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称号的由来

《水浒传》称号的由来

一、《水浒传》书名的由来(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菊[1](2021)在《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说在中国古代历来被视为“小道”,由小说走向经典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明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反程朱理学的泰州学派、王阳明心学以及李贽童心说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改革的风潮,小说和戏曲在此风潮的影响下得到蓬勃的发展。文人对小说戏曲开始改观,不再视为“史之余”而是作为独立的文类。《三国志演义》借《三国志》之名进入文人的视野,罗贯中的文人化改编使其天然的具有精英阶层的烙印,而文人以通俗历史看待《三国志演义》,将其视为普及历史教化民众的通俗读物,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等“演义”系统诸本增加其历史性,而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朱鼎臣刊本在射利的目的下降低阅读的难度,降低发行的成本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局限于精英文人而是对文化水平低下的普通识字民众也敞开了阅读大门,极大了推动了《三国志演义》的传播。直到李贽打破文人对小说的成见,叶昼模仿李贽批评《水浒传》评点《三国志演义》,真正的跳出历史,将其当作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评点,刊刻者也改变传统按卷编排的形式,将二百四十段的《三国志演义》合并为一百二十回,虽然此时的回目还不对偶,不甚精美,两段也只是简单的合并,并没有完全融合,但是按回编目的形制标志着对《三国志演义》文体定位的改变,对《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地位的确立有重要的作用。其后毛宗岗父子学习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大范围的删改,使得《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得到统一、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和思想主旨得到升华,成为了真正的经典文本,取代了之前流传的所有刊本,成为主流文本。本文主要探讨《三国志演义》版本演义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版本体系所呈现了不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和特色。认为《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化经历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和学术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对《三国志演义》经典化文本的确立共同起着推动作用。以书坊主为主要发行者和整理者的《三国志演义》天然的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不同的书坊因为面向读者不同侧重也不同,江南刊本在兼顾商品属性时注重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因此呈现出文人化、历史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三国志演义》成为通俗历史读物,提高了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建阳刊本以低廉的价格与江南刊本形成竞争优势,又通过增加图像的形式降低阅读门槛,插入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英雄故事吸引普通民众的兴趣,对《三国志演义》的广泛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阅读,而是取代《三国志平话》等民间戏曲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的主要渠道。随着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的兴起,文人对《三国志演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由早期视为通俗历史读本到注意演义与历史的区别,不再将《三国志演义》当作“史之余”和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是开始重视历史演义本身的文学价值。对历史演义文体全新认识是《三国志演义》摆脱历史的束缚,回归小说评论语境的关键,为《三国志演义》经典化作了理论准备。毛评本《三国志演义》总结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学术化的经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同时对“拥刘反曹”主题思想和强化,使得《三国志演义》与传统儒家观念和统治阶层的利益相符合,被上下阶层共同接受。《三国志演义》版本在经济和思想文化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经典文本毛评本,经典文本的确立为进一步扩大《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奠定了条件,是《三国志演义》经典地位确立的基础。

李晋阳[2](2021)在《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差异性研究 ——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借阅数据为例》文中提出阅读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特别是攀登科学之旅,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研究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群体在借阅需求和偏好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是中小学生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正在成长的心理认知,使得他们的借阅行为具有特殊性。公共图书馆在引导中小学生阅读的时候,策划者和执行者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借阅行为和借阅倾向,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引导中小学生阅读,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本文对上海市区公共图书馆的中小学生纸质图书借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究中小学读者借阅行为的性别差异、学段差异、时间差异以及借阅倾向差异等特性。运用K均值聚类将图书的借阅量按高、中、低频率分类,探究各借阅频率的图书在中图法中的分布情况及群体差异。文章指出学段差异对中小学读者的阅读偏好及借阅行为有显着影响,且借阅量随着读者学段的提升而减少;中小学生借阅量存在地区差异,较好的经济文化设施与条件能促进读者的阅读,且他们的借阅行为具有空间可近性特征,偏好就近借阅;市重点学校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中小学生借阅量受就读学校影响较大;从借阅时间来看,中小学生在周末的借阅量大于工作日;小学生借阅行为的时间差异显着,中学阶段时间差异较小;性别差异对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偏好有一定影响且差异性愈发显着;文学类图书的借阅总量最大,其中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中国文学为主,兼顾欧美文学,对于经典图书的借阅覆盖率较低。此外,本文引入专属图书这一概念,指出中小学生借阅专属图书的兴趣差异较大。最后,根据图书借阅频次与推荐书目的匹配统计得知,中小学读者对于基础阅读书目的借阅量较少。通过对不同读者群体的差异性分析提出分级引导策略、个性化引导策略以及书单引导策略,以学段划分读者群体分别进行阅读引导;图书馆联合学校推动学生阅读。根据时间差异,在借阅高峰期做好人力安排。设立阅读专区等;图书馆联合专家制定书单,结合馆藏制定动态推荐书目或者学生自荐图书等,进而推进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读者,正确引导中小学生阅读。

木斋[3](2021)在《论李贽写作《金瓶梅》始于《水浒传》评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瓶梅》当是在李贽评点《水浒传》过程中构思酝酿渐次形成,其中经历了由改写李逵故事到《清风史》再到《金瓶梅》的构思和写作历程。从《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开始,产生以武松故事横截出去另写一部小说的创意,到清风寨故事,开始确立书名为《清风史》,《清风史》是《金瓶梅》最早的书名;评点潘巧云和裴如海通奸故事,确立了金瓶梅的基本风格和主题,给《金瓶梅》定下了基调,即"描绘妇人",一如"郑卫之诗"。

曲晓燕[4](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中原理惠[5](2021)在《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忠义水浒全书》版本考》文中研究说明《水浒传》作爲四大名着之一,流传甚广,有诸多版本。根据其描述内容的繁简,大致可分爲"文繁本"和"文简本"。目前所知的文繁本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及七十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实际都是一百回本的改编本,或在第九十回後插增二十回的"田虎王庆征讨"故事而成爲一百二十回本,或将第七十二回以後的故事删掉并整理编爲七十回本。此外,文繁本可再分爲"分卷本"与"不分卷本"。分卷本一百回一百卷,有"容与堂本""锺伯敬本"。不分卷本有三种,即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不分卷一百回本有"无穷会本""芥子园本"等,一百二十回本有《忠义水浒全传》和《忠义水浒全书》。而七十回本即爲世称之"金圣叹本",金圣叹於明崇祯十四年(1641)刊行《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之後,此本即爲目前通行的《水浒传》版本。

邓雷[6](2020)在《从建阳刊《水浒传》看建本小说编辑的演变》文中认为现今所存建阳刊《水浒传》版本共计十种之多,通过这些《水浒传》的刊编可以看出建阳书坊编辑小说的一些方法,以及建本小说编辑方式的变化。一方面,为了保持价格优势,建阳书坊通过删节小说文字、缩小图像比例、增加每半叶字数、拼版、删节诗词等方式来缩减小说的版面,降低小说出版的成本。另一方面,为了增强书坊的竞争力,招徕更多的读者,它又不断对编辑的小说进行创新,包括插增新的故事、增加图像、加入评点、模仿江南本、合刊及仿冒名人评点、修正文字等等。

周文业[7](2020)在《《水浒传》四种主要版本比对本和比对研究》文中提出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现状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开始于1999年,首先从《三国演义》版本开始,逐步扩展到《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到目前为止五大名着中已经完成数字化的版本约有近80种。

周文业[8](2020)在《《水浒传》四种主要版本比对本和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现状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开始于1999年,首先从《三国演义》版本开始,逐步扩展到《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到目前为止五大名着中已经完成数字化的版本约有近80种。

韩婧敏[9](2020)在《《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现在转而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特别重视对外传播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小说愈发受到外国读者欢迎。本次翻译文本选自马瑞芳的《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全书对古代小说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对古代小说的构思艺术进行了细致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德国功能派目的论为理论指导,由汉斯·弗米尔提出。该理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本中心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指出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是由翻译目所决定的。弗米尔还提出了三大翻译原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最重要。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从功能派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主要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四字词的翻译和句子翻译。根据此次翻译实践的目的-传播中国古代小说知识,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翻译文本的具体语言特色,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中国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了音译、音译加注、直译和直译加注等翻译方法。在处理四字词语的翻译时,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在句子翻译方面,译者基于汉英语言差异选择了调整语序、增译、省译、句式重组、意译等不同的翻译方法。通过对译文案例和翻译过程的分析,笔者认识到,在正式翻译前译者必须首先明确翻译目的,了解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需求和期待,然后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本报告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主要包括翻译任务来源、翻译文本描述、翻译项目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主要分为译前准备、翻译初稿、翻译二稿的修改和翻译终稿的确定;第三部分是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主体——翻译案例分析,主要分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四字词语的翻译、句子的翻译。第四部分为翻译实践总结,包括此次翻译实践中未解决的问题、经验总结和对今后工作的启发和展望。

齐季[10](2020)在《《水浒传》蒙译本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讲述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英雄好汉聚义梁山、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其不仅受到汉民族的广泛关注与喜爱,在国内少数民族当中的传播也比较广泛。就《水浒传》在国内少数民族中的译介而言,其在蒙古族中的读者传播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自清以来,《水浒传》数次被译成蒙古文,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特点各异的不同译本。不同译本和传抄本珠联璧合、相补相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浒传》蒙译本版本系统。对这些译本的蒐罗、考证,必对中国古代小说蒙译本的整理与研究提供有意的实践个案。因此,本文拟构建《水浒传》蒙译本版本系统,以供学界参考使用。本论文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成果。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中蒙两国现存《水浒传》蒙译本为研究对象,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版本梳理和文献来源考证。本文由引言、正文(四章)及结语构成。引言部分交代了选题缘由与意义、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最后介绍了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水浒传》汉文版本概况”对《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进行了介绍。第二章“12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对120回《水浒传》蒙译本进行了版式特点介绍和文献来源考证。据初步考察,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赤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古籍办公室所藏《水浒传》蒙译本属于该系统。第三章“10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对100回《水浒传》蒙译本进行了版式特点介绍与文献来源考证。据初步考察,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一、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属于该系统。第四章“7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对70回《水浒传》蒙译本进行了版式特点介绍与文献来源考证。据初步考察,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二、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三属于该系统。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观点,收束全文。

二、《水浒传》书名的由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浒传》书名的由来(论文提纲范文)

(1)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化
    二 《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
第一章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演义》的文人化
    第一节 “证文辞、通好尚”:嘉靖壬午本的文人化
    第二节 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第三节 “羽翼信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人化的特点及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的历史化
    第一节 版本形制上的历史化
    第二节 “按鉴音释”: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小结
第三章 志传本:《三国志演义》的通俗化
    第一节 “志传”诸本形制特征及通俗化表现
    第二节 “志传”诸本正文内容的通俗化表现
    小结
第四章 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演义》的学术化
    第一节 李卓吾评本前的《三国志演义》批评
    第二节 李卓吾评本及其对《三国志演义》的批评
    第三节 “人各一是非”:《三国志演义》学术化特色及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毛评本:《三国志演义》经典文本的确立
    第一节 “雅俗共赏”:毛评本对《三国志演义》文体风格的修订
    第二节 情节的修订
    第三节 毛评本的评点思想及意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差异性研究 ——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借阅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 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读者借阅行为
        2.1.1 读者借阅行为概念
        2.1.2 读者借阅行为记录
    2.2 行为学理论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借阅行为
        2.2.1 借阅需求
        2.2.2 借阅动机
        2.2.3 影响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差异的因素
    2.3 K-means算法基本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 章 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实证研究
    3.1 中小学生借阅行为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清洗
    3.2 各学段读者分布及借阅量差异分析
        3.2.1 中小学生借阅人数及借阅量差异
        3.2.2 中小学生性别及借阅量差异
        3.2.3 中小学生地区分布及借阅量差异
        3.2.4 中小学生学校分布及借阅量差异
        3.2.5 中小学生跨区借阅量差异
    3.3 各学段读者借阅时间与借阅量差异分析
        3.3.1 中小学生图书借阅量与星期的关系
        3.3.2 中小学生图书借阅量与季度的关系
        3.3.3 中小学生图书借阅量与月份的关系
    3.4 各学段读者借阅倾向差异分析
        3.4.1 中小学生借阅图书类别差异
        3.4.2 中小学生借阅文学类图书差异
        3.4.3 中小学生借阅分文学类图书的差异
        3.4.4 中小学生专属借阅图书的差异
    3.5 各学段读者借阅图书频次差异分析
        3.5.1 中小学生借阅图书频次的聚类分析
        3.5.2 中小学生借阅图书与基础阅读书目的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4 章 中小学生借阅行为的特征
    4.1 中小学生借阅量特征
    4.2 中小学生借阅时间特征
    4.3 中小学生借阅内容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 章 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引导策略
    5.1 分级引导策略
    5.2 个性化引导策略
    5.3 书单引导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 章 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论李贽写作《金瓶梅》始于《水浒传》评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说《水浒传》评点与《金瓶梅》关系
二、李贽评点《水浒传》吻合于《金瓶梅》的创作时间
三、李卓吾评点《水浒传》容与堂本的真实性
四、《水浒传》评点中的《金瓶梅》构思及写作信息
五、结语

(4)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8)《水浒传》四种主要版本比对本和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现状
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功能
    一、图像版
    二、文字版
    三、图文对照
    四、文字比对计算机显示
    五、其他统计
三类用户、两种输出方式、普及和深入
    一、三种用户
    二、计算机显示和纸本
        1、计算机显示:
        2、纸本读物:
    三、两种方式、三种用户,普及和深入
    四、五大名着纸本版本比对本
《水浒传》版本四个系统
    一、100回繁本
        1、容与堂本
        2、郑振铎藏本
        3、天都外臣序本,即石渠阁补印本
        4、钟伯敬本
        5、遗香堂本
        6、无穷会本
        7、大涤余人序本
        8、芥子园本
    二、104、115回简本
        1、评林本
        2、刘兴我本
        3、黎光堂本(刘荣吾本)
        4、插增甲本:巴黎本、哥本哈根本、斯图加特本
        5、插增乙本:德累斯顿本、梵蒂冈本(种德书堂刊本)
        6、慕尼黑本
        7、李渔序本(郑乔林刊本)
        8、德聚、文星堂本
    三、120回全传本
        1、袁无涯本
        2、郁郁堂本
        3、宝翰楼本
    四、71回腰斩本
《水浒传》四种版本系统差异和关系
    一、四种版本系统内容差异
    二、四系统之间关系
纸本比对本编写方式
    一、分栏、逐行显示
    二、简化字
    三、不标点、分段
    四、原文本错误
    五、版本文字差异巨大
    六、版本文字不全
    七、分回不同
    八、八开本篇幅
四种版本相似度分回比较
    一、第1—71回(梁山泊聚义),容与堂本和其他三版本相似度比较
    二、第72—90回(三败高太尉、征辽),容与堂本和其他两版本相似度比较。
    三、第91—110回(田王二传),评林本和郁郁堂本相似度比较。
    四、第111—120回(征方腊),容与堂本和评林本、郁郁堂本相似度比较。
《水浒传》四种版本文字差异统计分类
    一、故事差异
        1、故事增添
        2、故事删节
        3、故事内容不同
        4、故事颠倒
    二、文字差异
        1、大段文字删节——简本和金批本
        2、大段文字改写——简本
        3、文字增补
    总结

(9)《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汉语原文
英语译文
翻译报告
    一、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任务来源
        1.2 翻译文本简述
        1.3 翻译项目意义
    二、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工具的准备和术语表的制定
        2.1.2 平行文本的搜集与阅读
        2.1.3 翻译理论的准备
        2.1.4 翻译策略的选择
        2.1.5 翻译计划的制定
        2.2 翻译过程
        2.2.1 翻译初稿
        2.2.2 翻译修改稿
        2.2.3 终稿的确定
    三、翻译案例分析
        3.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1.1 音译
        3.1.2 音译加注释
        3.1.3 直译加注释
        3.1.4 增译
        3.1.5 意译
        3.2 四字词语的翻译
        3.2.1 直译
        3.2.2 意译
        3.3 句子翻译
        3.3.1 调整语序
        3.3.2 句式重组
        3.3.3 增译
        3.3.4 减译
        3.3.5 意译
    四、翻译实践总结
        4.1 未解决的问题
        4.2 启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书籍译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水浒传》蒙译本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水浒传》汉文版本概况
    第一节 120回本《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
    第二节 100回本《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
    第三节 70回本《水浒传》汉文版本系统
第二章 12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
    第一节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一、版式特点
        二、底本来源
    第二节 喀左档案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一、版式特点
        二、底本来源
    第三节 赤峰民委古籍办公室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一、版式特点
        二、底本来源
第三章 10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
    第一节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一、版式特点
        二、底本来源
    第二节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一
        一、版式特点
        二、底本来源
    第三节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
第四章 70回本《水浒传》蒙译本
    第一节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二
        一、版式特点
        二、序文及跋文内容
    第二节 蒙古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水浒传》蒙译本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水浒传》书名的由来(论文参考文献)

  • [1]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D]. 黄小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小学生借阅行为差异性研究 ——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借阅数据为例[D]. 李晋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论李贽写作《金瓶梅》始于《水浒传》评点[J]. 木斋.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2)
  • [4]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忠义水浒全书》版本考[J]. 中原理惠.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21(00)
  • [6]从建阳刊《水浒传》看建本小说编辑的演变[J]. 邓雷. 励耘学刊, 2020(01)
  • [7]《水浒传》四种主要版本比对本和比对研究[J]. 周文业. 水浒争鸣, 2020(00)
  • [8]《水浒传》四种主要版本比对本和比对研究[A]. 周文业. 《水浒争鸣》(第十八辑), 2020
  • [9]《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 韩婧敏. 河南大学, 2020(02)
  • [10]《水浒传》蒙译本文献研究[D]. 齐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水浒传》称号的由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