VDT作业者对于非偏好动态光环境的适应性最差,对于恒定光环境与偏好动态光环境的适应性各有千秋。在恒定光环境下,其注意力、记忆力、对比敏感度及远、近视力的表现更好;在偏好动态光环境下,其自觉症状评价、色觉表现更好。最终,本研究通过对上述三部分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以期对具有适应性的青年VDT作业者LED办公光环境设计以及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合理建议,为未来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办公照明设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赵亮亮,余艳艳,俞文兰,徐铭,曹文东,张红兵,韩磊,张恒东[7](2013)在《IT行业视屏作业人员眼疾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IT行业视屏作业人员视屏接触情况和眼疾患病情况,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保护视屏作业人员的眼健康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苏省某市IT行业视屏作业人员190人,通过问卷调查和眼科健康检查分析视屏接触与眼部疾病的关系。结果视屏作业人员每工作日视屏接触时间为6.016.0 h,平均(10.1±1.8)h;调查者中有151人(79.5%)佩戴近视镜眼镜;35.8%的人视屏作业过程中会定时休息;14.2%的人眼部不适时会使用防护产品。104例视屏作业者(54.7%)双眼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检查结果均正常(≥10 s),86例(45.3%)至少有1只眼睛BUT不正常(<10 s);110例(57.9%)泪液分泌试验(SIT)检查结果正常(≥10mm),80例(42.1%)至少有1只眼睛不正常(<10 mm)。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平均每日视频接触时间、眼睛与显示器距离、休息频率、眼部不适时是否使用眼部防护用品、显示器类型和每日看电视时间6项因素对视力有影响(P<0.05)。是否定时休息、性别、角膜透明情况、瞳孔形状、父亲远视史和不适时是否使用防护用品6项影响因素对BUT结果有影响(P<0.05)。计算机类型、性别、瞳孔形状、晶状体透明情况、显示屏-视线角度,显示器类型和操作台高度7项因素对STT结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行业视屏作业人员眼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防护意识不足;需针对其影响因素加强宣教力度,提高该行业的眼病防治水平。

高建华,王建新[8](2006)在《视屏显示终端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坤海[9](2006)在《视屏作业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迅速、广泛地进入各个领域,人们接触视屏显示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VDT)的机会与日俱增,由此带来的皮肤、视力、骨骼肌、精神心理及生育功能等方面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综述如下。

顾力刚[10](2004)在《VDT作业及其管理研究》文中认为VDT作业是伴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业形式。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VDT作业已成为现代劳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业。VDT作业的作业形态、对作业者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不同于传统的办公室作业和车间作业。它的出现对作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现代作业管理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从视觉疲劳、局部骨骼肌疲劳和精神疲劳等方面对VDT作业研究进行了综述。在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VDT作业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VDT作业及其管理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VDT作业对固视运动的影响,建立了评价视觉疲劳的新指标。视觉疲劳是VDT作业引发身心疲劳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客观、准确地评价VDT作业者的视觉疲劳是VDT作业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广泛使用的调节近点距离和闪烁融合频率这二项评价视觉疲劳的指标存在着固有的缺欠。为了建立评价VDT作业视觉疲劳的新指标,通过实验研究了VDT作业对固视运动的影响。2小时的VDT作业使固视运动的微跳动成分和漂移成分的运动特性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眼球运动系统固视机能低下的结果,反映了固视运动的疲劳特性。固视运动是注视静止点视标时眼球产生的无意识的微小运动,与调节近点距离和闪烁融合频率相比,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视觉系统的疲劳状态。固视运动对视觉疲劳反应敏感,疲劳的检出能力远远大于调节近点距离和闪烁融合频率,是评价VDT作业者视觉疲劳的新指标。VDT作业疲劳的模糊综合评价。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因素影响的事物进行总体评价的有效方法。根据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要求和VDT作业引发疲劳感的特点,从视觉疲劳、局部骨骼肌疲劳和精神疲劳三个方面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VDT作业疲劳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对VDT作业者的疲劳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价。模型中有关构造评判矩阵的信息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效率高成本低,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我们提出的VDT作业疲劳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便于现场应用,为企事业单位在VDT作业管理中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作业者的疲劳程度提供了新的方法。 <WP=4>VDT作业视觉环境的综合评价。在综合分析了VDT作业视觉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作业者可能产生影响的基础上,从照度、亮度、眩光、视屏显示质量、光色等方面设计了评价VDT作业视觉环境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某些企业VDT作业场所的视觉环境进行了评价。应用实例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对VDT作业场所的视觉环境质量做出正确的评价。模型中各项指标的量化信息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运算过程简单,便于掌握和应用,为企事业单位在VDT作业管理中评价视觉环境,确认管理对策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VDT作业管理。VDT作业管理有其特殊性。根据管理学、系统科学、工效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VDT作业的特征及其管理的客观要求,构建了VDT作业管理的框架。从作业组织、作业环境、作业空间布置及健康管理等方面探讨了VDT作业管理的内容、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以期通过有效的管理在提高个人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同时,预防、减轻VDT作业者的生理和心理疲劳,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生活质量。

二、110名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人员自觉症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0名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人员自觉症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VDT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2.6 安全性观察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 观察指标评价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T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IT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坚持近距离用眼时间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膜充血分级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各项症状评分比较
        2.6 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3 临床疗效评价
    4 安全性评价
    5 随访
第三部分 讨论
    1 VDT与视疲劳
        1.1 VDT的使用对眼睛的影响
        1.2 VDT视疲劳的影响因素
        1.3 VDT视疲劳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3 治疗方法设定分析
        3.1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视疲劳的治疗
        3.2 针刺对VDT视疲劳的治疗作用
        3.3 雷火灸对VDT视疲劳的治疗作用
    4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6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视疲劳相关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

(2)针对VDT作业者视疲劳综合症的护眼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DT作业者视疲劳综合症研究现状
        1.2.2 护眼产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VDT作业者视疲劳综合症理论研究
    2.1 VDT作业者视疲劳综合症定义及内容
    2.2 VDT作业者视疲劳生理机能的变化
        2.2.1 调节与集合失衡
        2.2.2 眨眼率降低
        2.2.3 闪光融合频率降低
    2.3 VDT作业者视疲劳的影响因素
        2.3.1 个人视觉能力
        2.3.2 视屏显示因素
        2.3.3 工作环境
        2.3.4 其他
    2.4 VDT作业者视疲劳的评定方法
        2.4.1 主观评定法
        2.4.2 客观评定法
    2.5 VDT作业者视疲劳的治疗措施
        2.5.1 生活习惯干预
        2.5.2 补充人工泪液
        2.5.3 眼周穴位按摩
        2.5.4 敷贴
第三章 视疲劳护眼产品研究
    3.1 护眼产品总述
    3.2 护眼产品技术分析
        3.2.1 眼周穴位按摩
        3.2.2 眼部敷贴
    3.3 护眼产品功能分析
    3.4 护眼产品结构分析
        3.4.1 基础结构分析
        3.4.2 部件结构关系示意图
第四章 针对缓解视疲劳护眼产品的用户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目标用户
    4.3 视疲劳测试装置
    4.4 具体实施
    4.5 研究结果分析
        4.5.1 护理方式有效性分析
        4.5.2 用户行为与需求分析
第五章 护眼产品设计研究
    5.1 护眼产品设计策略
        5.1.1 护眼安全化
        5.1.2 护眼有效化
        5.1.3 护眼通用化
        5.1.4 护眼体验化
        5.1.5 护眼时尚化
    5.2 护眼产品设计实践
        5.2.1 护眼产品定位
        5.2.3 护眼产品设计分析
        5.2.4 设计效果展示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
    局限性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视疲劳测试问卷
    过程记录表与访谈问题

(3)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疲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2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
        3 视疲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5 视疲劳的治疗
        6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视患者调节和集合状态的研究进展
        1 近视眼的调节功能
        2 近视眼的集合功能
        3 近视眼的AC/A比值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随机分组
        3 入组
        4 治疗方法
        5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6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结果
        2 治疗期疗效比较
        3 随访期比较
        4 相关性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 主要疗效结果分析
        3 干眼疗效分析
        4 调节和集合功能疗效分析
        5 血流动力学参数疗效分析
        6 疏经推拿法治疗手法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
    前言
    1 干眼症的定义、临床表现和发病因素
    2 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
    3 干眼的病因病机
    4 干眼的常用治疗方法
    5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经验
        5.1 药熏法治疗干眼症
        5.2 灸熏法治疗干眼症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视疲劳症状评分表
    附录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表
    附录3 眼科检查记录表
    附录4 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图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大学生VDT作业光环境“护眼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针对大学生VDT作业视疲劳的研究现状
        1.2.2 VDT作业光环境“护眼模式”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5 技术路线
2 VDT作业光环境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2.1 VDT作业与视疲劳
        2.1.1 视疲劳感觉的表现形式
        2.1.2 VDT作业时长与视疲劳的关系
    2.2 VDT作业光环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2.1 环境光照度
        2.2.2 环境光色温
        2.2.3 显示器类型
        2.2.4 蓝光危害
        2.2.5 屏幕亮度
        2.2.6 目标\背景亮度对比度
        2.2.7 目标\背景颜色组合
        2.2.8 其他因素
    2.3 小结
3 大学生VDT作业光环境主观调查问卷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大学生VDT作业场所
        3.3.2 大学生VDT作业时间
        3.3.3 大学生VDT作业习惯
        3.3.4 屏幕背景色偏好
        3.3.5 VDT作业视疲劳影响因素
        3.3.6 VDT作业效率影响因素
        3.3.7 护眼APP使用情况
        3.3.8 大学生VDT作业后的身体疲劳表现
        3.3.9 大学生VDT作业后的视疲劳表现
    3.4 小结
4 大学生VDT作业光环境现状调研与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测试内容及指标选择
        4.1.2 测试时间及使用仪器
        4.1.3 光环境测试方法及内容
    4.2 宿舍VDT作业光环境调研
    4.3 图书馆VDT作业光环境调研
    4.4 教室VDT作业光环境调研
    4.5 小结
5 LED固定光环境下使用“护眼”APP的视觉表现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前准备工作
        5.2.1 实验条件
        5.2.2 被试筛选
    5.3 实验概述
        5.3.1 实验原理
        5.3.2 实验任务
        5.3.3 实验步骤
    5.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5.4.1 作业绩效
        5.4.2 自觉症状评价
        5.4.3 色觉测试分析
        5.4.4 偏好分析
    5.5 讨论与总结
6 不同LED光环境下“护眼”背景色的视功能实验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前准备工作
        6.2.1 实验条件
        6.2.2 被试筛选
    6.3 实验概述
        6.3.1 实验原理
        6.3.2 实验任务
        6.3.3 因变量设计
        6.3.4 实验步骤
    6.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6.4.1 阅读绩效分析
        6.4.2 NASA_TLX得分分析
        6.4.3 色觉测试分析
        6.4.4 自觉症状评价
        6.4.5 远视力分析
        6.4.6 近视力分析
        6.4.7 偏好背景色分析
    6.5 讨论与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天津市视屏作业肌肉骨骼疾病危害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调查对象患病情况
    2.3 回归分析
3 讨论

(6)具有适应性的青年VDT作业者LED办公光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针对VDT作业的办公空间光环境研究现状
        1.3.2 偏好光环境的研究现状
        1.3.3 人工光环境与疲劳的关系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适宜VDT作业的LED办公照明设计的理论研究
    2.1 VDT作业的类型与特征
    2.2 VDT作业对视觉系统的影响
        2.2.1 VDT作业对视觉系统生理机能的影响
        2.2.2 VDT作业者的视觉疲劳感
        2.2.3 VDT作业者的视觉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
    2.3 VDT作业对作业者心理的影响
        2.3.1 技术应激
        2.3.2 VDT作业者的心理疲劳
        2.3.3 VDT作业者的心理健康
    2.4 针对VDT作业的办公照明设计建议
        2.4.1 照度控制
        2.4.2 色温控制
        2.4.3 亮度控制
        2.4.4 眩光控制
    2.5 LED运用于办公照明的优势
        2.5.1 节能环保
        2.5.2 超长寿命
        2.5.3 诱虫性低
        2.5.4 体积小巧
        2.5.5 瞬间点亮
        2.5.6 色温、照度、颜色可调
    2.6 适宜VDT作业的LED办公照明设计发展趋势
        2.6.1 节能控制
        2.6.2 健康照明
        2.6.3 个性控制
        2.6.4 功能适应
3 针对进行电脑办公的青年VDT作业者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VDT作业的现状
        3.3.2 VDT作业光环境的现状满意度
        3.3.3 理想的VDT作业光环境
        3.3.4 偏好光环境产生的影响
        3.3.5 偏好光环境选择的影响因素
    3.4 小结
4 LED光源下的偏好色温选择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原理
    4.3 实验条件
    4.4 实验对象
    4.5 实验步骤
    4.6 实验结果分析
    4.7 小结
5 LED光源下的全天分时段协作偏好调光实验
    5.1 实验前准备工作
        5.1.1 实验室空间改造
        5.1.2 实验室调光系统改造
        5.1.3 实验被试者筛选
    5.2 实验概述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原理
        5.2.3 实验条件
        5.2.4 实验对象
        5.2.5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VDT作业情况分析
        5.3.2 自觉症状评价的分析
        5.3.3 注意力测定对比分析
        5.3.4 记忆力测定对比分析
        5.3.5 FM100孟塞尔色觉测试数据分析
        5.3.6 远视力测定对比分析
        5.3.7 近视力测定对比分析
        5.3.8 远视力与近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5.3.9 自觉症状与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5.3.10 恒定光环境下不同时段的光环境评价分析
        5.3.11 偏好调光结果分析
        5.3.12 对比敏感度的数据分析
    5.4 讨论与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B. 实验量表
    C. 分析结果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视屏显示终端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展VDT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必要性
    1.1 从事视屏作业人数多, 需求量大
    1.2 视屏作业人群最值得受到保护
    1.3 职业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1.4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1.5 视屏作业人群纳入国家职业健康监护对象
2 视屏显示终端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
    2.1 视觉系统
    2.2 肌肉骨骼系统

(9)视屏作业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皮肤的影响
2 对视觉系统的影响
3 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
4 对精神心理的影响
5 对生育功能的影响

(10)VDT作业及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VDT作业研究的发展历程
    1.3 VDT作业的类型与特征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论文结构
2 VDT作业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2.1 VDT作业对视觉系统的影响
    2.2 VDT作业对局部骨骼肌的影响
    2.3 VDT作业对心理的影响
    2.4 VDT产生的电磁波对作业者健康的影响
    2.5 VDT作业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VDT作业对固视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研究的目的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VDT作业疲劳的模糊综合评价
    4.1 VDT作业疲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VDT作业疲劳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 应用实例
    4.4 本章小结
5 VDT作业视觉环境的综合评价
    5.1 VDT作业视觉环境分析
    5.2 VDT作业视觉环境评价模型
    5.3 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结
6 VDT作业管理
    6.1 VDT作业的组织管理
    6.2 VDT作业环境管理
    6.3 VDT作业空间布置
    6.4 VDT作业者的教育培训
    6.5 VDT作业健康管理
    6.6 VDT作业管理的模式与流程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110名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人员自觉症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VDT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评价[D]. 郑雪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对VDT作业者视疲劳综合症的护眼产品设计研究[D]. 曹静芸.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D]. 赵静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大学生VDT作业光环境“护眼模式”研究[D]. 吴帆. 重庆大学, 2018(04)
  • [5]天津市视屏作业肌肉骨骼疾病危害因素调查[J]. 韩承,李津,张万超,张健,张昊. 职业与健康, 2017(21)
  • [6]具有适应性的青年VDT作业者LED办公光环境研究[D]. 骆玉洁. 重庆大学, 2017(06)
  • [7]IT行业视屏作业人员眼疾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J]. 赵亮亮,余艳艳,俞文兰,徐铭,曹文东,张红兵,韩磊,张恒东.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3(05)
  • [8]视屏显示终端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J]. 高建华,王建新. 职业与健康, 2006(23)
  • [9]视屏作业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张坤海. 职业与健康, 2006(12)
  • [10]VDT作业及其管理研究[D]. 顾力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标签:;  ;  ;  

110名视频显示终端(VDT)工人主观症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