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5-HT_(1A,2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5-HT_(1A,2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一、大鼠脊髓和后根节内5-HT_(1A,2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汲广成[1](2014)在《针刀疗法对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p38MAPK/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将观察针刀疗法对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痛阈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组织内NGF、BNDF的阳性表达及血清中SP、5-HT、β-Ep含量的变化;腰段脊髓及背根神经节p-p38MAPK、p-CREB、p38MAPKmRNA、CREBmRNA、NGFmRNA、BDNFmRNA的变化。通过这些指标,去探求“痛阈—疼痛物质—神经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旨在为针刀的镇痛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及造模将36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四组,每组各9只。采用王健瑞等建立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方法为:无菌条件下在SD大鼠腰脊部纵切口3cm,向两侧剥离骶棘肌,显露L3L4棘突,完整分离腰脊深筋膜脊神经后支穿出部分。将0.5×0.5cm大小明胶海绵植入第三腰椎横突后半段深筋膜下,保留完整肌筋膜,彻底止血,用0号羊肠线等距离缝合动物骶棘肌筋膜及皮肤,切口用庆大霉素冲冼。共造模27只,造模后第15d各组处死一只大鼠,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验证造模成功与否。2干预措施针刀组:验证造模成功后,于造模后第15及21天,在麻醉下进行针刀操作,共治疗2次。操作步骤参照朱汉章教授主编的针刀医学教材针刀操作“四步”流程进行,即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刺入约1.5-2.0cm抵至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先与脊柱平行纵切2刀,旋转刀柄90°后再横切1刀,即出针刀,按压针孔止血,创可贴贴敷。电针组:于造模后第15、17、19、21、23、25天,予以电针治疗,总计6次。用四肢捆绑联合布兜法固定大鼠,参照《实验针灸学》选择大鼠左侧“肾俞”、“腰阳关”两穴位,用毫针刺入约0.5-1cm,接电针仪通电,电针频率为2/100Hz的疏密波,电流强度不超过2mA,以大鼠背部微颤且动物不嘶叫为度,每次20min。模型组、正常组予以正常捆绑过程,不给予其它治疗措施。3痛阈检测采用TF2光热测痛仪,分别于造模当天及造模后第3、5、9、14、16、20、22、27天测定大鼠痛阈值,共测定9次。以辐射热照射大鼠尾部至甩尾反射的时间(s)为痛阈值,每次每只大鼠重复测量三次痛阈值,每次间隔5分钟以上,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4HE染色造模后第28天,处死余下各组大鼠。肉眼观察各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局部组织变化,取局部骨骼肌组织(约2cm×2cm大小)放入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一周,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5血清中SP、5-HT、β-Ep含量检测于造模后第28天,麻醉后经心脏取血约3ml,粉色凝血管(PT管)中静置1小时,低温离心机离心(4℃,3500转/分)15min,分离血清,分装-20℃保存,编号送检。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清中SP、5-HT、β-Ep含量,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6NGF、BDNF免疫组化检测于造模后第28天,经心脏放血法处死各组大鼠,取第三腰椎横突段的骨骼肌组织,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进行NGF、BDNF免疫组化检测,获取平均光密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7采用Realtime-PCR检测NGFmRNA、BDNFmRNA于造模后第28天,经心脏放血处死各组大鼠后快速取腰段脊髓及背根神经节,锡纸包裹,-70℃保存。采用RT-PCR法检测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内NGFmRNA、BDNFmRNA表达,采用2-△△ct方法进行样本的扩增分析。8Realtime-PCR法检测p38MAPKmRNA、CREBmRNA于造模后第28天,经心脏放血处死各组大鼠后快速取腰段脊髓及背根神经节,锡纸包裹,-70℃保存。采用RT-PCR法检测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内p38MAPKmRNA、CREBmRNA表达,采用2-△△ct方法进行样本的扩增分析。9Western Blot法检测p-p38MAPK、p-CREB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内p-p38MAPK、p-CREB表达,获取P-P38MAPK、P-CREB与action灰度比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局部组织修复情况造模后28天可见,正常组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的成纤维细胞增生;模型组第三腰椎横突体表投影处可见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结缔组织颜色较暗,成纤维细胞增生,纤维有断裂,可见散在红细胞分布,有毛细血管增生;电针组和针刀组造模处周围组织颜色较为明亮,炎症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可见纤维组织排列整齐成行,偶见炎性细胞,针刀组较其它组胶原纤维形成减少,瘢痕面积小,组织修复程度较高。2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痛阈的影响通过观察大鼠造模当天及造模后第3、5、9、14、16、20、22、27天痛阈的变化,发现针刀和电针干预后可以明显提高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的痛阈。3针刀对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中SP、5-HT、β-Ep含量的影响造模后第28天,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中SP、5-HT、β-Ep含量,针刀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大鼠血清中SP、5-HT含量较模型组呈降低趋势,β-Ep含量呈增高趋势。4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骨骼肌中NGF、BDNF表达的影响造模后第28天,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左侧第三腰椎横突周围骨骼肌中NGF、BDNF平均光密度值,针刀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较模型组呈降低趋势。5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NGFmRNA、BDNFmRNA的影响造模后第28天,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NGFmRNA、BDNFmRNA的表达,针刀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较模型组呈降低趋势。6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腰段脊髓及背根神经节p38MAPKmRNA、CREBmRNA表达的影响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p38MAPKmRNA、CREBmRNA表达,针刀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较模型组呈降低趋势。7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腰段脊髓及背根神经节P-P38MAPK、P-CREB表达的影响第28天取材检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腰段脊髓及背根神经节内P-P38MAPK/actin、P-CREB/actin比值针刀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较模型组呈降低趋势。结论:1针刀疗法可能通过抑制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中的SP、5-HT的含量,提高血清中β-EP的含量,提高了痛阈,起到了镇痛的作用;2针刀疗法调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中疼痛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是通过抑制骨骼肌组织中NGF、BDNF的表达、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NGFmRNA、BDNFmRNA的表达来实现的,从而起到了镇痛的作用;3针刀疗法调控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骨骼肌组织中NGF、BDNF的表达、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NGFmRNA、BDNFmRNA的表达,可能与抑制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p38MAPKmRNA、CREBmRNA、P-P38MAPK、P-CREB的表达相关,从而良性调节了血液中SP、5-HT、β-EP的含量,起到了镇痛的作用。

杨娜娜[2](2013)在《脊髓损伤后硬膜外电刺激对大鼠L3~4脊髓节段内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硬膜外电刺激(ESCS)对L3~4脊髓节段内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ESCS促进脊髓损伤大鼠步行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正常组(NC);(2)脊髓损伤组(SI);(3)脊髓损伤+跑台训练组(ST);(4)脊髓损伤+跑台训练+ESCS组(TE);(5)脊髓损伤+跑台训练+ESCS+喹哌嗪组(EQ)。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SI、ST、TE组及EQ组接受T8脊髓节段全切造模,TE组及EQ组造模手术后4周再接受L2脊髓节段电极植入手术。造模术后4周,ST组大鼠要接受7cm/s的跑台训练,每天20分钟;TE组接受跑台训练和ESCS(50HZ、0.2ms)刺激,每天20分钟;EQ组大鼠接受跑台训练+ESCS并在训练开始前20分钟腹腔注射喹哌嗪,每天20分钟。以上ST、TE、EQ组的干预都进行4周。4周后新鲜取材各组L3~L4脊髓节段行实时定量RT-PCR,检测5-HT2A受体mRNA在各组L3~L4节段的表达情况。术前及术后每周行BBB评分评估运动功能。结果:1、BBB评分术后第5周EQ组较SI组BBB评分显着提高(P﹤0.05)。术后第6周ST、TE组较SI组BBB评分显着提高(P﹤0.05)。术后第8周EQ评分高于SI、ST和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组与ST组均高于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E组较ST组BBB评分增高,但这种变化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2、实时定量RT-PCR SI组5-HT2A受体mRNA表达量较NC组增高,但这种增高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ST、TE、EQ组受体表达量均较SI、NC降低,TE、EQ组与SI、NC组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ST组与NC组比较时无统计学差异;ST组较SI组5-HT2A受体mRNA表达量降低,但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ST组5-HT2A受体mRNA表达量低于TE组,TE组低于EQ组,且ST、TE、EQ组两两比较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ESCS对脊髓损伤后下肢步行功能的恢复作用可能部分通过5-HT2A受体依赖的神经传导途径介导。2、脊髓损伤后ESCS与喹哌嗪在调节大鼠L3~4脊髓节段内5-HT2A受体mRNA表达上起协同作用,它们可以降低L3~4脊髓节段内5-HT2A受体mRNA的表达量。3、在慢性SCI模型中L3~4脊髓节段内的5-HT2A受体mRNA表达量下降有利于步行功能恢复。

江剑平[3](2012)在《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应用急性痛、福尔马林(formalin)痛和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炎性痛模型,采用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lt)等手段,通过在体和离体两个方面从整体、细胞和蛋白质水平深入研究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ensory neuron-specific receptor, 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探讨SNSR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鞘内给予与阿片受体和SNSR均有亲合力的内源性神经肽----牛肾上腺髓质22肽(bovine adrenal medulla peptide22, BAM22)能增强大鼠在伤害性热刺激和CFA炎性痛中的抗伤害作用,抑制脊髓背角CGRP阳性纤维和nNOS阳性细胞以及DRG中nNOS阳性细胞的表达。鞘内给予SNSR特异性激动剂MSH和BAM8-22也能分别抑制足底给予MSH和CFA引起的痛觉过敏或炎性痛行为,降低脊髓nNOS蛋白的表达,但不能改变伤害性热刺激引起的甩尾和撤足反射潜伏期。在CFA炎性痛中,预先给予PTX能明显抑制BAM8-22组大鼠24h时的撤足基础潜伏期,但不能抑制24h时的抗伤害作用和48h时的基础潜伏期的延长;急性应用CTAP后,MSH组大鼠在24h时会明显增加伤害感受的敏感性,但能显着延长48h时的撤足潜伏期。在正常和吗啡耐受鼠中,急性给予BAM22能引起相同的对热刺激的抗伤害作用;但慢性给予BAM22会逐渐减弱其抗伤害作用效力,并产生痛觉过敏。BAM22耐受后会降低吗啡在伤害性热刺激和福尔马林痛中的抗伤害作用,脊髓背角c-Fos表达明显上升;BAM22能部分恢复吗啡耐受鼠在伤害性热和福尔马林刺激中的抗伤害作用,降低热刺激引起的脊髓背角c-F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预先或同时给予BAM8-22能翻转已形成的吗啡耐受。间隔给予BAM8-22或BAM22能持续维持吗啡耐受鼠中吗啡的抗伤害作用,但它们并不能改变吗啡引起的痛觉过敏。隔天给予BAM8-22能明显延缓吗啡耐受的形成。此外,鞘内长期给予BAM8-22与AP-5或CLT并不影响吗啡的抗伤害作用。离体实验表明,BAM8-22和MSH能降低炎性介质引起的DRG中CGRP和nNOS阳性细胞和nNOS蛋白的表达,还能降低脊髓背角nNOS阳性细胞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SNSR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参与痛觉信息的传递,但在病理下则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力。SNSR还能增强吗啡镇痛作用,削弱、翻转吗啡耐受。Gi蛋白、c-Fos、NO、CGRP、μ受体参与SNSR介导的痛觉调制过程,NMDAR和PKC等参与了SNSR调制吗啡耐受过程。

乔丽娜[4](2010)在《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SP、NK-1R、COX-1及5-HT1AR、5-HT2AR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痛症是针灸治疗的第一适应大症,在针刺镇痛(针刺麻醉)的适应症中,首选之一为甲状腺手术。但是,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未进行过系统研究。术后痛是急性疼痛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上,针刺可明显缓解口腔手术术后痛、阑尾切除术后痛、骨科术后痛、甲状腺术后切口痛、四肢及妇科手术后切口痛等。动物实验也证明,电针可减轻足底切口痛行为反应,电生理学实验证明电针可以抑制足底切口痛大鼠Aδ纤维和C类纤维的放电。但是,针刺缓解切口痛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研究还不多;特别是针刺减轻颈部切口痛还没有任何报道。因此,本实验在大鼠甲状腺区切口痛的模型上,探讨电针双侧扶突穴对动物疼痛反应的影响及脊髓背角SP及其NK1受体与COX-1、5-HT1A、5-HT2A的表达变化,探讨电针缓解术后疼痛的脊髓机制,为临床针麻行甲状腺手术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Wistar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24),模型组(n=24),扶突穴组(n=24),足三里-阳陵泉穴组(n=24),合谷-内关穴组(n=24)。异氟醚麻醉下,在大鼠颈部做纵行切口,造成切口痛模型,分别电针双侧扶突穴,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双侧合谷、内关穴(2/15 Hz,15min,1mA;15min,2 mA),用辐射热分别在术前、术后、针后照射大鼠颈部/切口引起的躲避潜伏期作为痛敏分数衡量动物痛反应(每组10例),在麻醉状态下,一部分(每组8例)动物常规灌流取颈段脊髓(颈1-颈4),连续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颈段脊髓背角SP、NK-1、COX-1和5-HT1A、5-HT2A的表达;另一部分动物(每组6例)取颈段脊髓(颈1-颈4)组织液氮研磨提取RNA和蛋白,分别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来检测脊髓中SP、COX-1和5-HT2A的表达的变化。结果1)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与颈部切口术前(模型组15.94±4.21,扶突穴组14.48±2.76,合谷内关组13.72±2.54,足三里-阳陵泉组13.04±3.20)比较,各组动物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10.10±3.21,扶突穴组8.99±2.99,内关组8.33±1.33,足三里-阳陵泉组8.27±1.67)明显缩短(P<0.05);电针扶突穴后动物痛阈值(15.98±5.04)与本组术后4h(8.99±2.99)比较、电针合谷、内关穴后动物痛阈值(12.56±3.05)与本组术后4h(8.33±1.33)比较,其躲避潜伏期均显着延长(P<0.05),电针扶突穴后动物的痛阈值明显高于电针合谷、内关动物(P<0.05)。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后痛阈值(9.54±2.34)与本组术后(8.27±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背角SP、NK-1R、COX-1及5-HT1A,5-HT2A影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颈部切口术后,模型组动物脊髓背角浅层SP(76.76±12.51)、NK-1(71.02±7.08)、COX-1(60.84±8.02)的灰度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3.74±14.01,110.60±0.97,95.16±8.73)(P<0.05),即表达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穴组SP(94.90±7.32)、NK-1(91.69±1.28)、COX-1(105.60±13.84)的灰度值显着升高,表达明显下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穴组SP灰度值(73.72±11.06)、NK-1灰度值(67.81±15.23)、COX-1灰度值(76.59±8.07),与模型组比较(76.76±12.51,71.02±7.08,60.84±8.02)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与正常组(113.9±6.76,134.33±8.06)比较,模型组5-HT1A受体灰度值(95.13±4.56)明显降低(P<0.05),5-HT2A灰度值稍有降低(129.4515.62)。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穴组5-HT1A(78.81±4.57)、5-HT2A(110.89±8.33)灰度值明显下降(P<0.05),而足三里-阳陵泉组5-HT1AR灰度值(94.36±4.20)5-HT2AR灰度值(130.43±14.70)与之没有明显差异(P>0.05)。3)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NK-1R mRNA、COX-1mRNA及5-HT1AR mRNA、5-HT2AR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动物组NK-1R mRNA的表达水平(1.393±0.430)相比,模型组动物颈部手术后,颈段脊髓(C1-C4)的NK-1R mRNA的表达水平(6.608±0.689)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6.608±0.689),电针双侧扶突穴后颈段脊髓(C1-C4)NK-1受体的表达(0.339±0.074)显着降低(P<0.05),电针双侧的合谷-内关穴后颈段脊髓(C1-C4) NK-1受体的表达(1.089±0.797)与模型组比较(6.608±0.689)也显着降低(P<0.05),而电针双侧扶突穴组mRNA水平与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组比较没有差别。足三里-阳陵泉组颈段脊髓(C1-C4)NK-1受体的表达(4.513±1.556)明显高于扶突穴组(0.339±0.074)与合谷-内关组(1.089±0.797),足三里-阳陵泉组腰段脊髓(L4-S3)mRNA的表达(2.3708±0.988)低于本组颈段脊髓,但没有统计学差异。与正常动物组(1.227±0.158)相比,模型组动物颈部手术后,颈段脊髓(C1-C4)的COX-1mRNA的表达水平(4.519±1.211)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4.519±1.211),电针双侧扶突穴后颈段脊髓(C1-C4)COX-1 mRNA的表达(1.171±0.249)、电针双侧的合谷、内关穴后颈段脊髓(C1-C4) COX-1mRNA的表达(1.321±0.160)都显着降低(P<0.05),而电针双侧扶突穴组mRNA水平与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组比较没有差别。足三里-阳陵泉组颈段脊髓(C1-C4) COX-1mRNA的表达(5.812±1.734)明显高于扶突穴组(1.171±0.249)与合谷-内关组(1.321±0.160),足三里-阳陵泉组腰段脊髓(L4-S3)COX-1mRNA的表达(2.3708±0.988)明显低于本组颈段脊髓表达水平(2.685±0.921)(P<0.05)。与正常动物组(1.109±0.154)相比,模型组动物颈部手术后,颈段脊髓(C1-C4)的5-HT1ARmRNA的表达水平(6.439±1.770)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6.439±1.770),电针双侧扶突穴后颈段脊髓(C1-C4) 5-HT1AR mRNA的表达(1.676±0.684)、电针双侧的合谷-内关穴后颈段脊髓(C1-C4)5-HT1AR mRNA的表达(2.320±1.043)都显着降低(P<0.05),而电针双侧扶突穴组mRNA水平与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组比较没有显着差别。足三里-阳陵泉组腰段脊髓(L4-S3)5-HTR mRNA的表达(20.647±0.238)明显低于本组颈段脊髓表达水平(3.057±1.757)(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所有标本的内参都显示清晰的条带,经统计,模型组5-HT2AR蛋白的表达(0.882±0.139)明显高于正常组(0.448±0.106)(P<0.05),电针双侧扶突穴后5-HT2AR的表达(1.871±0.264)较模型组(0.882±0.139)明显升高(P<0.05),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后5-HT2A的表达(1.430±0.507)也明显高于模型组(0.882±0.139)(P<0.05)。并且电针双侧扶突穴后5-HT2A受体的表达(1.871±0.264)水平显着高于电针双侧合谷-内关穴后5-HT2A蛋白的表达(1.430±0.507)水平(P<0.05)结论1)大鼠颈部切口可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上调颈段脊髓SP、NK-1R、COX-1表达增高,说明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引起了外周及中枢的敏化。2)电针双侧“扶突穴”与合谷-内关穴均可缓解颈部切口可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并且扶突穴产生的对痛敏的抑制效应优于针刺双侧合谷-内关穴。针刺双侧“扶突穴”或“合谷”-“内关”穴可显着下调颈部切口痛引起的脊髓增加的NK-1 mRNA、COX-1mRNA、5-HT1ARmRNA的表达和加强5-HT2AR蛋白的表达水平的上调,说明颈部脊髓内5-HT1AR和5-HT2AR参与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行为反应。3)针刺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对颈部切口痛反应及SP、NK-1R、COX-1、5-HT1AR、5-HT2AR的表达没有明显作用,而可下调腰段脊髓的NK-1R mRNA、COX-1mRNA、5-HT1AR mRNA,说明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的镇痛作用有神经节段性差异。

肖智[5](2010)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疼痛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对疼痛机制的探索一直是临床医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慢性神经痛继发于外周或中枢神经损伤,表现有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以及触诱发痛(allodynia)等。细胞外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5’-triphosphate,ATP)通过与细胞膜上嘌呤受体(purinoceptors)结合,促进疼痛在外周和中枢的传递,其中P2X3受体亚型是嘌呤受体中一个主要传递疼痛信息的受体。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midbrain periaqueductal gray,PAG)在疼痛信息传递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是机体内源性疼痛调制系统(endogenous pain modulatory system)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位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信息的调制往往都通过对PAG功能的调节而实现。在东方国家,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广泛运用于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已有2000多年历史,疗效可靠,但是一直以来对电针镇痛机理尚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针治疗的临床运用和推广。目的:(1)观察Sprague-Dawley(SD)大鼠在外周神经慢性结扎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手术所引发慢性神经痛前后热痛阈、机械痛阈的变化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部(lateral midbrain periaqueductal gray,lPAG)中P2X3受体表达变化。(2)通过在慢性神经痛大鼠(以下称:CCI大鼠) lPAG微量注射P2X3受体的激动剂和特异性阻断剂,观察CCI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的改变。(3)对CCI大鼠进行多次穴位电针治疗,观察电针治疗前后,CCI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的改变以及lPAG中P2X3受体表达变化,探讨lPAG中P2X3受体表达与电针镇痛的关系,为临床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1)建立SD大鼠慢性右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模型,通过辐射热实验(radiant heat test)和von Frey纤维丝实验(von Frey filaments test)检测大鼠在神经损伤前后,建模侧后肢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和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lPAG中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以及通过免疫印迹技术观察lPAG中P2X3蛋白水平变化; (2)通过对CCI大鼠中脑lPAG微量注射P2X3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A-317491阻断lPAG中P2X3受体功能后,在lPAG微量注射ATP的类似物α,β-亚甲基ATP (α,β-methylene-ATP,α,β-meATP),观察CCI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变化规律;运用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乳鼠lPAG神经元的α,β-meATP诱发放电和A-317491对α,β-meATP诱发放电的影响; (3)在CCI大鼠建模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给予多次电针刺激,观察电针治疗前后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以及lPAG中P2X3受体表达变化; (4)用针对P2X3基因的反义寡聚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ODN)脑内微量注射降低lPAG中P2X3 mRNA表达后,观察对“足三里”穴位电针治疗镇痛作用的影响,以探讨电针治疗和lPAG中P2X3受体表达的关系。结果:(1)通过对SD大鼠疏松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后成功复制出慢性神经痛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大鼠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均下降,CCI术后第14天热痛阈和机械痛阈下降至最低值,14天后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均有小幅缓慢上升但与正常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2)CCI大鼠中脑PAG中P2X3受体阳性表达与正常大鼠以及假手术大鼠比较有轻度上调,主要阳性表达部位在lPAG,同时lPAG中P2X3受体蛋白水平与正常大鼠和假手术大鼠比较也有轻度升高。(3)在lPAG微量注射ATP类似物α,β-meATP后,与注射前比较,CCI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值有明显升高;当用P2X3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A-317491在lPAG微量注射进行预处理后,α,β-meATP的痛阈升高效果明显减弱,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值升高幅度减少,有统计学意义。(4)α,β-meATP可使乳鼠lPAG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 P2X3受体特异性阻断剂A-317491可抑制此作用;(5)在CCI大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给予多次电针刺激后,伴随P2X3受体在CCI大鼠lPAG表达上调,CCI大鼠痛阈明显升高;相反,对CCI大鼠进行“非穴位”电针,P2X3受体在lPAG表达无明显变化,CCI大鼠痛阈改变无统计学意义;(6)当用针对P2X3基因的反义寡聚核苷酸lPAG微量注射降低P2X3受体在lPAG中表达后,“足三里”穴位电针对CCI大鼠的镇痛效果明显下降。结论:(1)外周神经(坐骨神经)损伤可导致SD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值下降, CCI大鼠lPAG的P2X3阳性表达上升;(2)lPAG微量注射α,β-meATP可引起CCI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值的显着性升高,此作用可因微量注射P2X3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A-317491预处理而减弱;同时A-317491对lPAG神经元α,β-meATP诱发电流有抑制作用。(3)对CCI大鼠“足三里”穴位给予7次电针刺激,可引起CCI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值的升高以及P2X3受体在lPAG表达的升高;对CCI大鼠“非穴位”进行7次电针,不能引起痛阈升高和P2X3受体在lPAG表达变化;(4)在lPAG多次微量注射针对P2X3基因的反义寡聚核苷酸后明显减弱“足三里”穴位电针对CCI大鼠的镇痛作用。综上所述,lPAG中的P2X3受体在脊髓上疼痛调节中起抑制性作用;“足三里”穴位电针刺激通过上调lPAG中P2X3受体表达加强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作用,缓解CCI大鼠神经痛症状。lPAG中P2X3受体介入了电针镇痛的脊髓上调节机制。

乔丽娜,王俊英,陈淑萍,高永辉,杨永升,刘俊岭[6](2010)在《电针“扶突”穴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痛敏物质P物质及镇痛物质5-羟色胺1A受体等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针双侧"扶突"穴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痛敏物质及镇痛物质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穴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0只。沿大鼠颈中线做长约1.5 cm的纵行切口,制作切口痛模型。电针双侧"扶突""足三里"-"阳陵泉"穴30 min。用辐射热测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颈段(C1-C4)脊髓背角P物质(SP)、速激肽受体-1(NK-1)、环氧合酶-1(COX-1)、5-羟色胺1 A受体(5-HT1 AR)、5-HT2 AR的活性,图像分析仪测定上述物质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积分灰度值。结果:与颈部切口术前比较,各组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电针"扶突"穴后,与本组术后比较其躲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电针"足三里"-"阳陵泉"与本组术后比较,躲避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切口术后,脊髓背角浅层SP、NK-1、COX-1的灰度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即表达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穴组SP、NK-1、COX-1的灰度值显着升高(P<0.05),表达明显下调;足三里-阳陵泉组与模型组比较,该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5-HT 1 AR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5-HT2 AR灰度值变化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扶突穴组5-HT1 AR、5-HT2 AR灰度值明显下降(P<0.05),而足三里-阳陵泉组的灰度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扶突"穴可缓解大鼠颈部急性切口痛,该作用与其下调脊髓背角SP、NK-1、COX-1的免疫活性,上调5-HT1 AR、5-HT2AR的表达密切相关。

王卉,杨艳平,樊翌明,林传友,茹立强[7](2009)在《H3受体在5-羟色胺诱导大鼠瘙痒初级传入通路中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H3受体激动剂(R-α-甲基组胺)和拮抗剂(噻普酰胺)对5-羟色胺(5-HT)诱导大鼠搔抓行为的影响,并探讨H3受体在大鼠瘙痒初级传入通路中的作用。方法29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在颈背部皮内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2%5-HT(5-HT组)、R-α-甲基组胺+5-HT(甲基组胺组)、噻普酰胺+5-HT(噻普酰胺组),摄像并计数注射后1 h内搔抓次数。取大鼠C3-C5及其相应节段的背根神经节(DRG)作H3R免疫组化染色。结果5-HT组大鼠的搔抓次数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P<0.01),而R-α-甲基组胺或噻普酰胺预处理可分别减少或增加大鼠搔抓次数(P<0.01)。5-HT组大鼠脊髓后角浅层中H3受体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R-α-甲基组胺或噻普酰胺预处理可分别减少或增加H3受体表达(P<0.01-0.05)。各组动物DRG内,H3受体阳性中、小型神经细胞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5-HT诱导大鼠急性瘙痒模型中,脊髓背角胶状质区内H3受体激活可减弱瘙痒,但DRG内中、小型神经细胞上H3受体表达可能不参与瘙痒信号的传导。

周国祥[8](2009)在《毫针不同强度刺激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5-HT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毫针不同强度刺激内关穴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ECG和血清IMA的影响及对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5-HT阳性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神经通路上的信号物质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探讨针刺干预对缺血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比较不同针刺强度刺激内关对缺血心肌保护作用的差异。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轻手法针刺组,重手法针刺组。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0分钟,再灌注40分钟,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全程记录心电图。采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含量,行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5-HT阳性表达。结果: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前各组动物之间STⅡ值(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在60min观察过程中STⅡ值无显着变化,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扎后模型和轻、重手法针刺组STⅡ值,较结扎前均有明显的提高(P<0.01),其中模型组明显高于轻、重手法针刺组(P<0.01)。再灌后轻、重手法针刺组和模型组STⅡ值均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造模前(P<0.01)。再灌后轻、重手法针刺组STⅡ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仍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IMA的含量和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5-HT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假手术组血清IMA的含量和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5-HT阳性表达稍高于空白组(P<0.05)。轻、重手法针刺组血清IMA含量和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5-HT阳性表达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也高于假手术组(P<0.01),但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重手法针刺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电图STⅡ值、血清IMA含量和5-HT阳性表达都低于轻手法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IMA含量,抑制心电图STⅡ值的升高,对缺血心肌具有良性保护作用。而重手法针刺组的针刺疗效优于轻手法针刺组。其机制可能是与针刺通过干预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5-HT的表达,抑制缺血伤害性刺激的传导,减轻心肌应激性损伤有关。

王亚云,黄静,汪伟,武胜昔,李云庆[9](2008)在《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与不同5-HT受体亚型的共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初步探讨5-HT受体亚型对脊髓背角内抑制性GABA能神经元的介导作用,本研究以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为工具,利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方法,检测了5-HT受体亚型与脊髓背角GABA能阳性神经元的共存情况。结果显示,GABA能阳性细胞与5-HT1A,5-HT2A和5-HT3等受体亚型共存,且共存率存在明显不同。以上结果提示5-HT受体各亚型在脊髓水平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参与完成5-HT复杂的生理效应。

洪丽莉[10](2008)在《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胃肠动力的改变,初步探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可能的发病机理。2通过检测电针足三里前后胃内核素残留率、小肠推进率以及脑肠肽、脑肠肽受体、NOS等的改变,了解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调整作用,推断电针作用的可能途径和机制。方法:1脊髓损伤模型建立:用WD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法,选择BBB评分0分的大鼠为造模成功。2大鼠的运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后CBS法进行动物运动行为评分,观察指标包括开放空间运动能力、脚趾伸展、触地反射、回缩反射、翻正反射、斜板试验。并且对大鼠双后肢的运动功能观察,采用BBB评分。3分组:随机分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非经非穴组、电针治疗组和莫沙比利治疗组。①正常对照组:对正常的大鼠,每日固定30 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②模型对照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固定30min,但不行电针刺,连续14天。③非经非穴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治疗(选“足三里”穴旁0.5 cm处,频率、强度同(3)组)30 min,连续14天。④电针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电针足三里治疗30min,连续14天。(穴位选双侧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⑤莫沙比利治疗组: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每日给予莫沙比利灌胃,连续14天。4取穴和针刺方法:“足三里”穴,根据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指定的“动物针灸穴位图谱”选取双侧足三里穴(在大鼠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处)。大鼠清醒固定,各电针组动物均在造模成功后一周开始针刺,足三里穴直刺7mm,连接胃肠促动型医用数码电针治疗仪,参数选为:连续波,电针频率为3Hz,强度为2-3mA,针刺30min,每天1次。5胃排空和小肠推进比的检测:各组大鼠于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时,随机抽取10只大鼠,每组灌服混有99m碍-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0.05毫居(mCi)/10g和少量亚甲兰的营养性半固体糊标准餐20ml/kg,胃内核素残留率(%)=(胃内核素残留值/基准值)×100%,小肠推进比(%)=(幽门括约肌至色素前端的距离(cm)/幽门括约肌至回盲部的距离(cm))×100%。6脊髓组织病理观察:于造模后第1,7天,正常组和造模组随机抽取3只大鼠处死,以T12为中心取长约1.0cm脊髓,以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后,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片厚5μm,备用,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7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浆、血清及组织标本在测定前混匀,4℃1500转/min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测定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含量。8一氧化氮合酶的检测:于造模后第3周,大鼠处死,取1cm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于4.0%多聚甲醛中固定,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肠组织iNOS蛋白的表达,采用SABC(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并用RT-PCR测定胃窦和小肠组织iNOS mRNA的表达。9 MTLRmRNA和SSR mRNA表达:采用RT-PCR测定MTLR mRNA和SSRmRNA表达,用多媒体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计算各样本PCR产物的光密度值。计算各样本MTL-R1A mRNA及SSTR2 mRNA与内参β-actin mRNA PCR产物的积分光密度比值,比值的高低反映了MTL-R1A mRNA及SSTR2 mRNA在样本中表达量的多少。结果:1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大鼠CBS评分结果:正常组的大鼠脊髓神经的运动功能正常,模型组大鼠双后肢软瘫,肌张力低,损伤平面以下各种反射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第造模后第7天和第21天,CB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2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实验1周后,即造模后,脊髓损伤模型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经过电针治疗后,即实验3周后,模型组胃内残留率仍比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而电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3周后,小肠推进比模型组较正常组仍明显减少(P<0.01),而电针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组在电针治疗前后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有显着差异(P<0.01)。3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正常组术后24h脊髓HE染色结果正常;而模型组损伤后24h:HE染色可见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组织丧失正常的结构,有明显的组织破坏、坏死、空泡形成。灰、白质内明显可见大量、弥散的红细胞。损伤后1周:损伤区及邻近区域脊髓丧失正常结构,灰、白质内可见到脊髓液化坏死,形成空泡,灰、白质内出血消失。同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排列紊乱,神经元极少见到。4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生长抑素的测定结果:①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MTL含量降低;电针组可使大鼠血液和胃窦组织和十二指肠组织中MTL含量明显上升,作用与西药组的作用相当。②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明显降低,而电针组可明显增加血液中的GAS含量,而对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GAS含量变化作用不明显。③脊髓损伤可使大鼠血液及胃肠组织中的VIP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组织中VIP含量,对十二指肠中VIP含量增高作用不明显;与莫沙比利相比较,电针足三里对胃窦组织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④脊髓损伤后大鼠血液及组织中的SS含量升高。电针足三里能降低血液及胃窦和十二指肠组织中SS含量,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5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iNOS在胃和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在正常组中,iNOS在胃黏膜上皮细胞浆中少量表达,而在模型组和穴旁组中,iNOS在胃黏膜的表达较正常明显增加(P<0.01),治疗后,电针组和西药组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和穴旁组与正常组比较iNOS表达明显增加(P<0.01),经过治疗,电针组iNOS表达有所改善,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而西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②胃和肠组织iNOS mRNA:胃和肠组织中,模型组iNOS mRNA的表达增加(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和穴旁组相比较,iNOS mRNA的表达显着减少(P<0.01)。6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 mRNA及结肠SSTR2 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MTL-R1A mRNA中,模型组的光密度积分比值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光密度积分比值均升高,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SSTR2 mRNA中,模型组的平均光密度比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比值降低,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大鼠MTL-R1A mRNA表达下调,电针足三里上调MTL-R1A mRNA表达,作用相当于莫沙比利;脊髓损伤后大鼠SSTR2 mRNA表达增加,电针足三里下调SSTR2 mRNA表达,作用优于莫沙比利。结论1根据改良的WD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模型组造模后第7、21天改良的CBS评分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符合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证实建立的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是成功的。2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动力障碍,本实验中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和小肠推进运动功能的下降,因此,脊髓损伤后胃肠的动力下降;电针足三里可以改善胃肠的排空率,促进胃肠的运动,因此,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动力有促进的作用。3脊髓损伤大鼠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和电针的调整作用:①血浆和组织中MTL的下降可能是造成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MTL主要通过内分泌和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运动。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和组织中的MTL,促进胃肠动力。②血浆和胃肠组织中GAS的下降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GAS既可以内分泌的方式,也可以局部神经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电针足三里可以通过升高血液中的GAS,以内分泌的方式促进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③血浆和组织中VIP的升高可能是引起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电针足三里对VIP的调整不仅以内分泌的形式起作用,其胃窦组织中VIP含量也下降,因而电针足三里以血液循环和胃窦组织局部分泌的方式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胃肠动力。④血浆和组织中SS的升高可能是脊髓损伤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之一,电针足三里后,可能通过降低抑制性脑肠肽SS的释放,以血液循环和局部分泌的形式调整胃肠动力的紊乱。4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局部组织中脑肠肽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当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兴奋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或对胃肠平滑肌细胞有抑制效应的脑肠肽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上升时,则可能会出现胃肠动力障碍,MTL-R1A、SSTR2的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SCI后的胃肠动力下降的发病;电针足三里对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可能通过受体的调节方式来实现,通过上调MTL-R1A、下调SSTR2的基因表达,来调节胃肠运动,达到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5 NO能神经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脊髓损伤后可能通过iNOS蛋白和基因水平的上调导致胃肠动力障碍;而针刺足三里治疗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可能与降低NO能神经兴奋性有关,针刺足三里在胃肠动力障碍的状态下,可以下调iNOS蛋白水平和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胃肠动力;以上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NO的释放来实现。

二、大鼠脊髓和后根节内5-HT_(1A,2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脊髓和后根节内5-HT_(1A,2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刀疗法对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p38MAPK/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论文一 针刀疗法对 L3 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痛阈及血清中 SP、5-HT、β-Ep 含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二 针刀疗法对 L3 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骨骼肌、脊髓和 DRG 内 NGF 和 BDNF 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三 针刀疗法对 L3 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脊髓及 DRG 内 p38MAPK/CREB 信号通路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2)脊髓损伤后硬膜外电刺激对大鼠L3~4脊髓节段内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疼痛概述
    2 与疼痛有关的主要受体及配体
    3 阿片类药物耐受机制的研究
    4 常用炎症性痛实验模型
    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1章 SNSR在正常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对痛觉信息传递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第2章 激活SNSR受体增强吗啡的抗伤害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激活SNSR受体翻转吗啡耐受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激活SNSR受体延缓吗啡耐受的实验观察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SNSR受体对CFA炎性痛的调制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体外激活SNSR受体对炎性介质引起的CGRP和nNOS表达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SP、NK-1R、COX-1及5-HT1AR、5-HT2A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一、针刺麻醉和针药复合麻醉研究现状
    二、脊髓背角在痛敏及针刺镇痛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三、术后痛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论文部分-------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SP、NK-1R、COX-1及5-HTlAR、5-HT2AR表达的影响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痛行为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SP、NK-1R、COX-1及5-HT1AR、5-HT2AR影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NK-1R、COX-1及5-HT1AR、5-HT2AR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神经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X3受体表达变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讨论
第二部分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P2X3受体对疼痛的抑制作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讨论
第三部分 “足三里”穴位电针促进P2X3受体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的表达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第四部分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P2X3受体促进电针介导的内源性镇痛作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疼痛相关的离子通道受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6)电针“扶突”穴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痛敏物质P物质及镇痛物质5-羟色胺1A受体等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试剂
    1.3 仪器
    1.4 颈部切口疼痛模型的建立
    1.5 痛阈的测定
    1.6 电针方法
    1.7 取材及切片
    1.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ABC法)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电针对术后痛大鼠痛行为反应的影响
    2.2 电针“扶突”穴对脊髓背角痛敏物质表达的影响
        2.2.1 电针对SP表达变化的影响
        2.2.2 电针对脊髓背角NK-1表达变化的影响
        2.2.3 电针“扶突”穴对脊髓背角COX-1表达变化的影响
    2.3 电针“扶突”穴对脊髓背角抗痛物质表达的影响
        2.3.1 电针“扶突”穴对脊髓背角5-HT 1 AR阳性表达的影响
        2.3.2 电针“扶突”穴对脊髓背角5-HT 2 AR表达的影响
3 讨 论

(7)H3受体在5-羟色胺诱导大鼠瘙痒初级传入通路中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动物
    2.试剂
    3. 实验分组与行为观察
    4. 免疫组化染色
    5. 图像分析
    6.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H3R激动剂和拮抗剂对搔抓行为的影响
    2. H3R激动剂和拮抗剂对C3-C5背角浅层中H3R表达的影响
    3. H3R激动剂和拮抗剂对C3-C5腹角运动神经元H3R表达的影响
    4. H3R激动剂和拮抗剂对C3-C5相应DRG中H3R表达的影响
讨 论
    1. 5-HT诱导大鼠急性瘙痒模型的建立
    2. 脊髓背角浅层中H3R表达及其意义
    3. 脊髓腹角中H3R表达及其意义
    4. 背根神经节中H3R表达及其意义

(8)毫针不同强度刺激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5-HT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试剂用品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穴位定位
        2.3 毫针操作方法
        2.4 实验步骤
        2.4.1 心肌缺血再灌注的造模
        2.4.2 各组处理
        2.5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2.5.1 心电记录及分析
        2.5.2 血清IMA的测定
        2.5.3 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5-HT阳性表达的测定
        2.5.3.1 免疫组化组织取材
        2.5.3.2 免疫组化步骤
        2.5.3.3 摄片与分析
        2.6 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针刺内关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2 针刺内关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IMA含量的影响
    3 针刺内关对制备再灌注损伤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5-HT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中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及内关的选穴依据
        1.1 中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1.2 选穴依据
        1.2.1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
        1.2.2 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的特异性联系
        1.2.3 内关与心脏的特异性联系
        1.2.4 内关与心脏的特异性联系的现代研究
    2 现代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
    3 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4 针刺内关穴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现代研究
        4.1 针灸改善心率失常
        4.2 针灸对血小板活性和微循环的影响
        4.3 针灸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4.5 针灸对热休克蛋白的调节作用
        4.5 针灸对热休克蛋白的调节作用
        4.6 针灸对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刺激信号的传导及相关物质
        5.1 针刺内关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脊髓背角5-HT阳性表达的影响
        5.2 针刺内关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5-HT阳性表达的影响
    6 不同刺激强度针刺内关穴对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综述

(9)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与不同5-HT受体亚型的共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免疫荧光双标组织化学染色
    2. 结果分析
结 果
讨 论

(10)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 与脊髓损伤相关的胃肠动力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脊髓损伤后的胃肠道动力障碍的概况
        1.2 脊髓损伤的机理
        1.3 胃肠动力病新概念和曼谷分类
        1.4 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
        1.5 脊髓损伤后为胃肠动力紊乱机制
        1.6 脊髓损伤后消化道动力紊乱表现
        1.7 脊髓损伤后胃肠道动力紊乱的治疗
    2 脊髓损伤和胃肠动力障碍的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2.2 针灸调节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3 祖国医学对脊髓损伤的研究
        3.1 脊髓损伤的中医病机
        3.2 脊髓损伤的中医治疗
    4 祖国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研究
        4.1 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的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4.2 中医药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的进展
    5 足三里的研究进展
        5.1 足三里的定位和层次结构
        5.2 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5.3 针刺足三里穴对脑肠肽的影响
        5.4 足三里反射途径的研究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肠动力障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 脊髓损伤大鼠NOS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四 脊髓损伤大鼠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表达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讨论
    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选择依据和评估
        1.1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理论依据
        1.2 脊髓损伤模型的评估标准
        1.3 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评估分析
    2 脊髓损伤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2.1 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理论依据
        2.2 足三里的选择依据
        2.3 电针频率的选择依据
        2.4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2.5 实验结果的分析
    3 脊髓损伤对脑肠肽的影响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3.1 胃动素
        3.2 胃泌素
        3.3 血管活性肠肽
        3.4 生长抑素
    4 NOS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4.1 指标的选择依据
        4.2 实验结果的分析
    5 胃窦MTL-R1AmRNA及结肠SSTR_2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中的改变和电针的调整作用
        5.1 指标选择的依据
        5.2 实验结果的分析
第四部分:结语
    1 本课题的结论
    2 本课题创新之处
    3 工作中的不足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大鼠脊髓和后根节内5-HT_(1A,2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刀疗法对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p38MAPK/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D]. 汲广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06)
  • [2]脊髓损伤后硬膜外电刺激对大鼠L3~4脊髓节段内5-HT2A受体表达的影响[D]. 杨娜娜.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3]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D]. 江剑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4]针刺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SP、NK-1R、COX-1及5-HT1AR、5-HT2AR表达的影响[D]. 乔丽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1)
  • [5]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X3受体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D]. 肖智. 第三军医大学, 2010(12)
  • [6]电针“扶突”穴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脊髓痛敏物质P物质及镇痛物质5-羟色胺1A受体等表达的影响[J]. 乔丽娜,王俊英,陈淑萍,高永辉,杨永升,刘俊岭. 针刺研究, 2010(02)
  • [7]H3受体在5-羟色胺诱导大鼠瘙痒初级传入通路中作用[J]. 王卉,杨艳平,樊翌明,林传友,茹立强.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9(06)
  • [8]毫针不同强度刺激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5-HT表达的影响[D]. 周国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S1)
  • [9]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脊髓背角GABA能神经元与不同5-HT受体亚型的共存研究[J]. 王亚云,黄静,汪伟,武胜昔,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08(04)
  • [10]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胃肠动力障碍及其电针调整作用的研究[D]. 洪丽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5-HT_(1A,2A)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