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

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

一、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吴健[1](2019)在《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至195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安徽省在1949年至1959年间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全过程。全文以时间顺序进行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主要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建国初期安徽省环境卫生状况恶劣,地方性传染病疫情严重,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了细菌战。安徽省响应中共中央“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第二章,介绍了安徽省1949年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开展过程。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5年,以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59年,以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在爱国卫生运动期间安徽省依照中央指示,在各级行政机关中设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宣传,充分动员安徽各界群众参与其中,使安徽省的爱国卫生工作由卫生突击逐步转入了经常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三章,总结了安徽省1949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经过建国初十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安徽省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旧风俗被破除,地方性传染病大大减少,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安徽省这一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是领导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爱国卫生还要密切结合日常生产,同时注意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但是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形式主义盛行,某些成绩数据造假,缺乏科学指导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反思和借鉴。

曲毅[2](2018)在《鲅鱼圈区201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鲅鱼圈区是辽宁省营口市的一个辖区。近年来,该区各类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上升。本研究分析2017年鲅鱼圈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了解其流行特征及规律。方法采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17年鲅鱼圈区法定传染病数据,采集鲅鱼圈区统计局人口数据,对该区201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年鲅鱼圈区报告法定传染病13种,共1 389例,发病率为324.238 8/10万。死亡2例,死亡率为0.466 9/10万。其中,甲类传染病无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共730例,发病率为170.406 3/10万;丙类传染病3种,共659例,发病率为153.832 5/10万。主要以血源、性传播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13种传染病中发病前5位的分别为手足口病、肝炎、梅毒、肺结核和猩红热,共1 339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6.40%。发病人群以家务待业、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和农民为主,共1 203例,占发病总数的86.61%。男女性别比为1.46∶1。结论血源、性传播和呼吸道传染病一直以来都是传染病防控重点,也是防控难点。需要大力宣传,从源头上加强控制力度。

王凯[3](2018)在《民国对期安徽疫病与社会》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安徽战乱频繁,各种自然灾害并发,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一种灾害的爆发往往引发另一种次生性灾害,特别是灾后救济不及时,卫生条件较差,更容易引发疫病。疫病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灾害,它的危害更大,范围更广,民国时期安徽几乎年年有疫病,处处有疫情,但大规模的疫情并不多见。通过对民国时期安徽疫病进行梳理可知,民国时期安徽疫病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皖北、皖中、皖南地区发生疫病次数总体上大致相同;在时间上,由于一些资料的缺少,使得对一些年份疫病的发生并不了解,但在总体上,民国时期安徽每年都有疫病发生,有时发生一种病情,有时多种疫病同时发生,而且疫病的发生在季节上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在疫病的种类上,民国时期安徽地区疫病类型较为丰富,几乎包含了民国时期所有的法定传染病,其他传染性疾病主要为黑热病与血吸虫病:致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水灾、旱灾以及一些地缘性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交通、战争、人民生活方式等。在疫病的应对方面,政府处于主导部门,社会各界以及民众自身作为政府救济的补充部分。在疫情发生之后,政府首先派遣医生,拨款送药,设立一些临时性防疫机构,实行交通管制,防治疫病的蔓延,并且责令公安机关从旁协助;社会团体以及士绅阶层,在面对疫病时,首先是捐款赠药,向政府报告疫情并请求救治,但在疫病救治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例如一些劣绅奸商在疫情爆发时采取迷信手段致使患者错过救治最佳时期而丧命,还有一些乘机垄断药品,造成药价上涨;民众在自救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以及经济因素的原因,往往采取一些迷信手段或者土方进行治疗。疫病的爆发一方面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大规模青壮年劳动力的丧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在最深层次,疫病的爆发往往带来国民心理的恐慌,致使社会动荡;另一方面疫病爆发往往也会促进社会医疗水平的进步,使得政府及民众重视卫生事业的建设,民国时期,安徽政府为预防时疫的发生,进行了诸多卫生运动,政府组织社会各界进行清理街道、整顿水源、改造厕所、扑灭害虫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在疫病的防治过程中,安徽的卫生防疫事业得到了发展,人民的卫生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王云[4](2017)在《合肥地区80例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合肥地区80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资料,临床诊治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为输入性疟疾的预防、临床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情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收集某院感染科2015-2017年期间80例确诊为输入性疟疾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疟原虫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的结果,选取10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输入性疟疾主要的高发地区为非洲国家,其中安哥拉地区感染发病的人数占45%,其次是刚果,占16.5%。与100例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相比,80例输入性疟疾患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血小板(PLT)、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升高;生化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尿素氮(BUN)、肌酐(CR)增高,总蛋白(TP)、尿酸(UA)则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ALT、TB越高,患疟疾的可能性越大;HB、PLT越低,患疟疾的可能性也越大。结论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的实验室指标有差异,其中HB、PLT降低,N%、ALT、TB升高,在疟疾的各项指标变化中有明显意义,这些指标对于输入性疟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玉秋,邓舒,邱彦[5](2017)在《安徽省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发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省16个市和2个直管县抽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医疗机构开展现场调查。共调查89家机构,抽查法定传染病病例1 268例。结果安徽省各级CDC和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状况日趋完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5.19%,但各地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仍存在待改进的问题。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淮北地区报告率显着低于江淮之间地区和江南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江淮之间地区CDC得分显着低于淮北地区和江南地区(t1=-4.618,P1=0.002;t2=-3.395,P2=0.013),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前3位的地市为合肥市(0.9534)、铜陵市(0.9523)、马鞍山市(0.9456)。结论安徽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报告质量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卫生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完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鼓励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直接数据交换功能。

张滔,许娴,姜静静,卢曼曼,虞晨,李卫东[6](2016)在《2013~2015年安徽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安徽省20132015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提高输入性疟疾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对输入性疟疾病例的三间分布、来源及诊治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我省共报告475例输入性疟疾病例,重症25例,死亡3例,病死率0.63%。输入性病例中462例来自非洲国家,占97.26%,13例来自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占2.74%;发病人群主要为境外务工的青壮年男性,平均年龄40.27±8.80岁;每年春节期间和57月份报告病例数相对较多;全省各市均有病例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外出人员数量较多的合肥市;发病到就诊的中位时间为1(0,3)天;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0,3)天。结论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病例中重症比例较高(5.26%),且时有死亡病例发生,因此必须做好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早诊早治工作;要及时处理输入性间日疟病例,避免其作为新的传染源在本省引起继发感染。

丁晓艳[7](2009)在《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分析江苏省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寻找其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为江苏省消除麻疹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2)了解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以对江苏省消除麻疹进程实施监控;(3)监测江苏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鉴别病毒的来源,确定病毒的传播途径,科学地阻断其传播;(4)建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模型,预测2008-2012年期间历年江苏省麻疹发病数;建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估算2008-2012年期间历年的基本再生数(R0);判断能否在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研究内容:(1)江苏省麻疹疫情及流行病学特点;(2)江苏省正常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研究;(3)江苏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4)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在消除麻疹可行性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方法:(1)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江苏省麻疹病例的三间分布;(2)采用定量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人群麻疹IgG抗体水平;(3)用Vero-SLAM细胞从麻疹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分离的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羧基末端600个核苷酸片段,进行序列测定,鉴定病毒亚型。用Bio-Edit软件进行遗传变异距离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4)以1952-2007年江苏省麻疹发病资料建立模型,以2008年的发病资料作为模型预测效果的考核样本。并预测2009-2012年期间历年麻疹发病数;建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运用常微分方程的方法来进行求解,计算2008-2012年期间历年的R0值。研究结果:(1)麻疹病例年龄分布双向移位现象比较明显,发病高峰已由5-9岁年龄段儿童转向<1岁儿童,25-30岁年龄段也出现一个发病高峰;麻疹病例的地区分布已由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转向流动人口较多的苏南地区;麻疹病例的时间分布仍以3-5月为主。(2)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麻疹抗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同一年龄段不同地区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分析显示:0-7月、8月-2岁、10-14岁、15-19岁、30-39岁、≥40岁等几个年龄组地区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8月-2岁年龄段接种疫苗组与未接种疫苗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作比较,接种疫苗组总体麻疹抗体阳性率高于未接种组。(3)2003-2008年江苏省共分离211株麻疹野病毒,同属于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2003-2008年麻疹毒株组内遗传距离为1.79%;不同年份内麻疹毒株代表株间核苷酸的遗传距离在1.59%(2008年)-2.64%(2007年)之间;不同年份间麻疹毒株代表株间的遗传距离在1.19%-2.84%之间;(4)通过模型推测,在未来的几年内江苏省麻疹发病数逐年减少,但仍保持在4000以上;2008年R0估计值约为2.58-3.39,且全局稳定,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未来的易感者被接种疫苗的比例提高到92%时,R0的大小将接近于1(流行阈值)。结论: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流行的麻疹野病毒株的绝对优势基因亚型为H1a,与我国大陆其他省份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相同。以目前的发病数和免疫策略预测,2012年不能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要实现该目标,应提高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并开展防控麻疹的应用型研究,以解决<8月龄和成人麻疹发病增多的问题。

曹明华[8](2007)在《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需要社会众多部门在统一高效的指挥下,协同采取应对措施。在这些部门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或“疾控机构”)是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部门,疾控中心应对处置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效率和成败。2003年SARS危机显示了中国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几年来,国家加强了对疾控中心机构的建设投入和人才培训力度,但对于疾控体系是否能够满足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目前尚未清楚,鉴于国内尚未见对疾控中心应对能力进行系统地评估的研究报道,本课题对安徽省疾控系统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作了全方位评价。目的1.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2.对安徽省各级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进行普查;3.建立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4.应用疾控中心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安徽省各级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综述和3轮专家咨询设计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然后,以安徽省作为研究现场,对安徽省121家市县区疾控中心应对能力现状进行普查(收回有效问卷121份)。根据现状普查的结果,采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疾控机构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市、县(区)级疾控机构应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分析了安徽省疾控机构应对能力建设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障碍,提出加强安徽省疾控系统应对能力建设的建议。结果1.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评价包括疾控机构基本情况、疾病监测能力、现场流行病学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疫情通报与信息化建设、培训与演练共7个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96个具体指标来反映。2.安徽省市、县(区)级疾控机构应对能力现状调查的结果发现: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反应及时性、早期疾病察觉、与媒体合作和交流、应急人员数量和素质、应急专家库建立、技术、器械和物资储备等方面表现较差,应加强建设。3.以安徽省市、县(区)级疾控机构应对能力调查资料为基础建立的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为: C = 0.659C1+0.213C2+0.128C3式中:C为疾控中心综合能力总分(Capacity score),C1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能力得分,C2为判断能力得分,C3为识别处理能力得分。4.应用疾控中心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安徽省市县区疾控中心应对能力现状的结果发现:安徽省疾控中心各疾控中心应对能力强弱不一,总体上表现市级应对能力高于县级,县级高于区级。结论本研究是首次对我国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的应用研究,为我国市、县(区)级疾控中心提供了基于科学研究成果开发的实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工具,为我国正在建设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和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基础资料。主要创新贡献为:1.首次在国内设计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调查问卷。2.首次在国内根据安徽省应对能力现状大规模普查资料建立了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综合评价了安徽省市县区级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王善青,陈文江,王光泽,李才旭[9](2002)在《海南省疟疾发病及疫情漏报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掌握疟疾实际发病人数 ,分析疫情漏报原因 ,提出相关措施 ,减少疟疾疫情漏报。 方法 在海南省疟区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选取 4个市县 12个乡镇 36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由工作人员逐户上门调查访问 ,了解疟疾发病人数 ;对调查点的各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调查 ,通过对医生的访问并查阅血检记录、门诊登记、治疗处方、住院记录等 ,统计疟疾病例数。 结果 共调查 386 35人 ,疟疾发病 1733例 ,发病率为 4 .4 9% ,同期该人群报告疟疾疫情 93例 ,漏报 16 4 0例 ,漏报率为 94 .6 3%。医疗机构漏报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私人诊所 30 .30 %、乡镇卫生院2 2 .0 1%、村卫生室 14 .6 3%、农场医院 11.4 6 %、患者自诊自治 9.39%、县医院 6 .4 6 %、农场连队卫生室 5 .73%、县防疫站为 0。对 12 5个各类医疗机构调查结果显示 ,血检或诊断为疟疾的共 4 6 85例 ,但上报疫情仅为 388例 ,漏报 4 2 97例 ,漏报率为 91.72 % ,同时漏报疟疾死亡 1例。 结论 海南省疟疾疫情漏报问题较为严重 ,漏报主要发生在基层乡村各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

许陆珊[10](2000)在《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文中指出

二、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
        一、抗美援朝期间美国细菌战的扩大
        二、安徽省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
    第二节 安徽省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建国前期安徽省落后的经济状况
        二、建国前期安徽省恶劣的卫生状况
第二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第一节 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1949-1955年)
        一、机构的建立
        二、运动的开展
        (一) 宣传动员群众
        (二) 城市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三) 农村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四) 厂矿和企业商户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五) 治淮水利工地和抗洪救灾前线的爱国卫生运动
        (六) 饭店、旅馆等公共服务行业的爱国卫生运动
        (七) 学校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除“四害”,讲卫生(1956-1959年)
        一、机构的建立
        二、运动的开展
        (一) 宣传动员群众
        (二) 以卫生突击为主要形式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6年)
        (三) 逐步转入经常化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7年)
        (四) “大跃进”风潮下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8-1959年)
第三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第一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成就
        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二、改善了城乡的环境卫生面貌
        三、减少和消灭了地方病
        四、增加积肥,促进生产
    第二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
        一、领导重视、干部带头
        二、充分发动群众,使运动全民化
        三、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
        四、从生产出发,密切结合生产
        五、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
    第三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不足之处
        一、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
        二、形式主义盛行,甚至出现数据造假的情况
        三、运动缺乏科学指导,容易造成意外事故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鲅鱼圈区201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017年流行情况
        2.1.1 发病概况
        2.1.2发病顺位及构成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2.2 地区分布
        2.2.3 人群分布
    2.3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3.1 乙类传染病分类构成
        2.3.2 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3 讨论

(3)民国对期安徽疫病与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安徽疫病概况
    第一节 疫病时空分布
        一、空间分布
        二、时间分布
    第二节 疫病的类型
        一、法定传染病
        二、其他传染病
第二章 疫病原因与社会影响
    第一节 疫病流行原因
        一、自然环境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第二节 疫灾的社会危害
        一、人口染疫死亡
        二、经济严重破坏
        三、民众心理恐慌
第三章 疫灾的临时应对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政府的临灾应对
        一、派遣医师,购买药品
        二、设立临时防疫机构
        三、实行交通检疫
        四、公安机关的协助
    第二节 社会力量的参与
        一、社会团体救助
        二、士绅阶层救济
        三、民众自救
    第三节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开展卫生宣传运动
        二、整顿水源卫生
        三、改造公厕
        四、扑灭害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安徽疫病年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合肥地区80例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诊断标准
        2.2.2 疟原虫实验室检测方法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输入性疟疾组流行病学史调查情况
        3.1.1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感染虫种分类情况
        3.1.2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出国目的地分布情况
        3.1.3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3.1.4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不同虫种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
        3.1.5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发病人群职业分布
        3.1.6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每月发病情况
        3.1.7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既往感染疟疾次数史
    3.2 输入性疟疾组临床表现
        3.2.1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入院温度分布情况
        3.2.2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征
        3.2.3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3.3 输入性疟疾组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特点
        3.3.1 200 例疑似疟疾发热患者的疟疾检出情况
        3.3.2 疟疾组与健康体检组血常规结果比较
        3.3.3 疟疾组与健康体检组生化检查结果比较
        3.3.4 输入性疟疾患者血液指标数据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5 输入性疟疾不同虫种之间的血常规生化结果对比
        3.3.6 输入性疟疾治疗前后血常规生化结果对比
4 讨论
    4.1 合肥地区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4.2 临床症状
    4.3 实验室检查
    4.4 本文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问卷
附录2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安徽省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抽样方法
    1.3 调查内容
    1.4 调查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综合评价
        1.6.1 CDC综合评价
        1.6.2 医疗机构综合评价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2.2 疾控机构调查结果
        2.2.1 传染病网络直报常规监测报告质量管理
        2.2.2 传染病监测资料分析利用及反馈
        2.2.3 报告管理督导检查及技术指导
        2.2.4 网络直报人员及设备配备情况
        2.2.5 用户信息安全管理情况
        2.2.6 疾控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综合评价
    2.3 医疗机构调查结果
        2.3.1 传染病报告组织与管理
        2.3.2 传染病报告登记与反馈
        2.3.3 传染病报告质量
        2.3.4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综合评价
3 讨论

(6)2013~2015年安徽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例信息收集
二、方法
三、人群分布
    1. 性别和年龄分布:
    2. 职业分布:
四、地区分布
五、时间分布
六、发病与诊治情况
    1. 发病地点:
    2. 就诊时间和确诊时间:
    3. 初诊单位和初诊结果:
    4. 确诊单位:
    5. 重症疟疾病例情况:
    6. 治疗情况:

(7)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部分 江苏省麻疹疫情及流行病学特点
第二部分 江苏省正常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第三部分 江苏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部分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在消除麻疹可行性预测中的应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相关定义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4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2 疾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
    3.3 安徽省市县区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问卷信度和效度
    4.2 安徽省各级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现状
    4.3 安徽省各级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
    4.4 本研究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 谢
综述一
综述二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9)海南省疟疾发病及疫情漏报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调查点和调查范围
        1.1 调查点的选择
        1.2 调查范围
    2 调查方法
        2.1 疫情资料收集
        2.2 人员培训
        2.3 逐户访问
        2.4 外来流动人口调查
        2.5 医疗机构中有关疟疾情况调查
结 果
    1 抽查市 (县) 疫情漏报情况
    2 不同医疗机构疫情漏报情况
    3 医务人员诊断及上报疟疾漏报情况
讨 论

(10)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调查方法
结果与讨论

四、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D]. 吴健. 安徽大学, 2019(07)
  • [2]鲅鱼圈区2017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 曲毅. 社区医学杂志, 2018(20)
  • [3]民国对期安徽疫病与社会[D]. 王凯. 安徽大学, 2018(11)
  • [4]合肥地区80例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D]. 王云.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5)
  • [5]安徽省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评估[J]. 赵玉秋,邓舒,邱彦.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7(04)
  • [6]2013~2015年安徽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J]. 张滔,许娴,姜静静,卢曼曼,虞晨,李卫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6(02)
  • [7]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D]. 丁晓艳. 南京医科大学, 2009(03)
  • [8]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D]. 曹明华.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8)
  • [9]海南省疟疾发病及疫情漏报情况调查[J]. 王善青,陈文江,王光泽,李才旭.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2(04)
  • [10]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J]. 许陆珊.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0(04)

标签:;  ;  ;  ;  ;  

滁州市疟疾疫情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