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通讯器S1503应用编程原理

远距离通讯器S1503应用编程原理

一、长距离通信器S1503的应用编程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魏文涵[1](2021)在《基于振动唤醒的燃气地震开关嵌入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截止至2020年我国燃气管网总里程已接近十万公里。我国50%的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三分之二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城市附近若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长久以来,我国对于燃气管道工程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而对于地震发生后的紧急处置装置的研究仍有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内陆使用的燃气地震阀门以工力所研制全机械式地震触发阀门为主,同时在国内几个城市设置了多个试运行的小区,在多次地震事件中能够正常关断燃气阀门,运行良好。但是,从中也反映出全机械式地震触发阀门的一些不足,比如体积过大安装维护较为麻烦,缺乏数据采集系统不便于震后数据分析评估等等。因此,本文设计一款基于振动自动唤醒的燃气地震开关,用于破坏性地震作用下燃气管道的紧急处置。首先,深入研究了全机械式地震触发阀门的控制原理,针对在地震事件中反映出的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结合传统电磁阀的基础上,确定燃气地震开关嵌入式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并分析了系统的实现原理。燃气地震开关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在没有外界供电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电池自供电来完成对燃气管道阀门关断的控制,因此超低功耗自供电小型硬件化设计是整个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其次,在确定了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之后,按照模块化设计思路将整个系统分成了主控模块、传感器模块、通信模块和阀门控制模块四个部分。主控模块基于超低功耗芯片ADu CM3029来实现,通过外接低功耗传感器ADXL362来实现数据采集的功能同时利用软件程序编写利用中断控制系统的其余部分休眠模式与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从而实现振动自唤醒功能并实现低功耗设计需求。同时,采用低功耗的NB-IOT通信模块SIM7020,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采用MQTT通信协议来实现设备与云服务器之间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实现指令的交互。最后过振动台,按照地震烈度仪的行业测试规范标准与标准传感器进行对比测试,加速度测量误差结果满足在振动频率小于20Hz情况下误差在5%之内;线性度误差测量结果满足小于1%的要求;燃气阀从触发到关断过程时间小于1.5秒,验证了该系统相关参数的准确性,符合标准。

宋婷婷[2](2021)在《针对片上光互连网络通信可靠性的研究与优化》文中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应用需求爆炸式增长的驱动下,实现高可靠性和高计算性能的超级信息处理系统是片上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工艺技术的长足改进,单芯片上集成成百上千个处理核的多核处理器系统已经实现。在片上多核系统中,由于多任务的并行处理及处理核间海量数据的频繁交换,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的通信架构来实现系统的高性能信息处理。得益于与CMOS兼容的硅光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片上光互连网络(Optical networks-on-chip,ONo Cs)有效解决了传统电互连所产生的高时延、高损耗、带宽限制和通信效率低等问题,其具备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优秀的资源利用率和良好的可拓展性,在超高速光通信、超级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将波分复用技术应用于片上光互连网络能够满足超大容量和超高速率对更高通信带宽的需求。然而,现阶段片上多核光互连网络的通信可靠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一方面,由于硅基光子器件本身的材料属性和当前尚不完美的制造工艺,光载波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固有物理损耗和串扰噪声的影响,从而导致网络中多跳通信光信噪比的降低及误码率的增大。另一方面,硅基光开关元件对温度波动和工艺偏差非常敏感,温度及制造工艺的轻微变化都会导致光开关的谐振波长发生漂移,使得光通信链路的物理性能变差,对系统级的通信性能和可靠性造成负面影响。尤其对于采用波分复用技术的片上光通信系统,由上述问题导致的数据通信可靠性降低现象更为严重。因此,本文针对如何提升片上光互连网络的通信可靠性这一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针对多波长片上光互连网络中的串扰特性,将角度优化(60°/120°波导交叉)方法应用于支持波分复用技术的光路由器层和光网络层,以提升光通信链路的物理性能,降低光网络中信号传输的误码率。首先,依次构建了完善的光器件级、光路由器级和光网络级的插入损耗和串扰特性分析模型;其次,基于角度优化方法和理论分析模型设计了优化的Crossbar和Crux光路由器的优化结构,对比分析该方法对光路由器的串扰特性及各端口光信噪比性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后,将所设计的角度优化光路由器应用于光网络层,基于Mesh和Torus拓扑结构的片上光网络进行了光网络层的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在本文所用参数下可将光网络层的平均光信噪比提升约1.5 d B,其能够有效提升多波长片上光路由器和光网络的光信噪比和误码率性能,实现光网络中更低的误码率传输和数据通信的可靠性提升。2.将信道编码技术应用于片上光互连网络,结合群计数编码方法具有强大检错能力的优势,设计了全电、全光和光电混合的群计数编码器,其中全光和光电混合的群计数编码器基于硅基微环谐振器设计实现。基于仿真软件Interconnect验证了所设计的光电群计数编码器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并对其检错效率、能耗和面积开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计数编码方法的错误检测效率可以达到88.2%,相比于奇偶校验方案的检错效率高出36.6%;全电、全光和光电混合的群计数编码器在最坏情况下能耗分别为0.260 f J/bit、56.000 f J/bit和30.386f J/bit;另外,该光电群计数编码器的占芯比例非常小,当Mesh和Torus网络规模增大至10×10时,其面积开销在整个芯片尺寸中的占比小于0.15%。3.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片上光互连网络的高可靠性通信系统,该系统具有错误检测和数据重传功能,可以有效保证目的节点所接收数据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为了减少串扰对通信可靠性的影响,对重传机制进行了优化,进一步提升数据重传的可靠性。基于Opti System仿真系统直观呈现了光群计数编码方法对于实现高可靠光通信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了所提出的光通信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片上光互连网络中数据通信的可靠性。此外,选择常用的奇偶校验方案作为对照,基于不同的通信机制全面地评估了该可靠性片上光通信系统所付出的功耗和时延代价。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增加了激光源、编码及校验电路,采用群计数方法实现4比特数据的可靠传输相较于不含错误检测机制直接传输需要额外消耗26.4%的功率,相比于奇校验方案需要额外消耗16.3%的功率。基于奇偶校验的重传机制相比于只采用奇偶校验但无重传约需额外35%的零负载端到端时延开销,采用群计数方法重传机制的零负载端到端时延比只采用群计数方法但无重传约多出39%。本文所提出的可靠性提升技术在当前片上集成中切实可行,可以有效提升片上多核光通信网络系统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在数字光通信领域和大规模片上光互连网络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芯片上可靠性光通信系统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

江霞[3](2020)在《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生物医疗、可穿戴监测、5G等许多应用都要求其设备具有更高的性能与更小的物理尺寸。作为这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天线,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整体性能,其尺寸也不断向着小型化方向发展。然而,当前这些应用中的天线,由于受到传统电磁辐射原理的限制,其小型化天线尺寸仍处于波长量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天线的小型化设计已成为了目前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本文以突破天线小型化设计难题为目的,探索了机械波致电荷运动的电磁辐射新原理,并基于新原理研究了小型化天线的设计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有:1、深入剖析了传统天线小型化技术的局限性,引出了机械波致电荷运动的天线小型化实现新方法,指出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2、作为新概念的小型化天线目前仍缺乏完善的分析理论,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的工作原理,并且根据材料特性及天线设计需求对天线基本结构的选择进行了全面探讨。3、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相关的结构仿真分析。基于设计需求和工程应用前景,进行了相关材料的选择;结合数学公式阐述小型化天线的工作过程,并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算法进行一维结构模拟,验证分析了该天线结构的理论可行性;随后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进行声波结构仿真分析和优化,求解了其频率和结构响应,验证了新型天线的工作机理。4、鉴于目前并没有一个成熟的仿真方法可以实现对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的三维建模仿真,本文通过商业有限元仿真软件COMOSL Multiphysics的自定义PDE功能进行数学建模,开发了一个包含磁场、电场和应力场相互耦合的有限元模型,可以求解并导出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电磁辐射的近场值。而后运用表面等效原理,进行近远场转换,求解了天线的远场辐射性能,最终实现了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的电磁辐射特性分析,验证了新型小型化天线方案的可行性。

陈成[4](2019)在《NB-IoT终端软件远程自动更新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NB-IoT是3GPP组织在2016年冻结核心标准的支持低功耗广域物联的蜂窝连接技术,目前我国已基本布网完成,其应用研究正成为物联网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现场手工更新方法无法满足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无人值守的终端软件定期更新与维护的需求,终端软件远程更新研究成为NB-IoT应用领域的重要课题。NB-IoT终端软件远程更新涉及嵌入式软硬件设计、NB-IoT网络通讯、系统架构等诸多技术,系统复杂度较高。本文在深入研究终端软件更新和NB-IoT通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 NB-IoT终端软件远程自动更新系统的研究及应用,主要内容如下。(1)着眼于NB-IoT应用开发的完整生态体系,遵循软件开发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面向NB-IoT终端软件的远程更新共性架构,该架构可抽象为终端UE、信息邮局MPO、人机交互系统HCI。终端可划分为BIOS和User两部分,负责更新代码数据的本地引导;信息邮局在终端和人机交互系统之前起通信“桥梁”作用;人机交互系统负责更新代码数据的云端分发。(2)在充分分析NB-IoT通讯特点基础上,针对NB-IoT单次连接通信数据量有限、传输速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 NB-IoT终端软件更新共性机制,该机制具有应答、断点续传和丢帧重传等特点,保证了更新操作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提出增量更新机制,降低远程更新所需网络开销、提高更新效率。(3)在NB-IoT终端软件更新共性机制基础上,提出了远程更新系统软硬件设计及编程架构,在S32K144和ME3616的硬件平台上实现了 NB-IoT终端软件远程自动更新功能,并进行了多硬件平台的适应性研究。本文给出的远程更新系统通过在NB-IoT智能水表设计开发中的具体实践,并反复测试,结果表明,远程更新系统稳定、可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

朱飑凯[5](2018)在《低功耗无线传输系统数据交换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技术日趋成熟,逐步将“世界万物”与网络相连变成了现实。物联网中的节点需要将感知数据实时传输出去,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节点体积大小和能量受限等因素影响,低功耗无线传输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数据交换的效率时刻影响着整个系统的传输性能。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物联网中低功耗无线传输系统的数据交换效率尤为重要。本文以提高无线传输系统中数据交换效率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解码的被动式节点上行数据收集方法。针对多节点部署场景,单时隙通信效率低下的问题,采用并行传输能够提高数据收集效率。现有方法中节点采用幅移键控的调制方式,其抗干扰性差,接收器解码需要依赖稳定的信道系数。本文对节点的调制方式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抗干扰性更强的相移键控调制方式,接收器将节点信息映射到星座域中,根据节点状态结合簇的序列特征对节点并行解码。本文采用相移键控调制的节点相比于采用幅移键控调制的节点在星座域中分簇更加明显,与现有方法相比,该协议提高了被动式节点并行传输解码的正确率。(2)设计了一种基于链路特征感知的被动式节点下行数据反馈协议。现有数据反馈协议中,接收器只能与单个节点物理连接执行数据反馈,如果对于单位区域内多个节点都执行相同的反馈分发数据,依然需要接收器逐个与节点通信,导致通信效率低下。处于接收器天线覆盖范围内的节点能够接收到来自于接收器的消息,但是,由于节点遵循现有协议无法直接回复接收器。本文考虑了接收器组播式分发数据到多个节点的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特征感知的数据反馈协议。本协议将被动式节点的充电效率和链路质量作为评价指标,接收器根据链路特征选择合适的节点作为主节点与其正常通信,其他节点作为从节点监听主节点与接收器的通信过程,该协议能够有效降低节点充电冗余,提高节点数据分发反馈效率。(3)提出了一种基于冲突容忍的主动式节点数据传输协议。在低功耗无线传输系统中,现有的数据聚合遵循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该协议规定当发送节点检测到信道被占用时,发送节点会选择退避机制保守等待来减少节点之间的信道竞争。然而,在大规模节点部署场景下,节点之间频繁的竞争信道且采用退避原则会大幅度增加数据传输的时延,导致整个传输系统无法实时地收集节点的感知信息。不同于传统的退避协议,本文提出了一种冲突容忍的并发传输主动式节点多跳聚合数据传输协议,通过调节竞争节点的并发传输概率,降低了节点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其处于竞争的红利区间,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节点传输数据包的延迟,进而提高系统的信道利用率。(4)设计了一种低功耗无线传输的行为感知系统。现有行为感知系统多数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数据,为了获得较高的处理精度,需要相对多的训练集。然而,通常情况下数据训练集有限,这极大地影响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行为感知系统的准确率。针对数据训练集有限的情况下,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高阶累积量的行为感知系统,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而且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了设计的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同时该系统能够兼容现有商用接收器,具有广阔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林瀚刚[6](2018)在《基于ZigBee的水质监测系统与手机软件的设计》文中提出水产养殖品的产量与水体环境直接相关。近几年我国的水产品养殖范围体系逐渐扩大,领先于其他国家。但许多水产养殖基地仍然采用人工监管的方法,这种方式存在检测周期长、实时性差、效率低等缺点。因此,需要研制一种高效可靠的监测系统来代替人工管理。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与Android技术的水质监测无线传感网络系统,将ZigBee与Android技术应用到水质监测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和Android技术的传感器节点和无线网关节点的软件设计方案。主要使用ZigBee 2007协议栈提供的API函数完成数据的传输和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搭建,并通过编写传感器节点的数据采集程序完成数据的收集,以及利用云服务器技术完成数据的远程传输存储。而Android技术则可以使传输的数据反馈到用户界面,从而实现对水域水质的实时监控。水质参数种类复杂各异,许多参数信息较难直接获取,且有些传感器价格颇为昂贵,为了有效降低设备成本,使效益达到最大化,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质参数预测系统。通过支持向量机回归机理论、SVR建模与模型训练,完成了水质参数的预测功能,减少了水质参数信息采集的设备搭建成本,并提供了可信度较高的参数值。系统搭载了 3类传感器,分别为pH、溶解氧和电导率传感器。通过2个月的实地测试,该套系统可以顺利采集各个参数数据,并进行传输和处理。通过对采集参数与实际值对比,3类传感器的相对误差较小,分别为0.48%、1.68%和0.23%;通过水质预测模型仿真对比,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较小,可信度高。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优良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设计科学,工作稳定。

刘文娟[7](2018)在《基于Android和LoRa的工业化气体浓度远程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通信技术与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远程监控系统的实时性和便捷性得到了巨大提高。而随着当今时代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易燃有害气体也在不断衍生,所以构建工业化气体浓度监测的远程监控系统越来越重要,工业化气体浓度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包括气体检测终端与远程监控技术两个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气体检测终端广泛存在检测气体单一、稳定性差、精度不高等问题,并且大多采用便携式,需要去现场采集,效率不高且实时性监控不够。在无线通信监控系统应用方面,传统上大多采用ZigBee、WIFI、3G/4G等技术进行通信,而这些技术具有不适用于长距离通信、抗干扰能力弱、成本高等相应缺点,并不适用于监控工业现场。因此,如何扩大通信距离、增强抗干扰的能力、使组网更加便捷、提高终端检测仪的稳定性与实时性等,成了工业化远程监控系统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论文将基于扩频原理的长距离(Long Range,LoRa)无线传输技术运用到工业化远程监控系统中,并考虑在实际应用中,工业易燃有害气体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的特殊性会对采集信号造成一定的干扰,设计了一种基于Android和LoRa的工业化气体浓度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整体结构上分为监控端、汇聚节点、采集节点和终端多气体检测仪四大部分。其中,监控端分为PC监控端和手机监控端,PC端设立在监管控制中心,便于监管人员轮流值班监控,手机端则更加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对工业气体浓度进行监控。汇聚节点不仅要通过LoRa无线接收采集节点的上传数据,还要通过GPRS公网或串口,将数据上传到监控端,监控端也可通过汇聚节点下发命令。采集节点向下通过RS484总线与终端多气体检测仪相连,向上借助LoRa的无线超长距离通信力与汇聚节点进行通信。对于该系统的终端气体检测仪,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多气体检测仪,其中主控芯片为STM32F103C8T6微处理器,结合对应传感器可以检测工业车间温湿度值和多种易燃有害气体浓度。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本文研究设计了适用的数字滤波算法来降低工业环境中的干扰信号,从而使采集数据更加精确。该系统目前已开发完成,系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并能很好地实现对工业化易燃有害气体的实时检测和监控。

朱琪[8](2017)在《地面无人平台智能跟随中的定位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面无人平台在提高运输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燃料消耗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潜力,智能跟随是地面无人平台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工作围绕地面无人平台智能跟随展开,探讨了智能跟随与主从遥控、全自主、半自主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对比了不同工作模式下智能跟随的特点,提炼出了智能跟随中需要解决的定位与控制问题。随后深入研究了无人平台和引导对象定位方法、无人平台智能跟随纵向运动控制方法、无人平台智能跟随侧向运动控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轨迹匹配的定位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短距离内以惯性器件、里程计等为基础的推算轨迹具有一定相对精度的特点,用相邻短距离内推算定位轨迹的形状来抑制卫星定位等直接定位手段中的随机噪声,进而持续给出准确、稳定、平滑的融合定位结果。(2)提出了一种结合梯形速度曲线与NDP附加结构的加速度规划方法,据此设计了无人平台智能跟随纵向运动控制器。该方法由基于梯形速度曲线的加速度规划和基于NDP的附加结构并联而成;基于梯形速度曲线的加速度规划可以根据实时跟随状态得到初步的期望加速度;附加结构中,通过NDP算法建立加速度附加规划策略,进一步改善了基于梯形速度曲线方法在调节时间、稳态精度等方面的性能。(3)提出了一种虚拟车道引导下的路径规划框架、一种考虑端点曲率约束的路径生成方法和一种基于最短通过时间的路径评价方法,据此设计了无人平台智能跟随侧向运动控制器。虚拟车道引导下的路径规划框架将路径规划分为参考路径规划和机动路径规划两个过程,通过对参考路径和机动路径切入点变化频率和幅度的约束,可以有效提高平台运行的平稳性。考虑端点曲率约束的路径生成方法能够生成更加符合平台非完整性约束的运动路径,基于最短通过时间的路径评价方法克服了普通评价方法中各项指标物理意义不一致、加权系数难以设计等问题。

朱书剑[9](2017)在《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智能家居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近年一些标志性产品的出现,加速了智能家居概念的实体化。由于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进入这一领域,通过各自的特色的核心产品打开局面并完成布局。然而由于价格高昂和标准争议,智能家居的发展仍然阻力重重。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智能家居的研究情况和相关产品的市场推广情况,推论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在过渡期间所拥有的重要作用;接着分析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应实现的目标,并从无线和有线角度介绍了可以用于智能家居的通信技术;最后围绕目前楼宇中智能设备和非智能设备共存的现状,提出了一套基于STM32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方案,该方案的特点在于可拓展性好,价格低廉,功能实用。设计的系统由三部分构成:核心控制板,外围传感器和控制器,以及上位机软件。本文完成了核心控制板的软硬件设计,上位机服务器,数据库和用户界面的设计,其中为了适应多种外围设备的接入,控制板的软件设计采取了分层的架构和模块化的设计。最后通过选取微波传感器和智能学习型控制器,实现了楼宇空调的分布控制和集中管理。本文就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常见的通信手段进行讨论,并给出了本课题下的方案设计,然后分层次地介绍了核心控制板硬件设计,基于Reactor模型的并发服务器设计,基于MySQL的数据库设计,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文末给出了各个模块的测试和系统的运行效果,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陈蜀东[10](2016)在《结构健康监测智能化模块设计与系统集成》文中指出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分为传感器子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和分析评估与预警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其独立的设备、功能和信息,其设备厂商提供的应用软件只能实现特定的功能,不具备扩展性和通用性,整个系统信息分散、功能不融合。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对结构健康监测各子系统进行模块化开发,并进行系统集成,建立统一的人机交互界面,旨在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增强系统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和智能性。本文针对结构健康监测中应力温度、加速度和风压三种常用监测数据研究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的采集方法,实现监测软件与不同接口采集设备的数据交互;提出基于INI配置文件解决复杂采集参数初始化问题和软件基本参数配置问题的方法,并通过INI配置文件实现对多通道采集参数的初始化;建立SQL Server2005中心数据库,通过LabVIEW开发平台将监测数据实时存储在数据库中,实现对大量监测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和各子系统信息的交互;研究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系统可视化开发方法,通过表格和波形图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显示,通过三维图片控件函数等操作实现结构三维模型的三维显示。研究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处理与结构应力评估方法,通过LabVIEW软件平台实现对应力阈值的提取,并通过导入历史实测监测数据进行应力评估,获得了超过应力阈值的监测数据的信息并进行显示和预警;研究了MATLAB接口调用技术,实现了对监测数据的预处理;研究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的报表生成方法,实现应力安全评估结果报表的自动生成。针对珠海歌剧院健康监测项目,对其子系统进行模块化开发,开发应力温度、加速度和风压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对模拟数据的采集,并建立中心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针对珠海歌剧院的结构三维模型开发了模型可视化模块,实现对大型结构模型的导入和三维显示,针对整个健康监测系统开发了软件的登录系统,保障系统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系统的集成方法,对珠海歌剧院健康监测各子系统进行集成,实现各模块在同一界面下进行操作和管理。

二、长距离通信器S1503的应用编程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距离通信器S1503的应用编程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振动唤醒的燃气地震开关嵌入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燃气开关地震紧急处置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气开关地震紧急处置国外研究现状
        1.2.2 燃气开关地震紧急处置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燃气地震开关嵌入式系统设计
    2.1 燃气地震开关主要研究目标及难点
    2.2 燃气地震开关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燃气地震开关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及功能分析
    3.1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2 主控芯片
    3.3 传感器模块设计
    3.4 通信模块设计
        3.4.1 NB-IOT技术
        3.4.2 MQTT通信协议
        3.4.3 通信模块
    3.5 燃气阀门开关控制设计
第四章 燃气地震开关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及功能分析
    4.1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
        4.1.1 CCES开发环境搭建
        4.1.2 Keil开发环境搭建
    4.2 传感器模块软件设计
        4.2.1 传感器初始化程序设计
        4.2.2 SPI通信程序设计
    4.3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3.1 通信模块功能设计
        4.3.2 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4.3.3 AT指令流程
第五章 实验测试
    5.1 设备测试方案
    5.2 功能测试
        5.2.1 休眠模式
        5.2.2 振动监测模式
        5.2.3 报警模式
    5.3 加速度误差测试
    5.4 线性度误差测试
    5.5 幅频特性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作者工作范围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2)针对片上光互连网络通信可靠性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片上光网络实现基础
        1.2.2 片上光网络可靠性研究
        1.2.3 光编码技术与光编码器
    1.3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片上光互连器件与关键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片上光互连基本器件
        2.2.1 激光器
        2.2.2 耦合器
        2.2.3 光波导
        2.2.4 微环谐振器
        2.2.5 滤波器与调制器
        2.2.6 光电探测器
        2.2.7 光器件数值仿真方法
        2.2.8 光器件优化理论
    2.3 光波分复用理论基础
    2.4 非线性四波混频效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串扰特性的片上光互连网络通信可靠性分析与优化
    3.1 引言
    3.2 光器件级串扰特性的分析与优化
        3.2.1 物理结构模型
        3.2.2 功率分析模型
        3.2.3 传输特性分析
    3.3 光路由器级串扰特性的分析与优化
        3.3.1 串扰特性分析模型
        3.3.2 光路由器结构优化
        3.3.3 光路由器性能分析
    3.4 光网络级串扰特性分析与理论建模
        3.4.1 片上光Mesh与Torus网络
        3.4.2 交换机制与路由协议
        3.4.3 串扰特性分析与建模
    3.5 片上光互连网络性能仿真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片上光互连网络可靠性编码的研究与设计
    4.1 引言
    4.2 片上光群计数编码器的设计与实现
        4.2.1 理论基础
        4.2.2 设计实现
        4.2.3 功能验证
    4.3 片上光群计数编码器的性能分析与比较
        4.3.1 检错效率
        4.3.2 能耗分析
        4.3.3 面积开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光编码技术的片上光互连网络通信可靠性分析与优化
    5.1 引言
    5.2 片上可靠性光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
        5.2.1 片上可靠性光通信系统设计
        5.2.2 检错重传机制
        5.2.3 重传机制优化
    5.3 仿真分析与性能评估
        5.3.1 数值仿真分析
        5.3.2 通信可靠性评估
        5.3.3 检错能力评估
        5.3.4 功耗分析与评估
        5.3.5 时延开销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传统天线小型化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多铁天线
        1.3.2 磁电天线
    1.4 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应用前景
    1.5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基本理论
    2.1 压电层理论基础
        2.1.1 压电材料工作原理简述
        2.1.2 压电层的结构选择
    2.2 磁致伸缩层理论基础
        2.2.1 磁致伸缩材料工作原理简述
        2.2.2 铁磁共振原理
    2.3 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工作原理
        2.3.1 动态磁化作为辐射源
        2.3.2 天线整体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化天线设计的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
    3.1 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总体设计方案
        3.1.1 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结构设计
        3.1.2 压电材料的选择
        3.1.3 电极和基片的选择
    3.2 理论验证
        3.2.1 公式推导
        3.2.2 结果分析
    3.3 天线结构仿真设计分析
        3.3.1 有限元分析概述
        3.3.2 声波谐振模块仿真分析
        3.3.3 天线整体结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电磁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数学建模
        4.2.1 数学方程推导
        4.2.2 有限元建模
    4.3 数据后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NB-IoT终端软件远程自动更新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
    2.1 NB-IoT技术概述
        2.1.1 物联网连接技术分类
        2.1.2 NB-IoT技术特点
        2.1.3 NB-IoT与LPWAN
    2.2 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2.2.1 在线编程技术
        2.2.2 远程更新技术
    2.3 NB-IoT应用架构
        2.3.1 NB-IoT终端
        2.3.2 NB-IoT信息邮局
        2.3.3 NB-IoT人机交互系统
    2.4 嵌入式软硬件复用与移植
        2.4.1 嵌入式硬件设计原则
        2.4.2 嵌入式软件设计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B-IOT终端软件远程自动更新共性技术研究
    3.1 NB-IoT远程更新共性架构
        3.1.1 终端UE共性技术
        3.1.2 信息邮局MPO共性技术
        3.1.3 人机交互系统HCI共性技术
    3.2 终端UE共性技术分析
        3.2.1 终端UE软件架构设计
        3.2.2 终端UE更新机制设计
    3.3 服务器端更新软件共性技术分析
        3.3.1 机器码文件解析
        3.3.2 套接字网络通信
        3.3.3 增量更新机制
    3.4 更新协议与更新帧设计
        3.4.1 更新帧结构设计
        3.4.2 应答机制
        3.4.3 断点续传机制
        3.4.4 丢帧重传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B-IOT终端软件远程自动更新系统设计
    4.1 硬件选型
        4.1.1 主控芯片选型
        4.1.2 NB-IoT通信模组选型
    4.2 终端UE软硬件设计
        4.2.1 终端UE硬件设计
        4.2.2 终端UE软件设计
    4.3 服务器端软件功能设计
        4.3.1 Hex文件有效数据提取
        4.3.2 HCICom侦听与通信设计
        4.3.3 增量更新机制实现
    4.4 系统测试
        4.4.1 系统稳定性测试
        4.4.2 网络开销对比
    4.5 系统复用与移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实例——NB-IOT智能水表
    5.1 NB-IoT智能水表概述
    5.2 NB-IoT智能水表系统设计
        5.2.1 NB-IoT智能水表终端设计
        5.2.2 NB-IoT智能水表后台管理系统设计
    5.3 NB-IoT智能水表系统测试
        5.3.1 水表功能测试
        5.3.2 更新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BIOS底层驱动构件接口函数API
附录B S32K44最小系统电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低功耗无线传输系统数据交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低功耗无线传输系统的构成
        1.1.2 低功耗无线传输系统的主要特点
        1.1.3 低功耗无线传输系统的应用
    1.2 研究现状
        1.2.1 被动式节点的数据收集
        1.2.2 被动式节点的数据反馈
        1.2.3 主动式节点的数据传输
        1.2.4 低功耗无线传输的应用
        1.2.5 数据交换存在的挑战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具体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功耗无线传输系统中的节点平台
    2.1 主动式节点平台
    2.2 被动式节点平台
        2.2.1 节点简介
        2.2.2 WISP平台
        2.2.3 其他平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并行解码的被动式节点上行数据收集
    3.1 引言
    3.2 节点通信及存在问题
        3.2.1 单节点通信
        3.2.2 多节点通信
    3.3 基于并行解码的上行数据收集系统设计
        3.3.1 协议设计
        3.3.2 节点平台设计
    3.4 实验评估
        3.4.1 实验设置
        3.4.2 性能评估
        3.4.3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链路特征感知的被动式节点下行数据反馈
    4.1 引言
    4.2 EPC协议指令及局限性
        4.2.1 EPC协议指令分析
        4.2.2 EPC协议的局限性
    4.3 下行数据反馈协议设计
        4.3.1 协议预览
        4.3.2 下行组播数据分发
        4.3.3 评价指标参数估计
        4.3.4 数据反馈正确性验证
        4.3.5 节点状态切换
        4.3.6 从节点剩余数据的完成
    4.4 实验评估
        4.4.1 实验设置
        4.4.2 评价指标
        4.4.3 实验方法
        4.4.4 性能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冲突容忍的主动式节点并发数据传输
    5.1 引言
    5.2 主动式节点时隙分析与路由指标
        5.2.1 时隙分析
        5.2.2 路由指标
    5.3 数据传输协议设计
        5.3.1 协议预览
        5.3.2 信道利用率模型构建
        5.3.3 最大化信道利用率
        5.3.4 并发节点红利区间
    5.4 实验评估
        5.4.1 多跳实验
        5.4.2 单跳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功耗无线传输的行为感知系统设计
    6.1 引言
    6.2 行为感知系统设计
        6.2.1 系统预览
        6.2.2 系统工作流程
    6.3 数据获取处理与识别
        6.3.1 用户定义特征动作
        6.3.2 感知数据获取与处理
        6.3.3 用户行为数据特征提取
        6.3.4 用户行为特征识别
    6.4 实验评估
        6.4.1 实验设置
        6.4.2 性能评估
        6.4.3 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A.1 设计节点电路总原理图
    A.2 设计节点电路PCB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项目

(6)基于ZigBee的水质监测系统与手机软件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水质参数的分类
        1.2.2 国外水质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水质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设计方案和相关技术
    2.1 系统总体方案
    2.2 Zigbee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2.2.1 无线通信技术
        2.2.2 Zigbee概述
        2.2.3 ZigBee协议栈规范
        2.2.4 ZgBee无线网络节点
        2.2.5 ZigBee芯片选择
    2.3 Android技术概况
        2.3.1 各类操作系统对比
        2.3.2 Android架构
        2.3.3 Android四大组件
    2.4 服务器技术
        2.4.1 云服务器
        2.4.2 MySQL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与技术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1 节点硬件结构与设计电路
        3.2.2 供电单元
        3.2.3 传感器模块
        3.2.4 天线选取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与技术
    4.1 软件环境配置与开发
        4.1.1 Java开发环境的搭建
        4.1.2 服务器的选择与功能
        4.1.3 Android端开发环境配置
    4.2 PC端软件程序设计
        4.2.1 PC端读取数据
        4.2.2 PC端上传数据
        4.2.3 PC端调试测验
    4.3 Web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4.3.1 ZigBee无线节点网关软件设计
        4.3.2 web端工程结构
        4.3.3 服务器向Android端发送数据功能
        4.3.4 服务器调试测验
    4.4 Android程序设计
        4.4.0 Android项目结构
        4.4.1 登录界面设计
        4.4.2 主界面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支持向量机与水质预测
    5.1 机器学习
    5.2 支持向量机
        5.2.1 最优分类超平面
        5.2.2 核函数
    5.3 支持向量回归机
    5.4 SVR建模与训练
        5.4.1 SVR建模
        5.4.2 模型训练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的外观结构设计与实验分析
    6.1 系统的外观结构设计
    6.2 系统测试分析
        6.2.1 实验测试方案
        6.2.2 单元功能测试
        6.2.3 网络丢包率测试
        6.2.4 数据准确性测试
        6.2.5 系统功耗分析
        6.2.6 监测数据分析
    6.3 预测结果与评价
        6.3.1 预测结果评价指标
        6.3.2 预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程序
作者简介

(7)基于Android和LoRa的工业化气体浓度远程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体检测仪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LoRa网络国内外部署发展状况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主要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总体方案的设定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总体方案设定
    2.2 LoRa技术
        2.2.1 LoRa通信技术介绍
        2.2.2 LoRaWAN协议
        2.2.3 扩频通信原理
        2.2.4 LoRa数据格式和数据包结构分析
        2.2.5 空中传输时间计算
        2.2.6 LoRa无线频段选择
    2.3 GPRS技术
        2.3.1 GPRS简介
        2.3.2 GPRS网络体系
    2.4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
        2.4.1 Android系统简介
        2.4.2 Android软件架构
        2.4.3 Android开发环境搭建过程
        2.4.4 Android开发四大组件
第三章 气体浓度远程监控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汇聚节点硬件设计
        3.1.1 STM32F103核心电路设计
        3.1.2 汇聚节点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3.1.3 I/O接口电路设计
        3.1.4 SWD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1.5 LCD显示电路设计
        3.1.6 汇聚节点硬件实物实现图
    3.2 采集节点硬件设计
        3.2.1 STC15W408AS核心电路设计
        3.2.2 采集节点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3.2.3 采集节点硬件实物实现图
    3.3 SX1278射频模块硬件设计
        3.3.1 简述
        3.3.2 SX1278特性
        3.3.3 SX1278实物实现图
    3.4 GPRS模块硬件设计
        3.4.1 SIM900A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3.4.2 开关机和复位电路设计
        3.4.3 SIM卡外围电路设计
        3.4.4 GPRS模块实物实现图
    3.5 终端设备硬件设计
        3.5.1 工作原理和终端硬件结构设计
        3.5.2 LED指示灯电路设计
        3.5.3 电池充电电路设计
        3.5.4 ADC采样电路设计
        3.5.5 I2C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3.5.6 报警电路设计
        3.5.7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3.5.8 终端设备实物实现图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数字滤波算法程序设计
    4.1 系统数据通信协议
        4.1.1 通信组网过程
        4.1.2 应用层通信数据格式
        4.1.3 写入终端数据及响应指令帧格式
    4.2 采集节点软件设计
    4.3 汇聚节点软件设计
    4.4 SX1278软件设计
        4.4.1 SX1278初始化
        4.4.2 SX1278数据发送与接收
    4.5 终端多气体检测仪软件设计
        4.5.1 系统初始化程序
        4.5.2 数据通讯与采集程序
        4.5.3 按键中断程序处理
    4.6 数字滤波算法程序设计
        4.6.1 中位值滤波算法
        4.6.2 算术平均值滤波算法
        4.6.3 改进后的滤波算法
    4.7 监控端软件设计
        4.7.1 手机监控端软件设计
        4.7.2 PC监控端软件设计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试验结果
    5.1 远距离通信测试分析
    5.2 气体检测仪设备测试分析
    5.3 系统监控端试验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8)地面无人平台智能跟随中的定位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面无人平台的发展
        1.1.1 国外方面
        1.1.2 国内方面
    1.2 智能跟随简介
        1.2.1 智能跟随与主从遥控、全自主、半自主方式的联系
        1.2.2 智能跟随不同工作模式对比
    1.3 智能跟随中的定位与控制问题
        1.3.1 引导对象与无人平台的定位问题
        1.3.2 无人平台智能跟随纵向运动控制
        1.3.3 无人平台智能跟随侧向运动控制
    1.4 论文结构与贡献
        1.4.1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2 主要贡献
第二章 基于运动轨迹匹配的定位方法
    2.1 典型定位方法及其特性分析
        2.1.1 推算定位方法对比分析
        2.1.2 直接定位方法对比分析
        2.1.3 组合滤波方法分析
    2.2 基于运动轨迹匹配的定位方法
    2.3 旋转平移变换初始化与直接定位协方差估计
    2.4 实验与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结合梯形速度曲线与NDP附加结构的智能跟随纵向运动控制
    3.1 相关工作
    3.2 智能跟随纵向运动控制器设计
    3.3 基于梯形速度曲线的加速度规划
    3.4 结合梯形速度曲线与NDP附加结构的加速度规划
        3.4.1 加速度附加规划问题的马尔科夫过程建模
        3.4.2 基于NDP的加速度附加规划策略学习
    3.5 实验与分析
        3.5.1 实验准备
        3.5.2 基于梯形速度曲线的加速度规划方法测试
        3.5.3 结合梯形速度曲线与NDP附加结构的加速度规划方法测试
    3.6 小结
第四章 虚拟车道引导下的智能跟随侧向运动控制
    4.1 智能跟随侧向运动控制器设计
    4.2 虚拟车道引导下的路径规划框架
        4.2.1 典型路径规划方法及其特点分析
        4.2.2 虚拟车道引导下的路径规划框架
    4.3 考虑端点曲率约束的运动路径生成方法
        4.3.1 典型路径生成方法及其特点分析
        4.3.2 考虑端点曲率约束的路径生成方法
    4.4 基于最短通过时间的运动路径评价方法
    4.5 实验与分析
        4.5.1 考虑端点曲率约束的运动路径生成方法验证
        4.5.2 无人平台智能跟随运动控制测试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对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2.1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
    2.2 智能家居常用通信技术
    2.3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4 小结
第三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最小系统设计
        3.2.1 电源电路设计
        3.2.2 时钟电路设计
        3.2.3 复位电路的设计
    3.3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4 RS485串口电路设计
    3.5 SD卡接口电路设计
    3.6 EEPROM电路设计
    3.7 GPIO拓展电路设计
    3.8 小结
第四章 核心控制板软件设计
    4.1 开发环境的搭建
    4.2 TCP/IP协议栈移植
        4.2.1 LwIP的移植过程
        4.2.2 网卡驱动设计
    4.3 Fatfs文件系统移植
        4.3.1 Fatfs移植过程
        4.3.2 SD卡驱动设计
    4.4 外围设备通信软件设计
        4.4.1 串口通信层设计
        4.4.2 拓展通信层设计
        4.4.3 设备协议层设计
        4.4.4 设备层设计
    4.5 主程序设计与实现
        4.5.1 程控文件控制的实现
        4.5.2 状态信息收集与上传的实现
        4.5.3 上位机指令应答的实现
        4.5.4 检错和自恢复的实现
        4.5.5 多事务处理的实现
    4.6 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并发服务器设计
        5.1.1 Socket编程与TCP通信
        5.1.2 并发服务器常见模型
        5.1.3 事件驱动型并发服务器
        5.1.4 服务器事务处理流程设计
    5.2 数据库结构与接口设计
        5.2.1 数据库结构设计
        5.2.2 数据库接口设计
    5.3 用户界面设计
    5.4 小结
第六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测试
    6.1 硬件测试
    6.2 SD写入测试
    6.3 控制板以太网接入测试
    6.4 并发服务器压力测试
    6.5 控制板运行测试
        6.5.1 初始化与上位机通信测试
        6.5.2 自检模块测试
        6.5.3 终端控制测试
        6.5.4 串口通信测试
    6.6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10)结构健康监测智能化模块设计与系统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系统集成方法研究现状
        1.2.2 安全评估研究现状
        1.2.3 可视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模块化设计方法
    2.1 引言
    2.2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集成系统的组成
        2.2.2 集成系统总体目标
        2.2.3 系统集成平台
    2.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方法
        2.3.1 数据采集总体方案
        2.3.2 基于INI文件的参数初始化
    2.4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方法
        2.4.1 中心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
        2.4.2 中心数据库与监测软件的交互研究
    2.5 可视化模块设计方法
        2.5.1 数据可视化方法
        2.5.2 模型可视化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分析与结构智能预警模块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数据分析与应力阈值设置方法
        3.2.1 结构应力分析方法
        3.2.2 结构应力评估预警值的设置
    3.3 结构应力安全评估
        3.3.1 应力预警值的提取
        3.3.2 应力安全评估实现方法
    3.4 MATLAB的接口调用技术
        3.4.1 Lab VIEW与MATLAB交互方式
        3.4.2 原始数据预处理方法
    3.5 安全评估报表生成方法
        3.5.1 报表自动生成方法
        3.5.2 应力评估报表生成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珠海歌剧院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集成
    4.1 引言
    4.2 珠海歌剧院健康监测项目概述
    4.3 珠海歌剧院健康监测系统模块化开发与调试
        4.3.1 应力温度采集模块开发
        4.3.2 加速度采集模块开发
        4.3.3 风压采集模块开发
        4.3.4 模型可视化模块开发
        4.3.5 登录系统开发
    4.4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集成方法
        4.4.1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集成概述
        4.4.2 珠海歌剧院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集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长距离通信器S1503的应用编程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振动唤醒的燃气地震开关嵌入式系统设计[D]. 魏文涵.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21
  • [2]针对片上光互连网络通信可靠性的研究与优化[D]. 宋婷婷. 西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声波谐振的小型化天线研究与设计[D]. 江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NB-IoT终端软件远程自动更新技术研究及应用[D]. 陈成. 苏州大学, 2019(04)
  • [5]低功耗无线传输系统数据交换机制研究[D]. 朱飑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18(08)
  • [6]基于ZigBee的水质监测系统与手机软件的设计[D]. 林瀚刚.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7]基于Android和LoRa的工业化气体浓度远程监控系统[D]. 刘文娟. 扬州大学, 2018(01)
  • [8]地面无人平台智能跟随中的定位与控制方法研究[D]. 朱琪.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9]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朱书剑. 东南大学, 2017(04)
  • [10]结构健康监测智能化模块设计与系统集成[D]. 陈蜀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远距离通讯器S1503应用编程原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